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入学教育论文

2022-04-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入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探究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素养,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考核指明方向,也为辅导员的选聘和培养提供依据。新时期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向导、教育者、服务者多重角色。与之相对应,新时期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也包括政治素养、品德素养、能力素养、知识素养、心理素养、教育情怀等。

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入学教育论文 篇1:

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变化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培训的难度,在培训形式、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机制等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对此,想要有效的提升高校辅导员培训的教学质量,就需要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进行简要分析并阐述,以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

【引言】大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桥梁,学生对社会认知还不够成熟且存在一定的盲区,高校的辅导员在此阶段承担着引导者的角色。辅导员的实际思政教育工作蕴含着较强的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其中可能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家庭变故、人际交往关系、学业负担、经济救助等多种问题。不仅如此,高校辅导员也是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学生日常事物管理中的使命。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因此,教育部门以及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出辅导员培训的对此,强化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让辅导员能够真正担当起培养人才以及教育的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培训的制度仍然停留在文本层面,缺乏操作性。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规定培训经费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相对完善的辅导员培训制度,导致辅导员培训不够标准、规范[1]

(二)培训管理不够严格

由于高校辅导员本身的教学任务以及班级管理的事物比较多,在培训过程中,市场请假工作,无法精心学习。不仅如此,很多高校对于相关的考勤制度、学习制度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在培训过程中非常的松散。

(三)培训后考核评价缺失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辅导员培训考核制度以及评价制度,如教学质量评估、培训效果评估等等。截至目前,培训的考核形式仅用“考勤制”或者“提交总结”等,这样的的考核制度无法保证培训的效果以及质量。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差异性培训内容

根据辅导员的等级,分析每一个辅导员的需求,差异化设计培训课程体系。对于初期辅导员来说,需要经历入岗前的培训,了解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职责以及基本工作要求。由于初级辅导员缺少实践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初级辅导员培训的过程中应当以实训为主,例如,学生入学教育组织、为学生组织班会、班干部的发掘、学习习惯养成等等;同时,应基于学校的特色,加强学习规章制度解读培训。中级辅导员经过实践锻炼以及初级培训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面临了学习的深造以及家庭等实际问题,会让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降低,对此,在培训中级辅导员时,应当以个人生涯规划、职业认同培训为主,例如,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角色定位等多方面的培训。高级辅导员因为以及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素养,其需求就是怎样将实践能力凝练总结的理论,成为学生在多方面的专家。因此,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应当以研究项目为主、以学术论文撰写为辅[2]

(二)拓展培训形式

合理拓展培训形式,对于辅导员培训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初级辅导员可以通过情境的模拟、角色的扮演、案例的分析等培训的形式,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中级辅导员的培训方式应当以座谈会研讨、经验交流为主,让中级辅导员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进而探究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德。高级辅导员培训形式应当以理论研修、出国研究等为主。与此同时,强化高校辅导员培训评价机制,不仅能够提升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公正、客观的评价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情况,并且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帮助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不断提升,进而达到培训的效果,有效落实培训的实效性。

(三)充分了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步骤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并积极参与多种相识的专业培训,就此提升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力,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制定培训的措施。对此,想要充分掌握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步骤,應当做好几下几点:

1.高校辅导员需要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完善,从而制定出合适自己的职业规划;

2.高校辅导员在制定培训规划时,应当分析工作环境的工作特点以及工作环境的发展变化,在这个领域中,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是否有利等因素;

3.充分利用学校可发展的教育资源,对于辅导员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发展资源主要是所处学校的运行制度以及学校的办学模式、可开发的教育资源和高校辅导员的总体综合素质。

为达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目标,高校辅导员应该规划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对此,在制定规划以及措施的过程中,应当做到精准、肯定,高度重视可操实践性。从而,促进高校辅导员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总结经验,不断地对自身的培训进行评估,从而调整自身的培训策略,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3]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校应当从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校内的集体性培训,还应当多争取一些社会的资源,为其拓展外部资源,通过社会实践以及骨干研究班等等多渠道,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校外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能力,进一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刚.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视角[J].广西教育,2021(11):97-99.

[2]兰旻,江宇辉,陈洪昕.基于真实情境的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课程建设——以清华大学社会工作案例研讨课为例[J].文教资料,2020(30):178-179.

[3]杨真真,吴成皓.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现状及体系构建——基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3):22-26.

[4]许瀚月.高校辅导员校级培训提质增效策略研究——基于“辅导员加油站”品牌项目的实施及启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7):90-91+128

作者:吴大旭

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入学教育论文 篇2: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与素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探究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素养,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考核指明方向,也为辅导员的选聘和培养提供依据。新时期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向导、教育者、服务者多重角色。与之相对应,新时期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也包括政治素养、品德素养、能力素养、知识素养、心理素养、教育情怀等。其中最核心的、决定和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的素养应包括政治思想品质、管理能力、教育情怀三方面。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职业素养;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断发生变化,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大,国家越来越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探究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素养,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考核指明方向,也为辅导员的选聘和培养提供依据。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演进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在红军大学里称之为“政治指导员”。这是我国辅导员制度的雏形,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设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辅导员角色经历了从单一的政治干部到双重身份再到多重身份的重大演变,这个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校辅导员角色是单一的政工干部。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率先在高校设置政治辅导员。他在大学生中挑选学习成绩优异、政治觉悟较高的党团员担任政治辅导员。他们既要承担学习和教科研的任务,又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双肩挑”的辅导员工作。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批准试行专职政治辅导员制度,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我国高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这时的辅导员主要任务是在学生中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1965年,教育部制定出台《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政治辅导员的地位、性质、任务和要求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阶段,高校辅导员角色演变为政工干部和教师双重身份。1978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既是政工干部,又是专业教师”。高校辅导员既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又要做好教学业务工作。这是高校辅导员角色界定的一次大突破。1986年教育部文件进一步提出:高校辅导员具有专业教师身份。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专职辅导员应列入教师编制。[1]

第三阶段,辅导员角色演变为多重身份。1984年教育部再次下发文件,明确了辅导员的身份是党政干部、政治理论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实现了“双重”身份向“多重”身份的转变。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许多新问题、新动向,涌现的问题日益复杂、管理的难度相应增加,对高校辅导员要求空前提高。这一阶段,作为高校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大大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辅导等工作比重明显增加。辅导员演变为思想政治向导、教育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角色。

进入 21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转变,高校辅导员主要承担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学生宿舍管理、危机事件处理等方面的工作。更加细化的工作内容要求和更加细化的专业标准推动着辅导员角色定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14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定义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2]并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概括为:(1)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进行正确价值引领;(2)注重党建、团建以及班级建设;(3)注重学风建设;(4)管理好学生日常事务;(5)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并有效开展咨询工作;(6)注重网络影响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7)做好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准备;(8)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9)理论和实践研究等9个方面內容。[3]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大致可分为教育、管理、服务三个层面。相对应地辅导员角色也可分为引领者、管理者、服务者。可见,新时期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1. 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者。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竞争非常激烈,接班人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辅导员的首要职责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大学生刚进入学校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不断增强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发展观。从大学生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都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涯的每个阶段。[4] 可见,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

2.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者。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要具备全方面管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立足于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健全和培育学生真诚、善良、担当的心性修养,指导学生不断培育集体凝聚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辅导员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大学生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开班会,建立班级制度,动员军训,并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加强党团建设等,都离不开辅导员的组织管理。[5]

3.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者。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在直面诸如升学、就业、交往等社会人生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心理上的种种困惑、迷茫和压抑。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6]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离校,期间都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辅导员除了按学校资助政策予以帮助之外,还要在心理上做好疏导工作,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对离开父母进行独立生活的同学提供生活经验分享;对考研或专升本的同学提供学习指导;对心理压力大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在生活方面,辅导员要警示大学生保护人身安全,谨防诈骗、远离传销、规避校园贷,指导他们理性消费等,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各方面进行指导和服务;在人际交往方面,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关于角色定位,有许多研究者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辅导员从事繁琐事务性工作(管理和服务)是定位不准、不务正业,会冲淡和影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略了思政的主体地位。很多文章强调要“回归”“突出”辅导员的政治教育功能。这种把政治教育功能与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偏颇的。殊不知“三全育人”就是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的,要在日常管理、服务中全面渗透育人思想,每个环节都是体现着育人的理念。教育、管理、服务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在教育工作中,应当结合管理目标与服务手段;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发挥教育的功能与服务的意识;在服务工作中,应当融入教育与管理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管理、服务全面育人的理念。如果没有其他工作的支撑,单纯说教和灌输的思政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也是学生所反感的。只有将思政和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把思政寓于日常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中,思政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新时期,网络信息化、思想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一般素养

新时期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辅导员具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讲一般素养应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政治素养。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政治思想上的领航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政治素质应放在首位。这是不同时期辅导员角色始终保持不变的根本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者,新时代的辅导员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始终。辅导员是完成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直接的教育者和实施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者和 “立德树人”的承担者。[7]

2.品德素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者,要以铸魂育人为工作核心。辅导员是人民教师的一员,必须具备为人师表的人格修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辅导员要教育别人,首先自己人格要正;要辅导别人心理,自己心理素质要过硬;要规范别人行为,自己行为要规范。只有这样,辅导员在学生中才具有更高的威信和影响力,这也是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辅导员是以培养人格、塑造灵魂为主要目的的工作,要做善于育人的大师,就要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辅导员良好的品德素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能力素养。辅导员是学生日常事务工作的管理者。具体来讲,辅导员要组织好班级各项集体活动,建立良好的班风班级,需要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面对性格各异、习惯不同的学生群体,要协调好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要善于与家长、领导以及同事沟通协调工作,需要协调能力。面对思想上有困惑、行为上犯错误的学生,要开导学生,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要经常开班会,进行政策宣讲,与学生谈心谈话,说服教育学生,需要有良好的口才。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性格各异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時,辅导员还要具备思想政治理论宣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等专业性能力。

4.知识素养。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很多,包括日常生活管理,人际交往、个人情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辅导员的帮助和指导。从“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看,辅导员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政治等学科广博的知识和生活常识。

5.心理素养。一方面,辅导员工作繁琐复杂。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矛盾纠纷,网络诈骗等意外事件经常出现。辅导员肩负学生安全稳定之重任,心理压力也大;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复杂多元,特别是面对一些基础素质不好、纪律约束性差的学生,辅导员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是不行的。

6.教育情怀。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教育情怀表现为对学生有爱心,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和学生关系融洽、亦师亦友,也表现为热爱辅导员工作,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对工作有热情、有激情,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能为人师表、循循善诱,具有为教育奉献的精神和情怀。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辅导员诸多职业素养中最关键的、决定和影响辅导员工作质量和职业发展前景的最重要要素,也是辅导员选聘最为核心的条件和依据。探讨核心素养是为选聘辅导员确定核心标准,精准选拔有理论水平、职业情怀和职业潜能的人担任辅导员,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选拔合适的人才,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和工作特点分析,辅导员的核心素质应包括政治思想品质、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情怀三方面。

1.政治思想素質。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政治思想上的领航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的首要职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辅导员都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政治思想品质是辅导员首要和必备的素质要求,是高校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保证。[8]在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理想、信念的树立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辅导员的影响最大、最直接。一方面,辅导员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治站位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教师”的一员,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肩负着在思想品德方面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任务,必须具备“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和“教人求真”的思想道德素质。

2.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管理干部,工作具有明显的管理属性。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是辅导员职业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也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基本保证。辅导员通常通过班级管理来组织指导班团工作,调动班级干部和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辅导员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和集体活动的成效,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精神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辅导员要管理、服务好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储备。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需要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和一定的社会阅历,自己要善于为人处事,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给学生答疑、解惑,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予正确的帮助和指导,才有资格做“人生导师”。

3.教育情怀。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角度看,辅导员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情怀和职业精神。有职业潜质的辅导员,一般都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信念,热爱辅导员工作,关心、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并立志将辅导员工作作为长期坚持、甘于奉献的一项事业而奋斗。几乎所有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都表示:辅导员是一辈子的事业追求,是一生无愧的选择,要用一生来陪伴学生的成长。 [9]辅导员必须从内心深处热爱这份事业,将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作为日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辅导员要善于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辅导员年度人物中,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严婆婆”的严长征、“赵妈”的赵力蓥、“爱心姐姐”的李玉莲、“知心姐姐”的次仁央宗等就是这样一群具有教育情怀的优秀辅导员。[10]辅导员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与学生朝夕相处。关心、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投入大量“情感劳动”。辅导员需要有较高的情商、强烈的职业情感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作为支撑,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11],才能应对和适应复杂的学生工作,在平凡工作岗位上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只有充满教育情怀的辅导员才能用得上、留得住,才能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理想。

参考文献:

[1]姚海燕,王继云.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身份认同[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8):137-1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EB/OL].[2014-04-14].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4/content_2658616.htm.

[3]马婧.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浅析[J].科技风,2018(11):230.

[4]胡雪妍.谈高校辅导员素质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2020(3):13-14.

[5]李莉.专业化提升背景下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意义探析[J].智库时代,2019(12):275-276.

[6]唐明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再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9):220-221.

[7]王荣钰.高校辅导员培养核心素质的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20(1):188-190.

[8]刘典河,等.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J].文教资料,2007(2):34-35.

[9]艾楚君,陈佳.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及提升路径—— 基于112名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的文本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37-39.

[10]李海波.高校优秀辅导员的素质特征[J].文教资料,2019(2):110-111.

[11]魏金明.情感、理性、法则: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三维向度[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2):20-24.

作者:朱吉玉 朱丹

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入学教育论文 篇3:

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是指辅导员以自身特有的素质,在工作中所产生的一种平易近人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依据课题组2018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高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着重从当代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认同、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观念意识、态度与方法等方面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现状特点、基本特征及影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亲和力;现状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为全面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现状和特点,课题组设计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亲和力调查问卷(大学生卷)》和《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亲和力调查问卷(辅导员卷)》,并于2018年5月至9月分别在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近20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50份。其中,发放《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亲和力提升调查问卷》(大学生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4份;发放《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亲和力提升调查问卷》(辅导员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问卷总回收率为99.2%,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设计和双变量的交叉统计等,问卷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可信度较强。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整体现状

所谓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亲和力,即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和谐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是辅导员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力和行为,是大学生认同的力量,是新时代下辅导员工作的新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总体情况较好,大部分辅导员老师具备亲和力意识,与学生相处比较融洽,在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大学生问卷中,当问及“您怎样形容目前的辅导员”时,由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和蔼可亲”“民主自由”“严肃认真”“高高在上”“公私不分”,有54.13%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过于严肃,与学生之间感情较淡漠;有7.9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辅导员在工作中摆架子,利用行政权力对学生日常工作进行硬性管理,对辅导员亲和力认可度较低。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总体评价水平较高,大部分学生对辅导员的各项工作给予好评,这也是目前辅导员工作亲和力总体情况较好的一个折射。然而,仍有6.73%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工作中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公私不分,对辅导员的各项工作持“差评”态度,要求辅导员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调查中当问及“您目前的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否具有亲和力”时,40.06%的学生选择“亲和力很强”,37.61%的学生选择“亲和力较强”,这表明近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辅导员在工作中亲和力比较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也比较高;有18.04%的学生认为自己辅导员工作亲和力一般,3.06%的学生认为目前辅导员工作亲和力比较弱,有1.22%的学生认为目前辅导员缺乏工作亲和力。而在辅导员的调查问卷中,针对“您认为自己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否具有亲和力”时,有95.71%的辅导员认为自身具备较强的亲和力,这一数据高于大学生的认可度,表明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亲和力有普遍高估倾向,辅导员的工作亲和力现状与大学生们的期望值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基本特征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状况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辅导员工作亲和力观念意识较强,但实际践行能力较弱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绝大多数辅导员均能准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亲和力教育理念,但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亲和力践行情况有待提升。大学生问卷中,当问及“您认为当前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缺失的原因有哪些”时,51.41%的学生选择“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间少、频率低”,39.25%的学生选择“辅导员主动亲近亲和学生的观念欠缺”,20.17%的学生选择“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不够突出”,19%的学生选择“辅导员缺乏现代交流艺术”,14.99%的学生选择“辅导员的工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11.22%的学生选择“辅导员缺乏优良的工作环境”,8.87%的学生选择“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有限、工作能力有限”。以上调查数据表明:造成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国家政策、学校保障、学生支持、辅导员自身努力等多方面的合力推动,才能有效解决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现状,综合提升辅导员工作亲和力,增加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专职辅导员工作亲和力水平稍高于兼职辅导员

辅导员的专、兼职情况与辅导员工作亲和力高低关系之间交叉分析的调查结果显示,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亲和力比兼职辅导员的工作亲和力高,这一现象在个案访谈中也有所体现。大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专职辅导员在入学教育、课堂考勤、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责任心高于兼职辅导员,这是因为专职辅导员工作稳定性较高,使他们能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拓展自身的发展前景。兼职辅导员的工作稳定性较差,工作流动性较高,在工作的同时,往往把部分精力投向其他工作岗位,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正是兼职辅导员工作亲和力低于专职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根本原因。这就要求各高校在稳定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增加工作保障机制,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待遇,降低兼职辅导员的流动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以期提升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总体水平。

三、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关键因素

(一)师生关系是影响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基本因素

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影响自己与辅导员之间关系的是什么”时,回答占比例最高的三个选项是“对学生的态度”“性格”“工作方法”,依次占63.74%、54%、47.49%。以上调查数据表明,虽然辅导员自身的性别、年龄、学历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关系,但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的性格和对学生的态度与工作方式是影响师生关系和工作亲和力的重要因素。这需要广大青年辅导员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对大学生的包容度和宽容度,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工作亲和力。

學生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最希望辅导员与自己的关系”时,77.32%的学生选择“良师益友”,59.59%的学生选择“人生导师”,56.36%的学生选择“知心朋友”,而选择“生活保姆”和“上下级关系”的比例较少,分别占4.24%和3.53%。这说明大学生喜欢辅导员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能够指导和帮助自己成长成才。在辅导员问卷中,当问及“您认为辅导员这一岗位在大学生眼中的角色”时,有50.16%的辅导员选择了生活保姆,而在学生问卷中,生活保姆这一选项的比例仅占4.24%。在辅导员问卷中,当问及“您认为自己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偏重的角色”时,“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和“说不清楚”四个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18.85%、29.71%、45.69%和5.75%,辅导员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更偏重于服务者,这与上面“生活保姆”的比例数据比较吻合。众所周知,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事务繁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忘兼顾大学生安全管理、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党团建设、奖勤助贷、社会实践等工作。在学生事务上,辅导员似乎成为了“万能人”,事事亲力亲为,这是导致辅导员将自身定位为“生活保姆”的主要原因,这与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初衷相违背。

(二)师生交往状况是影响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基本因素

教育者工作亲和力主要体现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交流状况直接影响着工作亲和力的强弱。可以说,辅导员与大学生日常工作中是否能经常接触、能否交流思想是影响工作亲和力的基本因素。在大学生问卷中,当问及“您大概一学期能见辅导员几次”时,大学生中能经常见到辅导员的占63.19%,很少见到和除必要班会以外基本见不到的占近24%。在此基础上,当问及“您见到辅导员的原因”时,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开学或期末开班会”,其次是“课堂考勤和卫生检查”,说明学生见到辅导员的原因是基于日常事务的管理,而非主动寻找辅导员交流和沟通。除了必要的日常工作见面之外,近三分之一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少与辅导员接触,即便与辅导见面接触,也是为了办理日常手续。当问及“您期望与辅导员见面的频率”时,有近46.5%的大学生表示期望与辅导员每周至少见面一次以上,说明学生在交流和沟通方面对辅导员的需求很大,这一点与个案和小组访谈的结果也是吻合的。大部分学生在内心深处是愿意与辅导员进行交谈的,但往往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对辅导员性格、态度方面的不了解,不敢甚至不愿与辅导员进行交流沟通。相反,在辅导员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您是否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有43.45%的辅导员表示“很注重,无论多忙都会耐心接待学生”;47.92%的辅导员表示“较注重,在空余的时间都会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只有8.63%的辅导员表示“不太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或很少与学生交流沟通”,这一数据说明大部分辅导员还是非常愿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只要辅导员能够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主动亲近、亲和学生,多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对于增进师生情感、提升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等都具有实践意义。

由上述调查数据分析可知,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总体较好,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认真研究这些不足之处,是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提升的前提基础。

作者:朱亚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青少年网瘾与网络素养教育论文下一篇:新生代农民工高等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