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专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结合当前大专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分析大专生就业率情况、就业单位的特点、工资情况、追踪调查毕业后3年内毕业生的工作变动、薪酬增加、职位变化情况并作出统计。探讨出科学的方法对策,引领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社会实践经历、培养工作中所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创新性的建立长效就业指导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大专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论文 篇1:

大专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对大专生的厌学心理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更清楚地了解大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寻求解决对策,进而达到克服其厌学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大专生;厌学心理;焦虑

作者简介:田仁海(1981-),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代静亚(1965-),女,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贵州 铜仁 554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铜仁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课题(项目编号:TR073)的研究成果。

大专生是大学生的一类,主要聚集在地方院校。与本科生相比,大专生在就业、自身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少劣势和障碍。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压力大等原因而产生的自我否定造成大专生存在自卑、抑郁、焦虑、自我评价水平偏低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着大专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大专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寻求解决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专生厌学心理的理论分析

1.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1]认知发展水平低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认知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并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从而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认知发展水平低的学生有关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却比较贫乏,也不善于根据材料、学习任务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策略,因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学生的认知失调也会导致学生厌学,[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发现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所获得的社会信息与学校教育观点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矛盾心理,再加上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刺激的诱惑,如学习无用论、社会不公平等现象会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出现盲目的学习,学习动力不足,因而导致学生厌学。

2.归因理论认为学生不合理的归因会导致厌学[3]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不努力而导致考试失败,但却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考试题目太难、老师教学无方等外部原因,或者归因于自己太笨、能力太低等内部客观因素,而没有认识到考试失败是自己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必然结果。因此,部分学生怨天尤人而不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害怕失败,特别是在某些专业课的学习上,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出现逃避心理,长此以往,极易产生厌学心理。

3.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可导致厌学

由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引起的厌学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性厌学、学习活动性厌学、过敏性厌学以及非过敏性厌学、偏科行为、童年挫折经验性厌学等。学科性厌学是由于某种偶然刺激(师生冲突、课堂情绪挫折、考试严重失利等刺激)导致消极情绪反射形成的课堂学习、作业练习等厌烦反应。学习活动性厌学即对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有厌烦反应,同时对非学习性的其它活动表现出偏好甚至是迷恋,例如恋爱、网络等。过敏性厌学即在其所厌烦的学科学习中,体验到极大的过敏性痛苦情绪,以女生居多,她们往往深感恐惧和担忧,并陷入恶性循环。非过敏性厌学即对某学科有轻度的不适反应,以心烦为主要体验,但没有极端的痛苦。偏科行为即在喜爱某些学科的背后,隐藏着对另一部分学科的潜意识厌学行为。童年挫折经验性厌学即由早期形成的惧怕老师、学校、课堂环境等刺激源引起的厌学。

4.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效率感低,也容易导致厌学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厌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般较低,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想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二、大专生厌学心理的行为分析

1.自卑心理行为分析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4] 通过课题组对大专生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大专生由自卑心理导致厌学的原因以社会诱因居多。大专生与本科生相比,在自身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少劣势,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压力大等原因而产生自我否定造成自卑感,常抱有“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缺乏学习的自信,自暴自弃。有着明显的厌学情绪。

2.焦虑心理行为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伤害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和幻想的伤害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大专生的焦虑心理更多是来自于就业问题上,由于现代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产生“本科生就业都难,更何况自己是专科生”的心理。由于个人自我定位不当,精神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所以对学习也就缺乏目的性,整天忧心忡忡,不能专心地学习。

3.意志性厌学行为与非意志性厌学行为的分析

厌学行为可以分为意志性行为和非意志性行为。意志性厌学行为指的是由于受本人思想支配的原因而导致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厌学、弃学或其它抗拒学习的行为。非意志性厌学行为是指学生本人不愿意那样,却又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行为或表现。

为了更加明确大专生在这两种行为上的厌学倾向,笔者对大专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专生意志性厌学行为的比例约为2%,而非意志性厌学行为的比例约为98%。可见,大专生非意志性厌学行为的比例远远高于意志性厌学行为。

4.消极心理行为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提问“在老师讲课时,你在做什么?”一年级的学生70%回答是认真听讲,而二年级的学生则只有37%作此回答,三年级学生作此回答者更是仅有20%。不难发现,在课堂上不同年级呈现不同的学习状态,一年级除了认真听讲的同学以外,另外一部分主要是在聊天说话;二年级则睡觉、打瞌睡者居多;三年级学生则更多地是在做上岗考试练习题目。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渡过这50分钟的时间,但总体上对学习本身持消极态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三、大专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包括家长的教育理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等诸多方面。从笔者对大专生的调查来看,发现由家庭经济条件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占主要地位。31.6%的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在外面做兼职挣学费和生活费。他们的精力过多地透支于兼职工作上,导致身心疲惫,从而出现旷课、早退、精力不集中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有的学生甚至干脆放弃学习。随着这种行为的出现及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出现了厌学。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好而导致厌学。这种情况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出现较多,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就是不愁找不到工作,学好学不好都无所谓,对学习态度不积极,得过且过,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学习态度自由散漫,最终导致厌学。

2.学校因素

学校的因素又分为课程设置、专业兴趣、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几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很多一、二年级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都与实际脱节,从而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三年级的很多学生则认为学校学的课程不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就业,因此不愿学习。在专业兴趣上,由于部分大专生是调剂或者盲目地选择了专业,进入大学以后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厌学情绪明显。教师方面,因部分授课教师业务能力弱,有的老师甚至还用方言授课,导致学生想学但是听不懂;还有的教师道德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思想品德等不能作出客观评价,出现不公平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则是因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感到失望,认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少,与心目中的学校反差太大,内心失落感增强,导致厌学行为。另外,学风、校风和班风管理上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学生厌学。

3.社会因素

很多人都会把大学看成是“象牙塔”,但是学校毕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和社会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与社会的联系中,大专生难免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现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更为频繁,不同社会观念也渐渐侵入到了大专院校,影响到大专院校的学生身上。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攀比现象、学习无用论等不良思想致使很多大专生开始感到恐惧、害怕和担忧,从而导致学习焦虑,最终导致厌学。

4.自我因素

由于大专生入学门槛比本科生低,很多大专生在中学时代就散漫自由,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这种行为依然存在,没有得到合理的改善。还有的学生依然采用中学的学习方法,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问,老师讲的东西为什么书本上没有?老师怎么不是按章节来讲课啊?等等,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东西该记,哪些不该记,对此很茫然。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的缺乏都会直接导致大专生厌学。

四、解决大专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专生厌学存在多元化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针对大专生厌学的心理原因,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大专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针对不同年级的大专生开展不同的合理化教育

对于一年级的大专生,主要着眼于对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由各个系开展专业讲座,指导他们如何学习本专业,如何规划自己未来几年的学习,纠正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方法。对于二年级的大专生则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他们动起来,到社会当中去感受和体验专业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可以多采用一些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本专业,让学生体验问题的提出、解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大专生,要与他们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在三年级开展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讲座,通过专业老师的辅导,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其理性地面对就业问题。

2.帮助大专生合理地归因

通过对大专生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创造合作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制定切实可行的厌学危机干预措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途径帮助大专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纠正错误的认知观点。

3.培养大专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部分大专生由于缺乏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以至出现厌学。那么,应该如何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增加教学的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学校和教师要明白学生想要的是什么,而自己教的又是什么。其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将实践和所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将能够大大增强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

4.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专生受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建立健全合理、公正的管理制度,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的力度,深化课程改革,更新课程内容,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蔡荣鑫.国外贫困理论发展述评[J].经济学院,2000,(2):67-69.

(责任编辑:刘俊卿)

作者:田仁海 代静亚 喻莉

大专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论文 篇2:

大专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结合当前大专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分析大专生就业率情况、就业单位的特点、工资情况、追踪调查毕业后3年内毕业生的工作变动、薪酬增加、职位变化情况并作出统计。探讨出科学的方法对策,引领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社会实践经历、培养工作中所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创新性的建立长效就业指导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关键词】大专毕业生;追踪调查;方法对策;就业指导

目前,大专生就业情况成为社会的关注点,大专生高考入学成绩低,一般倾向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培养的主要是应用能力,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为应用型技术人员。

一、大专生就业率情况

2011年全国大专生就业率为61%,其中工科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为78%;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未就业的专科生未就业的共有34.8万人,2013年,全国高校的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跌破最低点,仅有50%找到工作。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的原因、社会原因,也有高校教育体制的的原因以及家庭原因等等。

二、大专生就业单位特点

大学专科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大学专科的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大专生毕业后的去向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企业的基层;(2)中小型私企的职员;(3)自主创业。其中又以中小型私企为主要的用人单位,占比达到80%以上。

三、大专生就业单位工资情况

大专生对于工资的心理需求比本科生、研究生都低很多,也正因为招聘的薪资门槛较低,受到中小型私企的关注和欢迎。对于工科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来说,实习期平均达到1000元,转正后月薪平均为2500元,实习期大多为1~6个月。其中国有企业的实习期较长,大多为6个月,实习期工资800~1000元,转正后月薪为1800元~3000元。中小型私企实习期,大多为1~3个月,实习期工资1000~1800元,转正后月薪为2000元~3500元。自主创业的同学前期投资较高,大概在0.5年~3年后创收。

四、追踪调查分析

以西安某高校的大专毕业生为样本做出3年跟踪调查,并分析。

2013年大专毕业生606人,男生401人,女生205人。层次为专科三年制。专业设置为建筑工程管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程造价、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制冷与冷藏技术、给水排水工程、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

专业对口率、工资待遇较其他专业高,辞职率较其他专业低,对学校的认可度比其他专业高。这三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偏好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息息相关。目前,空调的普及尤其是家用中央空调的兴起,许多中小型空调代理机构及安装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增加了暖通、制冷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就业形势近3年都很乐观。国家大力推行城市市政管道的改造,促进了给排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多为施工单位的基层人员。

以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3年数据为基础,对招聘单位需求趋势进行分析。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从9月份入学就开始了,秋季招聘主要集中在10月、11月,春季招聘集中在3月,秋季招聘需求更为旺盛,细化此类数据分析就业招聘阶段发展趋势,可以更好的安排每个阶段的就业工作。

连续三届的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各届学生不仅在求职关注度的时间趋势这一方面高度一致,一般刚步入大学,对新环境关注度较高,大部分同学还没有去向未来的就业问题。大二下学期,课程陆续结束,马上面临大三就业的时候,关注就业的人群开始增多,到了毕业班上学期,随着用人单位蜂拥而至,没来得及思考就业去向的同学,也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做个打算了,就业关注度达到顶峰。还有一些不着急就业的同学到了毕业班下学期才开始考虑工作的问题。从而可以看出,促进就业的工作要在毕业班上学期一开始就进行,此时学生就业热情开始高涨,关注度高,渴求就业方面的指导。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一或者大二上学期,学生就业关注度不高的时候,效果并不是很好,等到找工作的时候早已经忘记了讲授内容,所以要根据学生需求,安排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

五、促进就业对策分析

根据三年的就业数据分析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就业促进方案。在9月入学就要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分专业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摸底调查、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定点帮扶、给毕业生讲授求职技巧,并通过模拟现场招聘会,提高毕业生的应聘能力,帮助毕业生解决求职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类问题。在招聘的高峰阶段,10月~11月,就业工作主要为组织各种类型的校园招聘会,对于招聘人数多,声誉好、长期合作的的单位,适合组织专场招聘会。对于招聘人数少的单位可以一起安排多家单位组织综合性的招聘。通过组织招聘会,为单位和学生建立互选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大专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分析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1(8):59~60

[2]大数据理念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0):27~30

[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0):37~40

[4]关于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0):46~49

作者:赵莉

大专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论文 篇3:

疫情背景下大数据助力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现状、困境及对策

摘 要:就业问题,不仅是高校毕业生需要面临的难题,更是一个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现象级问题。2020年初疫情爆发、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双重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解决“疫情就业难”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疫情期间应届生就业市场情况的可视化分析,把握当前的主要困难和机遇,通过优化招聘渠道、转变就业观念、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发挥政策优势等方式,改善大学生就业情况,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就业形势;毕业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就业

本文索引:孙嘉翊,刘芳妤,周雨笛,等.疫情背景下大数据助力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现状、困境及对策[J].中国商论,2021(19):-185.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只是应届毕业生面临的难题,也是学术、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突破800万大关,同时受经济增长放缓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叠加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新旧压力交织。目前,国内学者针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主要面临的问题、疫情防控为毕业生带来的挑战、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出有效的对策。大部分研究仍以文献研究或问卷调查为主,没有相关数据的支撑,以线上求职软件为数据来源的研究存在一定空白。在2020年的特殊背景下,线上求职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依据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面向大学生的几款线上求职软件作为数据基础进行调查研究,利用相关编程语句和软件爬取数据,进行数据质量筛选管理和分析。并通过与往年数据作对比,了解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分析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明确大学生在疫情条件下就业需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改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对策,为解决“疫情就业难”问题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为避免选取的数据过于杂乱,本文选取三个主要针对大学生用户且目标用户数量可观的软件作有针对性地调查分析。将刺猬网站、实习僧和前程无忧这三个面向大学生就业的网站中的招聘信息作为数据源,利用Python语言中的Scrapy爬虫框架爬取数据,得到了近2500条数据,除去数据不齐全的记录后,最后筛选出1845条数据作为数据样本,将职位、薪资、地域、学历要求、公司规模进行整理得到初步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

2.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Python语言中的Scrapy爬虫框架爬取在不同网站上的大学生相关就业情况的数据,利用SPSSAU进行频数分析、相关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将得到的数据根据行业不同对学历进行频数分析,对工资水平和地域分布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对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形成数字和图片分析成果,得出疫情期间与往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可视化比较,以及就业情况和就业市场现状,如图1所示。

3 疫情期间不同行业需求情况的可视化比较

3.1 工资待遇

对比互联网、教育、金融、新媒体四个行业的工资平均值,互联网行业的工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但其他三个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均在稳定上涨。

对工资水平和学历要求进行交叉分析,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金融行业就业门槛较低,大专与本科学历初始工资较为接近;新媒体行业则相反,就业门槛较高,学历对工资影响较高;教育行业本科与专科工资差异不大,但硕士的工资水平较高;互联网行业在全行业工资较高的前提下,工资对学历的敏感程度高,相邻受教育程度的工作者工资水平差距可达4000元。

对工资水平和地域分布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将样本城市根据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分别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除新媒体行业外,其他三个行业新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工资水平差异不大。同时,新一线城市的工资水平与该行业整体工资水平大致持平。对一线城市内部进行类比分析,上海市教育及新媒体行业工资水平略高;广州互联网行业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地,如图2所示。

3.2 地域分析

(1)各行业内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在四个行业中,就业需求均集中在北京、上海及广州市,其中广州市需求量相对较小,除金融行业在上海市需求最大外,其他行业北京市的职位需求均最大。

互联网行业除中西部省会城市外,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且在上海和广州周边市县更为集中;教育行业就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及广州市周边,职位需求量除一线城市外较为平均;金融行业就职集中于三大一线城市,其他地区需求较少;新媒体行业就业需求广泛,集中在各省市相对发达地区。

(2)就業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职位需求的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图3中由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市数值过大,影响了散点图分布集中趋势正常反应分布情况,故在制作过程中将这三个市略去。

在全国范围内,除一线城市外,中西部地区成都市职位需求量较大,西安市次之。广州市周边地区普遍存在稳定的职位需求。东部沿海地区就业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南京市需求量尤其大。本年度毕业生就业在地域分布上仍与地域经济发展情况较为一致,但需求总量较少。

3.3 学历要求

总体来看,四个行业对本科生的需求量是最大的,硕士需求量次之,对高中生、中专生及大专生的需求量较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仍占据一定优势。但同时,教育及金融行业对学历的要求较高,对硕士和博士的需求量更大。

4 疫情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4.1 大学生毕业生人数连年快速增长,待业人数攀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9年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毕业人数数量逐年递增(图4),毕业人数总量从2015年的736.05万增长至2019年的822.5万,年均增长约2.8%。2020年高校毕业人数达到874万,较2019年增加51.5万,增长约6.3%,积累往年未就业大学生,2020 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因此,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形势严峻。

4.2 疫情前后毕业生工资水平对比

由图5可知,2018年的平均工资,包括互联网、金融和教育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平均工资由2009年的36669元增长至2018年的90548元,增长约2.47倍,增长速度为10.57%。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新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工资水平。

通过笔者对互联网、新闻、教育和金融行业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之后得出:互联网行业平均工资为8264.26元;教育行业4670.68元;新媒体行业4290.96元;金融行业3923.75元。可以看出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成为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对工资水平和地域分布情况进行交叉分析,新一线城市的工资水平与该行业整体工资水平大致持平。

4.3 疫情前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对比

从图6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就业状况差异性明显。东部经济发展较快,一线城市密集,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量大,提供的就业岗位多;相较于东部,中西部地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就业率低于东部地区。新冠疫情爆发后,在全国范围内,东部地区仍保持较大的人才需求量,同时,中西部地区人才需求量增大,如成都、西安等城市,但总需求数量仍低于东部地区。

4.4 学历要求

根据笔者进行的数据分析,在部分行业对学历有较高要求,如教育及金融行业,大部分行业仍需要大量的本科生。同时,笔者在分析中发现,研究中的四个行业学历水平与工资待遇均呈正相关,研究生薪资普遍高于本科生。但不同行业对于学历的敏感度不同,如金融行业不同学历之间工资水平差距较小,而教育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则对学历的敏感程度较高。

5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5.1 就业人数的增加与就业岗位的减少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在2020年达到874万,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规模的增加要求相应的就业岗位也要随之增加。然而受疫情影响,一些行业面临行业寒冬。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之下,我国各地都根据自身疫情防控等级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疫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但却不可避免地对就业产生影响。各类型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致使就业岗位减少。同时,国外疫情的情况不容乐观,导致许多计划留学的大学生转向国内就业市场,加剧了竞争,使就业人员增多与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更加突出。

5.2 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随着求职人数的猛增,崗位要求愈发严格,省考国考等难度逐年提高,对毕业生的学历、额外技能和相关职业证书等综合素质要求也整体上升。受疫情影响,企业采取措施限制员工数量,导致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或参与其他形式的线下实践。这使一部分综合实力不强的毕业生在岗位需求本就缩减的就业市场上更加被动。

5.3 线上招聘的局限

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上求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线上招聘的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精准性差、招聘双方难以全面了解导致毕业生错过工作机会等不足;二是存在投递简历却无人问津的情况;三是线上招聘会因为海量信息挤压导致交流不畅,造成求职者主动询问却没有回音,招聘公司未收到相关信息等问题;四是可能存在虚假信息,招聘公司的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综上,线上招聘存在不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功能仍需完善。

5.4 大学生心理压力

临近毕业期,高校毕业生心理波动较大,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同时疫情危机带来负面情绪,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更甚。高校的春季招聘是毕业生就业择业的黄金时期,但疫情以来,相关工作一再被推迟和延长,使得学生们对就业现状感到悲观和消极。同时招聘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招聘形式变成线上招聘,虽然提供了相关教程与指导,但实践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这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毕业生难免存在焦虑心理。

6 疫情背景下改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对策

6.1 优化招聘渠道

招聘中介是连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重要桥梁,要针对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良,发挥“中介”职能,努力满足各方要求。一是要及时更新毕业生求职信息及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二是要提高信息精度,如增强根据学生简历为学生推荐职位的准确性;三是要做到保证信息平等,减少虚假招聘信息,同时也要加强对毕业生相关履历的审核,防止造假。

6.2 毕业生应提升自己的能力, 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生应提升自己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如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其次,面对疫情带来的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本人要主动锻炼相关职场技能,以提高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不确定因素,增加选择机会;同时合理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调整自己对就业压力的态度和看法,缓解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而带来的压力,正确对待疫情给就业带来的影响;毕业生还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明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能力水平,准确定位,在择业时选择合适的岗位。

6.3 改进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增加学生实践经验,以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作为企业招聘和毕业生就业之间联系的桥梁,高校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工具,全面挖掘招聘信息,增加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机会;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培训和见习工作,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对于毕业生面临着由于疫情带来的较大的就业压力问题,高校应做好相关就业心理疏导工作,为大学生在面临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就业困境提供心理疏导,疏解大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疫情带来的就业影响。

6.4 發挥政策优势

国家和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加大对应届毕业生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之下,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突破口,政府要优化中小企业的激励措施,给予相应的财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努力催生大量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规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年国外就业或深造的机会概率大幅度缩减,因此要对毕业生进行引导,并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学[2020]2号.2020.

刘丽丽.困境与应对:当前形势下保障大学生就业的路径探究[J].青年与社会,2020(22):112-113.

罗来琴,胡少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内大学生择业分析及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21):50-55.

施利群.新形势下我国就业发展对策与建议[J].商讯,2021(2): 177-178.

赵天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完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20,4(15):183-184.

杨春林.提高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策略研究——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第2版)[J].领导科学,2020,4(10):127.

郝亚光.高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1):63-64.

韩君.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及政策取向[J].改革与战略,2017, 33(4):134-136+146.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sisted by Big Data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VID-19: Current,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SUN Jiayi   LIU Fangyu   ZHOU Yudi   WANG Ruili

作者:孙嘉翊 刘芳妤 周雨笛 王睿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媒体时代下的播音主持论文下一篇:英语课堂交互式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