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秩序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场秩序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纳米科技是21世纪的主流技术之一,目前已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能源、日化、建材、纺织、汽车等领域获得了应用,人们在研究、生产、生活中接触到纳米材料的机会越来越多。纳米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第一篇:市场秩序论文范文

经济转型秩序扩展与市场秩序中的制度创新

摘要:经济转型引起了市场秩序中的制度变迁,当前所处的经济转型的阶段目标要求市场秩序中的制度创新。市场主体和客体的扩展导致了市场秩序的扩展,这也要求市场秩序的制度创新。市场秩序的制度创新可以从注重制度效率、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和增加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机会等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经济转型;市场秩序;制度创新

一、经济转型与市场秩序中的制度变迁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转型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国家最早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提出的。西方经济学家的经济转型理论起初为研究拉美转型(后扩展到东欧、俄罗斯等)国家的经济改革有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即美国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其《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阐述的“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华盛顿共识”的经济转型理论强调的是激进式的。而中国的经济转型则属于渐进式的。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的经济转型有众多认识,但无论何种关于经济转型的解读,都认同两点:一是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包括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是从原有的经济制度向另一种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即在基本制度层面从纯粹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变迁,在具体制度层面是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价格制度、财政制度等制度的变迁。总之经济转型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制度变迁过程。

就经济转型的时期而言,广义上认为从改革起始,狭义则认为应该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开始,但无论何种说法,都认同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其特征就是转型的阶段性推进和阶段性调整以确保经济转型的有序。从体制转变来看,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经济转型的起始阶段,其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此后是经济转型的完善阶段,其目标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当前,中国已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经济转型从起始阶段推向完善阶段。在当前阶段,由于已经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支撑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得以初步确立,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明显改善,但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是一种初级市场经济,与发达市场经济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制度缺陷问题仍大量存在。

当前阶段中国经济转型的体制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问题至关重要,其中市场秩序在市场中又居于重要地位,而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的重要工具是制度。“市场秩序是在特定情景下设计的旨在激励和约束交易者行为的权利与义务的制度安排——既包括法定授权的组织规则,也包括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1](P52)。市场秩序可以分为市场主体秩序、市场交易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管理秩序。其中,市场主体秩序是市场运行的前提,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竞争秩序是市场运行的主要内容,市场管理秩序是市场秩序的保障。市场主体制度(即关于市场主体的资格、权力、责任的一系列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确定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度,具体包括定价规则和竞争规则)是市场秩序的内在制度规范,市场管理制度则是外在制度规范。

在经济转型的起始阶段,新旧制度之间的摩擦和制度体系的不稳定,使市场秩序还不成系统,导致“现实的各种市场秩序混乱根源在市场制度不完善,所有的市场秩序的混乱根源于市场制度不完善”[2](P547)。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将逐步健全,市场秩序将逐步规范化。在这其中制度变迁直接关系到经济转型的进度以及市场秩序的稳定。因为在经济转型中制度变迁会通过经济增长制度结构的改变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形成,使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因此制度因素不仅会影响经济转型的效果,也通过影响市场乃至影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实现。

二、秩序扩展与制度变迁

市场秩序是一种不断扩展的秩序,这种扩展性来源于市场的内生特征所产生的巨大生成性。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入,市场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市场秩序不断扩展。哈耶克认为虽然“市场秩序只是相对晚近的产物”,但“这种秩序中的各种结构、传统、制度和其他成分, 是在对各种行为的习惯方式进行选择中逐渐产生的”[3](P12)。而且“秩序的重要性和价值会随着构成因素多样性的发展而增加,而更大的秩序又会提高多样性的价值,由此使人类合作秩序的扩展变得无限广阔。”[3](P90)。市场经济与市场秩序扩展一脉相承。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的市场结构、市场规模的变化导致市场的扩展,而市场扩展是市场秩序扩展的源泉,所以市场扩展又导致市场秩序的扩展,因此市场秩序扩展是经济转型的现实体现。

市场秩序是维护市场的秩序,与市场息息相关。市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扩张的体系,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市场联系越来越密切,市场范围越来越扩展,这导致市场在深度上表现为交易对象不断扩展,在广度上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秩序中的核心秩序即竞争秩序也会使市场主体在不断扩展的同时中扩展交易客体即交易范围和交易对象。因此,市场秩序的扩展具体表现为:

第一,市场主体的扩展带来市场秩序的扩展。市场主体是由市场的管理主体——政府,市场的经营主体——经营者(从事生产和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市场的消费主体——消费者组成的。市场主体的扩展行为就表现为参与市场活动的政府、经营者、消费者在市场中的职能及权限的扩展。经济转型的深入使政府在市场秩序中的角色不断演化。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内生性的,政府启动和组织了中国的经济转型。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人为地缩短市场的自发发展过程。但维护市场的秩序在其形成期间会遇到一系列的规则摩擦,所以还需要政府对市场秩序进行干预,协调规则摩擦,这都使政府在市场秩序中的角色发生着变化。计划经济时期,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商品几乎没有选择权。经济转型也是从短缺经济到初步浮现的过剩经济的转变,此时消费者已拥有了较大的商品选择空间。信息社会的到来导致消费信息量的增大和市场透明度的增加,使消费者商品选择空间进一步拓展。另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使消费者的消费领域日益拓宽,消费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应法律实施以来,消费者开始能利用法律的盾牌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它们不但保护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使消费者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这些都扩展了消费者在市场秩序中的影响。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政府对经营领域的逐步放开也成为中国市场发展的趋势,许多传统上为政府管制的经营领域诸如电信、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卫生保健等行业正逐步对经营者放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经营者日益宽松的经营环境与广大的拓展空间都扩展了经营者的经营范围和目标。市场主体的扩展必然导致维护市场的秩序的扩展,这都要求用制度来界定政府、经营者、消费者不断扩展的职能及权限。

第二,市场客体的扩展带来市场秩序的扩展。市场客体是市场交易的对象,就其基本结构来说,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交易的客体是一般商品。生产要素市场交易的客体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信息、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经济转型以来,各类批发、零售商品市场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随着棉花、黄金等重要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改革使商品市场使商品市场体系更为扩展。其次,各类要素市场也以迅猛的势头扩展,包括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有很大的发展,各类要素市场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总之,“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市场结构趋向合理,市场主体日趋成熟,市场规则逐步健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4](P12)的情况下,当前建设和发展市场体系的重点,已经从市场体系的硬件建设为主转向软件建设即主要是制度为主,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的着力点已经转到维护市场稳定的制度和规范市场秩序方面。

市场主体和客体的扩展导致市场秩序的扩展,对当前阶段市场秩序的制度变迁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是市场建设的组织者,当发现市场秩序出现新问题时,政府必须利用制度变迁来进行矫正。所以政府的角色不容置疑,连推崇自由主义的哈耶克都强调,私有财产原则和契约自由原则并不足以提供良好的竞争秩序,有限的国家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正确地应是“一种有意地把竞争、市场和价格作为其指导原则,并利用国家实施的法律结构使竞争尽可能地高效与有益的政策”[5](P103)。

三、市场秩序制度创新的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的秩序大大增加了制度选择集合”[6](P9),多元的市场制度模式冲击了我国现存的市场秩序中非理性制度或者制度中的非理性因素,这种外在诱导性容易使市场个体降低对现存市场秩序的遵从度,这都依赖制度创新来解决。当前中国市场秩序的基本制度已经建立,按照以往的制度确立路径难以再迅捷产生高效的新制度,加上当前的经济转型新阶段和市场秩序扩展造成许多新问题,使原有的制度供求路径难以适应市场秩序的新变化时,就需要寻找制度的创新路径。因此,必须保持市场秩序制度的适时创新,寻找制度的创新路径。具体来看目前的市场秩序制度创新的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制度效率。经济转型的制度内容是一种效率相对较低的制度向另一种效率相对较高的制度变迁。虽然制度具有内在的自然演进与变迁的动因,但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是政府推动的,是避免既有制度的低效率以获得更高的制度效率,政府“不仅对制度的效率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具有关键性的作用”[7](P46)。所以“经济转型中的制度效率问题,一直是大多数制度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焦点”[8](P1),因此,注重制度效率尤为重要。

制度效率是指在一种约束机制下,通过提供一组有关权、责、利的规则,为人们构筑行为规范体系,合理引导人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的利益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从而获得最优效率。简而言之,制度效率是制度成本与制度收益的比较。制度收益指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的程度。在对市场秩序制度效率的考虑当中,核心是制度成本分析,其包括市场秩序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设计、衔接等费用和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维持、实施等费用,所以目前的市场秩序制度创新的路径应注意要有意识地降低制度成本从而提高制度效率。市场秩序制度变迁中应该明确市场主体权益,为市场交易秩序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减少交易成本,这是提高制度效率的前提条件。通过建立起有效市场竞争制度,用市场管理制度以优化制度结构,以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外部性收益内在化,从而减少交易成本和外在成本,以实现制度效率的最大化。

第二,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市场秩序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政府确认的有强制力以维护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等,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交易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因素。正式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但其难以完全容纳个体利益要求的多样性和利益目标的复杂性,仅靠正式制度还难以形成个体之间的合作力。正如诺思所说:“正式规则的变化,尤其是产权方面的变化必须由相应的非正规规则和有效实施相补充才能带来所渴求的结果”。所以“有效率的市场是一种能进行低成本衡量和实施合约的制度结果。这需要由鼓励适应性效率的规则、补充的非正规制约和有效的实施来实现”[9](P112)。

市场秩序的制度需求,既有正式的制度,也涉及非正式的制度需求,它们对市场主体的行为从不同角度进行规范。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前阶段,制度供给以正式制度为主,但到当前市场秩序已大大扩展的情况下,应该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文化环境,营造一种高效、竞争的市场文化,因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社会文化转型的任务,在非正式制度安排方面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氛围”,以“支持经济转型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10]([193)。建设非正式制度首先要培育法制观念,培育市场主体依法交易的习惯,扩大法律知识普及程度,使市场主体具有一定的法律素质,增加遵守制度的自觉性,从而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其次是培育诚信意识。诚信是市场主体间交易的基本保证,政府可以利用行政、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报道诚信的先进典型,扩大诚信道德宣传的力度,并依托行政管理职能建立起包括经营者市场行为信息的经营者档案,用其中反映出来的经营活动信息作为经营者的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非正式制度其他还包括契约意识、公平交易意识、正当竞争意识、秩序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

第三,增加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机会。制度变迁包括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方式。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是由个人或民间组织发起以影响政府而制定制度。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而引入实行的变迁。政府是市场秩序制度的确认者,经营者是市场秩序制度的实施者,因此市场秩序制度的供给最终是由政府和经营者决定的。此外,在从政府主导的经济转型中,还会出现政府失灵的情况,这就需要发挥经营者组织的自律和组织作用来弥补政府失灵,尤其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其内部协调、上下沟通的作用是政府无法替代的。之前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存在,经营者组织长期缺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市场经济的启动与市场秩序的扩展为经营者组织成长提供了机遇,这使其参与制度供给的能力大大增强。

强制性制度变迁一般比较适合于制度变迁初创期,“当原有制度已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适应环境的改变,需要向更新、更理想体系变迁时,应逐渐加大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的采用,以此来培育出一种能够‘自律’的制度体系”[11](P21)。当前中国经济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已经基本建立,所以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应该成为制度创新的主要路径。在此阶段,诱致型市场秩序制度变迁方式会使市场主体的制度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从而加速市场秩序制度的实施效率。因为“制度创新的首要意旨是要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中游戏规则制定权的归属”,而“游戏的技术规则由市场博弈过程自然衍生(即由市场主体来制定),可能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要求”[12](P6)。所以在结合市场秩序的扩展及经营者组织能力大大加强的当前阶段,中国市场秩序制度创新的路径应逐步由转型之初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变。政府应该着重培育经营者成为市场秩序制度创新的主体,并充分发挥经营者组织的作用,培养其增强对市场秩序制度变迁的参与意识,使之拥有更大的制度制定参与空间,并在合适的时间确认经营者的制度需求,因为“虽然在自发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正式的制度安排变迁中,往往也需要用政府的行动来促进变迁过程”[13](P127)。

经济转型会沿着自身的路径和趋势前行,在起始阶段的制度变迁的效用达到后,经济的持续转型会对制度变迁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度创新才会推动制度变迁步伐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市场秩序也是如此。合理的市场秩序的制度变迁会在经济转型顺利和市场秩序扩展的背景下逐步促使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稳定,以向发达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根蓓.市场秩序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洪银兴.市场秩序和规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任兴洲.中国市场体系30年[J].中国发展观察,2008,(12).

[5]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贾湛,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6]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曹红钢.政府行为目标与体制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郭旭新.经济转型中的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诺思.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A].发展经济学的革命[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0]景维民.转型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1]尹国俊.我国创业资本诱致性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J].科技管理研究,2008,(8).

[12]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延边:延边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何 军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rder's Expansion and the System Innovation in the Market Order

Zhu Yunping1, Chen Junming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2. Economica Research Institute, Quanshui Normal College, Quanzhou 362000, China)

作者:朱云平 陈俊明

第二篇:规范市场秩序迎接纳米时代

纳米科技是21世纪的主流技术之一,目前已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能源、日化、建材、纺织、汽车等领域获得了应用,人们在研究、生产、生活中接触到纳米材料的机会越来越多。

纳米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它在改造传统产业中具有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因而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欢迎。自从我国兴起“纳米热”以来,无论是商家,还是公众,都盼望分享一下“纳米红利”。但正如《中国质量万里行》组织的此次市场调查所显示的,从服装、药品、化妆品到冰箱……注有“纳米”字样的产品几乎无处不在,让消费者真假难辨。

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判别标准。如一件纳米羊毛衫,沾上油污一擦就掉,但不通过鉴定,谁也不敢说到底是不是纳米产品。因此,没有相关的检验标准,就不可能通过鉴定揭露伪劣产品,打击假冒纳米产品,引导厂家生产真正的纳米产品,那么正宗产品的名声也会受到连累,这种局面将给纳米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为了推进纳米科技产业化,规范市场秩序,我国政府部门加快了相关制度建设。2005年4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实施7项纳米材料标准,这是世界上首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纳米材料标准。7项标准均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包括1项术语标准、2项检测方法标准和4项产品标准。

纳米材料标准的实施达到以下目的:

一、限制概念炒作。人们对纳米产品的认识应统一到纳米标准上来。什么是纳米尺度、纳米材料、纳米技术以及

纳米纤维、纳米薄膜等等,在术语标准中已经明确。如纳米尺度,标准发布前有两种说法,0.1nm~100nm或1nm~100nm,标准采用了后者。如此表述明确的说法在术语中就有66种。

二、适当分类,便于用户使用。以往纳米产品牌号混杂,类别交叉不清。标准明确规定各类产品的牌号与表示方法,同时有些标准对分类也有明确的规定。如在纳米氧化锌的标准中将产品分为3类,各类的主要用途不同,不同的用户及购买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以达到物尽其用。

三、提供了评判产品性能统一的标尺。调查发现,不同生产方法甚至相同的生产方法得到的产品,其性能指标不一致、不统一。标准明确规定,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但性能指标都统一要求。例如纳米镍粉可以采用羰基法、水热氢还原法、等离子法、电爆炸法、共沉淀法5种方法生产,但性能指标要达到规定统一的要求。

四、提供统一的检测方法,是贸易仲裁的依据。标准对相应的技术指标,规定了相应的试验方法、步骤以及检验规则,避免了由于采用的测试方法不一致,而导致产品性能浑水摸鱼的情况。只有采用规范的测定方法,得出的结果才是科学与可信的,才便于有关部门进行质量监督。

五、有利于我国纳米技术产品走向世界。由于有了统一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维护了产品性能的稳定性,有利

于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产品国际化,并使我国标准为国际标准的制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制定市场准入的依据。目前我国纳米市场现状是五花八门、鱼目混杂,其原因在于缺少纳米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纳米技术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在制定市场准入标准时提供基础依据。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而言,纳米产品需要更多的法规与制度的规范。2006年10月18日,消费者田凤宇购买了一件“雪中飞”品牌的羽绒服,价格为315元。他之所以会选中这一品牌是因为看到此品牌羽绒服附带的产品说明中,标注具有纳米抗菌的功能。但后来他了解到,所谓的“抗菌抑菌羽绒”根本没有相关的标准依据,属企业的自我炒作。感到受了欺骗的田先生认为,生产厂家擅自宣传其产品的抗菌功能是一种故意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因此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田凤宇的起诉给了类似炒作纳米概念的企业一个警告:逐渐成熟的消费者不会永远被厂家牵着鼻子瞎忽悠,他们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加速了相关标准的出台。由中国抗菌协会等单位负责起草的《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已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项国家标准规定了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方法、检测报告等内容,为纳米无机抗菌材料的市场规范提供了可靠保障。

自2005年4月国家纳米技术标准委员会成立至今,我国共制定了14项国家纳米标准,设立了4个专业工作组。其中“纳米环境、健康与安全工作组”设立在北京,另外3个设在上海,分别是“SPM标准化工作组”、“纳米压痕检测标准工作组”、“微纳米加工标准工作组”。可以说纳米技术标准工作已走在世界前列,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然,无论引导产业还是规范市场,现有纳米技术标准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够,建议有关方面加大纳米技术标准制定的力度,出台更多的纳米技术标准,以尽早形成我国的纳米技术标准体系。至于生产方面的准入制度,市场方面的认证与监管制度等措施,有关方面也应尽早考虑。只有做到标准、准入、认证、监管四位一体,才能有效规范纳米材料的市场秩序,确保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和有序发展。

相关链接

纳米技术应用领域及其成就

电子信息:已经有通信、计算机、数码等使用纳米技术的产品。如利用改性微纳粉体制造的微波介质陶瓷,生产出滤波器、天线、电容器等新型片式多层微波器件,在手机、小灵通和无绳电话等通信产品上获得了应用。在计算机方面,利用纳米碳管等纳米材料开发的显示器已经研制成功,利用纳米材料的巨磁阻效应开发的存储介质,已经大规模商业化,使硬盘的存储密度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在疾病检测和治疗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纳米金和纳米磁性颗粒开发的乙肝、艾滋病检测用纳米晶免疫试纸,能够在10分钟内实现乙肝、艾滋病的快速检测,准确率达99%以上,成本远远低于目前医院使用的检测方法。利用纳米磷灰石类骨晶体与聚酰胺复合生物活性材料体系,开发出多品种多规格的硬组织修复体,具有与自然骨相匹配的生物力学性能、高的生物活性及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复合材料中纳米磷灰石类骨晶体含量达到自然骨水平,治疗骨折只需一次手术,能够避免病患二次手术的痛苦,目前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生产批号。

环境、能源:纳米技术在环境治理、环境监测、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利用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作用,制造的空气净化机,可以分解空气中存在的甲醛等有机溶剂,杀死病菌。利用纳米铁颗粒的催化性能,可以降解受污染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三氯乙烯(TCE),生成无害产物。利用碳纳米材料添加到锂离子电池的电极中,有效提高了电池的容量和充放电性能,以及电池的寿命。

建材:纳米技术对涂料、玻璃、门窗、卫生洁具等的性能提升有显著作用。例如,利用纳米技术生产的低辐射涂层玻璃,相对普通玻璃,白天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热量要小得多,但夜晚和阴雨天气,来自室内物体的热辐射约有50%以上被其反射回室内,仅有少于15%的热幅射被其吸收后通过再辐射和对流交换散失,故可有效地阻止室内的热量泄向室外,因此能够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纺织品:无论是纤维原材料的改性,还是后整理,纳米技术对性能的提升都有质的飞跃。例如,通过聚合物静电纺丝法制备的共混纤维素类纳米相变纤维,不仅可以生物降解,还具有随外界温度变化发生相形态变化可达到冬暖夏凉。利用荷叶的自清洁原理,开发的纳米面料,能够使液体和污渍在表面上形成珠状,防止吸附,实现长时间防止苏打、咖啡、葡萄酒、蛋黄酱和果汁等玷污的作用。

运动产品:由于纳米材料所具有的高比表面等纳米效应,可以制造出更加适于人类使用的运动产品。例如,利用碳纳米管优异的刚性与强度,制造出的自行车,除五通主轴为铝合金外,其余皆采用含碳纳米管的新材料,大大的降低了自行车的重量,提高了车子的强度。采用纳米镜面聚合镀膜的太阳镜,具有保护镜面、减少反射等多种功能,使人的双眼在运动时得到更好的保护。

汽车:已经有很多纳米技术实现了应用,无论是车身的表面处理,还是内在性能的提升,纳米技术均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前景。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开发的汽车挡风玻璃、轮胎和车身喷漆用油漆等。

作者:任红轩

第三篇:从奥运市场秩序保障看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2008年,国务院在对国家工商总局“三定”的批复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工商行政执法,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这是对工商管理部门实现高效、高质、高水平监管提出的更高要求。去年,北京奥运市场秩序保障取得了圓满成功,其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对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从奥运保障看监管难点问题的解决

1 从问题发现率逐步下降看加强日常基础性管理的重要性。北京奥运市场秩序保障分为严格整治、严格防范、严格控制三个阶段。在整治阶段开始时,无照经营、不亮照经营、牌匾不规范等问题发现率很高,达到30~40%。由于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加强了日常基础性监管工作,到奥运保障基本就绪的严控阶段,问题发现率已经大幅下降到2~3%,一、二类重点地区问题发现率基本为零。这期间,企业年检率和个体工商户验照率大幅提升,2008年企业年检率达到89.55%,提高了1.89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验照率达到84.31%,提高了13.81个百分点。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奥运保障工作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以往日常管理确实存在巡而不查,工作标准不高的现象,可见,提高日常管理的有效性,空间还很大。

2 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类型看日常监管的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在奥运保障整治阶段,不亮照经营、牌匾不规范等问题发现率很高,但整治后,亮照经营和牌匾规范基本达到100%。这说明,这类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而是因为在日常巡查中对这些问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提示我们日常监管的内容应该更全面一些。

工商行政管理职责是分层次的。一般的说,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亮照经营、牌匾规范等基础性管理,显性问题的解决,以及流通环节商品质量检查主要由工商所负责;欺诈、不正当竞争、传销等深层次的隐性问题的解决,主要由分局业务科负责。作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厘清科所职责,实现工商管理部门职责的规范化,并有利于加强工商管理部门的专业化建设。

3 从借势管理的效果看工商管理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往工商管理部门是协助相关部门执法多,借助相关管理部门力量少。在奥运保障中,我们根据市、区两级政府重视市场秩序整治,便于组织协调的有利条件,通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采取借助力量、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的方式,解决了很多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无照经营等。抓住有利时机,借助相关力量解决工商监管中的难点问题,是奥运保障工作成功的经验。

4 从划分三类监管区域看重点监管方式在管理中的应用。2001年以来,我们在企业信用信息基础上,按照行业的风险度和企业的信用度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实现了有重点的精细化管理。然而,分类分级管理只是划定了需要重点管理的企业,但影响市场秩序的问题并不一定都发生在这些重点管理企业,为此,我们在2006年提出了重点管理问题,包括重点问题管理和重点地域管理。在奥运保障中,我们将全市市场秩序监管辖区划分为三类。一类是重点控制区、主要是涉奥场所、竞赛线路、定点医院、机场、车站及周边200米地区。二类是重点管理区,主要是重点大街,商业场所,重点旅游景区。三类是日常管理区,为一、二类以外的其他地区,并且明确了三类不同地区具体的工作标准。划分三类监管区域,明确重点管理地域,将管理力量投入到最需要管理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管理力量的有效投入。奥运保障的实践证明,重点管理的方式是科学的,对提高管理效能是有效的,应该将这种管理方式延伸到日常监管中。

二、充分利用奥运保障管理标准推进常量管理

1 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监管常量标准。监管常量是指:选定若干反映市场秩序状况的信息项,按照其对市场秩序的影响程度进行加权,求出其三年平均值,所得出的综合数值,称为监管常量。

2007年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四化”建设,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市场秩序规范化。多年来,工商管理部门监管市场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实现市场秩序规范化就需要制定一个客观标准,就是监管常量。监管常量不仅可以作为科学评价市场秩序的客观标准,而且可以作为考核干部工作业绩的客观标准。通过监管常量,可以动态地反映市场秩序状况,即动态地反映需要重点监管的地区、领域,或重点监管问题,实现监管力量随着问题走,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监管力量的有效投入。大幅度地提高监管效能。

2 监管常量要与工作质量结合。考核标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设定考评标准,才能形成正向引导。

(1)考核标准应该突出主要职责。目前,分局对网格责任人的考核标准,在内容设定上面面俱到,没有将主要职责突出出来,使考核的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打了折扣。既然网格责任人的主要职责是以经济户口为重点的基础性管理,考核标准就应该给予主要职责更大的权重。企业亮照经营率不高、牌匾不规范等问题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解决,应该说与此有关。

(2)由对过程的考核转向对结果的考核。真正能够体现监管职能到位的标准是管理结果。以往,由于对基层经济户口管理结果不好考量,有的分局在考核中只强调巡查周期的落实和巡查数量,忽视了巡查质量的考核,存在着对网格责任人的考核内容与基本职责脱节的现象,这就引发了网格责任人虚假记录巡查信息,巡而不查,只重巡查数量不重巡查效果的问题。此次奥运保障,明确了三类不同地区管理必须达到的具体工作标准,由以往对过程的考核转向对结果的考核,对促进管理干部自觉提高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效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监管常量作为考核标准必须明确具体。此次,奥运保障工作标准明确具体,对各类问题都明确了必须达到的百分比,加大了工作标准的约束力。要将这些经验运用到日常的管理和考核中。通过全面汇总、归纳、分析奥运保障管理标准,包括年检率、验照率、问题发现率、投诉率,亮照经营率、牌匾合格率、无照经营率等,作为建立监管数据常量的基础。以及制定日常监管中不同类别地区管理标准的重要参考,

3 完善督导检查机制。奥运保障能够圆满完成,与实现有效的督导检查,强化责任落实分不开。应该将这一经验延伸到日常管理中,以提高督导检查的实际效果为目标,完善科学的标准和有效的督导检查运行机制。督导检查结果可以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

三、实施奥运保障风险点控制是重点管理方式的成功尝试

1 奥运保障风险点控制的实施。全市在一二类重点管理地区根据行业经营风险确定了1441个监管风险点,相应加强了管理强度,实行防范性管理。典型的是秀水市场。由于秀水市场对外的影响力和特殊地位,被确定为奥运保障的风险点。在2006年整顿的基础上,朝阳分局针对秀水市场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强化管理。奥运期间,秀水市场成为参加奥运的各国政要、运动员首选购物地,受到普遍好评。西方权威媒体评论,秀水市场从侵权中心,变为了中国传统品牌销售中心。

2 风险点控制实际就是重点管理。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建立市场秩序首善之区。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是那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点问题,如仿冒名牌注册商标案。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北京商标侵权问题将得到缓解。而这些问题又集中在若干点上,就是风险点。确定风险点就是从需要重点防范和解决的问题人手,落实到需要重点加以管理的企业。确定风险点就可以使管理重点更加明确,有针对性地将管理力量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

3 风险点控制的确定。企业分类分级是确定风险点的基础,风险点的确定要借助或依靠分类分级的数据。不同之处在于,奥运保障风险点的确定有地域性和时段性,是地域性、行业风险、企业信用三者的结合,风险点数量不很大,问题针对性也更强。

4 将风险点控制加以推广运用。风险点控制作为保障大型活动或节假日市场秩序保障的有效做法,可以运用于日常监管。奥运保障是从重点地域人手,结合行业风险和企业信用确定风险点。日常监管则可以从辖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人手,结合行业风险和企业信用确定风险点。由于风险点是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点问题,具有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矛盾复杂、表现多样和问题易复发的特点,用解决普遍性问题的方法难以奏效。因此,对风险点重点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解决。如果每个辖区每年能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市场秩序整体状况就能逐步实现好转。

作者:罗文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遗传算法论文范文下一篇:动漫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