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3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竞争力、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浅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成才道路上占重要地位,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给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来的挑战,要发挥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探讨研究,寻找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 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牢固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正因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各级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专业实践、假期实践已经成为高校常规性的工作,但是,这些程式化的工作也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过于简单。一些高校简单的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同于专业实践,忽视了社会实践应有的丰富内涵;(2)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面的广度不够。一些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当作是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忽视了普通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需求;(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简单。许多高校忽视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不同需求,把形式单一化、整体化,缺乏灵活性;(4)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完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缺乏过程中的指导和过程后的总结,使得社会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才道路上占重要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给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来的挑战,要发挥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探讨研究,寻找对策。

一、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和自主创新创业的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服务社会的结合,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

1、认真组织军政训练

学校要把军政训练作为大学生入学的必修课,军政训练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加大学生自觉履行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大学生自觉责任意识。

2、积极展开大学生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

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在实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文明成果和科学精神,完整知识的体系和内容,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学校和社会要为大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从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大投入,加强实习管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为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良好的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

3、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活动

完善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的奖励机制,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等课外学术活动,使大学生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提高创业技能,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4、利用假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劳动和社会服务中了解自己、准确定位,增长才干,奉献社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道德免疫力,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到自己对个人、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责任,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促进、培养责任意识的形成。

二、扩大社会实践的参与面,变“精英实践为大众实践”

由于经费、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高校大部分社会实践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仅仅是少数优秀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专利,忽视了广大普通学生的实践愿望,“精英实践”强调挑选,是一种示范行为,不能为多大多数学生创造机会和提供指导。即使是参与率最高的专业实习,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实习机会,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条件、指导教师都会引发学生实习的不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实践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没有实效性。要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普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他们的特长和潜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进他们的学识,提高他们的技能,净化他们的思想。正如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 jamin S.Bloom,1913-1999)在《教育评价》(access of education)中提到:“教育既有挑选功能,又有发展功能;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极大增长,教育的功能将主要是发展。而且只有全体都发展了,才可能挑选出少数的高质量的英才,并发挥包括少数在内的整体效应。”

1、积极扶持学生社团,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加社会实践的灵活性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组织,是把志趣相同学生组织在一起的学生组织,在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基础。参加社团的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发挥团队的作用。支持并指导学生社团在社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社团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更多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拓展实践的范围,增强实践的灵活性。但要注意的是,学校和教师要寻找专业和兴趣地结合点,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监督,使团队实践既满足牢固专业根基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实践,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实践,构建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和组织者的团队实践

集体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主流,集中进行的社会实践往往能够鲜明反映时代主题,有成熟的体制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形成规模效应。而且,集中实践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最有利的实践地点和实践指导,并对学生实践进行最有利的监督,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的功用。但对学生来说,团队实践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削减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个人实践满足了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习课题和地点的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要求,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来,但这种实践方式也存在难以管理的缺点,社会实践的效果很难保障。

3、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有差异的社会实践

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特点、阅历和目标的不同,对社会实践有着不同的需求。针对这些不同需求,学校要提供不同的社会实践服务。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主要以集中实践为主,以方便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主要依靠学生社团组织小集体实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和管理力度,完善监督反馈机制,避免“走过场”,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大学生,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创新,但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学校、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完全放开,没有监督和管理,实践慢慢流于形式,

1、社会实践前,要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抓住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钻研主题,选择时间,确定地点,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人员组织和活动方案设计,使活动计划既能够让广大学生真正深入生活,深入生产实践,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为社会作贡献;又能保证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取长补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2、加强实践过程中的组织和领导

实践中,要严密组织,指导并监督实践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以保证实践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深入实践第一线,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社会实践计划真正得到落实,保证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3、实践后,抓好总结和验收

社会实践后,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彰先进,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结论,对实践活动进行验收。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活动结束后,要以计划和方案为依据,分析活动的基本情况、取得成绩和遇到的问题,分析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并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和概括,巩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使其从零散肤浅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今后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的周围世界是生动的思想的源泉。”教育基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教育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是要构建人的完整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获得健康和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应用知识于社会、提高素质、教育自身所必不可少的一课,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理想和现实、思想与行为的桥梁。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使他们懂得知识的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才能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2]殷国聪.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德育研究,2003(5)

[3]王建武.大学生社会实践改革的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作者:吕 健

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摘 要: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竞争力、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和改进措施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统领新时期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強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近些年的积累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长期以来未能解决和在新形势下新出现的问题。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尚可,但认识上有偏差。

通过对在宁高校部分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并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有些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排斥思想,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目前,大部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团队,考虑到经费、报告水平等因素,最终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加,很多学生想参加也参加不了,社会实践没有实现大众化,难以满足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这样的模式导致了很多学生失去了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兴趣。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觉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走过场,随便找个地方盖个章,不用具体实践,到时候就随便拼凑一篇报告敷衍了事。

2.高校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程度较高,但缺乏科学的指导。

大部分高校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但从整体来看,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数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结合高校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专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指导,目前在这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社会实践的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社会实践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等等。一些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许多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开展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无计划、无目的,无法抓住关键和重点,其结果不仅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反而挫伤了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的积极性。

3.社会各方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限制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依托,以社会为平台,以实现服务社会和增强才干相统一的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各级党政领导部门、高等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全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才能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但在实际中,高校教学部门和职能机构之间、高校和政府组织之间、高校和社会组织之间、师生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沟通不顺畅、协调不灵活的问题,难以形成合力,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创新发展。

4.社会实践保障体制不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缺乏科学合理性。

资金短缺是制约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状况下,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即使有的活动项目已经实施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缺乏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也难以为继。部分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一些高校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些高校虽然纳入了,但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和规范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比较盲目;一些高校只注重宣传发动,缺乏对活动过程的前期规划、中期管理、后期总结及成绩的认可,影响了社会实践作用的发挥,不仅影响了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要求

1.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基本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在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的目的出发,认真思考并着手解决阻碍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科学构建的瓶颈问题。

2.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强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时,注重对大学生实践教育、建立健全保障服务体系和完善评价体系的结合,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3.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又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进作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

1.以人为本,科学更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理解和认识。

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是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指导学生明确方向,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综合素质。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才能使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外化为优秀的行为和实践成果。只有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够拓宽视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督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注意运用、消化和吸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提高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动力,明确努力方向,促进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学校重视,合理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帮助和指导。

各高校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和合理的指导,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在开始前系统全面地规划和组织管理,可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讲座或课程,指导社会实践的报告写作,培养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并指定认真负责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具体的实践过程精心指导与详细答疑。这样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才会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才会体现出价值。高校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统一纳入教学计划中,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加强组织管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工作量的计算、绩效的评比、职称晋升等各方面做出统一的明确规定。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地教育和指导,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3.社会给力,逐步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多元主体体系。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当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体系,提倡社会化运作。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虽然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以学校作为开展主体、依靠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热情开展的做法值得商榷。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资金投入、经费保障、统筹规划、效益规模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社会与学校共同推动的模式,强化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运作,通过社会筹措经费,提供项目和岗位,社会机构招募、管理、指导和评价,进行项目化运作,为社会实践的大规模高质量开展注入新的血液。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获得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的资源和力量组织活动,并长期执行,逐步构建适合我国的社会实践多元主体体系,进而从更深、更广层面上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提供帮助和作出贡献。

4.创新发展,切实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

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切实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组织与指导工作的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目前,各高校在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采用组织了几天活动、有多少媒体报道为指标,既不专业又不合理,或只看重做了多少贡献,而忽略了学生受到多少教育和增长了什么能力。因此,我们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抓好基本制度建设的完善、社会各方资源的整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激励措施、实践活动的安全管理和家长对实践活动的信任等要素问题。可以借鉴国外服务学习所采用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利用问卷调查、座谈会讨论、划分小组评价等方式客观评价,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以人为本,将社会实践服务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统筹两方面的利益,让大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翠翠.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D].沈阳建筑大学,2011.

[2]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闪茜菁.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龙妮娜,谢丽丽.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69-72.

[5]王武宁,梅爱冰,白珍.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49-50.

[6]曲丹.新形势下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商情,2009.3:47-48.

作者:姜志兵 张 杰

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关于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几点思考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其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实际生活中由于评价体系的导向、标准、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难以保证。本文以湖北省不同层次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实证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效果的几点建议,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科学评价提供了理论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

[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消除其存在的薄弱环节、缩小其差距,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将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 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落实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2010年党和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第一个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也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中第三十三条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中明确指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2〕因此,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将是促进教育改革,保证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既是贯彻落实《纲要》的需要,同时也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一步拓展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社会实践既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帮助学生扩展视野、增长才干、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形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育人作用的发挥和育人功能的体现,必须要有正确的导向、合理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为之保驾护航。因此,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通过明确评价的导向,规范评价的标准,选择评价的方法等措施,不但可以公正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活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三,是满足实践育人效果的需要。大学生社会实践历经30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形式化、表面化内容过多,服务性不强、延续性不够等,究其本质原因还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过程中投入不够,评价上缺乏科学合理所导致。因此,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充分调动学生、高校和社会三方面的积极性,确立“见世面、长知识、增才干”的评价导向,鼓励学生的投入意识,强化高校的评价体系,提升社会的参与力度,努力解决评价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将是回归实践育人本位,满足实践育人效果的需要。

二、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真实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组织专门调研团队对湖北省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实际获得有效问卷1425份,回收率为95%。调查表明,当前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总体满意度不高,实践效果有待加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评价导向:功利化趋势明显。“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得到锻炼,从实践中体验生活、增长才干,同时让同学们学会生存,学会思考,学会感恩。”〔2〕然而调查的结果却显示,65%的同学认为实践活动的影响要高于实践收获。部分团队成员为了提高自身实践团队的知名度,对照评价标准,挖空心事想办法让新闻媒体或网站去报道自己的实践事迹。当被问及“你认为优秀团队及个人的评选主要以什么为依据”时,44.5%的人认为是新闻或网站媒体的报道;17.2%的人认为是实践成果价值较大,对实践地产生深远影响;16.5%的人认为是领导、老师的推荐;只有12.1%的人选择自己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以及真实感受。可见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评价的依据缺乏正确的思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各大高校的社会实践“评优办法”和“评优细则”对此项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某高校的评优细则中就规定“国家级媒体报道每篇5分,省级媒体报道每篇4分,当地媒体报道每篇3分,校园网报道每篇1分”等,这种希望通过媒体报道来辨别社会实践的优劣,看似客观,但从另一个方面却导致了社会实践的功利化。

2.评价标准:形式化内容较多。评价标准是评价社会实践活动优与劣、好与坏的唯一依据,应力求科学、合理、公平,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如果过于“指标化就容易让学生产生任务感,而任务感太强,则容易让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变成另一门课程,从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3〕因此,社会实践评价的标准应务实,避免形式化。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你对学校社会实践考评的标准和办法了解吗?”26.4%的同学回答“了解”,63.2%的同学回答“大致了解”,10.4%的同学回答“一点也不清楚”,可见同学们对评价的标准掌握的还不够全面和细致。当被问及“你认为你们学校对社会实践的评价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吗?”61.2%的同学回答“很大程度上存在”,33.2%的同学回答“有一点”,5.6%的同学回答“不存在”。可见大部分同学已经意识到了现行的社会实践评价标准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如某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评奖标准中就出现了诸如“有实质性的成果上报,实践成果被当地政府所认可,设计方案被当地政府企业所重视,在当地群众中反响良好”等规定,调查中曾有同学所坦言“现在社会实践就是做材料,谁的材料做的丰富、华丽,谁就能获奖”。这些形式化的评价标准,使得部分社会实践团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不是把精力花在投入、思考、体验和感受上,而是花相当大的精力去整材料、补照片、求宣传,或者是签字盖章,甚至少数同学还出现了造假行为。评价标准的形式化直接导致了社会实践难以收到应有的实践效果。

3.评价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可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是鼓励先进、肯定成绩、提高效果的重要手段,好的方法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面临哪些问题”时,23.2%的认为是“选题空泛,缺少指导”,33.9%的人认为“活动经费不够,不断自己要倒贴还成为了廉价劳动力”,13.6%的人认为“时间太短,价值不高,收获不大”,29.3%的人却认为是“评价方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评价机制有待加强”。当被问及“你们学校评价社会实践优劣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时,41.3%的人选择了“总结表彰”,27.6%的选择了“学分认定”,17.8%的人选择了“媒介宣传”,13.3%选择了“两者都有或以上”。可见,同学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首先是认为评价的方式方法不科学、欠合理、可操作性不强,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其次,同学们对社会实践评价的方法途径了解最多的是总结表彰,其次是学分认定,最后是媒介宣传,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两者都有或以上。因此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和学校、新闻媒体的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实践的目的,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为学生感悟和收获提供平台,要比僵化的指标化考核要重要的多。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效果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是检验实践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生体验社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体验收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实效性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实践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评价的导向、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方法三个层面进行系统的改进和优化,将是增强社会实践评价效果,提高评价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评价导向应务实避免功利。评价导向是社会实践评价的指挥棒,正确的导向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社会实践评价的导向一味地去追求影响,强调结果而淡化过程,那么在这种评价导向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毕然会走向“功利化”,从而违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衷和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加强对实践的感悟,收获实践的财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的起点、核心和归宿,是调节、评估实践活动的依据,也是实践者努力的方向,它规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制约着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不少高校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需要,各类团队、个人的“评优评先办法”中的部分指标可操作性不强,针对性不够,无法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评价。如“有实质性的成果上报,包括实践论文的发表,为当地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设计方案受到当地政府企业重视”等,这些形式上的评价指标,导致了社会实践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存在务虚的成分。因此,在确定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时,必须做到有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强调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所得和经历所得,少一些务虚,多一些务实。能够结合具体实践活动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避免“指标化”和“任务感”,避免功利性。只有这样,评价才能为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才能实现社会实践育人的目的和使命。

2.评价标准应强调过程淡化影响。评价标准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它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优劣的重要依据,因此,除了制定正确的评价导向外,还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标准来引导和达到实践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实中大部分高校在评价社会实践时往往将实践活动的影响排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比如说被媒体报道的级别和次数,调查报告、实践论文评定的等级或刊物发表的级别等,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和长才干,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实践的效果和学生的收获不尽理想。因此,强调、重视过程,相对淡化影响和宣传的评价标准才是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收益最大化的重要指标。强调过程的评价标准至少可以从三个指标来进行评价。首先,实践方案的执行情况可以作为实践过程的评价标准之一,优秀的实践方案是保证实践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对实践方案的执行情况可以考量实践过程的优秀与否。对实践方案的执行情况指标可以从方案执行的全面性、规范性和条件利用情况等观测点进行考评,主要借助文字材料、图片和视频等媒介进行,其目的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相对严格执行实践方案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较好地完成实践任务。其次,实践者的态度和能力也是评价社会实践活动优劣的重要依据,实践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实践者收获的多与少。实践者的态度和能力可以从实践同学和服务对象的评价来进行评估,实践态度主要考察实践者的诚信团结、爱岗敬业和甘于奉献等品质和精神,实践能力主要考察实践者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协调沟通、实际动手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通过态度和能力的评价基本能够确定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收获的多少。第三,实践总结成果是评价社会实践活动优劣的核心指标,实践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最终都会产生一定的实践成果,它可以从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际产生的物化成果两个方面来评价。实践预期目标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纲领性核心指标,它可以从对学生本人、高校和实践地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以及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来进行评价,评估实践的效果。实际产生的物化成果,它包括文字材料、照片或视频、以及媒体宣传等,但总的来说可分为报告论文类和心得体会类,前者可以用务实性、创新性、规范性等原则来进行评价,后者可以用生动性、真实性、实用性等原则来进行评价。三个指标之间的权重用3:3:4较为合适。总之,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增长才干、做出贡献上去,强调过程的重要性,相对淡化宣传影响,让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有所收获。

3.评价方法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方法是实现实践目的的有效载体,科学合理的评价导向和评价标准制定之后,评价方法直接影响着社会实践的效果。由于实践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可确定性,导致了评价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采取简单、统一、客观的办法进行,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合理地评价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定性评价是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形成对被评价对象完整的看法;而定量评价是把握事物量的规定性,以数值形式客观简洁地揭示被评价对象重要的可测特征。”〔4〕调查显示,在进行实际的社会实践评价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觉得有些指标不好把握,分数可高可低,也有些指标限定太死,差距很大,设置不科学。因此,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实践过程及个人感受”,“社会宣传的影响力”,“帮助实践地改进实际工作”等指标不能片面地追求客观,进行量化评价,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分析。但如果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宣讲会”,“参加校团委组织的集中培训和出征仪式”,“实践团队的宣传次数和实践成果的获奖等级”等指标我们可以根据所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尽可能地将评价指标量化,以求公平、公正和公开。不管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鼓励先进、树立典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接受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因此,单纯的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都不能全部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必须坚持两者相结合,从质和量的双重层面全面把握被评价对象的实践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公正评判。

〔参 考 文 献〕

〔1〕http://edu.china.com.cn/quanwei/2012-02/06/content

_24563987.htm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蔡晓臻.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向应务实〔N〕.新华日报,2009—08—28.

〔4〕苏雁.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应“去功利化”〔N〕.光明日报,2009—08—31.

〔5〕张洪峰,岳威.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15 — 01 — 04

[基金项目]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研究”(14Q072),2013年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一般项目“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研究”(D013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肖述剑(1981—),男,湖北汉川人,讲师,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肖述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工作中科技创新论文下一篇:生化知识与生物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