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风俗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阿昌族风俗范文

阿昌族的宗教信仰

户撒阿昌族和傣族一样,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等。一些较大的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佛爷(大和尚),群众轮流供给饭食。群众供养佛爷以及宗教节日的布施,耗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仅有四十三户人家的芒弄寨的统计,全寨每年宗教支出约三万余斤稻谷,平均每户负担接近七百斤。

梁河阿昌族,受汉族、白族的影响较多,祖先崇拜比较普遍,埋葬死者的墓地要请地师看风水,给死者树碑立墓,七月半也照附近汉族风俗给祖先“亡魂”烧纸钱等。但他们仍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如他们认为人有三个“魂”,人死后一个随尸体送往坟上,清明节祭它,一个供在家里,一个送回祖先发源地,多沿他们南迁的路线送往腾冲境内,近代已很少往北送,而是就地送往附近城院庙。阿昌族的村寨,一般都有一座庙,里边供奉山神、土地、孤寡仙人等。有少数寨子的庙里是供本民族的“寨头宫”,也有些寨子是山神、土地、寨头官(土主)同时供奉。对这些神每年祭献三次:二月祈求全寨清洁平安,五月祈求六畜兴旺,六月祈求五谷丰收。

第二篇:第26届 中国昆明阿昌族阿露窝罗节 节目串联词

主持词 撰稿 曹歌

一、

开幕仪式、介绍领导、专家、学者和来宾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全体阿昌族同胞们!阿昌族乡亲们!你们好!在这春意盎然,百花盛开、千山翠绿、大地回春的日子里我们在昆的阿昌族同胞,穿上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呼朋唤友、携亲带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地迎来了——阿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在这里,我代表主办这次节日活动的,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昆明阿昌族阿露窝罗节组委会,向大家致于节日的问候!

(鼓掌、击鼓)。

我叫孙曦娥,是正宗的阿昌族姑娘,德宏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

今天我非常高兴,第一次能在省城昆明,参加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并且有幸能担任这次节日活动的主持人,希望大家支持我的工作,愿我的主持,能使我们度过一个欢乐的节日,谢谢!

(鼓掌、击鼓)。

主持人:“阿露窝罗节”由流行于梁河、芒市、腾冲、龙陵、云龙等阿昌族地区的“窝罗节”和流行于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的“阿露节”合并而来。1993年5月20日,德宏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将“阿露窝罗节”确定为国家承认的法定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初春举行。它是阿昌族同胞缅怀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的恩德,赞美幸福生活而进行的歌舞娱乐与商贸活动、文化交流融为一体的盛会。

主持人:今天节日活动的领导告诉我们,组委会邀请了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阿昌族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以及在阿昌族地区工作、生活过的许多嘉宾,我们的联欢会场可以说是高朋满座,为了让大家认识、了解我们贵宾,现在我们进行第一项议程。今天的节日活动,有四个议程。首先给大家介绍各位来宾。

主持人:今天来参加我们节日活动的领导有:

1、云南省社科联 副主席 雷翁团

2、云南省档案局(馆)副巡视员 赵炳荣

3、云南省档案局(馆)征收整理部主任 李涛

4、云南出版社社长 高立青

5、云南出版社总编辑 岳坚

6、云南省民委经济处处长徐畅江

7、德宏州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主任 陶继清

8、德宏州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副主任 何秀娟

9、德宏州人民政府卫生局 副局长 赵兴海

10、云南省民族学会会长 郭大烈 研究员

11、云南省民族学会秘书长 古文凤 研究员

热烈欢迎你们的带来!(鼓掌)

主持人:下面介绍今天前来参加我们节日活动的专家、学者、嘉宾,他们是:

1、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阿昌族简史》著作作者之一,桑曜华研究员

2、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阿昌族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研究者 杨知勇教授

3、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阿昌族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收集者整理者之一 杨智辉教授

4、云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阿昌族音乐简志》专著作者 吴学源研究员

5、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教授、研究生导师《阿昌族文化史》专著作者 刘江教授

6、云南大学教授、语言学博士生导师《阿昌族语言语境与变迁研究》专著作者 袁焱教授

7、云南省艺术研究所 作曲家 《阿昌欢歌》专辑 主要作曲者 曹鹏举 作曲家

7、曾经在梁河县 陇川县等阿昌族地区工作过的老同志 云南摄影家 刘扬武 摄影家

9、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 总编辑 王立荣 专家

10、云南省民族学会

苗族、傣族、景颇族、 德昂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白族、布朗族、蒙古族、布依族、 普米族、瑶族、独龙族、拉祜族等15个兄弟民族研究会的会长 秘书长代表。各位专家、学者,欢迎你们给我们阿昌族送来的节日的祝福。

热烈欢迎你们的光临!(鼓掌)

主持人: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宣传阿昌族民族传统,今天组委会,还邀请了中外媒体、省市新闻机构的媒体记者前来采访。他们是:

1、云南日报 高级记者 杨燕

2、云南日报 高级记者 李悦春

3、春城晚报 著名记者 解非

4、云南电视台网站 主任记者 何寰

5、云南人民广播电台 主任记者 排华

6、《云南民族》编辑部主任 李倩云

9、云南摄影家 杨奉达 先生

10、泰国《汽车·旅游》杂志记者 (MR.SATHAPORN)沙塔潘先生

11、泰国长永旅游公司经理 (MR.PHUWADON)普瓦敦先生

热烈欢迎新闻同行们的光临!(鼓掌)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对前来参加节日活动的领导和来宾不能一一介绍,我们在这里,向前来参加活动的所有领导,所有来宾,以及各兄弟民族研究会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鼓掌)

二、

领导讲话

主持人:下面进行 第二项议程,首先我们请,在昆阿昌族第二十六届“阿露窝罗节”组委会主任,云南省社科联副主席 雷翁团 讲话!大家欢迎(鼓掌)

(领导讲话1:雷翁团 讲话)

主持人: 下面我们请 云南省民委领导讲话!

(领导讲话2:民委领导 讲话)

主持人:美丽的滇西,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是阿昌族聚居的地区,85%以上的阿昌人民都生活在这片富庶的热土上,德宏是我们阿昌族人口主要的聚集区。多年来,阿昌族同胞在昆明欢度节日,一直得到德宏州委、州政府的大力帮助与支持。下面请:德宏州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副主任 何秀娟 讲话!大家欢迎(鼓掌)

(领导讲话3:何秀娟 讲话)

主持人:云南省民族学会是我省各兄弟民族研究会的总部,下面我们请,云南省民族学会会长 郭大烈 教授 代表 专家学者 讲话,大家欢迎!(鼓掌)

(领导讲话

4、郭大烈 会长讲话)

主持人:让我们再次对各位领导的精彩讲话,热烈鼓掌!(鼓掌)。

三、 《阿昌族文化论集》首发式 主持人:下面进行 第三项议程

今年欢庆阿昌族节日活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举行阿昌族大型文化论文集《阿昌族论集》首发式。阿昌族大型文化论文集《阿昌族论集》的出版,是我们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喜事。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阿昌族的的历史文化资料匮乏, 2

今天该书的出版,填补了阿昌族文化史上,一个巨大的空白,是一件值得隆重庆贺的事情。现在我们在这里进行隆重的首发式。

首先

1、请云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顾问 雷翁团 代表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阿昌族大型文化论文集《阿昌族文化论集》编委会,【向】 云南省档案局、云南省档案馆捐赠,阿昌族大型文化论文集《阿昌族文化论集》。

请云南省档案局(馆)副厅级巡视员赵炳荣同志,代表云南省档案局、云南省档案馆 接受捐赠。

(雷翁团主席 送书3套给:赵炳荣巡视员)

2、请云南省档案局(馆)副厅级巡视员赵炳荣同志,云南省档案局(馆)征收整理部主任李涛,代表云南省档案局、云南省档案馆 【向】 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阿昌族大型文化论文集《阿昌族文化论集》编委会主编曹先强,颁发捐赠荣誉证书。

(赵炳荣巡视员,李涛主任 颁发 捐赠证书2本给 雷翁团主席,曹先强主编)

3、请云南省社科联副主席 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顾问

雷翁团 ,云南民族出版社社长高立青,云南民族出版社总编辑岳坚,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曹先强 代表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 云南民族出版社 【向 】阿昌族大型论文集《阿昌族文化论集》一书的 专家、学者级 作者代表赠书。

请桑耀华研究员,杨知勇教授,杨智辉教授,吴学源研究员,刘扬武先生。接受收入了他们研究成果的《阿昌族文化论集》。感谢他们对阿昌族历史文化的毕生关注。同时,我们为不能到现场,参与首发式的戴庆厦教授、兰克教授、张承源评论家、杨卓如先生等专家作者表示感谢。 对已经去世的专家白族学者赵橹研究员、白族学者杨峻先生、崔志超教授,周诂教授,表示深切怀念。阿昌族同胞永远铭记他们的严谨的学术成就与高远的人格魅力。

(雷翁团副主席,高立青社长,岳坚总编辑,曹先强主编 赠书 桑耀华研究员,杨知勇教授,杨智辉教授,吴学源研究员,刘扬武先生)

4、请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顾问 雷翁团,赵家强,赵兴强,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曹先强, 代表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 【向 】阿昌族大型论文集《阿昌族文化论集》一书的 阿昌族作者代表赠书。

请阿昌族青年学者、作者代表 赵兴海、曹先荣、王斌、奉昌泽、曹婧、王红,接受收入了他们研究论文的《阿昌族文化论集》。同时,我们为不能到现场参与首发式的阿昌族专家、作者,杨叶生、孙家申、们发忠、孙家林、冯其茂、倪成显、曹先贵、们发延、熊顺清等全体阿昌族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雷翁团,赵家强,赵兴强,曹先强赠书 赵兴海、曹先荣,王斌,奉昌泽,曹婧,王红)

四、 文艺联欢

主持人:现在我们开始文艺联欢,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准备了几个节目,邀请了部分专业文艺工作者,到现场助兴。还专门邀请了梁河县、陇川县的阿昌族代表、民间艺人,前来,共同欢庆我们的民族节日。

主持人:第一个节目是 请阿昌族青年歌手张月 女声独唱的阿昌族原创歌曲《阿昌欢歌》。由曹先强作词,曹鹏举作曲。这首歌曲是获得云南省政府奖电视文艺一等奖的作品,也是中国阿昌族第一部音乐电视《阿昌欢歌》专辑的主题歌。

1、(张月 独唱《阿昌欢歌》作词曹先强,作曲曹鹏举)

主持人:张月,阿昌族第一个专业意义上著名的的青年歌手,最近几年一直勤奋地活跃在阿昌族地区广大乡村与舞台。张月,在中国西南边疆滇西的中缅边境地区,已经相当有名气了。曾经出版了她独唱、领唱的阿昌族的一盒歌曲舞曲专辑《腊鹫崩》,曾经作为德宏州 3

代表队选手多次出征昆明参加云南省青歌赛获得优秀奖,参加首届云南酒歌大赛荣获铜奖,参加云南彩铃唱作先锋大赛荣获三等奖。曾经出省到广西南宁柳州参加全国山歌邀请赛荣获“金嗓奖”。

在著名的昌乡——户撒,阿昌族乡村的广大田野,山清水秀,景色迷人,金黄的油菜花、美丽的迎春花,点缀着昌乡“佛主的花园”。下面再请张月演唱作词、 作曲的《美丽神奇的户撒》

1、—

2、(张月独唱《美丽神奇的户撒》作词、作曲 张月) 主持人:阿昌族过节,兄弟民族,高高兴兴来祝贺。下面邀请,全国葫芦丝大赛冠军 倪开宏 傣族葫芦丝小王子,表演葫芦丝独奏曲:《茶山姑娘》。葫芦丝独奏曲:《茶山姑娘》是著名傣族葫芦丝王子哏德全先生,创作的一首阿昌族题材的作品。哏德全先生在生前,曾经应邀参加昆明地区阿昌族欢度阿露窝罗节,表演过这个欢快活泼、技巧高超的阿昌族曲目。

2、(全国葫芦丝大赛冠军 倪开宏 葫芦丝独奏:《茶山姑娘》作曲 哏德全)

主持人:再请全国葫芦丝大赛冠军 倪开宏 为我们表演藏族风格的葫芦丝独奏曲《欢歌弦舞》

2、—

2、(葫芦丝独奏《欢歌弦舞》)

主持人:下面,请楚雄学院音乐艺术专业的阿昌族大学生 曹明恓同学,表演舞蹈《阿昌姑娘爱戴花》。

3、(曹明恓 表演《阿昌姑娘爱戴花》 作词 张苛 作曲 杨正玺) 主持人:阿昌族是善于打刀民族。数百年来,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2 0 06年6月1 0日,阿昌族的民间文学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户撒阿昌刀锻制技艺》双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阿昌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亮点,是阿昌族人民的荣耀,也是阿昌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

在户撒阿昌族的阿露节上,象脚鼓是必不可少的。阿昌族的象脚鼓借鉴学习了傣族、景颇族、德昂族象脚鼓的部分敲法或跳法后,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尤其,是阿昌族象脚鼓舞中的甩鼓敲跳法,是独具艺术特色的民间艺术。下面请来自云南民族村的陇川阿昌族同胞代表等为我们表演。阿昌族传统象脚鼓舞:甩鼓舞表演者云南民族村阿昌族青年 奉昌泽 黄凡帮 散吞 朗二团保 共同表演。

4、(阿昌族象脚鼓甩舞:《欢歌起舞庆佳节》)

主持人:下面请,云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艺术专业的阿昌族大学生钟常俐同学,表演女声独唱《云南美》。

5、(钟常俐 女声独唱:《云南美》作词 凌粼 作曲 刘青 )

主持人:居住在滇西的阿昌族同胞,除欢度一年一度的阿露窝罗节外,还过春节、清明节、浇花水节、火把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其中春节,最为隆重,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年俗,民俗,如祭寨神、祭秋神、祭灯神、守岁、立秋杆、开财门、耍春灯等活动。春节开财门是6--12岁的男孩,在除夕夜里,两人一组或成群结队,口诵吉词,挨家挨户拜年的阿昌族浓郁习俗。下面请,在北京、在成都上大学的昆明阿昌族青年大学生 曹艺、曩兆东、梁兆雷,学习表演阿昌族春节民俗展示:《开财门调》。

6、(阿昌族民俗开财门调《招财童子开财门》大学生:曹艺

曩兆东 梁兆雷) 主持人:下面请, 曾经参加湖南卫视大型选秀节目“快乐男生”,曾经参加了东方卫视大型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表现不俗的阿昌族选手梁桂清,表演原创舞蹈:《水母鸡》。

7、(梁桂清 表演 原创舞蹈:《水母鸡》)

主持人:阿昌族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阿昌生得犟,不哭就要唱”。我们阿昌爱唱山歌,红白喜事、劳作休闲、过年过节,山歌声,无处不在。“哭着讨来新媳妇,唱着送走老活袍”。人们唱山、唱水、唱党的恩情、唱社会主义新生活。下面请梁河在昆明工作的阿昌族山歌手,阿昌族也叫山歌匠曹德传

杨明跃 奉昌泽 赵兴丽 等表演 《阿昌族人情人意山歌对唱》。

8、(阿昌族山歌对唱:曹德传 曹先荣 杨明跃 奉昌泽 赵兴丽 赵爱萍 等) 主持人:阿昌族戏剧《茶山调》,盛行于阿昌族集聚的地区,是有汉族文化色彩的地方小戏。故事简练,人物简单,使用方言土语,在表演中,插科打诨,边歌边舞,说唱结合。《茶山调》这出小戏的主人翁,是一个久走江湖的商人和伙计,与一位茶山上的女子相遇的故事。请大家观看由阿昌族干部 大学生 曹德传 赵得全 曹先荣全 赵兴丽 赵爱萍 曹钰楠 孙玉楠 学习表演的传统民间小戏《茶山调》。

9、(阿昌族民间戏剧:春灯表演《茶山调》节选 表演唱 曹先荣 赵德全 赵兴丽 赵爱萍 曹钰楠 孙玉楠 等)

主持人:阿昌族民间小调《猜花名》,所表现的是阿昌族人民,欢度阿露窝罗节日的时候,美好的民族性格、欢乐的精神面貌,歌词用汉语演唱。欢快活泼,亲切,生动。也是一首阿昌族地区比较流行的原生态民间小调。邀请 阿昌族同胞 曹德传 赵德全 赵兴丽 赵爱萍

梁桂清演唱。

10、(民间小调《猜花名》表演唱 曹德传 赵德全 赵兴丽 赵爱萍 梁桂清等)

主持人,今天我们阿昌族在昆明欢度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高朋满座,有阿昌族金花,阿昌族歌手,有傣族全国葫芦丝大赛10万大奖的冠军,助兴演出。现在,我再隆重推荐,来自景颇族的“2012景颇世界小姐大赛”冠军 饶梓玉,前来祝贺演出。请饶梓玉祝福节日。

11、(1)(嘉宾祝贺节目 景颇世界小姐大赛 冠军 饶梓玉 演唱云南歌曲《彩云之南》) 主持人:无论你,在昆明、在德宏、在保山、在大理,阿昌族热情开朗,快乐好学。水同源,人同族,民同俗。阿昌族与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其他各民族人民,长期相濡以沫,唇齿相依,团结和谐,携手共创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下面再请景颇世界小姐大赛 冠军 饶梓玉演唱一首《站在高岗上》。

(2)、(嘉宾祝贺节目 景颇世界小姐大赛 冠军 饶梓玉 演唱流行歌曲《站在高岗上》)

主持人:最后请大家观看,在阿昌族同胞们共同表演的,阿昌族传统的古老舞蹈——窝罗舞,现在表演的窝罗舞,是经过改革,规范统一了动作的舞蹈。但仍可以看出其中流露着古朴、粗犷、苍劲有力的古老艺术中,那些原始的痕迹。古老的窝罗,主要以神奇动物和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及生产劳动的场面为描写对象,还模仿一些飞禽走兽的动作,构成舞蹈语汇。因而,它的造型和舞蹈中,有日头打伞、月亮戴帽、金龙转身、双龙行路、双凤朝阳、弩弓射日、男耕女织、递烟盒等较为固定的造型和动作。窝罗舞,是群众性大型集体舞蹈,是在窝罗节上,最受欢迎的内容。因此,每过窝罗节,都要跳起窝罗舞。

12、(阿露窝罗舞:在昆明大、中专学生集体舞蹈表演)

主持人:我们的联欢会已接近尾声,但愿它能留给你一个美好的回忆。让我们重新拉起手来,跳起祖先留给我们的舞蹈——阿露窝罗舞。让阿昌族勤劳、智慧、勇敢的传统,连同我们的友谊、希望凝聚在每个同胞的心里。去努力、去进取、去奋发,以科学的发展观,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的各项事业,为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最大的贡献。下面请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来宾和阿昌族全体同胞跳阿露窝罗舞。

(最后 主持人,邀请来宾、领导、全体同胞,一起蹬阿露窝罗舞) 主持人:在昆阿昌族第二十六届阿露窝罗节文艺联欢活动,就到此结束,祝大家万事如意,明年再相会

13、集体合影

大会主持人:组织合影留念 请大家到……集中合影

大会主持人:组织晚餐 世博园瓜果园茶餐厅一楼( 18:30——19:50)

2012-4-28 昆明

第三篇:春节风俗——立春风俗

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第四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中秋节的风俗习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中秋节 中秋节

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

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民间拜月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

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

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月饼 月饼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

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第五篇:风俗民情

游神,年例,廉江白戏,舞鹰雄,安铺八音,红橙节等。年例是南部讲白话的地区才有,所谓年例,亦即某个人家过年时节大摆宴席,请四方亲朋好友就餐,与办喜事类似,就算不认识主人也可入座就食。

而“游神”就是全廉江皆有。所谓“游神”,就是过年时节某个村将其土地神“请”出,装上轿,青壮抬轿舞狮、小儿手执旌旗尾随,似军队出征状,舞狮先行,敲锣打鼓,穿村过巷而游,有些村乔装打扮,而有些村则平衣而游。所到之处,挨家挨户而停,各户为祈求土地神保佑,事先准备鸡鸭酒食、红包等祭拜,“神”到时,在门口打鼓敲锣、舞狮晃轿,末时,舞狮人舞狮上跃而“吞”红包,并烧炮而庆。各村有各村的“游神”日子,有些村小而不够人力不够规模就不游,一般不超过正月十五,一般村庄只游一天,“游神”之前的几个夜晚在土地庙里打鼓,称之为“屯兵”。过户门前晃轿时,由于轿重心高,抬桥者步伐不协调,以及自受到来自他人的摇力,显得那轿不受自己控制,越晃越摇,看似要倒的样子,传统的观念里带上迷信色彩认为那是“阿公”(或“老爷”,亦即土地神)在吃门前的祭拜品时因太过好吃而多吃多饮,导致“老爷”喝醉酒太过兴奋以至于轿不能停,认为那户人家今年有福了。近年来某些村观念更新,不再追捧晃轿戏,不再认为神是一定要人来抬方能显示对神的尊重,改用车将土地神装上代替人力轿,所到门户,不再晃轿,途中游荡又方便快捷,值得提倡。

以前过年气氛浓厚,大家游神热情高,很多青少年参与,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外出务工人员多是初六七就到珠三角返工,初六七之后的游神显得清冷寂寥,皆是一些中小学生当主角,特别是十

三、十四左右的游神,几乎全是小男孩。

市政府自2003年举办“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以来,每年一次,直至2009年,2010年后改为家电家具博览会,这也成了廉江人的盛会,是每年廉江人齐聚城区的欢乐日子。

万人席地就餐,气势宏伟,场面壮观。

廉江良垌镇崇山、篁竹、新华、洪村等村庄有13条肖姓村落,散布在镇的西南处,这里素有集体吃年例饭贺节的传统习

俗。

今年正月十四年例“万人宴”,由崇山村民筹款主办。宴会设在新华圩春蕾小学大操场草坪,面积约5000平方。560多张粉红塑料布当餐桌,摆放在草坪上,而就餐者则是席地而坐。

虽是简单的五菜一汤农家菜,但操办万人用餐,就不容易了,要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又在简陋的环境下进行,况且是个小村子还受经济制约。但他们不负众望,成功举办了“万人宴”,实不简单。他们组织了300名厨房工,分管掌锅、刀切、洗菜、配料、各尽其责;组织250名服务员,设12个组,布置场地、端盘上菜、安排入席、维护秩序、监督卫生,各尽职守。这550人全都是村民。年例饭,共杀了8头大肥猪,耗大米1200公斤、花生油200公斤、光鸡150公斤、咸鱼550公斤、各类蔬菜2000公斤;架设牛二锅烧柴炉灶25个;借来大水缸87个,装水、装烧好的汤和炒好的菜;用96个大箩筐装饭。他们从凌晨2时忙到下午5时多,工作量庞大惊人,但进行得有条有理,并按原定计划就绪。

下午6时多,各村巡游结束,礼炮响后,操场四周亮起探照灯,近万人像潮水般入席。大家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畅饮甘醇的土制米酒,齐声赞美年例饭菜办得出色完满。

听友人说,廉江良垌镇正月十四的年例有个“万人宴”,场面壮观,热闹非凡。于是8日下午与十八位友人分乘两辆面包车前去见识一下。

今年的万人宴是在良垌镇崇山村春蕾小学的大操场上进行。我们的车刚停好,就有一位大哥朝我们这群人走来,既不问我们是从哪里来,也没问是否有亲戚朋友或熟人在,就引我们一行人到操场去。

如此壮观震撼的宴会场面我们还是首次遇到,真是意料不到。只见操场上老人、年轻人、小孩密密麻麻地分成一桌桌,每桌不少于10人,把餐桌围得热热闹闹的,问候声、笑声、打闹声响个不停。我们初步估计一下,参加此宴会的人不少于六七千人!此时已是下午五点半左右,在笔者拍照之时,还有不少人从四面八方往操场走来。

据村里的一位肖姓老伯介绍,农历十四是该镇的年例,这时候各村子会搞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如唱大戏、舞狮、烧炮仗、吃大围宴等,宴请全村人以及村外的亲朋好友相聚一起来庆贺。从十二年前开始,各个村轮流做庄办大围宴,不管是本村人或外村人,也不管是熟人或是陌生人,凡是来客一律欢迎参加宴会,借以此广交朋友。大围宴的资金通常由村里外出做生意的老板捐资大部分,其余的由村委会垫付。去年大围宴的资金是由一位老板全额资助,花费了26万元,办了超过一千桌的大围宴,菜式丰盛,有鸡、有鱼、有虾,来人超过一万人,为历年规模最大最热闹的一次。今年轮到崇山村做庄,由于受金融海啸的影响,资金的来源紧张,按每人10块凑份的,菜式也较为简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版合同示本范文下一篇:班干部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