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办学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行业办学类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文章从供、求、政策、挑战四方面分析了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并指出,在供的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进入高峰期;在求的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社会人才需求在结构、人才素质上有新变化;在政策方面,大学生就业制度化进程加快,创业优惠政策多,但新常态下,各种矛盾盘根错节、交织并存,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行业办学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基于前期自编湖北职院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思考,欲借鉴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积极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主观体验感;积极培养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积极规划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指导工作,这一理念被广泛运用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办学模式及创业就业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将有效促进高职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在扩招形势影响下,高职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普通本科院校。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要好于大学本科生,职业学院是专业性较强的特殊院校,它不仅具备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同时也有行业的特殊性,如今就业环境的改变,会使他们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一门科学,主张心理学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正向品质加以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思路,以培养高职学生乐观积极的人格特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

一、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运用自编《湖北职院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方式收集标准化的定量就业资料,掌握职院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意向,探究原因与对策。被试样本随机抽取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生态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三所职院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共976份,有效率为97.6%。总体而言,湖北职院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高职大学生们就业心态积极,就业准备滞后

当前,湖北职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状况总体是良好健康的,多数学生能积极面对,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尤其是在“依赖心理”和“焦躁心理”两个指标上反映良好,职院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他们从小生活能力较强,还有将来的专业岗位也要求他们更多是面对生产一线,如工厂车间或是销售一线,在实习期间也培养了学生们一定的独立意识。其他就业心理状态有“不自信”与“茫然”,这两个心理指标与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反应趋近,职院就业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困惑。这些心理困惑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准备,最终影响就业信心。

(二)高职大学生专业兴趣浓厚,就业压力较大

兴趣会激励职院大学生对专业发展持肯定态度,并积极感知专业兴趣、探索和追求职业兴趣规划。尽管专业兴趣很重要,但是兴趣分数的高低并不代表专业能力的高低,也并一定能转化为一种职业成长能力,职业发展一直是众多学子最关注的问题,那么,结合个人特长和兴趣所在进一步综合考察职业发展,发现专业学生对职业发展的信心不是很充足,更多学生对自己专业发展持爱恨交织情感压力巨大。

(三)高职大学生薪酬期望趋于理性,基层就业意识不强

就业期望值是对未来职业所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满意程度而产生的择业倾向,就业期望值的适度往往是能否及早顺利签约的关键所在。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公布的2008届大学生20余所大学17251名学生薪酬期望指数相比,职院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值有了很大幅度下降,近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选择最低月薪为1000~1500元,这组薪酬期望值表明湖北职院大学生对自身价值评价更趋于客观理性,他们通过对就业竞争压力的感知,知道自己无论从经验,还是工作能力等都有所欠缺,因此,不再强求高薪,而是渴求一个能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

在关于就业地域的选择,数据反映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期望能去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对于刚刚毕业、两手空空的大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费思量的选择题,对职院的同学们来说更是如此。市场化的今天,十年寒窗的学子期望个人能够得到长足发展本无可厚非,然而专业特色需要就业学生更多深入行业第一线,有的涉农专业还需要服务于广袤的农村天地,在了解自己的就业方向仍然强求留在城市,而不愿意回到基层,如此狭窄的就业渠道必然会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职院大学生需要精确地专业发展定位,不可以一味地追求理想自我的发展,以致就业期望值偏离现实。

(四)高职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不高,就业指导有待完善

一名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还取决于自身的竞争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综合就业能力包括清晰地专业认知、合理地就业期望以及充分地就业准备。当然,学校的就业指导与大学生顺利就业也有着直接关联,在有效数据中,74.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在这里我们将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作为一个二分变量来考察职院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四个指标分别是:“对就业指导很满意”“对就业指导满意程度一般”“对就业指导不满意”“对就业指导满意程度不好说”。结果显示,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与就业难问题呈显著性正相关,认为就业难的职院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是很满意。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强调人性的积极性,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积极力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就业行为。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主观体验感的积极提升

良好的就业心态是就业准备的不二法门。职院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会感觉心理负担过大,由此需要注重心理调适工作,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并正确认识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研究,认为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对职院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从理论上给予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指导,引导职院大学生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能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進行理性审视和客观评价,使其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积极观念;还引导他们关注和培养自身诸如主观幸福感、乐观、坚强、责任和希望等积极人格特质,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培养积极的就业态度。

(二)高职院校就业观念教育的积极指导

积极心理学提倡,职院大学生就业指导更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就业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合理流动,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应教育指导职院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点。“先就业”是在对自己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尽早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践、检验自己的认识,学习那些课堂上学不动的知识,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消除不切实际的想法,脚踏实地为将来发展积累经验。“再择业”是在一定的职业基础上,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再认识、再提高、再选择。这意味着要有所追求,不能随遇而安,要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

(三)高职院校就业规划指导的积极教育

规划指导教育是贯穿职院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内容涵盖就业意识的养成、就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介绍、认识自身及社会需求、选择技巧的训练、择业执行能力的锻炼、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等内容。

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特长、能力,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择业前对自身认识越清楚,在求职择业时就越能把期望和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就业指导中要引导学生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要有从底层做起的思想准备,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到位;还需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的内涵,使他们认充分发挥职业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探析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拓展

积极心理学理念认为,应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走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为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应该走一条互动多维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企业对学生的意见和评价等,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等相关部门。根据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在教学计划中实施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扩大高职大学生的实践范围,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工作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制度,明确职能部门和院(系)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实行逐级的目标责任制。这些责任目标既包括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的工作;还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还包括有个体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相关的教育培养等内容。因此,我们高职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专业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高职院校应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聘请职业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面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对象建立的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创业就业指导

就业观念教育指导,还需引导学生们树立自主多元化的就业观与创业观。创业意味着开始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其实,创业观能更大程度的实现学生自身价值,这与积极心理学理念不期而至。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努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在对职院大学生实际指导过程中,除了就业激励教育,还应邀请企业、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给予在就业创业中的学生积累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成功率。

总之,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探索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创新,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小芳.湖北涉农类职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J].神州,2011.

[2]袁玉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人格教育初探[J].职教通讯,2012,(20):73-75.

[3]张杰.转型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

[4]林春晴.积极心理學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8).

本文是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项目【0910D2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朱小芳 江胜 高琼

行业办学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文章从供、求、政策、挑战四方面分析了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并指出,在供的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进入高峰期;在求的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社会人才需求在结构、人才素质上有新变化;在政策方面,大学生就业制度化进程加快,创业优惠政策多,但新常态下,各种矛盾盘根错节、交织并存,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通过分析,提出“双轮驱动”“内外合力”推进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新常态  就业形势  就业矛盾  大学生

[作者简介]苏红(1979- ),女,山东德州人,华东交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核心在于三个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见,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成为亟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供: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进入高峰期。自1999年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精英高等教育快速过渡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2014年达37.5%。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得大量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学习深造,但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将在较长时间内难以释放,我国进入大学生就业高峰期。

2.求:经济发展调档,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空间巨大,就业需求在结构、人才素质上有新变化。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将减少就业机会,加剧人才市场竞争,降低大学生初次获得工作的机会。但同时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特别是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通过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互联网平台就业创业成为一种新的就业常态,电子商务、咨询客服、物流配送等行业供不应求。总体上看,就业空间巨大,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刻影响着就业结构、人才素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将会减少,但一些新技术类的就业岗位将不断增加,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新常态下,用人单位选人,不仅看学历、专业,更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应变沟通能力等。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政策:大学生就业制度化进程加快,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多。一方面,新常态下,就业市场更趋公平、公正、公开。如针对招聘过程中的性别、学历、学校等各种歧视性条款,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公正性。规定事业单位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平等权。进一步出台落实同工同酬的政策,以及鼓励大学生到小微型企业就业、到基层就业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创业优惠政策频发力,在政策、创业贷款、公司注册、创业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九大任务、措施。可见,以大学生为引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渐进入“黄金期”。

4.挑战:各种矛盾盘根错节,交织并存。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依然突出。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上升为大学生就业主要矛盾的大环境下,各种矛盾盘根错节、交织并存,主要表现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国家就业政策导向与大学生实际就业期望之间的矛盾、创业优惠政策多与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交织并存。(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高等教育沿着自身的发展轨道、逻辑向前发展,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层次、专业结构等相对稳定的体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在人才规格、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近几年的人才市场供需情况来看,出现了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一职难求”、一些企业的岗位却“一才难求”的结构性矛盾,且这种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其根源主要是高等教育自身定位及培养模式雷同,一味求全、求大,人才培养无特色,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一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一些办学成本低的专业如文史类专业不加调研,加大招生规模,导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断扩张,市场供大于求,而社会所需的高级技术类人才却供不应求。(2)国家就业政策导向与大学生实际就业期望之间的矛盾。国家积极倡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连年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及地方基层就业项目。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的是,“90后”大学生就业期望更为自我,他们奉行工资待遇至上、环境优越至上、自我价值凸显至上,对一些工作岗位不感兴趣,出现“啃老族”“自愿放弃就业族”“继续考碗族”等。(3)创业优惠政策多与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上升为国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创业,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把鼓励和引领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创业场所、培训、资金等方面提供便利与优惠支持,如针对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问题,对创业大学生提供免息小额担保贷款;针对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问题,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培训等。但是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在体制内就业、“体面”就业的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很难有创业的激情。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父母也很难同意并支持其创业,认为创业是有风险的、艰苦的过程。可见,创业高峰的到来,还需要一段破冰之旅,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创业形势向好,依靠互联网创业将成为网络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强项。

二、推进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推进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双轮驱动”“内外合力”,推动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境界。政府要统筹引领,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水平,加强各级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和资源共享,形成推进就业创业的强大合力。高校要加快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大学生要重视职业规划,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新常态。

1.政府统筹引领新常态,不断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水平。政府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服务者。新常态下,政府要做好统筹引领,形成一个导向、一套政策、一个合力,让好政策落好地,营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生态。政策的杠杆作用显著,既要持续发力,更要抓好落地。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让好政策知晓于人;另一方面,破除落地障碍,让好政策惠及于人。特别是要避免政策实施过程中层层附加条件的现象,加强督查,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加强部门工作衔接和资源共享,形成推进就业创业的强大合力。如建设有利于招聘信息统一发布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就业微信服务平台;加强各地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的信息对接,使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不断线。

构建有利于用人单位招聘及大学生就业的机制体制,破除实际存在的就业差距。当今不同行业间、城乡间、体制内外之间仍然存在着工资收入、待遇、发展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社会福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户籍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就仍然更愿意去国家机关、国企,追求“铁饭碗”,仍然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不愿去基层、小单位,不愿去西部。

2.高校积极对接新常态,培养社会需求的就业创业人才。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求的就业创业人才。主动适应就业创业新常态,瞄准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科学设置招生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加快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打破完全以分数定优劣的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

高校应构建以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为核心,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业与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并贯穿大学四年培养全过程,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及早介入、及时跟进,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创业教育分阶段贯穿大学全程。高校可按照普及性教育、精英培训、创业孵化三个阶段建立全程创业教育。普及性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素养。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遴选创业的种子人才。精英培训主要是在普及性教育的基础上,对有创业者特质和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进行小班化培训。创业孵化主要是创业实践,让大学生通过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进行实战训练。

3.大学生主动适应新常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实现四个转变。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成功求职的第一步。大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良好规划职业生涯。一方面,大学生积极主动面对就业,激发自身的内在创造力。大学生应认清形势,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与规划,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应主动进行性格探索、兴趣探索、能力探索、价值观探索、职业世界探索,不断认识自我与职业,做好职业规划;同时,积极了解就业政策、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学习求职技巧,实现职业理想到职业现实的转变、求职弱者到求职强者的转变、被动求职到主动求职的转变、自身劣势到优势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董丽娜.刍议新常态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J].轻工科技,2015(4).

[2]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2).

[3]梁妙荣.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4]杨会全,王唯钗,刘佳.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8).

作者:苏红

行业办学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和帮助

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和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指导和帮助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指导 帮助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指导和帮助这类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

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困难群体主要有:大学生自身条件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差、专业冷门、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有缺陷、形象不佳和性别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盲从心理和固化心理等。

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并结合就业工作实际,现阶段大学生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主要概括为:①自身方面的影响,包括:自理能力差等;②高校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方面的影响,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性不足、高校的部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③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完善方面的影响,包括: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执行效果不佳、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工作针对性不足等;④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包括:有的单位招人除了性别、相貌等要求外,还对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甚至生源地等都有要求。

3.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指导和帮助的建议和措施。

3.1加快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基本业务素质。

高等学校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育人为本。应该因地制宜地调整其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更新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改革课程设置,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更新教材,同时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创新授课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与家长联动,以保证大学生有良好基本业务素质,减少因为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低所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2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心理质询中心,但对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谈及甚少,基本上属于出了问题才去寻求解决,而这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学生入校后就要有所侧重地对其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指导。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以消除自卑、自负、依赖、盲从等非正确就业心理导致的就业困难,以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求职中能够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挫折,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对出现问题的如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3.3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数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项工作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点。与之相应,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也应该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就指导者个体而言,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关心、爱护学生,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备就业指导学科本身和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并鼓励就业指导人员继续深造,考取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证书,以求能够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人数和能力都远远达不到应有的要求,高校在提高现有职业指导人员能力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引进工作,以求能够和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相适应相协调,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实做细,更加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就业困难群体。

3.4职业指导课全程化开展。

职业指导课程要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點,分步实施,各有侧重。“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主要侧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职业兴趣测量、专场讲座等工作,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习专业知识做准备;三年级主要是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侧重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正确地评价自己;四年级进行就职前的培训,主要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开展某些岗前技能培训,学习个性化简历的制作和查阅就业信息,组织参加校园招聘会等,注重个性化指导”。通过四年系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就业素质,使他们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全程化的指导工作,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减少毕业时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

3.5专兼结合高校职业指导全员化开展。

目前大部分高校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靠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传统模式中,就业指导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公布就业信息,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就业技能指导,由于专职人员有限,难以详细地照顾到每一个点上的工作,而学校就业状况,直接关系着专业建设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就业的指导关系到学校中的每一个教职员工。因此,高校应该拓宽思路,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模式,让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来。同时因为专业教师熟知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解说行业发展趋势和引导学生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和经验介绍给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更加信服,对学生的触动也最明显。通过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开展以求将工作做实做细,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并为已存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3.6细致调研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个体指导和帮助。

加强对大学生的调研。高校要深入实际,下大力气加强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意识和愿望,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以力求能将已就业困难却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进行个体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第一,建立大学生困难群体的个人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职业爱好、职业取向、兴趣、技能证书、是否参加过相关技能培训、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残疾类型及程度,等等。这些内容会为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供线索。

第二,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就业指导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转变实施方案、培训方案、推荐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方案和个案职业取向,等等。对他们进行跟踪统计,建立动态档案,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例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可以从事财会、出纳、电脑文字录入、家电维修等,对于此类困难大学生可与民政部门联系或直接向相关行业进行推荐。

第三,扶持大学生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就业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最具有创业的潜在优势。高校可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为困难群体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3.7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广阔的就业信息平台。

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校园招聘会,占23.2%,其次就是学校的就业公告栏,占20.2%,两者合计达到43.4%,再次为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达到16.3%,而政府招聘会、报纸、人才市场和亲戚朋友等就业信息渠道都在9%左右,可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依赖从高校的就业信息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无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都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要有效地传递给每个大学生。首先要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便利、快速的信息服务,让大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其次要通过大型供需见面会,以及分学院分专业的供需见面会,适时开展大学生推荐工作,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外联系,走访就业服务部门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占得就业先机,同时也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用人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春玲,程达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6):45-50.

[2]吕婷.论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D].四川大学,2007.

[3]李琳琳.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5-246.

[4]严秋菊.高校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06-208.

[5]周平.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以南通市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学院,2006.

[6]管圆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J].文教资料,2011,(6):214-215.

作者:徐铮 张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生执行力的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证券交易所设立和解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