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提倡创新性的学习方法

2022-09-10

1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1.1“侍坐言志”, 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

孔子总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不以师者自居,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述而》) , 教学中充满了民主气氛。如在“四子”《侍坐言志》一章中, 孔子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虽然我的年龄比你们稍长一些, 但你们不要拘束。往常你们常说‘没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你们打算干什么?”这里, 孔子不以长者自居, 打消了学生因惧怕孔子的威严而不敢畅所欲言的顾虑。当有的学生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而犹豫不决的时, 孔子就鼓励他:“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先进》) 在师生关系上, 孔子出于“爱之”、“忠焉” (《宪问》) 的教育情感, 本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颜渊》) 的教育伦理, 与弟子建立起亲如父子的融洽关系。这种具有民主气息的氛围和融洽的关系, 为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1.2“切磋琢磨”, 培育合作性的学习氛围

不同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创新的火花。孔子乐于交游, 善于交游, 强调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在《论语》中, 孔子与其弟子子贡论诗的记载, 是师弟子之间开展合作学习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例:“子贡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在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氛围中, 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 产生了创新性的学习结果。另外, 孔子在《论语》中还将朋友区分为“益友”和“损友”。这虽是从抽象角度谈朋友的选择问题, 实际上也含有强调合作学习的深义。

2“为仁由己”,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2.1 主动向学

典型的表现就是孔子在招收弟子时, 首要的条件是看其是否具有主动向学的愿望。这是通过“行束脩”的方法来考察的:“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 , 对于“束脩”, 通常的解释是学生初次拜见老师时所执的见面礼, “古者相见, 必执质以为礼”。学生主动拿着一定的礼物拜谒老师请为弟子, 一方面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一方面也显示出弟子主动向学的诚挚与热情。“不知来学, 则无往教之礼, 故苟以礼来, 则无不有以教之也。”学习者在向学之初就抱有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 这为以后学习中其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2 学习要下定决心, 满怀信心, 持以恒心

首先, 学习要下定决心。“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子罕》) 这句话透露出孔子对意志价值的基本思想。人的意志犹如三军的统帅, 主宰、支配着人的一切心理与行为。孔子要求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下定决心, 树立崇高的理想, “志于道” (《述而》) , “志于仁” (《里仁》) , 而认为“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里仁》) 其次, 学习要满怀信心。孔子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充满信心, 坚信奋斗目标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泰伯》) , 而认为“力不足” (《雍也》) 是画地为牢、缺乏信心的表现。最后, 学习要持以恒心。孔子劝勉学生学习要持之以恒, “亡而为有, 虚而为盈, 约而为泰, 难乎有恒矣” (《述而》) , 而认为没有恒心的人最终会一事无成, “人而无恒, 不可以作巫医。” (《子路》)

2.3 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和情感

在《论语》中, 有64次提到“学”, 其中“好学”就有15处, 足见孔子对学习兴趣和情感在创新学习中的重视。试以学习内容为例观之:诗、书、礼、乐是孔子教授弟子的主要教材, 但他在教学中并不是逐章逐句地讲解, 以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泰伯》) 通过对《论语》的分析, 可以发现, 孔子多数时候是向学生概述各书的精邃之点, 或强调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重视学生的自学。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程度, 他把学习者划分为“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层次, 并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知之者”指的是“困而学之” (《季氏》) ;这种学习缺乏学习动力, 只是遭遇困难后才去学习。“好之者”和“乐之者”指的是“学而知之” (同上) ;这种学习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 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而其中的“乐之者”还涉及到情感因素与创新学习的必然联系。

2.4 注意对学习的反思

学习者的自我调控属于元认知的范畴, 也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有效学习必须依赖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内自省” (《里仁》) 是孔子倡导的自我修养的方法;从学习的角度看, 它指的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或结果的自我认识。“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里仁》) , 积极的自我检查为进一步的学习增添信心、勇气和力量。内省作为学习者主体性得到发挥的一种表现, 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监督和调控的作用。

3“学思结合”, 注意创新思维的训练

3.1“温故而知新”, 提倡建构思维

孔子在长期的教师职业生涯中, 经过切身体悟, 总结了一条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为政》) 据朱熹的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能时习旧闻, 而每有新得, 则所学在我, 而其应不穷, 故可以为人师。”“旧闻”是旧所得, 也就是指以往的学习结果, 属于认知心理学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时习旧闻, 而每有新得”, 以往的学习结果是生成新知的基础。“温故而知新”, 它虽然是孔子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提出的要求, 但却蕴涵了建构主义对学习实质的基本理解, 反映了孔子学习思想的一种建构主义的思维特征, 也成为其创新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 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 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 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3.2“举一反三”, 提倡发散思维

创新学习需要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需要培养发散思维。在教育或学习中, 孔子总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举一反三”, 具有培养发散思维的萌芽。首先, 他注意打开学生的思路, 从多个角度给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回答弟子们提出的“闻斯行诸”这一问题时, 孔子视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对于弟子“问政”, 他根据每个学生对政治的不同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答复。其次, 他分析问题也具有多角度性。如“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君子三戒”、“君子九思”等, 都反映了其学习思维具有流畅与变通的特点。另外, 其“叩其两端”的辩证思维, 也可以说是发散思维的一个具体表现。如他引导学生对“知”与“不知”、“爱”与“恶”、“义”与“利”、“学”与“思”、“贤”与“不贤”、“苦”与“乐”等进行辨析, 使学生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看到事物的反面, 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样的思维训练长期下去无疑能使学生思维更流畅、更灵活, 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摘要:本文介绍孔子对学习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孔子,学习方法,创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下一篇:求解非线性方程的三次样条函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