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双修”与中国特色海绵城市发展

2022-09-12

一、海绵城市出现带来的改变

1、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1) 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 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

3) 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4) 通过种种低影响措施及其系统组合有效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5) 转变排水防涝思路。利用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

2、城市修复经典启迪与借鉴

1) 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 (LID)

低影响设计 (LID) 有很多名称, 其中包括水环境敏感城市设计 (WSUD) 和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 (SUDS) 。但是字面的定义与实际操作总会存有差异。在新西兰, 低影响设计 (LID) 被简单地定义为:“一个跨学科的雨水系统设计方法。运用摹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对环境起到保护及优化的效果, 并给社区带来积极的作用”。

低影响设计 (LID) 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套运用于土地利用规划与发展的指导原则, 即: (1) 促进多个学科之间互相合作, 跨学科的规划与设计; (2)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和功能; (3) 避免雨水排泄对环境的污染; (4) 运用自然的过程及体系对雨水进行处理。

二、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趋势与五大展望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成为了近年我国行业内热门话题和前沿思想, 而中央政府的进一步关注和推动则促进了该理念的正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的,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到2014年2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在其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海绵型城市设想;同年3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提出新时期治水思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战略, 同时再次强调“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2014年10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正式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同年12月,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受到全国各省市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领域人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三、发展海绵城市 (LID) 的五项展望

1、引入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

建筑是城市最基础的细胞, 如果建筑对雨水能呈现海绵特性, 那么城市离”海绵“也就不远了。这里需要引进弹性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弹性城市 (Resilient city) 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准备、响应特定的多重威胁并从中恢复, 并将其对公共安全健康和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弹性城市涉及方方面面, 光从城市应对气侯变化引起的水资源短缺的弹性来看, 一旦把水循环利用起来, 每利用一次就等于水资源增加了一倍, 利用两次就增加了两倍以此类推。

2、海绵城市 (社区) 结合水景观再造

海绵建筑推而广之就是海绵社区。快速城镇化到来之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有过良好的城市水景观被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代城市规划师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回归社区魅力增加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将社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开展海绵社区建设。

3、引入碳排放测算

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按照下图碳减排的程度分成低中高三个级别可以看到高影响条件下每年的碳减排量非常巨大。如果把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引发碳减排拿到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变成现金则可以有效减少项目的投资形成稳定持久的投资回报。

4、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化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 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 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 以及灾害应对领域。通过遥感技术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海绵城市理念与思想具有先进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是在有利于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基础上, 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双修”的发展和转变以及城市群现代化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分析借鉴国内外LID建设经典成就, 研究海绵城市理念的内容目标、实施策略和探索中国特色的LID试点经验, 同时还需要不断积累建设经验, 都是在对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引导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都是有着积极而深远现实意义的。

摘要:在城镇化大潮下, 城镇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 而新建成的建筑能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 洪水, 城市内涝, 地下水位下降, 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的水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一时间, 伴随着城市人口爆炸的同时牵引出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城市也必然需要得到适当的修补与回复, 在这之中,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那样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 相关的业内人士也开始在实践中探寻解决城市雨水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并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同时, 努力探讨适应于我国城市雨洪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创新, 符合城市“双修”的这一主题。

关键词:城市“双修”,海绵城市,LID低影响开发,水生态,可持续排水系统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海绵城市 (LID) 的内涵, 途径与展望[J].北京:《建设科技》杂志., 2015 (1) 11-18.

[2] 吴丹洁, 詹圣泽, 李友华, 涂满章, 郑建阳, 郭英远, 彭海阳, 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北京:《中国软科学》2016 (1)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的通知 (建城函[2014]275号) [Z].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014-10-2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工程中的防水防渗施工策略探究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决策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