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2022-09-12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美国教师协会曾经在研究中指出: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焦虑和精神紧张等心理问题。我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与新浪教育频道在2005年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近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近30%的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工作倦怠[1]。

1973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特指由于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又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对工作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身心耗竭的状态。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中青年教师大幅增加, 且来源呈多元化趋势。大学扩招给高校中青年教师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从目前教师的年龄结构情况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70%以上,中青年教师己经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有其特殊的心理感受和压力,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教师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因此,这个群体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高校中青年教师的确存在着倦怠,且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而可以使有关方面采取措施来实现高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注:n=486±s)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被试来自江苏3所高校中青年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下。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为88.4%。其中男性教师为277人,占57%,女性教师为209,占43%。其中年龄30周岁以下的有208人,30~40周岁的有237人,40~45周岁的41人。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下为125人,副教授为264人,教授为97人。

1.2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资料,包含中青年教师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采用的Maslach倦怠量表-国际通用版 (简称MBI—HSS) 。有研究发现:其信度和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2]。该倦怠问卷共22道题, 包括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每个纬度分别包括9道题、5道题和8道题。采用7点记分法 (0~6分) ,“从不”、“极少”、“偶尔”、“有时”、“经常”、“极多”、“总是”。6代表“非常符合”,0代表“非常不符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强, 得分越低, 倦怠程度越弱;在成就感方面,得分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弱,得分越低表明倦怠程度越强。三个维度不同程度的标准:在情绪衰竭上高于27分表明有较高的情绪衰竭,低于16分表明情绪衰竭程度较低;在个人成就感上高于39分表明个人成就感较强,低于31分表明个人成就感较低;在去个性化上高于13分表明去个性化较严重,低于6分表明去个性化程度较低。

1.3 统计方法

被试在专业人员的统一指导语下,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回收。全部资料经核实后进行统一编码,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了t检验、单因素方差检验等统计学方法。

(注:±s)

(注:±s)

2 调查结果

(1) 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 (见表1)ㄢ

(2) 不同性别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比较 (见表2)ㄢ

(3) 不同年龄高校中青年教师工作倦怠情况比较 (见表3)ㄢ

(4) 不同职称高校中中青年教师工作倦怠情况比较 (见表4)ㄢ

3 讨论

在本次调查中,高校教师情绪耗竭维度平均分为17.21+8.57,去个性化维度平均分为5.53+4.06,个人成就感维度平均分为30.61+8.24。而在李超平的研究中,医护人员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16.32、4.72和31.80[3]。与之相比,高校教师的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程度要高于医护人员,而个人成就感却低于于医护人员。这表明尽管高校中青年教师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另外一方面却没有医护人员的成就感。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大多数高校中青年教师待遇水平不高,另外教学和科研压力大,竞争也比较激烈。另外现在大学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增多,教师与学生也缺乏知心的沟通交流,所以导致教师成就感较低。而医生通过替病人解除痛苦,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疗效,相对而言成就感较高。

从调查结果看,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有差异。

在性别方面,去人性化程度男性中青年教师显著高于女性中青年教师,而在个人成就感方面男性中青年教师要显著低于女性中青年教师,情感耗竭程度两者无明显差异。这说明男性中青年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的对学生的冷漠态度和疏远,同时也就没有体验到更高的成就感。而女性中青年教师比较具有亲和力和耐心,与学生能够多交流问题,同时在社会上地位也相对较高,所以成就感也较强。

在年龄方面和职称方面,由于年龄和职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也显示,年龄和职称方面的倦怠情况基本类似。年龄在30岁以下和职称为讲师及以下的高校教师总体倦怠水平较高,尤其是情绪耗竭和个人成就感方面,与年龄30周岁以上和副高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相比,差异明显。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结果是,在去个性化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中青年教师没有明显差异。而不同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却有明显差异。这一点与李淑环的研究类似[6]。这可能是因为讲师及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会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并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威信,而具有副高或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年轻有为,在学术或工作都有着杰出表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而显示出自己的待人和善。

教师的职业倦怠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它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充满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生理、心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身心疲惫。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因素、组织因素、教师个人因素和学生因素等。每个因素里面又可能有很多方面,社会因素包括着教师社会地位的降低、职业稳定感的消失、社会期望值的加大,同时社会转型也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因素包含着大学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变革、工作环境以及专业学科的发展机会等;教师个人因素有个人经济压力的加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个性特征以及角色冲突等;学生因素又包含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大学扩招导致学生素质的下降等原因。

4 结语

高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阻碍当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造成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纷繁复杂, 各个因素间又可能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因此解决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和缓解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

(注:±s)

摘要:教师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以三所大学中青年教师为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和影响原因。研究发现, 中青年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同时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也体现出显著的职业倦怠差异。

关键词: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杜一菲, 张彦.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干预[J].石油教育, 2006 (6) :72.

[2] Enzmann, D.Schaufeli, W.B, Janssen, P.etal..Dimensiona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Burnout[J].Measure.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98, 71 (4) :331~352.

[3] 李超平, 时勘, 罗正学, 等.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 (3) :170.

[4] 王晓春, 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 (5) :567~572.

[5] 李淑环, 王艳, 刘凤阁, 等.影响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135~1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下一篇:我国刑事见证人制度的问题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