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讲解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翻转课堂讲解范文

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讲解

一、翻转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 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回家练习。 与传统的课堂 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 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 知识的运用等, 从而达到更好的 教育效果。

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 50年代,世界上很 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 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 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 ? 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 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 学视频, 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 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 比较长的视频 也只有十几分钟。 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 有较强的针对性, 查找起来也比较方 便 ; 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 通过 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 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 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 除此之外, 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 画外音。用萨尔曼·汗自己的话语来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 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 ”这 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 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 ,是通过教师 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 ; 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 ,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 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 “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 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

重构。 “信息传递” 是学生 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 ; “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 过互动来完成的, 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 同学之间 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 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 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 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 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 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 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 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 能够 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 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 评价技术的跟进, 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 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二、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 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 过程。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 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 完整的教学活动。 它的形式是自主学 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 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 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

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之四“微”

1. 微课“位微不卑” 。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 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2. 微课“课微不小” 。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 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3. 微课“步微不慢” 。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 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4. 微课“效微不薄” 。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 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课例片段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 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 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 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 境” 。因此,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 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主要特点

1. 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微课”的时长一般为 5— 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 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 40或 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 “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 2. 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 “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 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

容 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 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 3. 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 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 (如 rm,wmv,flv 等 ,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 课例, 查看教案、 课件等辅助资源 ; 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

保存到终端设备 (如笔记本电脑、 手机、 MP4等 上实现移动学习、 “泛在学习” , 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 评课、 反思和研究。 4. 资源组成 /结构 /构成“情景化” :资源使用方便。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 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 (包括教案或学案 、 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 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 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 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 包” , 营造了一个真实的 “微教学资源环境” 。 这使得 “微课” 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 具体的、 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 “隐性知识” 、 “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 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就学校教育而 言, 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 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 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 ;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 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 或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 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 的问题。

6. 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 ; 正 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紧 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

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 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 容易转化 ; 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 (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 讨论 。

8. 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 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

活动, “现炒现卖” , 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 ,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 ,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 , 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微课的“十大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 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 。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 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 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 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 性。微课的特征有: 1. 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 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 教学时间较短。 5-10分钟为宜,最少的 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 20分钟。 4. 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 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 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 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8. 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 微课的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 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 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 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 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 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

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 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区域微课资源的开发 1.内容规划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 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 形成 建设规范和体系, 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 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 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 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的知识点谱系, 在 征求意见后统一发布,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选择开发。 2.平台建设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 共享和应用的基础, 须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 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 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面向教 师个人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和机构。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 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 保其质量。 4.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 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 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 在网络 web2.0 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 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 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 育应用前景。 对教师而言, 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 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 教师的电子备课、 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于微课资源 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 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 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 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 “泛在学习”将会 越来越普及, 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

习,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三、慕课 慕课: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 是新近涌现出来 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 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 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慕课简介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 “M”代表 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 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 MOOCs 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 16 万人;第二个字母“O” 代表 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 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 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 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 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MOOC 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 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 说, 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 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 2011 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 的革新” ,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 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2]多家 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 Coursera、 edX 和 Udacity 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 “三 巨头” ,前两个均进入中国。 课程范围 MOOC 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 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 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慕 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通常,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然 而,如果学习者试图获得某种认证的话,则一些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可能收取一定学费。 授课形式 课程不是搜集, 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

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 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 的形式, 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 其余的课程结构也是最小的, 通常会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 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

等。 测验 每门课都有频繁的小测验,有时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通常由同学评分(比如一门 课的每份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一些学生成立了网上学习小组, 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 主要特点

1、大规模的: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 与者发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 MOOC。

2、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 MOOC。

3、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 无论你身在何处, 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 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 即可。收起

第二篇:翻转课堂8:翻转课堂的思考

关于翻转课堂研究7

翻转课堂的思考

仔细分析美国的翻转课堂,与我们的课堂改革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现简单的汇总以下。

一、教学手段的先进化

所谓教学手段的先进化,主要就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把预习部分转化为观看视频,这是有别于我们国家教学的一大特色。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关键是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外甚至是校外,是对课堂地点的演变,使课堂变成了一切皆为教室。这是翻转课堂的理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

二、先学后教的预习化

仔细剖析该教学模式,基本上与我们的先学后教非常相识。目前我们的课前预习大多数是纸质的预习学案,再先进一点就是如一些小学实行的校讯通,把学生的作业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家长,从这点上看,我们的校讯通与美国的翻转课堂有相识之处,异曲同工,形式相识,目的一样。最终还是让学生先预习,只不过是学生预习的材料丰富一些,伴有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把预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预习罢了。

三、学生合作的小组化

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都是先学后教,然后课堂上学生探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就是布置好任务,然后有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合作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只是一个任务的安排着,学生是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和探索者。

四、教师角色的导师化

从该种教学模式来看,他的起源还是源于我们的杜郎口。俗话说:“懒人推进了世界的发展”。正是这种原因,由于“懒教师”的出现,才产生了“勤学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只有定好位,才能做好“在其位谋其政”。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把老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以学定教得以实现!

其实,我们也没必要崇洋媚外,关键是我们只要认准的经验,就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不论怎样改革,都要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脑思考,自己的嘴去说。翻转课堂,不是“推翻”重在“转”,转新形势下的课堂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上谁能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最终才能发展学生、成就学生!

第三篇:大翻转、中翻转、小翻转:翻转课堂本土化的实践创造

让教学从教师教为主转向学生学为主;让学生学习,从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让教学更加适应学生个体需要等。一直是教育研究界和实践者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翻转课堂的模式即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视频和其他教学材料;课堂上,师生一起解决问题,完成作业。这为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课前的视频或其他材料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自主掌控学习进度,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求教同学、老师或家长。

有了对知识的基本理解与把握,课堂上,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研究、更多的练习应用。当然,课前没有学会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最终达到让班内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内容,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的目的。

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符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规律,为因材施教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我国不少中小学教师也开始尝试与探索。

实践中,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是老师们共同的感受,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背景下,完全实施“课前在家看视频、课堂内讨论交流写作业”的美国式的翻转课堂实践,有些不太现实。 不过,一旦看清了翻转课堂的价值所在,理解了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主体、教师助学”的本质,有着丰富教育智慧的中国人,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很快就创造性地探索了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

因而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温州二中等学校,就有了如下的和翻转课堂有关的新名词。

家校大翻转

这是美国翻转课堂实施的原样,教师事先录制微视频,布置进阶作业,发给学生,学生前一天在家观看视频和其他学习材料,完成进阶作业,通过学习平台提交给教师;第二天,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提出学习问题或困难,大家共同解决,学生能够解决的就由学生来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来帮助。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拓展、探究创新等。

校内中翻转

如果所有学科都按照上述家校大翻转的形式,显然,在当前的学校实践中,有些学校不易做到。因而,就有了校内中翻转的概念。即一个单位的教学内容,比如语文课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或者数学课中一个原理的学习,本来就需要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翻转课堂模式下,第一课时的时间,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视频或其他学习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提交给教师;到了第二个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组织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更多地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练习等。

课内小翻转

这样的翻转是在一节课内完成的。一般而言,对于较为容易理解的内容,比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中的介绍或案例,增强学生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讨论交流,教师及时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此外,有教师提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制作和观看视频,如果学校或学生没有电脑,是否可以实施翻转教学的问题。

我们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有了齐全的设施设备,可以帮助实施。若没有电脑设备,尤其是学习平台的支持,同样可做。

在和山东济南历下区教育同仁们交流时,就有了视频翻转和文本翻转的词汇。

视频翻转。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知识讲解,学生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并提交,在学习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及时掌握学情,有针对性地教学。

文本翻转。也有学校教师因没有录制视频,就以原有的导学案或学习单为载体,让学生实现自学教材或提供的其他资料,完成导学案或学习单上的作业,交给教师,教师逐一批改学生的作业后,再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当然,这样教师花费在批改作业上的时间就比较多。

这两种形式,内涵本质一致,都是为了让学生先行自主学习,能够学会的就不再教了,学不会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学更具针对性,让课堂教学效益更高。

从以教学为主走向以学习为主,是未来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翻转课堂实践则是真正实施“从教学走向学习”的良好载体。因地因校制宜,灵活实施,稳步推进,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是应有的态度和所需把握的原则。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

第四篇:翻转课堂案例

翻转课堂案例:《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数字与信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结合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调查与交流,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有关知识,体会用数字编码描述信息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分“提出问题”“比较分析”“设计方案”“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安排活动。“提出问题”环节,主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特点; “比较分析”环节,主要结合身份证号码,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方法;“设计方案”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以全校同学为主体,讨论并设计为全校同学编号的方案;“拓展延伸”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一些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表达了什么信息。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讨论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通过上面的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具有准确、简洁、便于检索等特点,并进一步梳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感受数字编码的应用价值。

本课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分析数字编码现象,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的含义及方法,探索发现身份证等编码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和获取其编码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本课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数字编码的方法,发现身份证等编码信息及基本编码方法,正确、合理、灵活和科学地自主编制一些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

二、达成目标发掘

《数字与信息》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遵循先“读”(码)后“编”(码)的编写体例,读和编在同一课时内完成,体现出读编并重的特点。但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若以先读后编的路径展开教学,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的复杂性可能只会让学生关注到编码的含义,而忽视蕴含其中的编码方法。如果无法通过编码方法架起桥梁,那么读和编必然是脱节的,是无法达成培养学生编码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本课时达成目标分解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自主学习两个部分。课前自主学习达成目标设定为:

1.通过对生活中数字编码现象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发现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信息;

2.了解身份证号的编制方法及构成含义,能解析和判断身份证所反映的出生日期、性别等信息。

课堂学习达成目标设定为:

能进行图书“索书号”(二级)的编码,运用所学数字编码描述信息的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设计,将教材的先读后编、重读轻编调整为边编边读、以编为主,以引导学生为图书编制“索书号”为主线,凸显了“数字编码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三、课前准备

(一)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用。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方面作如下设计:

达成目标: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现象,发现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信息;了解身份证号的编制方法及构成含义,能解析和判断身份证号所反映出的相关信息。

学习任务:找一找、查一查、写一写生活中的编码;填一填一家三口的身份证号,分析其构成含义。

方法建议:查找资料、对比发现。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第一环节: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第二环节:解读身份证号含义。第三环节:设计方案,编制“索书号”;第四环节:展示质疑,全班评价。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使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衔接起来,形成目标管理。

(二)教学视频设计

教学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课视频有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感悟数字组合含义,了解数字编码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字编码传达信息功能。视频展示:由“1”“1”“0”3个数字组成的数,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排列的顺序,还可以是“报警电话”这一特殊的电话号码。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编码传达信息的功能。

然后,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一:先写一写自己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及本市固定电话区号,再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编码,举例写出一个具体的编码。

第二部分:解读身份证,领悟数字编码信息的意义,使学生学会采集数字编码所传递的信息。

视频中,教师系统讲解身份证号“地址码”“出示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的构成,揭示“合理”“简洁”“唯一”等编码原则。用微视频系统解读身份证号构成含义及相关编制原则,替代了教师原本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凸显了“微课程教学法”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兴趣高,自主性强,自由度大,体现了个体差异性。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先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然后解读身份证号构成含义,在掌握编码方法的基础上编制索书号,最后展示质疑,让学生带着个体的思考走入课堂,使得课堂学习深度得以拓展。

第五篇:翻转课堂案例

《月光曲》教学案例

该内容总课时:3课时

翻转课时:2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我用了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授,《月光曲》是一篇精讲课文,课文大量的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对景物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贝多芬当时创作这首曲子的情境。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范例。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了大量的课前学习资料,课上以提问、小组活动、讨论为主、教师小结为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二、学习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我在授课时采用了学生模仿现实情境的方法,体会创作情境,同时伴有提问。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为了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体会文章感情。

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两套学习方案,如果学生不善于表演,活跃不起来课堂气氛,就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式,教师适时点拨。

四、课前任务设计

一、看教师提前发的教案。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二、听《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磁带。

三、看老师第三节的教学视频,网址:百度云——网盘,学生知道账户和密码。

五、课上任务设计

《月光曲》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知(3)

1、导言: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的字词、课文分析,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感悟深化课文的思想。

2、师板书课题。《月光曲》赏析

二、感受乐曲,激发情感(10)

注:在课件上播放《月光曲》

听《月光曲》这首曲子,感知内涵。

听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组织交流,小组讨论。

三、情境表演(20)

注:看教师发的关于描写贝多芬创作曲子的材料。

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学习了第三课时的有关知识,为了检测学习效果,我们来进行表演,看谁体会了《月光曲》的内涵。

四、教师总结(7分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观潮课后小结范文下一篇:歌词爱的代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