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上复习资料

2022-12-19

第一篇:部编语文七上复习资料

部编教材七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简案

复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及代表作。

2、讲读课重点词句及问题探究。

3、品味的语句精妙,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复习方法:合作探究法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导语: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下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巨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今天就让我们再来重温第一单元四时美景!下面让我们齐读第一单元的内容提要了解一下这一单元有哪些内容?

2、课文一览:出示课件2《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雨的四季》(刘湛秋)《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

3、本单元三篇现代散文、四首古诗:出示课件3《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时令景象。《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了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雨的四季》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了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歌,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

4、复习目标:出示课件4

1、积累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及代表作。

2、讲读课重点词句及问题探究。

3、品味的语句精妙,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授新过程:

(一)字词积累:出示课件5

1、课下注释生字、生词强调的要记牢

2、同桌利用辅导时间提问背诵

3、生字、生词在背书组长处默写

(二)讲读课探究:

《春》

一、文学常识:出示课件6:《春》的作者是

朱自清 ,字 佩弦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二、文章主旨:出示课件7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表现了春天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问题探究:出示课件8

1.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反复、拟人,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喜悦之情。)

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统领全文)

3、品析:“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睡醒”、“张开了眼”是拟人。本句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情景。) 出示课件9

4、第三自然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偷偷地”与“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赋予小草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生机勃勃和小草不经意间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出示课件10

5、第三段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这与中心内容有关系么?为什么? (揭示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有,这是对春草的侧面描写,用来衬托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的可爱。) 出示课件11

6、作者在描绘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衬托的手法,化静为动,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突出了百花争春的气氛,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 )

7、文中“闹”字换成“叫”字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闹”赋予花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一派喧嚣沸腾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叫”只写声音。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

出示课件12

8、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降临,新的开始,给人以希望,体现了春天“新”的特点。 “春天像小姑娘”春天装扮大自然,美化人间,突出春的“美”的特点。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象征春的强壮的生命力,青春活力,体现了春的“强”的特点。 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出示课件13

9、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济南的冬天》

一、文学常识: 出示课件14

《济南的冬天》作者(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著名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出示课件15

二、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 温晴 的特点来写。文章第1自然段先用 对比 的写法,从自己的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图景:一是济南的山景,分别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突出其 暖和安适 的特点; 薄雪覆盖下 的山,突出其

秀美;;城外远山,突出其 淡雅;二是济南冬天的水,着眼于表现其 暖、清、绿、亮 的特点。

三、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出示课件16

1、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本句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的手法先出感人的脉脉情感。何况山们还“低声地”说着,再现了这个“理想的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出示课件17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有什么表达效果?(“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出示课件18

4、品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表达效果。(作者把夕阳下粉色的薄雪比作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修容与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表达出作者对济南雪后山景的喜爱之情。)

5、品析“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的表达效果。(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水的赞美之情。) 出示课件19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出示课件20

7、对比阅读:对比《春》第四段和《济南的冬天》第四段()

1、写景顺序——都是按照

空间顺序 进行描写(1)《春》的选段从树上再写到花下最后写到草丛里,(2)《济南的冬天》选段中从山尖→山坡→山腰;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四、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出示课件21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葡萄蔓被风吹得凌乱不堪的情形) 出示课件22

2、“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运用“跑、撑、撞、滑、跌倒”一连串动词,准确地表现了羊受到惊吓,在风雨中惊慌失措的样子。) 出示课件23

3、“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比作乱麻;运用一系列动词,从外形描写垂柳在风雨中摇摆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古代诗歌四首》出示课件24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工迁龙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

一、文学常识填空:出示课件25(1)《观沧海》作者 曹操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诗歌 《龟虽寿》

、《蒿里行》

等。与

曹丕

、 曹植

并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作者为 唐 代诗人 王湾

。次,是

停留 的意思。(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 《李白集校注》 作者是 唐

代大诗人

李白 字 太白 , 号

青莲居士

。(4)《天净沙

秋思》作者是 马致远

,号 东篱,是 元

代著名 戏曲 作家、 散曲 家。

他与

白朴

关汉卿

郑光祖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天净沙是 曲牌名

二、读《观沧海》中,回答问题。出示课件26 (1)曹操的《观沧海》中,交代观沧海的地点的一句诗是

东临碣石

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三、诗句填空:出示课件27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5、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雄浑景象的诗句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出 示课件28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颈联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最能突出地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示课件29

4、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描写江上景色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运用设问的名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五、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课件30

1、这首诗中点明事情发生的时令的诗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2、借月亮抒写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友人的关怀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也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天净沙·秋思》出示课件31

1、《天净沙 秋思》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用景物表现游子孤独凄凉的句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出示课件32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11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第二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部编语文七上)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 学生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

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课文精读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一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

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五、写作特点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六、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时间:秋

远眺地点:碣石山

↓水 澹澹 洪波

近观山岛 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想象日月星汉 仿佛在海中运行出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写景叙事:点时令——飘零之感过五溪——迁谪之远抒发感情:表达牵挂,情深意长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 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 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四、课文精读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 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天净沙•秋思》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

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探究: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

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五、写作特点 1.《次北固山下》 (1)内容前后照应。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如“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2. 《天净沙•秋思》 (1)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

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六、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淡淡乡思愁绪首联 点题颔联 船上所见:“平”“阔”“正”“悬”颈联 写景 时令(残夜)尾联 归雁传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绘景(断肠)人(在天涯) ——写人言简意丰 多方映衬 情景交融秋原黄昏行旅图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第三篇:部编版七上语文教学计划88

七上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力争夯实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六大单元。 第一单元的几篇写景诗文,均出自名家之手,文笔优美,构思精巧,富有诗情画意。品读课文,会激发我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本单元学习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口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二单元的作品围绕“亲情”这一主题,选编了古今中外的名文,既有散文又有诗歌,既有现代文又有文言文。这几篇文章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抒写的是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表达的是对亲情的理解和珍视,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口味。

第三单元的课文围绕“童年学习生活”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古今中外的名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我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

第四单元的文章选编了四篇古今中外的名文,既有对人物品行的礼赞,也有对生活哲理的探求与思考,令我们感动的是那理想的光辉和人物精神、人格的魅力。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的文章围绕“人与动物”这一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的四篇名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有的表现了对动物命运的关注,也有的表现了与动物的矛盾冲突。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的课文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描绘了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令人惊叹。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没有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相信通过努力会有所改变。

四、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

㈠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下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㈡德育教育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㈢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五、教学重、难点

⒈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⒉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⒊能够掌握每课的重点字词的书写以及释义。

⒋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⒌能够结合实际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品味生活 ,养成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能够与同学合作探究分享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⒍作文方面做到三点: ⑴在学生原有写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锻炼写作的基础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基本写作要求。

⑵能层次分明地、有条理地写出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在作文中写出有个性的东西,作文要创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完全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进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⑶继续加强记叙文的写作,多看多积累多悟多写。

六、教学策略

通过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了解,预设以下教学方式、策略、方法与手段:

㈠阅读:

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课外阅读积累。 ⒉课内阅读:对于重点篇目要精讲,并要进行配套的训练。要重在以教材为载体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

⒊课外阅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如推荐佳作、摘抄佳作、写读书笔记、阅读检测等。要通过专题阅读训练,各个突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⒋学生每周必须要有5000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每周要完成1000字以上文字笔记,每月必须读一本文学名著,并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⒌指导和训练重点:课内文言文。

文言文是学生新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认真踏实,还要肯花时间。而文言文的教学和训练又要贯穿整个学年,因此要由浅入深加大训练难度,扩大训练量,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精讲课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好文言文。

㈡写作:

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摘录本、周记本,分别用于阅读、随笔和作文写作。

⒉进行分类训练:

⑴阅读、随笔(周记) ⑵作文训练:

本学期,重点是要掌握一般记叙文的写作:其基本要求如下: 懂得记叙要紧扣事件的发展,掌握几种常见的突出主题的写法。懂得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⑶作文的训练要求: 除阅读、随笔外,平时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总共安排8次,并将考纲要求及各项训练点穿插到这8次指导与训练中,这样可以使作文指导更具有操作性、实效性,让学生在每次的训练中强化认识,提高能力。

㈢其它:

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后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⒈诗词名句的积累。

⒉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 ⒊成语、熟语的积累。

⒋佳作精彩片断的积累。充分利用摘抄本。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四篇:部编版七上语文文学常识(含名著导读)

课内文学常识

1、《春》选自《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通过写济南冬天山水的特点,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雨的四季》作者刘湛秋,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

全文以对雨的爱恋为线索,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4、《观沧海》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诗人。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5、《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史铁生,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表现了“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

6、《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人,作家。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7、《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郑振铎译,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吉檀迦利》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它是以一种儿童的心态来写的。用充满童稚的想法细腻地刻画了儿童天真可爱却又稍带顽皮的与母亲嬉戏的心理,表达“我”和母亲之间的浓浓的爱和母子间亲密的感情。

《荷叶母亲》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8、《世说新语》二则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10、《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全文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1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2、《纪念白求恩》选自《毛泽东选集》,

13、《植树的牧羊人》选自《植树的男人》,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通过三次去高原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来赞美牧羊人心存美好、坚持不懈来改变贫弱的生存环境的品质。

14、《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心理学与成长》,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15、《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16、《猫》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通过三次养猫并最终失去猫的故事来一步步演绎作家的心路历程的变化,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作家深邃的人格思想: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的反省自我的过失!揭示了社会弱势群体遭遇苦难的悲剧根源!

17、《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8、《狼》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郭沫若评价为“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通过描写一个屠户杀两狼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狡诈的本性,嘲讽了恶狼因贪婪和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同时启发我们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9、《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买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20、《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作者通过联想、想象描写了一幅充满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的天上街市图。表达了广大人民理想的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1、《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袁柯,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对于人类起源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22、《伊索寓言》伊索,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讽刺了现代社会某些虚伪丑恶现象。同时又呼吁每一个人都应尽一份为后代创造良好生活空间的责任。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

《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8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课外古诗词诵读

1、《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

2、《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诗人。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岑参,江陵人,唐代诗人。 4、《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李益,字群虞,陇西姑臧人,唐代诗人。 5、《秋词》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6、《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唐代诗人。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诗人。 8、《潼关》作者: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主要内容:

狗·猫·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是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并且和反动派斗争的信念。 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害死了自己的隐鼠,充满了憎恨和厌恶;而对于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

《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小品形式为主。收入《湘行散记》、《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

《白洋淀纪事》

作者是孙犁。讲述了一天的工作、邢兰、战士、芦苇、女人们(三篇)、"懒马"的故事、走出以后、琴和箫、丈夫、老胡的事、黄敏儿、第一个洞、山里的春天、杀楼、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

一、村落战、麦收、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

二、碑、钟、"藏"、嘱咐、新安游记、纪念、光荣、种谷的人、浇园、蒿儿梁……。

《西游记》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精彩名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精彩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孙悟空: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积极进取,永不妥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敢作敢当,充满了斗争精神和反抗精神。

猪八戒:他忠勇、善良、淳朴、憨厚,吃苦耐劳,斗争勇敢,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但他好吃懒睡,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搬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他有时耍点小聪明,结果反而坏了大事。

沙和尚:忠心事主,任劳任怨,忠厚老实,当孙行者和八戒闹矛盾时,须由他出来劝说调解,两位师兄外出时,由他陪伴师傅。如果没有这一个徒弟,唐僧就危险了,经也去不成。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 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镜花缘》

《镜花缘》清代李汝珍所作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在王母娘娘寿宴时,百花仙子得罪了嫦娥仙子,并对其立誓,若百花在不应齐放时违令齐放,自愿坠入凡尘,受一世磨难。后心月狐奉玉帝诏下凡,临行时,嫦娥告诉她,当令百花齐放,以显威名。于是,心月狐下界,转世成为武家女儿,后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封才人。武则天废唐改周时,一日,天降大雪,她因醉下诏百花盛开,不巧百花仙子出游,众花神无从请示,又不敢违旨不尊,只得开花,因此违犯天条,被劾为"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于是玉帝就把百花仙子贬到人间。

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赴京赶考,中得探花。此时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有奸人陷害唐敖说他与徐敬业有结拜之交,被革去功名,降为秀才。唐敖对仕途感到灰心丧气,便随妻兄林之洋出海经商、游历。

他们路经30多个国家,见识了黑齿国、白民国、淑士国、两面国、犬封国等各种奇人异事、奇风异俗,并结识由十二名花仙转世的女子,唐敖不仅次第搭救流落海外的「十二名花」,更陆续服食跃空草、朱草等仙家异物,有负重、跃高之能,也坚定其出世离尘之念,最后入小蓬莱成仙。 他的女儿唐小山思念父亲心切,逼林之洋带她出海寻父,游历各处仙境,来到小蓬莱,从樵夫那得到父亲的信,让她改名"闺臣",去赴才女考试,考中后父女再相聚。唐小山改名唐闺臣回国应试,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百人,一如泣红亭石碑名序。才女们相聚"红文宴",各显其才,琴棋书画,医卜音算,灯谜酒令,人人论学说艺,尽欢而散。

唐入小蓬莱山寻父不返。此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长安城外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关,拥立中宗复位,武则天仍被尊为"大圣皇帝",她又下诏,仍开女科,并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红文宴"。

第五篇: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2.6《散步》优秀教案

《散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学习新课文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下这幅图片,谁能说一下你看了这幅图有何感受?温暖、其乐融融。。。。。是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篇让人感到温柔和其乐融融的美文《散步》 。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 整体感知 (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 合作讨论 (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10=5+5) (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 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五、(15)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3分钟)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 (如果我们写作 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3分钟)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4分钟)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5分钟)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六、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百度推广销售经验总结下一篇:不当担不作为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