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言语行为研究——以拒绝表现的策略为中心

2022-09-12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能答应别人的请求自然是好事, 然而如果违背他人的意愿, 很可能无法避免地招致祸端, 导致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异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日语学习者和母语说话者之间, 使用的策略方式不同, 可能会有损对方的面子, 破坏人际关系。为尽可能地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使交际顺利进行, 人们会通过道歉、感谢、含糊其辞、省略等策略方法来寻求对方的谅解, 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日语教材中虽然有“拒绝表现”的相关内容, 表达方式却是固定且有限的。笔者认为尽管在实际中也经常使用这类“拒绝表现”, 但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仅靠这些是不足够的。如果中国人使用中国式的拒绝表达, 容易让日本人产生不快;如果日本人使用本国特有的暧昧式拒绝表达, 也会令中国人感到尴尬难以理解。

鉴于此, 为避免给双方的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使用妥当的表达方式。本文以几处拒绝表现的例子为根据, 探究出中日两国语言中拒绝表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先行研究

近年, “拒绝表现”相关的先行研究不在少数。总体上以“拒绝表现”为中心, 广泛开展了与意味公式、策略方法相关的研究和多国语言对照研究。生駒知子·志村明彦 (1993) 将意味公式解释为是将“赔礼道歉”、“辩解”、“提出代替方案”等拒绝时使用的说辞进行分类;森山卓郎 (1990) 将拒绝表达分为四种“方略”。他将“我不想做这件事”或是“我不愿意”等非常直接地拒绝定义为「嫌型」, 即“直接拒绝法”;“时间不方便”等用虚构的理由拒绝定义为「嘘型」, 即“编造理由法”;“让我考虑下”等暂时拖延的拒绝方式定义为「延期型」, 即“拖延法”;“笑而不语”等避免做出正面拒绝的方式定义为「ごまかし型」, 即“回避法”。加納陸人·梅暁蓮 (2002) 聚焦于交流差异的意识问题, 从上下、亲疏的视角考察“拒绝表现”, 总结出如下内容:比起“道歉先行型”, 非日语学习者的中国人对关系亲近的长辈有更喜欢使用“理由先行型”的倾向;而日本的母语说话者无论对于怎样的上下、亲疏关系, 都更愿意使用“道歉先行型”的方式。

三、日语拒绝表现的分类及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 为避免人际关系的破裂, 中国人多数会采取委婉、间接的表达方式。笔者重围绕拒绝意味构造, 将汉语中间接的拒绝方法总结为解释型、延期型、谎话型、商讨型、话题转换型、方案型等六种。具体如下:

(一) 解释型

中国人认为直接说“不”很伤彼此和气, 也很难让对方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拒绝对方时, 大多首先向对方叙述原因、理由等, 以求更好地取得对方的谅解。例如:

(1) 丽娟客气了两声, 高兴地冲到客厅拿遥控器, “爸, 一起来看电视?”丽娟问公公。公公干咳了两声说:“不用不用。我不看外国电视, 我上去歇着了”

(《双面胶》)

(二) 延期型

拒绝最让人感到为难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方的失望和不快。为此很多中国人习惯用拖延的方式来表示拒绝, 以缓和气氛。例如:

(2) 赵大大:走, 去喝两盅。

非非:改天吧, 改天奉陪。

《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 方案型

说话者积极主动地找出一个可以替代的方法或建议为对方提供参考, 以免对方感到尴尬或没面子。例如:

(3) 这个领域我不熟悉, 如果找小王的话……

(四) 商讨型

有时拒绝的意思不能表现得太过明显, 在这种难以启齿的时候含糊其辞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

(4) 那么让我考虑一下吧!

(五) 话题转换型

忽略对方的话题, 通过转换新话题来表示拒绝。例如:

(5) 周朴园: (向下人) 跟太太说, 叫账房给鲁贵同四凤多算两个月的工钱, 叫他们今天就去。去吧。

周萍:爸爸, 不过四凤同鲁贵在家里都很好, 很忠诚的。

周朴园:哦, (哈欠) 我很累了。我预备到书房歇一下。你叫他们送一碗浓一点的普洱茶来。

《雷雨》

(六) 谎话型

说谎也有善恶之分, 善意的谎言会让人觉得幸福, 而恶意的谎言却是不幸的。为了不使彼此尴尬, 中国人有时会制造善意的谎言来表示拒绝。例如:

(6) 我今天家里有点事, 所以……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汉语中的拒绝策略方法, 但本文的论述并非十分系统全面, 实际上还可能存在其他种类, 我们应因场合、对象、内容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四、中日拒绝表现的对比

通过本文的研究, 从整体上看, 中日拒绝表达的相似之处是都倾向于使用“解释型”。解释型是一种具体说明拒绝原因来获得对方谅解的拒绝方法, 尽量考虑对方能否接受, 既维护了感情又达到了委婉拒绝的目的。此外, 延期型、讨论型、话题转换型等比较委婉的拒绝方式因更能够让对方在受到较小的挫败感中接受, 会经常被采用, 在这一点上日语和汉语没有太大差别。

在中国, 无论与对方的关系亲疏与否、或是对方具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拒绝时几乎没有表达歉意的习惯。似乎亲密的人之间不能太过见外, 只有关系破裂时才会对亲近的人过于礼貌, 所以中国人很少对自己的家人或是亲近的人说“抱歉”。另外, 为维护双方的面子, 多数情况下会采取具体阐明理由的“解释型”拒绝方法。比如, 在职场上, 日本的公司职员就会以“身体欠佳”这样暧昧的理由来拒绝某件事;而中国的公司职员则会以“最近身体状态不好, 想要请明天的假去人民医院进行体检”这类具体的理由来拒绝。

本文提到的汉语拒绝表达方式还有一种“方案型”, 日本的公司职员也会说“不可以找其他人代替吗?”, 相对于他们这种将委托的主导权交给别人, 中国的公司职员则会说“要是着急的话, 我介绍其他的朋友来帮忙”, 积极地提供选择方案来挽回对方的面子。

五、对日语学习者的启发

在学校教育中, 讨论如何学习国际化和异文化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是有必要的。希望在今后的日语教育中, 能够在会话课上模拟实际生活中不同关系的人进行对话的场面, 遵从日本人语言表达的实际状态, 进行会话练习。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 让学生模仿电视剧中的情景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 将频繁使用的拒绝表达总结如下:

(1) 我很抱歉没能帮上忙。

(2) 还可以请其他人帮忙吗?

(3) 对不起, 因为 (说明拒绝事由) , (表达拒绝的意思) 。下次有事你开口, 我一定帮忙。

(4) 虽然很想帮忙, 因为 (说明拒绝事由) , (表达拒绝意思) , 十分抱歉。

六、结语

如上所述, 从整体上来看, 在拒绝别人的请求时, 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充分地考虑他人的立场和相互间的身份地位关系, 采用对方更容易接受的说话方式使交谈顺利进行。日本封建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辈分亲疏关系, 岛国文化及集团主义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 对方请求事项的严肃性、紧急性等因素对拒绝语言表达的影响也将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

摘要:拒绝表达是一种回绝、违背对方意愿的行为, 具有破坏人际关系的危险性。无论是在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还是在崇尚“以和为贵”的日本, 拒绝时的表达方式都是人际交往中不容忽视的一环。本文以拒绝表达为中心, 重新总结汉语中拒绝表现的分类及特征。汉语的拒绝表现可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 其中本文把汉语间接拒绝的类型分为解释型、延期型、方案型、商讨型、话题转换型、谎话型等六种;同时总结出日语中频繁使用的拒绝方法。希望能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启发, 并推动中日异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关键词:拒绝表现,对照研究,策略手段,语义公式,日语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珏.拒绝行为的语用学研究-中日文化中拒绝性话语的对比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

[2] 生駒知子·志村明彦.英語から日本語へのプラグマテイック·トランスファ--「断り」という発話行為について.日本語教育学会, 1993.

[3] 森山卓郎.断りの方略---対人関係調整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J」言語.大修館書店, 1991.

[4] 加納陸人·梅暁蓮.日中両国語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ギャップについての考察-断り表現を中心に--, 20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探寻学生教育管理新路径下一篇: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