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回归——以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

2022-09-12

一、中国建筑的概述

王澍曾经说过:“建筑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以及意识。”虽然现在的建筑改变了我们的回忆, 但它却让我们忘记了以前的街坊邻里, 忘记了我们时常嬉戏打闹的房前屋后, 忘记了我们经常去游玩的山水河畔, 同时也让我们忘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原有的样子。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 中国建筑师们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思考, 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学进行了反思。

从最早的简单堆砌到现在王澍的成功, 我国的建筑师们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传统建筑道路的探索。与其赞赏王澍的成功, 不如说这是对我国传统建筑的一次探究, 每次对建筑边界的触碰都是为了找出一种符合我国建筑发展的方式。探究过程中或许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但这仍然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王澍就在这种毫无规律可言的道路中不断探究、摸索, 努力寻找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道路。

二、王澍的建筑理念

王澍认为建筑师首先是个文人, 他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不仅在建筑的本身, 还将中国的建筑提到哲学的高度。建筑设计的目的是给人提供生活居住的地方, 建筑师们不断挖掘建筑设计的内涵, 可以给目前“千城一面”的建筑设计一个有力回应。此外, 王澍认为建筑师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和自然, 并用这种良好的心境对我国的建筑设计进行创造。

《瓦》是王澍的作品, 其创作方法就是运用中国古代造园的意境, 追求一种简简单单的美。它把建筑看作是一种表达, 实现了人与建筑的对话, 其整个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很放松。面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冲突, 王澍利用实验对建筑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为建筑师们指明了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语义。意境是由现实生活和建筑师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交相辉映而生的, 它形成的境界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够激发建筑师的思考, 使他们在感情上深受感染。建筑的意境主要由情、景、境三方面构成, 它们三者联系密切, 相辅相成。

建筑是利用空间造型来表达建筑师的思想, 建筑师将具体的建筑表象转化为抽象的情感表达, 寓情于景。建筑中包含的人生感悟和文化传承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体现了建筑师们的人生理念。正是由于王澍有文人情怀, 才使他的建筑充满了情趣, 这种情趣正是其建筑意境的体现。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刚开始选择建校地址时, 并没有选择政府组织的大学城而是选择了杭州。杭州的自然景区中有一座叫“象”的小山, 中国美术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经过讨论后, 一致决定将校园建造在这里。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理念中, 自然山水比建筑更重要。王澍认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环境联系, 还有一种深层次的关联。象山的校园布局因地制宜, 象山校园就像一条长龙爬卧在象山的两边, 山水不断从校园中流过汇聚到钱塘江中。

王澍运用其独特的造园手法对象山校园的景观进行了创造, 使香山校园融入到了大自然怀抱中。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在营造过程中, 王澍利用了古代山水画作的手法, 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和乡土材料, 加上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 使象山校园呈现出了独特的建筑意境。

四、象山校区——建筑精神的回归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 它的建设不仅将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现在的施工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还使传统的手工艺和现代的施工技术可以并存, 这是对我国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工业革命之后, 传统的手工艺和现代的机器生产之间的博弈就没有停止过, 它们一直在不停地对抗。王澍“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施工技术并存”实验的成功, 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带来了希望, 也使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施工技术并存成为了可能。

建筑是对生活方式作出的某种解释。实用性仅仅是建筑功能中的一种, 它还必须使人的精神得到休憩.王澍的建筑设计不仅使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施工技术并存成为可能, 还将中国的生命哲学融入到了现代建筑的设计中, 为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交融提供了希望。

五、王澍建筑作品不足之处的探讨

对于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不足之处, 本文将不会进行大量的文字阐述, 本文主要是以学习和研究为主, 简要地描述调查研究过程中的客观感受。王澍主张“让自然山水决定建筑物的尺度”, 这个概念是来自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 但是这个概念并没有考虑到建筑物的实用性和人体的尺度。

研究者一进入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教学楼中, 就感受到了压抑和沉闷, 这是由于教学楼的开窗形式和室内的空间尺度, 使教学楼像寺庙中一样。对王澍建筑作品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只是在解读其建筑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六、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王澍对西方现代建筑的观念进行了反思, 批判性的回归传统, 其目的是为了重建中国的本土建筑。王澍喜欢将手工技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建筑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我们要理性地对待“王澍体”。王澍普利兹克奖的获得, 是世界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界的肯定, 是对目前中国建筑界困境的一种反思, 并为中国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但是我们不能把王澍的建筑视为一种建筑风格, 更要坚决反对将王澍的建筑风格化的行为, 有些人想将王澍的建筑定义成一种风格, 并想运用这种建筑风格来解决目前建筑界面临的困境, 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要想解决目前建筑界遇到的困境, 就必须要了解目前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寻找中国现代人民的建筑艺术思想, 建立他们接受的建筑设计系统, 真正实现建筑艺术的回归。

摘要:王澍是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得主, 王澍的获奖是世界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界的肯定。近几十年以来, 中国的建筑设计一度处于失语的状态, 中国建筑设计师一直在传统和现代、本土化和西化之间游离, 最终造就中国建筑“千城一面”的困境。王澍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就如同及时雨一般, 为中国建筑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维度和思考。解决中国建筑“千城一面”的困境并非简单的传统元素的使用, 而是建筑艺术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王澍,建筑理念,建筑意境,建筑精神

参考文献

[1] 程大锦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 维特鲁威著.陈平中译.《建筑十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 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 勒·柯布西耶著.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战争时空概念模糊与武警部队地位分析下一篇:东莞肯上精密五金有限公司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