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必修2说课稿

2022-12-14

第一篇:高中英语必修2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2《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的学生也学习和阅读过很多诗歌,对于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接触却不多,高中生阅读《诗经》的也比较少,因此,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了解《诗经》的艺术特征,学会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通过学习《采薇》这首诗,使学生了解《诗经》艺术特征,如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结构,以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等。 2.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理解诗歌内容。

3.体会诗中作者的“忧伤”之情,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

四.说教法

教学方法有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理由是:学习古诗,应该使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需要反复诵读才能感受;提问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为此,设置好的讨论题会成为我上好这节课的重点。

五.说过程(教学方法)

本课题共设一个课时。

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提起《诗经》,想必同学们都很熟悉,《诗经》中的爱情总是深深触动我们,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描写的却是生活中残酷的一面。在学习这首诗歌的过程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体会到一种不同的情感。

2.正式讲解课文之前,我会先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

首先,简要介绍《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这样能够使对《诗经》,特别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有初步的了解,这对之后分析《采薇》的诗歌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诵这首诗,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同时对诗歌的结构有一定的把握。还可以借此机会将全诗的重点字词串讲一遍。

最后,让学生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忧”。 3.对诗歌进行全面的解析: 首先,明确《采薇》是一首战争诗,然后整首诗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3章,第二部分是

4、5章,第三部分是第6章。

其次,诗歌的三个部分逐步进行讲解。全诗的讲解是以“士兵之忧”为线索。 第一部分:串讲诗歌,让学生思考诗中的士兵为何而忧?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自然能引出诗歌的主题,也就是士兵的思乡情怀。 然后,就是对此部分诗歌艺术的分析:诗歌以“采薇”起兴,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渲染气氛,强化感情。这部分着重分析“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三句诗中“作、柔、刚”这几个字的作用,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加深了士兵思念家乡的忧愁。

第二部分:串讲诗歌,延续第一部分的问题:诗中的士兵为何而忧?诗歌第二部分描写的辛苦奔波的军旅生活也是引起士兵忧愁的原因。通过对这部分诗歌内容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主题,感受士兵的思乡情怀。

接着分析这部分诗歌艺术:描写士兵所过的军旅生活的情景,采用《诗经》中赋的手法。此部分要重点讲解的是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诗歌没有从正面描写作战的情况,而是通过对战马(四牡骙骙)和装备(象弭鱼服)的描写,间接透露战斗的激烈,战事频繁。

第三部分:这部分整首诗中要重点讲解的部分。串讲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人情感和诗歌创作艺术。特别是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情景交融艺术的赏析,此处采用提问法,请学生谈谈对这里情景交融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继而采用讨论法,提出思考题:诗歌前面的内容都极力表达士兵的思乡之苦,诗歌最后一节写士兵回到故乡,他怎么没有兴奋地奔回家中而是“行道迟迟”?回家应该是快乐的、兴奋的,为什么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却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进一步阐释诗人的创作情感,让学生体会这种描写的艺术。

进行思考讨论时,我将结合两首课外的诗歌启发同学进一步思考,一首是李频《渡汉江》,另一首是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通过这两首诗,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诗中所描写的那个士兵的处境,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手法赏析诗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最后,对整首诗歌进行简单的总结:《采薇》是一首战争诗,它主要表现的是士兵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伴性遗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

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

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

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达到探索目的,

从而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倾听故事 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媒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

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

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

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二]信息加工 构建体系

本节聚焦 把握目标

什么是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资料对比 突出关键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

色体的不同。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

继续探索 挖掘根源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

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三]深化理解 拓展运用

问题探索 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

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四]小结知识 回馈聚焦

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

(1) 伴性遗传概念 (2) 伴性遗传特点(3) 实践中的意义

(2)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

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2节说课稿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的内容。上一节,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物膜能够选择性运输物质的特性,那么生物膜的这一功能与其结构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并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不断修正原有观点,推动科学的发展。而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也将对之后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免疫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由于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生物膜的结构要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而在对生物膜的探索过程中如何通过对生物膜功能的分析研究得出生物膜的结构对于同学们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将用1个课时进行教学。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活动探究和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情景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集体讨论法

针对在对生物膜结构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课后练习。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引导学生回顾第3章中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时对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思考,进行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结合同学们的已有知识,分析三种材质那种更适合做细胞膜。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出发来思考。当然,细胞膜不可能由书中所给的三种材料构成,那么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呢?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讨论“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这一

问题,让同学们更广泛的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更广阔和深入地思考,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探究能力。

2、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后,我将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分析科学家的试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自然而然的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并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欧文顿 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 化学分析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 两位荷兰科学家

蛋白质为与细胞膜什么位置? 20世纪40年代推测 罗伯特森“三明治” “三明治”模型是否完全符合? 静态刚性 vs 动态弹性 技术手段提高 蛋白质镶嵌

为什么细胞膜的物质可以运动? 人cell+小鼠cell 1972年 格桑 尼克森 流动镶嵌模型

3、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上述问题串的分析讨论之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然后向学生展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示意图,结合该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粉自由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的分布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具有各自的特点与功能

4、膜的流动性

这幅图介绍的是流动镶嵌模型的部分结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想象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其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三维立体结构,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能力。最后简要介绍细胞膜表面糖被的知识,是学生大概了解,为以后的学习细胞膜识别和免疫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4、课后练习

在本节课讲课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教材上的练习,及时地巩固所学内容,加深记忆,并通过拓展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第2节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2、

3、

4、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说课稿

《伴性遗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 情感性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达到探索目的,从而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倾听故事 引起关注

 故事呈现:首先煤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2、盲图体验 激发兴趣

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系谱展示 了解特点

 系谱作用:人类的遗传病很多,色盲是其中的一种,人类又不能利用杂交实验来检验,只能利用家系来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人类遗传病研究的方法。  认识系谱:展示“资料分析”中的色盲系谱图,了解图示各部含义。  问题引导: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观察思考:答案——男性。与性别有关。

4、问题探讨 导入新课

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 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阅读资料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  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信息加工 构建体系

5、本节聚焦 把握目标  什么是伴性遗传? 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6、资料对比 突出关键

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  突显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有,或Y有X没有。

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

 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

7、资料分析 确认位置

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  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遗传图解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  形成结论:

 参考答案:(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因为Ⅰ代1号传给Ⅱ代2号的是Y染色体,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Ⅱ代2号肯定是色盲患者。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8、继续探索 挖掘根源

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B/b B/b B/b

X X X Y

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女 性 男 性

基因型 XX XX XX XY X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 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 (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即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3)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从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

BB

Bb

bb

B

b

(7)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 归纳特点: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1)女多于男。

(2)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三]深化理解 拓展运用

9、问题探索 深化理解

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 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10、回归实践 学有所用

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渎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四]小结知识 回馈聚焦

 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

(1)伴性遗传概念 (2)伴性遗传特点 (3)实践中的意义

[五]社会调查 学习继续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第2节《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的第二部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处理

本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共安排2课时完成(这里只介绍第一课时的设计)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B.识记)。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B.识记)。

过程与方法 :⑴以猫叫综合症产生原因为例,引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果蝇的染色体为例,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通过对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分类依据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情感与价值 :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的概念及“倍”的概念。

教学关键 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

本节课的教法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借助影片、图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遵循“教必须以学为主立足点”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基因突变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遗传信息改变,使蛋白质结构改变、生物性状改变,即生物发生了变异。

那么,基因是什么?它和染色体又有何关系? 回答: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 引出新知: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正常情况下,其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都是稳定的。但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均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这就属于染色体变异。

(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的把握: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播放影片:猫叫综合征幼儿。让学生观察: 患儿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教师补充: 患儿的征状---两眼较低、耳位低下,存在着严重的智力障碍。阐述病因---染色体片段缺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毕业自我鉴定4篇下一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