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2022-06-25

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多环节的过程,在这其中教案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评价中要注重教案指标的设置。教案指标中首先要有常规的完备性评价指标,如教案中有没有教育目标、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 、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七、结束语: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第二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一、 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抒情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既有像唐诗这样的波澜壮阔的河段,也有像宋词这样的风光万千的河段,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然流量不大,却永远散发着隽秀夺目的光辉,她就是——《古诗十九首》。

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改编而成的。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页,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

二、 文学常识介绍(积累文学知识)

1、大家看一下课下注释,《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部作品?

2、介绍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3、对其评价。

三、诵读品味(多形式朗读,并与听读相结合,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1、咱们学习诗文,“多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发展你的思维,激发你的情感,加深理解。那么首先我们齐读一遍这首古诗。(读后正音)

2、我们听一遍朗诵录音,初步品味本诗语言和思想感情。(评价录音。要咬字清晰。速度宜慢不宜快。)

3、个人自由诵读,并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4、点名感情朗读。

5、请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自主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快速在小组内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板书)一是游人思乡怀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这个很好理解。

二是女子思夫。 【理由】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3、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下面咱们就从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五、合作鉴赏(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能在脑海中再现画面,体会诗歌的美景美情。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央电视台有“电视散文”,需要用很多场景、画面来处理情节和情感。如果将这首《涉江采芙蓉》改编成“电视诗”,你打算设置哪些场景,怎样处理画面呢?下面咱们就先在大脑里一起来尝试一下“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就是用诗歌提供的材料为原型, 通过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情绪等感受。

现在我就为同学们再现一下前两句的情景,算是抛砖引玉了。由于周围环境中的色彩、声音、事物极容易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所以我要求大家都闭目凝神,用你的大脑去看,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诗中情境。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设想】(闭眼想象,画面)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那潭中的荷啊,一朵朵开得妩媚。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呢!采摘几枝娇嫩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让人心醉。在这如画的风景里,倘若你倾耳细听,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嬉戏、欢笑声呢。(你看到芙蓉朵朵,莲叶田田了吗?你听到姑娘们的嬉笑声了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热闹。其实对于一二两句,你能体会出这样的氛围就足够了。)

◆那么,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一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 明确:鲜花香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在传统文化中,不送金银,而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而美好的。现实生活中母亲节送康乃馨,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生分组描绘其他的三句。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设想】刚才那一幕美好欢乐的采莲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缓慢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然独立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的容颜啊。哎!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而你啊,却远在天涯,此刻我又能如何遥寄相思呢?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的作用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这一声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这一句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注意这里的诗歌表达手法: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处境,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使哀之更哀(写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设想】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远方的丈夫,他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望见故乡的山水、望见那莲花映照下的妻子啊!可是,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这两句诗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而含蓄。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大家注意这两句在写法上,采用了“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例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一句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形单影只。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就在于: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觉到那种情感。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设想】此时的画面上,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荷叶、红艳荷花,映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另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现着怅然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回眸之间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两人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在这样的静寂与苍茫之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悲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来自这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内心深处!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唯有在忧伤中度过本应美好的年华,终此一生了。

◆这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我们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情感,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这个游子也绝不同于《氓》中始乱终弃的薄情人。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这首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以乐衬哀、对写法等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曲折奔流,终于汇成了喧嚣的急瀑,最后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感情浓烈而深沉。

其实我一直觉得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中含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种“不可言传”的味道,是老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传达给你的,刻意的翻译更不可能表现出来。就像是《小雅·采薇》的末段,那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凄凉,必须要你自己不断的去诵读,去联想,去体悟,才能感受出其中的“妙不可言”来。

5、齐读诗歌(男女分读)。

六、文字,诗与音乐都是相通的,那么在学过这首诗后,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与此同时,我给大家朗读一首根据这首诗改写的现代诗。(营造美的气氛,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加强审美感受。) 氤氲的雾气,

弥漫在这寂静的河面上。

我手提竹篮,走向那片迷人的粉红 乘上小舟,慢慢渡到河的中央 那淡雅的莲花,那挺拔的枝叶, 像极了你

我远离故乡的爱人 伸手

轻轻抚摸,

缓缓摘下这美丽的莲 你还记得么 当初

就是在这片粉红中

你向我许下了一世的诺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你答应过我 很快就会回来 可是,

这莲花开开落落

却依然见不到你那熟悉的面庞...... 我抬头远眺, 向着故乡的方向

我的爱人,想必依然在莲花边 默默地等待吧 对不起

虽与你定下了美好的誓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我无法实现 归乡的路 短暂而又遥远

时光在这条路上设下了重重陷阱 我无法归去 此生

我无法与你携手 就这样孤独终老, 今生今世

生活在对你的思念中。

七、作业:将《涉江采芙蓉》改写成现代诗歌、散文或者短小说都可以。

八、结束语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清淡的笔触中写出的却是一世的苦悲。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第三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三、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听完朗读后解决导学案中基础知识的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四、 诗歌分析鉴赏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导学案中文本研读的第二问)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3、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4、诗歌开头两句有哪些意象 ?品读:你认为诗歌描写“采芙蓉”“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作用? (导学案文本研读的第一问)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兰花,清雅幽香,香气纯正,花姿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这是环境描写,也是象征。“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

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3、

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导学案文本研读第二问第二小题)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

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导学案文本研读第三问)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本诗中的感情有没有变化?请找出诗歌中体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词语。 明确:采芙蓉、在远道、望旧乡、忧伤等。 作者的感情变化:

欢欣——失望——思乡念亲——无奈憾恨

五、问题探究

1、抒情主人公是谁?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看法一:

“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 看法二:

“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六、总结概括

1、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2、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3)、寻找诗中表达情感的语句。

七、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四篇:《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以音乐渲染气氛>同学们,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平平仄仄的诗行里,摇曳着多少美好的情感,而正是因为这些丰润情思的滋润,我们的灵魂里才永久的氤氲着浪漫和感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去感受流传千年的经典吧!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悟(约5分钟)

1、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全班诵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意。

2、学生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味诗歌的韵味。

(多媒体出示)注意体会:(1)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2)不同情感的诗句的诵读技巧

3 问:在诵读和听读后,你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明确:思念,忧伤......

三、反复吟咏,深入体味诗歌的情感(约25分钟)

将你的心与诗中的那颗心契合起来,让诗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词句、每一个细节都跳动在你柔软的心灵上。也许,我们再来读这一首诗,我们还可以感受得更细腻。

1、学生再次自由诵读,用一个词语或者短语表达你品鉴诗歌的感受,并结合相关诗句表达你的理由。

(多媒体出示)

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

方法点拨:(1)(主要引导调整学生从意象、情与景、细节、思想情感等方面去感悟品鉴诗歌)

着重关注课后的两个思考问题。

(2)勾画、批注、吟咏、想象、体味。

2、学生自由表达交流阅读感受,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板书关键词】

教师点拨补充备用:

(1) 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美好高洁的意境与形象——重点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荷花盛开的明媚季节,江南女子在风和日丽中采摘晶莹可爱的莲花。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教人醉心,此可谓“诗中有画”或者“如画之境”了。同时,这里的荷花是一种清雅高洁之物,营造出的是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诗人将抒情主人公置于其中,这就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优雅。(这里实则已经涉及到了情与景的关系)

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教师可相机深入点拨情景交融是《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

拓展:a《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在这里,“草”和“柳”已经染上了浓厚的思念的色彩。草色青青,绵延不尽,杨柳依依,牵人情肠。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拨着她青春的情思。

b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春日融融,繁花满树,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是孤零零的一个。叶儿一片片的绿,花儿一朵朵的开,而她得烦恼却是一分一分的堆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蓄的意境。这就是将情与景“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

c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究竟是照进罗帏的月光引动了游子的乡愁,还是游子本来就夜不能寐,才烦恼于撩人情思的月光,是主人公因情而见景,还是因景而生情,实在很难分辨清楚,因为情景在这里是融合为一的。

(多媒体出示)《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草、柳、竹、柏树、白杨、兰泽、芳草、奇树、明月、白露、秋蝉、星星等意象来营造不同的意境从而表达不同的情感。

从《诗经》的比兴,到《楚辞》的象征,再到《古诗十九首》的意象相生,可以见出在东汉后期的诗歌中,《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2)

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浪漫、优雅的传统——物寄相思,“采之欲遗谁”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一颗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远方的好友。花草娇美,欣欣向荣,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浓浓的思念,又表达深深的祝福。花草乃有生命之物,它比赠送珠宝金银更显浪漫气息,也更寄有生命的灵动。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但更是美好的。

物寄相思的例子还有很多:

A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B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

C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古诗十九首》)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

王维)

E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

秦观)

F

这种传统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浪漫的气息:玫瑰送爱人,康乃馨送母亲

歌曲中也有很好的例子:亲爱的一朵玫瑰花,赛迪玛利亚。

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我爱你,就像山里的雪莲花。

(3)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情深意长,思念,无限的眷恋——重点品味“还顾”(细节的鉴赏)

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

灵感应,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看不见妻子的容颜,只能是朝着所爱之人的方向深情地凝望,一边是孤独惆怅的妻子,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丈夫一步三回头的深情回眸,两者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深挚的情感被无法跨越的现实障碍活活阻断,巨大而隆重的悲剧感顿时凸现。任何人想象到这样的画面,焉能不为之动容,为之泣泪?

(多媒体出示)钟嵘《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4)

同时这里也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这首诗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大量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一当爱情、婚姻受到威胁,她们作为社会存在的唯一价值便有可能完全丧失。故爱情、婚姻悲剧之于女性,尤为感人。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感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在古代宗法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情感世界是相当隔膜的。但汉末文人在君臣僚属的人身依附关系中历尽心酸与屈辱之后,他们对女性

依附于男性悲剧性的命运就有了较多的理解和同情。以男女之事比附君臣关系,先前还停留在简单的类比联想的层面上,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上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念。

(5)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惆怅,忧伤,无奈——重点鉴赏“漫浩浩”

“漫浩浩”这个叠音词似乎将千山万水的云遮雾障、阻滞不前的自然之景顿时凝塞到了我们的心头,产生一种气息难通、惆怅迷茫无可奈何之感。

《古诗十九首》还有很多叠音词的使用: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用迢迢写牵牛星,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写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织女的光彩照人。

还有: 行行重行行 /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字的滥觞的话,那么《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就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光大。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

(6)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的是同心离居的夫妇痛苦的叹息-------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离别是最难忍的忧伤,而将忧伤盛满每天的日子,以至终老,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断肠。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是一种慢性灼痛日日爬满你的肝肠,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法消解,是“负你千行泪,系我一身心”的永恒的熬煎,是饱含眼泪抖颤而出的字句。

而这种悲剧它之所以具有惊心动魄的悲剧力量,是因为它既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共同的伤痛。说它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因为在那个黑暗而动荡的东汉末年,文人为了得到一个生命价值,不得不离乡背井,长期漂泊在外,甚至因党锢之祸而亡命江湖,那么忧伤以终老就成了那个时代共同的悲剧。《古诗十九首》反映的便是那时的文人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其真实的生命感触淋漓尽致地体现,给人一种巨大而沉重的压抑感。说它是人类共同的忧伤,是直到今天,相爱却不能相守,相思却不得相见依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剧痛!

正因如此,这样的作品它用最平常的话语,道出的却是最深沉最普遍的人生况味,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传唱千年,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震撼力!

(7)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的是 一种高贵而忠贞的爱情--------

虽然分隔天涯而无法长相厮守,但是会和着眼泪,饱蘸忧伤走过这一生,为这一份爱坚守终生。这是一种何其忠贞的爱情,虽不能执子之手,但仍会与子偕老的永恒誓言。在那种乱离的时代,却有如此亮丽的人性与情感,比起现代易碎的爱情,它多么值得我们向往与珍藏。所以,文学也就成了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它保证我们情感的发育有一个温暖而厚实的根基。这也许就是文字、文学的温度吧!

3、配乐全班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歌的体悟。

活学迁移,提升运用

浪漫而多情的同学们,你如果要选取一种植物赠送给你最想赠送的人,你会选取哪种植物?并且要为之配上一段美好而浪漫的物之情语,你会怎么写?(五分钟创作)

学生展示交流创作成果,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五:结束语:

美好的中国,浪漫的民族,优雅的传统,永恒的感情。真幸福,可以让这样唇齿留香的诗歌永世温暖着我们的生命,永久地浪漫,永久的感动。

备注:

为学生发放《古诗十九首》的诗歌打印稿,主要包括《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等篇目。

二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十九首》的资料。

第五篇:高一语文《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

湖南省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学高一语文《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

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个愁容满面的游子采芙蓉准备送给家乡的妻子,可惜,花草很快就枯萎了,却无从寄出。送花草的人意识到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一个理想,为什么呢?我们到诗中看看吧。 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信息筛选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读后思考: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课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好友。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合作探究

1、品读

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也是象征,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品读

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 1 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品读

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用自己的话完成)

4、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拓展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课堂小结:

钟嵘的《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说“一字千金”,意思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通过这首《涉江采芙蓉》对《古诗十九首》精湛的语言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书籍读后感英文范文下一篇:网吧义务监督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