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2022-05-0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为了发展区域经济,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实际,先后经过八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其中“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是最后提出的,也是最完整的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篇1: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思考: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

摘要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证能源安全,许多国家开始发展以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新能源产业也迅速发展。京津冀经济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从低碳经济的定位、发展模式和核心竞争力三个方面,相应提出具体战略建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我国来说,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产业发展,能够通过提供低碳产品、服务创造价值;除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应该注重国内市场需求的开辟;根据地方的优势不同,可有意识地打造不同特点的低碳企业集聚;针对某一产业,可以就所处不同的产业链环节进行分工;京津冀都市圈,依托已经建立的各种合作协议,可以就低碳经济发展形成低碳城市联盟;要从技术、人才、品牌和碳市场等方面逐渐培养低碳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低碳经济;京津冀经济区;气候政策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进程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证能源安全,许多国家开始发展以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为代表的低碳经济。2008年,全球有 1 200亿美元投资于新能源[1]。随着2012后国际碳排放空间的确定,新能源市场的规模将会更为迅速增加[2]。京津冀经济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需要结合具体国情发展低碳经济。因为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不同的。本文以京津冀经济圈为背景,研究适合中国发展的低碳经济的定位,发展模式和核心竞争力问题,提出一些战略性思考。当然,由于低碳经济仍然是一个在动态演变中的概念,许多概念及政策工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 京津冀经济圈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京津冀经济区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引擎,经济发展的活力日益增强[3]。200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人口占全国7.33%,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1.26 %,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国的13.7%。区域之际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北方地区大通关建设协作 备忘录》,《泰达宣言》,《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商业发展报告》,《关于建立京津 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京津冀地区共同建筑市场合作协议》等一系列的区域合作协议的签订预示着京津冀经济区将进入全面合作发展阶段。

从节能减排效果来看,北京能耗指标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下降幅度也最大。天津能耗也较低,下降幅度仅排在北京之后。河北的能耗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见表1)。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河北保定和天津发展时间较早,北京近期也开始重点规划发展(见表2)。北京借绿色奥运发展契机,实现经济转型,大力促进新能源消费。近期更是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2009年3月,成立我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4]。2009年6月,占地面积约2.5 km2,重点定位于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北京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北京揭牌,这标志着首都新能源产业进入聚合发展新阶段[5]。

天津在从老工业城市转型中,新能源产业取得明显的成效,已形成以锂离子和镍氢电池、薄膜太阳电池、风电装备为主体的绿色能源产业集群[1]。近年来,天津新能源产业平均保持了40%以上的发展速度。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同比增长103%[6]。河北省着力在保定、邢台两市构建新能源技术设备产业化基地,逐渐形成以天威英利、晶龙集团、中航惠腾为龙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全省新能源建设总投资将达302亿元。2008年,河北风电的装机容量在全国居第二位,年底预计将达到100万kw,以100%的速度逐年增长[7]。

2 低碳经济的定位

2.1 低碳经济发展内容定位关于低碳经济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概念的不清晰容易带来发展的盲目性。概括起来,低碳经济涵盖了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改变增长模式,发展低消耗高产出的经济;二是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三是提高能效;四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从产品流程来看,新能源设备制造(如风电设备),新能源生产(如风电场),新能源使用(生产和生活消费)也都涵盖在低碳经济的范围。类似,其他提高能效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也都属于低碳经济。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特别强调低碳产品的应用,例如英国的低碳经济和日本的低碳社会规划特别强调在建筑、交通、生产等方面降低碳排放。我国目前仍处在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发展是我们最关键的事情[1]。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不是意味着碳总量的 减少,而是碳强度的下降。因此,对于我国来说,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产业发展,能够通过提供低碳产品、服务创造价值。如果没有以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只是完全应用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产品来降低碳排放,那么不还算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目前,京津冀地区在发展内容方面基本明确,北京主要发展新能源汽车,风电和太阳能研发;天津的风能设备制造,锂离子和镍氢电池、薄膜太阳电池;保定主要集中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制造。对于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应用要根据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推广低碳产品和服务的需要来量力而行。例如保定和邢台都推出了太阳能小区,保定还建了一个太阳能大厦“电谷锦江国际酒店”。 这座作为五星级酒店使用的大厦总装机容量可达0.3 Mw,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站,发出来的电不仅供大厦使用,还可直接并入电网。这些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对本地企业的低碳产品的使用,更大的效果是为本地产业和企业做了广告推广。而真正的大面积使用太阳能光电,由于成本原因,目前在很多地区还很难实现。北京和天津,由于经济发达,居于全国前列,在使用低碳产品和服务上可以走的更远,可以成为新能源应用的示范城市。

2.2 低碳市场定位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为低碳产品和服务开辟了市场需求。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大量的发展空间。除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应该注重国内市场需求的开辟。金融危机中,国际市场需求的疲软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说明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更需要关注国内市场的培育。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培育可以为保证低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也是保证我能源供应安全和独立的必然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核心能力的培育。因为如果只是关注国际市场,由于国际需求的限制,我们的产品很可能就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容易成为只是代理加工的工厂,不利于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品牌的培育。而国内市场可以政策性的选择一些国内制造的高端产品,竖立国内品牌。

京津冀地区本身光能,风能资源丰富。尤其是河北,风能资源储量在7 400万kw以上,技术开发量在1 700万kw左右;在太阳能方面,张家口和承德每年光照都在3 000-4 000 h,属于太阳能可利用的二类地区。另外,国家重点在西北、东北、华北“三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风能发电。京津冀地区与这些地区的交通联系方便,低碳产品和服务有这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是,目前由于新能源发电成本高,尤其是光电,在国内的应用还存在大的障碍。我国已经开始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财政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其中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对于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主要通过贴息和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

除了在新能源供应方面的政策补助,还需要在新能源使用方面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例如河北汽车大企业的石家庄双环已有一款电动汽车在美国上市销售,由于担心国内配套设施跟不上,国内暂无开发计划。河北长城汽车的3款新能源汽车都已经基本开发成熟,计划2010下半年起就陆续上市。但是厂家担心内到时候车上市后因为充电不方便而没人买而计划延迟上市。新能源使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就缺乏研发的动力,相比国外企业就容易耽误研发时机。

3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3.1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竞争优势、知识溢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8]。从国内的经验来看,低碳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发展的特征。例如保定市的中国电谷,建成和在建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制造企业共7家、太阳能光伏、LED企业12家,风电叶片生产企业4家、叶片配套企业7家、整机制造企业5家、风电控制及逆变系统制造企业5家、电力自动化行业企业29家、储能行业企业11家、输变电行业企业5家、高效节能企业6家。滨海新区已经聚集了近30家风电整机生产商、主要部件以及为主机配套的企业,包括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美国雷可德集团等一批世界风电巨头,成为我国风电设备生产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北京八达岭新能源基地也已汇集了中材科技、中国节能投资集团、英利(中国)绿色能源、中科院电工所等一批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从这些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来看,主要是低碳企业本身的集群。政府在这些企业的集群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旦形成集群,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该以为提供企业良好的环境为导向。政府的重要作用就是建立科技园、建立适合科技园发展的外围环境、建立公共风险基金、建立孵化器,把大学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因子来发展[9]。根据地方的优势不同,可有意识地打造不同特点的低碳企业集聚,例如北京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可以重点打造企业研发中心集群。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集群,需要的集群条件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以技术研发为基础的集群,实际上是与传统企业集群有区别的。传统的产业集群是企业首先集群,然后企业吸引人才;而创新性的产业集群是人才的集群,光吸引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吸引合适的人[10]。因此,政府制定吸引企业的政策的同时要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

3.2 区域分工与协作发展低碳经济应避免各地雷同生产。从短期来看由于低碳产品市场需求的激增,或许能够获取高额的利润,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往往流于恶性竞争。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低碳行业方面没有出现明显的雷同现象。例如北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及定位新能源产业的研发中心、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的八达岭新能源基地。天津在风力发电设备、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具有长期积累。河北在太阳能和风电设备制造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尽管保定和天津都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但在保定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而天津的风电多是外企名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特色需要结合各自的区位优势继续保持。

除了发展内容的分工,针对某一产业,可以就所处不同的产业链环节进行分工。例如保定市尽管在太阳能和风能设备制造方面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从核心技术的培育来看,缺乏可持续供应的低碳人才。而北京在人才聚集方面具有优势。那么这些企业可以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而制造仍然可以放在交通方便、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保定。天津在制造、技术和人才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天津具有交通物流优势,拥有海、路、空、铁多式联运的交通体系,对外联系便捷,对内辐射力强。在产业发展上就应该注重这种交通优势的配合。

3.3 低碳城市联盟经济地理研究表明,区域形成城镇体系支撑了区域发展。城镇体系中的中心城市,是经济聚集与交易、教育的中心,也是最富有公共设施建设能力。城市低碳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英国低碳城市联盟计划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 ,LCCP)建立了一个包含Bristol, Leeds 和Manchester的低碳城市联盟。在联盟内,关键部门减排指标,碳足迹,节能方法,治理机制方面都可以实现合作开展。当前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也逐渐形成,依托已经建立的各种合作协议,可以专门就低碳经济发展形成一个低碳城市联盟。在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低碳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上充分合作。分享发展经验,共同做大低碳产业,开辟低碳市场。

3.4 管治模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但是参与的方式和范围需要慎重选择。例如在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时,对于低碳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和集群内部的服务机构采取何种供应模式,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还是混合管治,值得深入研究。从目前的京津冀集群态势来看,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发挥了主要作用。但仅靠政府的推动远远不够,低碳经济的发展更需要相关企业自下而上的主动去寻找机会。相比政府,企业可能对那类技术走在前面,还有什么潜在的能源技术有更为专业的了解。管治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如何防止行业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对那些容易垄断的行业,政府要采取措施引进市场竞争、实行驰管制,允许多种所有权性质的企业进入[11]。在京津冀区域内,还要防止低碳经济出现区域垄断性。

3.5 分散型小城市发展模式国内很多城市提出了要发展低碳城市的规划和政策。目标是在整个城市的改造和扩张中,通过一些类的措施来降低建筑和交通等能源的使用。但作为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国,还应该探索另一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那就是根本改变过去向大城市靠拢,人口不断集中的发展模式,建立分散型的小型城市发展模式。这些小型的城市在建设,使用过程中都以低碳为目标。小城市有利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从可再生能源的的生产和使用特点来看,分 布式能源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地域上分散的小城市可以有效地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互动。从交通方面,分散型小城市可以解决目前大城市人口多、车辆多造成的交通堵塞,上下班路线长的问题。在小城市内部,自行车、电动车可以成为主流交通工具。城市之间可以规划轨道交通。从建筑方面,大城市的聚集造成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以高层建筑为发展导向。而高层建筑的能耗远远高于低层建筑。小城市由于人口不是很密集,可以更多的建设低层建筑。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地市。在低碳城市发展中,一些资本、技术和政策可以针对性的向一些中型城市倾斜。长远来看,县级城市可以作为分散型城市建设的重心。

4 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4.1 自主创新京津冀地区的新能源企业在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与国外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新能源企业主要的核心技术采取与国际企业合作开发或者购买许可的方式获得。如果不能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优势,那么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还将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这样即使摆脱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陷于对于西方低碳能源技术的依赖。因此,低碳经济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是关键。由于低碳经济发展刚起步,相比其他行业,在低碳技术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是很明显。因此,政府应该特别注重在低碳技术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技术创新。北京应该积极利用自己的研发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京津冀地区低碳技术领域的信息交流。政府需要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机制,推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横向合作,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

4.2 低碳人才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低碳技术人才尤其缺乏,很多企业都是自己培养,或派人员到国外培训。北京和天津聚集了许多著名高校。北京有高校52所, 其中重点高校23 所,占全国重点高校总数的1/4。北京高校中有500个博士培养点,1 081个硕士培养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半以上分布在北京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北京地区每年开展的科技课题达3万多项, 取得科技成果1万多项,获国家级奖约占全国的30%左右。天津市2007年度参加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统计的高校有18所,高等院校中共有自然科学教学与科研人员18 844人,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615 915人年[12]。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学科设置上,还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低碳技术相关的专业。坐落在保定的华北电力大学于2006年在全国首开“风能与动力工程” 本科专业。但是目前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招聘不到需要的人才,这样的情况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国家需要尽快考虑在有相关学科优势的学校开设低碳技术专业。同时对国外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也重点引入。除了学校培养低碳人才,企业也要通过丰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低碳人才。

就京津冀地区而言,由于教育和研发上的优势,可以率先在高职,本科,研究生不同层次开展低碳经济相关教育。由于企业已经积累了相关经验,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培养低碳人才。另外,可以以北京为中心,建设区域性低碳技术人力资源培养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教育行业的合作优势。并且区域间要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政策。为了促进区域之间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开放,政府应该重点消除限制要素特别是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诸如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和户口管理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使劳动力能够不受限制地按照市场规则和自由、自愿的原则流动。

4.3 品牌在京津冀低碳经济的发展中,除了企业品牌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培育基地品牌或者园区品牌。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园区时,品牌的概念被大家接受。例如,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品牌效应扩大了园区的影响,对于扩大市场,吸引人才和资金起到了重要作用。品牌园区使得整个产业得以兴旺发展。实际上,保定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例如,从2006年2月,保定市政府正式提出“中国电谷”发展构想。2006年11月,保定市政府出台了《保定市关于鼓励投资“中国电谷”建设的若干规定》。2006年12月,保定国家高新区被商务部、科技部列入首批18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在2007、2008两年间,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可再生能源)”、科技部“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等多项国家级政策平台支撑。“中国电谷”已经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战略平台[13]。保定在高新区品牌方面有两个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一是注重宣传,保定政府从提出概念的开始,就对“中国电谷”包装,进行注册、网上运营等;二是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在税收减免、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用地保障、行政审批等方面给出了优惠政策。

4.4 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与税收都是限制碳排放的手段,目前由于我国不承担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国内的碳交易体系还没有开展。征收碳税同样达到减排的目的。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是我国当前 推进节能的主要政策工具。我国正在对能源税和碳税进行研究论证。从欧美的经验来看,都倾向于使用碳交易的方式。至于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工具 ,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和成本,进行详细的论证。从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碳交易更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减排合作,因为国际上的合作都是对碳定价,以碳交易为基础。如果征收碳税,与国际合作时还要另外进行碳核实与定价,增加了国际的碳交易成本。但是由于碳交易设计及执行比价复杂,根据欧洲的经验,很容易造成交易无效率。如果先就某一区域采取探索性尝试,在此基础上总结更为稳妥。从能源供应和生产,人才,政策,区位优势等方面京津冀地区相比其他区域有更明显的优势。实际上在碳交易方面,京津两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了一定的基础,分别建立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从欧洲的碳贸易系统和美国州层次的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来看,都是有多个地区参与。单纯北京和天津都略显单薄,可以考虑率先在以京津冀地区为实验区率先开展碳交易。

(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1]刘琳.发改委: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正在起草[EB/OL].(2009-7-23)[2009-8-3].http://www.022net.com/2009/7-23/46205633285553.html.[Liu lin. NDRC: Guid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Being Drafted [EB/OL]. (2009-7-23)[2009-8-3].http://www.022net.com/2009/7-23/46205633285553.html.]

[2]REN21.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2009 Update[R].http://www.ren21.net/globalstatusreport/g2009.asp.

[3]张涛,巩志宏.京津冀签署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EB/OL].(2009-5-18)[2009-8-18].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9-05/18/content16562349.htm 2009-05-18.[Zhang Tao, Gong Zhihong. Transport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Memorandum Signed by Beijing and Tianjin [EB/OL]. (2009-5-18)[2009-8-18].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9-05/18/content16562349.htm.

[4]王军.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EB/OL].(2009-3-14)[2009-8-5].http://www.022net.com/2009/3-14/502872242496332.html.[Wang Jun. Beijing Foundation of New Energy Auto Industry Alliance [EB/OL]. (2009-3-14)[2009-8-5]http://www.022net.com/2009/3-14/502872242496332.html.]

[5]李舒.北京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EB/OL]. (2009-6-10)[2009-7-1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6/10/content11520448.htm.[Li Shu. Beijing to Build a New Base of Energy Industry [EB/OL]. (2009-6-10)[2009-7-1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6/10/content11520448.htm.]

[6]周润健.天津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有四大优势[EB/OL]. (2008-5-31)[2008-5-31].http://www.022net.com/2008/5-31/446835412687229.html.[Zhour Runjian. Four Advantage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nergy Industries in Tianjin HitechDistrict [EB/OL]. (2008-5-31)[2008-5-31].http://www.022net.com/2008/5-31/446835412687229.html.]

[7]支斌,唐沙砂.河北:新能源产业期待国家政策倾斜 [EB/OL]. (2008-9-9)[2009-7-5].http://022net.com/2008/9-9/424767193078005.html.[Zhi Bin,Tang Shasha.New Energy Industrial Look forward to the Nation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Hebei [EB/OL]. (2008-9-9)[2009-7-5].http://022net.com/2008/9-9/424767193078005.html.]

[8]刘丽,张焕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47-52.[Liu Li ,Zhang Huanbo. Study of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in Beijing [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3):47-52.]

[9]Roos M W M. Agglomeration and the Public Sector[J]. Regional Science andUrban Economics .2004,(34):411-427.

[10]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 United States. Basic Books, 2002:25.

[11]刘筱,王铮,张焕波.政府在地区间信息化建设合作中的作用[J].中国经贸导刊,2006,(13):32-34.[Liu Xiao,Wang Zheng,Zhang Huanbo.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China Economic & Trade Herald, 2006,(13):32-34.]

[12]齐晶晶,王树春,杨志强.京津冀地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5):23-27.[Qi Jingjing,Wang Shuchun,Yang Zhiqiang. Analysis of Aggregation Effect and Diffusion Effect in Jinjinji Zone[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 ues,2009,(5):23-27.]

[13]王雯雯.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治理与制度分析—以保定市为例[D].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 2009.[Wang Wenwen. 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 in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Baoding [D]. Masters thesis of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14]Johnston D,Lowe R,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 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e UK Housing Stock b y te Year 2050[J].Energy Policy,2005,(33):1643-1659.

[15]贺超.利用资本市场加快陕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 ,22(5):45-48.[He Chao.Strategy on Developing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of Shaa nxi Province Through the Capital Market [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 nance and Economics,2009,22(5):45-48.]

[16]陈迎,潘家华,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J].气候变 化研 究进展,2007,3(2):114-119.[Chen Ying,Pan Jiahua,Zhuang Xiangyang.The Stern R eview and Its Possible Impacts on PostKyoto Climate Negotiations[J].Advances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7,3(2):114-119.]

Strategic Thinking on China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Taking the Jingjinji Zone as the ExampleZHANG Huanbo1,2 QI Ye1

(1.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Beijing 100017, China)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Jingjinji Zone; climate change

作者:张焕波 齐 晔

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篇2:

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为了发展区域经济,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实际,先后经过八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其中“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是最后提出的,也是最完整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一些学者单纯从理论性、结构性方面出发,套用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研究甘肃经济发展战略;另有一些学者从农业种植、养殖,或者“工程技术”的角度做了一些有益探讨;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价值文化角度,以及市场经济秩序、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企业家创新精神、产业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研究的较少。提出的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指导意义有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小。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公平与否、商业文化形成与积淀、资源禀赋的多寡都有很大关系。单纯从那一方面研究经济问题都带有片面性,研究形成的发展战略实际意义都不可能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都非常有限。综合看甘肃经济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战略不够清晰。中心带动,怎样带动、用什么样的优势带动,干部学者理解不一,说法不同。从我省进出口贸易可以看出,中心带动优势不明显。2010年1-10月,进出口增速达到118.1%,比全国增速36.3%高3倍多,排全国第一位;出口增速153.3%,比全国平均增速32.7%高4倍多,排名全国第一;进口增速109.5%,比全国平均增速40.5%高两倍多,排名全国第二。但进出口总量最大的是金昌市,而不是兰州市,金昌市占到了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2.6%;兰州市进出口总值仅为10.0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16.6%,且主要进出口商品为5-7号燃料油、硅铁和石油及天然气钻机,三项商品占兰州市进出口总值的13.4%。这说明兰州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工业,而是靠服务业和其他产业。

2.商业文化尚处初始阶段。良好的商业文化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甘肃由于长期受儒家压制重商主义、阻碍科技进步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比较保守,商业文化难以形成,具体表现在:第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有当官才是干事业,才不会虚度人生,才是最大的富贵利禄;搞科研、学经济、干企事业都不是大丈夫所为。致使许多本能在科技、教育、医疗、经济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当了公务员,在机关里干起了抄抄写写的事情。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才,延缓了科技经济发展进程。第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思想比较严重。一些基层干部把自己视为土皇帝,等级思想、特权思想浓厚。认为自己是君,群众是臣民;自己是上等人,群众是下等人;上等人对下等人的奴役是合理的、应该的。从来不把人民的合法利益和党纪国法当回事,没有一点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公平竞争的意识;考虑问题不是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人民生活改善角度出发,而是从对自己是否有好处出发。

由于以上儒家腐朽思想的存在,使民主法治思想、公平正义思想、建立公平市场经济秩序的思想观念淡漠,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尊重物权、明晰产权、公平竞争,用智慧、靠科技开发、靠辛勤劳动致富的商业文化长期建立不起来,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公平的市场经济制度难以形成。

3.自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产业集群理论认为,自然禀赋对经济聚集现象的形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运输成本的存在常常使所有对运输成本有依赖的产业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聚集,大型钢铁与化工企业常常聚集在靠近海洋或大江大河边,为的是能够利用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但甘肃自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甘肃地形狭长、面积广阔,国土总面积45.44万km2省内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主要公路有西兰、甘新、甘川、京藏等公路。截止2008年底,公路通车里程为105638km,公路密度为23.25km/百km。但高速公路较少,通车里程仅有2000km,且西兰公路在宁夏段尚未开通,成为卡脖子路段。铁路营业里程2148公里,建设密度仅有每百平方公里0.47公里,约为东部沿海省区平均密度70%,铁路干线以十字构架为主,通道少、缺乏支线联系、覆盖范围窄、带动区域有限,大多数县域范围内没有铁路通过。民用航空机场少、规模小、航线航班少,没有开通国际直飞航班。

4.缺乏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经济效率会大大降低,经济增长质量也没有保证。一是机会不公平。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机会不公平,有些领域至今民营企业都不能进入,造成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实质性垄断。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过程中的机会也不公平,有些企业通过权力寻租取得了政府发包和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权,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使得一些在本行业里具有高科技、高质量的企业没有机会取得项目承包权,影响了工程质量和科技进步,降低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二是制度不公平。由于我国存在封建社会的后遗症,虽经30多年的改革有了一些变化,但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组织都很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不透明,尤其是准入机制不健全,交易不规范,市场发育不成熟。

为了推动甘肃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建议对经济发展战略做如下调整和完善:

一、进一步理清甘肃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十六字”发展战略的思路

在实施中心带动战略中有无能够实施带动的条件、如何带动、怎样带动至关重要;在实施“两翼齐飞”战略中同样存在着有无齐飞的条件、如何齐飞、怎样齐飞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弄清甘肃经济发展现状,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总结,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1.理清甘肃的产业结构、经济驱动模式和生态安全。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决定其经济演化进程和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的高低。2008年,甘肃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是14.6%、46.3%、39.1%,其中工业占39.7%;2008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是62.01:15.26:22.73。可以看出,國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而劳动力结构为“一三二”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较大,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最低,但就业人数最多,这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这说明资源与人口配置效率低下,产业结构演化迟滞。因此,我省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物流、金融、文化等第三产业。甘肃的经济驱动主要是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等为主的驱动,总体上还是建国初期建成的几个大项目做支撑作用的驱动模式。经济总量小,资本积累少,科技进步慢,自主创新能力差,这将直接延缓我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甘肃的环境非常脆弱,河西走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造成水源紧张,荒漠化严重;中东部干旱缺水,这些都是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巨大障碍。

2.理清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增长极理论的提出者、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点或增长极上,是非均衡发展,具有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浪效应。我省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于这一理论,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教训,立足甘肃实际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增长极理论认为,推动某个地区经济增长需要有推进性产业,我省的推动性产业在哪里?就拿实施中心带动战略中的兰州市来说,虽然第二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在47%以上,但工业仅占34%左右,占总产值的30%左右,而且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比重占到60%以上,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占的比重偏低。石化、钢材、有色金属行业由于受国际、国内发展影响,原料供应困难,成本上涨,面临很大的压力。

二、开展思想问题大讨论,以思想的大解放来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快慢取决于制度,一个公平高效率制度的建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主流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推动经济发展就要研究文化,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是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利与弊。中国文化有很多,按流派大体可分为儒、道 、佛、兵、墨、法,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对经济发展有利还是有弊,说法不一,观点不同。有观点认为,儒家忠君爱国、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以及三纲五常的思想,有利于建立社会秩序,促进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另有观点认为,儒家的“愚忠”思想,使人失去了公平正义理念,失去了探索创新的动力,这对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科技创新带来严重阻碍;以学而优则仕思想建立起来的官僚体制,浪费了人才,压制了重商主义,阻碍了科技进步,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存在,使中国人对公平的理解产生了歧义,把平均当成了经济学上所说的“公平”(机会公平),是效率低下、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二是减小儒家思想消极方面的影响。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文化研讨会,广泛宣传儒家思想消极方面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建立比较科学的社保、就业环境,缩小公务员退休工资与企业退休职工的差距,逐步实现全体公民都有基本相同的社会保障。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制度,打破公务员终身制,鼓励大学生在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鼓励通过合法劳动致富,适当减轻税负。宣传公平正义思想,逐步消除等级制思想,在现行体制下建立比较可行的权利制衡体系。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解放思想,消除腐朽落后思想影响,推动经济发展。

三、建立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是有密切关系的,公平的制度、公正的权力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良好的制度是快速发展的前提。一是改革和完善制度。在现行体制下尽可能的对制度进行改革,完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风险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切实尊重私人财产权,加快对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使之与物权法相配套,延长土地使用权年限,使土地使用权成为终极产权。二是要促进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机会不公平是效率的蛀虫、稳定的破坏源。在我国还存在许多机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教育、养老、户籍等都很不公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让孩子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考取应考取的大学;完善招投标机制,打击工程领域的商业贿赂,促进招投标机会公平;加快社会保障、就学、经商等方面的改革,创造比较公平的机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快“推动性”产业建设,发挥中心带动作用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中心的建立和经济快速增长要有主导型推动产业做支撑。根据兰州城市中心窄、发展空间狭小的实际,按照该市提出的“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的思路。另选地方,另辟新区,再建设一个170平方公里以上的新区,使城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以上。具体就是在继续抓好老城区发展的同时,通过积极推进兰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到2500亿元和200亿元以上。一是加快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推动性产业的建立。我国建国初期在兰州建立了兰州石化等几户骨干企业,为甘肃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按照推动型产业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规模和效益都有待扩张。应以兰州石化为龙头,带动石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其形成产业集群。具体就是在兰州石化周围,聚集相当数量的材料、机修、消防、物流、餐饮、劳务外包等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集群,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以兰州石油机械厂为龙头,加快炼化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推动性企业的建立,使一些小企业为其配套,形成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以矿区的废气、废渣等为材料,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工矿企业的废物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值,推进企业节能消耗和循环利用。二是加快物流业推动性产业的建立。以东部生活资料基地、西部生产项目基地为中心,建立一批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形成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集群,带动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

五、以庆阳、平凉为中心,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立足庆阳、平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建成区域能源中心,深度链式的开发优势资源。实现煤转电、煤电转先进高载能工业、煤油气转精细化工产品三个转变和循环发展。切实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华能、华电、中钻、天唐、电、晋煤等大型央企合作,大力支持油田挖潜改造和产能建设,使原油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促使庆阳石化扩大炼量,使年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一是加快推动性”工业龙头企业建设。以长庆油田、庆阳石化两户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其他小型配套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具体就是,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挖潜扩能、技术创新、增加产量产值,使一些小企业在油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井场道路修建、生产生用水供给等方面进行劳务和工程承包,在原油成品油储存、运输、销售等下游提供服务;同时,围绕上游和下游产业配套一批餐饮、住宿和物流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以华能、华电为龙头,推进和带动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具体就是,支持华能、华电、中煤等龙头企业在庆阳、平凉的所有重大项目建设,促其尽早投产;在煤炭开采、煤转电等项目的上下游协作配套一批劳务外包、零部件供应、物流、餐饮、住宿等服务性企业,促使其形成产业集群,扩大就业,增加经济总量。二是加快推动性农业产业建设。有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一般途径”。庆阳、平凉大部分地处苹果最佳种植的北纬35。—37。之间,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小,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苹果的条件,且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苹果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是理想的推动性农业产业。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增加原果出口量;对现有果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其精深加工,扩能增产,扩大果汁出口量。以苹果加工企业为依托,在果汁加工的上下游配套一批苗木、松土、施肥、剪枝、套袋、收购、仓贮、运输、销售、国际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推动性农业产业集群,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消除瓶颈制约

一是加快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使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促使西蘭、天馋等主要通道全线贯通;二级以下公路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二是进一步优化铁路运输网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用好国办29号文件精神,积极向上申报和争取项目,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兰成铁路、西平铁路、银西高铁、天平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等铁路建设项目和兰州枢纽编组站、兰州新客站等铁路枢纽配套工程,尽快使甘肃的铁路路网密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铁路交通运输设施通行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增加航线密度和加快机场建设。重点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度,尽快开通兰州和敦煌国际口岸,逐步开通兰州至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际航线。加快兰州、敦煌、庆阳、嘉峪关和天水机场改扩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金昌机场,增加甘肃支线机场数量,完善民用机场布局,逐步形成以兰州机场为区域枢纽,省内支线机场为依托的空中运输网络。

参考文献:

[1]王书明.中国市县经济发展概况(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12:431—45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12.

[3]朱启才.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

[4]吴光.当代儒学的发展方向.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6.

[5]张昭军.儒学近代之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6]林善浪.中国核心竞争力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

[7]兰州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对比分析及发展方向研究.兰州市统计信息网.2010.08.31.

[8]中国甘肃网.甘肃“区域发展战略”需理清的几个问题.2010.02.03.

作者:雷沫里

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篇3:

刍议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 要 经过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及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在中央政府和西藏人民的努力之下,西藏的经济取得了全面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来看,西藏还是明显落后的。为什么有全国对西藏的援助,西藏的自身资源也很丰富,西藏的经济发展还是落后?本文就从西藏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经济发展战略性的思考。

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 战略 思考

引言

2011年7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的实施[1],加快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能有力地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西藏的经济发展战略要结合西藏的发展特性,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能盲目跟从才能使得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西藏的经济现状告诉我们工业化并不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应重视西藏地区丰富的资源、藏文化等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起构建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1.西藏丰富的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西藏地区的草地、森林、矿产、水能、地热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虽然也出现了一定的草场退化、湖泊面积萎缩、冰川融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2]。但纵观全国,西藏的自然资源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就目前已发现的101种矿产资源,它们的潜在价值已达到万亿元以上。但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却十分的少。这些有利条件都未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人文资源。西藏是中国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包括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宗教、音乐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西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十分复杂且又独特的特征,以藏族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由此为依托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教寺庙都蕴含着浓郁的藏族风情。但由于交通条件太差,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区位优势。西藏位居我国西南边疆的地理位置,边境线约长4000公里,与南亚5个国家接壤,具备了发展边境贸易的独特地域优势。根据史料记载,我们早在1000多年前,西藏就有了边境贸易,边境人民相互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现在西藏的对外交通便利,但由于某些因素,西藏边境贸易规模偏小,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政策优势。中央政府历来对西藏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扶持,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作为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之一的西藏,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中央就先后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旨在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2.西藏经济发展制约瓶颈

西藏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制约瓶颈。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西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高寒缺氧,环境脆弱,远离内地,导致这里资源开发的成本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以上。其次是交通运输方面,西藏地区的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的运输系统有所改善,但还是无法满足西藏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西藏的经济发展缺乏人才,西藏人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当今世界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资本,西藏普遍还存在着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3.西藏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3.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经济学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可持续发展:一种是资源环境消耗过度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而另一种是资源环境利用不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3]。很明显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是属于后一种类型,西藏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资源和环境的优势。面对这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倡导的就是要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虽然这种转化会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但这是必需的,西藏经济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靠外部“输血”而不靠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是不可能真正走向独立自主的。同时,只要精心管理,合理利用,也可以使资源消耗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投入

充分利用青藏铁路带来的发展机会,促进形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体,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西藏的交通运输结构,尽量降低地理位置给西藏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3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首先,要加强西藏教育体系的建设,在西藏人民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其次在西藏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上,要大力培养西藏自己的各科技术人才,也要引进其他地方的科技人才,可以灵活的实施人才共享措施。

3.4产业结构调整

西藏现行的产业结构并不能突出西藏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要看到,西藏经济的发展还是要先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西藏80%人口都是农牧民,农牧业是西藏经济的基础,所以现行的西藏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西藏具体情况,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4]。西藏的工业化道路还是十分漫长的。

4.结语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困扰西藏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资源开发导向型的工业化并不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道路,应该重新认识农牧业以及其他相关的民族特色产业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西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更好推動西藏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刚,孙东涛.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5).

[2]安平.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中国工业经济.2009(07).

[3]温军.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经济学家.2010(09).

[4]周天勇,尤元文.西藏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11(07).

作者:范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产品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发展交通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