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起步晚,范围相对狭窄,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制度规范,与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文章在参考国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理论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有所借鉴。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控制的研究

[摘 要] 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在国内外一系列金融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从市场监管的角度来看,必须大量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取工作中的教训,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全方位地构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导致的巨额亏损事件,具有232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倒闭以及美国最富有的县之一加州的奥兰治县申请破产保护,均归咎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对国债期货、汇率期货、股指期货、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等交易做过一些试点工作,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衍生金融工具的高回报固然诱人,但与之相随的高风险更为惊人。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资产可以分为货币型金融资产和非货币型金融资产。货币型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存款、银行信贷等,其流动性较小,风险相对较小,但可控性较大。非货币型金融资产则主要是股票、债券,与房地产相关的所有权凭证、各种投资或保险凭证或契约,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这类金融资产是高度流动性的,风险要比货币型金融资产大得多,可控性却小得多。其中衍生金融工具的扩张更是迅猛的、杠杆式以小博大的、往往是无限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价值的揭示》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附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的价格的金融工具,即从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这种派生交易合约是通过对传统金融工具的组合,并嵌入到其他的金融工具之中,演化出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点及种类

1. 市场的投机性造成风险巨大。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价格变动具有明显的市场操纵、过度投机的特点,表现为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超出了交易者或者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价格信息不能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类风险: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另一类是指由于故意错误,如交易员欺诈等而带来损失的风险。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的资产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

2. 风险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特性比较复杂,导致其风险的复杂。由于基础工具如股票指数、汇率、利率价格变动,而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即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各种衍生金融产品最为普遍的风险,是导致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最为直接的因素。

3.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金融监管等原因使合约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的风险。一般来讲,法律风险直接与信用风险相联系。

4. 流动性风险的制度性。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流动风险突出表现为交割风险,它是既有制度安排下的必然结果,其中既包括合约的设置和交割制度,也包括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体制。主要表现为两类风险:一类是由于缺乏交易合约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另一类是因为流动资金不足,无法按合约要求履行义务而被迫平仓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1. 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因为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不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合约双方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衍生产品真实质量等重要信息通常未能在合约中得到充分披露,而合约双方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2. 从宏观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金融衍生市场不完全。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由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这些都会加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扭曲资本价格,再加上过度担保和疏于管理的金融中介机构,会导致经济的过度投资,最终促成泡沫经济的产生。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一部分进入实体部门,转化为实物投资,另一部分滞留在金融体系中,成为虚拟资本,并没有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虚拟资本在追求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中有脱离实体部门的趋势,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走向泡沫经济,而金融衍生工具正是金融虚拟性最强的虚拟资本。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快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工具的类别区分越来越困难,同时全时区、全方位、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极大地加速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从而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难度。许多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业务无法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下降。这样就加大了有关当局的监控难度。并且金融衍生工具以小博大的特征使得参与者容易遭受巨大的损失,在信用链条日益延长和复杂化的今天增加了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

3. 微观上看,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从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来看,其总裁陈久霖是一个典型的风险爱好者,他没有按照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规则在发生亏损时及时止损,也没有对市场做出任何信息披露,侥幸和翻本心态使他不断增加保证金,暗中继续加大赌注,最终导致没有资金支持,一发不可收拾,亏损越来越大,不得不暴仓。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适当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规避金融市场价格风险而产生的,但它同时又聚集了很多风险。在投资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外汇及利率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金融工具本身具有“双刃剑”的特征,如果运用不善,将会导致新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企业应积极地控制和规避这种风险。

1.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如何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和披露成为会计核算的又一难题。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要求:首先,实体的管理当局应将衍生金融工具按照IASC所披露信息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分类;其次,实体应说明其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包括对适用套期会计的各主要类型的预期交易进行套期的政策;最后,实体应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并要求详细描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公允价值的确认情况。因此,应加强财务监督和信息披露,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合理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降低和防止风险的发生。

2. 健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结合经济实体实际情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首先要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来说,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其次,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个企业的风险状况。最后,建立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的预警监控制度。

3. 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人是靠不住的,只有制度才靠得住”。一个制度得以形成意味着各方博弈的行为得以统一或协调,是博弈的结果。制度一旦形成,任何人(包括制度的制定者在内)都不能超越制度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要求每一个衍生金融交易均应满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必须接受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保证相关的法规、原则和内部管理制度得到贯彻执行;要有严密的内控机制,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严格控制交易程序,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对业务操作人员、交易管理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要进行明确分工,要为交易员或货币、商品种类设立金额限制、停损点及各种风险暴露限额等,交易操作不得以私人名义进行,每笔交易的确认与交割须有风险管理人员参与控制,并有完整准确的记录;要有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对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有效性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确保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要建立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4. 加强对从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要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机制。同时要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严格区分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控制金融机构业务交叉的程度。同时,人民银行在某个金融机构因突发事件发生危机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迅速注入资金或进行暂时干预,以避免金融市场产生过度震荡。

5. 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巨额亏损失败案例已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独立性,即它被授权在监督、控制企业风险中能不受干扰地依照制度办事。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从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同时,企业应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

6. 应当消除或减少隐含的政府担保和由此产生的道德行为。我国应逐步建立对金融机构的金融衍生市场业务退出机制。道德行为通常产生于封闭的金融体系或新兴市场中官方提供的金融安全网。一些金融机构就认为政策肯定会替它们承担损失,因而无所顾忌地涉足高风险衍生工具投资项目,使大量金融资产价值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隐含的政策担保会使人们对经济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会刺激过量的不可持续的资本流入金融衍生市场,产生过度投机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 姚兴涛. 金融衍生品市场论[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2] 叶水刚,黄河. 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 张爱侠.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J]. 特区经济,2006(1).

[4] 唐·M·钱斯. 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M]. 第5版.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作者:李丽滢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问题

摘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起步晚,范围相对狭窄,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制度规范,与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文章在参考国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理论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风险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的特殊部门,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伴随着银行业的日益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被利用的越来越充分,银行业也越来越脆弱,发展到现在,银行业要承担极大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随着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危机对经济的影响越加明显,这给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分析和论述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有效的商业银行监督。

一、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表内核算与表外核算不一致

将衍生金融工具完全放到表内进行核算是一个具有颠覆意义的突破,在国内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或者核算指引的情况下,很多商业银行还只是逐步地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在合约签约日的账务处理并不复杂,尤其是象远期、互换合约,在合约签订日的公允价值都是零。在签订日的表内确认实际上都是零确认,在形式上跟传统的表外核算并没有区别。表内核算衍生金融工具的难点实际上是在整个合约的存续期间,也就是要定时甚至逐日地对衍生金融合约进行估值,并且及时地把估值结果反映到损益表中去。

(二)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也难以避免因为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的各种弊端。

(三)基础金融衍生市场相对来说不够完善

相比西方国家,在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交易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之后,才诞生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是在基础金融工具市场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发展与完善市场环境,使实体经济能有效地承担风险的发生,从而是衍生金融工具与基础金融工具市场相匹配。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银行资金构成和经营特点带来的风险

银行经营的负债性决定了其资金构成的债务性。银行负债偿还的不确定性要求银行必须留有一定的周转资金。如果周转金不足,就有可能给银行经营带来冲击。从银行负债来看,主要包括各种存款、出售金融资产借入资金、向中央银行或同业借款以及办理业务中的临时占用资金等四个方面。其中存款占主要部分,而存款偿付的不确定性使银行随时面临客户提取存款冲击。如果银行不能满足存款客户取款的要求,就导致银行信誉下降,发生挤兑风潮,造成银行资金紧张甚至面临停业倒闭的危险。

(二)银行资产规模及期限结构带来的风险

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是放款与投资。银行根据负债情况进行放款和投资,如果不合理,造成短存长贷或超规模贷款与投资,都可能造成资金短缺,使银行周转不灵,发生经营困难。

(三)经济管理体制

在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主体不同,银行的风险程度也大有差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逐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允许企业破产或倒闭,经营的风险性明显增大,而承担风险的主体由财政变为企业,但企业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当出现长期亏损时,借入的资金便会逐步被占用,一旦破产或倒闭,就难以收回,造成资金损失。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范机制

重视风险管理体系标准的建设。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指导,以国际管理标准的“过程模式”为框架,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导入银行内部控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全力打造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执行工具,使风险的监测评价、信息交流和反馈都在一个运转良好的运行机制中得到实现;着重加强风险预警工作,把风险的监测管理从单一向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向事前转变,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多个维度进行标准化的评级和预警,从而达到实现深层次挖掘风险成因、准确捕捉风险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保证资本充足率,适度限制衍生金融品的发展,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资本充足率是一个用来衡量银行资本与资产风险预防程度相对而言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对于资本充足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决定中作了如下规定:“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核心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三)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

商业银行自身应建立表外业务报表制度,提高表外业务信息透明度,表外业务的风险在于其极强的隐蔽性,信息透明度很低,以致银行监管当局无法加以有效地监督、控制和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业目前有着蓬勃发展的势头,按统一标准建立表外业务会计准则和报告制度已极为必要,为此,应建立严格的表外业务经营状况报表报送制度,以便各商业银行决策者及时了解表外业务经营项目分布状况、经营规模以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表外业务经营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

(四)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控制制度

从企业风险形成的内因出发,大多源于企业内部经营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对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缺乏严格的职权控制,相互牵制的力度没有到位,给企业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条件。企业要确定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目标,明确内部经营控制制度设计和风险管理建设方向,明确规定企业各级机构职责和具体岗位职能。在此基础上,设计起草内部经营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企业管理层要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员工在对本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程度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内部经营控制制度、加大内部经营控制力度、消除风险隐患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隽,朱明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5).

2、马立军.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朱振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8).

4、卜华,王先鹤.资产证券化的反思——从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说起[J].财会月刊,2009(6).

5、陈秧秧.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准定的回顾与展望[J].财会通讯,2008(7).

6、葛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胡开珍.新会计准则对上市银行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7(8).

8、霍艳丽.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上市银行市场预期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9、贾建军,张文贤.新企业会计准则运用对境内上市商业银行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1).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韩雪卿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论文 篇3:

风险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和业绩的效应。结果表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于公司价值及业绩影响性质不同。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对于公司业绩的提升具有正效应,但并未被投资者认可,对公司价值具有微弱负面作用。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风险管理 公司价值 公司业绩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发展很快,已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而迅速地运用。早期企业采用购买保险的方式对财产方面的风险进行转移,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面临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遇到越来越多的不可保风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转变成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Brealey和Myers,2004)。学术界和实务界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能否提升公司的业绩和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和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一致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认为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会对公司经营会产生直接影响,其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政策,最终降低公司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提升公司价值。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理论则认为,虽然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提高公司价值,但也会因管理层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对公司价值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将取决于两者的权衡,并不一定能够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风险管理和公司价值与业绩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有关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对于企业价值和业绩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Anayannis和Weston(2001)首先提供了公司价值和风险管理之间关系的证据。他们调查了1990—1995年间720家不同行业的大型美国非金融公司(资产总额大于5亿),检查了外汇衍生品套期保值对公司价值(Tobin’s Q)影响,发现外汇套期保值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套期保值可以提高公司的价值,平均可以提高4.87%。当然也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持相反的意见。Guay andKothari(2003)的研究结论表明公司衍生品的使用太少以至于不能解释Allayannls and Weston(2001)的价值奖赏,衍生品和公司价值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多的是成功的公司使用衍生品的趋势的反映。Guay和Kothari(2003)认为风险管理,例如汇率和利率风险管理,实际上是很小的风险,管理这种并不大的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很小,因此,其溢价也不显著。jin和Jorion(2006)使用119家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公司1998—2001年的样本,研究了套期保值交易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后发现,套期保值和油气生产者的系统风险BETA值负相关,即套期保值降低了公司股票价格对于石油天然气价格的敏感性,而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套期保值并不影响公司价值。但如同他们所承认的那样,可能由于样本选择的关系,他们选择了投资者宁愿不进行套期保值的公司,歪曲了套期保值和公司价值关系的结论。这类研究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也有不少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由于披露数据要求等原因,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研究数据(王志诚等,2006)。本文尝试以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公司价值与业绩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以2007年的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对这些公司进行筛选。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执行了以下筛选程序:金融行业是某些衍生金融工具提供者,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较大区别,剔除这些公司。sT公司和一般的公司相比较业绩和财务状况较差,会有极强的动机操纵下一年度的会计盈余,因此剔除ST公司。经过上述筛选后,最后的样本公司为1151家。

(二)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www.resset.cn)、金融界(www.jrj.com.cn)、巨潮资讯(www.cninfo.cnm)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http://www.csrc.gov.cn)等网站上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并逐家手工收集整理得出。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对数据进行了抽样复核。本文数据处理使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

(三)变量定义与描述本文选取了风险管理和公司价值、业绩以及相关控制变量,其定义与描述如(表1)所示。(1)被解释变量。包括两类:一是公司价值变量。西方学者大多采用Tobin’sQ来衡量公司市场价值。Smilhson andSimkins(2005)指出,关于风险管理能否增加公司价值,实证研究有10篇这样的文章,其中有9篇文章用Tobin’s Q代表公司价值。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用Tobin’s Q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本文选用Tobin’sQ来衡量公司价值。二是公司业绩变量。本文同时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净利率5个单变量反映公司经营业绩。(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公司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虚拟变量。由于不同公司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口径不一致,关于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价值占资产或负债总值的成套数据无法获得,因此只能使用虚拟变量表示各公司期末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如果年报披露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是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布了当期曾经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并披露具体的公允价值或者名义价值,则不论期末持仓盈利或者亏损,也不论使用规模大小,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虚拟变量(RM)取值皆为1;另外,即使年末无衍生金融工具持仓头寸,但是当年曾经持有且其盈亏计入当期损益,RM也取值为1,反之则为0。(3)控制变量。为分离出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业绩和价值的影响,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国内外文献的经验研究结果都表明,公司的规模、资本结构、公司成长性和资产结构等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引入上述变量等作为控制变量。第一,公司规模。一般认为,规模较大的公司处于其生命周期更为成熟的阶段,成长空间较小,因而具有较低的市场价值。国外很多文献都对公司规模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小企业有较高的收益,公司规模和公司价值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国内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资产规模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公司规模以上市公司会计期末总资产表示,用来控制规模因素对公司业绩和价值的影响。第二,资本结构。合理的资本结构安排对于公司财务安全性、业绩和外界对其价值评判具有不可忽略影响。负债有助于减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增加公司的价值;但随着负债率的升高,公司面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的影响,由此认为负债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方向不确定。本文以资产负债率表示公司的债务融资水平,用来控制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和价值的影响。第三,公司成长性。一般认为,市场扩张较快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预期符号为正。本文选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成长性,定义为公司前后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用来控制公司的成长性对公司业绩和价值的影响。第四,资产构成。资产构成指的是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资产构成不同的企业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构成也会不同,进而决定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大小,最终对公司业绩和价值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固定资产比例和无形资产比例作为资产构成的控制变量加入模型。

(四)研究模型设定 为了从数量上考察风险管理及其相关变量对公司价值和业绩的影响程度,根据上文分析,本文以公司价值和公司业绩为被解释变量,以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行为为解释变量,以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比例和无形资产比例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了如下检验模型,并使用OLS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和业绩之间的关系:

作者:贾炜莹 陈宝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国内人性化手术室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