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是优化城镇居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举措,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工作备受关注。本文分析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方法,明确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所必须遵从的原则,并对主要景观改造设计经验进行总结,以供相关改造工程的实施参考借鉴。

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景观设计论文 篇1:

上海五角场环岛改造设计对武汉光谷鲁巷广场的启示

摘要:近年来,随着公共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岛式交通广场建设如雨后舂笋般在全国各地展开,然而繁荣建设的背后也暗示着另方面特质,由于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对其建设的经验不是很丰富,所以就出现了“孤岛”或“功能单调沉闷”等问题。本文试就此类问题,结合武汉光谷鲁巷广场现存问题和上海江湾五角场环岛成功改造案例,通过多层次的对比和分析,探讨后者对光谷鲁巷广场改造的借鉴性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环岛式;交通广场;商业区;光谷鲁巷广场;江湾五角场

文献标识码:B

1 环岛式交通广场

1.1起源:圆形交叉口(Trafnc Circle)——环岛式交通广场的雏形

法国建筑师欧仁·艾纳尔(EugeDe H6nard)受到19世纪艺术形式的影响首创了“圆形交叉口”的概念,并于1877年设计了第一个单行道圆形交叉口。此后圆形交叉口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比较著名的有]904年设计的哥伦布圆环(Columbus Circle)(图1)和1907年设计的戴高乐广场(Ploce Charles deGaUle)

(图2)。然而,通行规则的不合理致使车辆大量拥堵在环岛内,交通事故率也因此大幅度提高,圆形交叉口设计曾一度被认为是失败的。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圆形交叉口的建设彻底地停止了。转机出现在60年代,英国运输研究实验室(Transporl Research Laboratory)的工程师重新改良了圆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过一系列对通行规则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圆形交叉口的诸多问题。改良后的环形交叉口即是今天环岛交通广场的雏形。

1.2概念

环岛式交通广场通常位于城市道路交汇的地方,是一个帮助人们远离车流危险的安全岛。在繁忙的城市交通网络中的,环岛式交通广场使人们重获安全和自由。而它与周围建筑一起构成的城市环岛广场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起着特殊的城市交通疏导作用,是城市交通运转的纽带。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环岛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交通状况、日常车流量和广场功能定位。

环岛式交通广场往往建设在城市道路交汇的地方,这就好比城市中的“客厅”,“客厅”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形象,处于商业区环岛式交通广场则更是如此。

2 商业区环岛式交通广场案例比较分析

2.1武汉光谷鲁巷广场

2.1.1区位

中国光谷是东湖高新区的品牌产业和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鲁巷光谷广场位于光谷的中心地带,是武汉市的东大门。光谷广场位于珞瑜路、桌豹路、民族大道、鲁磨路等六条道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武汉市非常有活力的商业节点一光谷书域、大洋百货、光谷国际广场、世界城光谷步行街、鲁广购物广场、华美达光谷大酒店等商业巨头云集于此,中央形成交通及景观环岛(图3)。

2.1.2设计现状

光谷鲁巷广场占地7.07万m2,整体为圆形平面式广场,环岛直径150m,道路红线直径300m,是一个集交通、观赏、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绿化广场。广场正中央是光谷的标志性景观——“风帆”,由轻巧的张拉膜材料和钢结构骨架拉起。整体绿化以草地和绿篱组合而成的放射性几何图形为主,配合广场喷泉景观,赋予广场强烈的形式感。过去的光谷鲁巷广场由四周的几条斑马线引导人流进入,造成一度“人车混行”的局面。2004年前后,随着广场周边商业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光谷高新产业的不断发展,广场周边的车流量激增,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行人的安全,原有通向广场的斑马线已被广场南面的地下通道取代,广场则被交通隔离栏包围起来。

2.1.3現存问题分析

①交通拥堵

光谷鲁巷广场环岛处于六条道路的交叉点,交通拥堵一直以来都是首要问题。近年来广场周边的世界城光谷步行街、光谷国际广场等商业建设的不断完善,更是加剧了交通拥堵的程度,每逢节假日和上下班高峰光谷鲁巷广场环岛便成了武汉的一个大堵点(图4)。

②“孤岛”

从形式上面说,由于广场周边车流量太大,路口较多,广场被交通隔离栏包围起来,而仅仅在民院路口修建了一个地下人行通道通向广场,并于晚上9点准时关门。这样导致市民进出广场十分不便,很少有市民到广场休闲活动(图5)。

而从内容上来讲,广场的存在不但未能对周边的商业区的联系起到积极作用,相反的环岛作为一个孤岛被隔离在商业区之外。

③寡味的标志性景观

象征着“光谷”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蕴含的潜力和希望的标志性景观“风帆”采用的张拉膜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较为常见,在造型上也没有给人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并没有起到将光谷鲁巷广场提升成为光谷地标广场的作用。

2.2上海江湾五角场

2.2.1区位

事实上,上海也曾经有一个和光谷鲁巷广场存在相似弊端的环岛交通广场。

现今的江湾五角场是上海市规划定位的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市级商业中心和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同时也是上海市东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以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和淞沪路五条发散性的主干道在这里交汇而得名。其功能是打造以杨浦大学城公共活动为特色,融商业、金融、办公、文化、体育、高科技研发及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辐射杨浦及周边区域,以江湾五角场环岛为中心的大型商业设施有万达商业广场、大西洋百货、东方商厦、上海合生国际广场等(图6)。

2.2.2相似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的江湾五角场环岛还是作为绿化为主的环岛广场(图7)。进入2000年后,随着杨浦区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杨浦大学域的开发,五角场地区逐步发展为城市的副中心带,交通状况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开发和市民的出行。杨浦区政府于2003年开始对江湾五角场环岛进行改造,此次改造有效地解决了曾经存在的诸多问题。

2.2.3改造工程

环岛下沉式广场是五角场环岛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轮廓为椭圆形,长轴100m,短轴80m,广场地坪标高0.20m,环岛路面标高4.10m。广场设有5条通道与环岛周边地下商场相连接,每条通道均设有无障碍升降电梯与上、下行自动扶梯。

下沉广场自外道内的设计为环廊、环形水池、环形广场等功能分区。其中,兼具文化休闲和通行功能的环廊宽约8m,行人可通过环廊到达11个出入口;在五个环形水池内,设置了国内首个倒挂式音乐环状水幕,水流落差可达4m,好像一组天然瀑布环绕环廊,水幕的设计不仅赏心悦目,还有减小噪声和灰尘的功能。椭圆形状的中心广场内铺有象征着科

技创新的“条形码”样式的草池,在广场中心700多平方米的地面上,篆刻着杨浦区的地图和五角场城市副中心主要道路名称(图8)。

五角场立交呈现人车分流的4层是立体交通方式,第一层为下穿下沉式广场、最深处达地下14m的黄兴路至淞沪路车行道,宽21m,设双向4车道;第二层为深4m,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椭圆形下沉式广场,集景观、绿化、休闲、交通于一体;第三层为环岛交通方式的地面道路,宽20m,设置4条环形车道;第四层为从下沉式广场上方通过的中环主线邯郸路一翔殷路高架道路,宽30.5m,设双向8车道。

“彩蛋”是江湾五角场景观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景观主体,一个集标志性、纪念性以及建筑功能于一身的雕塑和建筑的综合体。“彩蛋”长120m,宽50m,高20m,主体为轻钢结构,外皮为玻璃与铝板,外观呈现出模数化阵列排布,虚实相通。顶部比例做渐变式镂空处理,部分铝板表面喷有夜光金属漆。从外部看,“彩蛋”像是一个色彩斑斓的UFO,极具视觉冲击力(图9)。

2.3上海江湾五角场改造对光谷鲁巷广场的借鉴性

2.3.1立体交通网络

江湾五角场通过4层的立体交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车辆拥堵。立体交通网络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交通道路部门可对连接光谷鲁巷广场的6条道路进行立体交通网络规划,并和正在建设的鲁巷地铁车站整合发展,缓解高峰期造成的车辆拥堵问题。

2.3.2下沉式设计

下沉式广场的设计可使人车分流,不仅解决了行人难以进入环岛广场的问题,更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的活动空间。光谷鲁巷广场可通过“下沉”环岛广场,在世界城光谷步行街、光谷书城、光谷华美达、光谷国际广场等方向设置下沉广场出入口连接,并可局部挖空位于下沉广场与道路的链接立面作为商业空间使用,增大商业面积,使周围商业空间联系更为紧密。

2.3.3地标性景观

江湾五角场通过“彩蛋”标志性景观的设计,从文化和商业的双重角度,迅速提升了杨浦大学城文化品味和江湾五角场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影响力。光谷鲁巷广场可借鑒其设计手法,运用“光”元素打造出光谷乃至武汉地区的地标性景观。

2.3.4负面问题引发的思考

近两三年来,随着上海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江湾五角场也出现了交通滞留现象,尤其是中环主线邯郸路——翔殷路路段的路况更是不容乐观。人们又对原始的改造提出了新的质疑:江湾五角场环岛的改造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拆除江湾五角场环岛,改建成更有利于车辆通行的信号灯十字路口?

然而江湾五角场环岛广场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交通功能,其对人车分流、增强周边商业的关联性乃至提升江湾五角场影响力等方面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针对交通滞留,应组织更为有效的立体交通网络规划。这对光谷鲁巷广场也是一种预普,在规划立体交通网络的时候要考虑到未来若干年所需面对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3结语

本文针对光谷鲁巷广场改造设计,通过对江湾五角场改造设计和光谷鲁巷广场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具有借鉴性的想法。但实际上商业区环岛式交通广场的改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牵涉到很多的政策、技术等方面问题还需要反复推敲斟酌,本文仅是作者对光谷鲁巷广场改造的一些思考,难免有些疏漏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见谅。但在光谷鲁巷广场的改造设计上的探索,作者会一直继续,因为这是光谷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作者:杨博

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景观设计论文 篇2: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改造提升方法探究

摘要: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是优化城镇居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举措,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工作备受关注。本文分析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方法,明确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所必须遵从的原则,并对主要景观改造设计经验进行总结,以供相关改造工程的实施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空间改造;节点改造

街道在城镇中发挥连接各要素、单元的作用,并对城镇空间布局进行划分。小城镇街道见证城镇发展及历史变迁,体现城镇形象,是透析城鎮文化内涵、人文风俗的重要窗口。城乡一体化发展视域下,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更关注其基本功能的优化及景观效果的突出,通过改造提升,将街道景观打造为小城镇的宣传名片,在提高区域居民生活福祉、拉动小城镇经济发展方面做出更突出的贡献。当前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工作频繁开展,为使街道景观改造顺利达成预期效果,有必要对相关设计、改造经验进行总结。

1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的基本原则

1.1 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某种矛盾关系,近年来,各类环境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城镇居民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进行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时,应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通过街道景观改造,对现有的城镇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具体来讲,就是要求街道景观改造在不影响城镇原本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开展,注意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避免街道景观改造破坏原有的植物形态[1]。例如,在开展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方案设计之前,对现有的街道景观进行全面勘察,了解改造区域内是否存在名贵植物、古树、水流等生态资源,以此为约束条件开展方案设计工作,避免后期施工改造对以上生态资源造成影响。

1.2 因地制宜原则

街道景观形成于城镇发展历史过程中,为城市独特文化的一部分,街道景观改造在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同时,还需注意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通过改造升级,将街道景观打造为新的城市名片,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工作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之前积累的景观改造设计、施工经验并不多。部分设计人员在开展改造方案设计时,对现有方案的参考过多,使得改造方案与城镇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最终就会导致改造后的街道景观无法突出地区特色,所呈现的景观效果及文化传播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在进行改造方案设计时,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第一,街道景观小品的选择要优先考虑当地特有植物或材料,并保证景观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原本的城市空间当中,形成和谐、统一又具备城镇特点的景观带。第二,擅于利用街道既有的建筑、设施,尤其是那些建设历史时间较长的特色建筑,可对其进行改造翻新,与新的街道景观相融合,以突出城镇人文特点。第三,街道景观的改造应适度、适量,避免过多破坏原有的景观特色,在街道景观要素的选择上,也应保持较高的统一性。

1.3 以人为本原则

相较于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居民生活安逸,更容易给人带来归属感,现阶段的城镇街道景观改造虽服务于城镇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治理,但最终街道改造的正外部效应需作用到当地居民身上,能够为其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为使街道景观改造尽可能贴近人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就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改造过程中保留、凸显小城镇的人文气息,使得新的街道景观能够与居民的审美特点、生活习性相适应,以强化其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行,赋予城市更突出的人文特征,使得外来游客也能够获取精神层面的满足,深入体会小城镇独特的文化魅力。

1.4 整体规划原则

首先,在确定改造方案之前,对小城镇的历史沿袭、人文风俗、生态资源配置情况做充足的了解,采用实地观察、调查走访、档案馆资料查询等方式,寻找、提炼城镇文化中能够与街道景观相融合的元素,进而在街道景观改造中更好的沿袭、突出城镇特点[2]。其次,街道景观与当地居民的交通出行、休闲放松关联度较高,因此街道景观规划设计还需重点考虑景观设置的科学性,能够对街道的交通动线进行优化,方便居民出行,同时是街道景观与现有的交通系统有效衔接。再次,了解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及审美特点,在选择建筑材料、绿化植物及景观小品时,从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合理选择植物配置。最后,深入了解城镇生态资源配置情况,评估现有街道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在适当改造原本生态景观的同时,利用人为手段,提供必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以丰富街道景观的功能性。

2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的设计要点

2.1 街道景观空间改造设计

2.1.1 街区规划

街区规划的关注要点在规模、密度和交通上。其中,街区规模与城镇街道的长度和数量有关,并通过规模大小影响居民的空间体验和使用舒适度。按照街道景观设计原则,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适当缩小街区规模,以使得单位面积内有更丰富的视觉元素。密度即街道中人流的密集程度,其与街道商业发展情况有关,同时也受城镇原本居民密度的影响。小城镇人口分布相对零散,因此街道中人流密度有限,空间可使用度和灵活度更高,这也使得小城镇的中心街区要多于大中城市。街道设计中通过路面高差、地面材料等要素的改变来控制经行车辆的速度,以保证街道交通系统多样化的功能。小城镇街区的交通设计应能够凸显城镇空间特色,带来独特的景观感受,同时提高行人的通行体现。

2.1.2 整体规划

建筑体量设计。一般而言,小体量的建筑使人感觉亲切,而大体量建筑则多高端、恢弘,易产生距离感。合理控制街道中的建筑体量,可突出街道景观的人文属性。例如,结合城镇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确定建筑体量,若城镇夏季温度较高,可适当增加建筑体量,以形成更大的阴影面积,调整街道微气候。同时为了减轻大体量建筑带来的距离感,可增加街道建筑层次,通过层次变化来拉近建筑与人之间的距离,提升景观体验效果。

建筑密度设计。建筑密度与街道空间有关,增加建筑间距,会导致原本的街道空间被削减,导致街道景观缺少存在感。因此在进行建筑密度设计时,可适当缩小建筑间距,并对建筑内容格局进行优化,以紧凑、有序的排列,突出街道景观,形成更浓厚的街道文化氛围。

街道尺寸设计。街道尺寸决定了可供人自由活动的范围,其尺寸设计需与小城镇空间资源、人流密度等相适应,避免过分追求街道的宽阔效果,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以往街道景观改造方案中,常出现增加行车路面宽度而压缩人行道空间的现象,小城镇行人及车辆密度有限,因此以上设计方案并不合理,不但会影响行人的通行体验,导致小城镇街道失去原本的韵味,且车行道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也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小城镇的街道尺寸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车辆、行人的密度特点,在保证行车路面交通能力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人行道的宽度。

2.2 街道景观要素改造设计

2.2.1 路面设计

路面是街道景观的基本要素,在车行道设计中,小城镇的城市内部交通街道宽度一般设计为7m,优先选用强度高、透水性好、使用寿命长的水泥混合地面。人行道为居民活动的主要空间,人流量大,对路面舒适度的要求高,在设计过程中,除满足人行道的实用需求外,还需使其与周围其他景观相融合,提高行人视觉体验。注意在路面色彩的选择上既要丰富、多变,又要保证路面能充分融入到周围空间当中,避免颜色过于突兀。对于宽度较大的路面,还可将其铺装纹路或图案形式,吸引行人驻足,使路面本身成为街道景观的一部分。小城镇街道总体宽度有限,为提高路面的开阔程度,建议将人行道与车行道设计在同一水平面上,使用围栏划分区域,或以不同的路面铺装材料、颜色进行区分[3]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人口密度及生活节奏,其交通压力相对较低,路面设计中,在交通功能满足实际所需的基础上,可重点突出人文属性。

2.2.2 建筑设计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中的建筑设计要点如下:第一,延续城镇传统建筑风格,包括建筑造型、颜色、材料、装饰等,以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突出城镇街道景观的文化特点,提高当地居民对城镇文化的认同感。第二,建筑空間规划应满足景观外部空间设计建筑空间D/H的要求,以呈现更丰富的建筑轮廓线。第三,注意建筑立面的设计优化,使得各建筑立面能够形成连续、协调的整体,以美化街道景观带的纵向空间。

2.2.3 植物设计

植物景观是街道景观中最重要的要素构成,其发挥的装饰、美化效果最强。目前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为提高植物景观的丰富度,大量引入外来物种替代原本的当地植物,新引进的植物在气候、环境适应上需经历较长时间,后期维护难度大。同时,市花、市树等植物在城镇中的占比逐渐被压缩,导致居民对城镇原有样貌的记忆也不断被削减,得不偿失。因此在进行植物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当地生植物,此类植物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可保证最终植物景观的呈现效果,同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在植物搭配上,可从水平和纵向两个维度出发,合理利用街道景观改造区域内原本的地势地形,打造出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植物景观带。但在植物品种选择时,也应重视当地传统,尽量避免禁忌树种,例如松柏、桑、柳、石楠、带刺类乔木等。

2.2.4 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在发挥空间装饰功能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影响居民出行、生活质量。城镇的发展建设就是要逐步完善其基础设施功能,为居民生活及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因此在景观小品设计中,应将艺术类小品与实用类小品有机结合。常见的景观小品包括路灯、休闲座椅、垃圾箱、喷泉、雕塑、花坛等,若外形、材质和色彩选择得当,以上装饰小品均具备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的特点,可间接降低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成本[4]。注意景观小品的设置位置应与其他街道景观相适应,同时考虑居民在使用景观小品时的便捷性和舒适度。例如,小城镇景观改造中,不少休闲座椅被设置在阳光暴晒的位置,在炎热天气,此类休闲座椅很难为居民提供服务功能,导致设施长期闲置。再如垃圾桶的设置密度过低、路灯设置间距过大等问题。以上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到街道景观的设计质量,同时无法保证景观小品的后期利用率,在具体设计工作中需重点关注。

2.3 街道景观节点改造设计

街道景观的节点即景观的视觉中心,小城镇的街道景观节点一般以中心广场、大型雕塑、花坛绿地等形式出现。景观节点处的人流相对密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景观的整体风格,在设计过程中需遵循以下三项原则:首先,节点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小城镇的文化特点。在节点处引用更多能够体现城市特色、带有城市历史色彩的植物、雕塑形象等,将从小城镇历史文化中提炼独具代表的文化符号,以现代景观设计手段进行呈现,以激发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其次,节点设计应有利于城市整体空间氛围的提升。街道节点一般规模较大,作为街道景观的核心,在整个城镇空间中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可被视为城镇的标志。因此景观节点必须与城镇空间整体风格相适应,能够强化城市空间氛围。最后,节点设计应发挥街道景观的过渡作用。景观节点连接不同的景观带,需在景观带之间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形成和谐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街道景观[5]

3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的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杭州市某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项目作为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一部分,以打造“美丽乡村”为核心开展街道景观改造提升工作。方案设计初期,对该城镇现有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街道景观存在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失衡问题;第二,街道景观缺少区域性特点;第三,现有景观的排列方式过于随意;第四,街道景观缺少文化内涵。

3.2 改造方案

3.2.1 重点街巷整治。小城镇街道景观中的道路既是交通动线,也是当地流动的风景线,因此决定对该城镇重点街巷进行重点整治,以打造出具备城镇特点及独特历史记忆的文化街区。具体整治中,保留重点街巷现有的被商业性和生活性的景观要素,重点对街道立面进行优化,包括取缔非法设置的广告牌、统一店铺招牌、合理安置公共标识位置等,并通过空间规划,将特色街巷的长度控制在500m左右。

3.2.2 重要节点设计。主要对该城镇的入口、街头广场、休闲公园等进行升级改造,在节点位置添加能够体现城镇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并对节点周边的立面空间做统一规划,例如,将街头广场区域内的垃圾桶、路灯、休闲座椅等统一为木质肌理,并对周围建筑立面进行分层改造,以突出城镇杭派独特空间氛围。

3.2.3 植物景观设计。本次城镇街道景观改造项目中的植物景观设计主要通过道路绿化、节点绿化及居民庭院、巷弄进行,所选植物多为当地生,包括桂花、红枫、香泡等。将常绿植物与季节性彩色树种相搭配,以便在不同时段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庭院范围内无特殊需求,不设计高大乔木,并以灌木围栏取代原有围墙,增加居住区内通透性。

3.2.4 水景设计。该城镇位于杭州地区,水是城镇最具特色的元素。在水景设计上,原街道两侧的流水被很好的保留,并通过修建人工桥、铺设石板等方式,还原流水古朴、自然的特点。同时,对村内未开发河道支流进行疏浚清理,沿河设置景观廊道,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了滨河休闲场所。

4 结语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整体规划原则。在进行改造方案设计时,重点做好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节点及要素改造设计,通过街道景观改造,突出小城镇特有的人文属性及历史文化沿袭,打造特色小镇、风情小镇。

参考文献:

[1]解丹怡.以实际案例解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设计指引  以宁波小城镇建设为例[J].浙江园林,2019(02):64-72.

[2]李慕静,张葳.旅游城镇街道景观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8(07):128-129.

[3]乔怡青.浅议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设计[J].价值工程,2018,37(19):197-198.

[4]王晓南.东北新型小城镇街道景观特色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5]周安敏.新型城镇化下小城镇街道界面改造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

作者简介:姓名:张子全;性别:男;籍贯: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学历: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市政园林、工程管理 。

作者:张子全

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景观设计论文 篇3:

二环360°

28分钟,你真的让人心跳

9月28日,28分钟。时间是昆明二环通车的时间,用时是时速60码绕行昆明一圈的用时。令人心跳。

昆明的天空蓝的有些吓人,一轮太阳暖暖的照着这座壮丽城市,二环终于从城市的紧箍变成金箍,流光溢彩,呼啸着扑面而来。

一年啊,虽不似从少年到白头,但是长长的时光毕竟让我们心情紧绷,无处释放。

一年啊,所有华丽的词语都不能比拟万一,那些所有参与者的光辉岁月。

现在,终于可以敞开压抑多时的心扉,将其碾成齑粉,前方,通途无限。从二环上望去,这座城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此时,我们好像处于沙漏的中间点,看过去慢慢的把即将发生的一切通过这个时刻,注入到将来。我们有幸在中间点上见证了一切。之前,我们回顾,将来,我们展望。

二环大事回顾

2008 年8月27日

昆明市政府召开二环开工动员大会,市长张祖林介绍,昆明将在2009 年建成一条基本无信号灯的二环高架桥快速系统,耗资60 个亿。

2008 年10月15日

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昆明市交警开始为期一年的艰难保通。

2008年 11月1日

东南北二环交通大调整,昆明交警进州市宣传保通方案。

2009年1月12日

西二环主线通车。

2009年2月27日

二环施工导致主城拥堵难耐,昆明市紧急叫停了过去每月一次的“无车日”。

2009年8月10日

昆明市长张祖林带头,相关单位都签订了责任书,誓师确保在9月30日实现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上下层全面通车。

2009年9月28日

二环试通车

二环通了

9月28日,昆明市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主线试通车仪式在菊华立交举行,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等领导出席了试通车仪式。

典礼结束后,二环快速系统高架与地面的47个进出口,将有18个进口,20个出口放行社会车辆通行。

二环路是昆明主城区快速交通系统重要的枢纽环线,作为骨干路网系统中重要的枢纽环线,承担着主城区域快速纡回交通和过境交通功能,在昆明交通路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环全长27.08公里,高架层为城市快速路,设计为双向六车道车速为60公里/小时,地面层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为40公里/小时,包括石虎关、菊花、福德、明波等16座节点立交。

站在竣工的高架路上,张祖林市长热情地说,这条路不仅是一条快速通过系统,实现了市委、政府“内疏外绕”,缓解昆明交通拥堵的地步计划,也是一条昆明的景观大道,将对现代新昆明建设发挥坚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昆明二环创造昆明速度

2008年10月15日,东南北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全面动工。交通,因为“大刀阔斧”建设的突然到来,显得有些无措。为此,施工单位修建辅道,交警加派警力人力加强路面保通,大家开始习惯出发前研究路线绕行。二环周边道路的拥堵,引来不少质疑:“太堵了。”“昆明市成了名副其实的堵城。”

作为全省唯一特大型城市,由于功能过度集中、规划不合理、人口密度大、建设滞后等原因,昆明交通“外拥内堵”十分严重。目前昆明城市核心区人口密度超过上海和北京。而机动车数量已突破100万辆,城市主干道高峰时段时速仅为13公里,部分路段仅为8公里。

为科学合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昆明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快速绕城系统和出入口瓶颈,出城口将由现在的15个增加到30个。这些重点工程中的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原定3年工期,为缩短痛苦时间,昆明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工期压至1年,东南北二环11座立交桥同时开工。

质疑和理解同存时,二环改扩建工程仍在继续。拆除旧桥,新建功能完善的主线、匝道。最重要的的是二环16座立交,从各自“孤立”到现在真正联系在了一起。二环高架快速系统,将整个二环绕成一圈,不再与底层交会,可以畅通无阻。

2009年1月12日,西二环上层正式通车,下层于4月30日结束。西二环的正式竣工给昆明人带来希望,他们迫不及待行驶在西二环高架桥上,用10多分钟时间,走完曾经需要半小时甚至一小时的路程。畅快,给昆明人带来好心情。

2009年9月28日,东南北二环主线正式通行。16座立交,被二环主线连在一起。

后续工程仍在继续,人们早已翘首以盼二环的重生。二环的贯通将给昆明提速。

(来源:云南信息报)

昆明速度和质量

二环通车前夕,来自建设部的4位专家对昆明二环改扩建工程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与云南本土专家一起对其质量安全性做了全面评价。

据了解,9月11日至13日,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6位云南本土的设计、施工、建立、管理专家,按照建设部组织开展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标准和内容,就昆明二环改扩建工程安全质量做了首次评价。在改扩建后的二环路即将通车之际,为了确保市民能够放心地在这一城市快速交通系统中安全行驶,昆明市在自检基础上,邀请来田浩、单光炎、孟宪忠等4位建设部专家组成员来昆,为二环改扩建工程安全质量做专业评价。

建设部专家组前天专程到项目施工现场进行了勘察,并与本土的6位专家一同参与了“关于东南北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质量检查专家评价研讨会”。据本土专家组成员包其刚高级工程师介绍,此次二环改扩建所有项目都采用了四个质量监督体系,分别是:施工单位自检、社会监理、建设业主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政府监督。

(来源:昆明日报)

二环出行20分钟绕昆明

二环改扩建工程全长27.08公里,建成后由高架和地面道路两层组成,其中高架层为快速路。整个二环改扩建的投资约为84亿元,目前,东南北二环最后的地面和附属工程也正在进行。其中部分绿化、照明灯等附属工程最迟会在今年年底全部完成。

在东南北二环共11座改扩建的立交中,南二环和北二环的菊华、石虎关、福德、官南、金星和马村6座立交的改扩建工程由中铁建集团投资,东二环的5座立交则由新颐侨江集团投资。

3年的工期压缩为1年,为了保证进度,昆明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东南北二环重点工程建设协调督办领导小组,由32家成员单位组成。昆明市建设局也专门成立了质量安全进度工作领导小组,派工程技术人员进驻东南北二环的10个标段,进行一对一监督。

中铁建驻昆指挥部总指挥长琚建明表示,在他所进行的任何一所城市的工程中,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政府像昆明这样重视一个工程。“请昆明市民放心。”琚建明说,“虽然昆明二环工程的时间很紧,但质量和安全都是合格的。”

上层限速60公里/小时

二环上下层主道试通车后,上层高架限速每小时60公里,地面限速每小时40公里。二环还将统一管理模式,按照高速公路管理标准,24小时警车巡逻,保证交通畅通,并将配套安装电子警察等设备。

东南北二环共11座改扩建的立交中,南二环和北二环的菊华、石虎关、福德、官南、金星和马村6座立交主体部分已经全部完工,全部匝道在28日将能够通车使用。昆明二环改扩建工程部副指挥长陈赤卫介绍,目前,东南北二环上层主体工程接近尾声,沥青铺设、照明工程、交通标线漆画、标志标牌设置已经基本完成。

9月28日试通车后,预计昆明南北片区、东西片区行车时间为20—30分钟;市民开车从南片区到东片区,通过二环高架快速系统仅需10—20分钟,比从城中穿过要节约50%的时间,通车后将会吸引大量穿城交通流,有效缓解主城交通压力。

17条主干道与二环联通

试通车的二环地面系统,将保证双向4车道的通行,沿线共有17座立交和11个信号控制路口。其中,北京路、东风路、人民路、龙泉路、春城路、滇池路、白龙路等17条主干道分别以互通半互通立交、跨线立交和平面交叉等方式与二环联通,形成交叉路口,20余个立交匝道分别与昆曲高速、昆安高速、昆石高速和二环高架相连接。

部分匝道延时通车

东二环5座立交中,金马立交可通与菊华立交相连的上下行匝道;大树营立交匝道尚不能通行;石闸立交匝道可通行枫蓝国际旁边的内线下行匝道;小庄立交8条匝道中可通行6条,北二环前往东二环、昆曲高速下行东二环的匝道尚无法通行,需要通过地面道路绕行。金马立交地面道路先以原来的跨线桥代替、石闸立交在路口处走跨线桥;大树营、小坝、小庄立交都可以提供地面4车道的通行保障。

试通车后,市民在东二环行车需要掌握技巧,从菊华立交上东二环高架向北,一直要到小庄立交才能下到地面系统,中间的下行匝道目前尚不能通行。从金马立交上行菊华立交方向匝道可上东二环高架上层,大树营立交只能在高架上层提供过境通行,小庄立交向大树营立交方向在石闸立交枫蓝国际旁有一条匝道可以下到地面。

最新版《昆明行车指南》面世

本刊全程参与编辑制作

9月24日,距“9?30”二环快速系统主线通车还有不到6天,由昆明市二环改扩建工程指挥部、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权威发布的最新版《昆明行车指南》面世。这本册子由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 察支队组织策划,昆明市城市交通研究所、昆明市测绘研究院、《车与人》杂志、昆明市城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编辑,最终由本刊设计制作完成。

从6月份开始,昆明交警就开始对二环及周边道路的交通流量、交通出行方式、出行线路等动静态交通进行分析、研究、预测。此后,昆明市交警支队与相关单位进行深入接洽,就昆明行车指南的编 写、制作反复讨论,并广泛征求多个专业研究单位意见。《昆明行车指南》全册48页,全彩色铜版纸印刷,对昆明主城区交通进行了详细图解,其中,二环快速系统的相关内容为首次正式发布。编制过 程中,相关各单位特别在手册的实用性、服务性上下足功夫。

在确定制作方向和基本的构架后,9月19日,《昆明行车指南》进入了最核心的攻坚阶段,电脑制图、设计。这期间,为了确保行车指南能准时出刊,本刊的几位美编放弃了休息时间,不分白天黑夜 ,全力投入到设计工作中,昆明市交警支队各相关部门也全程配合,很多立交的绕行线路经常是画了改,改了又画,像复杂一些的菊华立交、石虎关立交,往往要“折腾”五、六次,才能最终确定绕行 线路。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努力,9月24日凌晨1时,当美编从印刷厂接过印好的手册时,激动、兴奋、欣慰,写在了他们疲惫的脸上。

9月28日,昆明二环快速系统试通车仪式现场,记者看到众多省、市领导,媒体记者,到场嘉宾,很多人都手持《昆明行车指南》。还有的人向周围打听,要去哪里领取。“手册很实用,我要把它放 在车上,以免走错路线。”现场一位嘉宾说。

昆明市交警支队勤务处处长杨明表示,试通车后昆明交警将把印制完善的《昆明行车指南》分发给各客运单位、学校、企业等,方便市民充分认识和了解二环快速系统。

媒体声音:

《昆明二环快速系统主线试通车》——云南日报

《感觉真爽》——春城晚报

《早安,二环》——生活新报

《飞翔的昆明》——昆明日报

《通途二环立交通行指南》——云南信息报

《二环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滇池晨报

《二环试通车:一年时间见证昆明速度》

——云南电视台

《环绕昆明》——昆明电视台

后二环时代的昆明交通

昆明市二环路承担着主城区快速迂回交通和过境交通的重任。因此,二环的改扩建一直牵动着昆明市民的心。9月28日,二环通车,目前,二环正在进行地面和附属工程及绿化工作,相关人士介绍,完成绿化后的二环,将会成为昆明城市的一道风景。但在解堵的初始效果上,或许不会像市民想象的那样完美。

路网结构不合理

“昆明主城区交通路网结构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如昆明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简海云这样分析,“按照一个合理的路网结构,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网之间的比例结构应该在1:2:3:6 左右。但昆明市目前只有中间两项,两头缺乏。”为了弥补支路网的不足,昆明市近几年进行了大量的微循环道路改造,目前昆明微循环已经改造得差不多了。

昆明市城市交通研究所综合交通规划室副主任苏镜荣表示,相对完善的微循环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交通环境。而结构另一头的城市快速路,则是二环。苏镜荣说,二环建成后,二、三环之间的新发展区域也同样不能忽视。那些未成形或不完善的支次路系统,应该借助好的城市建设机制,结合用地规划,与二、三环建设同步实现

四环十七射

整个城市的交通并不是只有二环而已。“在整个昆明城市交通系统的战争中,二环的建成只能称之为一场战役级别的胜利,距离全面胜利还有相当的硬仗要打。”简海云如是说。二环容量提高的同时,昆明的交通需求也在同步提高,苏镜荣表示,在如此块的城市化进程中,很难预测几年后二环是否还会出现拥堵。苏镜荣介绍,二环只是昆明交通大规划“四环十七射”中最内层的一环,也是最里面的一个枢纽环,高速路的起止点也在二环上。其他“三环”依次向外扩展为三环、绕城内环和绕城外环。其中二环和三环都是城市内部交通体系,两条绕城高速是对外的公路体系,为过境、货运和进出城交通提供支持。苏镜荣认为,目前比较急迫需要建设的城市交通设施是绕城高速。有了绕城高速,就可以将二环周边产业向外搬,将吸引点外移。目前,绕城高速已经准备启动。绕城高速中内环的东连接线已经建成、南连接线也已开工,西北连接线预计今年也可启动建设,两三年可以建成。

引导机动车换乘

二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的主城交通,但一段时间以后,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二环仍有“不够用”的可能。苏镜荣表示,面对飞速增长的需求,建造大运量的现代公共交通体系为核心的城市交通系统,仍是改善城市交通最主要的部分。在昆明,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搭配常规公交,才是从根本上扭转交通被动局面的措施之一。

分散主城压力

从长远来说,进一步调整城市结构,完善城市用地功能,避免不必要的交通流,才是战略层面的更好措施。分解主城交通压力,具体到昆明也就是新城的建设。简海云说:“新的规划里,将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纳入中心城区,和昆明主城区一起形成三中心模式。”正在建设的呈贡和空港新区发展起来之后,反过来对昆明一直难解决的交通就是个转变的契机,借助昆明新规划,实现各中心、多城镇之间的高速畅通,因此新区的建设更要路网先行

同时城市要加大对土地的混合使用,一块土地上要集合商业、居住、公共设施,不需要长距离出行,即可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如果今后居民出门后步行500 至800 米,就能解决医疗、体育、教育、娱乐、购物等各个方面的需求,那么开车的人自然就少了。简海云认为,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的途径,是调控需求、改变观念。而这些,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来源:生活新报)

拥堵将依然存在

二环快速系统与地面设计进出口共计47个,二环试通车后,可保证通行的进口为18个,出口20个,其余也将在年底完成。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勤务处处长杨明介绍,二环只是昆明交通系统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对全市的交通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希望市民理智对待通车后的二环。杨明介绍,二环修好后,二环上行车畅通,不等于下了二环依然畅通,由于二环上下的行车速度相差很多,反倒有可能让刚下到地面的司机觉得更堵。他表示,对此昆明市交警支队将对相关路口进行优化。另外,杨明介绍,从去年11月以来,昆明市的机动车持有量又增加了11万辆,目前已经达到107万。“未来的拥堵将依然存在。”杨明说,“轨道交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始建设,未来3到5年因为轨道交通的建设,昆明人的出行还将面临困难。”

解密二环

二环让昆明提速

2007 年底,喜欢快步走路的仇和“空降”到春城,昆明这个温吞闲散的城市便开始提速了。

“长痛不如短痛”

2008年“长痛不如短痛”成为昆明市领导口头禅。为了在一年内完成原本需要三年工期的工程,昆明市政府成立了“昆明二环工程建设现场指挥”,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勇明亲自挂帅,32 家成员单位组成东南北二环重点工程建设协调督办领导小组,只要哪个节点工程有需要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该部门的直接责任人会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办妥,能够一天办结的事情,决不拖到第二天。今年5 月起,昆明市政府、市城投公司组织了几十家涉及二环工程的单位负责人,每10 人一组直接驻扎到施工一线,特事特办,现场解决管线、交通等一切影响施工的问题。

与工期赛跑

小庄立交桥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廖俊松说,为了保证在8个月内完成小庄立交桥改扩建工程,小庄立交项目共投入了2000 多名员工奋战在施工一线,每天按照三班倒制度,停人不停机器,每时每刻都有七八百人在建设工地上昼夜奋战着。廖俊松说,在外地,像这样大的一个项目,如果按照正常的建设速度,即使实行24 小时施工也需要一年的时间,而此次则要求在8个月内完工,工程之艰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普通工程中,我们的建设用模板、支架、脚手架等设备可以轮换着使用,而这次则全部是一次性使用。”他说,原计划小立交项目需要使用的脚手架是4000 多吨,现在因为施工需要,已经购进并投入了1.8 万吨。据介绍,不光该项目使用了超额的脚手架等设备,其他二环立交工程项目也是这样,以至于昆明市场上的脚手架等建设设备都供不应求,不得不从北京、山东等地购进。为了使整个二环系统能如期通车,每一个节点的承建单位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下足功夫,不惜成本。

(来源:生活新报)

“借鸡生蛋”建二环

面对大规模的改扩建,二环建设近百亿的费用从何而来?这对于正在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的昆明市来说,显得捉襟见肘。

2008年6月10日下午,在昆明饭店一个小会议室里,一个规模不大的签约仪式在这里举行。小小的会议室里,仅仅坐了30余人。谁都没想到,这里的主角将成为未来昆明建设的焦点,这次小小会议也将成为新昆明建设的新起点,

在这次签约仪式上,昆明市城投公司分别与侨江集团和中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东南二环BT融资建设回购移交协议。昆明市将采取BT模式融资56亿元,由侨江集团和中铁建股份公司分别负责东二环和南二环的投资及改扩建,建成后再移交,由政府进行回购。这也是昆明市首次采取BT方式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建设。

BT,这对于很多普通市民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其核心为企业投资建设及移交,由发包方回购。

2008年5月30日正式开标,侨江集团为东二环段中标单位,中国铁建股份公司为南二环段中标单位,分别负责东、南二环的投资和改扩建。东南二环成功采取BT运作,将为工程引入资金约56亿元。

当年10月,中国铁建股份公司以及为侨江集团承担建设任务的中铁集团、中国凯瑞公司开始陆续进场施工,拉开东南北二环大规模改扩建的序幕。

3000警力上路保通

7点20、7点、6点半;23点、24点、甚至到凌晨1、2点。自从二环施工开始,昆明市交警一大队的民警早上出勤时间就一再提前,晚上下班时间也一再推后,只为了一个目标—— 在二环路系统改造期间,最大程度保障交通畅通。

二环工程施工期间,出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就有昆明交警,其中有本刊曾经报道过的市交警支队八大队民警杨阳,他在手脱臼的情况下为了不增加其他民警的工作压力,带伤坚持工作。而随着东南北二环道路改建工程施工的逐步推进,南二环沿线的石虎关立交、民航路口、福德立交及春城路的交通拥堵形势最为严峻,这些路段中,民航路口又是最具代表性的交通压力焦点。高峰时刻民航路口流量达到8000辆/小时、全天通行车辆超过10余万辆。如此惊人的工作压力,这里的值勤民警成为“超人”。

二环施工一年以来,共有1400名交警、2000多名交通协管员和保通员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顶烈日、耐尘土, 默默守护着每一条道路的畅通,以每天的行动见证着二环长虹的贯通。

科技二环108摄像头上二环

昆明二环快速系统放眼看去只是一座座连接起来的立交桥,但实际上有很多配套工程也在其中服务着春城百姓的日常出行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能系统

昆明市城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汪茂昌总经理介绍,二环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将由一个智能指挥中心统一监控二环的交通通行状况。整个二环上层全部没有红绿灯,二环哪个路段拥挤,以及周边的交通状况,都将由上桥前的一块电子显示屏提前显示,并在二环线上安装108个摄像头,监控车辆在二环行驶中的违规行为及车辆通行率,灯光每天开多少小时,也将是智能化控制。这套系统在北京、上海的高架系统都有装配,不过在昆明还是头一回亮相,智能交通系统一旦选定位置,将立即开工建设,建好后与交警部门对接,由他们来管理。

交警可在指挥系统控制中心,对整个二环的交通状态发号施令,对市民来说提高出行效率是非常有益的。

雨水收集

传统的路缘石一般都成直立型、方块状,无法对雨水进行引导从而灌溉周边植被作物。而此次在东南北二环使用的新型路缘石呈L型,中间部分呈凹槽状,雨水流落到此处可直接被连续的路缘石进行引导,从而将雨水带入集水池,作为整个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同时,需要进行灌溉的绿化带处,路缘石也进行了打孔处理,雨水可直接流入进行灌溉。据了解,除西二环5000米采用传统路缘石外,东南北二环均将采用新型路缘石进行铺设。

智能化路灯

据了解,二环桥面上的路灯均为12米高的双臂不等高路灯,直线路段每隔35米设立一座,双向均有安装,功率为400瓦。根据曲线路段的弧度不同,分别间隔25米或30米进行安装。底层路面路灯以庭院灯、双臂不等高路灯、双臂登高路灯等灯型为主。此外,二环系统的各立交区还将安装高杆环形灯,灯光可呈环形照射。

二环所用路灯主要以钢结构为主,所有路灯亮度均可进行自动调节。孙鲲鹏说,上半夜可以让路灯亮度设置为最亮,而下半夜车流通行量较少的时候,可以将路灯功率降低,调制一半亮度。照明亮度变化可通过系统自动设置,就像定闹钟一样,到时候路灯就会自己调整。

路牌“3+1”

“二环速度快肯定是没话说的,但是我就怕上去了找不到路,下不来。”市民张女士对新的二环快速系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记者了解到,二环快速系统上将采取“3+1”的方式,进行道路引导,方便市民选择正确的上下行车道。

3+1”方式也就是在距每座立交的1公里、500米、200米处都将设置前方下两个出口和主线前行方向的信息;在下行匝道上还将再次指示出口信息。4次的提示方式将对路况不熟悉的驾车者提供反复的路线选择提示。对于相距较近两座立交,按照200米内不重复设置提示安排的原则进行线路提示,但是将至少保证2次的前方信息提示。

二环NO.1

第一次 采用BT模式改扩建的立交桥;

第一次 前所未有的交通解堵工程项目;

第一次 全线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

第一次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收集二环雨水用于绿化……

绿色二环养眼“绿腰带”

根据昆明市提出“市政园林化,园林市政化”的要求,二环的沿线绿化景观设计,也相应作出了更高水准的设计。昆明市园林规划处负责人李艳琳介绍,二环工程的绿化带建设主题为“七彩云南,美丽春城”,通过公路两旁不同植被所体现的季节色彩变化,让所有经过该段的人们感受七彩云南的魅力。

在整个绿化过程中,将以立交桥为中心点,分东南西北四个不同的板块,种植不同的背景树,水杉、墨西哥落羽杉、雪松、云南大叶樟等,其中二环工程的主体行道树则为云南大叶樟。李艳琳说:“这样的安排就是要在统一的大背景中突出变化。”通过移栽方式,初始高度为10米的树木便会随着主体工程的完工落户二环,并在不断的生长过程中充分发挥绿化功能。而在树木的脚下,将会是高度为20至30公分的灌木分散周边,从色带和色彩上让整个绿化带显现出高、中、低的搭配,绿化带将极大地软化钢筋混凝土带来的坚硬感。

作者:王洪君 李松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装备设计课程教学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发展应用前景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