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2022-05-0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语感培养及素养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点课程。但是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英美文学专业教学迟滞不前。因此本文主要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改革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实践。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篇1: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摘要】英美文学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英美文学类课程在较大程度上有被忽视的倾向,学生对文学课也普遍有畏难心理。本文作者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穿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提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具体教学中首先以中西文学比较导入、进而引导学生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阐释文本、教学重点适度向英美现当代文学倾斜。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英美文学课程摆脱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以人为本”; 中西文学比较;文学批评理论;现当代文学

1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在较大程度上有被忽视的倾向,且学生对文学类课程普遍有畏难心理。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外语界的重视。

大部分专家学者把英美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困境归因于社会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商务英语(ESP)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文学类课程也就相应地受到冷落。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文学类课程“边缘化”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关,认为大学生还认识不到文学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针对这种现状,专家学者也都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方案。鉴于英美文学课程课时紧、任务重,部分专家呼吁增加文学课课时,《关于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指出,“50%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增加课时,建议由每周2课时增加至4节课”(程爱民等,2002 :15);在教学模式选择上,王守仁教授早在2002年就提出“史+选读的模式应该终结”,强调文学教学应以文本为中心展开;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四段论”式教学方式,即“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2002:16)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受到广泛质疑。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师,本文作者切身感受到了英美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也体验着为应对困境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课程设置不断调整,教材选用几经取舍。这些改革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本人认识到,要推动英美文学课程摆脱面临的困境,教师应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语言能力、学习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从而最终实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2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鉴于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学课有畏难心理,认为文学课是“阳春白雪”,学习兴趣不够,学习动力不足,且受英语语言能力所限,原文阅读有困难,本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在具体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本人坚持以中西文学比较导入、进而引导学生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阐释文本、教学重点适度向英美现当代文学倾斜。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英美文学课程摆脱面临的困境。

2.1 中西文学比较:在英美文学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理清文学史的脉络,了解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教师往往会在教学中将英美文学与整个欧洲文学联系起来,一方面纵向追溯英美文学的根源,介绍英美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基督教文化的关联,另一方面将英美文学和欧洲其他各国,如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文学做横向比较。但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英美文学教师都会遭遇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之前对英美文学接触甚少,大部分学生认为英美文学高不可攀,学习热情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把中西文学比较作为课堂教学导入活动,这是因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学比较陌生,却对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学相当熟悉敏感,这种中西文学比较式导入有效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思想,不仅能使学生从西方文化与中国语境的关联中,感知中西文化在信念和价值方面的差异,有利于培养加强东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新型跨文化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英美文学学习兴趣,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中西文学比较适用于各种文学体裁,在诗歌格律介绍方面效果显著。比如教师如果单纯介绍英美诗歌中的尾韵(end rhyme),学生可能会觉的不知所云,但如果跟他们解释我国近体诗大部分都是压尾韵的,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就会通过对比,理解英语诗歌中的韵,进而理解英美诗歌中其他的韵式。在讲解意象派诗歌时,为使学生理解“意象”这一概念,本文作者在教学中再次求助于意象无处不在的唐诗宋词,如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因为学生很容易理解中文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意象,所以理解起庞德的《地铁车站》中的意象也就没那么难了。

2.2 文艺批评理论: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可见,英美文学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知识、原则,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文学批评理论来赏析英文原著。

英美文学课程介入文学批评理论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任务重,这主要是指课程所涉及作家、作品繁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详细讲解分析每一部作品。鉴于此,“授人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更应通过具体文本分析, 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有机地渗透进去, 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 并指导他们自己加以运用。

当然,教师不可能在英美文学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系统地、逐一地介绍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各个流派,而且仅仅介绍文学批评理论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可以选择运用不同文学批评理论对某个作家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可行,且行之有效。如在介绍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时,教师可尝试用不同文学批评方式,如“新批评” 、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理论、性别研究等解读文本,使学生认识到对同一部文本来说,存在无限的解读方式。

除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有意识地将对某一作家作品成熟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讲授莎士比亚及其戏剧时,本文作者一方面让学生选定一个剧本进行文本细读,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成果,如布雷德利的《莎士比亚悲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剑桥文学指南《莎士比亚研究》、张冲编著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等,这些经典莎评启迪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多元的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体现了西方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界的思辨传统, 对它们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 毫无疑问, 教师通过借鉴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 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某个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这不仅会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而且会使他们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中收获快乐, 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培养他们初步的科研能力。

2.3 向现当代文学适度倾斜:目前国内不乏优秀的英美文学教材,如吴伟仁编著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常耀信编著的《英国文学简史》和《美国文学简史》、杨岂深编著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作品选读》、刘炳善编著的《英国文学简史》等。尽管大部分英美文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仍有厚古薄今的倾向,如英国文学仍遵循从Beowulf 到Virginia Woolf的传统,二十世纪后半期文学作品鲜有介绍,但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再版的这些教材纷纷增加了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收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积极响应这种趋势,“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范谊、芮渝萍,2005 :166)。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重点适当向现当代文学倾斜,必要时再从课外选择一些补充材料,以提高文学课的时效性。

这种向现当代英美文学的适度倾斜必然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介绍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时,当教师介绍多丽丝·莱辛为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甚至有同学到图书馆借来《金色笔记本》阅读,从而完满实现教学目标。

3 结语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以人文本”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语言能力、学习目标,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以中西文学比较导入,结合文本分析介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教学内容适度倾向现当代文学,最终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当然,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任课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作为英美文学课程教师,除了要继续巩固和提高英语专业水平外,还要提高自己的中文功底,熟悉中国文学史,同时时刻注意当前外国文坛动态,及时汲取新的理论知识,了解新人新作以及对名家名作的新阐释,广泛阅读文学评论杂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文学信息,并把这些资料做成读书笔记,充实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中去。简而言之,文学课程教师本身对文学的热情,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对西方文明的了解程度都将决定“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因此,英美文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培养高度敬业精神,为学生负责,从而推动英美文学课程摆脱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 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3] 傅琴芳.论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能缺席[J].宜春学院学报, 2010(3)

[4]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 吴喜艳.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6] 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 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 2002(5)

[7] 张生珍.关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6)

作者:芦红娟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篇2: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语感培养及素养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点课程。但是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英美文学专业教学迟滞不前。因此本文主要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改革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实践。

【关键词】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教学改革 研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往来的深入,英语交流与对话日益深入频繁,而高校英语教学也一度备受关注。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英语课程体系及学生英语表达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倡导的文史不分家理念使得英美文学教学成为学生语感及人文素养提升的主渠道,所以在该背景下加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与调整势在必行。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理论上进行完善,实践上进行推进才能让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起到教学引导与促进作用。

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宏观解读

英美文学真正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始于二十世纪初。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英美文学所倡导的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语感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学课程在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受到较大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多数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英美文学课程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教学重视不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陈旧等系类问题,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而高校基于自身教学实际提出的教学侧重点调整也一度成为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开展的阻碍因素,文学性的关注逐渐减弱,更多的侧重于语言教学与翻译实践,英美文学原有的课程教学优势不复存在,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因此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关注与重点回归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现英美文学课程主导地位的回归,在注重基础语法教育与语言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人文修养的提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表现,已经不仅仅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更是某段历史时期内艺术发展水平的整体映射,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关注与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正确看待历史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与表达。此外,文学是国家现实生活的文化体现,反映的是民族心声,记录的是时代强音,而英美文学则为学生了解这些历史民族化的东西提供了思路,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梳理,对艺术美感的把握。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涵盖历史文学的综合性课程不仅仅提升学生素养,塑造精神品质,更在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结构及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理应着眼于英语教学的宏观大局,从细节上做好英语教学的准备工作。

二、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既存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传统化使得教学实效性不高。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素质教育强势推入的新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成为阻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等系列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多数高校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往往将教学侧重点集中于作品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简介及作品主旨概括等几大方面,教学内容也往往局限于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的表达与讨论及文学风格的评价等,虽然这些内容的讲解与阐述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掌握基本的文学史实,但这些内容的阐述更侧重于政治与历史,与文学的关联性不大,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成为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加上文学性色彩的缺失,学生学习及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来自教师层面的知识灌输也一度让学生失去与文学直接接触与交流的内动力,高校学生逐渐丧失对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多及考试评价的单一化。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传输与潜移默化的文学培养滋润,这就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内化。但是我国多数高校给予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时间仅为正常教学时数的八分之一,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却因为涵盖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相对繁杂,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真正消化英美文学勘课程知识,教学流于形式,实效性差。此外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局限性还表现为教学评价方法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考试模式的单一化。多数高校对英美文学的考核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作答,以单一的考试形式判断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考核,与我国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也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背道而驰。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理想。

3.英美文学课程教材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我国针对英美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现有的英美文学课程教材来看,版本较多但与高校英语教学实际不匹配,并且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衔接差距,也就是说真正适合高校学生的英美文学教材并不多见。因此教材问题成为制约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施的一大障碍。除了课堂用书外,适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拓展及自我练习的英美文学教学参考也相对较少,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使得文学课程的操练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反馈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自我内化的东西较少。

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探讨

1.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英美文学不仅仅内容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量也得到极大的丰富与积累,而要学生掌握全部的英美文学作品或者对现有的英美文学作品有全部的了解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应树立精品意识,借助少而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效,确保教学质量。少而精也是指导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原则,少,就是基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作家群体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进行教学引导,通过个例的学习解读去把握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特定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动机与文学创作理念,从而把握该时期英美文学的精髓。比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选择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去研究,特别是选取其代表性的作品《哈姆雷特》去分析人物塑造的意义,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分析去把握英美文学的整体特征。所谓的精就是教学中深入开去,让学生把知识吃透,通过学习实现外在知识的内化,让学生获取文学的永恒滋润。与少而精的教学理念对立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弱化自己的课堂主导角色,只需要对所选的名著提出学生应了解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总结,具体的教学放给学生,学生自由进入到英美文学的阅读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觉学习,通过这种开放启发式的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我们以英美诗歌教学为例,教师只需要就英美诗歌的诗体、意境及音韵等基本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自身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艺术美,完成诗歌基础知识的内化。做好量的控制,打造教学精品是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重新定位。

2.关注文化内涵,做好德育内容的教学融入。文学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体现形式之一,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文学研究的解读涵盖了历史、心理及自然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时理应注重其丰富文化内涵的教学发掘,实现民族文化与文学历史讲解的统一,英美文学不仅仅注重学生语感的提升,更在于优秀文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理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现实契合点,恰当地融入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西方文学《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时引导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服务人类的伟大奉献精神,学习《伊利亚特》则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学习《巴黎圣母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美的概念,从而实现心灵美的塑造。在英美文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让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得到成大程度的发挥。

3.发挥媒介优势,做好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引入。伴随经济的多元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的是多媒体教学媒介的教学运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绘声绘色的英语对白及原汁原味的英语发音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英美文学,融入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大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英美文学《傲慢与偏见》及《简爱》时可以将故事情节予与教案结合在一起,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再现与深刻的教学解读中建构起丰富直观的文学认识,做好英美课程知识的消化。

4.开展实践活动,加强考试体系改革与完善。英美文学如果只是基于理论层面的引导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理应注重教学实践的开展与部署。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英美文学课外实践可以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角色扮演,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松弛有度,建构起英美文学学习的良好氛围。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英美文学实践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其中小组合作模式是组织英美文学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分组可以相互启发,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得到共同提升。此外针对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可以应做好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与优化。摒弃那种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的做法,让学生获取全面客观的评定,实现两个结合与两个侧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最终考核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日常表现,将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大胆质疑等纳入到英美文学考核的范围内,从而得出真正全面的评价。侧重于自评与互评两种模式,自评就是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与同学的对比中发现自己英美文学认识上的优缺点,从而做好对英美文学知识的全面梳理与内化。他评主要是教师层面的评价,教师应实事求是,综合学生的个性、兴趣、认知层次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与客观。只有考核方式上的丰富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推进英美文学教学。

结束语: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意义日益凸显,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关注与解读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入手,在明确既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提出了改革策略,为新时期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03:14-18.

[2]吕国秋.人文精神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73-75.

[3]李富乐.对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09,01:12-13.

[4]宋晓晴.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河套学院学报,2013,03:42-45.

[5]刘翠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45+149.

[6]牟佳.对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8:98-99.

作者:倪静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篇3: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并不十分清晰,对目标内涵的层次定位更是模糊,因此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进步缓慢。笔者认为,只有明确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才能找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现状 改革

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认识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的经验层次。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层次。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五是洞悉生命的意义,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层次。

对照以上分析,我国现行的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即文学史加上选读,主要偏重于第二层次,即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传授。文学史教材编写得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文学选读课程往往从古典作品开始,学生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的语言能力,加上课时和古典文学参考书的限制,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只能解读经书式地逐词、逐句讲解。文学作品被解析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魅力。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

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和学习者。

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

第一,随着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外国文学史链越来越长,分支越来越细;第二,国内外对主流、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比如由于女权主义运动和少数族裔民权运动的推动,研究英美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第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不断开发新课程,留给文学课程的必修课时已经大量减少,而且只会越来越少;第四,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选修英美文学课程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大多数不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或教学等专业工作。英美文学课程体系是否需要突出英美文学史,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以上四个现实问题迫使我们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英美文学课程最少可以按照四个层次来理解和设计。

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目前大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都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可能。我国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文化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即大学英语教学从单纯为了学生考级,转向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这就为开设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接口,并且使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

第二个层次是面向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概论》,课程性质是专业基础课,为英语专业各个方向的学生所必修。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要定位在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经典作品上,应开发若干种全国统编教材和教参。《英美文学概论》要以文学语法知识为主,辅之以英美文学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介绍。此外,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教学还要渗透到《综合英语》和《阅读》等课程教学中。这些课程以阅读体验为主,文学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实现文学的娱乐和教化功能。

第三个层次是面向英语专业中具有文学偏好和学术兴趣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如《英美文学史》(通史)、《文学批评方法》、《英美小说》、《英美诗歌》、《英美戏剧》、《英美电影》、《英美散文》等。具体开设哪些课程,应根据具体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应定位在英美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批评的方法上,它的重心是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

英美文学教材和课堂教学方法

文学选读教材编写中的传统思维定式,是造成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缺乏热情的一大因素。目前,大多数英美文学教材按照年代顺序编排,教学从早期诗歌等古典作品开始,到二十世纪初或二十世纪上半叶就结束了,学生很少读到英美文学的现当代作品。这是按照文学史链安排教学内容的必然结果。早期作品难度较大,要么生词太多,要么背景遥远,要么篇幅太长,文学课往往上成了语言课,导致课程进度缓慢,教师除了精解语言难点外,就是讲述作品的故事梗概,缺少对作品的审美解读。

文学教材的编写方式简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文学教材都是在作品选编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文字解释,几道思考题,再加上作者简介等,缺乏对文学理论、文学术语和文学的基本构成成分,即文学语法的介绍。文学教材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教授学生如何切入文本分析十分必要。因此,文学教材编写方式应该改革,改革后的教材的另一优势是理论与文本阅读相结合,理论的活力和意义在实践中得到展示。通过文本分析介绍文学理论,还可以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变得晦涩玄奥。

英美文学的教授,在过去多是以讲授文学史为主,外加极少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而且多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气氛极为沉闷,学生自然会慵倦于该门课程。如何让学生既乐于阅读经典, 又能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做文本阅读和写作上的尝试。这就是美国学者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大力提倡的文本细读法。如何去细读,首先就要求学生对所学文本有一个精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解决了语言问题;接着,启发学生就文本中的某一段或某一形象从语言学、修辞学等角度进行讨论, 让他们畅所欲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某一方面的修养, 有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至于文学史的讲解,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诸如课后预习,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文本的阅读应该占用大部分课时。因为,许多绝妙作品都凝聚着作家一生的心血;或一个绝妙动人的故事都是个体人性的观念,又能表现许多人共同思想的意向;通过阅读文本,其中人生的感受自然会引起学生的一些共鸣,而人文教育也就寓于其中了。

如果说文本的阅读是英美文学教与学的基础,那么读后感的写作或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则是英美文学教学的最高目的。因为文学写作是个体体验领悟的过程;是一个精神层面交流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作者必须对事物有极端的艺术敏感,对人性有深度的窥测,而且还要对人类精神有极精微的洞彻。作者要长时间去沉思,方能发现其精神妙处。在学习完一首诗歌或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说,强调学生对其进行仿写、改写或评论尤为重要。这样既加强了对文本的学习,又能在无声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更好地让学生对外国文化加以理解。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 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外语研究》(6)2002: 12—14

作者:苗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商务会计管理论文下一篇:汽车车载网络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