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会保障论文

2022-05-0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乡社会保障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人力资本投资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是激励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在引入利己动机因素的内生增长模型中,父代社会保障能够补偿子女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代际赡养回报率。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可能跨越人力资本投资条件。

城乡社会保障论文 篇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问题

摘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能为城市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转接机制,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保障;一体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面上看只有一词之差,但内涵不同,意义重大,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终极目标都有所变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但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社会保障的二元化结构、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对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如何分配和使用,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但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扩大出口、增加投资、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发展方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结构、扩大内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

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时期,以科学发展和公平正义为主要特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解除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有助于改变片面追求GDP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对社会保障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了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的战略,建立了城乡二元化经济社会体制,社会保障也呈现城乡二元结构。

(一)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即着手建立面向城镇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城镇各项社会保险的经费一般由企业与国家提供,范围覆盖到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以国有企业职工为主体。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1949年到1957年是初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制定一系列发展社会福利、职工福利的政策、方针和建立必要的设施;颁布一系列优抚工作、社会救济工作的政策法规等,使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正规化、制度化。从1958年到1966年是调整阶段。这一阶段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创立的各项基本制度为主要依据,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改进管理,修订不合理的待遇标准,等等。从1966年到1976年是遭遇重创阶段。在此期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遭遇了浩劫,正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受到重创。例如“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工会、劳动部门、内务部等被撤销,社会保险无人监督、执行,社会保险政策、法令在许多地方和单位得不到贯彻执行。第四阶段,从1976年至今是重建和改革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整个中国进入拨乱反正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步入恢复与发展改革的阶段。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在中国,家庭既是基本的生活单位,又是基本的保障主体。农民依靠耕作土地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而当遇到特殊困难,单个家庭难以提供保障时,家族往往是其求助并能提供帮助的主要对象。在这种传统的保障形式中,土地保障起了巨大的作用,离开了土地,农民的生活就无以为托。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制定了社会救灾救济、劳动保险等相应条款。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包括农村在内的救灾救济列为一项国家制度,由此应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当时国内外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使这项制度搁浅。城镇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国家对农村劳动者采取的仍然是家庭保障为主、社会保障为辅的保障形式,没有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全依存于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当时制定了人民公社六十条,该条例规定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每年可以从分配的总收入中扣留2%或3%的公益金,作为社会保障和发展集体福利事业的费用,许多公社、大队还相继建成敬老院、福利院,使老有所养、残有所为,较普遍地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建立了医务所(室),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一些经济发达的公社、大队还互助合作建新村,兴办福利事业,实行社员退休养老制度、助学奖学金制度以及统办红、白喜事制度等。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按大队干部的报酬水准获得工分和现金补贴。药费从各生产队的公益金中抽取,作为药品周转金。社员看病用药的药费按成本收现金。到1965年,农村绝大多数地区的县、公社和生产大队都已建立起医疗卫生机构,其流动资金、人员的费用、设备的投入等都由集体经济提供。

人民公社解体后,集体保障消亡,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又未建立起来,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得到了强化。

改革开放以后,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老弱病残、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住房保障制度等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普遍建立。在农村进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但与城市社会保障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层次低下、范围狭小、覆盖失衡、社会化程度不高、保障标准欠科学。

三、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第一,它不利于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被排斥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农民仅享有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等,农村没有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化过程中,大片农村土地变成工业开发用地,在新的保障制度建立前,农民变成失地农民,无地可种,原来仅有的土地保障也不复存在。

第二,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城乡间已存在的差距。由于在户口、就业、福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城乡人口采取了差别对待的制度性安排,工农业产品间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加之农民有各种税费负担,在我国,城乡劳动者的收入差别一直存在。而社会保障制度从它建立的本意上看,是要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却扩大了城乡间已存在的差距。

第三,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在特定时期,农村集体和家庭相结合的保障形式虽然从最基本的生存意义上保证了农民的需要,但随农村人口的继续增加与土地面积的减少,这种保障方式变得越来越脆弱。按照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趋势,工业化总是伴随城市人口增加与农村人口减少,最终社会结构在城市化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进入新世纪,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现阶段的目标,然而在城乡制度安排上,延续了五十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户籍制度、农业税收制度、土地制度等,仍然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严重障碍。城乡统筹,就是要求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能够合理流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但是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限制和阻碍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不利于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近年来,尽管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作过许多努力,一些政策也有所松动,但力度不大,二元结构依然存在。

第四,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把广大农村居民排除在现代保障制度之外,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不足,他们必须靠储蓄来养老和以防不测,因此不愿消费、不敢消费,影响了内需的扩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相关问题

第一,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应成为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以往所提的经济增长方式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内涵却相差甚远。经济增长方式比较注重量的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则更为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还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重数量扩张又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具有深远和重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乃至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部分,它不是指保障项目和保障标准城乡完全相同,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指城市和农村打破社会保障相互分割的壁垒,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在制度设计上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通过相关经济结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公共服务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消灭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的基本差别,促进社会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路径选择。(1)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目前在城市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也较低,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项目和水平上的差距。(2)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这不利于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对于有稳定工作愿意定居在城市的农民工,要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享受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待遇,享有同样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对于不愿意定居在城市的农民工,要为他们建立社会保障关系的转接机制。(3)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曾为农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多,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的时候,要为他们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4)建立城乡、地区之间社会保障的衔接机制,为最终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奠定基础。目前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保障的项目、水平各不相同,影响了社会保障关系在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转移,也影响了劳动力的转移。国家应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提供支持,通过建立合理的衔接体制实现社会保障跨地区、跨城乡的对接,逐步打破地区、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壁垒,为最终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奠定基础。

第四,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从宪法的角度规定了公民的社会保障权。2010年10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范围,既包括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也包括没有形成劳动关系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形成宪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规、政策措施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角度为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实现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提供法律保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然而构建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逐而就的,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防止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民生缺失陷阱”,也要防止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陷阱”,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 潘亚莉)

作者:石宏伟 杨颖

城乡社会保障论文 篇2: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摘要:人力资本投资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是激励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在引入利己动机因素的内生增长模型中,父代社会保障能够补偿子女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代际赡养回报率。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可能跨越人力资本投资条件。本文构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联立方程,实证检验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抑制效应;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经济增长是以城乡社会保障偏斜发展为成本的,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人口质量红利”补偿“人口数量红利”,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80400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持续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在“人口红利”衰减、资源环境约束等条件制约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结构性减速期[1],如何实现结构性减速期内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功能弱化背景下,完善城乡收入再分配体系以促进人力资本投资,进而推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并得以持续研究,诸多学者开始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视角研究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费尔德斯坦(Feldstein)认为社会保障对储蓄具有正向挤入效应和反向挤出效应,一方面社会保障给付水平提高会激励提前退休行为,而为了保障退休生活会增加劳动期储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具有资产替代效应,从而降低储蓄;他利用实证数据测算发现,社会保障储蓄挤出效应大于挤入效应,从而确定社会保障不利于储蓄[2]。巴罗(Barro)利用代际交叠模型,引入父母利他主义代际转移机制,研究认为社会保障不会改变家庭预算约束条件,从而具有储蓄中性[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作为经济体制转轨配套机制而逐步推进的,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社会保障经济效应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4-6]。

近年来,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转向以内生增长理论为主要视角[7-8],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影响越发受人关注。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赖德胜、田永坡分析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认为社会保障能够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9];凯姆尼茨和威格(Kemnitz & Wigger)引入父母利己动机,认为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模式使得父母养老保障收入与子女收入相联系,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10];沈燕运用协整理论检验社会保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11]。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会抑制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郭庆旺等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信念,认为传统文化信念将后代人力资本积累和父代养老保障联系起来,建立良好的家庭保障和人力资本内生积累机制,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12]。埃尔利希和金(Ehrlich & Kim)利用多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抑制效应[13]。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关于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尚无定论,而且较少学者以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为视角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研究。本文以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现实条件为背景,构建二元经济跨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分析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建立反映三者关系的联立方程組,进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检验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对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理论基础

1.二元经济跨期模型

本文根据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构建规模报酬不变的现代部门和规模报酬递减的传统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跨期模型,重点阐述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传统部门采用非熟练劳动力进行生产和价值创造,现代部门采用熟练劳动力进行价值创造,劳动力质量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假定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会由非熟练劳动力转换为熟练劳动力,从而进入现代部门获取高劳动报酬。设定现代部门劳动报酬为WU,传统部门劳动报酬为WR,由于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高于传统部门,因此WU>WR。

现代部门经济价值创造主要取决于技术、资本和劳动,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设定现代部门产出模型为:

YU=AKαL1-αU(1)

其中,YU为现代部门产出,A为技术水平,假定为外生变量,K表示资本,LU为现代部门劳动供给。劳动供给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劳动力人数,二是凝聚于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即劳动力质量,现代部门产出模型演变为:

YU=AKα(l·h)1-αU(2)

其中,l为劳动力人数,h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充要条件,规模报酬递增将最终导致垄断,因此本文假定现代部门产出模型为规模报酬不变。

传统部门产出主要由技术、土地和劳动供给决定,由于土地具有固定性,在不具备人力资本投资条件下,传统部门产出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传统部门产出模型为:

YR=A-NαLβR(α+β<1)(3)

其中,YR为传统部门产出,A-为传统部门技术水平,假定为外生变量,N为固定不变的土地数量,LR为传统部门劳动供给,由于缺少人力资本投资,劳动供给主要由劳动力数量决定。

2.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与人力资本投资

根据生命周期跨期消费模型,假定存在劳动期和退休期的生命周期两阶段,在劳动期获得劳动收入并进行消费、储蓄和子女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在退休期依据储蓄、家庭子女养老支持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等满足消费支出。因此,设定典型劳动力简化效用模型为:

U=Ct+Ct+11+r(4)

其中,U为跨期消费总效用,Ct为t期消费支出,Ct+1为t+1期消费支出,r为贴现率。假定人口增长率为零,只存在父母和孩子。父母依据效用最大化决定是否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支出为h,而子女将会进入现代部门,获取高劳动报酬WU。此时,跨期消费函数为:

Ct=w-St-h(5)

其中,w为劳动期收入,St为t期储蓄,h为子女人力资本投资支出。在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条件下,子女将会进入现代部门并获得高劳动报酬,从而为父母提供更高家庭养老支持,其退休期消费支出为:

Ct+1=St(1+r)+PU(6)

其中,PU为退休收入支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子女进入现代部门后提供的高家庭养老支持,另一部分为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两个部分之间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替代。相互补充体现为两者共同构成退休收入支持,相互替代体现为在退休收入支持既定情况下,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水平越高,所需要的家庭子女养老支持越少。为了体现两者相互补充和相互替代的关系,本文设定退休收入支持为两者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

PU=(ρWU)λG1-λ(7)

其中,ρ为家庭子女养老支持系数,即现代部门劳动报酬收入的特定比例,G为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水平。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条件下,典型劳动力效用函数为:

U1=(w-St-h)+St(1+r)+(ρWU)λG1-λ1+r(8)

在不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情况下,跨生命周期消费效用模型为:

Ct=w-S′t(9)

其中,S′t为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条件下的储蓄水平。退休期消费模型为:

Ct+1=S′t(1+r)+PR(10)

其中,PR为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条件下的退休收入支持。由于缺少向现代部门转换的人力资本投资条件,劳动报酬收入少直接导致家庭子女养老支持水平低,退休收入支持函数为:

PR=(ρWR)λG1-λ(11)

进一步推导出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条件下,典型劳动力效用函数:

U0=(w-S′t)+S′t(1+r)+(ρWR)λG1-λ1+r(12)

父母是否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取决于两种状态下效用水平比较结果,如果U1>U0,说明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获得效用更大,更容易作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如果U1=U0,说明是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用水平相等,是否投资不确定;如果U1

ΔU=U1-U0=(w-St-h)+St(1+r)+(ρWU)λG1-λ1+r-(w-S′t)-S′t(1+r)+(ρWR)λG1-λ1+r(13)

进一步整理得到:

ΔU=U1-U0=(ρWU)λG1-λ-(ρWR)λG1-λ1+r-h(14)

在ΔU>0时,父母会选择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模型转化为:

G1-λ>h(1+r)ρλ(WλU-WλR)(15)

根据公式(15)发现,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容易跨越人力资本投资条件。本文进一步假设只存在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两个典型家庭,劳动力总量为L=lU+LR。

如果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相同且达到人力资本投资条件,两个家庭均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为H1=Lh,如果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显著低于城镇且未达到人力资本投资条件,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为H2=lUh+LR,比较两种情况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总量能够发现,由于人力资本投资h通常要大于1,因此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一致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总量更高,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偏低(见公式(16))。

H1-H2=(lU+LR)h-(lUh+LR)=LR(h-1)>0(16)

理论假说1: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抑制人力资本投资,随着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收敛,人力资本投资将会上升。

3.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经济总产出为现代部门产出和传统部门产出之和,经济总产出公式为:

Y=YU+YR=AKα(l·h)1-αU+A-NαLβR(17)

通过公式(17)可知,经济总产出受现代部门人力资本和传统部门非熟练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在高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条件下,更多家庭选择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为现代部门提供充足、高质量劳动供给,在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现代部门产出也随之增加。相比规模报酬递减的传统部门,现代部门边际劳动贡献率更高,现代部门产出增加将会提高总产出。

以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为视角进行分析,在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情况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限制农村家庭跨越人力资本投资条件,农村劳动力难以向现代生产部门转移,现代生产部门人力资本总量不足,会降低经济产出。

理论假说2: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大导致现代部门劳动人口数量低且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从而制约经济增长。

三、模型構建

根据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三维”联动理论内涵,本文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以实证检验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是制约微观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条件,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有可能会对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产生影响。考虑三者之间动态关系,如果采用单一方程进行估计容易忽视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因此本文采用联立方程构建计量模型。具体计量模型为:

Pgdpi,t=α+βedui,t+ni=1λiZi,t+ε1i,t(18)

edui,t=δ+θsuri,t+ni=1iCi,t+ε2i,t(19)

suri,t=σ+φPgdpi,t+ni=1ρiYi,t+ε3i,t(20)

模型(18)为经济增长模型,在“人口数量红利”衰减情况下,以人力资本为支撑的“人口质量红利”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本投资也是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中介变量,因此构

建经济增长模型以测度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其中,Pgdp表示人均GDP,edu表示人力资本投资,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指标参数。Z为相关控制变量。经济增长不仅受人力资本投资影响,还会受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刺激消费等因素的推动,为了准确反映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选择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方式、二元经济结构、财政分权水平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主要在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控制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和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层次内部技术结构优化的综合指标,反映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参数为单位工业增加值对应污染排放量,反映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二是控制经济社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城镇化率、二元经济结构和财政分权水平,其中城镇化率是刺激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二元经济结构具体参数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反映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分权用以反映财政支出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模型(19)为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反映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对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其中,sur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C为相关控制变量。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是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条件下微观个体的理性选择,也受现实收入水平、国家教育财政支出对个体教育投入挤出和城乡教育环境分化等因素制约。为了准确测度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本文选取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教育财政支出比重、市场化程度和二元经济结构作为控制变量。

模型(20)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模型,反映经济发展对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影响。模型以人均GDP为自变量,Y为相关控制变量。为了剔除初次分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财政补贴等因素对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影响而准确判断经济发展的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效应,本文选取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二元经济结构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控制变量。城乡收入差距为初次分配的指标参数,城镇化率和二元经济结构为经济社会结构的指标参数,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为财政补贴的指标参数。

本文选择2010—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及各地区统计年鉴中相关指标作为变量参数。受数据可获得性影响,本文选取各地区城乡人均养老金之比作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指标参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开始试点,具体养老金支出数据统计开始于2010年,而在2012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并,统计数据中包括部分城镇居民养老金支出,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给付标准基本相同且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重远低于农村,因此本文假设2012—201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近似反映农村人均养老金给付水平。具体相关变量的参数设定见表1。

四、实证分析

本文对各项变量2010—2014年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①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存在显著地区差异,最大值为1868,即城镇社會保障支出为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1868倍,最小值仅为39

,即城镇社会保障支出为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39倍同时,人力资本投资也具有地区差异性,最大值为1203年,最小值为423年。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有可能是制约人力资本投资的宏观因素,需要进行进一步计量检验。②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对人均GDP取对数情况下,标准差为045,与人力资本投资标准差较为接近,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计量检验。③其他控制变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将其加入计量模型具有一定合理性。部分控制变量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如城镇化率最高为8960%,最低仅为2267%;另一部分控制变量地区差异

程度相对较小,如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教育财政支出等(见表2)。

根据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立方程,本文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关于联立方程估计方法有单一方程法(OLS)、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其中单一方程法和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容易忽视方程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采用3SLS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测算,详见表3。

通过对联立方程进行计量检验发现: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给付水平偏低限制农村家庭跨越人力资本投资条件,将收入更多用于当期消费和储蓄,从而不利于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将引进的生产技术转化为有效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现阶段经济发展会制约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收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偏向”发展模式和城镇社会保障的经济体制改革配套机制功能所导致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从而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是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方式。

本文进一步对联立方程进行具体分析,经济增长模型中:①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人均GDP的对数提高01313。“人口红利”是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资源禀赋优势,随着“人口数量红利”开始衰减,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人口质量红利”补偿“人口数量红利”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②产业结构合理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是由传统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现代高劳动生产率部门转换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升级不仅是指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且包括产业层次内部技术结构优化,即提高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层次内部技术结构优化联动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③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效应,在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能够释放消费潜能,成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④经济发展方式与人均GDP之间呈负向关系,即每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污染物越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绿色生产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

联立方程估计结论验证了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抑制效应,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①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显著抑制人力资本投资,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每增加1%,人均受教育年限降低00584%,人力资本投资是家庭内部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策,社会保障是影响代际交叠效用最大化的重要变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重要意义。②城镇化对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正向挤入效应,在城乡教育资源偏斜发展条件下,城镇人口比重越大,人均受教育程度越高。③财政教育支出和市场化程度均显著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财政教育支出能够有效替代家庭教育支出不足,为人力资本投资提供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市场化程度越高说明劳动力工资市场决定机制越完善,越能够吸引人们提高受教育年限以能够进入更高层次劳动力市场,并且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取高收入。

在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模型中:①经济发展增加了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说明现阶段经济发展是以城乡社会保障偏斜发展为代价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契机,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②城镇化有利于缩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城镇化水平越高,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越小。③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会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说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重点在于城镇,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缺失导致城乡社会保障的不平衡。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功能弱化条件下,以人力资本投资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社会保障是激励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决策的外在变量,社会保障水平越高,父代越容易作出子女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重点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和经济持续增长。本文以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现实条件为背景,构建二元经济跨期增长模型,引入父代利己动机因素,分析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联立方程,对三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①人力资本投资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人均GDP对数增加01313,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层次内部技术结构优化联动、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因素也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②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抑制效应,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越小,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越高。③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经济增长是以城乡社会保障偏斜发展为成本的,经济增长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偏斜扩大了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在“人口红利”衰减背景下,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人口质量红利”补偿“人口数量红利”,对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研究结论体现的政策含义如下:①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红利”衰减,潜在GDP增长率下降是经济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适度调整投资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功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破解结构性减速期经济增长难题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②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受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导向影响而产生的制度模式,随着二元经济结构消减和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要求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以重点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通过构建农村养老保险金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利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完善机制,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社会福利和民生建设,也是推动人力资本投资和助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突破经济增长减速的新要素供给理论、體制与政策选择[J]. 经济研究, 2015(11):4-19.

[2]FELDSTEIN M. Social security and saving: the extended life cycle theor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6, 66(2):77-86.

[3]BARRO R J. 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 82(6):1095-1117.

[4]何立新, 封进, 佐藤宏. 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J]. 经济研究, 2008(10):117-130.

[5]郑伟, 孙祁祥.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J]. 经济研究, 2003(10):75-85.

[6]袁志刚.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研究, 2001(5):13-19.

[7]GLOMM G, KAGANOVICH M.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public education in an economy with public pensions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3, 44(3):917-937.

[8]邵宜航, 刘雅南, 张琦. 存在收入差异的社会保障制度选择——基于一个内生增长世代交替模型[J]. 经济学(季刊), 2010(4):1559-1574.

[9]赖德胜, 田永坡. 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J]. 中国人口科学, 2004(2):13-21.

[10]KEMNITZ A, WIGGER B U. Growth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 16(4):673-683.

[11]沈燕. 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1989—2008年的数据[J]. 社会保障研究, 2012(4):69-76.

[12]郭庆旺, 贾俊雪, 赵志耘. 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 经济研究, 2007(8):58-72.

[13]EHRLICH I, KIM J. Social security and demographic trend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R]. NBER Working Papers, 2005.

[14]钞小静, 沈坤荣. 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14(6):30-43.

[责任编辑刘爱华,方志]

作者:陈曦 边恕 范璐璐 韩之彬

城乡社会保障论文 篇3:

关于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尽管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发在不断的创新,但仍然面对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完善措施,旨在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指的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享受一样的社会保障,而是根据实际的情况,以及城镇和乡村之间的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进行实际的考察,进行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项目大致相同,以及社会的保障相对的比较合理,并且具体的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原则一致。还要保障城乡之间的保障体系的沟通自由。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进行深化社会保障体质的改革,并且调整关于城乡宏观的社会保障政策,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的结构形式,进行整体的规划调整。

一是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发展目标,以及城乡结合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有利于我国的城乡之间的统筹规划,完善发展,并且具有一体化的社会制度保障,能够有效的避免城乡的分裂,促进社会的公平,以及统一发展,有利于维护城乡之间的稳定。三是有利于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很好的促进我国的城镇化的建设,以及经济结构的巩固,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一是保障的主体不够明确,不管是在新的管理制度中还是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中对于城乡之间的管理保障体系的主体分析的不公明确,经常会影响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二是保障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在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以及不完善的地方。在管理上的疏松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的建设。三是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平衡,由于我国的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导致社会保障体系严重的失衡。四是关于保障中的保险基金问题严重,管理方面不够完善,并且严重的影响到了城乡建设中的资金问题,阻碍了城乡保障体系的完善。

(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战略目标定位和实施措施相对杂乱。

在目标定位方面,存在三种观点: 一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三是建立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推进措施方面,存在四种观点: 一是分地、分步、分阶段逐步推进; 二是从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着手,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新体系; 三是实施共同发展战略与协调发展战略; 四是理念先行、领导先行、改革管理体制。这些论述,一方面有助于理清思路,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显示出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一体化的复杂性和主体研究欠缺整合的状态。其共性在于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应本着社会公平公正的理念,保证人的基本生存,应采取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建设。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企图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这是一种‘洋跃进’,其经济动机是短期的,战略目标是错误的

2.政策导向居多,立法思路和技术措施争议较大。

在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制度普遍、统一、公平,实现城乡制度的一体化,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项目安排和相关学术研究是围绕政策导向进行的,整体忽视其立法的科学性研究和结构布局。社会保障立法难度大,除了其本身复杂、效果显现周期很长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经济学、社会学研究和法学研究是“两张皮”,提供给立法部门的权威建议不够,而立法部门立足于现有政策所進行的立法比较保守,缺乏宏观统筹视野。

三、改善城乡社保一体化完善措施

1.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积极的促进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设及实现,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涉及到民生的大问题,是我们的公民享有保障权利的重要政策,并且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在发展中,经常出现很多问题,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能够很好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及时解决管理社会保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改善以及创新。

2.健全一体化机制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的城乡建设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建设以及实际的经济情况提出的重要的改善措施。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行我国的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建设的管理,增强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实施方案,进行严格的保障制度,并且深入到群众中进行探索,确实的了解群众的社会保障的需求。政府鼓励城乡之间的企业以及个人等进行共同协作共同的完成我国的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机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进行妥善的管理,以及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

3.优化一体化的政策。努力打破原有的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积极的实现城乡之间的劳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的联系和市场化的转变,改革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减小城乡之间的经济距离,以及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并且完善各种城乡之间的优化制度,以及政府的福利,充分的达到城乡之间的公民的身份,以及在社会上的权利等方面的真正的城乡平等,特别是在进行大力的推动我国的农村

对于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没有时间的长度,不可能把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没有空间的广度,无以验证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优劣。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一体化,同样需要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一体化实践中有过许多探索,这种探索是初步的,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对待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一体化要持谨慎态度。只有如此,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给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张红梅. 推进吴忠市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思考[J]. 会计师. 2013(02)

[2]王晓凤.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制定分析[J]. 财经界(学术版). 2013(05)

作者简介:李玮;单位:邢台市桥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学校: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在职研究生学员;研究方向:政治学。

作者:李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文化艺术论文下一篇:信息熵碳排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