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

2022-04-15

小编精心整理了《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必须树立和坚持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 篇1:

面向区域经济的制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摘 要: 河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特色专业,应以面向区域经济为基点,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从实践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育基地、教学方法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关键词: 河北科技大学 制药工程专业 面向区域经济

河北省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化学原料药产业基地,石家庄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重要的医药工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医药产业超常规发展,形成了包括化学药、中成药、农药、兽药、药材、中间体等生产、加工、流通、研发和服务在内的医药产业体系,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已居全国首位、世界前列。对制药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十分旺盛,未来的发展过程将对医药产业给予更大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其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这为我校的制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契机。

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创新型、创业型生物医药应用性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大学本科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制药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朝阳产业,在“十二五”及长远的未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非常大,河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应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内涵,充分整合、集成各方面优势和资源,更好地与河北省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搞好制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从而为建设医药强省作出贡献。

一、制药工程专业的建设背景

制药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1998年开始正式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结合国内外情况,在原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的专业基础上进行调整。最先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除了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几家重点院校以外,河北科技大学是最早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的一所省属院校。河北科技大学在1993年依托有机化工和发酵工艺专业建设了化学制药和微生物制药专科专业,1995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化学制药和生物化工本科专业。1998年,按照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根据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将化学制药和生物化工整合为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本科专业,2009年制药工程专业入选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面向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紧密结合河北经济建设特色,我院创立了课内外“验证—开发—综合”内容互补、“启发—指导—交互”方法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找到了工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切入点,提出了“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研教融贯,教研相长”理念,形成了校内外基地互补、产学研基地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新模式,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教育观念由单纯注重理论的知识传输转变为注重面向社会需求的能力培养;知识结构由化工制药的单一工科模式向理工、药化结合的复合模式转变;教学模式由验证式实验教学的继承型向教学、科研结合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理念由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型教育向重实践、重能力的素质型转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的传统型向多媒体教学、双向互动现代型发展,实现了多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管理模式由墨守成规的封闭式转变为鼓励创新的开放式。

三、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我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建设了“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和“工程实践观摩中心”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此为基础建设的化工制药实验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还建立了拥有核磁共振波谱仪(NMR 500M)、X射线衍射仪(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价值百万元以上的大型检测仪器的分析检测中心,并建设了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等多个稳固的产学研产基地。我院将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制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服务。

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2]。我院通过与地方制药企业的结合,在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结合企业实际,突出做好人才的专业特色培养;建立学生培养成熟度能力模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构建毕业生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实施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机制,与企业共同寻找教学与应用的实际结合点,实施并完善毕业生的质量监控体系。

五、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展实践教学平台。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智能指导评分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3]。通过现场实习与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学生首先在网上模拟仿真实习,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了到工厂只能参观不能动手操作的问题,模拟训练后,再到工厂实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种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有利于形成“课堂授课—听觉、网络和人机交互—视觉、实验室操作—感觉、任选开放实验—综合”的立体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文字教材的线性信息组织结构改变为多媒体教材的非线性网状结构,使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和单一的表达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加强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联想思维,进行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

六、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师资队伍建设中一度出现的队伍老化、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的具体情况,我院本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科研环境、建立激励竞争机制,积极引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

通过公开招聘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增加具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提高我院制药工程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通过积极引导、调整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政策等办法,强化学术梯队建设;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按需择优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座教授,指导并参与我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各种形式到国内外进修、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通过以上途径,我院凝聚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工学、药学及化学博士为主体,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工程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七、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成果

河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建设近几年取得一系列成果:(1)先后承担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2项,成果分别于2005年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具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河北省高校化工中试基地、河北省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河北省药物化工的重要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已形成药物中间体制备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为制药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3)在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面成果取得了一批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特色的成果。2008年化工制药实验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生物制药教育创新高地入选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007年药物化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河北省省级教学团队,2007年制药工程专业入选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目前本专业《药物合成反应》、《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波谱解析》及《工业药剂学》等5门课程入选河北省精品课程,2009年制药工程专业入选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药物合成反应》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于奕峰,刘方方,赵莹等.化工制药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7,3:35-37.

[2]于奕峰,赵莹等.化工制药类技术基础实践平台建设.首届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摘要集,2006:228.

[3]于奕峰,刘守信等.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药学教育,2004,20,(4):23-25.

备注:2009年河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作者:尚振华 赵莹 于奕峰 尚青 张越 刘守信 康怀萍

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 篇2:

高职教育服务理念的探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必须树立和坚持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唯一的一所高职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坚持服务宗旨,明确服务面向,基于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及学院具有的优势、特色,提出了示范校的建设目标: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首都区域经济,成为以服务数控、汽车领域为主的北京现代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以服务生物、IT领域为主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以服务传媒、金融领域为主的北京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建设目标的提出,凝聚了学院多年来对高职教育服务理念的不懈探索、提炼与实践,体现了学院以服务为抓手,促进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职教发展史的启示

纵观古今职业教育,其产生、发展及演变都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我国远古时代已有“教民以耕”、“教民以猎”、“教民以渔”的属于职业教育活动的记载。进入奴隶社会,农耕技术、手工技艺提高,社会分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以奴隶的强制性技术培训和在官吏中实行子习父学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发展到封建社会,随着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手工业分工细密,社会经济繁荣,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艺徒制出现,专科学校建立,其中包括中央设置的相当于当今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艺的传授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虽然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并在为经济社会服务中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非常清晰。

近代社会,职业教育寄托了一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空前发展,但当时的教育被束之高阁,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恰恰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办发展提供了条件。洋务重臣张之洞举办实业,却发现当时的中国“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水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即没有我们现在所称的技能型人才。于是张之洞兴办实业学校,培养实用人才,以振兴实业。他提倡“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认识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随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和时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思想理念,如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和“教、做、学”合一的教学思想,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等,其中无不贯穿着职业教育须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与经济社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思想。

二、对高职教育服务理念的探索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代变革,社会进步,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在近10年间迅猛实现了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把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纳入党的人才工作,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了显要位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调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加强为本地区和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服务的能力建设,提出示范校要建设成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产业调整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坚持服务宗旨,在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践行服务理念,促进持续发展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正逢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大好机遇,可以说占尽了建设发展的“天时”与“地利”,而“人和”是事在人为,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所以最重要的是校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历经16年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4大主导产业,有6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落户,已成为首都产业的聚集区和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开发区的工业企业是现代化的、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是技术集约型的,需要由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承担。而开发区现有的十几万企业一线职工中,高技能人才仅占6.4%,远远不能满足需求。SMC(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彤为此感叹:博士生好找,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难求。就我的企业需求来说,我宁可要技能型人才。可见开发区最缺乏的不是一流的设计人才,而是能将一流的设计转化为产品并达到一流工艺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而且需求量很大,现有职工通过在职培训提高素质、技能的需求量也很大。开发区的企业家直言我国职业教育改进的关键是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及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诉求,恰恰为我院提高质量、突出特色、促进发展提供了特定的产业集聚环境和产业氛围。

坚持服务宗旨,践行服务理念,首要的是确定服务面向。我院示范校建设确定了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首都区域经济,为北京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建设目标。立足为开发区建设服务给我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我院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服务内容等方面密切适应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彰显办学特色。

1.专业设置贴合实际需要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我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长、短、热、特”4类专业并存且按需调整的专业架构体系,既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又与开发区及首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适应,保持专业设置的发展性。

2.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与北京奔驰公司“订单培养”开办了“奔驰班”,教育教学完全与高端产业实际需要接轨。在示范校建设中,以重点专业带动、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形成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特色的“生产车间”、数控技术专业特色的“教学工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的“项目工厂”、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特色的“工作室”和金融保险专业特色的“营业厅”等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3.校企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对学习理论导向课程的认同惯式,很难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我院正在积极实践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开发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将涉及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经验有机融入,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SMC公司有我院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不久就成为了生产能手。通过我们的课程开发,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使他们上岗顶用,把“专业”教育真正变成“职业”教育。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企业重视对职工的在职培训,但企业培训资源有限,缺少实训基地,在生产线上培训无疑会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有条件的大企业如北京奔驰,建立了完全模拟实际生产过程的实操培训区,但也不能完全避免高职教育在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方面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我院在与奔驰、雪铁龙、雷蒙校企合作建立培训中心、生产线的基础上,拓展建立“发展中心”,按服务面向,设置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3个分中心,推进我院资源为社会服务,吸收企业资源为办学服务。校企合作不断开发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承担学生实训、本校教师技能培训,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在职人员培训,面向北京市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服务。学院不仅要在教育培训方面与企业合作,而且在科技、产品、服务等方面也要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的课题研究、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让等,不断提升学院为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真正办成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这是高职教育长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是高职教育自身生存及发展之本。

5.建设具有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经验,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下过工厂。陶行知认为:“健全之职业教师,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为标准。三者不可得兼,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经验尤为其根本焉”、“职业师资自当取材于职业界之杰出者”。结合我院师资队伍现状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确定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互动机制,完善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及激励机制,让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实际工作锻炼、项目研发、职业技能培训、国内外进修学习等方式,丰富教师的职业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实施“特聘专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为企业兼职教师的多种授课形式提供配套支持政策,建立兼职教师管理体系。

6.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品德修养非常重要,甚至排在了职业技能前面,还有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受到重视。SMC公司入社教育的第一课是“学会做好的产品,首先要学会做人”。这里的车间整洁、一尘不染,完全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工厂、车间,反映出企业人性化的管理文化,也是员工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在开发区的企业里,没有明显的“白领”和“蓝领”的职业鸿沟,凡是能够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类型人才,凡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都会受到同样的尊重。企业文化教育是高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北京可口可乐公司的领跑文化、激情文化、和谐文化和学习型文化,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素材。我院采用校企合作的途径,从职业技能入手,以职业素质养成为重点,让企业文化进课堂、进实训基地、进学生活动,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力求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接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为学生就业及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职教前辈黄炎培曾有关于办好职业教育需学校、政府、企业的“联动效应”的精辟论述:“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与行业企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学校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企业文化不认同发展职业教育同样是企业的重要责任,校企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甚至相互抱怨。

有专家将高职教育的服务理念形象描绘为“向日葵”的图像:中间的大圆盘是企业,是产业发展,高职院校是围绕企业的花环,是为企业服务的花瓣,整个体系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专家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以他方为中心”的理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需正视现实,积极面对,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坚持服务宗旨,尽可能挖掘校企合作的结合点、结合方式,主动为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把职业教育做实做好,以服务求得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在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与贡献中,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我们独特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 雯]

作者:刘 敏

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 篇3:

以发酵食品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在高等教育基于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背景下,分析了发酵食品行业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指出构建适宜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级创新性人才的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生物工程专业面向发酵食品行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关键词食品行业;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Key wordsFood industry; Construc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计划(2010~2020年)》,带动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1]。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及行业、企业需求,发挥自身熟悉行业、了解行业的优势,培养行业急需的专门人才,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3]。三峡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适应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高学历人才充足的特点和优势,摸索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面向21世纪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目前,在改革培养方案时,沿袭工程领域突出和就业前景好的发酵工程模块和生物制药模块2个专业模块,而发酵工程模块依托地方特色,侧重于服务发酵食品行业。行业的不同决定了职业能力的不同及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的不同。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而能力和素质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培养和一定时间的锻炼才能形成。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较高的能力和素质也可以促进知识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发酵食品行业对本科生实践能力要求,构建满足行业需求的实践课程体系。

笔者在分析发酵食品行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三峡大学的具体实情,借鉴其他院校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先进经验,探讨生物工程专业面向发酵食品行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及其基本内容与措施,以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长足发展。

1发酵食品行业对生物工程本科学生关键实践能力的要求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属于技术性、综合性、通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4]。而人才的最终走向是企事业单位与行业,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更应该注重专业的能力培养,即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标准,与教育培养的专业相对,要求不同的行业能力;行业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科技等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变化,行业能力的要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深入研究行业能力要求是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研究前提。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首先要求发酵食品行业员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适应现代食品加工生产与管理的需要。主要需要从事食品的研发、工艺设计、产品生产、质量检测、技术改造、贸易、兼顾管理与营销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5]。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明确发酵食品行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6],将行业所需的关键实践技能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课题组经过调查、对比分析等研究得出,发酵食品行业对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中,基本能力是基础,要求具有较宽专业知识面及较扎实的发酵食品科学基础,掌握本专业所需设备与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专项能力有特色,应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这是职业人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还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加强锻炼。创新创业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和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善于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意识。能力培养的每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每种能力都是在不同时期、掌握一定知识或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自身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交叉进行,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2构建以发酵食品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原则

2.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分类指导、层次分明、相对独立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2.2基本原则①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密围绕发酵食品行业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核心技能[7],以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②独立性原则:实践课程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并占有较大比重,要有能满足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以及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③选择性原则:建立选修实践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以发酵食品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3.1基础实践(基本技能及素质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基础训练实践为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安排在大学第1、2学年完成。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实验、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生化分离技术实验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实验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食品行业须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训练。近年来,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了人们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也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为发酵食品行业培养的本科学生,其社会责任感与综合素质格外重要,也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学生基本能力培养与素质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

3.2专业实践(专项能力训练)专业实践部分包括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跨专业综合实践等[8],应将这些实践安排在大学第2、3个学年完成。根据发酵食品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将发酵工程、生物分离技术和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等课程融会贯通于实验,开设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毒理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酶工程实验等,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如发酵工程实验以氨基酸发酵为主线,对发酵原料及产物的性质、结构和成分进行表征,对发酵相关的参数进行测定;酶工程实验以微生物发酵产酶为主线,对产酶动力学及其工艺进行研究,强调酶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以及对酶活力的测定。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发酵产品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及原理;培养从事发酵实践的技能技巧。认识专业实践技能的应用性是行业优势的生命力,为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搭建起坚实的平台,更好地实现专业和行业的“无缝对接”。

3.3综合实践(综合能力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具备基本能力和专项能力的条件下,通过顶岗实习或参与科研活动达到培养要求,这大多由学生利用生产实习或课余时间完成。具体包括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等,多数安排在第3、4个学年完成。

社会实践可以直接到生产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直接接受企业生产人员的指导,在生产岗位上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三峡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13年引进了全套实验室小型啤酒生产线,与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具备了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的条件。校内实习基地具有随时性、方便性、高效性的优势,可以向学生开放,允许和支持学生从事科技试验、技术创新等活动,达到企业生产实习的目的。如让学生参与啤酒酿造顶岗实习,在教师指导下,实行分工合作制,让学生从原料成分分析、原料制备、淀粉糖化、发酵、过程控制与检测、成品酒处理等环节全程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9-10]。随着国家、省市、校、企业等对科研经费的投入的增加,可以让学生参加教师课题助研实践,参与实验过程以及论文的撰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和科技学术的总结汇报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申报校级或院级科研创新项目,或者采取本科生导师制[11],校或院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或者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12],以此为支点,锻炼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以发酵食品行业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多数以毕业课题的形式完成,这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毕业论文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也可由指导教师提供题目,但一定要做到立题新颖、具可行性,严把质量关。为做好毕业论文相关工作,可以鼓励学生和教师以科技创新为契机,在此基础上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争取做出更优质的毕业论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4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的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将来的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以行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勇于开展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敢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创业,实现自身价值。这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以所学专业为基础的各类比赛、竞赛,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的积极性。如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微软“创新杯”(Imagine Cup)全球学生大赛,省、市、校级学科竞赛等。这类科技竞赛活动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了解前沿的专业动态,开拓视野,为将来进一步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4结语

总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和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发酵食品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对此今后还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德海,李正刚.基于行业能力要求的卓越建筑师培养[J].山西建筑,2012,38(29): 271-273.

[2] 朱丽云,林欣大,徐志玲,等.生物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68-69.

[3] 张艺,郭艳,杨华,等.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轻工教育,2010(6): 73-75.

[4] 邹长军,吴雁,兰贵红,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2):95-97.

[5] 吴威,孙明哲.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1): 178-179.

[6] 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探析[J].广西轻工业,2007(6): 109-111.

[7] 余有贵,曾传广,王放银,等.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2):98-99.

[8] 王春晖,高慧娟,马国泰. 以能力与创造性为培养目标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与实践环节的初步探讨[J].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2): 116-117.

[9] 陈继峰,师会勤,郑亚楠.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职业教育,2013(6): 236-237.

[10] 何崚,黄树林.以科研促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 457-458.

[11] 刘胜贵,张应军.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8): 98-100.

[12] 刘传凤,彭其安,程勋,等.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 6270-6271,6274.

作者:雷生姣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问题视角下中职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经济形势展望下农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