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的感受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环保的感受范文

家庭环保感受

六年级一班 赵佳敏

我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环境和绿色生态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我们是未来的主人,对加强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说了这些,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可多了,简单说一些:

我们吃饭不要剩饭,农民伯伯种出来,粒粒皆辛苦,节约粮食不浪费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 开灯不开无人灯,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

垃圾不随地丢,要扔垃圾桶,能分类回收的尽量回收再利用;

少用纸巾多用手帕可以保护树木森林;

到公园玩不要采摘花木,践踏草坪;

去动物园不要随便给动物喂食;

节约用水;

很多很多,其实更多的是大人把这种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有所认识,从而养成一种生活习惯。环保不仅是大人们关心的事情,更是应该让我们小学生意识到和做到,其实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今天的一小步,实际上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步,为了创建我们绿色家园,大家一起努力吧!

第二篇:怎样感受学生的感受

我们经常说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进入学生的心里。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进入学生的心里呢?要进入学生的心里,就要首先感受学生的心,有句话说:相由心生。学生的行为是在其心的主导下的外在表现, 感受学生的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感受学生的感受并不等于认同学生的感受,感受学生的感受就是回应和了解学生的感受。而认同学生的感受经常会采用肯定的语言,这会影响学生的自省能力的形成,失去应该有的生活的判断力,久而久之会产生依赖的心理,其外在的表现是遇到问题总是征求别人的意见。例如:

学生:那个学生会的当裁判太不公平了,都给我们队判错了好几次了。 老师:是的,确实太过分了。

老师对这个学生感受的认同,使得学生对裁判进一步产生不满,甚至会产生敌视的情绪。下面我们从感受学生的感受的角度再来看一看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那个学生会的当裁判太不公平了,都给我们队判错了好几次了。 老师:你心里很不舒服。

学生:为了这次比赛我们准备了很长时间了。要是输了比赛,我们该多亏啊! 老师:哦!

„„(过了一会,学生接着说)

学生:哎,也没有办法,他也不是体育老师,他也给对方判错了好几次呢!

从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学生自己在积极地思考和反思,为心中不满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所以,当一个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不需要别人来跟前“指点江山”,更不喜欢别人逼着他做无休止的解释,同样不喜欢在此时此刻面对无休止的提问,仅仅只是需要心灵的抚慰。想要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首先要学会接纳学生的感受,对于他的心理困境给予安慰。

很多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很差,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对于这种爱发脾气的学生,你不但要感受他并给予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指导他安全的适当地发泄出来。

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下面这个案例:

××是我遇到的脾气最掘的一个学生,他的与人相处的理念是用拳头解决问题,谁的拳头“硬”就要听谁的。在参加新生军训的第一天就跟教官打了一架,在之后的班级学习和校园生活当中,老师总能感受到他的暴力倾向。经过几次交谈,了解了他的暴力倾向的根源:家庭暴力。老师试图帮助他。

首先寻求他父亲的协助教育,帮助他父亲怎样克制自己暴躁的脾气,帮助他的父亲怎样去面对自己的有“问题”的孩子,怎样让孩子愿意去接受他的父爱。帮助家长彻底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那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在这种教育方式中,也同时会让这个学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感受。感受对方的感受需要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是有效人际交流的基础,是有效沟通的桥梁。做家长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家中能感受到家长对他的感情,当他能够接受自己的父母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为什么要从他的父母开始?因为这个学生暴力倾向的根源来自于他的父亲,“病”要从根上治。

在帮助学生家长的同时,与这个学生探讨“泄气”的方法:每当感觉到心里有气的时候,就闭上眼睛,长长地吸一口气,让胸部膨胀起来,然后再轻轻地释放出去,往复3---4次,这样就可以使得心中的“气”卸掉一半。如果手边有纸,就狠狠地把纸撕成碎末,再狠狠地摔在地上。(或者在纸上乱画,乱画的过程就是泄气的过程。)这个时候,心中的气已经被卸掉了大半,理智就可以进入心里,控制你的脾气。此时,就要给自己心里暗示:我能控制自己的脾气。

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一定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暴躁脾气已经到了非控不可的地步,这样他才能在潜意识当中使用这些方法。

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安排班干部随时配合就更有效了。比如说,他的脾气上来的时候,如果班干部在旁边,就默不作声地递给他一张纸,他就能很快意识到该做什么。

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要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提出自己的建议,而是坐下来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老师自己提出来的要求或建议,学生在心里不会重视,在他的潜意识中会认为跟自己没有关系。在这个学生纪律意识不强和老师威信不够高的情形下,学生就会我行我素,老师的建议和要求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约束作用或指导作用,反而使问题复杂化。

XX学生因为从同学的信用卡里偷取了一部分钱,在还钱的问题上,老师是这么做的: 学生:老师我来了。

老师:哦!见到XXX了吧?(XXX是被偷了钱的学生。提到XXX的目的是让这个学生意识到,将要谈到什么话题。) 学生:见到了。 老师: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老师,我错了。(学生不愿意说错了什么,是因为她羞于启齿,是为了维护自尊。此时,老师也就没有必要重提此事,以免她的心理受挫。)

老师:知错就好。往下我们该怎么办?(此处,有的老师会大讲特讲知错就改的大道理。其实没有必要,要是讲起来,有的学生比老师讲得还要好。)

学生:把钱还给她。(学生说到这的时候,老师报之以微笑。目的是让学生体察到老师的赞赏和鼓励,使她的行为继续下去。) 老师:想好了怎么还?

学生:……(学生犹豫了一会。显然她还没有想好怎么还。)

老师:咱们在一起说说看,用哪种方式还钱最合适。咱们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 学生:写一个纸条,一起把还的钱夹在她的书里。你觉得还有什么可行的办法? 老师:把还的钱夹在她的书里,这是一个方法。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学生:请老师交还给她。

老师:哦!这个方法比刚才的要好。还有什么方法?(用微笑的眼神鼓励她。) 学生:亲自送给她。

老师:哦!这个办法不错!(老师用赞赏的语气接着话茬,用微笑且赞赏的眼神看着她,目的是鼓励她按这个思路想下去。) 学生:……(学生说到这儿,犹豫起来。)

老师:你打算怎么亲自送给他?(此时,学生犹豫的时候,老师一定及时引导。) 学生:找个没人的地方。(这是怕别人知道,伤自尊心。)

老师:你觉得办公室合适吗?我把她叫来,你俩在这谈,到时候我离开一会儿。 学生:老师你不用离开。(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对老师产生了信任的心理。)

后来,老师把那个丢钱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还钱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是的,还钱的问题是解决了,还有其他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另当别论了。

从这个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对学生心理的理解和尊重,使得问题的沟通很容易进行下去。说到底,就是老师感受到了学生的感受。

有时,当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示不满的时候,会使得老师的心情难以平静,尤其是学生所表示的不满,挑战到老师的威信的时候。这种心态下的师生沟通,往往以失败而告终,通常引发的是师生冲突。

学生的发型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学生越来越追求个性,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只是在容忍度上稍稍宽松了一点,其他的似乎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师生冲突的一个焦点。有一次,学校按照制定的标准,把一部分发型不合格的学生集中起来,按标准统一理发。

学生:(看到一个个有个性的或不合标准的发型被修理了,一个学生再也忍不住心中的不满了)理得啥么,一点也不好看。(流露这个不满的时候,还不时地用眼睛瞄着在场的老师。)

老师:这是学校的要求。(有的在场的老师也显得无奈。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头发搞得特别古怪离奇,这应该不能容忍。对于有的学生的头发虽然稍长了点,但并不影响校风,就没有必要给“制度”掉。) 学生:理得这么难看,还不如理个秃子算了。

老师:你理一个,我看看?(对于学生的“顶撞”,老师有点不满。) 学生:本来就难看么。

老师:哪来的这么多废话,让你理你就理。(有个学生因为“难看”的发型,在一边抱着头哭起来。)

这种冲突是以学生驯服下来为最后结果,如果学生长年处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他只能成为一个“听话”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该怎样做?那就是转变我们的教育态度,控制好我们自己的教育情绪,去感受学生的感受,去理解他,去引导他,而不是“扼制”他。

第三篇:新学校的感受-新学校的感受

这个新学期对我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感受。因为这是我进入中学的第一个学期。面对很多新的事物,让我感到既新鲜又陌生。

在校园许多的建筑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那个很大很宽敞的室内运动场了。远处望去,一个巨大的红色的屋檐,是那样醒目。听别人说,这是七星区最大的室内运动场的。可以容纳全校几千名师生。

校园中除了室内运动场还有教师宿舍、食堂、小花园等建筑。

面对新的班级、老师和同学,我感到很高兴。新学校的感受仅管我们不认

识几个,但我们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多交朋友。回家后,我们勤奋学习,按老师的要求把作业认真完成。

在许多的新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老师。我觉得她上的课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以前的语文老师注重作业,练习。而中学的语文老师注重表达能力。上课时,她让我们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尽情的问,与同学一起讨论解决,而不仅仅是去应付考试。新学校的感受

下课时,同学们有的尽情玩耍,有的围在一团好像在议论着什么,有的安静的坐在位置上阅读书籍。这些画面对我们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大家由陌生变成了好朋友,慢慢地熟悉了中学的生活,融入了新的大家庭里。

这一天值得纪念。我可以骄傲的说我大一,告别了高中生活。

新的学校很大,学校后边有个白龟山水库,特别漂亮。学校里有热心推销

电话卡的学长,有爱打球的。有闲的浑身颤抖去帮人搬行礼的。总之,你见到的人都是笑脸相迎。

大学生都喜欢交朋友,很少人去闹矛盾。大学里主食便宜,但是菜特别贵。说真的舍不得吃,所以我决定买些咸菜,不吃肉。不光是省钱,来了之后根本没胃口,不知道吃些什么?昨天还是满脸好奇,今天就装的跟个老生似的。

呵呵,新鲜出炉的大学生活。

我清楚我是来学习的,我要学英语,我要去图书管,我要考研。都说大学生闲得难受,我要让自己充实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寝室的同学有几个人很不错,大家都能和睦相处,相信我可以处理好关系,在这里度过我的四年。

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除了专业。我要广泛涉猎,我要博学然后精。

新学校的感受

进入新的环境也有几个月了,怎么感觉新学校没有原来的学校好,每天也

认真学习,但总感觉每天不在状态,每天晚上虽然3个晚自习到但总觉得干不了什么,当下可铃一响,全班“哎”的一声,然后各自回宿舍,好像每日过的像发条上的机器,平淡而又单调,但又不知道该干什么,每天总是忙碌,但回家后也总觉得晚自习什么也没干,每天老师留那么多作业,写到十一二点,但总感觉干的比初中时少,效率也低,每天10:00回家早晨6点多又得上课,辛苦比初中多,但总感觉不好。

还有我们的物理老师,我们全班对他感觉都不好,觉得他什么也不讲,和我的初中的物理老师比起来,简直差远了,但也没办法呀!只能忍受了,后来,也就慢慢适应了,虽然还有一些不满,但比起一开始还是好多了。

第四篇:感受与鉴赏和感受与欣赏的区别

我认为,不管是感受与鉴赏还是感受与欣赏。鉴赏要高于欣赏的。但我们要明白,在日常教学中,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鉴赏具有评价、对照、判断的这种理性的、高端的学习,而欣赏就是对这个美好事物的一种感受,这个感受、享受,就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接触。

欣赏其实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一些直接的感受、接触,虽然鉴赏和欣赏一字之差,但教学质量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提出欣赏之后,我们可以在学习方式上有所改变,在学习内容选择上有所增加,它要求学生浏览更多的音乐作品,去记住更多的音乐主题。而对于鉴赏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要有一定的音乐经验的积累,所以说,虽然程度上有了降低,但是质量和数量上会有所提高。但是我们要理解一个问题,这个降低是为了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的,虽然降低了鉴赏和欣赏层次上的要求,但是对于音乐作品的质量上并没有降低。

感受与欣赏,更贴合音乐教学的实际,因为大家知道音乐的学习,更多的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所以说利用欣赏来表述这样一个学习领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就会更多,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鉴赏来说,我们要对作品进行比较详尽的背景介绍和作品的分析,这样对于音乐经验的积累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其实感受与欣赏,作为任何人来说,都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我们中小学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我们要放在非常重要的方面来对待,音乐是属于听觉艺术,学生对音乐感受的准确程度,跟他音乐表演的水平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我认为,提出感受与欣赏,等于丰富了这个领域学习的内涵,这样更有利于老师把关注点放到积累更多的音乐经验方面,而不是对某一个作品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可以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方法、目标都有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创作空间的。

第五篇:成长的感受作文-感受“成长文化”的真教育元素

在他的眼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成长的涵义还是丰富的,生动的,蕴藏着无穷的欢乐,蕴藏着无尽的教育资源脚丫论文代写只有在生命的成长里才有教育,教育也1定,并且只能在生命的成长中进行。 “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应试教育为大家所诟病,但从另外1个角度看我们又何尝不是这种教育的“中流砥柱”?当我们发现这片田地已是杂草丛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像苏格拉底1样去“种庄稼”呢?有,并不多,有的是“带着镣铐悲壮舞蹈”。近日读李建成校长的《教育:让我们1生幸福成长》并且身处他的学校3天,蓦然发现这里就有1位“种庄稼”的人,这株庄稼是以“成长”为核心理念的洪泽实验小学学校文化价值链,从这1价值链观照开去,拾得众多真教育的元素。 毕业论文 他把“成长”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基于把“人”作为了学校文化的哲学起点。“人”不仅是肉体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康德说“人是目的”,是1种尊严的存在。不识“人”,不识“儿童的人”,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走向方面就是急功近利,完全为适应今天这个市场需要而培养人。我们还可以从体罚了学生后这样的1些解释性话语里感受到教育是怎样违背人性的:“恨铁不成钢”、“都是为了你好”、“老师的用心是好的”。“体罚”就是剥夺学生做人的尊严,起点就错,遑论“好的用心”。

同时,李建成认为“成长是生命的生长和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这让我想起杜威的名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认识这1点,我们会少1份浮躁,多1份耐心;少1份指责,多1份理解;少1份厌恶,多1份热爱。比如对待儿童的错误,很多人说“同样的错误不允许犯两次”,可能吗?孩子从爬行到直立行走,摔了多少次跤?或许儿童原本就不存在“犯错误”1说。“成长”1词包含了李建成和他的团队对教育多少深切理解和生命关怀啊。 李建成理解的“成长”不仅仅是学生的成长,也包括教师的成长,家长的成长,学校的成长,如果仅仅是学生的成长,那么成长就明显感到单薄,成长文化中,学生的成长当然是核心,但学生的成长必须有1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第1位的,教师的成长当然也是第1位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成长,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没有学生的成长,这是成长的不2法门。成长的门径很多,但我们的目标是1样的,就是以人为目的,以完善人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是起点亦是终点。民国4大高僧之1的太虚法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法师所说的其实也就是人格的修炼。学校教育不进行人格的成长和锻铸,那还会进行什么的养成呢,学校里还在生长什么呢?学校是人格锻铸的地方,包括教师,包括学生,教师成长了,学生的成长才会顺利,才会健康,然后就有了学校的成长。 周5下午第1节是他们学校的阅读课,走进每1间教室我发现是“师生共读”课,老师们拿着学校推荐的书籍,静静地徜徉在教育家们所描绘的教育王国里,那1幕“共享成长”镜像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当我知道学校的网站每天有几千家长在点击的时候,我有仿佛看到了家长们的成长。学校家庭,教师学生都成为1个成长的共同体,这是1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呀,我们在这样的1个成长的土壤中共同享受成长带来的快乐,还有拔节的痛苦! 而这种关怀是体现在每1个细节中,学校请工匠把书法家书写的1些古诗词刻写在大理石上,这些大理石贴在教学楼墙壁,墙壁的高度正是小学生最佳高度;教学楼走廊的上方悬挂有“名人名言”,这些名人正是在校学生;教室墙外还有班级的“成长报”,是手抄报,在电脑技术发达的今天,看着这些儿童化的手抄报,我总是涌起1种久违的感觉,在这些尚稚嫩的笔触里我分明读到了1个“人”字;更令人称奇的是洪泽实小的课程开发权不在学校,也不在老师,而在学生自己,他们学校有1位老师曾经“辛辛苦苦”地利用暑假设计了很多项“活动课程”,那知道1开学大部分被学生给否决了。学校的大湖娃艺术学院、大湖娃科学院、大湖娃文学院等学生社团都是由学生组织;“社会实践班”、“走进大自然班”也由学生自由组建。这可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锻炼能力”,更多的是对“人”的尊重。李建成更是从生命学的高度理解为“这样的教育是以‘生命的差异’为基点,并依托‘生命差异’的教育,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鲁豫在1次访谈时问白岩松:你的儿子长大后还做主持人吗,白岩松回答:我不会去当儿子的导演和编剧,只会去做他的观众!对生命的尊重是他的成长文化的核心,而行动是这1核心的最佳注解。 有成长,就有风雨、坎坷、成功、喜悦,甚至磨难,痛苦,这些都是成长的1部分,是属于生命的原生态的教育,我很赞赏李建成“共享成长”理念,因为,这里不仅包含共享“成功”,还包含有共享“失败”之意,每当我仔细咀嚼“共享成长”这1词时,心中充满着温馨和前进的力量。但如何让生命积极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教师的职责,也是1个学校的职责了。1片荒原随意成长还是荒原,1群动物成长的最后还是动物,1群人的成长最后就1定是人吗?这个问题似乎是比较难于回答的,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接受了教育,用孟子的话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与禽兽的差别就是接受了教育与否。孟子所说的教育是健康的向上的超越的教育,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这才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成长的真实内涵! 成长是没有止境的。我们有1个理想,有1面旗帜,我们将永远努力,在成长中快乐,在成长中享受,在成长中完成教师的人格,学生的人格,在成长中完成学校的文化建设,锻铸学校的精神,形成传统,这就是“共享成长”的魅力所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狗生肖运程范文下一篇:公章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