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

2022-08-21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凤台六中:马双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2.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4.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民族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正确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对搞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民族大融合。

教学难点

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ppt多媒体教学、问答式互动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框导入。

复习提问: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什么?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阅读教材P114正文,然后回答:

1、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 建立北魏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

(教师讲述)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东汉末年,拓跋部开始强大,但时强时弱。一直到338年什翼犍即位后,情况才有好转。什翼犍曾作为“质子”,在后赵襄国(今河北邢台)住了十年,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他在位期间,拓跋部开始进入了阶级社会。正在这时,376年苻坚征服了拓跋部。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使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386年,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在各部酋长的拥戴下,在盛乐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这时的中国北方,政权林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因此,北魏在其初期,为生存和发展做了种种努力。398年,拓跋珪正式称帝,一跃而成为北方最强大国家。 北魏在征服中原过程中,开始注意吸收汉族地主进入政权。上谷的张衮、清河的崔玄伯等著名汉族豪强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谋士。崔玄伯的儿子崔浩,更是受宠一时。到拓跋焘即位后,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制定了“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的治国大纲,并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北魏国力进一步增强,到439年,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3、它的统一有何意义?

(教师补充)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4、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北方民族也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生阅读115页有关课文,然后回答:

1、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教师提问)

定都都平城;迁往洛阳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4、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师生互动)

冯太后去世后,皇帝拓跋宏亲执朝政。他从冯太后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看到了改革的好处,决心按照冯太后的教导去做:接受汉人文化,笼络各族人民,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有一天,南朝齐国的王肃投奔魏国,因他父亲雍州刺史王奂和兄长被齐武帝杀害。王肃满腹经论,韬略出众,与拓跋宏谈论治国之道,很有一番见地,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王肃特别强调,北魏要想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必须迁都洛阳。因为当时大多数旧臣反对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决定以巧取胜。一天,拔跋宏诏谕文武群臣上朝议事,谈到南下统一大业,征求众臣意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又经过占卜,南征之事定了下来。一月之后,拓跋宏亲率30万大军和文武百官,行程2000里,渡过黄河,到达洛阳城。

第二天,士兵们还在睡梦之中,便被号角声催醒。大家拖着疲倦的身子集合起来。拓跋宏宣布:“昨晚得报,北方柔然族伏名敦可汗率十万大军南下,犯我边境;南齐朝廷也派十万大军准备与我决战。我们必须先打破齐军,直捣建康,然后回师平城抵御柔然的进攻。”魏军将士听完这一番话,顿时响起一片哀叹声。有几位大臣提出回师平城,被拓跋宏严辞训斥。这时,王肃跳下马,跪请把这次行动诏靠天下称作迁都洛阳,以后再寻机班师平城。拓跋宏假装思索一阵说:此虽算不上上策,但也有可取之处。同意迁都洛阳的请站到左侧。因为当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文武百官实在不愿意再往南走,因此大部分人都走了过去。有几个顽固分子看到大势已去,也慢慢地站了过去。于是,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到了洛阳。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想逃回平城,孝文帝的发现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学习汉族的先进的文化,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所以,迁都洛阳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具体有哪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这将是我们在下面要学习到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生阅读115页有关课文,然后回答:

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师生互动)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可以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制;(6)以礼、孝治天下。(教师归纳)

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2、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影响?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3、P116动脑筋: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朝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过渡: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强。但是好景不长,到北魏末年,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很快导致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魏开始分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北朝的演变。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到现在为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先把这一段历史的朝代更替复习一下,使同学们对这一段历史的线索有一个大略的掌握。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以前的改革 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3.北朝的演变

四、作业:

1、 孝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巩固统治、促进民族大融合的?

2、 作基训、预习下一课

第二篇: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析: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长期相处融合,共同发展,孝文帝改革加快了融合的步伐,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本课侧重民族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深远的意义甚至影响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课极具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学情分析】

从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未知的事物。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从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动口、动手能力都较强,因而适合开展一些体验、探究性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民族大融合进程的探究,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民族平等原则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问题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五、【教学重、难点解读】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解读:通过五胡内迁和黄河流域的再次统一,说明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已经明显加强,北魏迁都洛阳也顺应了这一潮流,孝文帝改革既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又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又一个表现,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处理方法:采用史料学习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根据史料得出相应结论,既是一种学史方法的渗透,又可以反馈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解读: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目前阶段不可能,因此本课的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同化中的自然同化,但它不是简单的汉化,是多个民族相互影响,民族差异缩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处理方法:学生探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教师结合‚五胡内迁‛的历史现象分析,再列举生活中民族间相互影响的种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根据陶行知先生的 ‚六大解放‛思想,构建灵动课堂,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积极吸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史料教学法: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史料教学法,学生合作分析,借鉴语文文章分析法得出正确历史结论,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3.问题教学法:学习新知识,采用层层设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设疑分成两种形式:学生设疑、教师设疑。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补充设疑,激起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愿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投影猜谜语:‚两点三十八分‛(打一古代历史人物) 教师可做提示

投影:《木兰辞》节选和图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问题①从‚可汗大点兵‛中可不可以看出木兰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人呢?

(木兰是鲜卑族)

问题②从‚木兰当户织‛中看出木兰在织布,这是哪一个民族的传统?

问题③今天56个民族当中还有鲜卑族吗?

导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鲜卑族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感受一下那时北方的民族融合吧。

设计思路:通过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而然的让他们进入到新课中。

层层设疑,紧扣课题,激发他们探究新课的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环节一:学生设疑(5分钟)

要求:

①学生浏览整篇课文,看看有几目,整体把握教材;

②学生分组提问题,将小组问题整理清楚,尽量使用书面语言表达;

③小组交流展示,比比哪一组提的问题多,哪一组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教师投影同学所提出的问题

①前秦瓦解后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它是怎样统一黄河流域的呢?

②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③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什么历史意义?

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教会学生浏览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是什么‛‚怎么样‛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设疑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环节二:学生合作探究上述疑问(5分钟)

要求:(1)第

1、2组同学讨论问题①;第3组同学讨论问题②;第4组同学讨论问题③;第

5、6同学讨论问题④;

(2)将讨论结果整理好以便小组交流时思路清晰,完整;

(3)不能解答的问题做好标记。 设计思路: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加强小组学习的竞争力和协同作战的凝聚力。

环节三:师生合作,展开新课(20分钟)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教师设疑:第

1、2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时候完成统一的?

②历史上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经也统一过黄河流域?

③根据《敕勒歌》内容介绍鲜卑民族特点?

④鲜卑族原来生活在什么地方?他们什么时候内迁到黄河流域的?

(教师投影五胡内迁地图) ⑤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也在这个时候内迁,我们称之为‚五胡‛?

过渡: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学生释疑:第3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投影: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

教师强调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过渡: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新一任魏主孝文帝也想像苻坚一样,通过自己的实力来逐鹿中原。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做?

学生小讨论形成共识:要吸取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教训,防止民族矛盾激化;鲜卑族落后于汉族,要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现状必须向汉族学习,促进民族间友好交往;‚顺者昌,逆者亡‛,我们应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主动向汉族学习。

教师总结过渡: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在迁都前他受冯太后影响,进行过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进行迁都。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教师设疑:

观看历史剧:《孝文帝迁都洛阳》,第4组同学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②迁都洛阳的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什么阻碍?

③孝文帝是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④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设计思路:环节三两大问题的设计思路是一样的,在学生探究自设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深化设计延续性和因果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表象基础上认识本质,从而理解难点,并为理解孝文帝改革深化民族融合奠定基础。

过渡: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论从史出,第5组同学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娶汉臣李冲之女为皇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材料三:

材料四: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依次投影改革的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我们一起来做缩句游戏,要求和语文缩句一样,全班同学一起做。

请你将孝文帝改革的每项措施缩成简单的一句话?比比谁缩的最科学,最容易记忆。 过渡: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了两个特殊的字眼‚必须‛,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由此你能分析改革的影响吗?

(2)影响:第6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②从教材中找一段材料印证改革的影响。

教师归纳: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何其艰难!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每组总结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过渡: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的繁荣时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再次陷入混战中。

环节四:北魏之后北方的历史发展进程(5分钟)

投影:南北朝的并立地图

教师解释:南北朝历史演变情况

学生反馈:对号入座,请你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填入《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号入座示意图》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大特点:分裂、民族大融合

解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族的去向

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列举我国民族融合的表现:

老师小结: 历史发展的主流始终是统一的,后来北周结束了南北并立的局面,完成统一,建立起了隋朝。下学期我们将会学习到相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2.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4.‚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C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5.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请回答,当时的洛阳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

A.匈奴 B.蒙古 C.突厥 D.鲜卑

6.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 都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 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C. 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D.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教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8.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图)

请回答: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依据材料

一、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拓展延伸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你认为呢?

课堂延伸,衔接生活

现在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 (500字) 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3000字)

第三篇:4.3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彭妈妈的服饰一度吸引了大众的关注,第一夫人的服装成为时代的热点,刮起了一股时尚的旋风。中国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渊源已久。(配乐播放幻灯片中国第一夫人的服装)

在讲新课之前,我想先做两个小调查

1. 咱们班的同学血型有是B型的吗?你若是,请起立。(学生起立) 师:据考证,在所有的中国人中B型血占20%,主要是由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融入于汉族的血液中形成的;所以你们的祖先很可能就是鲜卑族哦! 2. 咱们班同学有姓元、穆、陆、贺、刘、楼的吗?若有,请起立。 师:很好,据考证部分姓元、穆、陆、贺、刘、楼的人,是鲜卑族的后裔;所以,你们的祖先也有可能是鲜卑族哦! 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也有一个少数民族首领以着汉族服饰为契机,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你知道他还有哪些作为吗?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共同学习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彭妈妈的服饰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拉近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通过两个关于血型和姓氏的小调查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的神秘感。

(二) 新授:

师:本节课我们将从三个篇章同大家一起学习:第一篇章 融合之基,建家园;第二篇章 融合之举,迁新居;第三篇章 融合之利,促发展。

师:首先来看第一篇章融合之基,建家园。大家听说过鲜卑族吗?鲜卑族源自何方?它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在接下来的这段视频中你将找到答案。(播放“拓跋鲜卑”的简介)

生:通过观看视频解决鲜卑族源自何方?它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生:通过课下资料的收集观看完视频小组讨论选派代表来回答解决问题。 生:鲜卑族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的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因居于大兴安岭的鲜卑山而得名。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的嘎仙洞遗址,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鲜卑的祖先从洞穴走向朝堂建立了新的家园。 师:建立新家园是什么? 建立的时间、民族、都城,统一时间又各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P114来回答这些问题。

生:公元4世纪后期,鲜卑人拓跋珪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事ppt7。

师:统一黄河流域以后的鲜卑族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大家请看图片。从这组图片可以看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什么现象? 生:民族融合的现象。

师:什么是民族融合呢?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同学们想像一下,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如果你就是北魏统治者。你会选择? 生:改革

师:对了。实行改革,促进融合。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使北魏孝文帝寻找到了促使鲜卑族强大的改革梦!为了追逐梦想,孝文帝怎么做的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篇章 融合之举,迁新居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在课下收集的有关资料,在通过看视频、图片、动脑筋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接受第一篇章的知识点。并能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篇章。

师:首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北魏孝文帝,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说一说呢? 生:北魏孝文帝——姓名:拓跋宏。别名:元宏;他的职业是皇帝,国籍是北魏。擅长就是精通汉文化。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精通汉文化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结合材料和图片请你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孝文帝,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有效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

师: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请大家看视频。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视频中提到了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的措施呢?

生:迁都、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法等。 师:对学生的积极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孝文帝的第一个改革措施———迁都洛阳,当时的鲜卑贵族,愿意迁都吗?请大家看《魏书》中的这段材料——(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辈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请大家结合材料思考:以太子为代表的鲜卑贵族愿意迁都吗?孝文帝怎么处理的?

生:当时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是不愿意离开平城的,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师:,那为什么孝文帝还要冲破重重阻力执意迁都洛阳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在结合教材115页第

一、二自然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以平城为都城有哪些不利之处?

2、以洛阳为都有哪些有利之处?

生:平城之弊: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干旱、粮食供应困难,不利于统治中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洛阳之利: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 师: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同时迁都洛阳也推动了改革的到来。所以,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了巩固政权,改变鲜卑族落后的习俗,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具体有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115页最后一段,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生: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师:刚才学生的回答都是按照课本上读出来的,这么长的内容不便于我们记忆,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这些汉化措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结合提示性语言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逐条浓缩为三个字,而且中间必须有个“汉”字,看哪个组缩减得最好最妙?

生: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用汉制、学汉礼 。 师:你们非常棒!

师::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是他坚持追梦的真实写照,也为他的圆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又有哪些影响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篇章合之利,促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问题解决问题哪呢过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动力,设计了一个缩字游戏能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汉化措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篇章。

师:这是《孝文帝出行图》 请同学们思考孝文帝会发现民间有哪些变化呢? 生:“胡人汉服”、“汉人胡服”、“胡人汉食”、“ 汉人胡食”等现象, 师: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你们的识图能力和表述能力都非常棒!这都是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变化。那这些变化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作用呢?

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师: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不仅如此,请同学们看这两则材料: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

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出平城和南朝的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师:上述材料说明了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孝文帝的改革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也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师:由以上所学,我们可以看出孝文帝经过改革,学习到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实现鲜卑族与汉族友好交往、交流交融,那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如果没有,那鲜卑族上哪去了? 生:没有了。与汉族融合了。

师: 1600年过去了,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们对孝文帝的功过做出了不同的评判:我们听听中国社会科学历史所的博士们是怎么说的。出示ppt23 师:评价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历史前进;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根据这两个标准,哪位同学再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孝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

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但我个人认为,孝文帝改革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全盘汉化,使鲜卑拓拔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中,也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

师:学习历史的目的就在于以史为鉴,你认为孝文帝的改革梦对我们今天中国梦的实现有何启示?可以提示同学们从改革开放以及多民族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去思考。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实现中国梦必须要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中国梦,还必须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各民族间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师:同学们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强。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魏孝文帝的去世。北魏也走向了分裂。请同学们依据课本116页最后一段来回答北魏分裂后的朝代更替情况?

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再后来北周又灭掉了北齐,重新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灭掉北周,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重新统一了全国。宋齐梁陈统称为南朝,与北朝合称南北朝

设计意图:本章节通过《孝文帝出行图》让学生看出来汉化现象,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这样的设计能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都放给了学生。通过对改革的影响及评价是设计了有梯度和广度的设问能增强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三个篇章学习了北魏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孝文帝从迁都洛阳和汉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今天的56个民族中虽已经看不到鲜卑族了,但鲜卑族却用自己的自信和坚韧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鲜卑并没有走远,她已在民族交流和交融中,融入中华的血液心间。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从未终止过,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五千年的融和史。今天的改革告诉我们,改革会带来希望,改革会成就梦想,未来的国家要靠我们去改变。我衷心祝愿大家怀揣希望,带着梦想,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 设计意图: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清晰明了,激情的结束语也是课堂的升华。学生易于感受这份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史。同时激励学生未来的国家要靠我们去改变。衷心祝愿大家怀揣希望,带着梦想,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

课后习题

1.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 三国中的魏国

B. 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 司马睿建立的西晋 2. 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后来迁往洛阳。

A. 建康

B. 洛阳

C. 长安

D. 平城

3. 北魏时期,促使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 与汉族日趋一致的改革是(

)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秦始皇改革

D. 管仲改革 4. 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 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⑥

C. ⑤⑥⑦⑧⑨

D. ④⑤⑦⑧⑨ 5.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带来的响是(

)

A. 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B. 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C.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 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7. 孝文帝选择贵族女子作后宫,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 说汉语

B. 改汉姓

C. 联汉姻

D. 学汉礼 8.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材料二: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2)材料二中的“帝”指谁?“北语”是指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帝”实行

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

第四篇:区讲课比赛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 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展示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图片)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小两组竞相回答,)

A、(从地理环境看)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②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B、(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②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C、(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②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9、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作答)

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10、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学生看书自学)

1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2、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请一位同学用鼠标在屏幕上的具体措施上用彩色线标出来)(课件依次显示缩句) (通过动手缩句游戏,教给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

13、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4、问: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学生答略)继续问: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1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

(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作引导)

(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6、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课件展示北朝更替示意图)

三、内容总结,回到现实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现在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到哪里去了吗?(生高兴地答:明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去吧!

四.比试 比试(课件动态显示)

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5.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在学生评价后指出: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6.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教师引导: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通过做此题,让学生明白: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屏幕显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 或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课件放映歌曲:《和谐乐章》)

在歌声中,学生慷慨激昂,展现祖国未来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第22课_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课堂小结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后习题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板书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办公室办文基本规范下一篇:办公室超标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