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化学元素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通过省级优秀课“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的教学分析,阐述了运用建模和分类思想进行化学元素概念教学的具体方式,评析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生长点以及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方式。关键词:建模;分类;化学元素;概念教学化学启蒙阶段的概念教学常常被视为教学难题。

第一篇:化学元素论文范文

巧把化学元素化成德育元素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情感态度”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各种化学问题。养成科学态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详尽的要求为高中化学教学进行德育渗透从范围到内容再到目标均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发挥化学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作用,是德育赋予高中化学教学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德育渗透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丰富,而高中又恰好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利用丰富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等各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巧把化学元素化成德育元素,把学生培养成学识渊博、情感丰富、品行端正、志向高远的新世纪人才,是高中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渗透的必要性

1.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中的化学教育由以往的过度重视学科的知识传授,逐步转变为贴近生活和社会,尤其是以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活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优质、高效的德育渗透,是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践行。

2.学生成长的需要。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为富贵的黄金时期,其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心理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状态,随着高中课业负担的加重,考试升学等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学生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比较容易出现一遇挫折即化为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结合高中生以上的心理发展特征,充分利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高中德育工作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学生在网络上比较容易获得各种不完整的知识或者是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加大了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难度。因此,高中化学教师更需要借助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对高中学生德育渗透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1.教材中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素材。如根据必修2第四章“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结合我国2017年5月18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在试采海上平台举办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会的资料显示。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宣布我国海域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为我国也为人类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利用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储备,积累了该领域的宝贵经验。并且打破了我国在能源勘查开发领域长期跟跑的被动落后局面,对保障我国能源方面的安全、推动国家的绿色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极具说服力的鲜活素材。该节的第二个内容“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也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渗透契机。通过学习化石燃料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其对环境以及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了解除如何拓展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和综合利用资源以及开发新能源等内容,从中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懂得如何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并深刻地认识到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及开发新能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我国现当代化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如被称为中国化学史上丰碑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这是世界上首例在实验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诸如此类的事例为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无数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事迹。像被称为我国制碱先驱者的候德榜先生放弃美国的优厚生活条件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经过努力发明了“候氏制碱法”。又如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的申泮文研制出中国第一代镍氢电池这样的事例多不胜数,也为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有机的渗透,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能激发起他们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精神。

三、德育渗透的要求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分析教材中能够进行渗透的契机和切入点,这样才能提高渗透的效果,否则容易产生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滲透是可以设计和操作的,主要抓住下面三个要点:

1.渗得准。对各个知识点是否具备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能不能切入,怎样切入,要做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把教学内容和德育渗透点设计成表格的形式,使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的德育渗透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一渗即准。

2.渗得巧。渗透的过程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在事例的引入、实验的过程、题外话的拓展等等方面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巧妙机智地使德育渗透工作做到水到渠成而不着痕迹。

3.渗得深。渗透后有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否打动学生的心灵,有否身体力行,都体现了渗透的效果。借助视频、图片、故事、报刊等资料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渗透,比单纯的说教渗透所产生的效果要大得多,要深远得多。

四、德育渗透的内容

1.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变的主线,以教材的内容为纲,以爱国主义为本,以化学课堂为载体,不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还是实验探究的过程,抑或是自主研究的过程,都应该贯穿着这条主线,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化学科学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以此来增强学生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环境教育。化学科学的研究内容既与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纵观全球,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等对人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又与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学科大量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我国多起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既让学生懂得用化学的方法解决危机,又让学生树立了为人类兴亡而奋斗的责任心。

3.科学精神。化学领域的探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可以说是荆棘满途,每一次的重大发明或发现,无不是凝聚了无数的化学科研工作者的无数心血,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都集中地体现了化学研究工作者们极其苛酷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中著名的如发现了镭的居里夫人,三十五年如一日地在极其难受的废渣和废气的强烈刺激中寻找那若隐若现的镭,在一吨多的工业废弃物里经过艰苦的努力,才提炼出0.1克的镭,长年在这样恶劣环境下工作研究的居里夫人因此患上了癌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一个科学家对科学狂热的执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科学精神,化学科学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这样的事例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育的最佳事实。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更丰富的德育内容可以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的渗透,只要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比较关心各种现代社会都有关联的化学问题,巧妙地把每一个化学元素,均化成德育的元素,进行有机的德育渗透,务求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拥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高中学生。

作者:王绍红

第二篇:“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课堂教学与评析

摘要:通过省级优秀课“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的教学分析,阐述了运用建模和分类思想进行化学元素概念教学的具体方式,评析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生长点以及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方式。

关键词:建模;分类;化学元素;概念教学

化学启蒙阶段的概念教学常常被视为教学难题。由于它不像元素化合物知识那样有实验可做,不能够热热闹闹地显示其“亮点”。所以,以往的评优课中很少有人触及。2011年10月,在江苏省初中化学优秀课观摩评比活动中,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的朱月芳老师所展示的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授课“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获得了一等奖。笔者认为本课是运用建模分类思想,进行“元素”概念的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中教学设计,匠心独运,耐人寻味。在此,将其课堂教学过程与分析呈现给大家,以期进一步交流与研讨。

1、教学活动模块

1.1 创设情境,引入元素主题

[展示]播放一段视频广告:黄金搭档换物篇

[师]请问画面中这位小朋友想要补哪五样呢?

[生]学生1:维生素、钙、铁、锌、硒。

[师]你知道钙、铁、锌、硒是指什么吗?

[生]学生2:元素。

[师]我们人体为什么要补充这些元素呢?请大家课后预习课本,查阅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调查报告,下节课进行交流。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元素。

评析:从生活着手,合理使用学生熟悉的广告视频,截取有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入课题,这种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青睐。因为,它既体现科学与生活、与人文的融合,又增加趣味性和直观性,更能有效地为教学主题服务。

1.2 建构模型,形成元素概念

[师]黑板上红色磁贴代表氧原子,绿色磁贴代表碳原子,黄色磁贴代表氢原子,分别表示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一氧化碳分子的微观分子模型。请仔细观察这些分子,将其中的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找出来,并将同一类原子放在一起。

[生]学生3:将分子拆开,从分子中分别找出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并归类。

[师]在化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同一类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这样的同一类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这样的同一类碳原子总称为碳元素。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元素吗?

[生]学生4: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以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为例,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氢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都为1,水分子中的氧原子,氧分子中的氧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都为8。大家知道这些同一类原子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学生5:质子数相同。

[投影]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同一类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那你知道碳元素与氧元素的区别是什么吗?

[生]学生6:质子数不同。

评析:教师首先借助模型完成概念的宏观表征向微观表征过渡,然后帮助学生对元素概念微观表征进行精确表述,从而形成科学的元素概念。说明了贴近学生的情境和直观的模型能促进学生概念的有效建构。

值得改进的是,模型建构的过程如果不只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而是将这个过程设计成分组模型演示,每组发一个小白板和若干磁贴,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效果可能会更好。

1.3 借助元素名片,认识元素的符号表征

[师]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元素只有110多种,其中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有90余种,人工合成的有20余种。为了便于交流和有利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也就是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8副“元素扑克牌”,每小组1副,请大家对比扑克牌所提供的信息,你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写在学案上。

[生]根据“元素扑克牌”提供的三个信息,左上角的质子数,右上角的元素名称,中间的元素符号,小组讨论并完成学案。

小组1交流:第一个发现: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第二个发现:有的元素符号是一个字母,有的元素符号是两个字母

第三个发现: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师]国际上以这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首字母相同,在后面加一个后缀字母,首字母大写,后缀字母小写。

[师]板书:符号书写:一大二小

[师]请从符号书写的角度找出CO与Co有什么不同?

[生]学生7:前一个符号的O是大写,后一个符号的O是小写。

[师]你知道这两个符号分别表示几种元素吗?

[生]学生8:前一个符号表示碳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后一个符号表示一种元素。

[师]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有一些意义我们在后续的学习中会涉及到。

小组2交流:可以把这些元素按照质子数由小到大排序,氢、碳、氮、氧、镁、铝、硫、氯、钙、溴。

小组3交流:从名称上看,只有四种偏旁,分别为气字头、三点水、石字旁、金字旁。

[师]请看课本149页附录部分的元素周期表。

[生]对照元素周期表,找含四种偏旁的元素分别分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并进行分类。

评析:教师自制“元素扑克牌”——元素名片,让学生观察、比较“元素扑克牌”所提供的三个信息——质子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并讨论归纳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不同元素,质子数不同;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能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将元素进行简单的分类。至此,学生对元素概念的三重表征形式已经全部认识了,也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元素概念。元素扑克牌的形式使知识呈现的方式趣味化,顺应了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提高其元素概念的学习效率。

1.4 运用元素概念,形成新的物质分类观点

[师]其实分类的方法我们之前已经学习过了,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多少,我们可以将物质如何分类呢?

[生]学生9: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师]大家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吗?

[生]学生10: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

[投影]请观察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找出这些物质的组成元素,并在学案上写出元素符号。

氨气(NH3);二氧化碳(CO2);水(H2O);氯化氢(HCl);氯化钙(CaCl2);氧气(O2);铝(Al);碳酸氢铵(NH4HCO3);氮气(N2);氧化镁(MgO)

[生]书写元素符号,完成后学生互查互纠。(同时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各写五种纯净物的元素符号)

[师]请根据组成这些纯净物的元素种类的多少,小组讨论该将这些纯净物如何进行分类,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学案上。

[生]小组4交流:

氧气(O2);铝(Al);氮气(N2)归为一类,只含一种元素;氨气(NH3);二氧化碳(CO2);水(H2O);氯化氢(HCl);氯化钙(CaCl2);碳酸氢铵(NH4HCO3);氧化镁(MgO)归为一类,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师]化学上,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呢?

[生]学生11: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师]根据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所以能不能把范围缩小—点,使定义更准确呢?

[生]学生12: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师]请课后思考,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否一定属于单质?

[生]学生13: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师]从化合物中将二氧化碳(CO2);水(H2O);氧化镁(MgO)分出来,将这样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请比较元素组成的特点,说说什么是氧化物。

[生]学生14: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师]请问氯化钙和碳酸氢铵为什么不属于氧化物?

[生]学生15:氯化钙虽然由两种元素组成,但是没有氧元素;碳酸氢铵虽然有氧元素,但是由四种元素组成,所以它们都不属于氧化物。

评析:本环节中,通过学生的探索和教师的恰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在归纳单质的定义时,开始得出的定义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单质,教师通过提示学生分类的对象为纯净物,引导学生对单质进行准确的定义,并要求学生课后思考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否一定属于单质。如果能当堂举例说明,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只含氧元素,但是属于混合物,能使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适时解决,教学效果会更好。

1.5 借助概念图系,初步建构与元素有关的概念系统

[师]通过对纯净物的分类,我们可以发现元素在自然界中可以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所以黄金搭档中补充钙、铁、锌、硒四种元素,实际是指补充含这四种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师](投影物质分类体系概念图)请对照物质分类体系概念图,将元素扑克牌背面的十种物质进行分类。小组讨论,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写在学案上。①高锰酸钾(KMnO4);②二氧化锰(MnO2);③空气;④红磷(P);⑤五氧化二磷(P2O5);⑥自来水;⑦氧气(O2);⑧氯化镁(MgCl2);⑨一氧化碳(CO);⑩过氧化氢(H2O2)。

[生]利用扑克牌,将背面的10种物质进行分类。

小组5:将10张扑克牌贴在黑板上的物质分类体系图中。

评析: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过渡小结与前面引入的情景呼应,纠正学生原有的迷思概念。学生活动时,通过合作的方式再度使用“元素扑克牌”中提供的信息,通过观察与思考,既整合和归纳有用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又提高了所开发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在小组活动5中填写各类物质时,不知将高锰酸钾放在何处。如果在此处提醒学生注意各物质类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从属、并列还是交叉关系?那么高锰酸钾放在何处的问题就自然得到解决。

2、教学活动反思

化学概念的结构形成与建构(或重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它需要经过感知一表象一概括一概念,从而达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本课试图采用建构主义思想,运用相似联想、类比模型、概念图作为理论基础,以元素概念的三重表征建构为抓手进行教学。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和体会物质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物质的简单本质即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领悟到复杂的自然界也存在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元素观和物质组成观。

本课的创新之处在于充分利用自制教具,如常见物质微观模型搭建和“元素扑克牌”,让学生从中获取关于元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信息的整理与归纳得出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以元素为核心的相关概念系统。

本课中如果能够制定关于玩“元素扑克牌”的游戏规则,将扑克牌“奖励”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游戏,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记忆并掌握常见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作者:高兴邦 朱月芳

第三篇:利用食品中的化学元素进行安全检测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里世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食物品种繁多,有毒有害物质也就分为许多种类。利用食品中的化学元素进行安全检测需要大量的测试,需要的进行检测的材料的质量非常小,样品中的浓度的样品通常是克的级别,甚至是PG。此外,除了对送检材料本身的进行一些利用食品中的化学元素进行的检测之外,对其衍生物或者降解产品的测定也是一条思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广且十分重要,所以对食品安全检验就要求使用更精确的测试方法,要使消费者能够放心。

【关键词】化学元素;食品;检测

1.引言

1953年是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艾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从那时候开始,现代生物学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科学家们开始着手于生物大分子核酸的研究。1990,独立的两个研究小组在科学期刊上《自然与特定的目标结合核酸的体外筛选》的研究论文里,称这类核酸为适体,它从拉丁语分和希腊语的词缀部分中衍生出来,中文译为“适当的”,“适”,或“DNA适体”。DNA这种脱氧核酸,它的适体的筛选技术被称为“配体指数富集系统演化”,它是基于化学技术相结合、PCR技术和基因克隆测序技术、基于技术集成的产物。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也高速的发展着,出现了许多新的生物化学方法,我们将这种方法应用到食品检测中,应该是物有所用了。

SELEX技术从随机寡核苷酸文库的设计原则的一般思想的基本原则演化而来,是一种使用化学合成的核酸组合(约1015~1018种核酸),经过多轮筛选和指数富集后收集的配体,得到目标产物。

适体筛选技术是指:从技术过程的组合化学合成的随机特性寡核苷酸的文库中,进行有目的筛选。核酸库的功能结构为:两端是固定的序列,中间是一个随机序列。随机序列恰恰是得到不同的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的关键,确定随机寡核苷酸文库的数量和多样性就可以确定一个适体的特性。

在理论上,如果由N个碱基组成的寡核苷酸随机序列,随机序列的多样性十分丰富,将大于4的N次方。SELEX技术是一种分子进化工程技术,工艺过程包括三个过程,类似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自发突变,自然选择和育种。对筛选核酸适体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PCR机器中人工设计合成核酸,建立一个有非常多的单随机寡核苷酸序列组成的库。在一个特定的缓冲区,孵化与靶分子的随机库系统。

(2)膜过滤,磁珠法,离心,色谱柱,毛细管电泳等。实现一个目标分子的结合。比如以此技术而进行的分离核酸序列和结合之间的非分离的核酸序列的方法。

(3)用来绑定分离的核酸序列,在这里经过一些检测,就能够比较有效地排除核酸序列的非特异性结合。

(4)核酸序列的核酸的特异性结合。使用PCR使形成的库逐渐增大,直至可以使用核酸水平所产生的子库,重复步骤(2)(3),每进行一次过滤,标准都进一步提高要求,使能够特异性与目标DNA,RNA分子结合的子链呈指数增长,低亲和力的序列将被淘汰,直到获得目标核酸分子,获得使用离解常数库解决方案的目标值。

(5)还有通过克隆和测序获得所需的目标核酸序列,并且在完成之后还要通过测定产物的核苷酸序列来确定的目标分子结合的特异性和目标产物的亲和力。

SELEX筛选寡核苷酸适配子技术特点是转移到体外进行分子培养,但在实际的筛选寡核苷酸适配子的过程中,SELEX筛选环境通常是由技术本身来限制的,设备的先进性影响筛分效率。近年来,为了不同的目的,许多人以新的SELEX技术来发展的传统技术的研究。通过这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中的适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采用配位富集(SELEX)技术系统,可以随机寡核苷酸文库筛选核酸适配体来识别蓖麻毒素的目标分子的特异性。将毛细管电泳分离一部分,缩小了范围的筛选,采用毛细管电泳具有高效的分离能力,大大降低了过滤周期,只经过4轮筛选就得到特异性寡核苷酸适配子来识别蓖麻毒素的目标分子。

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目前的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筛选食品中的化学元素进行检测的技术已不能满足现状,为了分析核酸适体技术的有毒物质,还需要有对有毒有害物质衍生物的检测,SELEX提供了了一种新的方法。适体可以使用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对如分子间力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三维结构进行描述,如假结,凸环,四克-二聚体等,借以确定目标物质的特异性。

虽然这项研究核酸适体和过滤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将不断推动着这条研究道路的发展。比如目前,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这种现象,运用适体药物,和小分子分析领域的适体技术,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具体为找到合适的手提与其它分析技术的探触相结合,以及提高适体分子机制的分子特性。

基于微生物的化学元素检测的应用前景,研究机构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之后,制作了适体生物传感器。由于SELEX技术的出现,可以使传感器有选择地对病毒的寡核苷酸进行筛选,通过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核酸适配体活性蛋白,找到诊断传染性疾病的新方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SELEX技术在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通过样本中的化学元素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结束语

在利用食品中的化学元素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可以使用SELEX技术来食品中的化学元素进行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它们的衍生物,相较于以前的所使用的食品安全检测中仅仅利用食品中的化学元素进行检测方法,这种新型的化学元素检测方法更加快速简便,而且检测的效率非常高,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还具有非常高的精度,在食品安全检测这种关系到人民健康的环节中,它将是非常有效的推动工具。

经历了20年的时间,研究该核酸适配体科学日益成熟,同时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如分子识别,药物筛选和目标识别,基因表达调控,医学影像学,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不仅如此,核酸适体作为靶分子,基于科学领域的分析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或许未来,我们将看到SELEX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的更多更精彩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士明.百姓生活与食品安全.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食品安全必读法律法规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3]赵林度.零售企业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周美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翻转课堂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法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