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生命的灵动

2022-11-22

第一篇:用心感受生命的灵动

用心感受生命的灵动

我常听学生说:无辜;家长说:无奈;教师说:无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也许是老师的工作方法太单一,不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许是老师的语言过于机械,激发不了学生与老师沟通的兴趣……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核心管理者,主导着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既非常琐碎而又十分艰辛。因此,教师只有怀有一颗对学生真诚的爱心,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善表达是他们的共性,为了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在班级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比台,为每名学生准备了一个素质评价手册。正确引导,客观评价。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思想品格等多方面内容,以扣分和加分的形式体现。评价采取周评制,以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开始自我评价的时候,很多学生担心自己的分数排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而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小组互评他们也往往更愿意说别人的缺点,这样还容易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知道我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同学们端正思想和态度,让他们知道自我评价是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教育的最好方法,养成这种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小组互评要建立在一种善意的基础上,有缺点和错误是在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常的现象,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它。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是为了帮助同学改正错误,完善人格,让大家能更好的发展和成长。用心交流,享受快乐。素质评价还安排了师生心语互动这个环节,要求给每个同学准备一个成长记录册,除了写上每周的评价得分外,还要总结一周学生最快乐的事,最烦恼的事和想对老师说的话。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学生表现的很兴奋很神秘。第一周看着学生给我提出的那么多问题。我也同样兴奋但又有些头疼,回信花掉了我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当时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可接下来就是恐惧。这才是第一周啊!以后每周都是这样,真不敢想下去。可是每周看着同学们都是那么用心地在和我交流,我实在不忍心为了自己省事而敷衍他们,真怕会封闭了他们的心灵,再说,我也开始享受用这种方法和学生交流的快乐,三言五语,也许就能解开学生的心结。他们对我说的话主要有:情感的困?_、学业的压力、青春的烦恼、人生的挑战等等。面对学生多彩的世界和不同的困惑,每次我都针对不同情况,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帮助每一位学生,用温暖的语言送上一份鼓励,用自己的真情拨开学生心灵的迷雾。通过互动同学们对我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每周一我都会迫不及待地阅读同学们想对我说的话,同学们也很期待着我的回信。现为大家摘读几段:学生A:老师,又要放假了,我很舍不得您,但我为什么上课总是分心?我的回复:没想到一向少言寡语的你也有勇气抒发自己的感情,两年来你的变化很大.你现在正处于青春期,分心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有自控能力的人,才会有更大的成功。学生B:其实,小的时候,每次参加演讲比赛都被严厉的老师把我内心热情的火焰浇灭了,现在才发现我还是对演讲有那么深的渴望,我想现在开始还不晚是吧?我的回复:其实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善于抓住它,但前提是你必须付出努力。学生C:父亲的突然去世,让我一直不能释怀,日子越久就越有孤凉的感觉,我知道您对我的期望,但我需要时间来平复。我的回复:人只有经历了悲欢离合才能长大和成熟,希望老师给你的爱会让你有一点温暖,我会像亲人一样永远关注你的成长。师生心语互动,让我找到了一个和学生沟通的最好的方法,增进我们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起到语言沟通难以达到的效果,他们的心理可以完全不设防的向我敞开。书信方式的回复,解答,让我们彼此心照不宣,单是一种目光的互动,就可以达到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通过心语互动我发现正如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每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如果打开这扇心灵的大门,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教育就会充满生机,生命就会充满灵动,工作就会充满快乐。因为了解了孩子们的愿望,我可以给他们提供很多展示的空间和发挥的舞台,使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被发现,让他们找到了自信,我也在活动中重新认识了一些沉默寡言的孩子们,他们是那样的真诚、热情,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而我却忽视了他们……我把素质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它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让他们实实在在看到自己一周的表现,帮助他们确定下一周的计划和目标,引导他们不仅和班级的其他同学比,更要和自己的过去比,为此我每周还设立一个最大进步奖,让学生找到超越自我的快乐。这种评价方式让我享受其中,怡然自得。我相信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始终如一的用心感受生命的灵动。平凡如我,没有轰轰烈烈,却愿做一粒落入石缝间的松子,虽不能展示遒劲枝干却可展示生命的顽强;我更愿做一颗洒落草坪上的水滴,虽不能展示大海的澎湃,却可展示晶莹的璀璨。”

第二篇:用心感受生命 心理案例(模版)

珍爱生命

——渗透心理教育案例

备课人:毕会革

一、背景:

生命,是每一位母亲用血肉与灵魂孕育的瑰宝;生命,是每一位艺术家用感情和肢体塑造的奇迹;生命,是每一位骑士用勇敢和智慧守护的公主;生命,是每一位智者用心智和时间探讨的奥秘„„ 可见,生命诚可贵。不要轻视自己的生命,不要抛弃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人活在世上,必须将生命紧握在手中,永不放开,永不遗弃。珍爱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学生在这个阶段会面临许多困惑与矛盾,因此,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是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这堂名为《珍爱生命》的教学课中分三个层次:一是无论何时都不轻言放弃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要勇于承受挫折,要勇敢、坚强。二是对任何生命都要抱以肯定、尊重、悦纳的态度。三是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努力突破自我,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二、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

(多媒体显示)周大观的《我还有一只脚》。周大观是一位台湾小女孩,换软组织恶性肿瘤,写这首诗时九岁。她在与癌症对抗的过程中,在截去了一条腿的情况下,直到去世共创作了40多首内容灵巧聪慧、真诚感人的诗。我简单介绍之后提问:在这首诗里,我们同学能读到什么呢?一位同学马上有感而发回答道:能读到生命的可贵!她很坚强,非常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便借此揭开了这节课的主题《珍爱生命》。

在这一环节中引用了周大观的诗,对学生是一种触动,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九岁女孩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二)引申主题

此处设计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擂台赛,主题:在危急时刻该怎样求生?(多媒体显示)

1、你所在的教室突然着火了;

2、你遇到了歹徒;

3、你家里突然煤气泄漏;

4、你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此处注意引导:无论遇到什么紧急情况,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慌张。采取的方法要科学,同时请记住三个电话:

110、1

19、120。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是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因为,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会给许多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三)升华主题 活动:用双手的手腕部夹住钢笔在纸上写出:“珍爱生命”四个字,同时体会感受。学生一致体会到很难掌握平衡,很难写。这时,我介绍我国的体操运动员桑兰和她的自传体诗《我的梦》。 1998年7月21日,在美国纽约友好运动会上,17岁的桑兰跳马比赛时,因失误不幸摔伤,伤势异常严重:脊椎严重受伤,脊椎粉碎行骨折,75%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她的冠军梦从此破碎了。然而,苏醒过来后的她从没流过一滴眼泪,她以一种勇敢、坚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一切,用灿烂的微笑迎接新的挑战并成为上海星空卫视第一位坐着轮椅的特殊主持人。通过这段的内容,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她的长短,而在于她的内涵,她的价值。

(四)深化主题

活动:创作珍爱生命的誓言、格言。生命誓言:(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一起举起自己的右手,站立宣誓: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不轻言放弃;当自己的生命遭遇困境时,我们要勇敢面对;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威胁时,尽可能伸出援助之手;当生命不再完美时,依然肯定、悦纳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我们永远不伤害他人的生命。珍爱我们的生命!珍爱我们的生命!

(五)虚拟空间:假如生命还有三个月,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最遗憾的是什么?有学生哽咽地说:想帮妈妈捶捶背,因为她身体不好„也有说:“给爷爷买东西吃,因为他爱我,疼我。”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他们为自己仅剩下三个月的生命感到遗憾,更深的体会到“珍爱生命”这一主题。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去理解、体验、感知生命,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方法,懂得生命的珍贵,学会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去提升生命的价值,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从整堂课的进行来看,基本达成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心理氛围。一首周大观的诗,一则桑兰的事迹创设出了浓厚的感知生命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打开了学生情感的大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命。通过体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心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将其中的体验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完善了学生健康的人格。通过授生以渔,增强课堂时效性。以身边经常发生的真实情景为例,让学生掌握自救的方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我想:“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2014-10-21

第三篇:在课堂中的感受灵动的一刻

员峰小学胡冰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始终关爱学生的成长、发展。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方式来推进教学进程。事实上,唯有“生成”才有师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才有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那么,如何让课堂走向灵动呢?就以我在教学《荷花》后谈谈如何创设这种情境。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这节课反而让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这节课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为学生创设了安全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在说荷花的姿势时,有一个学生说“想是想说,就是说不出来”,我没有批评他,也没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讨论,这就换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关键表现在如下:

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

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1、师生对话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但就学识、能力、文化修养、人格力量等诸多方面仍然是超过学生的。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教师的作用并不会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相反。教师往往应该站在“权威”的高度,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既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又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创设一个民主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人人、时时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善于合作交流,乐于展示成果。但在民主时,教师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要引导和指导。学生与教师实现对话的前提是教师想方设法首先与学生实现对话,让教师的真诚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蹲”下来和学生交流。

2、生生对话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自学、自捂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强调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对话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要引导学生敢于、乐于、善于与同学对话,鼓励学生站在“学习主人”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一起学习,大胆地交流。

要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化的观点

3、学生与文本对话

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教师应成为学生与课本之间实现对话的桥梁,课本应成为学生与语文实现对话的桥梁。如学生学习《行道树》,一方面通过课文积累了一些生字、词语,掌握了一些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欣赏到了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了社会上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实现着生命的价值。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本进行对话来实现。所以,教师不是在教课本,而是在用课本。学生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

4、学生与生活的对话

语文学习的本身就是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学生在各种学习中学习语文,培养对语文的兴趣,获得新的知识。如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学生在收集广告语,街头语、新新词汇和精彩店名的过程中,发现了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其实,学生在接触新的文本时,头脑里充满着问题,关键看教师肯不肯将课堂教学的提问权还给孩子,敢不敢让学生自主合作、多元地解答问题,是否允许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事实上,放手后的学生,不但没有“走不动”或“走偏”了,反而走得更扎实,更精彩!由于老师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了老师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这便是生成的课堂,灵动的课堂!

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心扉敞开,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课堂上的40分钟,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走灵动,走向睿智!

第四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恩施市为恩施州州府所在地。为了打造教育强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市教育局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在全市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我市2009年秋开始建立试点学校,五年的坚持与守望,我们一直秉承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以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保障,依托、优化试点经验,努力构建效率高、质量优、负担轻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用更加科学、绿色和高效的办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增长方式转型、优化,形成了具有恩施特色的恩施模式。

三个到位 统一思想迈大步

思想到位。恩施市的教育由于先天地理位置山大人稀,学校分布面广、点多,严重阻碍了我市教育整体均衡发展。近几年,我们通过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根本上讲,我市教育发展还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市教育局以打造“教育强市”为目标,深入调研,多方研讨,深刻认识到“观念不变,教师就不变”“ 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 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铁下心来在全市全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从本质上改变我市教育现状,促进我市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我们素质教育的成败,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良心和责任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智慧和能力的考验。所以,只有抓住了课堂,才算抓住了教育的七寸和牛鼻子,课堂就是我们撬动教育发展的支点。

制度到位。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是对教师原有观念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是对学校管理发展的挑战,是对多年习惯的课堂的革新,会引起诸多质疑、反对和懈怠。通过制度有序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恩施市教育局关于推广试点经验,加快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恩施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定》《恩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恩施市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奖惩办法》等文件,从宏观上对高效课堂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步骤进行了规划,从微观上对教学常规、校本研训、效果奖惩进行了具体规定。每年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和奖惩。

培训到位。如果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观念不能转变,我们课堂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变,教师就不能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所以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行为转变的前提,更是新教师的标志。我们采取走出去,撷取他山之石之精华,雕琢本地之璧玉;请进来,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先后带领校长和教师组团到杜郎口、洋思、浦江、永威等中学现场考察学习。邀请李炳亭到恩施现场调研指导,作专题讲座,还多次邀请浦江中学的校长和教师到我市试点学校进行交流,感受课堂上激情四射的智慧火花。同时,我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培训处组织多期高效课堂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系列化的培训为我市内化提升,打造恩施高效课堂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常规 落实环节促发展

教学常规。要求各校以《恩施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定》为指南,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按照高效课堂建设的要求自查清理,彻底改变低效、无效的教学工作环节,加强过程管理,做到精细管理,及时整改,公平奖惩。以过程环节的高效,确保课堂的高效。

校本研训常规。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师资队伍是关键。校本研训是最直接、最有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我市要求各校校本研训要编写研训方案,明确研训主题、目标与参与人员,并精心预设研训的问题、内容、方法与过程,做到“六定”,即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增强校本研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通过多种方式在实践中采取以下方式开展研训活动:以课例为聚焦的行动型研训、以常规为根本的基础型研训、以阅读为基础的沙龙型研训、以问题为中心的解惑型研训、以项目为驱动的任务型研训、以试题为素材的评析型研训、以讲座为载体的交流型研训、以课题为抓手的探索型研训、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化研训、以共同体为平台的联片研训。同时建立市教育研培中心、中心学校和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体等六级体制的组织体系,在校本研训中发挥各自职能,促进教师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研培中心以专业引领为重,中心学校以督导检查为重,教科室以专题研修为重,教研组以互助研讨为重,备课组以集体备课为重,教师个体以自我反思为重。

集体备课常规。备课组严格执行每周不少于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努力开展研究性备课活动,做到“四备”(备课标教材、备教法学法、备学生作业、备考纲命题)、“四研”(一课一研、一案一研、一卷一研、一题一研);备课活动中实行中心发言人说课制度,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设计的理由与意图,提出困惑的问题,供集体交流和研讨,其他成员要带着问题与思考积极参加集体评议活动,在评议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个模式 创新课堂提质量

我们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充分学习、借鉴我市高效课堂试点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索建立科学、简洁、高效的课堂结构,形成了富有恩施特色的高效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即恩施市小学阶段“361”快乐课堂;初中阶段“学-教-练”高效课堂;恩施市高中学段“235”教育模式。

小学阶段“361”快乐课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难看出,在中国,学习一度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从《论语》里师徒间的无拘无束的玩笑和问答,从学生们充满个性的表述,从师徒相从游学郊外的情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那种充满乐趣的学习。我市在总结、提炼试点学校市实验小学“361”快乐课堂基本理念和操作要义的基础上,同时吸收我市其他小学的一些有益探索成果,并观照了当前我国相关教学模式精华部分提出我市小学学段“361”快乐课堂教学模式,把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主要锁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快乐课堂。“361”快乐课堂:即三个核心理念(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主我快乐、我收获我快乐),六个基本流程(精彩导入→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引导释疑→整理反思→当堂训练),一节生态好课(课堂因充满生命活力而高效)。遵循“多学少教-能学不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为了不教”” 当堂训练-达成目标”的教学原则,按照“精彩导入、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引导释疑、整理反思、当堂训练”的一般流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改变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乐”在自主中, “乐”在合作中,“乐”在探究中,“乐”在实践中,“乐”在体验中,“乐”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重点从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习体验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学习、高效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

初中学段“学-教-练”高效课堂。我市在总结、提炼小渡船中学“学-教-练”高效课堂基本理念和操作要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学段“学-教-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教-练”蕴含着“向教练学教书”之意——自己学、自己练,学中练、练中学、学练结合。“学-教-练”高效课堂将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或一个完整学习材料,如语文一篇课文的完整学习)的学习流程原则上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但又有机联系的阶段”:自主学习〃以学定教——教学相长〃以教导学——当堂训练〃巩固提升。基本流程为“六步”:精短导入、明确目标、自学〃交流、教学〃引领、整理〃反思、当堂训练。“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管理作保证就落不到实处。为此,“学-教-练”高效课堂质量保障措施就是落实“四清”: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单元清)。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高中学段“235”高效课堂。“2”体现的是教育目标与实现方式的关系,即“两自”(自觉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两转变”(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3”实现的是推进“两自两转变”的方法和途径,即“三案导学模式”(导学案、训练案、固学案)、“三级评价模式”(学校、年级、班级)。“5”探索的是实施“两自两转变”的策略与措施,即五课型(新授课、复习课、专题训练课、试卷讲评课、实验探究课)、五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拓展、检测反馈)、五步骤(新课导入、目标展示、知识生成、课堂小结、小组评价)、五维度(学生是主动的、课堂是生动的、知识是生成的、思维是建构的、学习是快乐的)。

2014年春,恩施市教育局按照“全面推广,重点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决定在全市高中学校、初中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目前,项目学校已有46所,涵盖了高中和基础教育各个学段。计划3—5年内在全市80%以上的义务段学校实现高效课堂新模式授课,同时努力培植具有恩施特色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恩施市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不仅催生了“以生为本”的新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提高了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恩施教育发展的春天。

老师“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一点了,学生从他们那里不会轻易得到知识的现成答案。但是从老师那里学生可以得到更多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赞扬,他们总是会说,“大胆去尝试吧,做完了把结果告诉我,展示给大家”。

学生 “变”了。厌学辍学的少了,上课睡觉的没有了,打架、扯皮的极少了;学生变得自信、活跃而大胆,变得能说会道,变得能写善画,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增强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了。

课堂 “变”了。每一个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就像一个大“超市”,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各取所需,自主和高效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我们的学校也“变”了。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们正在把班级甚至学校还给学生。这里,师生和睦相处,快乐向上,校园变得温馨、亲切! 我们担心的教学质量也“变”了。市一中实现了“三年三进步,四年四提升,五年五跨越”的发展战略。2011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102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2012年高考一本上线?人,2013年又创下了新的辉煌—一本上线239人,突破200人大关,而且有2人被清华大学录取;2014年高考一本上线?人。2014年中考“五率一分”在全州综合排名位居第二。

这一切都因课改而“变”,我们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重新找到探索的快慰、成长的快乐!我们动起来,课堂就会活起来,效果就会好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强起来,新的希望就会升起来!真改实改坚持改,我们就一定能改出一片新天地!

第五篇:让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辅导学生结合插图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对文中的插图非常的感兴趣,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无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由此可见,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拼音、字、词、乃至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如果老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就会收到以外的惊喜。如我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周总理的衣着打扮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从插图中人物脸上的表情你又看出了什么?课文题目叫《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在哪里呢?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小动物尾巴的特别与插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借助插图中所画的小动物用尾巴在干什么,让学生来回答他们各自尾巴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拼音教学时,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小学生刚上小学,第一次接触拼音字母有困难的特点,我利用各个单韵母各自的插图,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 的读音时,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再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讲的是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踩出了各种各样的的脚印,像一幅漂亮的画。如果没有图,学生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很难一下子理解。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我就让插图及时登场,学生通过看图,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并且效果立竿见影。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我在教学《画家乡》一文时,也试着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平平、山山、川川、涛涛、京京这些小朋友画的画各自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说着各自的时体会。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他们家乡的美,有的说我从他们的画中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无比热爱„„在结课时也让学生的学习情趣达到了高潮,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比如一年级的连环画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本文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插图的能力,了解壁虎尾巴再生性的功能。再如在二年级时就要指导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这样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再看图作文时孩子们的写作顺序就会有条有理了。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风娃娃》“纤夫拉船”的画面时,从纤夫们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开得很慢,纤夫们都在使劲;而来了风娃娃会怎么样?纤夫们又会怎么样?由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风娃娃为人们做的好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幅“寒江独钓”的中国画,让学生通过画面来感受,虽然画面上只有隐约的山和一叶小舟上坐着垂钓的老翁,但也正因为只有这简单事物使画面更具空间感,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引导学生借画面进行联想。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感悟能力,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又如第九册《墩煌莫高窟》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描绘了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粹——飞天。在实际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飞天的插图,感受书上描写的“臂挎花篮、怀抱琵琶、倒悬身子、彩带飘拂、舒展双臂”这五种飞天的优美姿态,使飞天的形象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站在这宏伟瑰丽、姿态万千的壁画面前,你会怎么样?这时,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有的说:“我会情不自禁为这瑰丽的飞天喝彩!”有的说:“我会不由自主地照着飞天,摆出种种造型!”还有的说:“我会幻想自己置身在仙境中,四周仙乐齐奏,仙女们舒展广袖,翩翩起舞!”„„这样,借助图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教《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山石让他们展开想象,问孩子们:“这些石头有的像青蛙,有的像雄鹰,有的像石兔石龟,小朋友你还能看出山石像哪些事物吗?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学生迅速动笔练习用自己的话写。

生1写到:“瞧,那座山就像一只大公鸡,伸长脖子在喔喔的叫,叫醒人们赶快起床”;

生2写到:“插图左下脚的那块山石像一只威武的狮子王,它前爪搭地,张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在大声地怒吼,好象在呵斥他的手下。”„„

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感知开始,要让学生对插图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多看图,多联想,并且与口述、画画、做做、写写相结合,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正如数理化中的图形是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一样,千万不可视而不见,无从下手,必须充分发挥它潜在的重要作用。 我们教师读懂“课文”,不等于读懂“教材”,除了课文中语言文字,一幅小小的插图,我们都要去悉心揣摩编者的意图何在,仔细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死”的插图“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插图,画面很简单,但如果只让学生一略而过,或者熟视无睹,恐怕就起不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适当介绍一些看图方法,引导学生找准课文的重点和插图的观察点,发掘其深刻的内涵,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和个性是新时代学生的特征。而图画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去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让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让 语文教学焕发艺术的光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银行合规与风险培训下一篇:优秀驾驶员驾驶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