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技能改革工程教学论文

2022-04-1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岗位技能改革工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探讨《机械制图》課程标准与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问题与方法,提出通过手工绘图、AutoCAD绘图、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绘制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

岗位技能改革工程教学论文 篇1:

对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摘要]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显得更为急迫,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其中较为薄弱的方面。文章剖析了高职院校教法改革难以深入推进的原因,进而提出深化教法改革的对策,并对教法改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作了辩证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方法改革 对策 辩证思考

[作者简介]李小林(1956- ),男,广西桂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

尽管人们对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已有所认识,但这方面的改革至今仍步履维艰,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方法改革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仍是较为薄弱的一个方面,如何富有成效地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以就教于有道。

一、高职院校教法改革难以深入推进原因的剖析

其一,陈旧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按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手段,教师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目的便达到。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与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将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智能、发展学生人格的手段的现代教学观念大相径庭。与这种陈旧的教学观相对应,教学方法是重讲授,重灌输。新中国成立前梅贻琦先生曾这样描述当时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今日之教育,恐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发之功十不得二三。”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积习陈陈相因,根深蒂固。应该说,这种陈旧的教学观作为内化了的价值观、心理惯性、思维定式至今仍主导着大多数高职教师的思想。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最大惰性和障碍,首先来自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而教学方法改革深入推进难度最大的就是由传统教学观向现代教学观的转变。

其二,不重视了解、研究新教法。由于传统教学观根深蒂固,它所产生的惰性很容易使人们抱残守缺,扛惯了“三八枪”,端起新式武器倒变得不适应起来,还是按老套套施教便当。一方面,按传统教法施教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又不重视了解、研究、探索新的教法,其结果是自我封闭,恶性循环,教学方法改革势必难以推进。

其三,缺少采用新教法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不同的素质和能力与之相适应。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灌输性、封闭性、单向性的特征,组织教学相对简单,因此,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低。教师只要有较为丰富的学识,能给学生授业解惑,便可胜任教学。而现代教学方法则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多向性、互动性的特点,教学过程环节较多,组织教学较为复杂,特别是高职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准确、精要地讲授专业知识,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启发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还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职业岗位工作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能力。这必然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改革难以深入推进的实质就在于,教法改革是教师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求教师从观念上、心理上、思维方式上、素质和能力上都要先行完成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

二、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策

其一,增强教法改革的紧迫感。任何改革都需要动力,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有一定的动力来推动,这就需要提高高职教师对教法改革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使之认识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的严重弊端,认识深化教法改革是高职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打破其心理平衡和心理惰性,使其产生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变“要我改”为“我要改”,积极主动地投身改革之中,将外在的压力转化为改革的内在动力,富有成效地将教法改革推向纵深。

其二,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教学理念是对教学基本问题的根本看法,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变得根深蒂固而难以改变。教学理念尽管只是作为观念形态积淀于教师的大脑之中,但它反映了教师对基本教学问题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指导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采取正确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陈旧的教学理念则会阻碍教学改革,成为教学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教法改革必须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通过转变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为教法改革扫清障碍,而代之以现代的知识观、人才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从而确保教法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推进。

其三,从实际出发深化教法改革。教法改革必须从高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其心理、人格发展的规律,据此寻找其“最近发展区”,选择与其发展成熟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活其心理图式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之架设通往新知、形成技能的桥梁。而对于高职教师而言,则应增强自知之明,通过教学反思,了解自身素质、能力、人格和思维方式的长短优劣,使教法的选择和改革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切合自身实际,避免教法改革上的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特有功用,使教法改革更富成效。

其四,加强对新教法的研究探索。我们身处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为教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许多新教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直观性、开放性、互动性强的优势,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密度和效度,向现代教育技术要效率、要质量。加强对新教法的研究探索还必须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切合高职教育的实际。高职教育尽管从属于高等教育,但它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教育并不一样。高职教育以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技能型、应用型高级职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这决定了高职教学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模拟性、操演性和实效性。高职教师只有清醒地明确高职教育特殊的目标定位,才能据此高屋建瓴地研究和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研究和探索实践、实习、实训教学的方法,以更好地实现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五,提高高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系统的诸多要素中,教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是教学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又是教学的评估者和激励者。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对教学方法的驾驭和运用,关系到其能否胜任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必须以教师相应的素质和能力作前提条件,如果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达不到此种教学方法的要求,盲目地照搬照套,其结果或使此种教法在运用中走样变形,或东施效颦,使此种教法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与之相适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的导向,引导高职教师通过在职培训、脱产研修、攻读学位、职证考试、企业挂职锻炼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特别是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三、对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若干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操作起来会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不准备论述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某些具体做法,只就改革中需要解决好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行一番辩证地思考,希望能引起同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其一,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搞全盘否定。我们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就总体而言的,这并不排除传统教学方法的某些方面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如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传统教学理论有关学与思的关系、知与行关系的见解,至今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对传统教学方法中这些千百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简单化地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加以继承,根据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需要加以改造,再进行大胆的探索、创新。如果只讲创新,不讲继承,这是简单化和绝对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如果只讲继承,不讲创新,这是墨守成规,教学就会因缺乏活力而成为一潭死水。只有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通过继承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养料,通过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才会根深叶茂,教学方法才会丰富多样。

其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不搞放任自流。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偏向,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忽视、放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具有比较渊博的学识,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其所教专业、学科的行家里手,在教学中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状态怎样,有赖于教师给予怎样的导向和激励。教师通过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将学生的学习导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一旦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被激发调动起来,并指向既定的教学目标,便将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正确处理好教法创新与讲求实效之间的关系,不搞花架子。现代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需要创新精神。不创新,就不能突破传统教学的藩篱;不创新,改革就无法向纵深推进,教学就活不起来。但强调创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防止热衷于赶时髦,只图表面热闹,不问实际效果的偏向。教学方法的创新往往受制于教学对象特点,受制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经营要讲经济效益,投入要小,产出要大;不讲效益,粗放经营,企业就要破产关门。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样需要树立效益观念,切忌一味追求花样翻新,轰动效应,而要使教学方法的创新建立在与教学对象的特点、与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相适应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法创新才能收到实效,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四,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之间的关系,不搞一步到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教学过程、教学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别是高职教学方法具有特殊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会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特别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但能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决于许多教学因素和条件:它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熟悉和了解职业岗位实际的操作技能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训练项目,创设任务情境,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项目任务进行实训操作。又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必以一定的多媒体、网络硬件设施为条件,还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否则,就无法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而因为教学方法改革受制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这就使教法改革难以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忌急功近利,这就需要对教改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理性的诊断,找出问题的症结,考虑教法改革所受的制约和所需要的条件,从本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宏观谋划,确定教改整体推进的总目标,把总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分目标,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扎实稳妥地将教法改革推向纵深。

其五,正确处理理性研究与探索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搞纸上谈兵。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对教学方法缺少研究,缺乏理性的认识,跟着感觉走,改到哪算哪,至于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样改,认识模糊,陷入盲目;另一种偏向则是玩弄概念游戏,时髦的口号挂在嘴上,实质的改革却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切实有效的实际行动。这两种偏向都不利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化。任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以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为前提,而教学理论则是对丰富的教学实践进行抽象研究、理性概括的结果,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通过教学的反思、理性的研究,把握了教学的规律,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建立在遵循教学规律、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但是“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对教学方法进行理性的研究并不能代替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教学方法不同于抽象的教学理论,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无论多么好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如果束之高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付诸教学实践加以检验和完善,就无法改变现状,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教学方法体系。只有把对教学方法的理性研究与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充满科学理性,又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富有成效地推向纵深。

[参考文献]

[1]杨向华.论高校教学改革中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2]于迎霞.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3]范林.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浅见[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3).

[4]陈晓罗.浅谈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1).

作者:李小林

岗位技能改革工程教学论文 篇2: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与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

【摘 要】本文探讨《机械制图》課程标准与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问题与方法,提出通过手工绘图、AutoCAD 绘图、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绘制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

【关键词】机械制图 课程标准 岗位技能 制图员 标准对接

《机械制图》是机电类、自动化类等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读图与绘图的原理及方法,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制图员工作岗位作为与机械制图课程联系紧密的岗位,要求学生都能读懂零件图和装配图,并能绘图,因此要将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制图员岗位技能的相关要求融入《机械制图》的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中,使《机械制图》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联系更加紧密,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工作为导向、以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思想,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有利基础。

一、《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与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

(一)《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图示能力,形成机械产品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原理、立体的表面交线、组合体视图、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别等。由于学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机械制图》课程的标准也应符合职业岗位、企业和行业等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

岗位技能标准反映的是某个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查询手册》对制图员岗位技能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初级制图员来说,要求能绘制墨线图、二维和三维机械图、图档管理等;对于中级制图员来说,要求能绘制简单的二维专业图形、斜二测图、正二测图、正等轴测图、正等轴测剖视图、能使用软件对成套图纸进行管理等;对于高级制图员来说,要求能根据零件图绘制装配图、机械图、轴测图、轴测剖视图、能对成套图纸进行分类与编号等;对于技师来说,要求能绘制与阅读各种机械图、能根据二维图创建三维模型,并能指导初、中、高级制图员的工作,进行岗位业务培训等。

二、《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与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必要性

课程标准制定的是对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凸显的是一种教学效果的水平。岗位技能标准体现的是企业对岗位工作从事人员的专业与技能要求。只有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相一致,才能使得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但事实上,大部分学校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仍以课本与课堂教学为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都与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将《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与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统一,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满足社会及企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因此,如何将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进行有效对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三、《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与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对接途径与方法

通过对《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查询手册》中对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的分析,结合“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教学目标与岗位技能之间对接,优化课程,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机械制图》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对接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门课程教学中,如何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分工协作等,课程体系的设置并非凭空安排,而是根据专业学生的行业发展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针对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时,需要对社会及企业中制图员的岗位工作内容及相关技能要求进行充分调研,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而确定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具体教学任务,从而构建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械制图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

制图员是从事工程与产品设计,绘制原图、底图或其他技术图样的人员。《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查询手册》明确提出,制图员的岗位技能主要包括:绘制二维和三维图、计算机绘图和图档管理三个部分。因此,根据制图员岗位职责相应设置《机械制图》课程体系,并划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模块一:手工绘图

针对绘制二维图和三维图的岗位技能,结合教材内容,我们将模块一分为以下 8 个子模块:

子模块 1: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

子模块 2:绘制专业图的方法。

子模块 3:平面图形的绘制。

子模块 4:投影及组合体视图的方法。

子模块 5:机件表达方法。

子模块 6:标准件与常用件的绘制方法。

子模块 7: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

子模块 8:轴测图的识读与绘制。

2.模块二:AutoCAD 绘图

针对计算机绘图岗位技能,结合教材内容,将模块二分为以下 5 个子模块:

子模块 1:AutoCAD 绘图软件的了解与操作。

子模块 2:基本图像的绘制。

子模块 3:对象编辑。

子模块 4:尺寸标注。

子模块 5:图纸的输出与打印。

3.模块三: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绘制项目

结合实际机械加工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

子模块 1:机械零件的拆装。

子模块 2:机械零件的测绘。

子模块 3:图纸归档与管理。

(二)《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

依据制图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鉴定标准,对制图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制图员的岗位能力目标,进一步分析制图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依据编制《机械制图》课程标准,确定该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最终确定项目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熟练使用绘图工具与仪器进行绘图,并使之符合有关国家规范和企业要求,具有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再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项目任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掌握各种标准件和常用件机械图的绘制方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绘制方法、创建各种零件三维模型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完成《机械制图》课程设置的工作任务与实训项目,学会根据制图员的岗位技能标准,运用所学机械制图相关理论知识,独立地读图、绘图,达到制图员中级工的基本要求,并胜任制图员中级工技能鉴定工作。

(3)素质目标。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操作标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和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沟通能力和策划组织能力。

2.教学实施

(1)教学环境。学校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制图员岗位技能要求,建立《机械制图》课程一体化实训室,让学生进行现场学习、操作与演练,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及时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强化针对性技能实训。另一方面,企业派送专业制图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教学和讲座,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与技能。

(2)教学师资。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掌握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经常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企业机械生产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积累丰富的制图经验,使其具备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的能力。

(3)教学活动。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树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结合制图员的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制图员岗位工作的典型任务作为学生项目任务训练的主题,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等资源,将校内学习、实训内容与制图员的岗位工作内容与技能鉴定要求有机地衔接起来。同时,学生可以直接参加制图员的技能鉴定资格考试,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评价

在《机械制图》课程考核中,建立“课程考核+工作业绩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将课程内容的考核与制图员的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衔接起来,采用“理论考核+技能鉴定”“项目任务考核+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评定,促进学生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企业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与制图员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充分體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注重了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得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灵活性;缩小了学生实际技能与企业岗位技能对学生需求的差距,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定见.基于AutoCAD2016并符合机械制图最新国标的样板文件的设定方法与技巧[J].机械管理开发,2018(4)

[2]张 磊.浅谈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5)

[3]姚庆文,丁 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责编 卢建龙)

作者:王元

岗位技能改革工程教学论文 篇3:

渗透岗位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摘要]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渗透岗位技能和素质培养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广西信息产业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岗位群、代码编写岗位群、项目开发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以必备的职业能力为基础,将岗位技能的培养,转换为问题中心课程、技能中心课程和活动中心课程的教学,结合基础和扩展素质的培养,推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岗位技能 素质 培养 渗透 课程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渗透职业岗位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研究在这方面有一些成果,主要是宏观的指导。本文根据广西信息产业链软件技术的职业岗位技能调研,具体的将岗位技能的培养,转换为问题中心课程、技能中心课程和活动中心课程的教学,结合基础和扩展素质的培养,推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目前,广西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向社会的服务角色主要是“程序员”,面向下列三层的岗位群。

第一层:面向基础应用的岗位群,主要具备办公自动化、硬件维护、系统集成、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网页制作等基本技能。

第二层:面向代码编写的岗位群,主要具备不同平台的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的代码编写技能。

第三层:面向项目开发的岗位群,主要具备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端(C/S)和浏览器端/服务器端(B/S)开发软件项目的基本技能。

三层岗位群,描述了职业“程序员”上台阶的进程。

二、三层岗位群技能培养的课程设计

1.设计“问题中心”课程群,实现基础岗位群技能的培养

“问题中心”课程,围绕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它改变了学科中心课程按照知识逻辑结构组织课程内容的方式,将原先属于各个学科的知识分离出来,为回答或解决某一个问题服务。

“问题中心”课程群包括办公自动化技术、微机硬件组装及系统集成、中小型企业网组建与管理、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等课程。

2.设计“技能中心”课程群,实现代码编写技能的培养

“技能中心”课程,采用工作分析法,将各种职业活动的组成元素寻找出来,并确定实践这种职业活动的方法与标准,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

“技能中心”课程群包括网站设计与开发、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岗位技能考证、顶岗实习等课程。

3.设计“活动中心”课程群,实现项目开发技能的培养

“活动中心”课程,采用交互实践法,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以工程方式做中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活动中心课程”:软件项目开发、课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

三、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转换

目前大家认同的就业能力取决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因素,它们的关系可用如下列公式表示:就业能力=(知识+技能)态度

“态度”在数学公式中为“指数”,对“就业能力”影响很大,表现主要有:(1)顺从,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2)认同,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3)內化,在思想观念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职业基础素质和扩展素质培养的课程主要有政治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基础素质课程和沟通素质课程。

四、渗透岗位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综合分析,渗透岗位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如下图1所示,在本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应用,职得很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职业岗位技能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作项目的活动能力,基于“问题中心课程→技能中心课程→活动中心课程”的教学能充分体现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就业的态度,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从职业的基础素质,到职业的扩展素质,产生职业素质培养课程。这种研究方法推导的课程体系,渗透了岗位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时,还必须搞清楚课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完成岗位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静.计算机课程模块化驱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增刊).

[2]温宗周.电信学院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2(145).

[3]黄文.计算机类全日制专科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4).

作者:罗耀军 李湘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甘薯栽培关键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生物安全体系健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