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数学在教学中的点滴尝试

2022-09-14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法,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结合自己所教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谈一点自己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点滴体会。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安全、自由的集体气氛是儿童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创设能够引起观察、探讨知识的学习环境, 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 又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其间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诚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另一方面教师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挑剔或责备求全, 彻底消除学生怕被老师批评的顾虑, 让学生敢于开动自己的脑筋,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促使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行为得以发展, 并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例如, 圆的周长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上课伊始, 我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 创设了一种特定的情境: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他们和圆有什么关系?这样导入新课, 学生对复习旧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积极主动进行思考, 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学的乐、学的活, 这样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虽是一门“冷而严肃”的学科, 但数学问题却是形形色色, 千姿百态。生产中有数学, 生活中有数学, 游戏中也有数学,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是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常用方法。例如, 在教学“统计”一课时, 我让学生统计完成各种动物的只数和花的朵数后, 学生露出疲惫厌倦之色。此时, 我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小朋友, 你们来做客, 大象非常高兴, 它要为你们准备丰盛的午餐, 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 统计本小组同学喜欢吃哪些水果, 以便好让大象来招待你们, 好吗?”“好!”学生们听了又兴奋起来, 马上就投入到交流合作中。同学们准备好水果图片以后, 小组长接着就问:“谁喜欢吃西瓜?”喜欢吃西瓜的同学马上把西瓜的图片摆到桌子中央, 小组同学立即统计出吃西瓜的同学人数。这样全组同学齐心协力, 很快就统计出本组同学喜欢吃哪些水果。课堂教学进行到此, “统计”一节的教学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厌倦情绪中解放出来, 做到动手、动口又动脑, 在快乐中做, 在快乐中学, 在快乐中思, 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因势利导,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的“瓶颈”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习惯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定势会产生两种效应, 一是积极的效应, 即可以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效率;二是消极的效应, 即因受固定模式的限制, 妨碍人们对具体事物做出新的判断。思维定势的消极效应表现在学生身上是有些学生习惯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去机械地模仿, 一味地套用和生吞活剥地照抄照搬, 题目的条件稍有变化就会束手无策, 不知从何处下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深刻理解和真正掌握以及学生身上固有的惰性属性所致。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问题, 突出重点, 认真设计, 精心组织, 通过一题多解、变换条件和举一反三等多种方法来启迪学生, 彻底打破学生思维定势的“瓶颈”。如有这样一道题:“黄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 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 现在增加了15条船, 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学生在解答此题时, 一般采用解法一:360÷20× (20+15) ;解法二:360÷20×15+360;这时教师进一步启发诱导:“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解答方法?”学生讨论, 思考出解法三:360×[ (15+20) ÷20];解法四:360× (15÷20+1) ;显然解法三和解法四这两种解题方法, 不受常规的束缚, 敢于求新求异,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惑中求解, 让学生学会学习

针对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太善于学习的现状, 教师可以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习题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教学, 以基础习题为突破口, 让学生多思考, 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总体掌握水平, 因材施教, 对大多数学生提出难易一般的问题, 对个别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 提出较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 带着疑问思考, 以求解决难题, 探索未知。在学生解答基本结束以后, 教师再突出重点, 认真分析, 详细讲解, 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要点。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掌握学习的窍门, 进而达到会学数学的目的。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开始逐步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来引起学生的疑问, 从而诱发其想得到结论的兴趣。由于是新授课, 学生的求知欲强, 精力集中, 老师可以不断设疑, 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 很快就能揭示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达到求解的目的。

5 相信学生, 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 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思想, 并具有巨大创造潜能的人, 因此,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并设法寻求各种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方法和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展示其才能和智慧的平台, 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展, 自我表现。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学习活动, 这样就能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 不断进行创新, 不断表现自己。这其间, 教师要允许学生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切不可求全责备, 讽刺挖苦, 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还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这样, 学生往往会在自我表现过程中, 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有所提高。

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只要教师切实能够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坚持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坚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动脑筋, 坚持在因材施教和研究学生上做文章, 坚持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出实招, 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真正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 并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 就一定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是一个长期困绕小学数学教师的老问题。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因势利导,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的“瓶颈”;惑中求解, 让学生学会学习;相信学生, 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尝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创新吉林地方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下一篇:将瑜伽运动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