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撰写技术的论文

2022-05-08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怎样撰写技术的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编者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是开放大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实力,以适应各类社会成员越来越多样化、个别化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课题。实现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怎样撰写技术的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怎样才能使图书馆人员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充分驾驭本岗位的工作,快速精准地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资料,这是对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检验。本文探讨了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及提高图书馆员素质和能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员 素质能力

随着2I世纪网络化、信息化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社会已经到来。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图书馆正经历着由传统模式向以科技电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的转变。舜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对我国现代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面对挑战,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来适应时代的需要。

现代图书馆需要学者化、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除应具有图书馆学、信息学专业知识外,还需兼有计算机应用及外语能力等,不仅要有宽阔的知识面,而且还要有资深的知识底蕴,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的能力,并能担负起更加科学的脑力和技术活动,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和“信息工程师”。我们只有建立和依靠这样一支思想素质高,知识技能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有利于加速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的现状

(1)年龄偏大、队伍老化。目前,图书馆员队伍中虽然有一部分同志有较丰富的传统图书馆的经验,但由于历史原因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尚存在着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从普遍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图书馆男女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年龄偏大。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看,不是学习图书馆专业的青年人是不愿意到这个岗位工作的,即便是来了,也都作为跳板,时间不长就转岗了。能在图书馆长期坚持工作的人员多数都是女同志。而她们既要工作又要承担家务及子女们的成长和教育等一些具体事情,精力过于家庭化,工作上只满足于能够守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学历层次、专业知识水平偏低。据调查,高职院校在现有的图书馆馆员中多数馆员学历层次较低,本专业的人员少,馆员的知识结构不全面,对图书的分类、编目、流通等知识只是一知半解。为适应网络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加速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已迫在眉睫。(3)部分人员爱岗敬业精神差。“读者第一”的职业理念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始终是我国图书馆界发展壮大的支撑点,但现实的软件环境却大相径庭,不容乐观。许多人来到图书馆工作并非出于对工作的热爱,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人员竞争上岗的时代,因找不到理想的岗位,暂时委曲求全,还有的是到这里找清闲的,舒适的环境可以养神、养身,特别是那些靠关系进来的“安置型”人员,对工作更是不屑一顾,敷衍了事,既不爱岗也不敬业,更谈不上奉献了,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4)骨干力量缺乏。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岗位不是很受重视的,领导层的注意力侧重在藏书量,不重视人员的质量,只要是能按时开馆,不出大事就万事大吉。因此要求上进的年轻人要往外走,学习本专业的又不来,外专业的骨干就更不来了。只有到学院升格或评估的时候领导才开始抓,才开始重视。但由于骨干力量少,专业人才少,激励机制不健全所以工作即便是再抓,上升的速度也很慢。

2 21世纪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图书馆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我们每个馆员都是老师,就应当是德高为重,学高为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始终把“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放在第一位,要有拼博奋进的意识,有自信、自强、自力的气质,有刻苦钻研的学习劲头,有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总之要具有真诚待人,热情为人,魅力感人,过硬的专业技能服务于人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职业道德素质。图书馆员要自觉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要以最大的付出,换来读者最大的满意,以优美的语言树立图书馆的形象,用优良的服务体现自身的素质修养,专心致志于自己的职业,坚信自身职业的价值,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把图书馆专业术语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才能使借与阅的过程表现为一种默契和谐沟通过程,才能更加体现图书馆高雅、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3)业务能力素质。图书馆员要通过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逐步精通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工作方法与技能,实现以印刷型文献资料为加工检索对象,向数字化的信息资料为管理、综合加工、检索对象的转移,实现从传统顺序的、线性结构的文献信息组织管理模式向现代直接的、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转移,进一步研究、学习和掌握对网上信息进行分类检索的新标准和技能,实现网上分类---主题标引一体化。(4)组织管理素质。组织管理能力是现代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图书馆的主体,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它要求图书馆员应具有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向他们宣传有关规章制度,使读者在借阅中避免盲目性,提高针对性。(5)学术水平素质。图书馆员的学术研究能力,是衡量图书馆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通过每篇论文的完成,自己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分析能力、思变能力及文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最终达到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学术水平还包括具有高科技意识和专业化水平,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除具备基础网络知识外,还应掌握多媒体技术,能运用典藏媒体提供图、文、音一体化信息,实现服务多样化、优质化,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想及时跟踪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资料,首先要突破语言障碍,至少要精通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它是利用和操作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具有开发文献信息的能力,图书馆主要依靠计算机及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运作。因此,图书馆员应系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馆员在运作过程中能梳理和筛选网上信息,准确判断信息的利用价值,对多载体信息源能进行检索,为读者提供快、新、准的信息。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能力

现代图书馆以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为主要特征,它已不再是以馆藏为中心,而是以读者为中心,服务重心由“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图书馆活动将进入以需求为调节 手段的动态运行机制,其馆藏结构、服务内容等工作都将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最大 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以网络为基础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是其宗旨,因此图书馆员的实用能力和信 息需求应变能力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1)快速敏锐的信息反应能力。图书馆员要在图书馆事业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掌握现代技术,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才能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有洞察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按照读者的要求及时捕捉到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并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传递给读者,这同时还需要熟练的计算机能力和公共英语的能力。(2)系统的信息导航能力。每个馆员在收集与整理信息资料的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文献检索能力,开展文献检索业务,注重引导读者表达出检索意图和隐含的检索词,辅导教育读者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传授检索技巧,培养读者自检能力。(3)较强的科研能力。跨入21世纪,怎样使数字化信息资源有序化,把网上的数据有效地 组织起来,如何对网上资源进行分类编目等,有关适应现代化信息和技术发展的信息管理标准、 技术、格式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因此,图书馆馆员应对某一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较深 层次的分析研究,对某一领域的发展进行总结和科学预测,从而引导图书馆的工作进入更高 境界,确保信息旺盛的生命力。(4)整理加工文献信息的能力。作为馆员对文献的引进要有预见性、及时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对所引进的文献进行整理加工时,要为用户提供一个查全率高、漏检率低的文献存贮和检索系统,这就要求馆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过硬。(5)综合反应能力。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是智力密集型劳动。众多的读者要求各种各样,要逐一的应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因而就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反应能力。(6)自我调控的能力。从事公众事业的图书馆员,要心胸豁达,大气、大量、大度,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具备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稳住心态,不急不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自觉能力,以便更好地为读者进行优质服务。(7)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即将步入信息时代之际,应按照需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增强情报信息意识,有助于提高发现、收集、鉴别信息的能力 和预测水平。信息社会中图书馆已成为国际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能够针对不同用户全方位、多角度灵活选择各种资源信息 ,帮助用户得到可以利用的信息。(8)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由于信息服务工作的特点,文字工作仍占主体部分,馆员应具备 过硬的语言文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清晰、简明地撰写各种报告、综述、学术论文,才能及时命名新成果、使得新见解得以交流和推广。(9)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时代先进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手段呈高度自动化趋势。因此图书馆员必须掌握各种新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数据库技术等。这样才能适应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10)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图书馆工作的价值是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实现的,这种服务同时也 是一种人际关系沟通的过程。通过馆员与用户的沟通,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与期望,有助于问题 的分析和解答。因此,馆员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公关学等“软科学”方面的知识学习,锻炼提高 语言表达和说服能力,努力缩短馆员与用户之间“共识”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 、相互理解的相融关系,用真诚服务去争取更多用户的支持,提高馆员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 和影响。

4 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措施与途径

(1)开展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工作方式、运行机制、管理手段、服务方式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已成为现代化的主要工作。而图书馆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网络信息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图书馆员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全面提高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是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保证。为适应2I世纪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图书馆的自身发展,我们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通过正规的学习教育和继续教育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加速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新型的图书馆员。我们应在继续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图书馆员的知识观念及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使他们能够尽快跟上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快速获取知识、高效处理分析信息和及时把知识信息传递给读者的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正确认识继续教育, 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努力改善知识结构,以期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2)实行岗位轮换,加强能力建设。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制约性不断加大, 适当采用岗位轮换制, 能让馆员们有机会了解图书馆的整体运作, 熟悉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程序, 掌握相应的最新业务知识和技能。这样, 既加强了岗位间的交流和联系, 又能促进馆员为适应新工作而主动增强信息意识, 自觉掌握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完善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结构, 增强自己对不同岗位的应变和工作能力, 促使馆员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 最终全面提高了图书馆馆员的业务和综合素质。当前, 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管理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人员的知识、素质也有了显著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图书馆应针对工作岗位的特点对馆员进行重点专业培训,如对书刊管理人员应加强图书流通系统、期刊管理系统、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对情报咨询人员应从网络检索、科技查新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进行培训。另外,还要进行整体培训,即每个馆员都应参加的培训, 如计算机的操作、网络技术基本知识、外语知识等。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使各部门的馆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3)加强自身学历层次的提高。以图书馆的条件来说, 在职自学是提高馆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现代图书馆馆员应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有的放矢, 摆正自学与工作的关系,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尽情地吸收专业营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提升知识层次,通过理论学习指导实际工作, 在工作中掌握更多的信息知识,促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服务者型向专家型转变,进一步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效的深层次服务。(4)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在服务中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教育资源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 把开发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作为馆员综合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使更多的馆员从信息网络技术中受益。馆员在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把自己的信息知识与学术研究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和素质和能力。(5)现代图书馆员要有时代感。21世纪要求每个图书馆员在工作岗位上都要爱岗敬业,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更要有时代感,不要被时代所淘汰。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拼搏和奉献的思想意识。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教育科研的基地,是信息资源的重要保证,是高职学院教学评估、人才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所以这个岗位不需要权力欲望强烈的人,需要的是能够沉下来的,脚踏实地的,甘于吃苦的,任劳任怨的,有思想、有干劲、有创造力、有超前意识、知识广博、专业技能娴熟、事业型的图书情报人才。因此,图书馆员,要按照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把自身素质提升的重点放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组织管理素质、学术水平素质等方面,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总之,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本宗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的和谐发展。馆员的整体素质将是决定我国下个世纪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 ,关系到图书馆的发展和未来。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了很高的素质修养,才能从容面对各种变化。所以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要有使命感、责任感、适应性和创造性,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专业工作的技能, 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使图书馆的工作得到社会应有的承认与尊重。

作者:郝赫

怎样撰写技术的论文 篇2:

真正的魔术师

[编者按]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是开放大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实力,以适应各类社会成员越来越多样化、个别化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课题。实现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信息技术“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筹)于2013年11月28日在湖北武汉举办了以“真正的魔术师——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主题的“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

论坛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素质、能力、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等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开放大学教师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与学的模式尤其是学习模式的构建、实现有支持的学习等方面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开放大学提升质量、强化特色进行创新探索?开放大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在实际探索中有哪些误区和瓶颈,如何走出误区、突破瓶颈?来自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及十堰、宜昌、孝感、咸宁、黄石、黄冈等地电大的12位一线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结合教学实践及其思考作了主题发言。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常务副主任单从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刘清堂教授、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彭思毛教授进行了学术点评。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傅立民和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李凌在论坛开幕时致辞。

傅立民介绍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近年来在开放教育、高职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创新探索,他表示,广播电视大学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实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化,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等,这些都为电大系统的战略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注入了新的动力。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等学校。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其大学功能,有效肩负起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赋予的独特大学使命,涉及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动力之源和关键所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当代教育的共同战略重点,首先是优先注重教师发展,制定职业规范、提升职业地位、提高职业能力、提高专业素养。而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开放大学推进内涵建设,扩大社会影响,拓展业务领域,实现创新发展。

李凌指出,开放大学直接服务于社会最基层的各类社会成员,应该是最接地气的学校,只有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切实把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也只有这样,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美好愿望,才能落到实处。开放大学要肩负起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必须依靠教师。特别是在当前从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保障、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新探索、新突破,都需要广大教师做出巨大的努力。正如本次教师论坛所强调的,信息技术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我们应该认真面对、深入思考、广泛交流,使教师得到更好的提高,更大的进步。教师一定要先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研修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之后,各项工作千条万绪,但还是坚持开展全国电大系统教师研修培训工作,并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响应与支持。相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也会对这项工作多有助益。

论坛由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骆家宽及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处长李述武、《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总编辑冯琳主持。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本刊主编严冰做论坛小结。参加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的部分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负责人、国家开放大学相关学院与部门负责人出席论坛活动。

杨宏宇:着力突破成为“魔术师”的实践瓶颈

开放大学教师怎样才能突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诸多瓶颈,成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这根“魔杖”的“魔术师”?我认为应该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着力探索,尤其是要强化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着力在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综合运用学习资源和开展团队协作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实践,逐步成为“真正的魔术师”。

我们在实践中通过基于双向视频开展团队协作教学与考评机制创新,尝试用切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设计来开展网上教学并组织各类学习活动,以打破固有的信息技术应用瓶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电大系统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基本上还在采用个体手工作坊的方式开展。不论是授课、还是组织网上教学活动,都是各自开展教学”,很少形成群体行为,更缺少团队之间的配合与分工协作,造成了教学效果低下,资源应用无序等各种弊端。为此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与其阳新县电大教学点有针对性地合作开展了“基于双向视频网络的团队协作教学创新与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试点。

试点主要围绕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科专业一门省级电大选修课“教育学”进行的,试点的主题是团队协作、应用网络、落实过程、考核改革。试点实施的要点包括采用环节累计和阶梯计分的方式,将平时学习过程与课程考核评价相结合,通过省校和教学点教师的密切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落实;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试点方案将课程教学分为4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评价方式和得分值;学员必须参加每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并接受相关考核。每个环节得分不能少于该环节设定分值的60%。如果少于,则得分为0。最后各环节得分累计达60分者,可免于参加期末考试并获得该门课程学分。如果不能达到要求,则仍需参加期末考试。

在试点过程中,省校、教学点成立的团队利用网络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远程接待中心实施有效监控、提供人文关怀并落实教学过程,教师协同完成形成性考核与实践环节教学。试点实施方案与教学环节、考核方式要点如下:一是视频直播课出勤情况(到课率考核),设置相应的分值及得扣分标准。学员应在每次课程开始前五分钟登录网上课堂。由试点单位辅导教师做好相关记录并存档,根据记录情况计算得分。二是学员与教师在视频直播课中的互动情况也细化为分值。由项目主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分数。三是形成性考核与实践环节均设定相应分值,督促学生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作业及撰写实践报告。由试点单位辅导教师批改,省校教师抽查。四是网上主题讨论与考核,要依照标准由项目主持教师根据学员的表现给出具体分数。

通过试点,项目取得了三方面效果:一是学生由过去的从不上网或很少上网,只关注考试而忽视平时教学过程变成积极参加平时学习。从已播出的5次课学生登录情况可以看到,每次学生的到课率达到90%以上。说明教师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组织活动为主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打破网络资源应用瓶颈的关键所在。二是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参加教师组织的网上专题讨论,能够围绕教师给出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讨论,能够主动在网上向教师询问作业布置,这说明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引导学生落实学习过程的有效指挥棒。三是教学点的教师开始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实现了省校、教学点之间教师协同教学和有效地开展学习支持服务,并使教师团队作用得到了发挥。

蒋萍:合力助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电大能否顺利转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成长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压力——学校考核制度的牵引,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力——学生的倒逼,同时还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以三方合力助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处于办学终端的基层电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应从完善考核细则、提高网络学习参与度、搭建云服务平台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完善信息技术考核细则,引导教师形成主动提升的意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有制度的监管和牵引。据调查,目前中央电大制定的《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无法调动教师使用和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积极性。面对考核机制中存在的薄弱地方,制定并完善“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教师考核细则迫在眉睫。为此,首先要本着“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便于操作、有效激励”的原则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并计入年终绩效考核成绩中,以此来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其次要建立包含信息技术能力考核的整套能力激励机制,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升迁、晋级、评优等挂钩,以激励教师既注重过程的执行又注重能力的体现,并从中获得职业成就感;最后要帮助教师将信息技术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第二,建立提升倒逼机制,开辟“内生压力、自我助力”的新路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来自学生“自下而上”的推力。为激励教师们更加积极的应用和提升信息技术,有必要建立一种“倒逼机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从提高学生网上学习参与度入手,以“调动学生网上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对优质资源的渴望”为目标,倒逼教师提升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温馨提醒平台,通过邮件、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方式督促学生登陆学习;采取在线讨论、主题论坛等方式进行同步、异步辅导,提高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优化学习平台,不断完善校园网站建设,构建多端融合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方便学生快捷、高速、移动的学习;组织协作学习,在生生之间知识共建共享、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吸引学生参与网上教学;改革考核机制,将学生参加论坛讨论的次数、发言质量以及参加协作学习的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中;创新教学模式,以周为单位,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推荐”,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跟着教师的指导、建议和步调开展学习,确保学生网上学习过程。

第三,搭建教师终身教育云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培训。教师的自我培训的意识及其行为是其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为帮助教师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辅导者、督导者、疏导者”,必须加强对其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除了日常校本集中培训外,教师本身更应加强自我培训。随着国家开放大学“云路端一体化模式”的建立,远程教育进入“云时代”,搭建“终身教育云服务平台”已成为教师们自我提升的强烈期待。因此,有必要为教师搭建一个自己的、能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的“天网”“地网” “人网”等本土优势的“终身教育云服务平台”,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提供助力。具体可设置如下一些板块:一是课程资源库;二是课件制作平台;三是教师交流中心;四是课件展示台;五是活动公告板。当然,平台还应兼有检索、浏览、下载、上传、发布、存储等功能,以使服务功能更强大。

陈涛:转变角色与提升能力——MOOCs的启示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再次给我们以启示:开放大学的教师尤其是基层电大导学教师的角色,必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即从知识的讲授者彻底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管理者、过程服务者、学习陪练者与评价监督者。

一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者。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除了顶层设计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教材资源之外,基层管理者主要是落实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线上线下作业、小组活动、实习实验、学习评价、重修重考等等。组织管理是远程教育教师的重要任务,随着开放教育的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就更需要教师加以甄别、筛选和整合,提供最佳的资源包,帮助学生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者。怎样组织和推动学习者开展个性化、智能化、自主化和团队化的学习,已经成为开放教育教师的严峻课题。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是对教师工作态度和方式方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就是精细化的服务过程。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提供精细化的服务过程,认真做好各项导学、助学、促学服务,并就各种服务内容、服务节点建立数字化台账。

三是学生学习的陪练者和监督者。MOOCs的发展再一次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其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尤其是基层电大的导学教师,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服务学生为重点,合理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要素,全程参与、指导和服务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

开放教育教师要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推动者、督促者,就必须加强专业学习,大力提升各种专业能力,在导学、助学、促学等方面不断产生新的突破。

一是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在MOOCs这样的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开放”和“自主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终身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理解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的自觉性,有效地推动教学和各种导学活动的开展。

二是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营造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远程教育技术支撑平台,这些都需要全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作支撑。教师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前进的步伐,增强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运用能力,将课件制作、资源分类存储、资源筛选整合等技术熟练地运用于管理及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环境下的教学工作,更好地的为学习者服务。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现代远程教育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服务业”。教师的服务能力反映在其导学的规范程序和具体要求上,导学服务的接触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具体规定上,以及在网上导学和互动的具体量化要求上。教师的服务能力直接体现教师导学的可操作性和质量意识,直接惠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可审视性和学习效益。开放教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学习者的观念,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充分满足学习者各方面的需求。

四是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拓展的环境下,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出发点是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落脚点是为教学服务,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程中东:适应云平台需求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

国家开放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远程教育云平台,促进社会成员的泛在学习,已成为开放教育发展的大势趋。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对教学资源进行统筹整合,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创新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为远程教育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

第一,完善共享和协调机制,组建开放大学各专业教学团队及技术研发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教学团队的具体实现载体,而课程资源开发团队是由课程教学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课程团队建设中:一要打破传统人才观,树立师资共享新理念。在吸纳其他高校优质教师资源的同时,重点做好系统内和系统外教师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强协作与交流,积极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教师资源库和教师管理子系统,提高教师资源共享效果。二要成立专业建设专家小组,明确责任和考核措施。建立专业建设“项目责任人”负责制,全面负责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积极开展重点专业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组建试点工作,为专业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建设积累经验。技术团队要架设好专业教学团队和云平台联通的桥梁,为专业教学团队提供支持与服务。

第二,建设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开发团队,探索并建立科学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首先,关于课程教学开发团队,其成员主要从专业教学团队中遴选,适当吸收其他高校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从技术研发团队中选配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要求以及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决定课程教学开发团队的人员组成,并实行动态管理。选择的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敏锐度,能带领团队走向持续发展道路。其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运行模式,一方面应成立课程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指导各级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应按照市场模式运作,以项目招标形式组建课程教学开发团队。

第三,是建立课程资源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团队发展模式和成果分享机制。一方面,由各级资源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牵头,建立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建立优秀团队和一般团队传帮带发展模式,完善适合团队发展的成果分享机制。

王瑞华:教学设计师在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远程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策略上创新与应用的过程。教学设计师是从事教学设计工作的人员,他们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化的方法设计各个具体的学习事件以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学习。如果能在开放教育师资队伍中引进教学设计师,将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导学、促学等教学活动中的动态作用。我们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中进行了教学设计师工作的相关尝试与探索,即针对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终端,由教学设计师辅导助课程主持教师开发设计了基于移动设备(手机)的学习课件,实现了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和评价,提升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在研究和实践中,具体有如下一些思考:

第一,当前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者的需求被忽略。成人学习者大多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尚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一些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也沿袭了传统高校“学究式”教学的特点,容易忽视成人学习者实用性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设计难以“接地气”。二是新媒体的利用不充分。一方面,便携式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工具的快速发展,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另一方面,在远程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大多数媒体类型仍停留在互联网静态网页和动态视频上,这一矛盾阻碍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发展。三是需要专业的教学设计者。在现代远程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等诸多角色,还要能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投入精力或时间进行创新和提高,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教学设计者来进行远程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对远程教学设计师角色的认识。在实践中常常会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计算机或网络工作者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方面与教学设计师有交集,因此可以取代或者转换成为教学设计师。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设备与网络的维护,关注的主要是技术的更新和进步,对教学知之不多,因此他们不可能成为教学设计师。另一种观点是可以通过培养学科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水平,使其成为教学设计师。从教师课程设计中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上看,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独自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这一类型在具有理科、工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中比较多见。第二种是外包型,就是将课程设计外包给教育技术公司去做。第三种是教师+技术人员。这三种课程设计执行模式都需要学科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而这方面却正是一些学科教师的短板。综合以上论述,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都不可能成为教学设计师。

第三,教学设计师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中的作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包括教学设计师、媒体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主持教师、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学设计师作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专家,通过协调不同职责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设计工作。一是与主持教师合作。主持教师负责掌控、监管该门课程从设计、开发到实施、评价的过程,如果说他们是课程的“制片人”和“出品人”的话,那么教学设计师就是每个“学习事件”的导演,他们将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分解细化的同时融入信息技术,是实现技术和教学融合的关键。二是与主讲教师合作。教学设计师一方面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取真实的学科信息,确定课程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根据学习者的基本情况设计、开发和实施各种学习策略与活动。三是与辅导教师合作。教学设计师可以通过辅导教师的分析与整合工作,全面、有效地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持续地关注和调整。

第四,远程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职责与行为标准。根据美国著名教学设计和技术专家罗伯特·A·瑞泽的研究,结合国内部分远程教育办学实体对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职责和职位要求,我认为教学设计师应具备以下职责:一是设计、开发、实施各种能保持学习者注意并增进学习的策略和活动,帮助教师评价教学活动,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二是通过分析教师对教学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三是设计、开发并指导教师应用在线学习系统。四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专业化教学设计视角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进行分析,通过与教学团队协作,分析受众需求、设计课程或教材、实施教材与评价。

2000年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在专业基础、计划与分析、设计与开发、实施与管理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了23 条教学设计师能力要求及122条教学设计师的行为标准。在技能等级上被分为初级和高级。其中初级教学设计师培养侧重对设计和开发技能的掌握,高级教学设计师侧重培养对教学过程和产品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许多国家,教学设计师已经是个非常成熟的职业,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已有大批教学设计师从事企业培训和教育产品的开发和学校教学等工作。我们也可以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已开设的学科系统培养、选拔专业人才,将教学设计师的培养和管理纳入到其顶层设计中去。一是抓住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机遇,培养信息时代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能在课程教学设计领域有所成就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开放大学的教学设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没有人能将所有相关知识和技能完全掌握,因此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符合我国远程教育实际的教学设计人员从业标准,深入细化其岗位职责。

(待续)

本文根据会议资料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审阅。资料整理过程中,得到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筹)等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摄 影 谢 萍

责任编辑 碧 荷

作者:姜玉莲 刘莉

怎样撰写技术的论文 篇3:

中小学生篮球运球技术的培养与研究

【摘要】分析中小学生篮球运球技术的特点对其竞赛中战术的发挥的影响,研究并提出针对篮球运动发展中如何培养与提高中小学生的篮球运球技术的建议。篮球运动中的运球技术是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组织全队进攻以及相互配合的重要途径,是更好地学习各种篮球技术的基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小学生篮球运球技术的培养与提高进行系统的研究,希望能提高中小学生篮球运动水平,让每一位中小学生都掌握扎实的运球技术。

【关键词】中小学生;篮球的运球技术;技战术的重要性

一、前言

运球技术在篮球运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技术,在比赛中能变换进攻速度,控制比赛的节奏,扎实的运球技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可以帮助本方更好地控制场上形势,而且能决定比赛走势。中小学生时期,运动员身体生长快,篮球技术尚未成型,这个时候最适宜让中小学生掌握扎实的篮球运球基本功,运球基本功的教学将贯穿于我们青少年篮球教学及篮球比赛中,就需要运动员经过长期科学系统的训练,不断地积累运动知识。教练员要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篮球各项动作技术的运动能力。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参加伦教街道篮球比赛的中小学生和热爱打篮球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检索关于篮球的基础,运球技术,运球的训练方法。

2.访谈法。通过对各学校知名的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中小学生篮球基础运球技术的基本情况,并做好访谈记录,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权威和可靠的理论支撑与依据。

3.数理统计法。根据近两年街道多次举行中小学篮球比赛和比赛中中小学生的篮球各种技术的运用,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各项统计数据建立简单且明晰的数据库,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4.逻辑分析法。应用逻辑方法对所收集处理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中小学生篮球运球技术的培养和训练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运球技术在比赛中的特点以及重要性

运球是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的重要技术。它的特点不仅是个人攻击的有力手段,而且是组织全队进攻战术配合的桥梁。有目的地运球可以突破防守、发动进攻、调整位置、寻找有利时机进行传球和投篮,尤其是进攻紧逼人盯人防守的有力武器;盲目的运球会贻误战机,造成被动。在比赛场上,我们拿着球不摆脱敌人能投篮吗;拿着球如果不能把人过了怎样进行技战术的配合;在比赛过程中不移动是绝对不可能的,运球就像走路“就意味着移动”不移动的篮球是不存在的,这是很基本的技术,是最需要掌握的。那么运球技术有很多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了吧!

(二)培养中小学生篮球运球技术的必要性

在一场比赛中,我们会经常看到队员由于运球的技术不过关、经常出现走步的现象、运球的推进速度慢,还有不能看清场上的情况而盲目运球,影响了进攻,造成失误率高,影响整个队伍。运球既是一项单独的个人进攻技术,又是传球、突破、投篮、组织技战术等各类综合性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衡量球队和队员控制支配球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运球技术的掌握是学习篮球的基础,也是学习篮球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中小学生良好的运球技术在比赛中的作用

篮球运动有很多种,有高运球,低运球,急停急起,换手运球,转身运球,控制性运球,快速运球,变速运球,所以在比赛场上,什么时候用什么运球,取决于运动员自身的篮球技术,能不能合理运用运球技术是一场比賽最为关键的。在赛场上,运球的动作技术不过关或者不到位,这样往往会失去很好而且有效的进攻机会,技战术就更不用说了,肯定不能按照教练员的意识去执行。运球技术不仅是摆脱防守、吸引防守、突破防守的进攻手段,并且还可以发动快攻、突破紧逼防守都起着极大的作用。通过提高篮球运球的基本功,能提高运动员的球性,增强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从而能更好的控制好球,并且把运球技术与其他的技术相结合运用到比赛中去。

(四)培养中小学生运球技术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视频学习和模仿性学习让中小学生初步掌握运球技术动作

中小学运动员特点是:争强好胜、上进心强、善于模仿,我们教练员要利用好中小学运动员的特点,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让他们多看NBA的比赛和一些精彩的篮球视频,让他们说出谁是他们心中的篮球偶像,我们去模仿我们的偶像,学习他们的篮球技术,从而树立一个目标:当我们通过训练,我们是可以和自己的偶像打得一样好。告诉他们,篮球运球技术是篮球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运球技术提高,对学习传球、投篮、突破等技术就更容易。

2.在训练中,各种各样的运球技术和采用多种的训练手段

最基本的运球技术动作,有了良好的基础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1)原地运球

动作要领:身体保持正确的姿势,双脚微曲,前后站立,右手往下运球 ,球落在脚外侧,眼睛看正前方。

(2)行进间运球

动作方法:身体保持正确的姿势,身体前倾,双膝微曲,眼睛看正前方,运球的时候,五指自然张开,用手指和指根以上部位及手掌的外缘触球,掌心是不能触碰到球的。用上臂、前臂、腕、指的力量运球。运球时,手应随球上下迎送,尽量延长控制球的时间,这样有利于保护球和根据场上情况改变动作。

(3)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动作方法:(从右向左)用右手按拍球的右侧上方,并让球靠近我们的身体从左侧运球,使球的落点靠近左脚的附近,同时,右脚迅速向左前方跨步,上体向左转并且侧肩,以臂、腿、身体保护球,然后等球换到左手,左手运球的左侧上方。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篮球基本功的训练是一种较枯燥的训练,所以我们教练员在训练当中一定要采用多种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形式。

①左、右手两次运球后体前:运动员接到同伴的传球后,左手迅速做两次低运球,紧接着做一个体前变向,然后就传球给同伴,做完左手的练习就换到右手练习,以此循环的进行练习。

②左、右手两次运球后胯下:运动员接到同伴的传球后,右手迅速做两次低运球,紧接着做一个胯下变向,做完左手的练习就换到右手练习,以此循环的进行练习。

③左、右手两次运球后背后:运动员接到同伴的传球后,右手迅速做两次低运球,紧接着做一个背后变向,然后就传球给同伴,做完左手的练习就换到右手练习,以此循环的进行练习。

④左、右手左右变向传球:运动员运球到达标志桶位置做左右变向,紧接着做到最后一个标志桶为止,然后把球传回去起点,下一个同伴出发,以此循环的进行练习。

⑤胯下变向后传球:运动员运球到达标志桶位置做胯下,紧接着做到最后一个标志桶为止,然后把球传回去起点,下一个同伴出发,以此循环的进行练习。

⑥连续胯下变向:运动员运球到达标志桶位置做连续胯下,紧接着做到最后一个标志桶为止,然后把球传回去起点,下一个同伴出发,以此循环的进行练习。

⑦连续背后变向:运动员运球到达标志桶位置做连续背后变向,紧接着做到最后一个标志桶为止,然后把球传回去起点,下一个同伴出发,以此循环的进行练习。

3.通过教学比赛,建立评价体系

在训练中,针对中小学生掌握运球技术程度的不同,进行相对的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观察他们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技术掌握的情况,建立一个评价体系,让他们相互进行心得交流,知道哪些技术还没有掌握、那个技术动作还是不行、哪个细节没有处理好,等等。这样使不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改正,使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加强。

四、建议

(一)在平时训练中加入游戏,提高中小学生對运球技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到技术要领,而且游戏带来了欢乐,让枯燥的训练变得有趣,有吸引能力,还能提高团队精神,练到相互间的配合与默契。

(二)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好的训练方法,自编或创新一些到适合中小学生训练的方法,通过多种的训练形式来提高他们的运球技术,从而是其他的篮球技术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提高。

(三)通过分层次和阶段的教学比赛,要建立一个对篮球技术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研究、相互提高。

参考文献:

[1]钱锋,胡惠.谈篮球运球的突破组合练习[J].辽宁体育科技,2004.

[2]魏爱民.浅谈篮球的运球突破[J].连云港职业大学报,1996.

[3]李洋,孟庆林.谈运球突破及运用方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1.

[4]雷继红,篮球运动员无形技术的探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5]程红仪,论如何培养篮球运球的战术意识[J],2003.

[6]周勇,范敏.篮球意识分析与评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

作者:何宇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展览馆安全文化论文下一篇:科技型企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