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动手论文

2023-02-17

先看一道题, 这是2009年河南省中考题14题, 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 AB=3cm, AD=5cm。折叠纸片, 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A’处, 折痕为PQ, 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 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 则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多少?

这道题就凭纸上计算学生会得到答案3cm或求不出答案, 如果请学生动手操作一下或折叠一下大多数学生会得到正确答案2cm。

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要求死记硬背, 学生既苦又累, 并且不能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 更不能举一反三, 辛苦不说, 成绩也不理想。在数学几何教学中, 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开发和发展, 因此, 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数学习题教学机会, 鼓励学生动手, 探究和得出结果

就如文章开头举到的习题, 教学中讲解这题时, 如果提出一些问题如:点A, 移动的距离是3cm吗?点A能与点B重合吗?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之前, 设置疑障, 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 这样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自然而然动起手来探索, 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克服一切都要教师告知的依赖思想, 并且在猜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 这让学生兴趣大增, 对于学生猜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不管正确与否, 不要轻易下结论, 对于猜测中不时出现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明确鼓励, 使他增强自信心, 学习的劲头就会更大。

二、利用数学例题教学机会,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探索和发现规律。

有时, 课堂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几何知识, 动手操作是较为理想的可行办法, 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出示一道如图所示的六个平面图形都是正方体展开图吗?你还能画出与上面不一样的正方体的展开图吗?

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美丽和奇特, 猜测结果, 不由自主地自然动手操作起来, 允许他们率性而为, 允许他们失败, 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 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理解变化的规律, 得出了正确结论:“同一个立体图形, 按照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不断地折叠展开还可以总结出不是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规律和特点。通过学生的尝试、自主、合作、探究, 得出了结论。经过了这样的动手操作的训练, 可以培养大部分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剪一剪、折一折, 试一试, 有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让学生动手操作,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 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从而教师也不累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 学生也很愉悦的收获了知识, 体验到了探索的成功。

三、利用教学的情景, 鼓励和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角的大小》时, 上课我故意不带老师用的三角板去, 问学生我在黑板上画30度的角可以用学生的小三角板来画吗?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根据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 自己选择工具, 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经过合作探究, 有的学生会认识到“两条边叉开越大, 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 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等, 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 学生学得很主动, 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学完此内容后,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 (三角形、线段、射线等) 设计图案, 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创新, 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 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促进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利用教材章节内容的特点, 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 展示学生的能力

如八年级上的《平移与旋转》这一章的教学, 可以说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良好平台。老师不能命令学生去死记硬背本章的结论, 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和“试一试”等栏目给学生提供的探索交流的空间,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自我探索学习数学, 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并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通过探究得到的, 教师不要提示;学生能通过交流讨论而得到的教师就尽量少说。例如:本节《旋转的特征》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 覆盖在画有任意△AOB的纸上, 在薄纸上画出与△AOB重合的一个三角形, 然后用一枚图钉在O处固定, 将薄纸绕着图钉 (即点O) 转动一个角度45°, 薄纸上的三角形就旋转到了新的位置, 标上A′, O, B′。我们可以认为△AOB旋转45°后变成△A′OB′。在旋转过程中, 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动手、合作、探究完成, 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即使错误也是一种经验所得, 学生很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观察, 归纳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师也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摘要:数学教学中别忘了请学生动手。数学课中动手操作,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充分发展。

关键词:数学,动手,机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办公室系统的行政协调功能论文下一篇:校内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