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时代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对传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步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活动范围开始从现实领域向虚拟空间扩展,原本涵盖地域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更多地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青少年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网络信息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论文 篇1:

网络时代与德育教育

【摘要】本文介绍在网络时代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网络对学生道德健康的影响和如何利用网络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期达到优化德育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德育教育道德健康

在这个网络时代,谁具备高素质网络素养,谁就具备了发展的优先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理智辨别网络信息内容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避免新兴媒体对传统道德的冲击,使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网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培养出一批在学习和未来生活事业中占据先机的人才。

一、网络对学生道德健康教育的影响

1.网络对学生道德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传统的教育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由于受场所等多方面的限制,不能产生广泛的教育效果。而信息时代的开放性使网络成为自主决定行为,自由选择交流方式,同步共享信息的新平台,使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容易。学生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这些网络平台上人与人的交互性就使得传统德育教育方式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网上各种网站、校园网的论坛、微博、QQ群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施展才华的新天地,他们不再被某种观点、价值、信息取向所左右,也不再拜倒在权威的脚下。

2.网络对学生道德健康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使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垃圾信息到处都是。网络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此时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在客观上易于导致学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而这种弱化会波及到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使学生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导致学生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

二、利用网络加强学生的道德健康教育工作

1.加强学校网络制度建设,实行绿色化管理。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应该在校内营造一个大环境,制定网上行为规范。另外,班级要广泛开展以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如可以在学校开展一个网络讨论,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作品被别人删掉时,心里怎么想;你有没有复制过他人的作品为自己所用?利用各种活动来帮助并提高广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和网络道德观念,学校在努力丰富校本网络资源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应防护性措施。如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上加装“向日葵”、“绿坝•花季护航”等教育专用的不良信息屏蔽软件。

2.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全体教师都应把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素养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学科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网络道德素养教育整合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去,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或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等。如学生流行《连连看》这个游戏,可以在语文课上开展一次网络“成语连连看游戏”,让学生既过了游戏“瘾”,又巩固了已学过的成语知识。又如六年级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查询:(1)火山爆发、地震是怎么发生的?(2)什么地方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为什么?(3)如果我们遇到火山、地震,应该怎么办?(4)我们可以预防或者预测火山爆发、地震吗?如果可以,怎么做?并且提供网站地址:中国地震信息网;地震科普之窗;地球科学;地质灾害视频课件。

3.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实现德育工作的多元化。

在德育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而网络正实现了德育工作的多元化操作。在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中,一开始,我以过客或虚拟的身份登录学生为“斑竹”的网页,校友录,QQ群或微博,看他们在网上灌水,了解完全自由时的他们。当了一段时间的网上旁观者后,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就试着通过QQ或微博和学生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更多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谈天说地,使他们觉得我跟他们是同一条战线上的。这样使我与学生最初建立的平等关系能够很好地延续下去。这样也使学生在QQ或微博和我聊的内容很广泛:从读书体会到对生活的看法,从对同学的评价到对老师甚至是学校工作的看法。

在我的班里有一名学生(单亲家庭),他过去的同学向我提起他有偷东西的毛病,我利用QQ与他闲聊人们对偷窃行为的看法:很多人有“某人一次做贼就一辈子是贼”的想法,一旦班里有人丢东西,即便不是那人做的大家也会这么怀疑,做这种事会使自己的一生背上沉重的包袱。在之后的一个学期,我们班没有学生被窃。我觉得这名学生也许改掉了这个毛病。可一天中午班里有名女生手机丢了,晚上这名学生在QQ上留言要和我聊聊,他跟我说班里同学为什么要怀疑是他拿了手机,并问我的看法。我告诉他,因为在那段时间只有他去过那女生的座位,我无法证实这件事不是他做的。但对于我来说,我更希望这女生没丢东西,而不是抓到一个贼。一周后手机失而复得,这一页就这样翻了过去。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和我聊天的时候问我:“汤老师,您相信有天谴吗?”我反问他:“你说的天谴是什么意思?”他说是做错事后心神不宁,夜里做噩梦。我告诉他因为还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以就会因做了不好的事而心神不宁,一个人只要还有这种感觉,就可以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通过QQ上的交流使我更多地了解学生内心,这样一种开放式的德育教育课堂,让学生大胆地去完善、发展对世界的认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与张扬,最终是拓展了德育的空间,丰富了德育手段,向学生传递真实的人生。

4.家长、社会齐动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上网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开阔视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网络也对孩子有很多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上网不能采取放任态度,也不能采取禁止态度,而是应该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管理,让孩子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家长要采取引导和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在杜绝网络不良内容对孩子的影响上,应该依靠对孩子自身思想的引导。其次,我们也需要使用相关的保护措施。为了让孩子健康上网,家长可以在计算机里安装过滤程序或者“防火墙”,用来屏蔽不良网站,比如“绿色上网管家”“费尔网络监护专家”等软件。同时,设定孩子能够访问的站点;限定上网时间;提供完整的上网访问日志等功能。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孩子的上网安全。

社会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对网络问题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积极预防和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毋庸置疑,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

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首先,在网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其次,积极做好防范措施,打击网上非法行为。再次,调动各种技术加强“防火墙”的研制,编制新软件,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最后,加强网络立法,健全有关法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中小学生道德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健康教育,并在这一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前进,让虚拟世界也能为我们的下一代传递人间真情。

参考文献:

[1]周诗昀.浅谈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

[2]马俊杰.试析网络条件下的德育管理[J].祖国,2012.

作者简介:汤海波,分宜县第五中学,邮编:336600

作者:汤海波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论文 篇2:

浅论网络时代德育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对传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步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活动范围开始从现实领域向虚拟空间扩展,原本涵盖地域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更多地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青少年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网络信息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是摆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适应网络时代,树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青少年学生自觉健康地涉足网络,首先应用适合网络时代特点的德育观念去武装其头脑。网络的多元性、交互性、开放性、创新性对极富好奇心、自我监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青少年学生因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选择。当青少年学生遨游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其道德选择。诚然,道德教育的目的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仅仅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尊重其自我意识,指导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不断提高道德辨析判断的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其道德主体性,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并不断更新。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德育目标,主要通过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使其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并以此贯穿于德育主体的人生全过程。此外,学校还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改革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强化德育教育工作。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有所脱节,内容陈旧呆板,手段单一落后,与当前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较大,使青少年学生知行分离,日常所见所闻与实际课堂上所授相差甚远,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情感调动重视不够,吸引和打动青少年之处相对较少,德育课堂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难以相融为一体。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建立既能发挥德育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适合校园德育教育的网络体系,其内容应从传播道德知识逐步转移到引导、启发、解疑释惑上来,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并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其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方式,不断提高其辨析、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使其真正能够接受到生动形象、有效可信的“主旋律”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教育及形势与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情操、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教育、鼓舞、激励和塑造青少年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

建立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奠定网络主流文化的优势地位。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网络的挑战,建立校园信息网,利用网络上的各种现代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健康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首先,校园网络建站的关键是要发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创造格调高雅的网络文化,注重可读性、服务性,富含思想性、艺术性,充分向青少年展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体现校园文化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校园德育网络的文化含量。其次,德育教育要注重双向交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如设立电子意见箱,倾听学生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在教学方式、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达到互动共进的目的。再次,主流文化网络还要注重效果,保持青少年学生的注目率和点击量,在网页设置上要图文兼具,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色彩、动画、影视剧等网络媒体功能,坚持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生活,推陈出新,不断更新网站面孔,开发新技术和新花样,增强德育网站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好奇心。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严格履行“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的宗旨,网站页面清新宜人,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效果非常理想。

培养新型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校园网络管理不单纯是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管理。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较少,因此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则尤为重要。这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习网络知识,又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同时,还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使网络德育教育生动形象,并能深入了解网络,熟练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特别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释疑解难,最大限度地把德育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网络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与网络共处同一时空的学校德育教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人情、入理的德育教育绩效。

作者:司淑慧 吴军亚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论文 篇3:

对网络时代贯彻德育教育的探索

摘要:在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再落于传统模式下的教育,而应该注意到网络在德育方面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的影响。利用一切网络手段来达到贯彻新时代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与网络时代接轨,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字:网络时代;德育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小学中也从单调的计算机操作向网络教学方向快速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信息德育素质培养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的网络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每当看到学生因沉迷网吧而出的种种事,这不能不令人痛心,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有着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教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因素。然而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更感肩上的责任,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德育素质,使我们的未来这一代具体备良好信息素质,利用好信息技术,做有益的事情。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網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针对这一难题,再根据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利用网络改变德育教育中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状况,与时俱进

网络信息具有量大面广、实时性强的鲜明特点。不断更新的网站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目不暇接的第一手材料。我们可及时地掌握新信息、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材料,使自己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与时俱进”。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近期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典型,通过阅读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在进行了这样的探讨、比较,体会后,使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得到升华。根据时代的发展,就要做到与时俱进。而利用网络是我们能与时俱进、改变滞后状况的重要途径。

所以当我们感到被拉在后面、疲于追赶时代步伐时,不妨打开电脑、摁动鼠标、你会发现你已踏上信息高速公路,与时代同步。

二、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免疫力与选择能力

当前,网络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突然没有了网络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但是,计算机网络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完备的法律和管理体系来规范、引导因特网的发展和使用,学生作为全球"网民"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大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思想特别活跃而且富于创新,所以我们必须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教育学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的学生有很大的求知欲望,而网络那大量的信息,不断更新的内容,给了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平台。如果我们不善加引导,那那些“外面世界”的不良现象将影响我们的学生。例如,我所教的班级中有好多学生特别是男同学对“黑客”非常崇拜。学生获取"黑客"的理解多来自于影视及一些文学作品。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影视和文学作品出于情节的需求,过分地渲染和夸大“黑客”的本领,把“黑客”塑造成了“神”。有的学生甚至跃跃欲试,为模仿“黑客”而去钻研有关的技术。更有少数同学会在课堂上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计算机逃避网络化的广播教学或破坏计算机的还原系统。而当他们的种种行为哪怕得到一点点成功,就会立即在同学们中进行吹嘘,以得到所谓的“计算机高手”赞赏。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不能只是对学生说些空泛的道理。要让学生知道真正的黑客不是网站的破坏者,而是网站漏洞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他们是网络安全的守护者。我在上课时介绍了一个网站给学生们,那里记录着一个“黑客”撰写的自传。学生同过阅读对“黑客”的认识有了全面的改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为如何提高学生对网络不良知识的免疫力与网络知识的选择能力的探索中,我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做过一个调查。问学生你们上网主要是用来干什么?大多数的学生是上“OICQ”、“听歌”、“玩游戏”、“上BBS”等。网络是一个既现代又脆弱的虚拟世界。

三、利用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

现如今的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教师有些看法但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这就需要我们给同学们一个能能倾诉情感的空间。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的对话。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我就在学校的内网中架设了一个“BBS”论坛。在这个论坛里学生与教师互相讨论学习体会,剖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新闻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是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校开通了“家校通”。突破了传统的联系模式。受此启发,我在学生中公开了我的E-MAIL和QQ,在网上建立了新的沟通模式。许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E-MAIL和QQ学生们向我请教或求助,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现在的学生个性强,不喜欢听说教和空洞的理论,更愿意接受真切具体且人性化的思想指导。E-MAIL和QQ私密性强,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要提出的是,在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再落于传统模式下的教育,而应该注意到网络在德育方面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考虑的问题,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鲍巧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法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德育格局影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