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基础的探讨

2022-11-02

一、何为高等教育的合法性

“合法性”一词主要被应用于政治学领域, 一般是指某种社会制度或规范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程度。从广义上来说, “合法性”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蕴含了广泛的社会合法秩序, 包括法律、道德、惯例等。高等教育的合法性, 是指高等教育产生的基础和渊源或者说是高等教育获得正当社会地位, 得到社会接受和认可的基本条件。高等教育合法性问题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也是回答高等教育“何以必要”“何以可能”的深层问题。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决定着高等教育的理念、定位、目的、组织等各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的合法性, 就是探讨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所具有的特性, 这也是高等教育得以存在的根基。

二、高等教育合法性的哲学基础

对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解, 布鲁贝克可作为代表。他认为:关于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认识论”为基础, 另一种是以“政治论”为基础。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的区别如下:

由此可知, 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把“高深学问”作为其合法性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认为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性, 是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本质;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把其合法性根植于现实社会的需要, 认为满足国家或社会利益是高等教育合法性得以确认的根本。

布鲁贝克关于高等教育哲学的认识得到了我国学者的认可和推崇, 但另一方面他的学说也遭到了我国一些学者的批判。其中主要有张应强提出的“人本论”、张楚廷提出“生命论” (或“生存论”) 和周光迅提出的“智慧论”。

张应强“人本论”:张应强认为必须看到高等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高等教育哲学定位就要破除其工具性价值, 找出其作用于“人”这一最根本对象的本体价值, 使高等教育真正属于培养“人”的教育。

张楚廷“生命论”:张楚廷认为, 高等教育哲学的核心基础是“生命论”, 他认为高等教育伴随着人的生命活力进一步成长和迸发, 是对个体的生命力的尊重, 是教育“先天的”的价值和意义, 而不是社会赋予的“后天的”的意义。

周光迅“智慧论”:周光讯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让人“爱智”,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开智”。从价值取向上看, 哲学和教育是一致的:让人去爱智慧, 使人开启智慧。从哲学和教育的价值本源出发, 这些理论都必须基于开发人的“大智慧”即引导人类文明理性健康发展这一前提才能得以实现, 这也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最高使命和最高价值标准。

三、高等教育合法性的影响因素

(一) 知识的变迁。

高等教育诞生于在形而上学占支配地位的时代, 因而最初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取决于宗教神学等形而上学的知识, 这一状态持续了整个中世纪。之后, 近代资本主义萌发, 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大变革。上层建筑的转型也使高等教育的知识合法性基础也发生了转变, 近代科学知识逐渐取代原先的形而上学知识成为高等教育合法性的依据。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又使高等教育知识带来了新的转型, 即强调知识的人文价值而非科学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 在高度技术化、智能化的社会里, 个体的认知是有限的, 所获取知识的可能性将成为判断各类知识的唯一标准。总之, 随着社会的转型, 尤其是知识的变迁, 高等教育的合法性也呈现不同的特性。

(二) 社会需求的变化

高等教育处于社会洪流中,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其合法性地位也往往受制于外部需求。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 大学有时是“随波逐流”, 主动为社会需求服务, 把教育目的建立在当时的社会期望上, 有时又是“逆流而上”, 抵制社会赋予的使命, 坚守其内在诉求。但无论高等教育对于社会需求的反应是接受或抵制, 其始终无法独善其身, 最终都会被外部需求不断影响和重塑。一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也是高等教育目的和组织结构不断被外部社会需求重新塑造的变迁史。

(三) “人与教育”观念的变化

“人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 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教育, 无论是其理论知识建构还是实践教学活动, 都建立在一定的人性观念的基础之上。各个时期对“人性”的观点的不同, 使教育目的各有差异, 包括基于“性善论”和“性恶论”而衍生的教育观——“内展说”与“外砾说”, 一直以来争论不断。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以来, 教育逐步走向了人性化, 即强调教育应真正顺应人的本性, 尊重、保护和引导人的本性并追求人性价值与意义的完满。教育从束缚个性到解放个性到培养个性发展, 不得不说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次次升华。

四、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合法性基础

纵观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虽然高等教育进展延绵不断, 但也危机重重。某种程度上来说, 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其合法性不断失去与重建的过程。

(一) 中世纪大学——满足社会期望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趋于稳定发展, 涌现出对法律人才、行政人员和神学人员的大量需求, 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 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级, 他们对知识提出了新的需求, 而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无法满足, 于是大学便“应运而生”。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 以往的经院哲学及其形而上学的神学思想与新兴市民阶级的诉求产生了“文明的冲突”, 他们通过复兴古典文学, 力图从思想意识领域来突破封建束缚并发展资本主义, 因而兴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文主义运动。大学是人文主义者传播新思潮和培育新人的重要阵地。人文主义思潮核心文化观念是强调以人为本, 推崇人的价值, 以人性反对神行, 以人权反对神权。这一文化观念对大学的影响表现在, 大学用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培养博学多才的人, 以美德和善行作为追求, 处于一种“不问世事”的隔绝状态。此时大学显现出“人本论”高等教育哲学占主导的局面。

(三) 启蒙运动之后的德国大学——重视科学研究

17世纪末的德国大学神学和宫廷文化依旧盛行, 被世人批判是滋生陈旧迂腐经验哲学的“温床”, 是中世纪的封建残留, 大学也因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日渐衰落。18世纪末, 在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为打破大学这种死寂的局面, 洪堡等思想家们对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出现了柏林大学等传播现代哲学和自热科学, 追求理性启蒙和学术自由的新型大学, 为大学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流。

这一时期的大学富有革新精神, 洋溢着时代气息, 重视科学研究成为新校风,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成为大学新的教育原则。以基于物理和数学的现代哲学逐渐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经院哲学, 以自由研究和教学取代了僵化呆板的教学, 以习明纳即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取代辩论, 以通俗的德育取代拉丁语成为教学语言等, 大学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朝世俗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大学, 把科学、学术、真理本身作为教育的价值准则, 崇尚“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 更多表现出“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

(四) “赠地”大学或学院——为社会和国家发展服务

美国“西进运动”使其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扩大, 急需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农工业者来推动经济发展。而美国原有的大学还受欧洲特别是英国传统大学的影响, 以培养牧师或绅士为目标而不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引起了社会的不满。

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通过梳理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和每个转型阶段大学的特征, 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基础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毫不动摇的。无论是高等教育诞生之初还是高等教育繁荣的现在, 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都是在变化的, 而不变的是高等教育的存在归根到底都是取决于人的需要。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所说, 大学发展历史悠久, 远远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法律和科学思想, 高等教育正是满足了人们永恒的需要, 才得以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有:一是需要认清我国特色高等教育理念中社会与人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 要把人的培养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不能完全把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还是服务人归为截然对立的两面,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人民的需要, 而人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二是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基础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特征, 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国情, 既要遵循历史规律, 又要重视本土理论体系的构建, 树立我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理论、制度、文化等自信, 强化我国高等教育的话语权。不要盲目依赖和推崇“古典化”“西化”, 尤其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 更要保持清醒, 慎重借鉴和接受他国经验, 避免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背道而驰。三是教育始终要回归到人, 教育的作用必须要通过人才能得以发挥, 这也是高等教育合法性基础的根本。因此大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历史重任, 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真正实现成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

【相关链接】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通常包括以高层次的学习与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其主要任务和活动的各类教育机构。20世纪后半叶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寻常的扩展和质变的阶段, 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个人对接受高等教育就学机会的迫切需要, 使得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2010年, 中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7个, 其中高等学校481个, 科研机构316个。从资产规模来看, 高校固定资产具备形态多样、种类繁多、数量大、价值高的特点, 并且投资于各种形态固定资产的资金将会越来越庞大。

从师资情况来看,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5.66万人, 其中专任教师134.31万人, 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33∶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7.71万人, 其中专任教师4.59万人, 详见前瞻《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国内高等教育中不但存在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之间的竞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竞争, 同时随着留学热高涨, 国内高等教育业面还临着国外高等教育的竞争。为此, 教育部不断加强和促进中外高等教育的合作。如《珠三角规划纲要》中明文表述"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 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

摘要:高等教育合法性存在的基础是高等教育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 其中代表的有布鲁贝克提出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理论, 但对这一观点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合法性,高等教育哲学

参考文献

[1] 王爱萍.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高等教育哲学的走向——解读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3 (03) :7-10.

[2] [美]约翰·布鲁贝克 (王承绪, 等译) .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3.

[3] 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6) :12-16.

[4]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12.

[5] 周光迅.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2) :21-26.

[6] 郭文武.社会需要、知识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合法性[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22-2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理学教学在高职院校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作用下一篇:如何设计初中数学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