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2022-12-31

第一篇: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关于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探索和思考

**作为苏南方阵中的一员,目前正处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站在优化发展的新起点上,根据区域竞争和发展规律,**要想在下一轮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必将选择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集群裂变,从而走上又好又快、量质并举的发展之路。

一、产业优化升级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基

近年来,我市对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66.5亿元、495亿元和44.2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3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理(6.6:57.9:3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0%,形成了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2个。

(一)以狠抓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为重点,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通过多年来坚持抓技改项目的实施,全市重点企业的主体装备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数控等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中,涌现了一批如汽车齿轮、饲料机械、环保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以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为特征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65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二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围绕“双倍增”计划,重点支持先进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输变电设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输变电产业集群规模超过了百亿元。2007年末,全市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发展到8家和4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8亿元,比五年前翻了两番,占规模工业比重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以项目为纽带,重点扶持了玉枝特种茶果场等一批集生产加工、生态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累计开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00多项,发展了20余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化了农业内部结构。四是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循环开发利用。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逐年提高。如江苏申特公司对废渣、废气进行开发转化,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配备余热发电成为热点,行业综合能耗将下降5个百分点。

(二)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旨,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

一是新产品开发明显加快。五年来,全市共研发新增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62只。其中110kv变压器、特种电缆等一大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领先,华晶电子公司的“高尺寸稳定性超薄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膜”技术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二是科技项目实施有所突破。近年来,全市实施科技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5项、国家级火炬计划5项、星火计划27项、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江苏正昌集团主持了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质成型燃料及装备开发)。三是品牌化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近1倍,有3家企业入围江苏省专利百强,江苏正昌集团的有效专利拥有量已超过100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已形成由17只国家级、26只省级、38只市级组成的梯级名牌、免检和驰名、著名商标(产品)群体,产品覆盖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农药等多个领域。

(三)以创新整合各种资源为抓手,服务平台建设明显加强。

一是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批企业与清华大学等全国近10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清华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浙大**合作服务中心等12家产学研基地,挂钩12000多名专家建立了产学研专家库。近年来,举办和参与重大产学研活动30次,每年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信息1000多条、合作项目30多个。二是创业服务平台。投巨资建设了创业孵化园和天目湖高新科技园。目前已建成的孵化园有在孵企业7家,成功孵出企业23家。三是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科技咨询服务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了公共技术性支撑平台(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天目湖基地)。四是企业创新平台。先后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中心4个,常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常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

(四)以完善各类相关机制为保障,运行环境明显优化。

一是政策扶持体系。出台《**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全面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税前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奖励等各项优惠政策。2007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达2066万元,r&d达3.78亿元,占全市gdp的1.42%,每年落实工业发展奖励基金5000万元。二是重视人才引

第二篇: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窦明洋

核心提示当今一个时期,是我省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更是辽宁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巩固和发展我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意义和现状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要求,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具有基础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做大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只有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才能切实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省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多年来形成了以钢铁、石化、机械等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为我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这样的产业结构,对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对本省投入产出效益有限,对环境和生态影响较大。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产出附加值大、技术含量高、综合牵动力强、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快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根本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当务之急。当前,只有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自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进一步集聚我省创新资源,不断提升辽宁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特别是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发展,突出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和“两化”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工作,推动传统工业向新型产业转变,全省呈现出三次产业长足发展、工业运行质量趋好、产业结构趋于协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良好态势,跻身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行列,正向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奋力迈进。

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工业经济仍然存在总量偏小、产品结构亟需调整、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我们紧紧抓住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只争朝夕,勇于作为,积极探索,加快调

整,努力走出一条富有辽宁特色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之路,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路径和措施

全省上下必须统一思想,增强调整优化紧迫感,抢抓转型发展新机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一场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攻坚战,争取用5到10年时间,重塑辽宁工业大省的新形象。

积极扶持重大工业项目,充分发挥国有骨干企业的中坚和带动作用。既要立足当前,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做大经济总量规模,又要着眼长远,实施一批事关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推进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地、建设和储备工作,实现由中低端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提高产业丰厚度。加快推进国有大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和行业骨干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做强一批代表辽宁工业新形象的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公司。加快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创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和发展壮大。

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建设世界级高加工度原材料基地。加强资源整合,把具有全面资质的相关科研设计院所吸纳到辽宁装备集团,组建辽宁装备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和壮大我省具有相当实力、能够左右市场、真正走向世界的大型装备工程集团,使其在自主研发、总体设计、核心制造等方面,形成系列创造能力,牵动众多机电企业加入配套行列,最终实施“交钥匙”工程。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其他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向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迈进。依托大型、特大型企业,利用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已有的技术基础,围绕高端制造、高级冶金、现代石化和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复合数控机床、重型数控机床、精品钢材等,构建从基本有机原料到精细化工等系列产业集群,发展节能玻璃等高品质新型建材,推进原材料工业向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和会展等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以沿海沿江沿河港口、机场、交通枢纽、开发区、大型批发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配送分拨,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培育建设沈阳、大连等区域现代物流中心,推进沿海、沈大、锦阜朝三大现代物流产业带发展。依托本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尽快将其培育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建立新兴产业发展联盟,以联盟构建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和技术高端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积极用新兴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发精品、拉长链条、降本提效,培育发展传统产业新优势。

积极发展工业产业集群,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布局规划、政策引导、服务创新、环境吸引,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鼓励、支持和引导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园区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定期发布符合我省区域特点的产业政策导向,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主业特色鲜明、投入产出较高的优势产业集聚区。综合运用政策、补贴、服务等

方式,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加大投入,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起参与广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实行科企结合,联合开发,推动创新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大力实施企业并购工程,健全首台(套)保险机制和补偿政策,建立重大装备风险保证基金。坚持以质取胜,加大创新投入,创建新产品、新品牌,抓好名优品牌经营与推广,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提升辽宁产品竞争力。

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着力培养和建设企业家队伍,加速培养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职业企业家、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大力发展厂长经理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各级管理岗位专业培训,努力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抓好国内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的引进工作,为工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破解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降低能源原材料工业中初级产品比重,强化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总之,通过统筹协调,综合施策,举全省之力,抓好落实,就一定能为辽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和要素支撑。

(作者系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常务副主任)

第三篇:一、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

(一)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德国等国的在产业政策引导下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日本系统制定并落实产业政策。一是制定支持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二是建立审议会制度。1949年12月,日本成立了“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成员分别由政界、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劳工界(工会代表)组成。通过审议会制度,发挥了政府和民间的积极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日本政府较多地运用了法律手段,如1956年《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出台后,有关部门又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以保证贯彻实施。

2.德国注重市场作用,辅以政策引导。战后西德政府在贯彻产业政策时,强调以市场作用为基础,注重保证市场自由竞争,限制垄断。一是支持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为促进科技能力和工业竞争力的提高,政府制定计划支持能源、航空、通讯、材料、电子、光学、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二是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活动,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劳动者增强对产业结构变化而引致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四是信息指导。经济研究机构定期向政府提供报告,分析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机会,从而为政府、产业界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资源。

(二)20世纪60-80年代,亚洲“四小龙”等国“赶超式”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台湾有选择地发展重要的产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发展“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1973年开始的第六个4年经济建设计划中,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重点,并于1974年提出推进“十项建设计划”。到70年代末,“十项建设”工程相继完成。1978年,台湾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工业结构开始转变,有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从70年代末开始,台湾开始转向发展“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二是形成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1981年底,台湾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逐步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

2.新加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以外促内”。一是工业门类的配套和布局的集中。60年代初期,新加坡推进由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向进口替代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发展了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纺织成衣、食品木材加工等轻工业,完成了向进口替代工业阶段的过渡。从1979年起新加坡开始推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目的在于把新加坡经济从劳动密集、低技术和低增值经济转变为资本集约、高技术和高增值经济。政府着重发展电子电脑、生物工程、信息处理、智力服务、医疗器械、自动控制装臵、工程技术等高技术行业。二是以外促内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1979年起,新加坡通过引进外资,从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建立起以电子电器、石油提炼、机械制造(主要是造船)为主体的制造业,实现了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美国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有所加强,积极推动信息网络化,重点推动制造业的振兴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克林顿执政后,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采取风险基金的建立、产学研结合且注重实效的研发体制、灵活的用人机制、敢冒风险的企业文化、重视教育与不惜一切招揽人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全方位扶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成功地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创造出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日本则未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又囿于僵化的劳动力市场、落后的研发体制、陈旧的管理机制,尤其在风险基金问题上,不但资金少且使用不当,使日本创新型产业发展滞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

一是振兴制造业。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引起美国朝野的极大震惊。为此,20世纪80年代,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掀起了一场深刻的以科技创新和改革管理为重点的革命,美国汽车行业一举扭转了被动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又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之机,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改组。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钢铁、汽车、半导体业都领先于其他国家,航空业、化工业、电子设备业、电子元件和计算机软件等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位臵。

二是以信息网络化提升产业能级。1995年4月,互联网开始商业化。商业化使网络的规模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互联网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美国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而信

息技术在制造业其他部门的应用又使它们实现了信息化,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效率。这样,美国的制造业就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重新巩固了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三是高技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美国政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投资,高技术服务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在 1988-2003年间,美国28个研究与开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40万人,增幅近5%,而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就业人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60万人,减幅达10%。高技术制造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由原来的69.6%减少到 59.5%,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与此相反,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呈现了较大的上升态势,由1988年的28%上升到2003年的近40%。高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体的比例也从9.5%上升到10.2%,从而使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到了技术密集型的阶段。

2.台湾通过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提高产业的层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继续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1990年提出的“六年国建计划”中,台湾提出发展十大新兴工业的口号及八项关键性工业技术。“十大新兴工业”为通讯工业、资讯(信息)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航太工业)、高级材料工业、特用化学工业与制药工业、医疗保健工业、污染防治工业。“8项关键性工业技术”为:光电技术、软体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材料应用技术、高级感测技术、生物技术、资讯(信息)开发技术、能源节约技术。1997年,台湾“行政院”经济部推出了“2020年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确定资讯、通讯、半导体、精密机械、环保设备、生物制药和航太产业为跨世纪发展的最具潜力和发展远景的七大高科技产业。

3.新加坡政府带头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并制定了制造业发展计划。进入9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带头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并制定了制造业M2000计划,其关键领域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化学制品、精密制造系统等。集中发展了一些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部门,主要是电子业,目前电子业已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又适时拟定了“二十一世纪工业计划”,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新加坡发展成为知识主导型工业的全球中枢。计划重点在于创造并开发各项经济活动的知识领域,致力发展电子、化学、工程、通讯与传媒、生物科学、保健、教育、企业总部与商业服务、后勤支持服务及发展具有潜力企业等10个部分。

4.发达国家通过跨国产业转移来优化产业布局。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测试活动,向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此外,对非股权参与的外包进行跨国布局。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

二、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启示

(一)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1.明确政府在产业调整中的主要作用。政府在产业调整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促进而不是替代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更好地疏导而不是强制经济主体的行为,要在适应市场需求和发挥企业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更多地选择间接诱导和中性的产业政策手段。

2.明确政府干预的范围。政府干预的范围更多地限于弥补市场缺陷和保证竞争有序进行,旨在充分调动民间竞争活力。而企业才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企业在市场中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情况作出选择和自主安排,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

3.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作为地方政府,应在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目标和实施构想,确定地方政府可控制资源的倾斜力度和方向。

(二)运用的政策和手段

1.明确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大致可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中性的信息指导三大类。政府垄断经营、行政命令或审批等属于直接干预政策,而间接诱导政策主要包括差别化的税收、融资、关税等。另外,政府或行业协会通过发布中性的、不带偏见的信息,也能够起到引导产业调整和发展的作用。

2.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调节作用。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健全竞争法规,消除一些产品和服务存在行业或地区性的进入退出障碍以及不同程序的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

3.吸收各方意见。政府在作出产业决策时注意吸收社会各利益集团(包括私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各集团利益并为之所广泛接受。

4.依法落实产业政策。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以立法来推动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以推动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政府的随意干预、过度干预甚至一些腐败行为,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

(三)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1.结合地方特点进行产业布局。地区产业布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条件、交通基础条件等,布局比较优势产业。

2.结合周边城市的产业进行产业错位布局。地区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周边的环境和周边的产业布局,形成错位竞争的态势,重点布局优势产业。

(四)其他相应配套措施

1.推动技术创新。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推动基础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2.建立产业政策落实制度。建议建立产业政策审议委员会制度,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界、学术界代表共同组成,产业政策草案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民主评议后,方可发布执行。同时,建议建立产业政策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制度。

第四篇: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落实省政府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施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09〕102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落实 省政府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和优化升级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9〕69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确保完成《实施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1 —

一、明确职责分工。《实施意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由省各责任部门负责合力推进,确保按序时进度完成(具体职责分工见附件)。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协调省联席会议确定的有关事宜,组织开展督查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二、分解目标任务。2009-2012年每年年初,省联席会议按照《实施意见》的总体目标和进度要求,研究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并分解落实到省各有关部门。省各责任部门负责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市相应部门,并提出进度计划下达各市分别落实推进,同时抄报省政府办公厅。

三、加强督促检查。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后,省各责任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掌握进度,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扎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省联席会议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有关部门、地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督查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每年年中和年底,省各责任部门、各市政府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汇总,报省政府办公厅。

四、实施考核评价。省联席会议研究制定考核评价实施办法,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对省各责任部门、各市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采取情况数据分析与实地调查核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得出综合考核评价意见。每年年初,省联席会议按照考核评价实施办法,依据省各责任部门、各市上的工作推

— 2 —

进落实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结合督查、考核实际,得出考核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工作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省有关部门和市给予表彰。

附件: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分工方案

二○○九年八月十七日

— 3 —

附件: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 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主要目标

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分工方案

一、主要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2%。

(省科技厅)

2.高端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54%。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万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2万亿元,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达到9000亿元、6000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35%。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11万件、授权量达到4.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万件以上、授权量达到3000件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以上。

(省科技厅)

5.中国世界名牌产品6个,中国名牌产品500个,江苏名牌

— 4 —

产品2000个。

6.江苏省出口名牌150个。

(省质监局) (省商务厅)

7.中国驰名商标200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500件。(省工商局)

二、重点任务

1.组织实施“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力争到2012年,突破800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抓好400项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

(省科技厅)

2.推进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39条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到2012年,重点产业链的优势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建设40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实施500项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

(省科技厅)

4.建成南京高新区“三创”载体、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苏州高新区科技城、无锡高新区太湖国际科技园、常州高新区创意产业基地等5个科技创业创新示范区,全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00家,孵化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中小企业达到1.5万家。

(省科技厅)

5.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到201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80%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000家。

(省科技厅)

6.每年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 5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到2012年,省级以上各类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0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

(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7.组织实施创新工程,完成2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培育2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省科技厅)

8.加快实施百家企业信息化示范带动工程、千家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和万家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到2012年,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95%,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35%,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50%,其中20%以上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应用水平。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9.加快实施万亿元级产业培育工程。到2012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5万亿元、4.5万亿元和1.4万亿元;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500亿元、4000亿元、2500亿元和2500亿元;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四大传统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5万亿元、1.3万亿元、1.3万亿元和3500亿元。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0.建成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8个200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及15个1000亿元级工业园区。

— 6 —

(省商务厅)

11.培育发展徐州工程机械、昆山模具制造、无锡工业设计、常熟服装、南通家纺、淮安盐化工、宜兴电线电缆、邗江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杭集日化、戴南不锈钢制品等100个特色产业集群。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2.抓好南京软件、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连云港新材料等10个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13.大力发展新型显示、现代通讯、光纤光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风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照明、环保设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医药及生物技术等100个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14.加快实施百亿元级企业培育工程。到2012年,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88家,其中超500亿元企业16家,超千亿元企业6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5.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到2012年,全省工业企业国内注册商标年均新增1.5万件,国际注册商标年均增长20%以上。

(省工商局)

16.加强质量、标准、认证等公共平台建设。到2012年,新建国家级检测中心和计量中心12个、省级检测中心和计量中心

— 7 —

25个;新设立国际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2个,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和工作组70个。

(省质监局)

17.对列入国家和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的单位,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监督检查。在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行业选择重点企业,组织实施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保厅)

18.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每年对500个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到2012年,纳入强制审核范围的重点排污企业分期分批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太湖、淮河、南水北调东线、沿江、沿海等重点流域的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保厅)

20.以炼铁高炉、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1.在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等10大节能减排重点技术领域,加快攻克10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开发推广100项潜力大、应用广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育扶持100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保厅)

22.开展太湖流域、淮河流域工业污染防治专项整治。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保厅)

23.推进第二轮小化工整治工作。

— 8 —

三、保障措施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保厅)

1.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省政府每年对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考核和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与党政干部工作考核挂钩。

(省政府办公厅)

2.设立省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重大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等。

(省财政厅)

3.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社会资本入股、财政投入等渠道,扩大资本规模,形成覆盖全省的担保网络。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厅、金融办)

4.对符合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的重点建设项目和企业技术进步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给予优先安排,环评实施高效审批。

(省国土资源厅、环保厅)

5.实施我省重点产业千名高端、百名世界级人才引进工程。为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有特殊贡献的高科技人才实行重奖。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科技厅)

— 9 —

6.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到2012年,培养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人才1000名、企业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才10000名。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7.加快推进《节约能源条例》、《企业技术进步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的修订与制定。

(省法制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8.制定并实施《行业协会管理办法》。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民政厅、法制办)

— 10 —

— 11 —

主题词:工业 结构调整△ 优化升级 分解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12 —

2009年8月18日印发

第五篇:发挥品牌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主导作用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是该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象征,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名牌产品、品牌企业,不断将其做大做强,以此带动整个地

区企业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品牌企业自身优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以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为主要内涵的经济发展阶段,品牌企业,尤其是大型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他们的优势体现在:

一是品牌企业带动作用强。品牌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品适销对路,市场信誉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能够承担起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资金数额大、技术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项目的建设。而这是众多中小企业所无法企及的。

二是品牌企业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高级化,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在于技术进步。品牌企业又是产业内技术进步的策源地,拥有大量技术人员,科研开发能力强,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品牌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群,从而把产业结构日益推向更高层次。

三是大型品牌企业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品牌企业经过发展,组建成大型品牌企业集团,并形成本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共生关系,可以将品牌企业的人员、技术、管理和产品优势通过其产业链传递到中小企业、传递到关联企业,从而带动大批企业迅速提高经营效益,为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四是品牌企业能有效地执行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大型品牌企业一般以企业集团为其组织形式,集团内以品牌企业为骨干,集合众多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经济行为依托于品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品牌企业在政府产业政策和众多微观经济主体之间起着政策传导作用,能够协助产业政策的调整,提高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保证政策的效果。

五是品牌企业的兼并收购活动是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在品牌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常频繁地进行兼并收购活动。并购活动可以及时有效地调整和校正产业结构的扭曲现象,保证其按正常的轨道发展,而且其并购活动造成的资产转移本身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品牌企业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间形成具有动态发展能力的合理结构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滞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开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从满足需要向选择性消费转变,但产品的供给结构却不能与之适应,大量的低质产品长期存在。同时,产业结构也滞后于生产需求的发展,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依赖性仍较强。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绝大部分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整个经济已经呈现出一些过剩经济的特征。但这种生产能力的过剩与企业装备、工艺水平低,达不到规模经济并存,与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受到抑制并存,供给能力的相对过剩是在人民的消费和生产需求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满足的情况下出现的。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相对于需求结构来说颇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障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要的就是培养一大批品牌企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产业的内在素质差。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技术结构水平低,装备落后。从总量上看我国一次性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生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一万多亿美元,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出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甚至是1/6。产业技术落后,使对产业质量、性能以及生产过程影响较大的技术设备进口不断增加。据调查,在我国15个行业中,关键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及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要落后5—10年,个别行业则落后更多。产业技术水平低造成了产品和服务的档次低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不断透支着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只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取很小的份额,而对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又表现出巨大的需求。但是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优势也将逐渐被削弱,必须加快发展具有自我知识产权和较高科技水平的名牌产品及品牌企业。

(三)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仅包括三大产业间的关系,而且包括各产业内部的结构构成状况。从农业的情况来看,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不断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农业仍然是国

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方式,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各自所占的比例远未达到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不高,大量的农民依然进行着维持基本生活的粮食生产。从工业来看,对资源的依赖过重,结构失衡严重,低水平过剩与高技术层次产品的短缺并存。而第三产业的内部发展也不平稳,仍然是传统产业居于主要

地位,新兴产业和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特别是教育、金融创新和交通运输制约更为突出。因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要大力推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尤其要注重对品牌企业的支持。

(四)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劳动就业、城市化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化的步伐相对滞后,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同时,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也使原有企业不断积累相对富余的职工,不断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而失业率上升又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与其发生冲突,从而阻滞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因而,企业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处于“两难”境地。而品牌企业由于其处于不断扩张、壮大的趋势中,能够有效地解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劳动就业、城市化的关系。

三、充分发挥品牌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大力支持名牌产品,大力发展品牌企业,增强品牌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以品牌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一)明确品牌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尤其是品牌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较快的发展速度,如能将其优势与产业政策有机结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成为大型或超大型企业(集团),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型品牌企业的产权多元化特征,使多元投资主体有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择优秀的经营者,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强大。而市场优胜劣汰的压力会使企业经营者真正做到行为长期化,狠抓技术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带动技术体系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品牌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不仅能够带动产业升级,而且能对产业结构的布局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通过品牌企业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是产业关联的本因,技术体系的变动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技术体系的升级换代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一定意义上看,人才和资金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如果资金投入低、技术人员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那么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的利润率低,进而企业的资金投入再度减少,技术人才加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没有依靠。反之,则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而品牌企业由于其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实力比较雄厚,在技术创新上占有相对的优势,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尽快发展成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并通过其技术进步形成技术扩散,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

(三)以品牌企业的发展,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有很多途径,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外部扩张的方式,其中以资产为纽带的兼并重组为主要方式,这在品牌企业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如我国海尔、联想等企业发展过程中,曾经多次进行资产重组。而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要以完善的资本市场为依托,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的过程也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企业的资产重组是产权转移的过程,而产权转移又涉及生产诸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通过优势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生产诸要素的重组,逐步实现生产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品牌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组成以本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来调整国有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将生产资源进行再一次优化配置。同时,按市场经济原则组建企业集团,加强企业多种形式的联合、兼并、控股等活动,通过企业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的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能够打破地区、部门分割,修正地方政府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各地区和部门原来分散的矛盾和利益变为集中和统一的利益,促使地区和部门对企业的管理真正向间接管理转化。

(四)以品牌企业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相应配套条件。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都是以其主导产品为基础的多元化经营和以广泛深入的横向联合为重要特征的集团经济,它能够打破城乡界限、行业界限、部门界限和职能界限,增加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渗透,促使生产力要素在地区间的优化组合,增强城乡信息、技术、人才的流动,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格局的演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品牌企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本来就能救活一部分企业,使企业集团能够安置更多的人员就业,再加上对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不断为政府分担就业压力,从而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摩擦,并增加更多的可供利用的资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一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下一篇:创业计划大赛要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