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课程免生培养论文

2022-04-1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会计学专业课程免生培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文章在对会计人才供需矛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建议。【关键词】会计人才;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会计是一个传统的职业,也是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

会计学专业课程免生培养论文 篇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分析了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理念有待革、新课程设置有待优化、实践教学亟需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主旨,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加大实践教学建设,保障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等措施,深化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的增加。培养更多优秀的初、中级会计人才,来满足大量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正是高职会计教育准确的定位。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却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严重束缚着会计专业的发展和会计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探索的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并以此推动整体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有待革新

1.未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还是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學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再加上会计知识的原则性和规定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

2.培养目标偏离现实

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培养目标的设置参考了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较为笼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没有体现高职院校能力培养的特色,与现实情况脱节。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导,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现有的教学目标并未涉及,这就不利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

(二)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和实践课三大块,这种“三段法”教学模式法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创新性。存在一些弊端: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前两“段”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80%的比例,同时理论知识教学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而实践教学要求和规范比较模糊,不够完善。“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践行。

(三)实践教学亟需完善

会计实践性教学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存在主要问题:实习环境设施设备与企业还存在差距;模拟实习资料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距;对学生实习评价体系简单,按照实习报告评分未注重学生实习过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等等。校外实习存在主要问题:实习单位未重视,没有安排专任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实习管理较为松散;学生主要精力在找工作单位,未全身心投入到实习过程中,等等。

二、深化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首先改变教学理念,从原来“教师教、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增加学生进行参与式、研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在能力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重点考虑实践性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充分体现高职的特色,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应当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满足基层需要的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理论型、学科型人才”的目标,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熟练技能型人才”目标,而是面向市场需求的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知识面宽、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从这一目标出发,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应属于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进行准备的职业教育。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旨,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会计教育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校三年掌握必备的职业能力,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因而有必要进行理论教学改革,对传统“三段法”教学进行改革,整合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打破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界线,可以将专业课内容融入到基础课中,如将经济法、商法、职业道德等课程融入政治思想课体系中去,让学生早接触相关专业知识。《纳税实务》课程是一门专业课,没有必要单独开设,可以将其纳入到《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可以进行有机融合等,根据专业特点,针对培养目标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的选择与整合。

2.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按照“一个中心、三个阶段”构建,即以培养会计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为中心,三个阶段分别为:基础知识掌握阶段,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层层递进的让学生学习与掌握,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实施导师制度

高职院校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在高职二年级开始实施导师制度,将会计专业老师基本信息在校园网上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特长、爱好选导师,每名老师带十多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手把手的教、面对面的学,学生学习兴趣浓、主动性强。一学期结束后导师给出相应的评定,下一学期学生又可以选择另外的导师学习另外的专业技能,为今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导师制实施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更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2.对教学方法进行改旧探新

改进“启发式”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学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时刻把理论知识和学员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学员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容易激发学员追根究底的兴趣,还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所以,教会计学不能局限于照本宣科地讲理论,应时刻与实际相联系,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员集中注意力,使思维经常处于最积极最集中的状态,从而引导学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逐步形成会计概念,既有利于学员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员解决問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会计的兴趣。

完善“互动式”教学。这是由教与学的关系所决定的。认识与把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在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应该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体。“互动式”强调互动基本因素的把握和良好互动方式的运作。会计专业教学也需要互动。

(四)加大实践教学建设,保障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

1.校内会计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现在各高职院校拥有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但远远不能满足实训教学,还应进一步建设创新型的仿真或全真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建设如校内超市,网购服务公司等模拟、仿真的校内职业岗位型实训平台,以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训练会计电算化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的实际岗位职业经验。在校内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或情景化的专业理论教室,以企业岗位设置进行培训实践,在校内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实现实践教学稳定运行,兼顾职业教育的学校主体建设与培训基地建设,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实践教育培训。

2.校外会计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互惠互利的校企共赢。在选点上尽可能选择学院周边的中小企业、会计事务所、各类第三产业企业,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各年级实训教学需要,将专业课程实训与毕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外实习应按照校内实训一样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应根据各企业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每一段应对学生进行考核考评,避免实习走入形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是当前应用型高职院校面对的紧迫任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学科规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旨,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加大实践教学建设,保障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社会受欢迎的会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学峰,黄清源.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2]周强,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3]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05).

[4]陈静.浅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J].商业文化,2009,(10).

[5]韩宗宾,李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改革模式新探[J].财会通讯,2009,(9).

作者:朱燕群

会计学专业课程免生培养论文 篇2:

从会计人才供求矛盾论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摘要】文章在对会计人才供需矛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人才;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会计是一个传统的职业,也是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目前,虽然会计工作的需求量较大,但是本科毕业生还是严重存在着找工作难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我国本科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与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本科会计课程的设置不尽如人意,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因此,解决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使毕业生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会计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本科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会计学又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甚至师范、外语类类院校也都纷纷增设会计学专业,使会计学专业的在校生急剧增长。由此带来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常常为找不到理想的会计人才而苦恼。造成这种矛盾是由于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相比,本科毕业生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本科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上岗的适应时间相对较长,培训成本相应增加,与用人单位迫切需要能直接上岗的人才形成矛盾。其次,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往往缺少灵活性,交际能力与沟通能力也相对欠缺,与用人单位所需的社会适应性较强并且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人才标准不吻合。最后,本科教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缺乏会计诚信的教育机制,因此,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往往不足,为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诚信问题带来隐患。

(二)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形成的原因

形成本科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矛盾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作为供给一方的大学在当前会计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计教育的目标散乱,未能产生共识,对本科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表述得不够明确具体,过分强调会计专业素质的教育,忽视通才的教育。

第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材陈旧,更新缓慢,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导致本科会计毕业生实务操作能力较弱,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严重缺乏,实务操作能力较差几乎是每一个会计毕业生的通病。

第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课程都还采用灌输式教学,侧重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导致毕业生综合能力不高。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仍占主流。

第四,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各院校对在职会计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刚刚上岗的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导致无法适应本科素质教育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导致本科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直接引发了毕业生实践能力差、职业道德缺乏等一系列的弊病。因此,针对会计本科课程设置的改革是解决当前毕业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提高本科毕业生的质量,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之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全方位需求,就要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但在目前,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首先,课程内容重复。会计学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而且大部分都是与会计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较多,如基础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学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及报表的编制方面重复;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预测、投资决策等方面重复。

其次,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相关学科课程比重太小。当前,会计专业课比重畸高,而相关学科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讲授太少,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趋向缩小,联系日益紧密,而现行的一种专才教育的模式造成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真正掌握会计的精髓。

再次,课程设置门类不完整。现行会计教育中过于重视专业教育,有着较重的功利导向,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会计法规教育课程。

最后,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小,时间编排不合理。在四年的会计本科教育中基本都是理论教学,只有少量的会计模拟实习和毕业实习,并且都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或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对会计工作缺乏感性认识,而且多数学生都在实习期间忙于找工作,不能集中精力进行毕业实习。

三、会计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指南。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行本科课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的科学分工

为了避免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重复,可以在教材方面体现出会计课程体系的科学分工和紧密协作。例如,基础会计应重点突出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账户、记账方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核算程序等内容,内容的阐释应简明扼要,以应用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全面了解会计学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财务会计应以工、商企业为重点,全面阐释财务会计原理、原则和方法,并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企业会计的核算内容与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各院校会计本科生相关知识的课程较少,导致会计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只能就会计理解会计,始终跳不出会计的框框,不能站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如果没有基本的管理学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税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的。因此,应增设与会计学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科课程,构筑会计人才多元化知识结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其理论知识至少应该包括: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评价、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关财务报告的准则,此外,还应具有经济学、税法、经济法、统计学、信息技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当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展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使其成为具备较扎实的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增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教育课程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障会计人员较好地履行职责,树立会计职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必须重视从事会计活动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问题,因此,把握好会计人员道德第一关的责任就落在了学校的身上。学校应统一编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门教材,保障必要的会计法规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使本科会计毕业生熟知会计法规。此外,还应就社会上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编制成鲜活的案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道德问题就在身边,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对会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刻地理解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灵魂,为其将来从事会计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会计既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经过系统、全面的实习,要想在短期内就适应用人单位的上岗需要是不现实的。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会计教育理论结合实际的客观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大会计实践课程在整个会计教学安排中的比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首先,应建立现代化的会计实验室,购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为会计手工模拟教学创造条件,在课程教学的过程穿插进行手工模拟教学,可以使书面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其次,建立多媒体实验室,以便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技能,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最后,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联合办学,建立长期协作联系的机制,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在各学期末进行实习,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际工作,并确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学生的职业经验都能够达到规定的水平。

【作者简介】刘永祥(1962—),黑龙江逊克人,北方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宋轶君(1982—),北京人,北方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方工业大学教改重点课题《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措施》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刘永祥 宋轶君

会计学专业课程免生培养论文 篇3: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确保教学质量的会计学实践课程研究

摘要:科学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充分的保障作用,本文探讨了基于双创能力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优化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施,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并能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教学质量 会计学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持续渐进

一、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界定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

双创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双创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上,不断有新的认识,能够求疑难和存异,总结和归纳,使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创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活动。创新是实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技能素质。

(二)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实践教育与理论课充分融合和渗透,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以合理性、可行性为原则,把实践教学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双创和发展能力四个阶段来设置实践课程;让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保证做到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与考核全面、监督严格而又具弹性,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教育植根于专业课程之中,让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双创能力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而非只是理论化的感观认识。

2.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源泉。

3.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少。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往往只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盖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而不经过综合性的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很难树立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多数实训课程只是把书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拿来做,实践内容多是以简单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现,无实践基础,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实展现企业情境和具体业务。三是实践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够。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几门课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以后的最后几个学时里(课内实验),而且课程之间孤立、无交叉,这违背了会计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岗位和双创能力需要在专业条件和环境下练习,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实践课程安排“班型大,人数多”。由于应用型院校近几年扩招,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激多,按大班型、大群体开课和实施,影响实习效果。六是实践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三:学生人数多,差别大,难协调;缺乏实施方案;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监控,涉及主体配合不够,实践教学走过场。七是评价和考核方式过于教条,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企业、学生、实习团队不参与。

三、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创新性,是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技能的综合体现,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和实施,贯穿于全部学年。具体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呈阶梯渐进式向前推进,按大学四年,每一年培养能力和目标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会计技术、熟悉会计岗位分工、企业管理和财务流程认识、计算机操作、撰写与交流能力等)、基于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级财务知识与实务技能、各专业方向技能、单项强化能力、发现与发挥特长等)、基于行业特征的综合技能(第三年,包括专业综合技能、创新与拓展能力、熟知创业法规等)、基于社会环境“双创能力”(第四年,包括论文撰写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综合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每个阶段的课程活动均在表中列示。双创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应用、拓展、创新等,并服务于社会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持续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八个”特征

1.实践实训的目标清晰。把培养“双创能力”作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点,把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能力融通。双创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予重点培养。

2.以“循环渐进”的形式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从专业教学第一门课开始,实训即介入其中。各项训练持续推进,根据各阶段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实习内容和实施步骤、方法,直至全部学习阶段结束。

3.实践形式多样。根据实践实训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实训项目可以是某门课程的一部分、单独一项讲座、单项或综合竞赛、一门课程、一项考核等,可以在课堂、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企业,也可把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堂等。

4.实践过程具有层次性。即注重阶段性,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由浅入深进行,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内容和进程。

5.注重实施的有效性。每个阶段的实践实训项目都有明细目标、详细内容、考核标准、实施方法,并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与企业认证接轨,保证实践活动与实际融通。

6.情境真实。实验实训的环境要加强仿真性,如实验室财务处室化布置、纳税大厅建设、模拟银行等,努力达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激发兴趣。

7.内容真实。指学生的实训材料都必须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学生只有接触到真实材料,才会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树立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做法。

8.考核和评价立体、全面。要求教师和相关主体(企业、实训组长、部门领导等)多个评价主体给出学生成绩,包括操作结果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协作与表达能力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更体现实践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监督过程严格而且灵活。

四、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采取“师导生创”制

确立“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师”在于导,“生”在创。每个实践实训课程都安排指导教师,且教师要具备双师能力,也可让企业管理者担任,把教师安排在实训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和学生一同实习和调研、实践,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使师生在双创氛围中学习和研究,师生的双创能力共同提高。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课、赛、讲、仿、企、写、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实训活动。(1)校内专项模式: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成本与审计实训、创业论坛、会计上岗证、会计师职称考试培训等;(2)会计实验实训室模式: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专业实习、会计软件应用、企业沙盘等;(3)校内公司模式:基础会计与财务流程实训、 办税与税收实务等;(4)校外企业:创业计划书和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资本筹划等;(5)校内与校外结合:出纳业务、单项学科竞赛、综合学科竞赛、会计综合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ERP软件应用、就业指导训练等。

(三)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设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网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引入学校,营造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做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3)建立校内“创业园”。要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场地优势,把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利用起来,提供场地及仿真岗位锻炼,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创业园,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和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时间

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模式实习、社会实践、企业调研、企业沙盘模拟等的时间安排为1周左右(或6—12学时);创业计划书和撰写报告、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创业资本筹划等时间为2—3周;计算机操作技术、ERP软件应用等时间为3—5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4—16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建账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工作上岗证20学时;出纳业务、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就业指导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6—12学时;其他可利用业余时间机动安排。

(五)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要广

保证80%的学生成为双创教育的孵化对象,60%的学生在大三中至少参加过双创活动,30%的学生成为双创活动的骨干,至少20%的学生在大四时,具备独立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能力与条件,或创业成功,或有创新项目受企业认可和应用。

(六)推行“全方位”人才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推行“职业化导向”的考核,要对不同的实践项目赋予不同的成绩权重。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校内外导师、部门和团队领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考评内容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操作、撰写与总结、参与协作、质疑与创新能力等,“以评促建”不仅保证日常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取得实践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合理的考评方式必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提高置身于不断改进和更新的循环体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逐层搭建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改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能够摆脱会计专业枯燥的理论学习,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实践化,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2).

2.刘金斌,胡世强,杨明娜.基于能力导向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以成都市“会计学”特色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4,(08).

作者简介:

邹丽,女,沈阳工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等。

作者:邹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课堂教学的初中历史论文下一篇: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