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结题报告

2022-10-25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探究式教学结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探究式教学结题报告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题报告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稳步扎实推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去。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对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看,历史课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率低,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削弱,因此,历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就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作为我的研究内容。

1、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构建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全面发展 ,因而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等战略,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终身发展愿望和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由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调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转换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比重,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上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是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成为新课程得以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从教育学的关系角度分析,教育方式对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本项研究还有较为现实的作用。

3、由当下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现在虽然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将学习放在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压制之下,体现出较强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被迫接受教师灌输给自己的知识,而在学习的行为上又依靠教师的教育或是管理手段来敦促,只是自身本应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渐渐消失,课堂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趋势,培养出的都是一令一动的机器。为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加强课程的科学性,提出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主体参与是“学习者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局面,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在课堂探究中体验知识生成、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变教师“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与合作者,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4、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5、了解历史课堂中学生不主动参与的形成原因,针对原因寻找对策。

6、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与不足,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新课程教学论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提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学习研究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和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筛选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所借鉴,充实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可用行动研究法,实践性较强,因此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

3、调查比较法:

运用问卷、测验、访问、抽样等手段和科学方法,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全程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

把实验过程中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检验。

5、走访调查法:

通过对自己所教年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

6、情景再现法:观看课堂教学实录,深入课堂听课。

7、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教育教学专著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8、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解剖教学中的得失,撰写心得体会。

五、 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理论研究、信息搜集与方案确定(2013年3月31日—2013年9月20日 )

组织课题组成员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 “问题——探究式”、 “学案导学式”、“诱思探究式”等,找出每一种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不足。同时,研究当前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我校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进行课题论证。并与高考考点、考情相结合。确定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和基本思想,初步构建出适合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2、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2014年9月20日——2014年10月20日)

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现状,广泛征求历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初步构建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试验与探究的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日——2014年12月10日) 主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交流学习,探索、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去,请进来,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根据课题组确定的实验方案,确定试验班级和试验教师,展开试验研究。定期收集试验教师尝试三种新教学模式及相应导学案信息,及时反馈新教学模式的经验与不足,仔细分析调整后,再投入试验。

4、实验与探究的第二阶段(2014年12月10日——2015年4月10日)

根据修改完善后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试验教师进入第二阶段的试验与探究。一线教师再次组织研究课,重在探究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操作要领,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固定可行的教学模式。

5、全面试验阶段(2015年4月10日——2015年11月10日)

组织各种课型的校级示范课并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已初具规模的教学模式并在全校进行试验,搜集相关教学模式施行信息,对比研究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6、研究相应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2015年11月10日——2016年3月10日)

试验教师根据教学模式使用的效果研究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集体研究讨论并进一步在教学中实施完善。

7、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2016年3月10日——2016年4月20日)

根据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理论与各种类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运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各科教学模式及相应导学案,形成总结报告,并转化为论文的形式呈现。

六、课题研究成果:

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成果: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模式。

1、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知识基础的掌握,着眼于能力的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问题的设定激起学习兴趣,以探究产生共鸣,以争辩掀起高潮,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教学的环节设计要做到教法设计与学法涉设计并重。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五部分:

第一环节——情景创设,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

第二环节——互动探究 合作掌握

互动探究、合作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版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四个版块,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首先,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第二步,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

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主基础上是否询问学生还有那些不会或不明白的,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

第三步,知识的检查、运用阶段。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

第四步,图说历史。新教材的编写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才略大水平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三环节——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本节习题设计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又灵活多样,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目标达成

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借鉴,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关注未来。既活学活用了本课知识,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

2、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复习课使学生接触已经学习过知识,学生思想上缺乏新鲜感,因此要通过新的高度设计导入环节,从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复习温故,夯实基础

由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时间应该放给学生。教师主要根据复习目标设计好导思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巩固基础知识,在复习课中,学生看书时间和教师检查时间应该灵活安排,可采用同桌提问和教师提问。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构建网络

在历史复习课中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疏理知识,它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知识迁移和深度剖析打下基础。 第四环节——归类剖析,提升能力

这是复习课中的培养能力环节,是复习课中的“知新”阶段。这种“现场操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

第五环节——拓展视野,增强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历史课的思想教育,可以巧设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辩论等等,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第六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在学生“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习题,及时巩固学生的劳动成果,试题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难度要适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辛苦后成功的喜悦,又要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容易出错的问题。

3、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考情整体评析

教师投放成绩,客观分析成绩分布和走势及考试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让学生依据成绩,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到能力要求等方面找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在哪里 、有多大。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纠错

教师活动投放答案,采集信息。学生活动依据学案,主动纠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请教同学或老师、重新再认等方式加以解决。能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提高独立矫正失误能力水平。 第三环节——错因归类评析

教师面对综合归纳各题型所暴露的共性问题的共性原因,如前置性知识缺陷、思维失误、易混概念、解题思路走入歧途等,就必须利用错因归类评析的方式确认解决共性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对于选择题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明确七种类型及解题技巧的启示,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对于材料题通过辨异求同,层层剖析的方式,活化了知识的多样性,能科学运用史实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增强教学效果。如问答题中答非所问现象较严重,或许是审题有误所致,那就需要在审题技巧上加以引导与启发。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错因归类评析中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有利于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日后继续学习的规律性方法。

第四环节——针对补偿提升

教师投放习题,落实纠错,强化巩固。学生感悟方法,主动补偿,消除薄弱。讲评效果的巩固和评估要有科学而又针对性强矫正练习来实现。练的目的在于矫正补偿,题目的设计应针对矫正目标,宁精勿滥,保证质量,真正起到矫正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作用。让学生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运用于解题实践,以巩固矫正教学的效果。)

第五环节——个性对话指导

以上四个环节是对学生答题中共性问题的关注点评,但学生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要在共性点拨的基础上注重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辅导,避免部分学生出现知识和能力的负积累,确保下一步学习人人都能轻装上阵。

(二)、教师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近两年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及推广运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有了更多的创新和设想。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娴熟,整合能力提高。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写出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独立创建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

1、发表的论文有:代会红老师的论文《关注教学过程 提升学科素养》获市级三等奖。2014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以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报告》在2014年教育督导调研成果评选中获得县级二等奖。王立田老师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在校本教研中获一等奖。刘明老师的《农村高中历史自主课堂探议》获校本教研一等奖。马福永老师《历史课堂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获校本教研一等奖

2、教师举行的公开课有:名师课堂评选中代会红老师的《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获县级三等奖。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王金秋做县级高考复习讲座一节。

3、2013年市优质课评选中,代会红、王金秋老师获双优课评选县级

二、三等奖。代会红《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获县级三等奖。王金秋获校级说课大赛二等奖。2014年高考成绩进步较快,比同类校成为邦中高考的两大亮点,得到县教研室的认可。

4、在实践中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王立田、王金秋老师2013年 3月被评为2013-2014学年度校级骨干教师。2013年9 月被评为2012-2013学年度“十大教学优秀班主任”。20

13、5荣获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教学成绩优秀班主任。20

14、9荣获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学成绩优秀教师。王立田老师20

14、9 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14年王金秋老师参加265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并获结业证书。

5、在研究过程中,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借鉴他校优点,开阔课改思路。

七、遗憾与思考:

自课题开展以来,我始终虚心学习,认真钻研,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自己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缺少研究经验,所以自己的课题研究还存在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

1、课堂教学中,小组互动合作程度不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2、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包办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3、新授课的自主探究环节和复习课的知识重现环节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整合能力不够。

在课改中研究无止境,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教学科研,进一步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推进课堂改进,争取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更大的突破,把我校的历史教学教研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钟启泉主编《历史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左斌著《历史学习方略》

赵亚夫 主编《发展性教学的主体参与初探》 《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02期 杨桦《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参与的有效途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 期 肖晓玛 《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沈河清 《让学生“动”起来》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7年 03期 王升 张晓静《谈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的功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07期 薛爱建《着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水平—主体教育的再思考》年第01期 刘晓鹏《关于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05期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

养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在前一段时间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的基础研究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点,立足本校学生实际,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的研究和课题实验,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带着一定的兴趣去学习,可以使人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学习时精力就会非常集中,并且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主动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还将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源泉。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呢? 现将前阶段研究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

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具备远大的理想,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并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刻苦钻研,不断进取。 (1)、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 长远目标往往比较大,实现的时间也比较长。如小学毕业时考上重点中学,高中毕业时考上重点大学等都是长远目标。近期目标通常是比较具体,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目标。如期中、期末考试要达到一个目标。近期目标也可以小到一个单元乃至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无论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2)、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 学生的基础、能力各不相同,各人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个目标。对于学习基础好,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确定较高水准的学习目标,对他们是合适的,能够进一步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可是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盲目地要求他们过高的学习目标,不但对学习没有帮助,反而会有害处。因为过高的目标,对他们来讲,常常是难以实现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旦要求有这样的目标,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打击,反而使他们心灰意冷,对学习成功不再抱有信心,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帮助他们选择一个适当高低的学习目标。一般来说,学习目标是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水平,就近期目标而言,这个学期的目标成绩应高于上个学期,并且逐步提升,直至达到理想的高度。学生围绕既定目标,会产生持久的学习数学兴趣,稳定地提高学习成绩。

2、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授课不能用老的模式“一言堂”,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无异议的全盘吸收,不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是机械式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感情的交流,学生就很难对老师和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主动参与。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教师作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备课也不能光备课本,还要备学生,估计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3、灵活而科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这对老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使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1)、导语力求有新意。 授课导语很重要,尤其是新授。导语设计要富于变化,力求创新。导语设计精巧,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自觉不自觉地对所学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渴望得到知识,学习就有了动力,学习也感到轻松、自如,而且也容易学好。良好的开端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2)、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 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问题不能一下子要求学生就领悟,要循序渐进。难度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就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如果一问三不知,还硬要学生回答,就有可能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情绪。不同难度的问题也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些问题还可用讨论的方式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通过比较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予以适当的肯定或鼓励。当一个学生圆满解答了问题,并得到教师肯定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学生体会到自身参与的价值时,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更大。 (3)、积极创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积极的思维活动。实践活动比单纯学理论知识更感兴趣。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上黑板,走上讲台,或到野外实习、考察。

第二篇: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西乡县金牛小学校本级课题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负责人:侯小静

课题组成员:黎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可以说,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工作。怎样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在语文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

方面,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如果说对人文性有所涉猎的话,考虑更多的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学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对人文性的理解是片面的,假如说我们在小学只能学些“小猫叫小狗跳”的东西,那么他们将如何去衔接古人积累下来的智慧呢?每个生命都是一幅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书法家的儿子往往对书法情有独钟,音乐家的女儿往往从小就会唱歌,这些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小就用高雅文化去陶冶孩子们,那么他们也就变得高雅,中国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会在新一代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多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还可以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对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

“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古诗文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有义务学好中文,学好中国的古诗文,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点贡献。

3、研究的背景

令人欣慰的是古诗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师的一种要求。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语文新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课题的开展,

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增强民族自信心。

2、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3、在语文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4、预期成果。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 (2)形成比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争取摸索出一套实用的小学段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同时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

(3)撰写相关论文。 (4)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办法:

调查法:此方法使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对学生的古诗文占有情况进行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并使用于研究的后期,对学生的古诗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

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对国内的研究情况作动态了解。

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实验法:本题研究的实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法,我们采取重点实验,全面辐射的方法,不设对比班。

行动研究法: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富有情趣的,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活动,使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丰厚积累,增强底蕴。

四、研究工作的步骤

2013年10月——2013年11月: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013年11月——2014年8月:开始实施课题

1、制定好上半年的阅读计划,包括要补充哪些内容,预设目标。

2、每周两课时的阅读课专时专用。

3、每月每人设计好两课时的诵读详案,资源共享,实践后,修改方案,对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写好评析。

4、每月的26日上交当月诵读方案。

5、每学期课题组的老师设计一个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

2014年8月——9月:课题总结。

1、完成课题报告,每人完成一个诵读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方案评价。

2、《中华古诗文诵读经验文集》;诵读活动案例(文集、音像资料等)。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工作认真踏实,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年富力强、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前提。

我们提倡根据实际研究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胆假设、积极探索、小心求证,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得出研究结论。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诵读实践。我们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及知识结构,选择适合各年级段诵读的经典古诗文。让学生利用非课堂的“边角料”的时间诵读。使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了解、熟悉、亲近中华经典古诗文,拉近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培养情操。

2、文献资料。我们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论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教学期刊,供课题组成员参考、学习。订购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示范课.活动课集景(全套)》等教学光盘,供课题组成员观摩学习。我们还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去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动态。经过广泛而长期的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

3、观摩研讨。课题组每个学期安排三节观摩研讨课。在观摩环节,大家认真听课、认真记录、认真思考。在研讨环节,大家畅所欲

言,总结观摩课中的得与失,提出自己宝贵的建议。通过研讨,我们的研究思路逐渐清晰,研究方向逐渐明确,朝着最终的目标稳步前进。

4、积极反思。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研究过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在编辑《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读经选文,反思诵读材料的适合性。在探讨教法(学法)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通过网络、书籍了解“他山之石”,在我们的课堂上积极实践探索;另一方面,认真反思得失,认真总结,化“他山之石”为“我山之玉”。我们就这样“探索——反思——再探索——再反思”,将课题研究工作步步深入、推向前进。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诵读经典,营造诗意校园氛围

1、编辑了诵读读本《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为蓝本,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读经活动,摘录了适合当代小学生诵读的经典古诗文。内容主要选自广为传诵的古代诗词歌赋,《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等先贤经典,共选辑128首(段)古诗文,形成诵读读本《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

2、确定了合理的诵读时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在上课铃和预备铃之间的三分钟时间里,学生在做好上课准备后,尚留有至少一至二分钟的空闲时间。另外,我校绝大部分同学中午都在学校周边个人食堂就餐,学生中午到校较早,空闲时间较多。我们合理地利用了这些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即:课前三分钟各班诵读指定的古诗文一首(段),每周更换一次。午间用五分钟时间,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朗读各年级本周诵读内容。

3、营造了诗意校园氛围。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孩子们营造积极的诵读古诗文的氛围:

(1)以班级为单位“周有所诵”。利用每节课预备铃到上课铃之间的时间,让各班的学生吟诵《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中指定的篇目,要求熟读成诵,多诵成背。每周一换,每学期诵读十余首(篇)古诗

文,自一至六年级,吟诵所有一百二十八首(段)古诗文。同时,每周教师用一节早读课时间为本班学生赏析本周吟诵的古诗文。

(2)以学校为单位“日有所听”。每日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利用校园广播系统配音朗诵各年级“周有所诵”时诵读的古诗文,每两周更新一次朗诵篇目,每学期朗诵六十余首(篇)古诗文。如此全校师生每天中午都沉浸在朗朗的书声中,享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

另外,学校还组织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我们每两周利用学校广播系统举办一次古诗文赏析讲座,提高师生的古诗文欣赏品味。

总之,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触摸古诗文,进而喜爱古诗文,在积累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的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二)围绕“三层五步“教学法,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效率

借鉴他人经验,结合一年来的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三层五步”教学法。即古诗文的教学要围绕“三个层次,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三个层次即:读的层次、译的层次、悟的层次。五个步骤为:明句读、揣诗意、悟诗情、析手法、品文化。

明句读——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准节奏、读通句子。是围绕“读”这个层次进行的,一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就读来说,第一要读准节奏。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有别于现代白话文,与我们的日常用语更是悬殊,让初学古诗文的小学生很是头疼。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教师更要做好示范读,在教师的大量示范作用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熟悉、掌握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从而读准古诗文的节奏,厘清古诗文的句读。将古诗文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教师示范读的量,应随着学段的增长,呈阶梯式下降:

第一学段示范读的次数要多,并且不能仅仅有示范读,还要有带读。朗读时语速要稍慢,节奏要明显。

二、三学段的示范读次数逐步减少,逐渐过渡到教师只是在学生读不准节奏的情况下,教师才予以示范,直至学生能自己准确地读出节奏为止,此之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二要读出感情。言为心声,语言总是会表达一定的情感的。通过文字,我们同样地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朗读就是要将无声的文字、看不见的情感,通过朗读者的理解,用有声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体悟作者情感且熏陶自我情感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由“诗书”到“华”的过程仅仅有阅读是不够的,朗读也至关重要,因为朗读才最能体现情的流露和宣泄。“华”的根基重在“情”。小学生朗读古诗文,要在指导他们朗读好白话文的基础上进行,要由古诗到古文(相对于文来说,诗更容易把握情感),要引导学生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去表达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朗读训练在第一学段要有大量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在

二、三学段,逐步降低示范的频率,让学生试着自己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去处理朗读情感,即逐步由仿到创,积累朗读经验。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不能以播音员的水平去要求学生。只要朗读者认为自己读出了感情,而听众也听出了感情即可。

揣诗意——思考、揣摩、读懂诗的大意。是围绕“译”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读”和“悟”的衔接。

近年来,小学语文界提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不必逐字、逐词、逐句的讲解。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不求甚解”。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不必要求一步到位,不必求深求透,只要从总体上把握即可。这是符合儿童认识水平的。但我以为这只应针对以前古诗文教学中太过注重字、词的译释以及不分场合地直译的现象而言的。在此切不可矫枉过正地认为古诗文教学不再需要对字、词的翻译和解释了。“不求甚解”并不排斥对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即文眼或诗眼的理解。那样,会使得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止于肤浅,且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也为学生更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人为地设下了樊篱。

所以对重点字词,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理解,只有理解准确,这个字词才是活的,才具备了迁移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具体到各个学段,古诗文教学“译”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分别的。第一学段的古诗文浅显易懂,画面感强,且学生的年龄偏小,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大意,这样易于让学生获得阅读古诗文的成就感,树立阅读古诗文的信心。在

二、三学段,我们则应该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同时要渗透一些古诗文语法结构的教学,使学生逐步积累古诗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打下基础。

悟诗情——体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析手法——分析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品文化——品味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哲学观等。他们是围绕“悟”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

所谓“悟”,我以为就是阅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获得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感。这里的关键词是“想象”,可以说“悟”是以想象为基础的。首先是“悟境”,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想象出古诗文文本所呈现的画面。也就是要能在头脑中将文本呈现的画面、叙事,进行实时“放电影”。让学生自主再现古诗文所描述的内容、意境,达到“悟境”的目的。其次是“悟情”,情由境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境”,即令是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下,也会较好地体悟古人在诗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了。

感知了古诗文的“境”,体悟到古诗文的“情”。分析古诗文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品味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品味。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文的妙处,从而更喜欢学习古诗文。

“三层五步”古诗文教学法的运用,要结合各学年段的特点以及所教古诗文体裁、题材等特点,或重于“读”,或重于“译”,或重于

“悟”。如:低年级段的古诗文教学重点要放在“明句读”“揣诗意”上,而高年级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悟诗情”上等。

抓住古诗文教学“三层五步”教学法这根主线,我们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效率。

1、用图画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对于画面感较强的古诗文,我们可以利用图画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如:低年级《赠汪伦》的教学。先让学生看插图,再让学生对照插图结合文后注释说说诗的大意。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给古诗文配上插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诗(文)与画的结合机制,使学生一读到具有画面感的诗文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2、用音乐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我以为“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诗”只有与“歌”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诗的灵性与魅力。我们知道,古人并不是“读诗”,而是“吟诗”的,也就是把诗当歌来唱。“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吟诗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所以,给诗文配上合适的音乐吟诵,将诗文填入合适的曲谱去歌唱,必能拨动孩子们那充满童稚而纯真的心弦。

3、用生活经验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由于小学生阅读经验、阅读水平有限,其由“境”生“情”的能力自然有限。所以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文本的“境”与学生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境”里“情,去观照文本中的“境”里“情”,从而体悟作者之情。再由体悟作者之情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体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根据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去体会王维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4、用多媒体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为古诗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感人的视频,已将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无限拉近到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没有了时空隔离感。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当教师呈现一组精心编辑的古代战争后到处是战争废墟、人民流离失所的视频

时,学生对杜甫那种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的心情自是能深切感悟了。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多媒体影视资料所呈现的情景是帮助学生悟情的有效辅助手段,在低年级甚至可以作为主要手段,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及阅读经验的丰富,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悟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所在,使古诗文教学从视觉语文向思维语文转化。

5、用作业练习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精巧的作业设计,能很好地解决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里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练习:王维“每逢重阳节倍思亲”,那么,他还会在那些节日里倍思亲昵?完成下列填空:“每逢( )节倍思亲”。当学生填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名称,并高声吟诵时,佳节的意思自然明了,节日里思亲之情更是能感同身受了。

(三)教法、学法体用共存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也基本上是按照“三层五步”教学法的思路去学习古诗文的。也就是说,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教法即学法,教法为体,学法为用,二者是体用共存的一体。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一年来,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引领下,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其中的不足:

1、由于缺乏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古诗文功底,及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不高,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法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肤浅,缺乏理论深度,影响和限制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2、由于教师的古诗文阅读量有限,经典诵读内容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大多是在教师的影响下被动地诵读。如何使学生乐诵、勤诵、多诵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与教法(学法)研究》课题研究活动虽然

按计划完成了进度。但我们的研究工作依然会继续。在班级诵经读经的前提下,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在晨读(或午间)抽出10分钟时间,开展“跟我诵经典,听我读故事”活动,将读经的范围由古典拓展到现代,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由诵经典推广到读经典。通过诵一诵、读一读、听一听,传承中外文化经典,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参考文献

【1】于漪《教学古诗词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2002) 【2】《小学语文教师》杂志(2008—2011各期) 【3】《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08—2011各期) 【4】《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杂志(2008—2011各期) 【5】本课题组:《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

【6】本课题组:《古诗文教学法选编》(来自网络)

第三篇:《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央教科所重点科研课题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子课题《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结题报告

——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第六小学课题组

经典古诗美文是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说明了人文底蕴培养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的要求与思考,2010年11月,我校申报了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实验研究,2011年3月,被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总课题组立项为课题实验基地校。在近三年的研究实践工作中,我们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和学校课题实践计划,做了大量的具体的实验研究工作,现将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引导少年儿童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儿童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因为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苏轼曾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而现在,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诵读经典,不但能加强孩子们的记忆力、集中注意力,使其身心平衡发展,自制力和自觉性得以提升。长期的经典诵读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这些经典可作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从而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在对经典诗文的不断深入学习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的好载体,应该把它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那阵阵浓郁的经典书香伴随孩子们的童年。

1、提高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我校的学生因生源少及地域限制,语文素养并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然而,扩大阅读量应该谈什么呢?我校课题组研讨达成共识:认为只要我们这个民族还使用汉语来表达,那么把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最优美、最经典的诗文传递给孩子,永远是母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孩子在心灵最纯粹、吸纳能力最强的年龄段,把最优美的语文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通过对经典美文的反复诵读,一个人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厚积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漫漫转化成为伴随一个人终生的语文素养。

2、开发智力

当代脑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并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时期,永远无法弥补。如何通过锻炼儿童的记忆力而开发其智力呢?大量的研究和时间证明: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学习和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文文字的精华通过诵读而深深印入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许多科学家、政治家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和一生影响的就是这种大量的反复的对经典诗文的强化诵读。

3、陶冶情操和气质

经典诗文文中蕴涵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同时,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其后天的文化气质明显与众不同。凡是在儿童少年时代学习、阅读、背诵过大量诗文的人、凡是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其日常的作为举止、言谈教养都会烙上浓郁的书香气。这种儒雅的书香气是文明的标志、是高贵精神的象征。无数生命个体都洋溢着这样浓郁的书香气,整个社会文明就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4、传承文化

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其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就是全面开展古诗文的教学工作。通过文学熏陶,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因此,开展经典诗文教学活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实践组织机构

实验基地校校长:焦天活 学术指导:陈吉武 辛 凯 课题主持人:辛 凯 韩秀霞 课题组组长:韩秀霞

课题组成员:刘淑芬

李翠凤

冯振英

计红彦

孙亚文

刘淑敏

段永红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与实施阶段(20

10、11——20

11、7)

1、申报课题,制定课题方案和活动计划,构建课题研究机构。

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

3、进行有关小学生古诗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为今后研究打下基础。

4、精心编选适合学生学习的中华经典诗文篇目。 第二阶段:研究深入(20

11、8——20

13、4)

1、使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发展,同时发现问题,提出策略。

2、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校本课程建设。

3、收集相关数据,总结、提炼成果,进行理论探究。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成果(20

13、4——20

13、7)

1、进行经典古诗文各种活动展示。

2、实验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3、课题组汇总成果及材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4、迎接总课题组的结题验收。

(二)具体实施措施

根据新课标要求中的小学教材必学必读必背的古诗词及经典书目,结合《中小学必背古诗》、《唐诗宋词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确定基础的教学和阅读量,早自习的固定时间大声诵读,熟读成诵,让孩子们从课外读物从中获取有关中华美文的知识,学习方法、典故等,激发兴趣,开阔视野。

1、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读、背、吟、唱、画、说、写、改编等一种或几种方式开展活动,重形式更重效果。

2、每月班级开展一次“主题诗文”诵读活动,根据名人、季节、时令、风格、色彩的不同品格、儿童生活等开展活动。

3、组织班级学生办诗文小报。

4、举办“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5、摘录古诗文名句——感悟读感

6、古诗文译文和语文现文写作对照教学

7、教授学生学写古诗体诗歌

8、写诵读古诗文读后感

9、练习古诗文书法——比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小学传统古诗文教学现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观摩,交流,竞赛法:通过在不同的年段和不同的实验班级开展古诗文课堂观摩,以及适时召开大型师生座谈会进行相互交流,开展系列古诗文竞赛等活动,既达到营造传统文化传承的浓郁氛围的目的,又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和鉴赏的意识与水平。

6、经验总结法:我们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各个不同的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回溯、追因,对本课题的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得出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四、课题实施具体工作

1、积极做好课题准备工作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2011年4月,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认真学习并领会课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各成员确定了各自的研究重点。并于2011年6月组织了古诗文知识竞赛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古诗文掌握的情形,也开始着手研究了新教材中体现民族文化的古诗文篇目,初步制订研究策略。为课题开题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认真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制定了详实的课题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并着手进行课题开题准备工作。事先,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主要成员会议,作了精心布置和准备,研讨了撰写的实施方案。开题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了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并邀请中心教研室专家和学区领导来校指导,开题活动的顺利进行拉开了课题研究的序幕。

3、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1)、以亲近古诗文为突破口,寻求课题研究的支点

我们通过古诗文知识竞赛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的情况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古诗文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学习和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教材本身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整理出了《小学古诗文阅读》,同时给予规范的译文和精当的点评,既利于应试检测,又利于涵咏品味。

课题组老师在每月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教学课。每年级每学期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古诗文知识等比赛,班级举行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古诗文学习方法与心得。这些语文教学活动课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同时,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活水。

(2)、以编撰古诗文助讲材料为基石,搭建课题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的基础上,通过撰古诗文助讲材料,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①确定古诗文助讲材料方案: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分析、研究,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决定编撰古诗文助讲材料,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②搜集相关资料: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搜集相关资料。

(3)、析归纳小学古诗文中的德育因子与美育因子,充分发挥经典古诗文的德育功能与美育功能。

道德情感的培植和道德感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经典的熏陶。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课题组拟从文人熏陶,道德情感培植和道德感悟能力的培植出发,以此为切入口来发挥文化经典的育德功能,增进德育的实效性。 为此,我们确定让小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三字经》、《弟子规》、《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和唐诗宋词等古诗文经典著作, 逐渐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看待"人","自己"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领悟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 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古诗文美育功能也很强大,比如诗歌语言的优美首先体现在音画合一上,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这些著名的诗句,语言色调明朗,活脱脱是展开在人眼前的一幅幅美丽画卷。中唐诗人李贺在一首描写音乐的诗中这样运用语言:“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琵琶行》中更是以调动大量视听语言为能事。近体诗特有的抑扬平仄、压韵回环更能体现音乐美。借助诗歌语言优美动人的视听效应,会让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审美空间。诗歌语言的优美还体现在高度凝练之中,“以片言明百意”。解读诗歌凝练语言的弦外之音,自然会让学生获得更充实的审美体验。《念奴娇 赤壁怀古》全词,无论是描绘景物,还是塑造人物;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体现了诗歌的高度凝练美。描写赤壁,主要状写山高水急;塑造人物,突出周瑜雄姿英发;刻画战争,着笔一个“火”字;抒发情感,归结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来。全词用语,不松不散,不枝不蔓,三言两语,勾勒形神。就是这样深入挖掘古诗文中美育因子,就会塑造学生的美好的心灵。

(4)、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学习环境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挖掘教材中古诗文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 从古诗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 从古诗文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 从古诗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 从古诗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 从古诗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五、研究成果与反思

我校《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课题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凸现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探索语文教学“以文化育情,以文化育趣,以文化育才,以文化育人”之路,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提倡亲近古诗文,虽然所涉及的仅仅是一点点文学经典,还远远不是经 典文化的全部,只能说是冰山一角,但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及经典章籍,不仅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

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诵读经典后,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观,通过读古诗文使学生在关心他人、尊敬老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关心递茶送水、问寒问暖;在公交车上常常有学生主动让座,拾金不昧、互帮互助现象层出不穷。

2、古诗文助讲材料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 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方面: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阅读面更有针对性。根据我们不完全调查,学生在课题实施中所阅读的书籍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从竞赛情况观察,绝大多数学生能背诵20句以上的名言警句和80多首古诗文。阅读层次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改变了对阅读的一些认识上的不足,舍弃了对于漫画、流行小说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书目上。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放了教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打破了语文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沟通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4、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营造了充满人文精 神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和提高,有力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工作。

5、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同时,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不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窥一斑,我们教师文化底蕴不够,领悟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投入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本课题的研究在我校课题研究历史中,尚无可借鉴先例,一切都在摸索与探究之中,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做好课题接续研究和实践工作。

总之,“传统古诗文的教学”的开展始易行难,只要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经历一番寒彻骨,方有梅花扑鼻香。“经典古诗文”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这项课题研究深化下去,继续研究古诗文教学更深层次的问题,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第六小学

《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课题组

撰写人:辛 凯

二0一三年六月十四日

第四篇:自主探究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结题报告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结题报告 高峪初级中学课题组 执笔 张辉臣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经历了制定方案、理论学习、具体实施这几个阶段。课题组成员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学习相关知识、理论入手,根据本校的基本情况,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学校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在如何调动学生方面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认识,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学会学习”势必成为未来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近几年,素质教育的理论已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实践,许多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学习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反思当前的教学行为,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师授生从的双边关系、分析式的教学结构、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捆绑了学生思想;课外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捆绑了学生的手脚;课内课外一本教材捆绑了他们的智慧;考试评估仅凭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捆绑了他们的个性和信心。因此,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学习效率较低,这种教学所造就的的人才显然不符合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插秧式”的,强调整齐划一,它以“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为价值取向,新课标提倡“牧羊式”教学,它倡导“师生平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式也必须由“接受式”走向“探究式”,让学生从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提出“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旨在用新课程的理念武装教师,端正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不同程度地充分主动到发展。我们在2008年5月就开始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二、本阶段重点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确定重点研究内容

根据本课题设立的总目标,确定本阶段重点研究内容为:通过发放调查表、开展家访、组织师生座谈会、课堂教学等形式,全面掌握影响学生课堂活动的因素,针对因素开展专题研究,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2008年4月以初一年级学生为整体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表、开展家访、组织师生座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调查内容见《学生情况调查表》。并对调查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编组。科学编排,划分班级学习小组。

第二阶段:2008年5月至2008年6月,实施阶段

1、召开学生座谈会,明确动态式学习中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

2、课题组成员指导所任教班级开展同学互助合作式学习。

(1)、开展“互助合作”为主题的班会等教育活动。

(2)、举行“互助合作”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3)、落实班级学习小组及结对帮扶的互助任务。

3、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表扬激励、检查督促、家访谈心等形式,协助学生搞好合作式学习。

4、课题组成员通过每周一次课题研究会总结实验研究得失,撰写心得体会、学术论文。

第三阶段:2008年7月,总结阶段

1、搜集整理实验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汇编成册,形成课题档案。

2、通过多种途径检测学生进步情况以及本课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影响和作用。

3、总结实验研究结果,形成课题结论性的研究报告。

四、措施、方法 寓课改于课堂教学中。

课内创设“动态式学习”的教学情境模式。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我们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6人或8人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成员有男有女,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此外,在课堂上中,着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从而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

五、 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通过研究实践,从课堂反映看,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上有所改变,通过课堂活动观察以及和班主任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了,消除了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合作意识更浓了。

2、实验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教育理论知识,实验者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改善了青春期学生的孤僻、自私、焦虑、忧郁的不良心理状况,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氛围。

4、通过对动态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对分组有点滴体会:

1、分组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合作,规模要小一些,便于学生进行交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够占有足够的表现空间。

建议: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在4-6人,同时可以在小组内设立2人的小小组,便于合作的深入,交流的细化。

2、独立思考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了解别人的思路、观点,同时也使没有考虑好的同学得到启发。但是,这些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建议:让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孩子独立思考,最难的是第一步"从何想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3、分工合作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世界上,团队意识最强的应属日本人,国际评价说:"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但三个日本人就是一条龙。"那么中国呢?很遗憾,正好相反。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建议:

第一是分工,例如《概率》一课中,在统计盒子里图形的数量时,需要有人报图形,也需要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大家先分工,决定谁来报、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也就是让组内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榜样暗示,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是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认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4、交流的规则

目的: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建议:

(1)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2)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3)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教师要做的第二步:引导、监督规则的落实。

(二)科研成果

1、写出了“如何使课堂活起来”课题阶段性结题报告。(张辉臣)

2、朱婷婷获市优秀课一等奖,王占、毛秀娟、相龙喜、张辉臣获县级优秀课一等奖。

3、张辉臣的《物理创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公开发表。

六、暴露的问题:

1、由于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家长的思想又认识不上去,很少给于支持,认为课堂上学生那样做显得乱糟糟的,因此,学生参与表达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支持和配合。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

2、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教育者的素质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我们的实验对全体教师的关注较少,在下一步的实验过程中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七、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2、对学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3、邀请专家指导,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估,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保证课题在实验过程中的连续性、科学性。

课题研究进行到现在,我们始终在不断的探索、研究、改进之中,针对上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下一步将按计划、分阶段、有侧重地扎实推进研究与实验工作。我们的工作做的理论深度还不够,对制约学生课堂活动的诸多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我相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正确指导、帮助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将此项实验做好。

第五篇:《“一体两翼”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结题工作报告

2012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课题---定向项目

《“一体两翼”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结题工作报告

课 题 主 持 人:乔乃强

课题组主要成员:武强刚、李虎、孙立同、刘兵、韩凌艳、刘旭、韩艳丽、仲丽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纵观世界教育改革,尽管各国国情不同,教育改革也必然各异,但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这种共性特征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尤其在提高人的身心素质方面。由此看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对教育改革的作用极大。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取决于体育课的获取有效知识的多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教师的想象空间,按四平八稳的“京剧”节奏,直接限制了当今学生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学生由喜欢体育,但逃避体育课。随着新课标(修订稿)的实施和全球性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发生着重大的改革。为了把学生从电脑前,吸引到操场上,就必须革新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研究和探索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问题之一。

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专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的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美国20世纪发表的《美国之潜能——人》指出:“面向21世纪去开发人的才能,意味着培养人们具有鲜明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而能克服自身的局限”。这些都要以身体健康,体育教育为基础。日本在教育改革中强调重视个性的原则,培养创造力,面向21世纪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法国的培养目标是:“使每个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发挥基本的潜在能力,并能创造自己的未来。”德国人提出应把五项关键能力作为培训重点:“任务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和工作方法的使用能力,单独或集体承担责任的责任心,心理和体力的承受能力。”韩国政府确立“全人教育”的目标。从上述各国新调整的培养目标来看,发展个性,强调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培养创造力,增强责任感,这正是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 2.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十年来,利弊多少我们都不去评析和探究,但这次修订稿“序言部分”增加了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问题的描述,明确了体育学科应该面对的核心问题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不再面对全社会泛泛的谈“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引自课标实验稿)”。学生的健康水平近20年持续下降!这个责任虽然不能有哪一方去负,但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承认“我有责任”。

体育课的“四部分”教学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我国由来已久,这种“固式”它虽经历过八次课改,但仍然传承着前苏联的血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十年课改,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以人为本”,而忽视了物质上的“以人为本”的恶性传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桎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输入。

我国早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倡之体育教育为“完全人格”教育。毛泽东时代更是体育教育的典范,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教育在培养人的方面无疑起着重要作用。而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只强调身体训练,忽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情趣养成和身体的合理养护的健康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是“走不好、跑不动;举不起、弯不下;跳不高、躲不开”,更不懂身心保健知识,不懂体育原理的“体育盲”加“健康盲”。

庆幸的是中国教育体育人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正在与健康教育逐步结合,本文通过我近30年学校体育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构成了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结构设想,探究出《一体两翼教学模式》,希望能为我省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健康体质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二、本课题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创新之处 1. 实验内容

客观的说,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引自‘修订稿’)”。这个要求已经是底线了,但也是我们体育教学工作的悲哀!九年的教育,只是一个及格的标准!说明了什么?又说不明白什么?就这个及格的标准,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做到了吗?没有!因为我们现在的课堂模式,就是老师自己挖一个坑,不但把自己埋了,还要强制学生一起殉葬。所以说:现有的课堂模式,限制了由课标到实施课标的途径,制约了教师的智慧,禁锢了学生的天性。

《一体两翼教学模式》的诠释:一是从课的结构上把一节课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兴趣激发与情趣引导”由原课型的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组成;第二部分是“情趣拓展与身心养护”,由原课型的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二是从人体的结构上把整个身体定为“一体”(躯干和头部),“两翼”(上肢和下肢)。

《一体两翼教学模式》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师的“灵”与生“魂”相融的课堂教学框架,是一个围绕着人体生物、生理活动规律、动作规律、学科特点,用师生的激情对接来达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1.1“兴趣激发与情趣引导”的探究:通过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喜爱的运动方式,在8——12分钟内,教师提供课前组合好的各种运动项目单元(运动项目超市),达到预设的热身效果。区域内的散点和散点外的组合项目的延伸,给学生一个充分活动身体又是一个释放学习压力的过程,让学生喜爱体育,更钟爱体育课;让体育吸引学生,更让体育课激发学生。“兴趣激发与情趣引导”的探究中的运动项目单元,可以由以下三个部分来选择和组合。 以主教材快速跑为例: 1.热身准备

热身部分可以有1500m慢跑;游戏(走跑游戏比如大渔网等);持轻器械走跑(彩带——蛇形跑、毽子——追踪目标、毽球——走踢等);脚底带球前进;两人或三人追球跑;运球跑;人追人、人追球等。 2.基本准备,操类 这块儿内容可以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运用健美操、搏击操、轻器械体操(绳操、棍操、球操等)武术操等来达到热身和辅助练习目的,甚至还可以用一些民族舞蹈和瑜伽动作来进行身体关节韧带的拉伸和准备,既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使学生乐学,同时对学生的课余锻炼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3.专项准备

将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交换腿跳等这些在跑类运动项目经常做的专项准备活动穿插到热身准备中, 以上列举的种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喜好自行选择分组进行。

1.2“情趣拓展与身心养护”的探究:在巩固提升中促成情感目标的达成,利用整体的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身心都融入到体育锻炼中;巧用技能展示和即时考核与评价:在整个活动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采取“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男女分组”、“男女混编”、“友情分组”等形式,把学生分成4——6个学习锻炼小组,教师根据各组情况,分别指导、纠正、提升、评价和考核。学生没有集体中断锻炼的时间,。要做到关注学生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强化动作技能、捕捉学生亮点,及时进行技能和课中亮点展示。“情绪拓展与身心养护”的探究中,

还是以快速跑为例:可以预设学生喜欢的游戏和竞赛类的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掌握动作,在竞赛中不断地改进动作,完善技术。例如:你追我赶;数字跑;火车挂钩;猜拳赛跑;贴药膏等。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场地来进行学练——利用场地或是器械适当改进练习,以免枯燥。比如可以利用校园斜坡、肋木、台阶等配合练习,还可以利用音乐节奏控制练习,效果都很好。 2. 实验方法

2.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国内开展体育课的相关资料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2.2问卷调查:通过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体育课的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等,并制定相关的活动策略。在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中开展关于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现今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为针对性地推进全民健身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2.3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和课间体育活动习惯、方法、内容,来了解学生体育态度、意识、兴趣,记载和分析观察结果为撰写本论文积累资料。

2.4行动研究法:研究就是探索,而行动就是参与。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以主题化、系列化地开展活动、以实践探索为主,主要是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不断提高认识,改进方法。

2.5经验总结法:总结活动开展中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研究方向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3.创新之处

3.1彻底摈弃体育课开始部分的跑步热身和雷同的徒手操,把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意识更新。 3.2减少繁琐的环节和模块,把有限的时间都投入到学生的练习中。

3.3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集合时间,把问题在小组中解决。

三、研究过程和主要方法

研究过程大致分为理论准备、教学实验、归纳总结三个阶段,但在时间上是交错进行的,无明显界限,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

本课题研究预定研究时间一年,具体步骤是:

1.2012年10月——2012年12月:课题准备和研究启动阶段

1.1课题组成员校重新调整新课表,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同步;进行课题论证,提出申请立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做好分工等。

1.2课题组成员搜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重点做好教师培训理论,体育教师专业专项素养理论等相关的理论的学习研究,统一认识,打好基础。

1.3确定子课题,制定各子课题研究方案,子课题成员根据自身条件和统一安排制定相应的调查研究方案。

2.2013年1月——201年10月:全面实施研究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课题组成员认真制定三个学期的各项计划和教学方案,踏实有效地实施教学,将自身第一手的课堂实践结合反思在《一体两翼》QQ群交流,并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分析小结,进行中期评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研究方案和子课题工作计划。每月底的周

六、周日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各子课题组交流前期研究成果,调整改进后期研究工作。搜集研究数据,积累研究资料,做好过程性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对相关研究方案,操作策略进行修正。

3、2013年11月——2013年12月:结题总结阶段 对各阶段研究的素材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整理。收集整理实验的佐证材料和数据,整理和提升实验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整理汇编教师研究论文集,整理汇编教师的教案和评价手册

四、主要实验成果

本课题通过一年多的立项研究和近三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汇报如下:

1.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 课题研究的引领让体育教师具有了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精神风貌,问题研究促进行动研究,在贯彻上级规定,规范课堂教学,开展阳光体育等方面都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全市同类学校的楷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运动会)测试一丝不苟,体育中考组织正颜厉色,教学研讨活动按部就班,等等一些列体育教育教学活动都能围绕课题研究的开展,以高度的责任、严肃的态度、正确的方法、科学的引导、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体质下降问题得到很好的遏制,往日升旗仪式或简短集会总有一些学生,因短时间站立而晕倒被送进医务室;长跑比赛(达标、考核等)总有批量的学生跑不到终点;每学期总有几例因活动摔倒发生骨折的,这些现象现在很少看到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换来了学校体育整体面貌的改观,近几年学校先后被评为“连云港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赣榆县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乔乃强、孙立同分别在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做了专题的讲座,孙立同参加了教育部“国培计划”骨干教师研修,乔乃强在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参加了省教育研究学的研讨展示活动,《“一体两翼”课堂教学框架的拓展探究》被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立为“十二五”长期规划课题。

2.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加研究和实验的教师都是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探究、实践反思和感悟的,他们们经历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他们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总结,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感悟了教法,学会了学习,提高了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教师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专业理想与追求都得到提升。课堂的模式变了,师生的热情高了;教师的追求变了,教学行为自然发生改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课题研究期间,本课题组成员刘兵、刘旭、韩凌燕等三人参加市县体育教学能手、基本功等比赛并分组别获一等奖,孙立同被评为市“333”工程骨干教师。刘旭被评为市“冬季三项百日锻炼”优秀教练员,

3.研制了适合与师生共同发展的学练案,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特别是研制了符合体育教师教学实际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学练案》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真正做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学习理念,研制了适合与学生自主发挥的《一体两翼学练预案》。仲丽的教学案例《蹲踞式跳远》获省教研室二等奖、《妙趣横生的三门球》获市二等奖,刘兵、仲丽、刘旭多次开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公开课和示范课等展示活动。 4.产生了一批有着深刻反思的教学论文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与心得,并形成了系列的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论文,《浅析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健康的影响》、《交流展示让体育课更精彩》、《由<让百灵飞翔在体育的天空》、《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活动性游戏的探讨》、《行进间曲线运球教学设计》、《由一节公开课想到的》、《巧用沙瓶发展低年级小学生上肢力量》等近二十篇论文分别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专业及主流杂志发表,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十余篇。

五、课题实验的反思与感悟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有着诸多反思和感悟。 1.“填鸭”教育与“放羊”教学

有位酷爱养狗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宠养他的名犬。他听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于是每天一大早,他都把狗抓来,用双膝夹紧狗头,勉强它张大口,然后对准喉咙灌进鱼油。有一天,狗儿大力挣扎,甩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也流得满地都是。这人生气之余,看到狗儿自己转过身来,静静地舔食羹匙,此时他才回过神来,发现狗所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宠食鱼油的方法。 教学所预设的知识、技能及组织手段等本身都是没问题的,都是对学生有益的,可是,学生却不愿学、不配合,经常会让教师头疼、不理解,觉得自己好心没好报、觉得自己很受伤害,实际上是我们教育的方法有问题。这时候需要反省的不是我们的出发点,而是我们的操作手段,很多人一味的强调自己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是完全正确的,而忽略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操作方法的失误,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2.羊群效应与跑操队形的“弹簧现象”

羊群是组织性较差的松散群体,一般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在学校跑操中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长长的跑操队伍中,如果前面有人慢跑或走动,那么后面的人也跟着走动,以至于后面依次都跟着走动,造成局部积压,我们也称其为“弹簧”现象。所以,注重班级(队伍和小组)的集体主义教育,加强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队列训练就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3.老鹰效应与面向全体

老鹰是鸟类中最强壮的一族。动物学家研究后认为,这可能与它的喂食习惯有关。一般来说,老鹰一次生下四五只小鹰,而老鹰每次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一只小鹰,老鹰喂食的方法与其它鸟类的喂食方法不同,即不依据公平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喂哪一只小鹰。于是瘦小的小鹰吃不到食物最终都饿死了,抢得最凶的小鹰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这个种族就愈来愈强壮。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老鹰效应”。

“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界生息繁衍,生物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也符合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采用竞争机制提升有能力者,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多注意培养基本能力,但也要注意发挥他们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4.动物反刍与教学反思

反刍动物采食一般比较匆忙,特别是粗饲料,大部分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进入瘤胃,经过瘤胃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再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并再吞咽进入瘤胃的过程。

其实,我们的教学过程何尝不存在动物的反刍现象,课前老师为课堂设计了一个模式,课中为了实现本课的目标与任务,有时是囫囵吞枣过完流程。由于来自学生的种种因素,加上原先的设计方案都可能存在局限或是漏洞,或者教师本身在课堂中即兴有了新想法新思路。这样在课后就很有必要进行“反刍”,仔细琢磨、推敲,调整更新方案,以利下一堂课。 5.木桶理论与学生能力的感悟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班级学生的能力高低,不是取决于班级素质好的那几个学生,而是如何提高素质差学生的锻炼的兴趣和意志。

六、本课题实验尚存在的问题

1.在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雏形和整体框架一直没有很好的形成,重点不够集中,存在“东一榔头西一棒的”莽撞和“打游击”的现象,目标不够明确,研究的精力比较分散。 2.在研究内容上,由于对体育课的框架结构和专门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不深,仿生思想意识尚未很好的树立,有的提出了问题,但尚未深入进去,缺乏理性分析;有的研究还缺乏创新性,研究还偏空泛。

3.在研究方法上,课题组大多数成员一线教师,初次参与课题研究,经验不足,且课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同学科或相似模式的研究太少,可学习借鉴的方法不多,建议教科研部门多组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加大纵向沟通和横向交流的力度和频度,使教育科研的能走近草根、遍及校园、惠泽师生。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爱丰,王正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运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2]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10 [3]刘理思.新课程体育教学与设计与评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4 [4]季

浏.<体育与健康> 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周登嵩.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孟文砚,吴纪安.体育教学拓展游戏[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7]耿培新等.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8]刘永祥.健康体育与养生保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 [9]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数据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土建预算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土建施工员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