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

2022-11-19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在社会道德的自我规范和约束下, 其主体在促进自身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时的一种自觉或自律的意识, 它既是一种情感态度, 也是一种情感体验。

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 充分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人们在注重物质文化提高的同时, 也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转变, 说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落后的经济面貌得到了极大地改观,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仍然面临着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这就迫切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发挥自主责任意识, 积极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 自愿到贫困偏远地区就业、创业、下基层等, 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弘扬社会责任感, 为国家尽一已绵薄之力, 与人民群众一起在实践中化解新矛盾, 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根据《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 (2018) 》显示, 连续4年来,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较高水平, 总体态势保持平稳,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 大部分学生富有正义感、同情心、责任感。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利益化的市场环境、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以及自我化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集中表现在重视个人利益的满足,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 忽视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比如, 目前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 追求舒适、体面且工资高的工作, 不愿意吃苦, 职业责任感淡薄。另外在家庭、爱情婚姻以及他人等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淡化。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一) 学生自身因素

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提高, 作为当代年轻人, 尤其是青年大学生, 享受在这种优渥的生活环境中, 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 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他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与来之不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虽然个体身心在不断成长, 自我意识也不断地增强, 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实践当中, 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与坚持。一方面, 当代青年大学生活条件优越, 很少面对或者经历生活的磨难与挫折, 心理素质脆弱, 抗压能力差, 处理事情的实际能力不足, 社会责任感也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 许多大学生会为自己定制一个美好的生活蓝图, 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 经不住困难的考验以及各种利益的诱惑, 缺乏坚定地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容易对社会产生否定、消极反抗的态度。

随着个人的成长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 青年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 但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 他们更倾向于满足自身发展和利益的需求, 忽视集体和社会的需求, 缺乏社会责任感。换言之, 他们对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认知, 但未形成坚定地理想信念和情感意志力, 遇到问题时, 仍从狭隘的视野出发, 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个人利益与需求的满足。

(二) 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足

人无德不立,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首先, 高校缺乏对青年大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 社会责任感属于道德教育层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阵地, 旨在培养高就业人才, 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学识才干, 忽视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出现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被边缘化的现象;其次, 高校在社会责任培育方面的方法欠佳, 高校在进行道德规范培养时, 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 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大多停留在教学理论方面, 缺乏实际的实践操作, 使得大学生无法将国家、社会、集体、家庭等责任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整体人格, 这种内在的认知难以转化成为外在行为, 最终导致认知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最后, 教师缺乏榜样示范作用,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而完全形成, 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 他们的行为修养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强化都存在着正相关, 教师的价值观、言行举止和生活作风都对大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并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品行和生活, 可以大胆的说, 如果教师很有威信, 那么该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大学生身上留下永久的痕迹。”

(三) 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诱导

网络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使得大学生的交往与活动更具有延展性。与现实生活相比, 网络世界更加开阔、自由, 青年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所形成的人格特征, 一旦与现实状况发生矛盾时, 便很容易产生逃避现实或反现实的心理, 从而也会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产生偏差与误解, 再加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许多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行云流水, 而回归现实中, 受各种行为规范与准则的约束, 很容易对社会责任感产生消极的态度, 从而不履行或者逃避相应的社会责任。

互联网的开放与共享等特征, 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极大的便利, 但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不良的信息, 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偏颇。其转发者大多为高校大学生, 多数大学生转发“锦鲤”为自己考试祈福、接好运, 用“运气”来掩盖自己不努力的事实, 寻求精神上的一种宽慰,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懒散、消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看似无足轻重的网络流行语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这种消极的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从而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 导致个体道德行为失范。

作为一名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 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 做到不唯心、不唯上、只唯实。

(四) 家庭教育责任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影响着孩子的做法。在家庭中, 家长孝敬长辈、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尽职尽责, 孩子会得到积极的引导, 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相反, 如果父母经常吵架, 缺乏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 没有做到父母应尽的职责, 孩子往往会冷漠、孤僻, 更不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另外, 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对给孩子的教育方式分为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等,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较为理想, 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友爱并且相互尊重, 家长善于听取孩子的建议, 尊重孩子的选择, 与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溺爱型家庭表现为父母过度的溺爱孩子, 以孩子为中心, 满足孩子各种无理的要求, 对于孩子一些错误的做法采取容忍的态度,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大多自私、蛮横、独断, 更不会有社会责任感;专制型家庭的教育方式为父母独裁专断、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父母的话就是权威, 家庭缺乏温暖与爱, 长此以往, 孩子缺乏安全感、胆小、懦弱, 导致孩子社会责任感意识薄弱,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 单亲、离婚、留守儿童等家庭, 由于父母角色的缺位, 孩子不能感受高父母完整的爱, 身心难以健康发展, 社会责任感更无从谈起。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且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四方合力, 共同作用。

(一) 提高自我社会责任感意识

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内在首要条件, 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做起, 加强文化知识修养的同时, 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对自身的隐性作用, 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做到自律、自觉、自省。马克思认为:“人不能离开社会关系独立存在, 而且人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高级动物”。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独立的个体是不存在的, 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与价值必须通过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来实现,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一定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在整个社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要培养成长成才的责任意识, 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加强理论修养。而理想信念作为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大学生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必须要树立坚定的理想, 将自身的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 将自身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另外, 大学生不能空谈崇高的理想, 而是要将自己的理想付诸于实践和行动当中、付诸于不断进取、刻苦努力的精神之中。

(二) 创新高校社会责任感培育方法

首先, 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 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社会和国家大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问题意识也越来越强。高校在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时, 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以国家时政和社会热点为契机, 进行责任教育, 其次, 重视实践育人的作用, 引导大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 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高校应该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对接,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 定期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经验直接成为日后就业的工作经验,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可以为就业提供直接的人才储备。同时, 教师也应该将课上与课下、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 可以结合自己所在的专业, 发挥专业特色, 提高实践能力。定期参加红色革命圣地等, 提高实践能力, 丰富情感体验, 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中灌输课本知识有意义的多,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

(三)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外部条件。高校大学生激情昂扬, 对新鲜事物容易充满好奇心, 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很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误入歧途, 因此, 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 提高大学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引导, 积极参加相关的专题讲座及实践活动, 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提高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另外, 政府以及高校应加强合作, 加大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 坚决抵制各种不良信息, 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自觉地培育责任意识, 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四) 家长以身作则, 做好榜样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 树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孝敬长辈、诚信友善的良好形象, 做好言传身教的工作, 有高度的责任感、担当意识和强烈的事业心。父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子女树立榜样也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与义务。父母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用自己最好的品行去教育子女。同时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 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子女的引导者, 培养青年大学生德才兼备、勤奋刻苦的品格, 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和诚实亲和的社交态度, 并且形成高尚的服务意识, 促进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

【相关链接】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而还未毕业走进社会的人,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 即在高等学校 (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 注册入学并接受教育直至毕业前的群体统称, 分为普通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学生 (统招生) , 不含自考生。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般称大学学历。

摘要:当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要有新气象、新思想、新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处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其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自身与社会的发展, 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 魏进平, 薛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表现、原因与对策[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7 (4) :12-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下一篇: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