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022-09-10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面临着数不尽的心理和社会困扰。尤其是学生们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校园生活的不适、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升学择校的窘境等原因, 产生了一些令人关注的心理卫生问题, 部分同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暂时的心理异常, 个别同学出现心理障碍, 有的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因此,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教育, 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保证他们出色完成学业, 成为熟练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人才, 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 更好的适应社会。

1 挖掘教材, 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1.1 关注学生心理卫生是时代赋予的任务

现今社会的快节奏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和社会关系, 也改变着人们长期以来构筑的精神世界。它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同时也将人们推向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大潮之中。如果社会成员不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产生抑郁、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出现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等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少数大学生因此影响耽误学业个别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青年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做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和教书育人的教师更是义不容辞,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切实做到学科教学与心理卫生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完成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1.2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是语文学科人文特性的要求, 是学生面向未来的需要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深有感触的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语文教材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很多, 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教育因素, 及时因势利导注意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的人物良好的人格魅力、心理品质、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感召学生, 甚至成为学生的崇拜偶像、追求目标, 并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自己的心里品质。在教学中, 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 乐观向上的精神, 高尚的审美情趣, 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矛盾、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2 感受生活, 积极进取,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是一种心智过程, 在阅读与感受的基础上, 通过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把自己读后的体会讲出来, 把作者的艺术手法、文章特点等表述出来, 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生对此往往感到棘手, 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心理障碍。一位学者曾说过,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打破“一写文章就头疼”的不健康心理瓶颈。久而久之, 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 相互交流切磋, 学生不仅有信心, 而且能书写出真实感情。

语文教材中有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 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教材, 也是美育、德育的好教材, 同时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学习《将相和》和《草船借箭》, 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文言知识的传授, 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将相和, 天下和”和“爱德尊贤”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观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辩证的看待自我, 认识世界,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知识收获和精神愉悦。文学作品有许多极具个性、鲜活灵动的人物, 在指导学生分析诸如项羽、林黛玉等人物性格的过程中, 可引导学生分辨人物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提高塑造自身积极健康性格的自觉性, 主动进行自我心理矫正或寻求援助。

3 创设心境,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稳定而乐观的心理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轻松愉快、情绪激昂的学习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质。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要求一方面抓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巧,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又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学生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是“经师”授业, 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学知识经验、技能技巧, 为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基础;又是“人师”传道, 向学生传递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处世之道,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乎社会的人生观、道德观和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正是完整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质。

学科教学与心理卫生教育结合渗透的途径有很多, 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主渠道。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 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心理环境。对部分基础差、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可在课堂上让他们训练一些相对容易的题目。对他们的回答多加肯定和鼓励, 借此唤起自信, 体验成功, 丢掉自卑。对部分成绩优异或某方面表现突出却显得有些自满的同学, 就可以出些训练难度稍大的题目, 他们完成后要肯定成绩, 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 帮助他们客观看待自己。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就一定能够调动青年学生这个主体克服不健康心理, 发展健康个性, 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的愿望, 自觉关心自身心理卫生问题, 促进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

总之,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我们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对学生引导而不是训导, 是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而不是以“师”压“生”, 只有这样才能分享学生在心理健康上的忧与乐, 完成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

摘要:关注学生心理卫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和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形成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发展。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全人格,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 钟祖民.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2] 孙铭钟.现代心理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8.

[3] 卢正芝.现代教育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 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评价下一篇: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