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教案

2022-07-14

教案的特征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学习、思考和模仿。教案撰写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则关系到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高一历史复习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高一历史复习教案

高一历史太平天国运动复习教案

【本节重点知识】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洪秀全思想的特点;

3、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讫时间和标志;

4、永安建制和定都天京的意义;

5、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三个标志及其目的、将领;

6、天京变乱的原因和影响;

7、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建立的新的领导核心;

8、三河镇大捷和陈玉成牺牲;

9、《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时间、宗旨、内容及其评价;

10、《资政新篇》作者、目的、内容(特别是外交方面)、评价;

11、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教训、性质、历史意义;

12、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内容和意义。

【知识结构】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败的

和沉重的

,导致

激化;

2、

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3、

严重;

4、西方

的影响;

5、洪秀全等的准备:

①组织准备:A、

年洪秀全创立

,目的是推翻

B、逐步形成以

六人领导核心。

②理论准备:A、特点()

、儒家

、农民

结合起来。

B、著作:《原道

》、《原道

》和《原道

》等。

:把西方

c、影响:将农民要求

的理想,通过

表达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号召力。

③建立根据地:

在广西

组织拜上帝会,开展

斗争。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兴起(1851—1853):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颁布纲领

①金田起义:

年,洪秀全在

桂平金田村发动反清起义,建号“

”。

②东乡称王:在

东乡洪秀全称“

”。

③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建立政权——冯云山、萧朝贵牺牲。

④定都天京:

年,太平军攻占

,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建立与

对峙的农民政权。

⑤颁布《

2、发展(全盛)(1853—1856):北伐—西征—东征

①北伐:A、时间:

年;

B、目的:推翻

;

c、将领:

;

D、失败原因:

供应不足;

E、战略作用:深入到清朝

地区,牵制了敌人兵力,为

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西征:A、时间:

年;

B、目的:巩固

;

c、将领:

;

D、经过:1853年西征军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在

,同汉族地主武装

交战势力;

年,

指挥西征军在

大败湘军,然后进入江西。

③东征:A、时间:

年;

B、目的:断绝

,充实自己的

;

c、将领:

;

D、结果:秦日纲夺取

,攻破

;同

会师,摧毁

,解除

之围;

E、意义:太平天国在

上达到

时期。

3、转折(1856—1857):天京变乱—建立新的领导核心

①天京变乱:根本原因——

的局限性。

主要原因——

以后,革命

减退,

思想滋长,

内部矛盾尖锐。

主要事件——韦杨事件,

出走。

果——A、使

元气大伤,出现“

”、“

”的危险局面;

B、

乘机反扑,重建

大营

(是太平天国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②重建领导核心:A、军事指挥:英王

、忠王

;

B、总理朝政:干王

,提出

的新方案——《

》。

4、防御战(1858—1862):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陷

①1858年:

合力再破

大营,解除

北面威胁;在

全歼湘军精锐;

②1860年:A、依

计策,

合力破

大营,迫使

自杀;

B、李秀成东征

,进攻

;美国人

组织

对抗太平军;

侵略军也撕下“

”伪装,配合

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很大,退回苏州。

③安庆失守,

退守庐州,由于歹徒出卖,被俘就义

5、失败(1862—1864):①清军分路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

,由

坐镇

统筹策应;

年,洪秀全病逝,

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①颁布时间:

以后(即

年)

②宗

旨:废除

土地所有制;

③内

容:A、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式——以

为单位,不分男女,按

平均分配;

B、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每户留足

,其余归

;

c、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的理想社会。

④评

价:A、性

质:是太平天国的

;

B、进步性:突出反映了

阶级要求

的强烈愿望,是几千来年农民

的思想结晶;

c、未实施的原因:客观上,没有一个

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主观上,

分配

的规定都是空想。

2、后期:《资政新篇》

①时间:

年;

②作者:

;

③目的:为了

④内容:政治上——统一

,以

治国;(实质是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经济上——学习

,发展

;兴办

事业等;(实质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教上——提倡兴办

学校,严禁

;(实质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外交上——主张同外国

,交流

往来;但不准外国

。(实质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⑤评价:进步性——具有鲜明的

色彩,是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

的方案,集中反映了

中国人向

寻找

的迫切愿望;

局限性——不是

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

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根本没有实施。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经验教训

、失败原因:①主观上:一是

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提不出切合实际的

;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

不明确,大多是迫于

;领导者

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

二是

上的失误:偏师

,孤军深入。

②客观上:

的联合绞杀。(新现象)

2、教训:受

的局限,

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战争;

4、功绩:①加速了

和整个

的衰落和崩溃。

②在

的同时又担负起

的任务;打破了

把中国迅速

的企图。

③是几千年来中国

战争的

④太平天国的领袖主张与各国

,后期又提出

的方案。←(新特点)↓

⑤同

等国人民的

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影响之间的关系:

太平天国运动是多年来阶级矛盾积累的结果。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偿付大量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战后开辟通商口岸,便利了西方商品的输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批农民破产,流民增加;战后鸦片贸易猖獗,白银大量外流,加上统治集团生活腐败奢侈,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因此,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2.对“拜上帝教”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领袖常常利用宗教和封建迷信来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也不例外。鸦片战争后,洪秀全顺应农民革命潮流,创立拜上帝会。拜上帝会把基督教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带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的农民革命思想和信条,并借传教为名发动群众,举行反清起义。应当承认,拜上帝教在洪秀全组织、发动群众参加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以后太平天国的斗争实践中,拜上帝教成为了太平天国的领袖们维护自己特权地位的一种工具,成了杨秀清牵制天王的工具,逐渐演化变质成为一种邪教。李大钊说过:“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关于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作品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包含宗教迷信和农民革命思想两个方面。在洪秀全生活的时代,还不可能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透过浓厚的宗教色彩,我们可以看到: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反映了反清、平等的革命要求;拜上帝教的一神论也便于把分散的农民结成统一的组织;对革命对象“阎罗妖”、对革命理想“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的描述,农民容易明白。这些用宗教语言宣传的理论,成了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精神武器。然而,这种浓厚的迷信色彩也产生了它的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反而起了麻醉人民群众的作用。

4.关于天京变乱

①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任何情况下,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理想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缺乏先进的科学革命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农民运动只会使封建生产关系受到某种程度的打击,但却绝对不会彻底摧毁它。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无法超越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定都天京之后,无力抵挡封建意识的侵蚀,享乐思想发展,个人欲望膨胀,相互争权夺利,最终演变成令人痛心的天京变乱。

②恶果:A、天京变乱不仅使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分裂,而且屠杀了数万名太平天国的骨干,造成“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这是天京变乱的直接恶果。B、清军乘机反扑,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天京又被围困,军事形势急转直下。c、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从胜利发展走向失败灭亡的转折点,是太平军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D、更深层次的影响还有:贪欲和特权从根本上破坏了原来的理想;滥杀和猜忌代替了团结合作;太平天国再也无人能像杨秀清那样驾驭整个政治、军事局面,行使指挥大权。从而使太平天国不仅是在军事上由盛转衰,尤其是军心、人心离散,太平军将士的理想破灭。

③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该诗的字面意义:楚汉战争,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最后乌江自刎;曹丕迫胞弟曹植作七步诗。诗人以此隐喻:太平天国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西征北伐,血染中原大地,但由于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骨肉相残,导致天京事变,从而削弱了力量。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四面受挫,终被残酷镇压。

5.关于《天朝田亩制度》

①主要内容: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最终目标是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②评价(特点):第一,强烈的革命性。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年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确立,也成为泡影。第三,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6.关于《资政新篇》

①主要内容: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和“开明君主国”,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作用,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②社会根源:第一,太平天国政权当时处于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第二,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第三,洪仁玕的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③评价认识:第一,革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探索。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第二,进步性: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第三,空想性: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在当时也缺乏现实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从实践上看,由于当时严峻的军事环境,也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第四,没有认清列强的本质。

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①产生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试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完全相反。

③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响应。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因而对太平天国运动未能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8.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新旧交替的年代里,时代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

新的时代特点,要从近代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予以理解;①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从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②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找真理。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反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③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④作为“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太平天国还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9.怎样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①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时代。时代必然赋予太平天国运动新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它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②其次,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看,它是由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以及原来十分尖锐的内部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所引起的。③从太平天国运动的任务和性质来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最终撕下了“中立”的伪装,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公开与清政府勾结起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④从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水平来看,它有着历代农民运动所无法比拟的拜上帝会这样一个比较健全的反封建斗争的组织形式,有着《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有着《天朝田亩制度》这样一个以反对封建土地制度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纲领,从而使这场斗争达到历代农民战争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⑤再从太平天国运动领袖们的创新精神看,由洪仁玕编著的《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先进的施政纲领,具有浓厚的新时代气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总之,由于时代特征所决定,经过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一代先进的中国人的创造,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发展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并形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第二篇:高一历史上册复习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复习纲要

一:鸦片战争:

1、战前中国和世界的特点。注意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的特点。

2、战前的中外贸易、贸易的特点及其原因。

3、结合具体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4、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道光帝主张禁烟的原因。

5、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影响。

6、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思想。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英法侵占广州和联军委员会。

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

4、为什么把这次战争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太平天国运动

1、革命爆发的原因、特点。

2、洪秀全的思想特点和永安建制。3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和意义。

4、太平天国的北伐、东征、西征。

5、天京变乱和重建领导核心。主要注意这些对革命的影响。

6、太平天国的失败和失败的原因、新特点和功绩。

四: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新”在何处?

2、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新思想萌发的意义。

五:洋务运动:

1、产生的原因、目的。

2、洋务派和顽固派及其思想的异同、论战。

3、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军事、经济、教育。

4、评价洋务运动。

5、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今天我们搞建设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六:中国资本主义历史: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2、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和影响。(P58)

4、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春天:原因、影响、特点、说明。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列强对日侵华的态度。

2、清政府在战争期间的态度和影响。

3、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4、《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八:戊戌变法:1变法的原因。

2、康有为的思想及其特点。

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4、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和《定国是诏》的颁布。

5、戌变法的内容和对变法的评价。

6、戊戌政变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的历史意义。

九: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兴起的背景、义和团的口号,从义和团的“口号”来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义和团在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战斗。

3、《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十:辛亥革命:

1、同盟会建立的原因和三民主义。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3、萍浏醴起义和黄花岗起义,主要注意它的意义。

4、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注意掌握:原因、内容、结果。

5、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在革命胜利的形势下为何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6、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对华政策和原因。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

8、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十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袁世凯是如何破坏民主和共和的?复辟帝制为何成功和迅速失败?说明了什么?十二:新文化运动:

1、产生的背景,明白是“新”文化运动?

2、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和影响。

十三:五四运动:

1、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主要口号。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十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诞生的历史条件和中共的特点。

2、中共二大及其意义。 十五:国民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意义。

2、新旧三民主义比较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并由此区别中共和资产阶级的不同性。

3、孙中山北上宣言和五卅运动。分析孙中山“北上宣言”和以前思想的不同及其原因。

4、北伐战争的原因、方针、取得胜利的原因、意义。

5、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6、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大革命的意义。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

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探究

1、屈辱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兴起原因:根本:列强为夺取、维护或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直接:国内抵抗运动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失败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抗争史(革命运动史)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兴起原因: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阶级、民族)

失败原因:(1)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目光短浅、狭隘、思想腐朽

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革命不彻底,不依靠广大群众

(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各阶级探索史

A、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社会矛盾(阶级——民族)激化的产物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B、封建地主阶级: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新政、预备立宪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没有也不愿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C、资产阶级....政治(社会矛盾)、经济、思想、阶级、组织

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革命不彻底,不依靠广大群众

D、工人阶级(无产阶级).........

国内(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组织)、国际环境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优点)+局限====曲折中前进

4、社会发展史(经济) 资萌、外促、洋诱——封压帝迫革命

说明:社会经济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减轻或打破其所受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并用革命手段完成之!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以后,其所代表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必然要扫清前进途中的障碍,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而又由于其自身的软弱、妥协,革命不会彻底,社会经济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

蕴涵于民族资本主义之中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同样需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该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性,是最先进的阶级,革命性最强,双反斗争最为彻底,最终将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三篇:高一历史复习计划范文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必修二历史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内容多,而且课时少(每周只有2节课),教学任务艰巨。本次复习时间较短,差不多只有两周的复习时间。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学困生依然很多。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比较多,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目的不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并根据实际情况,特作计划如下:

二、具体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切实预防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立足基础,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 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 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三、期末复习安排:

关于期末复习,我主要分了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

基础阶段:计划4课时,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精心设计好复习提纲。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列出的每一课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记忆。从课本中提炼一些填空题,精选部分选择与判断题进行达标检测,及时反馈,扎实基础。 提升阶段:计划2课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复习巩固。通过精选材料题及问答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检查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答题规范各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应试素质。 在材料题的处理中,以点拨为主,以学生记忆为辅。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题,关键的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既要让学生好好审题,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材料题看起来题目很大,其实答案很简单,所以一定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组织政治语言,拓宽思维,把材料题答完整,答完善。

四、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最大能力使历史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尽自己最大努力,使大部分同学更优秀,让全体同学达标合格。

第四篇:高一历史终极复习档案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①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④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⑤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⑥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工业革命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从英国开始,逐步向其他国家扩展;以机器的发明和实用为主要标志;

发明机器的主要是工人和技师;

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2)影响: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

③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④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就:超额完成;先后建成四大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1)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①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②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4)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八字方针: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3)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影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

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19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1)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政策: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3)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4)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1)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5)结果: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6)正确途径: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3、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3)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3、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3)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4、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2)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世贸组织的作用:

(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第五篇: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试卷

必修二模块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古代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是

A、石斧、石锛的出现和普遍使用B、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C、放火焚烧杂草树木技术的发明D、青铜工具的出现

2、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A、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使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水排鼓风冶铁

3、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

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B、西汉建立后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4、右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B、曹魏

C、南朝D、唐朝

5、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中心是

A、长安和洛阳B、扬州和益州C、松江和成都

D、苏州和杭州

6、关于我国古代商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候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B、唐朝时候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C、宋朝在今四川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明清时候晋商和徽商联手垄断了国内商业各部门

7、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稀疏而微弱B、发展非常缓慢

C、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D、开始主导中国社会经济

8、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9、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在何时实行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

10、19世纪70年代,中国最早投资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的人是

A、商人、地主和官僚B、官僚和地主 C、手工工场主和地主 D、商人和高利贷者

11、下列属于近代民族工业的是①发昌机器厂②继昌隆缫丝厂③湖北织布局④贻来牟机器磨坊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发展,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面粉业、纺织业B、机械纺织业C、交通业、冶炼业D、烟草业、化工业

13、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1)把救亡图强作为时代的使命(2)视创办实业作为救国之要途

(3)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4)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A、(1)(2)B、(1)(3)C、(2)(3)D、(3)(4)

14、关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5)的正确描述是

①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②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击

③涌现出一批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等④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

15、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外患重重,但民族火柴业从无

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从弱到强,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

通过观察下列两幅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你得到的答案是

A、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B、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C、辛亥革命的有力推动D、北洋军阀的鼎力援助

16.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

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

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1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的是

A、1949—1952年的经济建设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D、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

18、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结束“左”的错误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0、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的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D、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1、阅读下列材料:

村料一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个运动?(2分)其导致了什么结果?(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如何避免再发生类似的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

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

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

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

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

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

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3分 )

(3)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

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

(4)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

之间的关系。(2分 )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这样的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

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

浩风帆。

材料二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不是收,而是放。”请回答:

(1)“一九七九”中国实施了什么伟大战略决策?决定1979年春天以后巨变的会议是什么?(2分)

(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建立哪几个经济特区?(4分)

(3) 材料二中“放”的宏伟思想是什么?(3分)

(4)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

一、二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3分)

24、古代商业是自然经济的补充,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瓦解着自然经济:

(1) 商周时期,我国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分)

(2)与唐朝以前相比,唐朝后期及其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2006年2-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是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的,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2分)

(4)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是怎样从经济方面“不顾时势”的?(2分)

(5)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通过怎样的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2分)

25、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阅读下列反映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状况的示意图,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注:小树代表民族资本主义

(1)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3分)

(2)结合上图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存在哪些进步倾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8分)

(3)l949年到1956年底,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政策有何特色?(1分)

必修二模块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D

4、D

5、D

6、D

7、D

8、D

9、A

10、A

11、A

12、A

13、A

14、C

15、B

16、C

17、B

18、B

19、B20、B

二、非选择题

21、(1)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导致了1959年到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2分)

(2)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2分)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发展。(2分)

(3)看法:应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等。(根据作答情况分三个得分等级,4分、3分、1分)

22、答案要点:(共12分)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分 )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分 ) 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3)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4分 )

(4)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2分 )

23、(1)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2)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4分)

(3)“放”最终要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局面。(3分)

(4)1978——1992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原因是改革开放的结果。(3分)

24、(1)官府控制。(2分)

(2)唐朝后期,城市坊与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

买卖的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4分)

(3)晋商、 徽商。(2分)

(4)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2分)

(5)社会主义改造或和平赎买。(2分)

25、(1)三个阶段: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或进一步发展)(3分)

(2)进步倾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统治。(4分)

影响: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些抵制作用;为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社会基础;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的建立等提供了社会基础。(4分)

(3)特色:经济上:通过和平过渡方式,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敢于担当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青年节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