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

2022-09-13

1 引言

2013年安德森等人首次提出“费用粘性”的概念。认为所谓费用粘性是指随企业业务量的变化, 成本的边际变动率呈现不同变动, 业务量增加带来的成本增加变动速度快于业务量缩减带来的成本压缩速度。这意味着, 费用粘性与传统管理会计中业务量和成本费用存在线性关系, 是矛盾的。随后Subramaniam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费用粘性行为。中国的学者研究分析了我国多家上市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数据, 得出结论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也同样存在费用粘性的问题。

随着我国股改逐渐进入收官进程,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越来越靠近欧美国家上市企业, 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影响费用粘性的因素多种多样,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公司由于其内部规划、内部控制和特征的不同, 各个企业的费用粘性影响因素也存在着各式的差异性。

本文基于之前研究和深入调查, 借助对我国615家上市国有企业从2004~2010年的财务数据的研究, 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 指出应立足不同上市公司不同企业性质和特点, 结合数据分别进行费用粘性研究。提出应当对我国上市公司, 按企业的性质不同以及企业特性不同进行分别的费用粘性研究, 以考察企业不同特质与费用粘性之间的关系。

2 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 管理会计的教材以及研究都立足于理想状态, 假定企业业务量与单位可变成本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变动而改变。传统管理会计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并指出企业业务量和企业成本费用之间存在一定固定的关系, 可以将这个关系假设为y=a+bx, 营业收入为x总成本为y, 当x增加1%, y相应增加了b%;当x减少1%, y减少b%。但近年来, 研究发现业务量增加带来的成本增加变动速度快于业务量缩减带来的成本压缩速度, 也就是说企业成本不会随着企业业务量改变进行线性变动。

最早指出企业费用与企业业务量间非线性关系的是库伯。但他并没有扩大研究只是将研究集中个体案例当中。由于研究的局限性, 当时的费用粘性相关证据少, 还未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之后Anderson采用美国上市公司的近65000家企业年数据, 拓展研究范围至美国全部上市企业, 结果显示费用成本与业务量确实不存在固定的线性关系的结论即费用和业务量不具有对称性。假设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一成, 导致总成本费用上升9.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若主营收入降低一成, 导致总成本上升8.5个百分点, 显然不符合y=a+bx的假设。国内学者对国内的上市公司进行了数据分析, 研究表明中国市场存在费用粘性, 且中国上市公司调整费用必须得慢。其他研究员研究了美、英、法等国家企业费用粘性的问题, 费用粘性同样存在于这些国家的企业中。由此看来, 企业经营当中费用粘性的问题的确存在。

为什么会产生费用粘性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 企业为了维持市场活动中的日常经营, 订立契约是必然选择, 然而长期契约无法在较短时间进行成本改变, 费用也比较昂贵, 企业一旦签约, 短时间内就难以修改。当企业业务量减少时, 费用不会相应的减少, 造成了单位成本过高, 企业营业利润减少, 费用与业务量不成线性增长变化。同时, 费用粘性也可能受公司机制的影响, 若公司有比较高的经营效率, 由业务量增加带来的成本边际变动率将快于业务量缩减时的成本边际变动率。

目前, 在我国上市公司运营领域, 有关费用粘性的研究较少, 因此, 本研究就取我国部分上市公司部分会计年度数据,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费用粘性及情况, 以及初步得出影响企业费用粘性的因素。

3 提出假设

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较少, 且存在理论上的问题, 部分公司股权治理不太完善等原因, 成本费用粘性极有可能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 即业务量改变与成本变动之间不具有线性关系, 业务量缩减而造成的费用压缩的速度低于即业务量扩大而带来的费用提升的速度。或者说是业务量改变与成本变动不是对称的。

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新研究的费用粘性行为, 大多数教材都认为费用的变化和业务量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即费用随着业务量变化, 这里的结论需省略掉其他影响费用粘性的小因素。传统管理会计提出固定成本不变, 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变动相关。而费用粘性理论提出, 无论是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与业务量的变化不成比例关系。

前人分别从三个角度对费用粘性现象做出基础判断, 当然也存在着次要影响因素对费用粘性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只列出一部分重要影响因素, 不排除次要影响因素对费用粘性的影响。费用粘性的主要因素为企业管理层主观意识上对于企业营业成本的调控, 下面来介绍主要的三种原因。

原因一:随时当代经济的加速增长, 企业必须保持在市场中具备一定持续经营能力, 且企业要长期盈利并且一直发展。随时市场需求的变化, 当市场需求变小企业难以短时间做出调整, 当市场需求增大, 乐观的预期导致企业的费用粘性增加。同时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中的长久日常运营, 订立了为期较长的契约, 带来较高的契约改动成本, 导致了企业一时难以调整成本, 以此也导致了企业费用粘性的产生。

原因二:由于企业管理层的主观意识, 当市场需求量出现浮动时, 管理层主观判断销售量的下降只是市场的短期波动, 不会持续较长时间。不需要立即调整资本成本。或者由于管理层没有发现市场变化, 管理层能力不足无法发现市场变化, 不能立足市场实际及时调高或降低成本费用, 或是不具备调整能力, 也是造成企业费用粘性的重要原因。

原因三:企业根据历史的盈利状况和费用成本来判断当前会计期间发展状况, 企业参考历史期间来制定成本决策和做出调整, 由于这个惯性的影响, 当出现不用于历史会计期间的情况发生时, 企业难以调整, 实际费用难以减少, 于是形成了费用粘性。

4 实证研究设计

根据公式分析, 若业务量改变为原来的101%, 会导致成本上升了b个百分点, 相应的将业务变成原来的99%, 成本费用下降了 (b+b1) %, 传统管理会计理论是业务量增加, 费用也相应增加, 业务量减少, 费用也相应减少, 且幅度相同。由模型可以得出, 当业务量增加时费用的增加额与当业务量减少时, 费用的减少额不是线性关系, 所以费用粘性存在。

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经济加速增长、资本的集中、历史因素等影响着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 并且是导致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的问题的重要诱因。随着时间的增长, 这三项因素对于企业的费用粘性影响愈加剧烈和明显。

通过一年的检测表明, 资本的集中这一因素在一年期当中对费用粘性起到了增强的作用, 由于检测时间过短, 且市场的其他因素的干扰, 对于上市公司费用的检测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如果将检测时间延长为两年, 那么经济快速增长、资本的集中、历史因素等原因则与预期的相一致, 出现与一年期不同的准确的检验结果。把检测时间再延长, 可以轻易得出结论, 资本的集中和历史原因对费用粘性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影响。

从检测时间长短可以来看, 经济快速增长、资本的集中、历史的原因随着时间的变化对经济粘性的影响加深, 用三年期的观测数据与两年期的观测数据和一年期的观测数据相比, 经济快速增长、资本的集中、历史原因对经济粘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但是, 经济快速增长、资本的集中、历史原因对每个上市公司的影响都是相同的, 各个上市公司由于内部性质不同, 管理层不同等因素, 有很多小的因素影响着费用粘性。所以, 各个行业、领域, 经济快速发展、资本的集中、历史原因对各行业的费用粘性影响不同。

5 统计性描述

本文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作为年度收益指标, 以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之和作为成本指标。选择上市公司标准为: (1) 由于该类公司的特殊性, 在研究过程中去除去该类公司的研究; (2) 去掉在2004~2010年度中任意一年缺少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公司, 以及任意一年收入小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企业; (3) 删除了成本高于收入的公司; (4) 我们将这些公司按照所有权的本质, 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近年来,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复杂波动, 不少上市公司并不能固定其实际控制人。我们应尽量依据企业控制人的本质来进行分析。据此, 我们采用了利用国有控股企业标准来控制实体的企业作为国有上市公司的对象进行研究, 同样的选取民营或自然人企业来控制实体的企业作为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对象来进行研究。通过以上条件筛选, 共筛选出六百多家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6 结语

当营业收入增加时成本费用的增加幅度要高于营业收入减少时成本费用的减少幅度。而传统管理会计认为营业收入与成本费用存在线性关系, 这两个利润相互矛盾了, 从本文研究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费用粘性。

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 非国有上市公司是指由民营企业以及自然人控制的上市公司。通过对非国有上市公司部分年度财务数据的分析和费用粘性问题的研究, 总结如下:

上市公司包括我国上市企业普遍存在着费用粘性问题, 假定中国上市公司业务量增长了10%, 那么费用就会增长5%, 若业务量减少10%, 费用则减少3%。当然这里的数据并不一定精确。其中相较于国有上市公司, 非国有上市公司存在更大的费用粘性问题。如果出现金融危机则会全面影响我国包括国有和非国有上市企业, 并且经济危机会对非国有上市公司造成更大打击, 打击国有上市公司的程度更轻一些。

同时代理问题与经理人自利动机机会问题也会导致费用粘性。当加强公司的治理条件和治理机构时, 费用粘性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合理范围内小幅度的缓解, 同时营业成本和从成本粘性同样可以侧向证明了这个观点。此外, 公司治理的优化也可以有效的抑制管理者的自利益行为, 特别是在基本较为集中, 股权模式相对单一, 股东较少的公司中, 对公司的影响和发展更加明显, 现在的公司通常使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样的行为来控制股东和管理者, 这样的措施使得能够使得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不一致而导致了两者目标的分化, 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委托代理出现了误差, 因此管理者出现的自立行为, 将会减少费用粘性。

综上所述, 目前对于费用粘性的研究还是停留在浅层, 只是从企业的表层来研究而不是进入内部研究。从以上结论可以得出, 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发展还存在着一定距离的差异, 一方面深化企业改造, 另一方面加强市场化, 将管理层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 加强企业成本的管理和运营, 促进企业长久的发展。费用粘性这种行为的出现隐含了什么样的信息, 后续还可以研究企业管理层如何更好地通过企业费用粘性来做出战略调整。

摘要:根据传统管理会计学, 企业业务量与企业成本花费之间成正比关系, 也就是说, 若成本提升1%随之带来1.1%的业务增加量, 成本减少1%业务量也减少1.1%。但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 成本费用与企业的业务量存在着“粘性”特征, 意味着由于业务量缩减而造成的费用压缩的速度低于业务量扩大而带来的费用提升的速度, 中国上市公司的成本和收入一起呈增长状态, 但是增幅不同, 成本边际增加幅度更大。

关键词:费用粘性,中国上市公司,影响因素,费用压缩速度

参考文献

[1] 孔玉生, 朱乃平, 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7 (11) .

[2] 孙铮, 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 2004 (12) .

[3] 曹晓雪, 于长春, 周泽将, 费用“粘性”研究:来自中央企业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 2009 (1) .

[4] 刘武.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2)

[5] 刘彦文, 王玉刚.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 2009 (11) .

[6] 万寿义, 王红军.管理层自利、董事会治理与费用粘性: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C].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252~26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分析下一篇: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