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多元化,有效的课堂——探索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性

2022-09-11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 所有的音乐教学过程领域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学强调通过实践活动, 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 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 从而引导学生表现自我, 展示个性, 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是音乐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音乐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 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关注学生的发展: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 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1 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基本策略

1.1 根据教学内容, 细分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标准》目标落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的表述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来总体把握;按照音乐学科教育的逻辑, 制订的教学目标力求体现本学科的特色, 体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学科功能。针对音乐学科中不同的课型, 制订较具体而有所侧重的教学目标;克服教学目标过于大、空、虚等现象, 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能达成课时目标的环节, 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如何在教学环节里细分教学目标, 分配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如在《孤独的牧羊人》一课教学中, 课时目标是这样定位的:一是欣赏电影片段《孤独的牧羊人》, 感受歌曲诙谐、有趣、轻松活泼的音乐特征。二是通过演唱歌曲中衬词的学唱、律动, 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歌曲中的角色演出, 初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情感表现力。

1.2 把握音乐学科特性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必须把握好音乐学科特征——听觉至上。必须充分认识到:音乐这门独特的语言, 用文字无法将其阐述清楚, 用听觉去理解和体验, 才是真正的认识。所以, 音乐学科教学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如听赏的兴趣、听赏的体验等达到对学生内在品质的熏陶,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 如, 初中音乐在介绍蒙古长调和短调的特点时会用文字语言, 但这些文字无法概括它内在旋律中饱含的蒙古气质。因此, 我们就要追求只可意会的听觉感悟, 这需要教师选用一些优秀的长调音乐:《牧歌》, 短调音乐《森吉德玛》等, 然后找到切入点, 再通过听、唱、动等音乐活动越来越深入地体验。把学生的听觉和内心越来越深地带进蒙古长调的意蕴中, 使他们真正在听觉认识上对长调、短调有一定的理解。

1.3 体现音乐人文性

在音乐作品中,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 做到由浅入深, 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 由有情节到无情节, 可以让学生欣赏带有表现性的儿童歌曲和生动有趣的有故事情节的短小器乐曲, 也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形象鲜明的器乐曲, 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难度大的童声合唱曲, 甚至听一些成人的声乐曲等等。不仅可以欣赏经典的、传统的乐曲, 也可选用时下深受大家喜爱的熟悉的作品。合理的选材, 可以使音乐教学更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 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 最后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1) 流行音乐进课堂。如:学唱歌曲《美丽的星座》时, 将流行歌曲《爱我中华》融入到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音乐情感体验, 并用歌声表达这份喜悦和关爱, 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在音乐中把爱升华。如在欣赏内蒙古民歌《牧歌》时, 为了让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我们选择了学生喜欢的由腾格尔演唱的流行歌曲《天堂》, 一下子把学生带进“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境界, 引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

(2) 经典音乐拓展课堂。在欣赏经典之作时, 为了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 突出表现音乐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欣赏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时, 我们设计了让学生欣赏彩云追月的各种版本, 让学生在感受歌曲的意境的同时, 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独有的韵味。在欣赏西方音乐作品的教学中, 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在欣赏《微笑波尔卡》时, 为了让学生对波尔卡的体裁特点有充分的掌握, 我们通过对其他波尔卡类作品的听赏, 让学生在重复和对比中, 对经典的音乐作品有了更充分完全的了解。

(3) 民族 (原生态) 作品走进课堂。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直接的接触, 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原汁原味, 从而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如在欣赏《牧歌》时, 为了让学生对蒙古音乐的特征有充分的了解, 我们选择了让学生聆听蒙古马头琴演奏的原创音乐, 感受内蒙长调所表现的淋漓尽致对感情的倾诉。

(4) 影视作品丰富课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 视觉在音乐教学的地位渐渐体现出来, 如欣赏教学《孤独的牧羊人》时, 为了让学生分享、体验电影音乐的魅力所在, 让学生观看电影《音乐之声》的木偶剧表演, 精彩绝伦的音乐和表演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保持长久的想象和回忆, 产生了多种感官的刺激。课上同学们还欣赏了《音乐之声》中的其他经典电影歌曲, 从而引导学生讨论, 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1.4 提高学科审美性

在音乐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是紧紧围绕音乐展开, 引导学生从音乐出发, 通过音乐活动的参与, 关注音乐的旋律、调性、曲式、织体等等。音乐课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 突出音乐教学的“音乐味”, 引导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表现什么的基础上, 深入到音乐作品内部, 揣摩作品的表情达意功能, 领会作者运用音乐语言的匠心, 只有这样, 音乐课才不会迷失方向, 才能既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 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为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学科活动的热情, 教师组织教学要采用多样化、新颖的教学方法, 以音乐本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如在《共同拥有一个家》一课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观看儿童村和概况, 播放悲伤的音乐, 并以语言讲述的方式、问答的方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 最后, 师生一起在歌声中许愿, 播放《让世界充满爱》, 学生聆听音乐并许愿, 最后加上肢体动作, 一起放飞愿望, 在音乐中自然的结束本课。本课把音乐和图片综合, 营造出融视、听、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 尤其在听觉上, 学生的情感从表现歌曲的喜一下子进入到音乐和图片带来的悲, 学生内心的情感自发自然地形成, 并把这份情感和爱从自己延伸到世界, 把爱升华。

1.5 反馈课堂实效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就课堂教学而言, 评价总是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和教学的每一环节紧密相关。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鼓励而鼓励, 而在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改善课堂教学改进工作。

教师在对学生展示加以引导, 唤醒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从而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如果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 那么看似平常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 是一种赏识, 一种启发, 一种帮助, 一种激励, 一种人文关怀, 既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 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 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

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 (1) 学习习惯。歌唱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指挥, 让学生注意歌唱的起始、休止和结束, 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 步调格外统一, 在师生默契配合的过程中, 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由此形成。因此有准备的教学, 教师的有效课堂调控, 要求学生关注课堂内容, 使课堂教学氛围显得格外安静。 (2) 注意能力。在教学中, 通过律动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将运动和声音的感觉具体化 (通过肢体表现出来) , 使学生注意和记忆运动和声音感觉, 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感觉。通过让学生迅速感知、记忆音乐音响, 产生音乐共鸣。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提高, 使学生对音乐的注意能力不断增强, 由此产生的音乐期待也将更主动而强烈。 (3) 情感体验。在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指挥、开放性教学、体态律动等途径, 强调学生身体和心灵的参与, 再现音乐, 发展儿童对音响节奏和身体节奏的通感, 达到能用儿童的官能直接反映情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通过体态律动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 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和热爱音乐, 体验音乐、体验情感。 (4) 表现愿望。学生听赏多层次的音乐作品, 让音乐经常不断地回响在学生的耳畔,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带着兴趣参加音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演奏简单的音乐并唤起他们的学习演奏乐器的愿望,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并能发展它。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想象, 用图画将音乐的结构和元素表现出来。用身体律动、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发展了学生音乐感觉和体验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5) 音乐视野。建立音乐资料库, 选择适合学生的音乐素材,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有目的地聆听, 使学生时刻置身于美的享受中。通过开放性教学, 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文化内涵。达到了培养具有丰富体验、感情细腻、品德高尚、具有高度人文精神和人文涵养的人的目的。

新课改中, 把音乐教育的总目标确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一定要有的放矢, 做到认知和情感的有机结合。但音乐课堂相对来说, 学生的个性表现更多些, 所以, 教师只有细心地研究教材、创新地设计教案、科学地选择教法, 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多元化的音乐教学中倡导学生用不同方法去学习和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更有针对性,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才能有效地提高质量。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落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的表述中。课堂教学, 教师应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握好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 增强音乐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教学, 学生是否实现了有效的音乐学习, 这正是我们音乐教学所期望的。

关键词:多元化,有效性,人文性,三维目标,开放性教学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薛良音乐知识手册[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1.

[3] 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 2001.

[4] 曹理, 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 中国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测中的临床价值下一篇:临床路径在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热门文章

追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