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感染是肺结核吗

2023-02-16

第一篇:结核菌感染是肺结核吗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全身疲乏、失眠、盗汗、午后潮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

养生指南:

一.儿童应按时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增加免疫能力,能避免被结核杆菌感染而患病。

二.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染。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大声谈笑时喷射出带菌的飞沫而传染给健康人。病人如随地吐痰,待痰液干燥后痰菌随灰尘在空气中飞播而传染。凡痰中找到结核杆菌的病人外出应戴口罩,不要对着别人面部讲话,不可随地吐痰,应吐在手帕或废纸内,集中消毒或用火焚烧灭菌。痰液可用5~12%的来苏溶液浸泡2~12小时消毒。病人应养成分食制习惯,与病人共餐或食入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消化道感染。

三.痰菌阳性病人应隔离。若家庭隔离,病人居室应独住,饮食、食具、器皿均应分开。被褥、衣服等可在阳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食具等煮沸1分钟即能杀灭结核杆菌。

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每日应打开门窗3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在痰菌阴性时,可取消隔离。

四.对肺结核应有正确的认识,目前肺结核有特效药物治疗,疗效十分满意。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了。应有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做到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完成规定的疗程,否则容易复发。

五.可选择气功、保健功、太极拳等项目进行锻炼,能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恢复正常,

逐渐恢复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注意防寒保暖,节制房事。

六.饮食以高蛋白、糖类、维生素类为主,宜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应戒烟禁酒。

近年来研究证明,吸烟会使抗痨药物的血浓度降低,对治疗肺结核不利,又能增加支气管痰液的分泌,使咳嗽加剧,结核病灶扩散,加重潮热、咯血、盗汗等症状。饮酒能增加抗痨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导致药物性肝炎,又能使机体血管扩张,容易产生咯血症状。

肺结核

概念: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酷坏死,易形成空洞。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结核菌

属于分支杆菌,涂片染色具有抗酸性,亦称抗酸杆菌。对外抵抗力强,在阴湿处能生存5个有以上,但在烈日曝晒下2小时,5-12%来苏水接触2-12小时,70%酒精接触2分钟,或煮沸1分钟,能被杀死。而最简单的杀菌方法是将痰吐在纸上直接烧掉。

二、感染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的痰。传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三、人体的反应性

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表现在淋巴细胞的致敏和细胞吞噬作用的增强。入侵的结核菌被吞噬后,经处理加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淋巴细胞,使之致敏。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遇到结核菌时,便释放出一系列的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聚集在细菌周围,吞噬杀死细菌,然后变为类上皮细胞和郎罕巨细胞,最后形成结核结节。

病理:结核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炎症反应,细菌与人体抵抗力之间的较量互有消长,病变过程复杂,但其基本病变主要有渗出、增生、变质。

临床表现: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渐,病程经过较长,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但多数病人病灶轻微,常无明显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始被发现,有些病人认突然咯血表现发现,但在病程中常可追溯到轻微的毒性症状。

一、全身症状:

全身毒性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盗汗等。当肺部病灶急剧进展播散时,可有高热,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

二、呼吸系统:

一般有干咳或只有少量粘液。伴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性或脓性。约1/3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当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并不剧烈,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慢性重症肺结核,呼吸功能减慢,出现呼吸困难。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结核菌检查

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

二、X线检查

肺部X线检查不但可早期发现肺结核,而且可对病灶的部位、范围、性质、发展情况和效果作出诊断。

三、结核菌素试验

阳性:表示结核感染,但并不一定患病。稀释度一作皮试呈阳性者,常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灶。

阴性:提示没有结核菌感染。但仍要排除下列情况。

A、结核菌感染后需4-8周变态反应才能充分建立;所以在变态反应前期,结素试验可为阴性。

B、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者,营养不良以及麻疹、百日咳病人,结素反应可暂时消失。

C、严重结核病和各种危重病人对结素无反应。

D、其它如淋巴免疫系统缺陷(白血病、结节病)病人和老年人的结素反应也常为阴性。

诊断:

1、痰结核菌检查

2、X线健康检查

3、临床症状

治疗: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结核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化疗可使病灶全部灭菌、痊愈。传统的休息和营养起着辅助作用。

(疾病诊断和分型分期标准)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最为常见。排菌病人是社会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于形成空洞。除少数可急起发病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结核病总的疫情虽有下降,但由于人口众多,各地区控制疫情不均衡,它仍为当前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全国十大死亡病因之一,应引起我们严重关注。

诊断要点

一、乏力、体重减轻、发热、盗汗。

二、咳痰,X线胸片示肺部浸润性改变。

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四、痰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

五、痰培养结核杆菌阳性。

诊断标准 (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制订,1978年6月·柳州) 肺结核类型

一、原发型肺结核(Ⅰ型):为原发结核感染引起的临床病征。包括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并发淋巴结支气管瘘时,如淋巴结肿大比较显著,两肺内只有较少的播散性病变时,仍归本型。

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结核)及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三、浸润型肺结核(Ⅲ型):是继发型肺结核的主要类型。肺部有渗出、浸润及/或不同程度的干酪样病变。可见空洞形成。干酪性肺炎和结核球也属于本型。

四、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Ⅳ型):是继发型肺结核的慢性类型。常伴有较广泛的支气管播散性病变及明显的胸膜增厚。肺组织破坏常较显著,伴有纤维组织明显增生而造成患处肺部组织收缩和纵隔、肺内的牵拉移位,邻近肺组织常呈代偿性肺气肿。

五、结核性胸膜炎(Ⅴ型):临床上已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炎。

适量运动

均衡饮食

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个人卫生(例如:避免面向他人咳嗽或打喷嚏) 另外饮食要注意增加蛋白质,越瘦的越容易的。每天1袋牛奶2个鸡蛋,这是当时我住院期间,小护士的早餐。。、

采用化学和生物制剂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又称化学疗法,是现代结核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其它治疗方法均为辅助治疗。化疗是控制结核病传播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最主要武器。

我国目前结防规划采用的是直接观察下的短程督导化疗。服药方法是隔日服药。短程督导化疗分为两个阶段:强化期和继续期。强化期为杀菌阶段,即在治疗开始时的2-3个月,联合应用4-5种抗结核药,以便在短时间内尽快杀灭大量繁殖活跃的敏感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继续期为巩固治疗阶段,即在强化期之后的 4-6个月内,继续消灭残留的结核菌,并减少和避免复发机会。

结核病的化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只要你和医生很好合作,肺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

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和链霉素(S)。在强化期几乎全部被采用,而在继续期则选择其中的2-3种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服药方法都采用隔日服药,以便于督导化疗的实施,使病人能全程,不间断地服药,以提高治愈率。

一、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

(一)化疗原则

化疗的主要作用在于缩短传染期、降低死亡率、感染率及患病率。对于每个具体患者,则为达到临床及生物学治愈的主要措施,合理化疗是指对活动性结核病坚持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所谓早期主要指早期治疗患者,一旦发现和确诊后立即给药治疗;联合是指根据病情及抗结核药的作用特点,联合两种以上药物,以增强与确保疗效;适量是指根据不同病情及不同个体规定不同给药剂量;规律即使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化疗方案规定的用药方法,有规律地坚持治疗,不可随意更改方案或无故随意停药,亦不可随意间断用药;全程乃指患者必须按照方案所定的疗程坚持治满疗程,短程化疗通常为6~9个月。一般而言,初治患者按照上述原则规范治疗,疗效高达98%,复发率低于2%。

活动性肺结核是化疗的适应证。对硬结已久的病灶则不需化疗。至于部分硬结、痰菌阴性者,可观察一阶段,若X线病灶无活动表现、痰菌仍阴性、又无明显结核毒性症状,亦不必化疗。

1、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活动性病灶处于渗出阶段,或有干酪样坏死,甚至形成空洞,病灶内结核菌以A群菌为主,生长代谢旺盛,抗结核药物常可发挥最大的杀菌或抑菌作用。病灶局部血运丰富、药物浓度亦当,有助于促使炎症成分吸收、空洞缩小或闭合、痰菌转阴。故对活动性病灶早期合理化疗,效果满意。

实验证明肺内每1g干酪灶或空洞组织中约有结核菌106~1010个。从未接触过抗结核药物的结核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并不完全相同。大约每105~106个结核菌中可有1个菌因为基因突变而对异烟肼或链霉素耐药。同时对该两种药物均耐药者约在1011个结核菌中仅1个,同时耐3种药物的菌则更少。可见如单用一种药物治疗,虽可消灭在部分敏感菌,但有可能留下少数耐药菌继续繁殖,最终耐药菌优势生长。如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耐药菌减少,效果较单药为佳。

用药剂量要适当,药量不足,组织内药物信以达到有效浓度,且细菌易产生继发性耐药。药量过大则易产生不良反应。结核菌生长缓慢,有时仅偶尔繁殖(B、C菌群),因此应使药物在体内长期保持有效浓度。规律地全程用药,不过早停药,是化疗成功的关键。

2、药物与结核菌 血液中(包括巨噬细胞内)药物浓度在常规剂量下,达到试管内最低抑菌浓度(MIC)的10倍以上时才能起杀菌作用,否则仅有抑菌作用。常规用量的异烟肼及利福平在细胞内外均能达到该水平,称全杀菌剂。链霉素及吡嗪酰胺亦是杀菌剂,但链霉素在偏碱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且很少渗入吞噬细胞,对细胞内结核菌无效。吡嗪酰胺虽可渗入吞噬细胞,但仅在偏酸性环境中才有杀菌作用,故两者都只能作为半杀菌剂。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等均为抑菌剂,常规剂量时药物浓度均不能达到MIC的10倍以上,加大剂量则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早期病灶内的结核菌大部分在细胞外,此时异烟肼的杀菌作用是最强,链霉素次之。炎症使组织局部pH下降,细菌代谢减慢(C菌群),连同一些被吞噬在细胞内的结核菌(B菌群),均地利福平及吡嗪酰胺敏感。杀灭此类残留菌(B菌群),有助于减少日后复发。

(二)化疗方法

1、“标准”化疗与短程化疗 过去常规采用12~18个月疗法,称“标准”化疗,但因疗程过长,许多患者不能完成,疗效受到限制。自利福平问世后,与其他药物联用,发现6~9个月疗法(短程化疗)与标准化疗效果相同,故目前广泛采用短程化疗,但该方案中要求必须包括两种杀菌药物,异烟肼及利福平,具有较强杀菌(对A菌群)及灭菌(对B、C菌群)效果。

2、.间歇用药、两阶段用药 实验表明,结核菌与药物接触数小时后,常延缓数天生长。因此,有规律地每周用药3次(间歇用药),能达到与每天用药同样的效果。在开始化疗的1~3个月内,每天用药(强化阶段),以后每周3次间歇用药(巩固阶段),其效果与每日用药基本相同,有利于监督用药,保证完成全程化疗。使用每周3次用药的间歇疗法时,仍应联合用药,每次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剂量可适当加大;但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乙硫异烟胺等不良反应较多,每次用药剂量不宜增加(表一)。

表一 常用抗结核药物成人剂量和主要不良反应

药名缩写每日剂量(g)间歇疗法一日一(g)制菌作用机制主要不良反应

异烟肼H,INH0.30.6~0.8DNA合成周围神经炎、偶有肝功能损害

利福平R,RFP0.45~0.6*0.6~0.9mRNA合成肝功能损害、过敏反应

链霉素S,SM0.75~1.0△0.75~1.0蛋白合成听力障碍、眩晕、肾功能损害

吡嗪酰胺Z,PZA1.5~2.02~3吡嗪酸抑菌胃肠道不适、肝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关节痛

乙胺丁醇E,EMB0.75~1.0**1.5~2.0RNA合成视神经炎

对氨基水杨酸钠P,PAS8~12***10~12中间代谢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

丙硫异烟胺1321Th0.5~0.750.5~1.0蛋白合成胃肠道不适、肝功能损害

卡那霉素K,KM0.75~1.0△0.75~1.0蛋白合成听力障碍、眩晕、肾功能损害

卷曲霉素Cp,CPM0.75~1.0△0.75~1.0蛋白合成听力障碍、眩晕、肾功能损害

注:* 体重<50kg用0.45,≥50kg用0.6;S、Z、Th用量亦按体重调节;* *前2个月25mg/kg,其后减至15mg/kg;* * *每日分2次服用(其它药均为每日一次);△老年人每次0.75g。

3、督导用药 抗结核用药至少半年,偶需长达一年半,患者常难以坚持。医护人员按时督促用药,加强访视,取得患者合作尤为必要。强化阶段每日一次用药,即可形成高峰血药浓度,较每日分次用药疗效尤佳,且方便患者,提高患者坚持用药率及完成全程。

(三)抗结核药物

理想的抗结核药物具有杀菌、灭菌或较强的抑菌作用,毒性低,不良反应减少,价廉、使用方便,药源充足;经口服或注射后药物能在血液中达到有效浓度,并能渗入吞噬细胞、腹膜腔或脑脊液内,疗效迅速而持久。

1、异烟肼(isoniazid,H) 具有杀菌力强、可以口服、不良反应少、价廉等优点。其作用主要是抑制结核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并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口服后,吸收快,渗入组织,通过血脑屏障,杀灭细胞内外的代谢活跃或静止的结核菌。胸水、干酪样病灶及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亦相当高。常用剂量为成人每日300mg(或每日4~8mg/kg),一次口服;小儿每日5-10mg/kg(每日不超过300mg)。结核性脑膜炎及急性粟型结核时剂量可适当增加(加大剂量时有可能并发周围神经炎,可用维生素B6每日300mg预防;但大剂量维生素B6亦可影响异烟肼的疗效,故使用一般剂量异烟肼时,无必要加用维生素B6),待急性毒性症状缓解后可恢复常规剂量。异烟肼在体内通过乙酰化灭活,乙酰化的速度常有个体差异,快速乙酰化者血药浓度较低,有认为间歇用药时须增加剂量。

本药常规剂量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偶见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兴奋或抑制)、肝脏损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单用异烟肼3个月,痰菌耐药率可达70%。

2、利福平(rifampin,R) 为利福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是广谱抗生素。其杀灭结核菌的机制在于抑制菌体的RNA聚合酶,阻碍其mRNA合成。利福平对细胞内、外代谢旺盛及偶尔繁殖的结核菌(A、B、C菌群)均有作用,常与异烟肼联合应用。成人每日1次,空腹口服450~600mg。本药不良反应轻微,除消化道不适、流感症候群外,偶有短暂性肝功能损害。长效利福霉素类衍生物如利福喷丁(rifapentine,DL473)在人体内半衰期长,每周口服一次,疗效与每日服用利福平相仿。螺旋哌啶利福霉素(ansamycin,LM427,利福布丁)对某些已对其它抗结核药物失效的菌株(如鸟复合分枝杆菌)的作用较利福平强。

3、链霉素(streptomycin,S) 为广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结核菌有杀菌作用,能干扰结核菌的酶活性,阻碍蛋白合成。对细胞内的结核菌作用较少。剂量:成人每日肌肉注射1g(50岁以上或肾功能减退者可用0.5~0.75g)。间歇疗法为每周2次,每次肌注射1g。妊娠妇女慎用。

链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第8对颅神经损害,表现为眩晕、耳鸣、耳聋、严重者应及时停药,肾功能严重减损者不宜使用。其他过敏反应有皮疹、剥脱性皮炎、药物热等,过敏性休克较少见。单独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紫霉素等虽亦有抗结核作用,但效果均不及链霉素,不良反应相仿。

4、吡嗪酰胺(pyrazinamide,Z) 能杀灭吞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结核菌。剂量:每日1.5g,分3次口服,偶见高尿酸血症、关节痛、胃肠不适及肝损害等不良反应。

5、乙胺丁醇(ethambutol,E) 对结核菌有抑菌作用,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用时,可延缓细菌对其他药物产生耐药性。剂量:25mg/kg,每日1次口服,8周后改为15mg/kg,不良反应甚少为其优点,偶有胃肠不适。剂量过大时可起球后视神经炎、视力减退、视野缩小、中心盲目点等,一旦停药多能恢复。

6、对氨基水杨酸内(sodium para-aminosalicylate.P) 为抑菌药,与链霉素、异烟肼或其他抗结核药联用,可延缓对其他药物发生耐药性。其抗菌作用可能在结核菌叶酸的合成过程中与对氨苯甲酸(PABA)竞争,影响结核菌的代谢。剂量:成人每日8~12g,每2~3次口服。不良反应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本药饭后服用可减轻胃肠道反应,亦可每日12g加于5%~10%葡萄糖液500ml中避光静脉滴注,1个月后仍改为口服。

(四)化疗方案

视病情轻重、有无痰菌和细菌耐药情况,以及经济状况、药源供应等,选择化疗方案。无论选择何种,必须符合前述化疗原则方能奏效。

1、初治方案 未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病例中,有的痰涂片结核菌阳性(涂阳),病情较重,有传染性;也有的涂片阴性,病变范围不大,所用化疗方案亦有强弱不同。

初治涂阳病例,不论其培养是否为阳性,均可用以异烟肼(H)、利福平(R)及吡嗪酰胺(Z)组合为基础的6个月短程化疗方案。痰菌常很快转阴,疗程短,便于随访管理。

(1)前2个月强化期用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及吡嗪酰胺,每日1次;后4个月继续用异烟肼及利福平,每日1次,以2S(E)HRZ/4HR表示。

(2)亦可在巩固期隔日用药(即每周用药3次)以2S(E)HRZ/4H3R3。(右下角数字为每周用药次数)。

(3)亦可全程间歇用药,以2S3(E3)H3R3Z3/4H3R3表示。

(4)强化期用异烟肼、链霉素及对氨基水杨酸钠(或乙胺下醇),巩固期用2种药10个月,以2HSP(E)/10HP(E)表示。

(5)强化期1个月用异烟肼、链霉素,巩固期11个月每周用药2次,以1HS/11H2S2表示。

以上(1)、(2)、(3)为短程化疗方案,(4)、(5)为“标准方案”。若条件许可,尽量使用短程化疗方案。

初治涂阴培阴患者,除粟粒性肺结核或有明显新社会洞患者可采用初治涂阳的方案外,可用以下化疗方案:①2SHRZ/2H2R2;②3H2R2Z2/2H2R2(全程隔日应用);③1SH/11HP(或E)。

对初治患者,国际防痨及肺病联合会推荐的适用于国家防痨的化学方案(表二),可供制订治疗方案时参考。

表二 国家防痨规划的结核病化疗方案

疗程化疗方案疗程化疗方案

6个月2RHZ/4RH8个月2SRHZ/6TH或6EH

2ERHZ/4RH或4R2H22SRHZ/6S2H2Z2

2SRHZ/4RH或4R2H2

2、复治方案 初治化疗不合理,结核菌产生继发耐药,痰菌持续阳性,病变迁延反复。复治病例应选择联合敏感药物。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选择用药,但费时较久、费用较大。临床上多根据患者以往用药情况,选择过去未用过的很少用过的,或曾规则联合使用过药物(可能其致病菌仍对之敏感),另订方案,联合二种或二种以上敏感药物。

复治病例,一般可用以下方案:

(1)2S(E)HRZ/4HR,督促化疗,保证规律用药。6个月疗程结束时,若痰菌仍未转阴,巩固期可延长2个月。如延长治疗仍痰菌持续阳性,可采用下列复治方案。

(2)初治规则治疗失败的患者,可用2S3H3Z3E3/6H3R3E3。

(3)慢性排菌者可用敏感的一线药与二线药联用,如卡那毒素(K)、丙硫异烟胺(1321Th)、卷曲霉素(Cp),应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疗程以6~12个月为宜。氟喹诺酮类有中等度抗结核作用,对常用药物已产生耐药的病例,可将其加入联用方案。若瘘菌阴转,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均为停药指征。

(五)病情判断与疗效考核、治疗失败

1、病情与疗效考核 按病变的活动程度已知前述可分为进展期、吸收好转期及稳定期。一般吸收好转期及稳定期为病情好转,进展期为恶化。其判断应根据临床症状、X线表示及排菌情况综合分析。

(1)临床症状:注意观察有无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全身不乏、体重下降等结核恶化症状及其程序变化。此类症状减轻或消失提示病情好转;若症状显著或由轻度变重则表明病情恶化。此外,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的变化亦可作为参考。

(2)X线检查:是判断病情不可缺少的指标,亦是监测病情转归的重要依据,对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则主要依靠X线检查,X线既可确定病灶位置、范围、性质,又可前后对照观察动态变化。云絮状浸润性病变吸收、消散、范围缩小;或转为密度增高、边界清楚的增殖性病变如纤维化、钙化;原有空洞缩小、闭合等均表示病情好转或痊愈。反之,由增殖性病变转为渗出性病变,或浸润性病变范围扩大,发生支气管播散或急性、亚急性血行播散,出现干酪样坏死病灶、空洞形成等均为病情恶化表现。

(3)痰菌:肺结核患者痰内排菌与否是判断病情程序及考核疗效的重要指标。且痰菌检查特异性高较少受人为因素干扰。若痰菌持续阳性,则为开放性肺结核,提示病变活动程度高,且为结核病的社会传染源,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经治疗后反复检查,发现结核菌量少或阴性,表明为好转期;如每月至少查痰1次,连续个月均阴性,则表明进入稳定期。此后若再次出现排菌,为病变恶化的表现。血沉加速提示病变活跃、恶化;但活动性肺结核并非均有血沉增速,而病变好转,稳定期患者的血沉几乎均正常。

2、治疗失败 疗程结束时痰菌未能阴转,或在疗效中转阳,X线显示病灶未吸收、稳定,而进一步恶化,均说明治疗失败,形成所谓难治性肺结核。究其产生原因,除感染耐药结核菌、用药不规范、间断用药或单药治疗外,尚与部分患者对化疗药物过敏,不能使用化疗药物或因化疗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难以坚持治疗、机体免疫力低下(HIV感染者)、体质极差等因素有关。

耐药结核病(DR-TB)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流行严重,正在使抗结核治疗面临新挑战。1994年WHO及国际防痨肺病联合会开始了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监测全球规划,历时3年的工作结果显示,代表全世界20%人口的五大洲中35个国家的监测发现双耐HR的MDR-TB占2%~14%,大多数属于单药、不规则、不合理联合方案治疗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继发性多药耐药。在结核病控制工作薄弱的国家,原发性多药耐药亦呈上升趋势。一旦发生耐药结核病后,其所使用的化疗药物价贵、效差、不良反应严重,治疗费用可为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100倍。坚持合理使用化疗方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助于防止耐药结核病的发生。

为有效地防止治疗失败,化疗方案必须正确制订,患者应在督导下坚持早期、适量、规律、全程联用敏感药物。只有在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确已证实细菌已产生耐药性的情况下,才改换新的化疗方案。新方案应包括两种以上敏感药物。

二、对症治疗

(一)毒性症状

结核病的毒性症状在有效抗结核治疗1~周内多可消失,通常不必特殊处理。干酪样肺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有高热等严重结核毒性症状,或结核性胸膜炎伴大量胸腔积液者,均应卧床休息及尽早使用抗结核药物。亦可在使用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每日15~20mg,分3~次口服),以减轻炎症及过敏反应,促进渗液吸收,减少纤维组织形成及胸膜粘连。待毒性症状减轻重,泼尼松剂量递减,至6~8周停药。糖皮质激素对已形成的胸膜增厚及粘连并无作用。因此,应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慎用。

(二)咯血

若仅痰中带血或小量咯血,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休息、止咳、镇静、常用药物有喷托维林、土根散、可待因、卡巴克络(安络血)等。年老体衰、肺功能不全者,慎用强镇咳药,以免因抑制咳嗽反向及呼吸中枢,使血块不能排出而引起窒息。要除外其他咯血原因,如二尖瓣狭窄、肺部感染、肺梗死、凝血机制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中等或大量咯血时应严格卧床休息,胸部放置冰袋,并配血备用。取侧卧位,轻轻将存留在气管内的积血咳出。垂体后叶素10U加于20~3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注入(15~20分钟),然后以10~40U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点滴维持治疗。垂体后叶素有收缩小动脉、包括心脏冠状动脉及毛细血管的作用,减少肺血流量,从而减轻咯血。该药尚可收缩子宫及平滑肌,故忌用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及孕妇。注射过快可引起恶心、便意、心悸、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

若咯血量过多,可酌情适量输血。大咯血不止者,可经纤支镜发现出血部位,用去甲肾上腺素2~4mg+4℃生理盐水10~20ml局部滴入。或用支气管镜放置Fogarty气囊导管(外径1mm,充气0.5~5.0ml)堵塞出血部位止血。此外尚可用Kinoshita方法,用凝血酶或纤维蛋白原经纤支镜灌洗止血治疗,必要时应作好抢救的充分准备。反复大咯血用上述方法无效,对侧肺无活动性病变,肺功能储备尚可,又无明显禁忌证者,可在明确出血部位的情况下考虑肺叶、段切除术。

咯血窒息是咯血坏死的主要原因,需严加防范,并积极准备抢救,咯血窒息前症状包括胸闷、气憋、唇甲发绀、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烦躁不安。抢救措施中应特别注射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头低脚高45°的俯卧位,轻拍背部,迅速排出积血,并尽快挖出或吸出口、咽、喉、鼻部血块。必要用硬质气管镜吸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解除呼吸道阻塞。

三、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已较少应用于肺结核治疗。对大于3cm的结核球与肺癌难以鉴别时,复治的单侧纤维厚壁空洞、长期内科治疗未能使痰菌阴转者,或单侧的毁损肺伴支气管扩张、已丧失功能并有反复咯血或继发感染者,可作肺叶或全肺切除。结核性脓胸和(或)支气管胸膜瘘经内科治疗无效且伴同侧活动性肺结核时,宜作肺叶-胸膜切除术。手术治疗禁忌证有:支气管粘膜活动性结核病变,而又不在切除范围之内者全身情况差或有明显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外科治疗只占肺结核治疗的一小部分,最主要的治疗是有特效的抗结核药。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在结核的治疗已有成熟的经验,有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只有药物治疗失败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手术前后病人无例外也要应用抗结核药。

1993年我国胸外科在肺结核、肺癌外科手术适应证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切合目前临床实际肺结核手术适应证。

空洞性肺结核手术适应证:①经抗结核药物初治和复治规则治疗(约18个月),空洞无明显变化或增大,痰菌阳性者,尤其是结核菌耐药的病例;②如反复咯血、继发感染(包括真菌感染)等,药物治疗无效者;③不能排除癌性空洞者;④非典型分枝杆菌,肺空洞化疗效果不佳或高度者。

结核球手术适应证:①结核球经规则抗结核治疗18个月,痰菌阳性,咯血者;②结核球不能除外肺癌者;③结核球直径>3cm,规则化疗下无变化,为相对手术适应证。

毁损肺手术适应证:经规则抗结核治疗仍有排菌、咯血及继发感染者。

肺门纵隔淋巴结核手术适应证:①经规则抗结核治疗,病灶扩大者;②病灶压迫气管、支气管引起严重呼吸困难者;③病灶穿破气管、支气管引起肺不张,干酪性肺炎,内科治疗无效者;④不能排除纵隔肿瘤者。

大咯血急诊手术适应证:①24h咯血量>600ml,经内科治疗无效者;②出血部位明确;③心肺功能和全身情况许可;④反复大咯血,曾出现过窒息、窒息先兆或低血压、休克者。

自发性气胸手术适应证:①气胸多次发作(2~3次以上)者;②胸腔闭式引流2周以上仍继续漏气者;③液气胸有早期感染迹象者;④血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肺未复张者;⑤气胸侧合并明显肺大疱者;⑥一侧及对侧有气胸史者应及早手术。

1.肺切除术前准备

(1)胸部X线检查:这是决定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的主要根据。要收集发病后所有X线胸片动态观察了解病变稳定情况和病变有无播散,术前1个月内的X线胸片了解有无新鲜病变是否出现;X线胸片上残留病灶或纤维化也可对肺功能有较大影响,必要时术前CT检查更好显示小病变。

(2)痰结核菌及耐药性试验:了解结核是否在活动期,对大量排菌病人,术中最好双腔插管,并注意吸痰,避免病变播散。了解耐药性情况,利于手术前后的用药。

(3)鉴别诊断:主要目的是鉴别病人块影是否为癌或结核及癌都存在。还有毁损肺,当一侧胸膜增厚,内有一些透亮区,其病因除结核外,还有支气管扩张、肺慢性感染最终也能出现这种情况,如痰结核菌阴性,对侧又没有播散病灶,就可能不是结核。可经皮或经纤支镜行肺活检可发现癌细胞进行鉴别。

(4)肺功能检查:了解病人的肺功能能否忍受手术,即是否经受得住手术打击,以及术后余肺功能能否维持适当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这须结合切除病变考虑。最可靠而简单的方法是最大通气量(或第1秒最大呼气量),如预计值>80%,可认为正常,任何手术都可进行。如>60%要综合考虑能否手术,<40%认为是禁忌证。

(5)心功能检查:肺结核手术患者年龄一般不大,心功能有问题的不多。但对高龄、重症者,须检查有无隐匿性心血管病变,如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心肌、冠状动脉病变等。

(6)肝肾功能检查:抗结核药有的影响肝功,须待治愈后再手术。

(7)补充营养、纠正贫血: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术前要补充营养并纠正贫血;长期卧床的要适当下地活动锻炼。术中要常规备血,出血量多时要输血。

2.肺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 肺切除的手术原则是尽可能切除病灶及保留最大量的健肺组织。具体手术操作与治疗非结核性病变的手术无多大差别。肺切除按切除组织多少,可分为病灶挖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肺叶加肺段复合切除、不同叶肺段切除、全肺切除、双侧肺部分切除等几种,各种手术方式各有其特点及适应范围。具体手术类型的选择要根据X线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中探查情况决定。

(1)病灶挖出:常用于近肺表面的良性肿瘤如炎性假瘤、错构瘤的治疗,结核治疗不用本法。病灶挖出主要应用在肺良性病及结核灶不能鉴别时,术间先挖出病变送病理冰冻检查,如肯定为结核则要扩大切除。

(2)楔形切除:在肺结核治疗上应用的机会也很少,只适用于小的结核球及1cm以下的结核病灶。一般情况下,结核主病灶周围的卫星灶不易切干净,甚至出现在切缘中,易发生并发症。

(3)肺段切除:适用于局限性残余空洞及纤维干酪样病变。在较有效的抗结核药应用后,结核病变常较局限,且肺段切除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健康肺组织。最常用的是左上叶尖后段切除、下叶尖段切除。因各段体积都不大,解剖变异较多,不易分出而且病变多为排菌的空洞,一般都主张做“干净”的肺叶切除。

(4)肺叶切除:病变局限于1个叶内的做肺叶切除术;累及同侧肺的几个肺段或两肺的不同肺叶和肺段,可做多段切除,多叶或肺叶加肺段切除术。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可以较彻底切除病变,又保留足够的健康肺组织。手术操作较肺段切除容易,但如肺裂融合、不全,或有较紧的粘连,也有余肺表面漏气、出血等问题。结核病变的扩散以支气管途径常见,直接跨叶的很少,因此病灶破裂的危险性不大。只要余肺健康,即使右中下叶或上中叶双叶切除后,残腔也多能填满。常做的是左上叶或右上叶加下叶尖段,左上尖后段加下叶尖段切除。这类切除因有2个支气管残端,多处肺破损面,留下的肺组织与胸腔形态不相称,手术并发症率最高,尽量少用这种切除方式。

(5)全肺切除:一侧毁损肺,有持续痰菌阳性,反复咯血或继发感染的病例,应做全肺切除术。上叶和下叶肺切除后,若仅留存中叶,术后易引起中叶支气管扭曲,造成中叶不张和胸腔积液,也应考虑全肺切除术。从手术操作上说并不太困难,但因处理一侧肺动静脉总干,如有损伤危险性较大,全肺切除损失的肺组织多,只用于一侧毁损肺等有广泛病变的情况。右肺体积大,如切除的肺仍有一定功能,而左侧又因有陈旧病灶,功能已有一定减退的,术后呼吸功能差,有可能形成呼吸残废。病变严重至需全肺切除,对侧常有播散病灶,要仔细估计对侧病变的情况,必须病变稳定、有相当正常的肺功能。因全切术后纵隔移位,留下的一侧肺体积增大,会有一定程度的肺气肿,多年后肺功能渐减退,甚至形成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因此有的主张在全肺切除后同期或后期加胸廓成形术,多数人不主张在肺切除术后同期常规做胸廓成形术。肺切除术后遗留的残腔,一般无症状,多数在几周或几个月后消失。只对少数病例在上叶切除后,余肺叶较小或也有结核病灶,粘连严重,难以松解时才考虑做局部胸廓成形术:切除第2~4肋骨的后外侧段,保留前段,以避免前胸壁内陷畸形。为避免胸廓畸形,也可采用胸膜成形术:在切除上叶后,在胸腔顶剥脱壁层胸膜,不切除肋骨,使胸膜内残腔变为胸膜外腔,渗血可潴留在此腔内,维持纵隔在正中位,可有效地限制余肺过度膨胀。

(6)双侧肺切除:如双侧有局限性病变,须行叶或段切除的,可行同期或分期双侧切除。双侧同时肺切除,适应证为患者体质好,肺功能好,切除范围为一侧1叶加对侧1~2段。同期手术减少再次手术的痛苦,也避免术后未切除一侧的病变恶化或播散。但术后处理较困难,双侧均有引流管,影响有效的咳嗽排痰。目前双侧肺切除的适应证已经很少。多选择较安全的双侧分期手术,一侧术后如恢复良好,在3~6个月后对侧再手术,第2次术后,肺功能常有较大的影响,恢复慢。

3.肺结核肺切除术后处理 除一般胸部大手术后处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测、营养、早期活动等外,肺结核肺切除术后必须注意的特殊问题是保持胸腔引流管及呼吸道的通畅。

肺部分切除后胸腔总有一些出血及积气,必须放引流管排气排液,以恢复胸腔的生理负压状态,使余肺膨胀至填满胸腔,残腔不再存在,这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要注意:①术间引流管应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下管太低刺激膈肌疼痛,不得不过早拔除,液体就不能充分排出。②术后要经常挤压引流管,不使液体在管中存留。在病人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坐起,采取前俯后仰,左右摇动等方法,使液体尽量流至引流管口附近排出。③防止引流管过长、扭曲、被压或脱出至皮下。经常X线检查,如见引流管位置不合适,与液气腔隔开,可适当拔出或转动调整,必要时加低负压吸引。④请患者行深呼吸、咳嗽,使肺膨胀,残腔迅速消灭,引流管就可拔除。引流管一般放24~72h。根据引流排气持续时间而定,拔管指征:①胸内已无气体排出,引流液渐减少至消失;②引流管在水封瓶中的水柱已无波动;③X线检查余肺已膨胀,无积液及气体,或液气已与引流管隔开,引流管已不起作用。如怀疑胸腔感染,或持续漏气,放置时间可以延长数天。余肺切除放引流管(常在前上胸),主要目的在了解并调节胸内负压,术毕即夹住,后短暂放开观察胸内压力或放出气体、液体。

4.肺切除术后并发症 除了如出血、肺不张、肺炎、切口感染等一般胸部手术并发症外,与肺结核有特殊关系的并发症有:

(1)结核病灶管状播散:因结核病手术的多为有空洞排菌的患者,在麻醉情况下平卧位不能有效排痰,如吸痰不及时、不充分,容易引起病变播散。术后因疼痛等种种原因不能排痰,也有类似的危害。结核播散常与支气管胸膜瘘同时存在,带菌的分泌物很容易经瘘口吸入同侧余肺或对侧肺,一般结核细菌侵入肺部后,数周才在肺部出现阴影。手术及支气管胸膜瘘所致病灶,常导致混合感染,病人很快出现高热等中毒症状,咳嗽、排黄痰、痰中易查到结核菌。X线胸片上见到散在片状浸润阴影,且进展很快。治疗上要积极给各种抗结核药及一般抗生素。预防重点在于要选择在病变相对稳定时手术;术前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控制排菌量;排菌患者须用气管双腔插管;术中加强吸痰,术后促进排痰等。

(2)支气管胸膜瘘:对于支气管残端瘘及肺表面小支气管瘘,无须特殊治疗较易愈合。重点在于支气管残端内膜结核缝合不妥造成胸膜瘘和支气管内膜结核病变所致的胸膜瘘,前者常在术后早期出现,后者发生时间较晚。肺切除术后,如发现胸腔引流管持续漏气超过10~14天,应怀疑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缝合技术缺陷所致瘘的表现:术后引流管持久漏气、咳嗽、有血痰。晚期瘘常突然呛咳、痰带血、气短,如肺已完全膨胀的,胸部X线检查出现空腔或同时有液平面,原有残腔的不缩小反而扩大。胸腔很快感染,经胸腔穿刺,气体抽不完,从腔内注入亚甲蓝,很快咳出蓝色痰,或从支气管内注入造影剂,出现在胸腔中。支气管残端瘘口呼吸时有气体进出,也有痰液进入胸腔(多已成脓腔),感染不易控制。

治疗:首先是支持疗法,控制感染,消灭残腔,最后使残端瘘口愈合。急救措施是安放胸腔闭式引流或加负压吸引,约20%瘘口可以闭合。如瘘口不愈,残腔持续存在,应改为开放引流。在病变稳定感染控制后,行胸廓成形术以消灭残腔。

感染引起的瘘要注意预防:①病变治疗至相对稳定时手术。②掌握手术时机,对估计药物无法治愈的病变,不要拖延过久,致药物都发生耐药性后才转外科,保留一二种有效的抗结核药术后应用。③大量排菌的病人术前纤支镜检查,了解准备切断处支气管有无结核病变。④病变较广,且有一定活动性患者。尽量避免行肺段切除及复合切除。⑤手术时注意支气管残端不要留得太长,适当缝盖,别撕破病灶污染胸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残腔形成(如适当固定余肺,使其形态与胸腔更相适应,胸膜外剥离,使壁层胸膜贴在肺表面,把残腔留在胸膜外,靠血性渗出物充填,最后吸收机化等)。⑥术后尽快使余肺膨胀,消灭残腔,壁层脏层胸膜粘连,即使支气管残端有感染,也可用药物控制,不至于破开,形成空腔,影响瘘口愈口。

(3)肺切除残腔形成:这是各种疾病肺切除后都能遇到的问题,但对结核手术后更有意义。残腔本身可能就是轻微支气管瘘不断漏气的表现。

全肺切除后术侧胸腔由膈肌上升,纵隔移位,肋间隙狭窄而缩小,最后胸内的液体机化,使残腔消失。肺部分切除后也有类似改变,因此只剩下1个上叶或顶区肺,也常能填满胸腔。但如由于某种原因,其他使胸腔缩小的因素起的作用不大,余肺又不能充分膨胀,或体积太小,就会形成残腔,如果肺没有持续漏气,大部分残腔经过处理都会消失,有的腔中有渗液,后渗液吸收,胸膜粘连腔消失。如胸穿或闭式引流气抽不完,残腔持续存在,就有支气管胸膜瘘存在的可能,在证实诊断后,按上述各种方法处理。

残腔的预防: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把气体液体引出;注意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使肺尽快膨胀;在术间如发现余肺体积较小,无法填满,及时行膈神经压榨术,使膈肌上升,或在术后再加人工气腹把膈肌顶上;或在术间剥离壁层胸膜把胸膜内腔改为胸膜外腔。

(4)术后脓胸:支气管瘘几乎无例外的合并脓胸,感染可为结核性、非结核性或混合性,临床表现为发热、胸痛,如胸内脓液多,有呼吸困难。有瘘的咳嗽频频,咳出脓性痰。治疗:在早期全身用药及支持疗法外,彻底抽脓或放引流管排脓后,感染控制、肺膨胀,残腔消失,脓胸可以痊愈,如久治无效,脓腔持久

(二)预后

由于有效抗结核药的应用,手术经验不断积累,麻醉及术后监护的进步,总的说来肺切除的安全性增加,并发症率下降,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但由于目前需手术的多为有空洞、痰菌(+)、肺功能差,伴有脓胸支气管胸膜瘘或为毁损肺的,有相当一部分术后病人有并发症,或肺功能差呈呼吸残废状态,影响恢复工作及生活质量。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①重症病人,肺功能差,痰菌已有耐药性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率均高。②切除范围大小说明病变范围的不同,全肺及复合肺切除的效果就较差。③麻醉、手术技术及术后处理水平的不同:未精心管理的麻醉,病灶播散的明显较多;技术水平不高的医师,不管用什么方法缝合,都可能出现支气管瘘。在经验丰富的单位,支气管残端简单的间断缝合近年来瘘也很少见。术后管理不佳,会发生很多并发症,且不能及时发现及处理,也会影响手术结果。

药疗是根本,而食疗能辅助药物的治疗,那么肺结核的食疗和饮食又是怎么样的?

第二篇:肺结核病患者HIV感染分析

了解肺结核病患者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对在广西凭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门诊就诊的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转介到本单位的VCT门诊,经专业的咨询员进行规范的检测前咨询后,对同意接受HIV检测者采集血样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2006-2009年共监测767例肺结核病患者,检出HIV抗体阳性44例,阳性率为5.74%。各年间、不同年龄、不同痰检结果肺结核病患者HIV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肺结核病患者HIV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χ2=6.24,P﹤0.05)。结论 对肺结核病患者中进行HIV抗体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早期发现和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结核病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1,2]。HIV/AIDS患者发生结核病的概率是HIV阴性者的30倍,同时结核病又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大约1/3归因于结核病[3]。艾滋病和结核病双重感染是一个互相促进病变进展、恶化、讯速导致死亡的并发病[4]。近年调查发现,HIV/TB双重感染率在不断攀升,其感染病例每年增加近10%[5]。为了解凭祥市肺结核病患者中HIV感染的情况,对2006-2009年间的肺结核病患者监测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06-2009年间在广西凭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门诊就诊的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共767例。

1.2 监测方法对在广西凭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门诊就诊的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转介到本单位的VCT门诊,经专业的咨询员进行规范的检测前咨询后,对同意接受HIV检测者采集血样进行HIV抗体检测。

1.3 检测方法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IV初筛试验,血样初筛阳性者标本送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免疫印迹(WB)试验进行确认。判断标准按照《全国HIV检测工作规范》执行。

1.4 统计分析所有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767例肺结核病患者中, 男性513人(66.88%),女性254人(33.12%),男:女之比为2.02:1;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92岁,平均年龄为46.59±17.01岁,以31~59岁的年龄段为主(54.37%);以壮族、已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大多数,分别占86.05%、69.75%和87.87% ,职业分布以农民为最多(62.97%),其次是无业(14.60%)(表1)。

2.2HIV感染情况767例肺结核病患者中,发现HIV抗体阳性44例,阳性率为5.74%,HIV感染者年龄分布在22~75岁,男37例,,阳性率为7.21%,女性7例,阳性率为2.76%,不同性别肺结核病患者HI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5)。各年间肺结核病患者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97,P﹥0.05)(表2)。HIV抗体阳性者主要集中在59岁以下的年龄段,占84.09%。各年龄组间HIV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 ,P﹥0.05)(表3)。

2.3HIV感染途径37例男性感染者中,8例(21.62%)通过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16例(43.24%)通过非婚性行为感染,13例(35.14%)感染途径不详; 7例女性感染者中,2例(28.57%)通过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2例(28.57%)通过非婚性行为感染,3例(42.86%)感染途径不详。

2.4不同痰检结果肺结核病患者HIV感染情况767例结核病患者中,痰结核菌涂片阳性肺结核病患者171例(22.30%),检出HIV抗体阳性6例,阳性率为3.51%;痰结核菌涂片阴性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596例(77.7.%),检出HIV抗体阳性38例,阳性率为6.38%,不同痰检结果患者之间HIV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 P﹥0.05)。 3讨论

结核病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最先发生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它使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存活率降低一半。HIV/AIDS合并TB的特点是,活动性肺结核可以出现在HIV感染的任何阶段,50%~60%患者先发现结核病,后发现有HIV感染[6]。因此,类似患者一定要追问有无高危行为,进一步检查HIV,以防漏诊。

监测结果表明,凭祥市肺结核病患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农民男性,文化程度较低,与祝丽萍报道基本相似[7]。而肺结核病患者中查出HIV抗体阳性者84.09%也集中在青壮年男性,提示结核病患者HIV感染监测的重点是青壮年男性结核病患者。

767例肺结核监测对象中,HIV抗体阳性率为5.74%,高于韩忠然(1.7%) [8]、曹军(1.3%) [9]和甄新安(0.96%) [10]报道 。不同年龄组HIV感染率类似,表明肺结核病患者所面临的艾滋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风险等基本一致。44例肺结核病患者HIV感染者中,有40.91%的人是通过非婚性接触感染,另外有36.36%的人感染途径不详, 推测通过非婚性接触感染的可能性大,提示凭祥市肺结核病患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情况较严重,这种行为有可能造成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和扩散,应高度重视。男性肺结核病患者HIV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社会活动比较活跃,活动范围较广,因寻求剌激而发生婚外性行为有关,提示促进该人群行为改变干预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痰结核菌涂片阳性和痰结核菌涂片阴性的肺结核病患者HIV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广西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似[9],但也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的痰结核菌涂片阴性患者HIV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痰结核菌涂片阳性患者[10]有所区别。这是否与我市只是选择对有明显的肺结核症状患者做HIV监测有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综上,积极发现和治疗HIV/TB双重感染者将是控制艾滋病和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的关健。各医疗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具有感染HIV高危行为,尤其是青壮年结核病患者要进行HIV抗体检测,及早发现HIV/TB双重感染者并及时给予适当治疗的同时,开展咨询、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提高该人群自我防护意识,促进其采取安全性行为,防止HIV与结核病的蔓延。

第三篇:结核病的医院感染控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张越巍

一、结核病的简介

结核病似乎曾经就要变成非常古老的疾病了,但是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结核病患者。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是第1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口号就是遏制结核,共享健康。这枚邮票的人物大家都认识,科赫是对结核病的发现和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历史上曾经认为肺结核是遗传性的疾病,像英国的作家勃朗特三姐妹都患有结核病。苏联著名的作家契科夫和波兰的钢琴家肖邦也都曾患结核病,在他的家族里也有多人会得肺结核,包括近代的《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出现了太多的家族性的结核患者。所以人们曾认为结核病可能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

再追溯到1782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就曾经发布过一个法令,有些内容现在还在执行,比如对结核病人要及时进行报告和现在的传染病管理法是有类似之处。医生必须穿工作服进行隔离,也都是现在还需要采取的措施。当然也有些因为当时对结核病的认识不清,采取了很多过激的行为,但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结核病人。比如死者家属要列出病人服装的清单,要烧毁所有病人易传染疾病的衣服和被褥,肺结核病人居住过的房间,要重新粉刷房间,然后要放置6个月以上,要烧毁所有木质房门和窗户。

1882年3月24日下午7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在柏林生理学院的阅览大厅,当时在场的观众只有36名,科赫在这个会场宣读了他关于发现结核菌的著名论文,这篇论文在4月10日发表在柏林临床周刊上。

在论文中科赫讲到:“我在无数次观察的基础上认为,在人和动物的所有结核病中,始终出现的是一种其特征不同于别的微生物的细菌,即结核菌。他的发现证明了结核病既不是有其特殊组织,也不是由不定型的细菌、甚至巨型细胞所致,而是由结核菌引起的。因此也就不难确认什么是结核病了„„”科赫的这一伟大发现,让人类真正认识到了结核病的元凶。但是在科赫发表这篇著名论文以后,他的观点并不是马上就被所有人所认同。

1886年法国开始立法,禁止在全国任何城市、乡村等公共场所随地吐痰。1887年3月5日伦敦·布朗普顿医院,该医院曾经是当年坚决反对科赫理论的,但是在科赫发表发现结核杆菌的论文5年以后,这家医院也开始接受他的观点,要求在医院里每个病房内的痰盂至少必须每星期倾倒和消毒一次。

这些立法和规定表明了当时开始有相当多的人相信科赫所说的结核菌的传染性,特别易于通过结核病人吐痰、喷嚏、咳嗽甚至近距离的谈话,将结核菌传染给对方。

1992年国际防痨 协会 和WHO倡议举办纪念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杆菌100周年活动,当时由马里共和国的防痨协会提议设立“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3年4月23日,WHO世界卫生大会在伦敦通过了“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1995年底WHO提出倡议,我国卫生部也在1996年2月8日提出倡议来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科赫。

我国在2004年8月28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其中把肺结核病列为乙类传染病之一。

二、 结核病的感染控制措施

在结核病的感染控制方面,要关注的几个环节,首先是病人,其次是医务人员,另外还有来访者。每位医务工作者在为所有病人服务时都应该做到下面内容。包括个人的防护用品,耐药菌的控制,消毒,废弃物的管理等,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感染控制环境,来防治结核病的传播。

结核病的感染控制措施上主要包括下面三个环节,就是管理控制、环境或工程控制和个人的呼吸防护。

(一)管理控制

1 . 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管理是最有效的一项措施,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要包括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医疗、护理、服务的基本技能。院内感染控制知识、角色,还有危险区域和操作的规范,特别是要按照特定的流程来开展工作。 2. 减少医护人员暴露

第二个环节是预防飞沫核的产生,减少医护人员的暴露,对于结核病的病人要采用优先就诊和分开就诊的模式,设立单独的候诊区和就诊区域,设立单独的诊室进行治疗。采取最简单的物理隔离的方式,把结核病的病人和其他患者分隔开。尽量缩短结核病人在医疗机构的停留时间。

目前我国设立了专门的结核病管理机构,要求结核病人到专门的机构治疗,但在综合医院,出诊病人中存在着大量的潜在结核病人,所以在呼吸科的门诊中要对病人进行初步甄别,分开就诊,为病人提供物理隔离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大多数结核病人,可以采用非住院治疗的方式,定期复查,按照标准的治疗流程进行。

确定医疗机构中容易发生结核病感染的地方

专科医院是集中结核病人最多的地方,在综合医院中有很多潜在的结合病人,所以通风条件比较差的封闭式门诊的候诊区是造成结核病传播的重要危险区域。所以对于呼吸科门诊或儿科门诊,这些高危人群,在就诊环境上要尽量避免通风差、和封闭的就医环境。

医务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对于风险高,容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区域要采用严格的控制措施,比如病人的痰液收集,支气管镜的检查和尸体解剖时,这些地方都容易对医务人员产生危害。

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对就诊环境和工作环境重新地进行设计、重新调整来降低对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传播风险。

左侧100位病人,如果其中有2位是结核病人,有98人处于暴露的环境下。而如果采用10人一间,把100人分别放置在10个房间里,如果有2个结核病病人分住在2个病房,只会有18人受到结核病的暴露,能够大大减少结核病的传播。

(二)环境或工程控制

减少空气中飞沫核的浓度 最简单、经济的方法是开窗通风,以稀释并排除结核病人所在区域的空气。理想的方法是在独立的空间内使用机械通风,产生负压,阻止污染的空气进入其他环境。此外还可以利用 HEPA 滤除传染性物质;紫外线照射消毒来杀灭结核菌。通风是最简单的消毒方法,能够稀释室内污染空气,减少室内细菌数。 医护人员进入病房要戴口罩,患者离开病房时也要戴口罩,病房也要经常的清洁,当医务人员离开病房后要注意自身的消毒。

(三)个人呼吸防护

个人的主要防护途径是阻挡空气中悬浮的微小感染颗粒,首先要注意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此外医用防护口罩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病人也要按要求戴好防护口罩,现在有的医院还在使用微粒呼吸器来阻挡空气中悬浮的微小感染颗粒。

要养成好的个人习惯,咳嗽时掩住口鼻,将用过的纸巾丢在废物容器中,如果有的话,咳嗽时要佩戴外科口罩,接触呼吸分泌物后,立即清洗手,与他人至少保持 1 米的距离。

对于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一定要有 合理、专门的管理控制,还要让合理的环境控制措施能够运行良好,工作时合理的个人防护措施必不可少,制定正确的废物处理程序,并建立正确的实验室安全程序。

三、总结

在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减少一次传播就意味着消除了一个潜在的结核病患者。对与卫生工作者的保护同样重要,很多医院或机构认为在预防上花费太多不必要,但事实证明不作为的费用明显高于采取行动的费用。

第四篇: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非结核分枝杆菌是指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原称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存在于水、土壤和气溶胶中,可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感染。尤其是注射部位易造成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暴发,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防控。

一、加大对消毒供应中心、治疗室、检验科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力度,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健全制度,细化工作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二、加强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各种抽吸的输注药液或者溶媒等开启后应当注明时间,规范使用,并避免患者共用。无菌液体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需要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要保证其使用方法、浓度、消毒时间等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加强对使用中的液体化学消毒剂的浓度监测。

四、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特别是医疗机构发生聚集性、难治性手术部位或注射部位感染时,应当及时进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及时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要加大对一线医务人员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力度,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百色市妇幼保健院感染管理科 2010年6月10日

第五篇:结核病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措施研究

摘要:目的 对医院内结核病感染的预防工作和治疗工作加以探究、总结。方法 抽取本院于2011年1月—2013年2月治疗的40例结核病患者,对其临床记录加以回顾性总结。结果 由于患者的积极配合和医生的不懈努力,本案例中抽取的40例患者结核病临床表现全部消除,经结核分歧杆菌痰涂片的检测显示病况呈阴性;经结核的菌素测试显示病况呈阴性。结论 增强结核病在医院内部的防御和治疗措施,能够帮助减少结核病的病发率。

关键词:结核;医院;感染;预防和治疗

作为一项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结核病的病发率逐步呈上涨趋势,且愈演愈烈。据相关数据统计得知,截止至2013年初,我国患有结核病的患者总量处于世界人数总量之首[1-2]。结核病医院内是患者最密集的区域,换句话说,在医院内部传播结核杆菌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区域的感染率,此种现象的可能性不只会威胁到非结核病患者,还会连累到院内的工作人员,所以将医院内部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做到位,是保障无辜患者、人群生命健康的重中之重,本院对40例结核病患者的情况加以分析、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于2011年1月—2013年2月治疗的40例结核病患者,男患者18例、女患者22例,其中有30例患者属于本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10例患者属于前来就医的非结核病患者,年龄处于15-55岁。

1.2治疗方法

对40例患者进行化学医药的治疗,新涂阳和新涂阴患者采用国家标准方案:2HRZE/4HR进行治疗,即:在强化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进行治疗,频率:1次/d,共持续2个月,用药60次;继续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进行治疗,频率:1次/d,共持续4个月,用药120次[3]。复治涂阳患者采用国家标准方案:2HRZES/6HRE进行治疗,即:在强化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进行治疗,频率:1次/d,共持续2个月,用药60次;继续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进行治疗,频率:1次/d,共持续6个月,用药180次[4]。

2 结果

在专业医师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的积极配合之下,40例结核病患者的病况表现全部消除,在结核分歧杆菌痰涂片的检测下,病性呈阴性;在结核的菌素测试下,病性为阴性。

3 讨论

3.1结核病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伴随抗结核医药的相继出现,从世界范围看,出现了结核病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快速、有力控制的局面。但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不合理使用医药以及疾病根治情况不佳等系列原因,致使结核病的耐药性持续降低,出现了病发率不断上涨的结果[5]。为了达到患者于住院时期不产生耐药性、保障治疗成功的目的,现阶段医学界应用多种抗结核药物对患者实行诊治,疗程长达7-10个月。本院的治疗方案中,对于40例结核患者的初步诊治得到了患者、家属以及医生的肯定,使其对治疗结果十分满意,由此说明化学医药不只具有治疗结核病的作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传染源以及阻止结核

细菌的传播与流散。

3.2宣传措施

预防结核病的感染工作不仅要掌控传染源,更应加大宣传预防结核病的力度,本院详细宣传核心有几下几点:①对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大肆宣传,提醒社会大众不要在公共场合随便吐痰,用纸巾或者是遮挡物掩盖打喷嚏、咳嗽时的鼻涕与唾液,在方便后以及用餐前记得将手洗漱干净,并定时将餐具进行消毒杀菌,多多将衣物、床被晒于干燥通风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作风,保持居住地以及工作环境的洁净和通风;②及时发现结核症状:如果身边存在发烧、咳嗽、咳痰超于4周并不见好转的人群,应主动提示其做详细的检查或者是前往专业的结核病医院加以记录、检查,若已确诊则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③督促身边结核病患者的诊治:若周围人群患有结核疾病,则社会大众应主动积极遵守杀菌和隔离的专业举措,随时督促患者接受诊治疗程并将其完成,鼓励患者投身运动项目,制定符合自身身体素质的饮食清单。

3.3保护措施

本院对抵抗力较弱、容易被感染的大众也提出了十分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对其的保护措施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组织疾病的防控专员,对管辖区域内的常住居民实行定期的身体检查;②对初步入院的结核病患者实行全方位、细致的常规检测,可透过所拍胸片以及痰液培试等检测结果筛选结核病群,为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打下坚实基础;③对高度危险群体实行结核菌素检测,此群体包括滋滋病携带者、同结核病患存在过度接触的群体、曾出现在结合环境里的孩童或者是抵抗力较弱的群体、长期进行静脉注射并对其产生强烈依赖感的患者等;④为大众接种卡介苗帮助提升全体成员的抗结核功能。

3.4高危群体

工作于结核病医院的人群作为结核病感染的高危群体,由于其工作的关系需接触诸多疑似病例或者是确诊病例,因此提升了工作人员被结核杆菌入侵的几率。就此结核医院应建立一套完整、紧密、安全的工作流程,增强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本文将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在处理好各项工作事宜,尤其是操作完对结核患者的诊断、治疗后,务必使用消毒洗液配合流动水源对接触过病源的肢体进行清洗、杀菌;②在工作时应自觉将医用服饰和头饰穿戴齐全,减少身体暴露面积,降低接触病患而受感染的几率;③在需要接触液体的工作过程中,要将手套、口罩必备齐全,避免液体喷溅至皮肤上和刺激性气味对身体带来危害;④在妇科手术过程里,降低羊水喷射以及血液喷溅发生的几率;⑤需要进行注射穿刺以及为医疗器械清洁、杀菌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应时刻注意尖锐利器,防止自己和周围人员被割伤,若出现刺伤情况,应及时对伤口进行流动水清洗、医药杀菌、纱布包扎等措施;⑥使用消毒药水对医院内部,包括医生办公室以及住院部实行定期消毒杀菌。

参考文献:

[1]蔡丽芳.结核病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J].全科护理.2012(30):2852-2853

[2]王爱国.结核病的预防浅谈[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690

[3]韩凤云,张世传,王艳波.医务人员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防护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7(23):2226-2227

[4]马福德.耐药结核病流行现况及防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8(32):50

[5]宋建奎,杨淑梅,陈丽.两起学校结核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处置[J].中外医

疗.2008(19):9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关作风整顿整改台账下一篇:计划生育成立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