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2022-05-0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桑树栽培技术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蚕桑产业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势,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的不断发展,蚕桑产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本文对桑蚕养殖过程中的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桑蚕养殖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养蚕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

桑树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篇1:

浅谈蚕业生产模式与技术的探索

【摘要】众所周知,蚕桑产业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是中国加入 WTO 后能主导市场的少数优势产业之一,同时又是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产业。要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笔者认为,要创新发展蚕桑产业,即以蚕桑生产为主,发展生态桑园和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经济收入,降低蚕茧在桑园收入中的比重,在蚕茧价格大幅波动时才能使蚕农获得稳定收入。这样既能提高土地和生产资料(养蚕设施) 的利用率,又能充分利用劳动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可稳定和保持蚕桑产业和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蚕业;生产模式;发展

0.引言

蚕桑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虽众多新型农业产业掘起,但栽桑养蚕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蚕业劳动力匮乏,养蚕量下降,弃桑不管或有桑不养蚕的现象突出,以及农民迁入新社区后,无房进行家蚕养殖等问题愈加突出,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和无房养蚕的问题已刻不容缓。除了在生产中推行少回育等省力化技术外,有效解决养蚕适度规模经营和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和蚕业经济效益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蚕桑生产要摆脱传统家庭生产模式,形成户营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条件,从而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和无房养蚕等问题。现就结合我市的蚕业试点及部分基本养蚕户的生产实践,特对蚕桑生产基本养蚕户适度规模生产与经营及提高蚕业生产劳动率进行初探,为蚕桑规模化生产、生态化发展、组织化经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技术管理支撑,从而实现蚕茧优质高产、蚕农增收、产业稳定与持续发展。

1.现阶段蚕桑生产模式与技术的探索

1.1探索家蚕新的饲养技术

几千年养蚕技术,特别是大蚕饲养因需要房屋面积较多及劳动率低等,致使蚕桑生产不能开展规模经营,直接阻碍着蚕业规模经营的开展,从而制约了蚕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稳定。亟待需要对养蚕技术的创新,重点解决大蚕饲养的用房和劳动力问题,以利实施适度规模经营。我市在2009年春开始展开了此项工作的研究,对家蚕饲养技术,实施了全龄2回育,即舒适化饲养技术,通过3年来的研究与推广,因此技术大蚕期,劳动率可提高4倍,房屋利用率提高28.6%(每人负种8张左右,张种饲养面积25m2),现已被蚕业大户及“上班族”所接受,正在我市逐步推广。

1.2探索适度规模经营模式

蚕业规模经营与一般的农业规模经营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一般农业规模经营如粮田规模经营是一种单纯的种植业规模经营,规模养鸡是一种单纯的养殖业规模经营;而蚕业生产既是种植业又是养殖业,既是露天生产又是室内生产。其次,蚕业生产劳动时间集中,季节性强,加上养蚕操作难以大面积实行机械化作业,因此其生产规模受到桑园面积、劳力、蚕室等要素的制约。在这些制约要素中,桑园面积是最主要的。设定适度规模,主要是按养蚕所需房屋、养蚕的劳动力和所需经营成本等来确定。如按原传统饲养方法,房屋面积张种需40m2,劳力人均负种2张等设定,以目前现状蚕业生产是无法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此规模应按家蚕全龄一日二回育新技术来设定,则房屋面积张种需25m2,劳力人均负种8张。因新农村建设,大蚕不能在室内饲养,故需搭建简易大棚1000m2,请少量临时帮工或亲戚帮助的条件下,才能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如面积过大,临时帮工难请,搭建大棚成本过大等,难以大规模经营。故蚕桑生产基本养蚕户经营1.33hm2左右桑园面积为宜,此规模夫妻俩人经营一年,按现行茧价,可挣利7万元左右,有利稳定蚕桑产业。

1.3探索高产桑园管理技术

依据蚕业生产现状,要提高蚕业经济效益,除了创新家蚕饲养技术和蚕业经营方式外,还应在桑园管理技术上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应重点在桑树剪伐及摘芯技术上创新,一是桑树剪伐,春蚕期夏伐,可采取采叶留枝技术,春蚕结束后让越冬技条留着,让其顶端发芽生长,待夏蚕期使用,夏叶产量高可多养夏蚕,夏蚕结束后剪伐枝条。此技术夏蚕饲养量提高,在早秋不饲养的前提下,能提高亩桑负种量0.5张,且秋期桑叶质量好,但667m2桑园施肥量有所提高。二是桑树摘芯,在夏蚕结束后,新稍长到70cm以上时进行摘芯,使其重新发芽生长,中秋蚕利用下部叶片,晚秋蚕利用上部新梢叶,应用大蚕舒适化饲养技术,将枝条上部新梢全部剪去进行养蚕,既减轻劳动力又提高桑叶产质量。以上2项桑园管理技术,我市蚕农已在逐步应用。

1.4探索实施桑园综合利用

目前我市四分之一的桑园年饲养只有2期蚕,桑地利用率低、产出率低,为了提高亩桑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应积极开展桑园的综合利用,开展桑园套养鸡、鸭、野兔等和冬季套种蔬菜等作物,提高亩桑产出率。除此之外,可采取一期分批多次饲养的方法,来增加年饲养量,同时也解决了劳力和房屋的问题,也可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桑地流转,以使桑园发挥最大限度的经济效能。

2.推进蚕桑生产新模式与技术的攻略

2.1各级领导应重视蚕桑产业的稳定

鉴于蚕桑是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传统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面广量大,并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重效益,近期内仍能为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不应将蚕桑产业放松领导,顺其兴衰,要认识到扶持一个产业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且蚕桑产业对社会、生态和农民经济收入“功劳”很大,并在以后较长时期内仍是农业的主导产业。因此,应加强领导,注重投入,从而稳定其蚕桑产业。

2.2加快桑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桑地流转,实行蚕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蚕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稳定蚕桑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蚕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蚕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催生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的转变将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在桑地流转工作中要与现代蚕业发展规划、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尊重农民意愿等相结合,以利健康发展。

2.3加强技术指导以点到面逐步推进

因蚕业经营新模式及大蚕一日二回育家蚕饲养新技术等正处在“襁褓期”,还只是一个新生的婴儿,这个“新生婴儿”能否茁壮成长,“后天”的呵护与培育是极其重要的。一是要以点到面做好示范,力求创建一个点,“点亮”一个点,且应注重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才能起到广泛的示范作用;二是因属“襁褓期,应注重必要投入,给予必要的扶持,以防“夭折”,确保成功;三是在技术上应给予重点指导,注入新型技术,以利成为典范,促进传统蚕业经营模式向现代蚕业经营模式转变;四是应吸纳工商资本投入蚕桑产业,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以利推进蚕业经营新模式与技术的全面实施。 [科]

【参考文献】

[1]凌川保.桑园立体栽培技术研究[J].蚕业科学,1995,21(1):1~8.

[2]李奕仁.拓宽资源利用途径,延伸蚕桑产业链条[J].中国蚕业,2007,28(3):4~6.

[3]江苏大学.蚕体生理解剖学[M].中国蚕业,2007,28(3):4~6.

[4]王云玲.桑蚕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研究初报[J].工作研究,2008(1):35~36.

作者:朱琳

桑树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篇2:

论有效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途径

蚕桑产业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势,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的不断发展,蚕桑产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本文对桑蚕养殖过程中的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蚕桑经济效益。

桑蚕养殖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养蚕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随着人们对各种丝织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对丝织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桑蚕产业的发展。在桑蚕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养殖水平,要积极加强对养殖技术的研究,加强养殖过程中的管理,以提高桑蚕经济效益水平。

一、改善立地条件

在桑蚕养殖过程中,养殖条件会直接影响桑蚕养殖水平,并且对蚕丝的品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户的收益。在养殖过程中,桑叶的质量关系到桑蚕养殖效率,随着我国土地面积逐渐减小,在桑蚕养殖过程中,为了为桑蚕提供充足的桑叶,必须要加强对土地条件的改善,使得桑叶长势更好,从而为桑蚕提供更充足、更优质的食物,提高蚕丝品质。为了实现对土壤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在田地里栽桑树,田里种桑树并不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例如某地采用田地种桑树的模式,农户每年有3000元以上的收入,比种粮食多2倍,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田里种桑应该要选择合适的田块,排水性能好、灌溉条件好的田块适宜进行桑树种植,可以提高桑树的生长水平。

二、选用优良品种

在桑蚕养殖过程中,桑蚕品种质量直接影响蚕茧的质量,优良品种是蚕茧优质高产的基础,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各种优良的桑蚕品种和桑树品种的选择。从湖桑品种到农桑品种的改进,桑叶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对于桑蚕的生长有很大促进作用,在未来还可以加强对丰田系列品种桑园的栽培管理,不断提高桑叶质量,为桑蚕提供高品质的桑叶,从而提高蚕丝的质量。

三、加强养殖管理

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蚕养殖技术的管理,也要加强对桑树养殖技术的管理,从而使得蚕桑产业实现真正发展。

在桑树栽种过程中,应该要桑树栽培过程中的日常管理,第一,加强对桑树的水肥管理,桑树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只有给桑树提供充足的营养,才能提高桑树品质,产出优质的桑叶。在桑树栽培过程中要进行中耕、除草,并且要及时进行灌溉和施肥,确保桑树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第二,要合理使用农药,对于桑树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虫灾害,要加强控制,为了减少药物对蚕带来的影响,可以从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着手,尽量减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药物使用量。

在養蚕过程中,也要加强技术管理,对小蚕和大蚕要进行分别管理,在培育小蚕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小蚕片叶立体育技术的应用,小蚕片叶立体育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养蚕技术,改变了传统养蚕过程中的平面养殖模式,采用片叶穿连成串、垂直搁挂、直立给桑的方式,幼蚕可以攀缘取食,蚕粪会自然落下。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技术可以节省大约30%的桑叶,在同等环境下蚕茧增产1.67千克。另外,对于3~4龄的幼蚕还可以采用“漏空透气育”方法进行养殖,这种技术利用塑料的特点,铺成漏空透气蚕座,可以达到3~4龄蚕一日给一回的目的,在这种养殖模式中,桑叶在蔟上,幼蚕在蔟中,粪在蔟下,因此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污染,使得幼蚕患病率减少。对大蚕进行养殖时也可以加强对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将新梢直接斜靠在墙壁或竹篙上养蚕是一种全新的大蚕养殖方法,一般适用于5龄蚕,将桑叶新梢平摊在蚕座上,等蚕爬上新梢后,再将新梢斜靠在竹竿上,大约呈45度角,然后每天在给大蚕喂桑叶的时候依次向上斜放,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养蚕空间,针对养蚕空间比较紧张的情况十分适用。如果养蚕空间比较宽裕,也可以直接在地上进行饲养,每日仅需给桑一次,观察大蚕见熟后加网将蚕从新梢条中提出。这种养殖方法十分简单,而且可行性较高,经过研究发现,该方法可以节省工时50%左右,是一种高效的桑蚕养殖方法。

四、适度规模生产

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应该要加强规模化生产,在提高单产效益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节省养殖空间,提高养殖效率。例如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对人力物力等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当前在桑蚕养殖过程中出现“夏蚕饲养过重”和“夏蚕基本不养”的两种情况,对蚕桑产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夏蚕是不可一期都不养、又不可多养的特殊的一季蚕,在养殖过程中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一般养蚕过程中的布局方式是将春蚕、夏蚕、早中秋蚕、晚中秋蚕的比例控制为为1∶0.33∶0.67∶0.6,可以极大地提高养蚕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蚕桑产业是一项经济性较高的产业,在蚕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养殖技术的控制,并且要加强对桑蚕养殖的合理布局,从而不断提高桑蚕养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曾德芳 陈佰干

桑树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篇3:

办农业中学就是干革命

农中是朵花,农中是我家,

为它流过汗,怎能不爱它。

(一)

方巷公社处在揚州市西北三十华里的地方,大部分是丘陵地区,小部分是沿湖牙区,土地貧瘠。解放前,由于地主阶級的殘酷剝削,这里生产水平很低,高田无水,低田无牙,大部分是“望天收”。当时許多农民被迫当长工,外出流浪、討飯,甚至卖儿卖女。解放后,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做了主人,經过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运动,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特別是一九五六年筑了牙堤,一九五九年兴建了电灌站,从而改变了过去的面貌。但是,群众生活水平还较低,文化也相当落后。傅庄、开元二队、卞庄、永宁四个生产队的三百七十八人中,七岁到十三岁的儿童入学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三,社員中初小水平的九十八人(百分之二十三),高小水平的二十三人(百分之六),相当于初中水平的只有十人(百分之二点六),妇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文盲。我們方巷农业中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于一九五八年三月創办起来的。

七年来,我們学枚的办学过程幷不是一帆風順的。仅仅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一年不到三年的时间內,就搬过五次“家”,建了六次校,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給学校的成长带来了不少的困难。然而,由于全校师生紧紧依靠党、依靠群众,发揚了自力更生、動儉办学的革命精神,經过艰苦的斗爭,終于把学校坚持下来,幷且办成为一所为貧农下中农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新型学校。它为社队培养了一批生产技术管理千部和有文化的新式农民。現在有校舍二十五間,桃園、桑地、水田、旱地共十三亩。有固定教师三人,季节性教师五人。全校共有学生一百三十二人(包括分校二十八人),其中賓农下中农子女占百分之六十一。

(二)

我校开始是办在方巷公社三里鎭附近的小郭庄,一九五八年八月迁到陈小庄,十月,人民公社成立时,和酒甸农业中学合幷,迁到酒甸鎭,一九五九年一月,迁到西来鎭,八月份和酒甸农业中学分开,迁到路西庄,一九六一年,公社党委决定将公社繁殖場的一部分撥給我們做校舍,我們就在这里进行第六次建校工作。这里原是十三間矮小狹窄的猪舍,每逢下雨,粪坑里的粪水齐溢出来,連个蹲身之处也沒有,更談不到有个上課的教室了。猪舍隔壁是公社的炕坊。坑坊师傅看見我們在忙着塡粪坑,就說:“你們这些先生眞是活受穷罪,哪里找不到飯吃,偏偏要做这个穷教师!”有些学生也动搖了,三三两两地跑来,又三三两两地走了。有些过路的人也說:“这下子方巷农业中学办不起来了!”这时,我們师生就組織起来,学习毛主席的《愚公移山》等文章。通过学习,我們认識到:办农业中学就是千革命!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劳动建校。經过全体师生的艰苦劳动,終于把猪舍改逍成为課堂。

但是,十三間房子还是不够用。这一年冬天,在国家的支持下,师生动手划土基(即做土坯),做小工,花了些瓦木工費,砌了六間紅瓦房。一九六四年下半年,又砌了四間草房。开始,沒有桌凳,学生就圍坐在芦席上上課。后来我們又用土基砌課桌。現在四个教室內的五十三張課桌,四个讲台,两張办公桌和办公室、閱覽室的凳子,都是用土基砌成的。

在建校过程中,我們共划土基約三万多块,砌土墙三七一面,做小工四百多个,約为国家节省了一千五百元左右。我們又在荒坡上栽了四亩桑树,开了二亩荒地,种上山芋、蔬菜等,一九六三年收入一百多元。一九六四年又增加了养蚕、打草包等項目,收入一百六十多元。为了减輕国家負担,学校尽量精减人員,压縮开支。一九六二年調整后,学校有三个班級,只有固定教师一人、季节性教师二人,校长兼班主任。农忙时,季节性教师通过回队劳动取得生活費用,学校不发工資,只給适当的补助。因此,每月只需国家补助三十八元。办公費也精打細算用得很省。晚上,全体教师只用一盞电灯办公。办公用的墨水,是用墨水精冲的,每瓶只花三分錢。因公上揚州,除急事乘汽車外,来回六十里,都是步行。每月办公費只用八元至十二元。有一段时期,吳校长和卜宝昌老师从家里各带了一只母鸡来生蛋,学校种了一块韮菜地。卖了鸡蛋、韮菜,就够开支办公費。我們这样做了以后,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学生吳国昌到江边运芦柴,不坐汽車回来步行,省下汽車票錢买了一張毛主席像,他說:“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靠的毛主席,要永远記住毛主席!”。

(三)

我們一方面自力更生,勤儉办学,尽量咸少国家的支出;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地为貧农下中农着想,傾听他們的意見,方便他們的子女入学。一九六二年农业中学調整时,农业中学到底办不办,成为我們当时的中心議題。校长向公社党委书記請示,公社党委指示說:“农业中学办不办要根据群众的意見,群众要办,就是学生少也应該坚持办下去。”我們就一面在群众中宣傳农业中学的性质和作用,一面进行訪問,了解到貧农下中农是需要农业中学的。有一次,吳守立同志从公社回来,在路上遇到貧农刘吉祥,他一把抓住吳守立同志的手說:“吳校长,听說农业中学不办了,是眞的嗎?我家孩子小学快要毕业,要是不办就沒有学上了。”根据貧农下中农的敢見,我們就下定决心坚持把学校办下去。我們学校偏在公社的西部,东部学生走讀不便。这一帯的群众都希望把学校办得离家近一些。一九六三年秋天,我們就在那里办了一所分枝,吸收了二十多个高小毕业生,其中十九个是貧农下中农子女。

我校学生全年应繳学費八元,书籍簿本费五元,生活费約三十五元至四十元,合計需四十八元至五十三元,其中学生在校勤工儉学、回队劳动有经济收入,实际上学生家庭的負担还要小得多。例如一九六四年学生帮助公社建瓦窑、給家禽打防疫针,校內养蚕、打草包、做磚坯、运芦柴、育桑苗等共收入二百六十元,平均每个学生收入二元左右。二、三年級三十六个学生回队劳动計做一万六千四百四十四个工分,平均每个学生四百五十六个工分,当地劳动日单价是六角,折合二十七元,合計每个学生平均收入二十九元。这样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实际負担只需十九元至二十四元,約等于当地整劳动力全年收入的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二十二。我們在收費时,也注重貧农下中农的經济負担情况。学生一下子拿不出几块錢的学习費用,我們就采取零收的办法,三角五角錢也收。每个学期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学費减免率,优先照顾困难的贫农下中农子女。我們还根据学生家庭条件,帮助他們找生产門路,解决学习費用。薛广林养了十只鸭子,卜万生家栽了一塘菱,聶志金养了几只兎子,吳国昌在家里打草鞋,这几个学生都靠自己的收入,解决了学費、书費。有些貧农下中农沒有錢搞副业,我們就从公社炕坊赊了五十只小鸡,养到长了翅膀时,分給叶长靑等几家去养。有时我們还介紹贫农下中农子女去做有报酬的零活。学生許吉国做小工得二元,打防疫针得三元五角五分,他一学期的学习费用,家里只花了八角錢。这就使許多經济困难的貧农下中农子女能安心学习。学校还处处关心学生生活,学生有病,就借錢給他們治;下雨天,路远的学生不好回去,就把他們留在学校內跟老师合睡;天气突然变冷,老师就把自己的衣服給他們穿;学生每天从家里带来的飯,老师轮流替他們热,幷把热好的飯窩在被子里,让学生下課吃到热飯。当地群众普遍反映上农业中学“經济、实惠、方便。”說农业中学是“我們贫农下中农自己的学校”。

(四)

在教学与劳动的安排方面,我們也有一段摸索的过程。一九六一年以前,大搞生产自給,一度劳动过多,忽視了教学;但这一情况扭轉以后,又发生了輕視劳动的偏向,师生中不少人主張向普中看齐,实行全日制,开設历史、地理和英語等課程,认为“要劳动就搞不好教学”、“劳动会影响学习”。针对这种思想情况,学校組織师生学习了有关文件,提高了认識,幷且听取了貧农下中农群众的意見,安排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間,坚持了半农半读、半农半教的制度。在时間的安排上,一般是每年放夏秋忙假各一个半月,招生假一个月,春节假半个月,学生在校学习和劳动时間約七个半月。忙假期間,除少数固定教师留校劳动,管理好試驗田和校內生产外,学生和季节性教师主要是回队劳动。为了加强对学生回队劳动的管理,我們还提請貧农下中农办学委員会硏究,与大队党支部、生产队以及学生家长联系,聘請校外劳动輔导員,指导学生劳动。在集中学习时,师生每半个月有四天参加試驗田、桃园、桑园、开荒和打草包、飼养牲畜、做磚坯等生产劳动。每年劳动时間教师約四个半月,学生約五至六个月,实际教学时間为六个月左右。

在教学上,我們一方面注意提髙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識水平,一方面注意对学生进行生产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動习慣和生产技能,幷且要求学生学会农村应用文,学会生产队簿記知識,学会打算盘,学会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知識和技能。在教学中,我們采取书本知識和实际知織相結合,校內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結合,专职教师和干部、老农、技术員相結合的办法。如农业知識課的教学,除讲解书本知識外,还按生产季节开設专題讲座。春季,我們結合三麦生长情况,向学生讲授三麦的栽培技术知識,幷和学生一起进行三麦栽培的实际操作。一九六三年水稻受到螟虫严重危害时,学校就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同志,傳授治螟的知识,幷教学生掌握治螟技术,随后学校把学生分配到生产队,协助社員治虫。一九六四年夏秋季,我們与生产队挂鈎,合种試驗田,在千部和老农的指导配合下,从选种、催芽、落谷、育秧、田間管理到收获,都是师生动手做的。这块試驗田亩产六百斤,比当地产量高出百分之五十。

几年来,坚持半农半讀、半农半教的显著成果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旣能体力劳动,又能脑力劳动的新人。历届毕业生中除少数升学、参軍以外,大都参加了农业生产,一般能安心务农,积极劳动。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毕业生担任了会計、記工員、保管員、队委、电灌技工、炕坊技工、耕讀小学教师等职。他們大多工作好,劳动好,得到广大干部和社員的好評。一九六四年插秧季节,接連三十天不下雨,我校毕业生、电灌站技工陈学荣和一个助手紧張地工作了二十四个昼夜,保证了电灌区內九千二百九十八亩的插秧用水。在工作中,不仅沒有发生事故,还开动脑筋,减少电耗,节約了二千七百度电,为公社节省四百六十多元。陈学荣还将电灌知識和操作技术,毫不保留地傳授給新技工。他所管理的电灌站,被評为县的“五好”电灌站,本人被評为县的先进工作者。毕业生中担任生产队会計、保管員的有十二人,由于他們大公无私,以集体利益为重,其中十人被群众賛揚为“放心会叶”、“放心保管員”。毕业生刘兆庆,在社員大会上檢举了大臥某千部做投机买卖等非法活动,还揭发他的哥哥、生产队会計刘兆祿挪用公款的行为,受到群众的賛揚。毕业生房正高,替生产队看場头,每夜一分工,不少人嫌工分少,不願意看,房正高就去看了一个多月。一天晚上,有人跑来对他說:“今天辛苦了,燒点豌豆吃吃吧。”房正高严詞拒艳了他們,幷把这一情况向队长作了汇报。

通过勤儉建校,半农半读,在校学生也形成了热爱学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优良風气,有着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風格,好人好事不断涌現。二年級学生卜斗元,写了一首詩,“农中是朵花,农中是我家,为它流过汗,怎能不爱它”,表达他通过劳动建校后热爱学校的感情。学生中經常出現拾金不昧的事,拾到一分錢都缴公。学校东面原有一条山沟,夏季发水,学生就在沟上搭起跳板,搀扶行人过桥。一个阴雨天,貧农家的两个孩子,上鎭碾米,一个孩子跌到沟里,学生听到“救命”声,忙奔出課堂去把他救起来,幷爭着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脫下来給他穿,又凑了几斤米給他們带回去。

(五)

方巷农业中学的成长,是与公社党委的領导分不开的。方巷公社党委非常重視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向师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一九五八年农业中学初办时,副校按吳守立同志是一个剛出校門的初中毕业生,对农业中学的革命意义认识还是不足的。当他接到母亲的信,要他去一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每月可以拿到工資几十元时,心里拿不定主意,公社党委及时向他进行教育,幷指出在农业中学工作就是干革命,干革命就不能“这山望到那山高”。公社有些会議和学习活动,都吸收吳守立同志参加。在公社党委直接培养下,吳守立同志在一九六零年就参加了共产党,以后,又調他到揚州市委党校去学习。現在他已經成为一个热爱农中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能頂得住困难的学校領导骨干了。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公社党委負責同志祁要給师生做报吿,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一九六一年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学生人数减少了,有些学生思想不够稳定,党委书記亲自上政治課,鼓励师生以革命的精神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公社党委还具体領导校务委員会(現为貧农下中农办学委員会)进行工作。公社党委帮助学校

解决了許多实际問題。如撥給学校五亩桃园,与学校所在地的生产队协商,安排了稻麦生产试驗田,把公社瓦窖建在学校旁边,好让学生做磚坯,搞勤工儉学,撥一万块磚头和三百多元錢支持建校等等。

七年来,由于紧紧依靠党的領导,依靠貧农下中农群众,为貧农下中农服务,坚持自力更生,動儉办学的方針,我們走出了一条在穷山崗上办学,发展教育事业的路子,深深体会到毛主席教导的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眞理。今后要进一步組織师生学习毛主席着作,用毛澤东思想武装我們的头脑,更深入地开展教育战綫上的思想革命,继續发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儉办学的革命精神,把学校办得更好。

作者:江苏邗江县方卷农业中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下一篇:企业后勤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