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2023-05-09

第一篇: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 总 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1---2012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3----2014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5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 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二、学校发展的优势

1.学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量化考核管理及评价制度,管理秩序稳定,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

2.校风良好,对学生行为规范要求严格,学生文明自律水平逐年上升,德育规范向“人文”过渡。

3.逐渐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敬业爱岗、严谨爱生,具有良好师德和教风的教师队伍。

4.学校教学质量总体趋势逐年提高,办学成绩赢得社会认可。近年社会关注度、赞誉度明显提高,已逐渐赢得上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5.“班班有特色,周周有活动”生物科技及研究性学习已初具办学特色。

三、学校面临的问题

1.师资队伍整体老化,骨干力量断层,名师不足。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仅占教师人数的13%左右。

2.生源差、数量少。受地理位置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制约,学生大多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学生人数有递减的趋势。

3.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科研力量不强,埋头苦干者众,动脑思考者寡,近年来论文获奖发表不多,省级以上公开发表的论文甚微,虽参加省、市、区级课题研究,但科研层次不高,效果不好。

4.遗留问题制约学校硬件发展。学校教学楼兴建于六十年代初,2009年鉴定为D级危楼,教育行政部门已决定学校整合搬迁,投资改善等已没有意义。学校现在只能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

第三章 发展目标的分解

一、学校综合发展目标

1.完善制度建设,以制度治校。汇集完善各分管领导、年级组、教研(备课)组、班主任职责规范,教职工岗位职责及各种量化考核细则,请假考勤及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奖励办法等,使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以及科学化有显著提升。

2.充分理解“教师的威信首先表现在责任心上”,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为人师表的职业修养和从教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塑造和宣传师德先进典型,推出“感动享堂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对违背教师职业职责、有损学校声誉形象的,在评优评先、岗位安排、职称评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

3. 叫响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 “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加强德育渗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学有兴趣、行有规范、身心健康的合格小学生,提高学校的整体品质。

4.强化质量意识,全面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研究,加强毕业班管理,加快推进年段自主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成绩。

5.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合理优化,努力做到优绩优酬,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加大校务公开力度,开展书记、校长、工会主席接待日活动,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在重大决策等方面更好地实现民主管理。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健身,激发广大教职工的职业认同感、团队荣誉感和工作幸福感。

二、重视安全工作,争创平安、和谐校园。

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没有安全就没有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没有安全就没有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年安全目标:零事故。

具体措施

1.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建立健全组织和各项安全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加强管理,加强演练,定期检查,及时整改,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 2.要建全对学校师生人身安全的防范措施,切实唤起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及时排查安全隐患,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

3.严格落实门卫管理五个制度,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4.加强课间护导,发挥好安全岗的作用,值周领导及教师要加强课间巡视,杜绝学生做各类危险游戏。

5.学校安全领导组成员,要定期对学校及学校周边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置、上报。

6.要定期更换、保护好消防设备,加强学生消防逃生演练,提高学生防范能力,要加强防盗设施的维护检查,加强节假日、夜间值班巡查,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7.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创新安全教育模式,持之以恒开展安全教育及防范工作,切实落实安全条例,努力创建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确保校园和谐平安,保持学校重大安全事故为零。包括:(1)安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2)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意识;(3)加强安全设施、设备的检查与维护;(4)培养学生安全防范及应急自救意识;(5)开展珍爱生命等主题活动。

三、德育工作

德育建设 目标:实现德育全员化,德育全程化、德育全方位化,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努力培养个性健全、知识全面、特长明显、诚信负责具有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1.健全学生自治管理组织。加大学生自主管理力度,形成以少先队为核心,大队部为堡垒,各班、中队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学生自治组织,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做到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着重开展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习惯活动。一声问候:见到老师和同学先问好;两个轻声:进入楼道和教室要轻声说话 轻声走路;三处整洁:个人卫生整洁 教室卫生整洁 环境卫生整洁;八个自觉文明习惯:不说脏话 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垃圾 不追逐打闹 不高声喧哗 不吃零食 不损坏公物 不进网吧。经过两年形式多样活动,初步由他律向自律过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办好家长学校,创新“学生及家长接待日”活动,形成家校联盟机制。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学校、年级段、各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全方位抓好学生思想工作和文明规范,,形成“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局面,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3.加强学生各活动兴趣小组管理,发挥学生文明督察队的作用,利用好“生物科技”特色活动的作用,丰富校园“科技节”内容,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提升校园文化文明品位。围绕“做应该做的事、做有道德的人”,推出“感动享堂十大学生”评选活动。

4.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方案》,加大对班主任自我提高的支持力度,要把德育研讨论坛纳入德育工作计划和班主任培训规划中,端正“德育与教学”的认识,使德育研讨论坛成为班主任、任课教师个人管理艺术的平台、进行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交流与学习的讲台,并真正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5.形成学生德育序列主题:低年级:⑴ 习惯培养;⑵学习适应(时间、计划性);⑶爱班、爱校、爱家乡、爱祖国。中年级:(1)行规强化;⑵努力学习,乐学、勤学;(3)学会尊重,关爱他人;高年级:⑴行为规范;⑵热爱学习,会学、博学;⑶懂感恩、敢负责、善选择、爱生活。

2011----2012年目标

1.德育机制网络化。以学校德育为主渠道,以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依托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发动家长全员参与,依托社区和学生实践基地,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2.德育管理人本化。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尊师爱生,形成全员德育氛围。德育工作全程化,主题班、队会系列化。关注困难生、潜能生,使德育工作更加亲情化、人本化、多样化。

2013------2015年目标

3.德育队伍专业化。通过培训、课程研究、班主任论坛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德育水平。

4.德育评价科学化。完善学生评价制度,班主任考核制度,学科德育评价制度,学校德育评估制度。完善学生成长档案,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优秀加特长”的学生。

5.德育活动有效化。德育活动要注重过程,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活动后要有评价和总结,力求使各项活动有成效。

具体措施

1.认真贯彻学校德育的政策法规,做好每学期(年)的德育及少先队工作的计划和总结,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德育规章制度,通过专题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使学生达到《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关注学生成长,注重养成教育,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能力素质。

3.各学科教学坚持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学困生帮教措施,确保每学年德育考核优良率85%以上,转差率80%,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

4.以理想、道德、伦理、安全教育为基础,以养成教育为重要内容,以各种主题活动为载体,巩固常规教育成果,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道德情操、规则意识、学科知识和动手能力。

5.坚持开展读书活动,发挥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作用,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及现代文明意识,务求校纪、教风、学风和校风良好,不断提高学校的声誉。

6.整合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做到“五个结合”,即:德育工作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结合中内容的研究,特别是加强以行为规范为重点的文明教育。

7.加强班集体建设力度,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特色班集体等活动。

8.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社会育人的意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工作培训,充分发挥班主任主力军的作用,定期召开班主任、辅导员联席会议,同时树立学科教师及学校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学校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9.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行为表现,不断研究学生成长中的新问题,尤其注重插班生及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以抓日常行为规范为中心,用检查、督导、量化、评比、激励等手段发挥班主任及班、队干部的主体作用,建设纪律严明、学风优良、思想上进、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10.关爱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特困生及残疾学生,及时做好关心慰问及学习辅导工作。

11.充分发挥少先队大队部主阵地作用,做好少先队和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效协调。结合时事和上级部门要求,每学期开展不得少于6次的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学生系列活动,搭建平台,提高师生应对各种特殊情况的素质和能力。如:环保实践活动,爱心教育活动,安全自救活动等。

12.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上好体、卫课,抓好两操,学生体育合格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达99%、95%、30%以上,关心爱护学生身体健康,认真抓好两操、大课间及阳光一小时活动;认真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和学生身体健康检查工作。开设健康教育课,定期为师生体验,进行卫生检查,建立师生的健康档案,保障学生近视眼学年新发病率低于2%。

四、教育教学工作

继续加强和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加大和完善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新课程、研究教育教学策略,深化信息技术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扎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坚持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优补差,分类推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和提高能力为核心的教法、学法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主动、健康地成长。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开发生物科技和国学诵读校本课程,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和评价体系;坚持质量核心不动摇,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轻负高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学生在各方面有较大发展。

2011------2012目标

1.建立、健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命题、监考、阅卷、质量分析和讲评等环节的教学常规管理及常规量化考核制度,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连续、严谨、科学、规范。尤其抓好每学期两次的备课、作业大检查,期中期末考务、考风、考后分析,轮教课、示范课、随堂课、推门课、复习课、每周五调研课等常规工作,提倡教学活动中的“严”与“勤”,让“规范”成为教学活动的一种“习惯”。

2.不断完善教研组常规量化管理细则、学生课堂满意度评价办法、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并使所有教学评估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加强对集体备课的考勤、内容及质量的追踪,重视各组的“教学公开周”及磨课议课活动,推进优秀教研组、创建及评选活动,使“校本教研”有明显进步。

2013------2015目标

3.五年内,在严格教学规范的基础上,使“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做质量”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工作习惯,并自觉做到两个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课堂教学创新相结合,提高科学素养和培养人文精神相结合,推动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具体 措施

l.认真执行国家教委新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按规定开齐、开足 课程。

2.立足课堂,重视四基,落实教学常规。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加大对教学工作的全面引导,探索并实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与评价。

3.研究教法学法,深化课改,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和课程开发、研究、实施、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科质量评价办法,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分年级、分专题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测力度,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测抽查,保证抽查的可操作性、严肃性、公平性,提高公信度,增加说服力。面向全体师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细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举教学质量大旗不动摇。发挥教研室、学科组、教研组的管理职能,加强学科组的建设,通过学科组有效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及时反馈,不断改革教学策略。继续实行学校党政领导巡查、巡堂、听课制度,采取听、看、查等多种方式了解教师的“备、教、批、辅、考”常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解决。

5.加强对技能学科的指导和关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生物科技、音体美艺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技节”、 “英语角”、 “读书月”、“安全教育月”等常规性教育活动及学校排球队的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特长、增强能力,并形成品牌特色,丰富素质教育内容。

6.合理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意培优促差,合格率、优秀率逐年提高。

7.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育师的意识,加强教科研与教师培养、教学工作的结合,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 积极开展主题教研、案例分析、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开展以案例和行动研究为主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五、队伍建设

五年目标

培养一支观念新、思维活、方法多、管理严、责任强、觉悟和学识高的领导队伍。塑造一支安于工作、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巧与沟通、易于合作、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师资队伍。实施名师工程,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

 具体措施

1.加强班子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1)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一个团结协作、廉洁自律、工作实效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2)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全面推行校务公开,通过教代会、校务委员会等形式听取教职工意见,做到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3)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力争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飞跃,形成切合我校实际的管理特色。

 2.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学校要把教师素质的提高摆在学校管理重中之重的地位。

(1)重视教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健全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先争优” 等活动,加强责任意识、专业意识、团结意识、忠诚意识、爱岗敬业意识教育,弘扬职业道德,建立岗位责任制,树师德,正行风,铸师魂,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纪律严明、工作高效、素质一流的师资队伍。

(2)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校本研修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体系,注重教师自我学习和内在素养的提升。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开展多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努力成为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学习型教师。不断探索校本教研的新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构建“学习型”学校。

(3)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加大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星的培养,加速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把素质好、潜力大、肯钻研的青年教师确定为名师培养对象,确定教师培养梯队。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提出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六、保障措施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工会共同参与的xx小学五年计划实施领导小组。

2.学校各职能部门围绕五年计划中心目标,分解制定各部门工作要点,教师制订个人五年自我发展目标,全校上下形成目标一致、步调一致、齐心协力、相互联动的整体推进势态。

3、根据五年计划,制订好各年计划,分步按要求落实,逐年分析研究寻找进度上、质量上的定性定量原因,不断落实完善。

4、领导小组按五年计划工作责任分工,认真行使督促权力,检查各部门完成情况,落实推进与执行工作,并把完成工作情况与绩效考核结合。

第二篇:医院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西部中心医院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2016年-2020年是医院发展史上十分关键的五年。这五年,我院面临的形势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的巨大变革;公立医院竞争日趋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朝着建设具有鲜明专科特色的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医院目标不断努力。

一、医院总体发展思路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始终坚持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大众、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医务人员尽己所能为患者提供诊断与治疗,高度重视先进性、有效性、安全性、服务性;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应力尽全能提供内部最优服务,追求品质,体现效率,注重细节。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将通过“用精湛演绎技术,用关爱体现服务”得以体现。“用精湛演绎技术”包涵学科强势和各个岗位上的技能都应具有优秀的品质;“用关爱体现服务”是指在为患者及服务对象服务时,要充满同情心,体现关爱之情,使服务变得主动,有生气和到位。

医院提倡直率文化和团结、奉献、和谐、创新的员工品质,努力形成激情向上的团队氛围。

医院将始终坚持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与人文建设发展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医院将适时逐步改革、转变行政、人事、医疗、绩效体制和机制,以有利于医院的快速发展,增强医院医疗、管理、研究、设备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提升医院现代化水平;提倡环境意识,环境、服务、流程和医疗技术及学科发展并重,逐步实现省内一流的最终目标。

医院将整合学科优势,打造省内一流的强势专科,以学科群等多种形式培育医院发展新的增长点;医院将拓展国内交流,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在努力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完善人才的合理布局,加强全员素质的培养;医院将全面实行绩效管理,强调管理出效益,降低成本,消除浪费,开源节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医院发展的关键部位,努力实现医院业务总收入的稳步增长。

二、医院总体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院争取达到总床位数1000张,年门急诊量50万人次,出院病人4万人次,手术(包括门诊手术)1万台次;科研取得重大突破,论文年发表量逐年增长至30篇以上,质量明显提高,2-3个学科进入省级先进水平;不断加强国内交流与合作,和一家国内著名大学建立长期稳固的全方位合作关系;通过不断深入挖潜增效,总收入逐年递增,2020年达到6亿元。根据医院建设目标,至2018年完成三甲医院评审工作。

三、关于体制变革规划

1.人事体制改革

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各级员工在公平、公正、双向自愿的原则下与医院签订聘用合同。按照院科两级管理的原则,医院充分尊重科室的合理建议和意见,科室严格实行科务会议制度。

行政管理人员逐步实行服务对象考评制,末位或末数位待岗,直至解聘;逐步增设各类为主流人员服务的辅助岗位,如医生助理、护士助理、技师助理、主任秘书、楼层秘书等;加强对用工的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增长,防止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在临聘人员中形成竞争机制,每年有1-2%表现最优秀的临聘人员转为院聘岗位,晋级加薪。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考核体系和手段,从执行力、工作效率、服务意识等若干方面对中层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实行中层干部问责制。

建立健全委员会管理体系。委员会工作要形成常态化,形成委员会决议——院务会议审议批准——职能部门执行的工作运转模式。

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实行服务项目限时完成制,即内部服务每个项目都应明确承诺完成或回复的期限,该制度的执行情况将纳入考核。

3.绩效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向临床一线倾斜,综合体现成本效益、工作量、医疗质量、技术劳务价值和风险程度、对医院整体发展的贡献度等因素。实行医生、护士、医技、行政后勤管理岗位分级分类考核,适当拉开档次。探讨实施医、护奖金分开管理,是绩效改革的核心要素,护士绩效考核要有利于加快床位周转和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疗质量。医生考核单位逐步实现以病区、甚至以诊疗小组为绩效考核单位。

4.医疗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科主任行政领导下的主诊医师业务负责制,设定医生权限,打破职称界限,精心、规范选拔主诊医师。

探讨建立床位协调处置中心,在主诊医师的基础上,医院的住院床位在相对固定、保证医疗安全的情况下实行全院通盘调度。

医院组织专门小组制定强有力政策,努力提高临床工作效率,降低平均住院日。

5.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竞争招标常态化,提高对物业外包公司的管理要求,部分项目自行管理,既降低成本,又与外包形成对比和竞争;完善基本建设工作,实行基建和装修科学化、标准化、节约化。

四、关于人才建设规划

医院每年投入100万元实施人才引进“十人计划”,提倡每位院领导五年内帮助医院引进2位人才,每位医院中层干部五年内帮助医院引进

1位人才。

同时医院制定相应配套政策与标准,全方位实现人才卓越计划。充分利用省和市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与政策,结合医院学科布局、团队发展目标,制定医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保证优秀学科带头人或团队引进;设立医院潜力学者,主要针对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育计划,通过对富有学术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使之成为学科的中坚力量,成为“省优”、“国贴”专家的强力竞争者。同时积极推进智力引进计划,招聘国内外知名学者成为医院兼职医师。

实行全员培训制度,常抓不懈,开办医生培训、护理培训、医技培训,实施全员素质培育计划,实现重要培训系统化、规范化,经过系统的培训,全面提升全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

五、关于医疗发展规划

争取在五年内完成二期住院大楼,设置700张床位,医院总床位达到1000张左右,其中2/3的床位倾向优势学科。探讨医院成立床位协调处置中心,对病床的使用进行一定范围内的通盘调度。综合相关专业建立大康复的概念,整合高压氧成立康复中心。

改善门诊就诊环境和有关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务流程,使就诊者感觉方便、有序、舒适。各科加强门诊力量,改进服务态度和质量,充分发挥特色专科优势,发挥专家、名医的优势;协调门诊与病房工作的配合,使需要住院者能顺利收入院,进一步挖掘科室门诊潜力;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作,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住院业务量的提升。

提升医疗工作绩效和医疗质量是发展医疗的切入点。在全院逐步推行疾病的标准化、规范化治疗,建立和完善各科临床路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力争五年内建立100个临床路径,100个单病种质量管理;探讨建立住院预约调配中心,解决医疗流程中的瓶颈制约因素,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预计到2020年降至6天左右;提高手术室的资源利用率,解决手术室瓶颈制约,“用时间换取空间”,提升医疗工作绩效。

通过建设重点专科体现医院“鲜明专科特色”,

重点投入技术有先进性、研究有系统性、思维有创新性的学科。力争建设2-3个全省重点专科。医院重点建设若干专科或实体中心是医改的政策背景下加速发展的正确途径。可尝试实体中心建设,以有病人基础的品牌科室作为基本点,建设具有公共平台性质的中心,如介入中心、腔镜中心等。五年内逐步推出眼科、骨科、危急重症(儿科和妇产科)、心血管内科等中心,使得专业分工更明确,职责更分明,管理更高效,技术更尖端。

加强医务人员临床技能培训和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医疗质量水平;加强对医务人员技术资质准入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流程,逐步、逐一解决医疗安全隐患自查发现的医疗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

探索改进病房管理模式,逐步推行通用病区,消除科室发展的床位制约因素,在推行通用病区的情况下,建立主诊医师负责制,明确职责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名医、专家充分发挥优势,吸引更多的住院病人。

创新护士在职教育和培训机制,分级分类组织护理人员出省/国(境)培训,护士出省短期培训每年平均10人次,包括护士长和专科护士,其中2020年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护士长到国内轮训。同时经常组织护理骨干到国内标杆医院参观学习。

2017年完成设立楼层护理秘书岗位,将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降低护理人力资本。2018年至2020年,落实分层使用护理人员,将护理人员分为护士助理、护士、专科护士。进一步按不同的工作能力将护士分成若干等级,建立相适应的薪资报酬和培训体系。

逐步实现全科护士向专科化模式的转变,在护士队伍总量控制的同时,增大专科护士比例,实现糖尿病教育、伤口/造口、静脉输液专科化管理,并设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逐步推广护理单元品管圈活动,将提升病人满意度的服务细节作为品管圈活动的重点,逐项改进护理服务流程。

建立护士绩效独立管理体制,以有利于医生工作和医疗发展为原则进行科学分配。

六、关于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结合国家需求和规划,整合优势,构建以重点学科、基地(平台)、人才为核心的完整临床学科体系,逐步建立起龙头学科与支撑学科及其学科群,组建优秀团队,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

保持论文篇数每年10%的增长;争取获得省部级奖。

进一步加强医学教学工作;规范住院/专科医师培训与考核,多部门合作实现全体医务人员分阶段、分层次、多种形式的定期培训与考核如心肺复苏等,充分利用“模拟人”教育培训平台开展高层次培训。

利用现有的远程医疗系统,开展远程医学与继续教育。

七、关于人文建设发展规划

开展较为系统的人文教育和培训,全面落实“用精湛演绎技术,用关爱体现服务”的医院服务理念,经过认同接受、积极参与、自觉行动、习惯养成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严谨务实的管理氛围、热情周到的服务氛围、钻研奋发的学习氛围、和谐愉悦的人际氛围、视野开阔的创新氛围,以及建立科学、规范的可量化、可操作的衡量标准。

对医院员工进行系统全面的素质培训,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医学道德培训,医患沟通培训,廉洁行医培训,职业礼仪培训,法律知识培训。

继续加强控烟力度,逐渐消除室内吸烟现象。

通过院史教育、评优评先、组织学习考察、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员工积极向上的激情。

八、关于设备发展规划

医院将把加大医疗设备的投入,包括设备的更新、国际先进医疗设备技术的引进作为发展战略重点之一。

除数字化医院建设外,医院将不断加强医技检查、诊断等公共平台的建设和专科特色的新技术、新设备引进。

医院五年规划大型医疗设备目标数量是:CT机1台,MR扫描仪1台;DSA

1台,直线加速器1台,大孔径CT

1台,神经影像导航系统1套,立体定位系统1套,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仪1台,微创内镜设备4套,眼科准分子激光系统1套。

设备更新投入逐年提高至2020年的1500万元;设备维护投入提高至2020年的500万元。

九、关于数字化建设发展规划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化是促进医院快速发展的三要素“技术、管理、服务”的助推剂,医院信息化程度体现着医院的整体水平。在国家医改政策区域医疗共享的大前提下,通过信息化的科学运作,再造医院流程使信息化管理成为提高医院管理、医疗效率、病人安全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医疗区域化、信息共享化的大目标。同时,统一的门诊及住院信息共享、全院的影像共享平台、无线移动的网络环境搭建、病案信息的一体化数字管理模式。

同时我们不仅要发挥信息系统在医疗领域的作用,也要成为行政工作辅助工具、更要使之成为医院多项流程合理、规范、高效、节约的必要基础,最终达成医院多部门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的科学管理目标。到2016年开始病房逐步实现移动信息管理,2020年达到全院的移动信息管理目标。

医院计划从2016年起,连续2年年均投入1000万元,以后每年不少于200万元,力争建设成高标准、省内一流的信息化数字医院,并成为**医院信息化的示范医院。

十、关于对外交流和国际化规划

医院将选择一家国内知名高校与我院建立固定化的联合诊疗中心。

医院还将推出有力举措,抓紧组织英语学习,争取每年有不同层次、部门、专业的员工出国培训。

十一、关于因应医改的规划

在医院内部更为有力地推行成本控制、经济核算,降低消耗,同时从根本上转变以利润为中心的医院运营机制。

加大医院收入的技术含量,在医改方案引导医疗资源进行调整的同时,我院也将适时进行调整,将更多的资源用于高端医疗的临床,在收入构成上逐步实现医疗收入所占比例提升。

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公立医院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兼容,充分发挥远程可视会诊系统的作用,拓展和深化与省内外协作医院的合作,加强对乡医院的辐射,建立新型省市乡多级医院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探索与社区服务技术指导中心的合作,实现“双向转诊”。

医院也将积极参与政府服务社会的服务工作体系,多方寻求与企业、区域政府等合作,发展或提升区域社会服务能力与影响力。

十二、关于后勤发展规划

落实二期项目建设,力争感染楼和教学培训楼的开工建设,开展职工食堂改造;在降低原有成本的前提下,引进国内先进物业和保洁公司;建立保安、后勤人员完善的联动巡查制度,院内安全监控实行一体化管理。

十三、关于医院文化建设规划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院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核心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宣传、教育、贯彻,将医院精神融会于各项工作中,渗透于职工言行中,植根于职工头脑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医院五年规划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发展蓝图,但要实现五年规划所提出的任务,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一起付出艰辛的努力。让我们携手同心,再接再厉,用我们的智慧与勤奋构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

xx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初稿)

(2012-2016年)

建设“美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步伐,构筑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措施。为推动我县城乡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制定xx“美好乡村”建设工程规划纲要如下:

一、认真把握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态势,为建设美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85.5亿元(现价,下同),是2006年的2.2倍;实现财政收入10.5亿元,是2006年的4.9倍。

2、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3亿元,是2006年的1.6倍,优质粮油、特色蔬菜、规模养殖、苗木花卉和乡村旅游观光“五大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值达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

1

上。

3、农民生活水平扎实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是2006年的2.6倍。农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

4、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路网、饮水、供电、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13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卫生饮用水受益人口达85%;农村电力实现了城乡照明用电的同网同价;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实现了路、电、电话、广播电视 “四通”目标。

5、农村改革和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民生工程、深化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的配套政策及措施。村级集体林木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村级集体企业和资产等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6、农村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农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巩固提高。“平安乡镇”、 “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2

(二)机遇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美好乡村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一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积累,我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总体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农业农村已具备相当的基础和实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经济、现代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建设正逐步迈向规范化、法制化。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为美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工作的重点、重心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上,实行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致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对“三农”倾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持农业的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正逐步加快,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正逐步形成。三是做大做强大滁城的战略决策为美好乡村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体两翼的区域经济,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周边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我县聚集,必将有力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城郊型农业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依托。

纵观形势和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我县农村发展正进

3

入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加快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面临的挑战。一是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还较突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的农产品还比较少。二是农业农村的支持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投入不足,设施建设不配套,个别地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防灾抗灾能力还相当脆弱;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业科技、保险、信息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匮乏。三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工业化进程较慢,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四是农村发展还相当不平衡,发展面临的压力大。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加速发展。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两级的债务还较为沉重,村级集体增收缺乏新门路。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还难以满足村民的需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七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美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为目标,以深化和提升村庄

4

整治工程和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凝聚合力,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打造来安人的新家园和突显南京“后花园”优势的美好乡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步伐。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在空间布局上,根据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等不同条件,因村制宜地确定创建重点,力争各个村庄形成独特魅力,打造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村一品”;在工作步骤上,设立达标村(农民新家园)、示范村、样板村的推进体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美好乡村建设,3年打基础,5年见成效。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特色,努力建设开放型、商贸型、农业型、创业型、旅游型、文化型美好乡村,各乡镇要将各自所有的村分类进行建设,发挥好优势,突出每个村的特色。

3、点线结合,梯次推进。按照“34511”空间布局确定的点和线,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独具魅力的示范村点和示范线。通过突破“点”,串成“线”,带动“面”,逐步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成规模、整体水平大提升的美好乡村建设格局。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村企共建活动内涵,实现共建共赢;

5

整合全县各部门、各乡镇资源,集中财力、物力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三)建设目标

按照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句话要求,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美好乡村”建设“875”工作目标,即村居建设管理达到“八化”:环境净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貌美化、村舍绿化、装饰彩化、风俗文明化、管理社区化;公共服务实施“七配套”:自来水、污水处理、文体中心、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金融惠农网点、供销直销网点;建设成效实现“五美”:村庄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

1、“34511”空间布局。打造“3条线”,即来安至汊河线、来安至舜山线、来安至半塔线;建设“4个精品镇”,即汊河镇、水口镇、半塔镇、舜山镇;建成“5个样板村”,即林桥村、黄牌村、相官村、和平村、水东村;创建“12个示范村”,即张山乡桃花村、新安镇十里村、半塔镇罗庄村、汊河镇江青圩村、水口镇上蔡村、大英镇大英村、舜山镇大安村、雷官镇埝塘村、施官镇贾龙村、三城乡固镇村、独山乡裴集村、杨郢乡余庄村;培育“110个农民新家园”。努力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利用、公共服务健全、生态文化繁荣的和谐美好家园,加快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

6

会主义新农村。

2、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四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推动我县美好乡村产业朝着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具体目标为:优质粮产业:逐年增加优质粮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优质粮现有面积48万亩,总产22.1万吨,年均递增 2.7 %,到2015年优质粮面积53.5万亩,总产27.5万吨。蔬菜产业:现有面积5.5万亩,年均递增 10 %,至2015年面积达到8万亩。苗木产业:现有面积3万亩,年均递增 15 %,至2015年面积达到5.3万亩。葡萄产业:现有面积2万亩,年均递增 25 %,至2015年面积达到5万亩。畜牧业:现饲养生猪51.5万头、家禽1388万只、羊11.4万只、牛2.98万头,年均分别递增9.5%、15%、9.2%、7.3%,,至2015年,全县饲养生猪达67.7万头、家禽达2112万只、羊达14.9万只、牛达3.69万头;现肉蛋奶产量5.1万吨,至2015年达6.9万吨,年均递增10%;现规模养殖比重70%,至2015年达到80%。水产业:现养殖面积12万亩,至2015年养殖面积达到13万亩;现水产品产量2.4万吨,至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8万吨,年均递增5.1%。

3、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860元,比2010年的6925元翻一番。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12个示范村、110个农民新家园所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0%、20%、15%、5%。

7

4、绿化工程。实现精品镇绿化率达40%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40%,“三条线”两侧通过苗木、花卉和林果长廊建设,绿化率达到100%。在“三条线”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对适宜建设苗木花卉及林果长廊的地段,栽植苗木花卉、经果林、速生丰产林,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汊河、半塔、舜山三个方向辐射的绿色长廊,总长度75公里,绿化面积5500亩,其中:苗木花卉3600亩,经果林600亩,速生丰产林1300亩。

5、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围绕农村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水源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节能减排等内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广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卫生改厕率达90%以上。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本轻型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

三、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方法步骤

实施步骤:根据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以五年(2012年-2016年)作为规划年限,按照规划先行、层层动员、教育培训、精心组织实施的方法步骤进行推动,分样板村、示范村、达标村三个层次,依次铺开。确保实现“前两年抓点成线有基础、中间两年延伸扩面有成效、最后一年完善提升全覆盖”的要求,实现工作目标。

1、2012年:重点打造来汊线:新安镇七里村,水口镇甲埂村、河西村、水东村、水口居委会、上蔡村、拥巷村、十二里半居委会、西王村、新河村,汊河镇相官村、黄牌村;重点建

8

设水口镇为精品镇;建成相官村为样板村;重点建设桃花、罗庄等示范村;培育水口镇孙大郢基层村、武集集中居住区、拥巷集中居住区、夹埂集中居住区、大段郢村、水东集中居住区、枣林王岗基层村、甲梗陆郢基层村、上蔡集中居住区、余庄基层点,汊河镇江青圩村、相官村、黄牌集中居住区、华圩集中居住区、联庄集中居住区,大英镇沈庄集中居住区、丰山集中居住区、采东集中居住区、联合集中居住区、联郢集中居住区等20个农民新家园,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创建,夯实“美好乡村”建设的基础。

2、2013年:重点建设来安至舜山线:新安镇十里村,舜山镇和平村、大安村、林桥村、复兴村;重点建设汊河镇为精品镇;建成林桥村、黄牌村为样板村;重点建设十里村、大安村等示范村;培育舜山镇金郢村、练山村集中居住区、木港村、三湾集中居住区、林桥村集中居住区、舜山村集中居住区、大安集中居住区、复兴集中居住区,新安镇姜湖村、刘郢基层村、孙桥村、各庄村、泗阳集中居住区、卞郢基层村、黄坝小康村、周郢基层村、林场基层村、平洋基层村、中郢基层村,大英镇广佛王郢集中居住区、广洋集中居住区、广洋王郢集中居住区、芮郢集中居住区、邓郢集中居住区等24个农民新家园;初步显现“美好乡村”的建设成效。

3、2014年:重点完成来安至半塔线:新安镇黄坝村,张山乡桃花村、庞河村、仰山村、倒桥村、郭郢村,半塔镇罗庄村、大余郢村、丁城村;重点建设半塔镇为精品镇;建成舜山镇和平村、水口镇水东村为样板村;建成汊河镇江青圩村、水口镇

9

上蔡村、大英镇大英村、、雷官镇埝塘村等示范村;培育半塔镇半塔集中居住区、龙湖基层村、杨港基层村、红旗集中居住区、东竺基层村、螃蟹地基层村、新庄集中居住区、五里基层村、罗庄基层村、大余郢集中居住区、东槽坊基层村、苏郢基层村,雷官镇黄桥村、南庄基层村、姜渡基层村、殷大塘集中居住区、烟陈集中居住区、徐河基层村、雷后基层村、三里集中居住区、吴大云集中居住区、大井基层村。施官镇张储村、中所村、彭岗村(省村庄整治点)、桃庄村、西武村(省村庄整治点)、大塘村、贾龙村、施官村、张郢基层村、龙山集中居住区等32个农民新家园;正式显现“美好乡村”建设成效。

4、2015年:重点建设舜山镇为精品镇;建成施官镇贾龙村、三城乡固镇村、独山乡裴集村、杨郢乡余庄村等示范村;培育张山乡庞河中心村、倒桥中心村、仰山中心村、桃花中心村、郭郢中心村、长山中心村集中居住区、长山林场集中居住区、张山中心村集中居住区、苟滩集中居住区,杨郢乡余庄村、红星基层村、赵庄基层村、志凡集中居住区、陡山集中居住区、宝山集中居住区、静波集中居住区、高塘基层村,独山乡周巷中心村、史云村中心村、光明中心村、黄圩基层村、田娄集中居住区、付山村集中居住区、马庄集中居住区、平郢集中居住区、金庄集中居住区、马厂集中居住区、独山村集中居住区、万冲集中居住区,三城乡5个:涧里村、河口村、固镇村、广大集中居住区、三城集中居住区等34个农民新家园。基本实现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目标。

5、2016年:完成“34511”空间布局的“3条线”、“4个精品镇”、

10

“5个样板村”、“12个示范村”和“110个农民新家园”建设任务,全面实现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目标。

四、当前和今后五年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编制完善规划和设计。已经完成规划编制和设计的,要进一步完善,没有完成的,要高标准高水平地完成。在规划设计中,一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挖掘传承优秀文化,注重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风格;二要把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绿色长廊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特色文化村落保护等纳入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三要注重沿路、沿河、沿景区的规划设计;四要因地制宜、高水准地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精品镇、样板村、示范村和农民新家园,避免“百村一面”、“千房一面”,力争示范镇、村,“一镇一景”、“一村一特”,到2012年底完成美好乡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体系,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和12个示范村建设的专项规划通过市级评审,到2013年底完成110个农民新家园专项规划的市级评审。

(二)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以水口镇水东村、新安镇十里村、施官镇贾龙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优质粮油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粮生产水平;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水稻高产创建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努力提高优质粮总量和品质;积极引进优质粮深加工企业。以张山乡桃花村、汊河镇相官村、三城乡固镇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蔬菜生产主导产业,抓好桃花村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相官村省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11

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加大“三品认证”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效益;积极引进蔬菜深加工企业;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以舜山镇林桥村、雷官镇埝塘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苗木主导产业,优化品种、提高苗木花卉产品规格档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苗木生产企业、带动苗木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苗木生产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量稳定、优质高效”的苗木产业新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苗木生产企业、带动苗木产业快速发展。以半塔镇罗庄村、雷官镇陈官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葡萄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葡萄生产水平;加大“三品认证”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效益;积极引进葡萄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发挥区位优势,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建设产品展示交易市场,打造“农超对接”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以半塔镇、杨郢乡等乡镇所辖的示范点为主发展畜禽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以大英镇广洋村、汊河镇江青圩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水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化建设;加大养殖产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水平;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积极帮办好嘉吉深加工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西瓜、芦蒿、毛豆、油桃等为主导产业的村,要分类制定规划,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拓市场,加大项目投入。

(三)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自身特色产业,以实施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行动方案为抓手,

12

分类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土地集中流转率超过60%,每个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均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旅游,制定乡村旅游村镇建设标准,推进农家乐精品化发展。到2015年,每个精品镇要至少打造1片,每片20-30家有特色、上水平的“农家乐”集群,形成品牌效应。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以及农民新家园所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0%、20%、15%、5%。

(四)推进环境整治。推进环境整治。突出抓好农村保洁、污水处理和脏乱差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抓好“3条线”两侧净化、绿化、美化以及彩化工作。在治乱方面:做到无乱搭乱建,对临时搭建和违章建设的,以及村庄危房、废弃的牲畜圈等应予拆除。做到无乱摆乱放,对占道摊点应予取缔,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做到无乱贴乱挂,对有碍景观的小广告、广告牌进行拆除,对商铺招牌、空调外机、热水器外机以及杆线等设施进行统一设计、规范管理。在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治乱任务。在净化方面: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到2013年对精品镇、样板村、示范村实现全覆盖。要抓好示范点内的道路环境的卫生保洁工作,到2013年底按标准配齐保洁员队伍。要做好污水处理工作,到2015年底,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12个示范村和40个以上的农民新家园要完善配套给排水、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要做好农村池塘、河道

13

的清淤泥、清垃圾、清杂草和建码头、建护栏、建护堤“三清三建”工作。在绿化方面:组织实施3条示范线苗木花卉绿化工程,做好村庄内绿化工作,到2015年,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人均绿化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林木覆盖率达40%以上。在美化彩化方面:对建筑物有饰面材料的外墙保持清洁,无饰面材料的外墙统一涂刷,要因地制宜对具备彩化条件的要建立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文化大院或文化墙。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加大“农村道路联网工程”、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和农民安全饮用水安全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路、公交、电力、供水、邮政、信息、电信、广电等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要求示范点通村公路硬化率均100%,具备条件的可建设沥青路面。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消防能力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厕等设施的建设。要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金融惠农网点和供销直销网点等服务场所,增强对农村人口集聚的吸引力。各乡镇、中心村要结合实际确定街道、小区亮化设计方案,灯饰的造型和外观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简洁大方,做到照明功能与景观功能兼备。

(六)加大乡村建房管控力度。坚决落实“一户一宅”制度和农民建房面积标准,切实做到“八个禁止”:即禁止城镇居民私自购买土地建房;禁止非法倒买集体土地建房;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禁止建新房不拆旧房;禁止擅自占用耕地“开天窗”建房;除乡镇规划区和村庄规划区特殊需要外,禁止沿国省道两旁100

14

米以内建房;禁止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批东建西;禁止违反城镇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建房。规划建设及国土部门要结合“一户一宅”制度,严格执行《xx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办法》,确保“八个禁止”落实到位。乡镇政府、乡镇规划、土管所和村干部要严格履行职责,严格把关,从严管理,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

(七)建立完善社区平台。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场所、科技大院、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公共设施管护,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到2015年,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建有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大厅,县、乡镇、村三级联网,村级事务网上公开。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到2015年,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全部建立村(居)党委(总支)领导,村(居)委会自治,社会管理办公室、社情民意信息站和为民服务中心为承载的“一委一居一办一站一中心”新架构。

(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打造和培育“诚信、爱家、互助、厚道”的乡村社区精神,进一步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精品镇、样板村、示范村文明户创建评比活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业余文体生活,到2015年每个精品镇、样板村、示范村组建一支农民文艺团队;加强农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每个精品镇建成1-2个生态文化长廊和生态文化示范村;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15

五、建立完善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

1、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美好乡村建设要充分体现政府积极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县财政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美好乡村的创建工作。镇乡财政要逐年增加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要创新投入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也可通过村企结对、部门联村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最终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

2、建立“整体规划、资源统筹、分步实施”的建设机制 。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根据“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依据全县的地域特点和产业分布,以“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为重点,编制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好乡村”整体规划。要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按照分期的工作目标,首先向重点示范带、重点镇乡、、重点村庄集中投入,逐步扩大建设面、提高精品率,有序推进,亮点连线成片,逐步实现“美好乡村”的全覆盖。

3、建立“三级负责、以村为主、人人参与”的管理机制 。建后管理是保持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的关键,要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分级负责,村日常管理为主、农民群众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县和镇乡负责对各村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村集体通过建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巾帼保洁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负责村内的环境保洁、文体设施、放心超市、

16

卫生服务中心等村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维护,农民群众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参与自愿组织等形式,实现村内事务的民主管理、自主管理。

4、建立“产业优先、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发展机制 。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广大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群众的共同富裕。工作关键点和难点是农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把农村产业发展作为美好乡村规划和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要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精品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六、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县委、县政府成立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任副政委,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与县“三农”指挥部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下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绿化、项目资金等5个工作组。各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将美好乡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各乡镇要成立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整合乡镇规划、国土等部门力量,集中力量抓好美好乡村建设,迅速形成高位推动、环环相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态势。

(二)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要对所有的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最大限度使用到美好乡村建设中去;从2013年开始将美好乡村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资金不低于5000万

17

元,今年挤出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乡镇财政也要逐年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美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三)强化帮扶,凝集合力。实行县领导联系、县直部门帮扶制度,把美好乡村建设与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结合起来,每个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帮扶工作;县农业、林业、建设、规划、文明办等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定期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帮扶;要研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把美好乡村建设与凝聚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引导社会各界投入美好乡村建设。

(四)强化督查,严格考评。乡镇要认真制定2012—2016的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分制定实施方案;各有关单位要制定美好乡村建设的具体工作计划,主动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县、乡两级要研究制定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目标考评方案,并纳入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县效能办、三农办要定期组织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指挥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比一比、看一看”流动现场会,以比促干、以看促建,激发建设热情。每年要对美好乡村建设进行检查评比,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由县委、县政府进行表彰奖励。

注:本规划已经县委办公室修改

第四篇:物业管理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总体目标是:实现"六个一工程"。

1、实现一流的管理

五年内公司实现一流的管理水平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要求,中咨现代物业公司如果在近几年内不能逐步地自我完善,达到一流的管理水平,行业淘汰将在所难免,为此:

(1)首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化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动准则。

(2)培养一支技术精、业务好、懂专业、善管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一流干部队伍。建立干部轮岗和储备制度,要储备几套适应新项目的总监班子,以便有了新项目能及时到位开展工作。培养、考察、选拔一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的管理人员充实到项目总监岗位上去,以提高独立管理项目的能力,适应公司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要。

2、提供一流的服务

物业管理行业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是服务,五年内公司要把服务档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提高服务质量做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树立一流的服务理念实行一流的服务工作程序,各服务岗位均实行首问负责制,建立24小时一站式服务,实现客户投诉处理回访信息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满意率,创造出一流的服务水平。

3、力争企业一级资质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一级资质企业标准,随着企业的发展,走强强联合之路,共同打造一个品牌,力争经过3至4年的努力,企业注册资本要达到500万元以上,管理两种类型以上的10个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各类物业建筑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20%以上的项目达到国优、市优标准,物业经理100%持证上岗,并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机制,建立维修基金管理与使用制度,从而达到一级资质企业。

4、实现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行业名牌企业

(1)五年内写字楼管理面积达60-70万平方米,物业小区管理面积达到30-40万平方米。实现百万平米规模的大型物业管理企业。

(2)实现多元化的项目开发战略。以一业为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发以资产管理和餐饮服务等为核心的1-2个项目,形成物业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3)通过资金积累,力争开发2-3个属于公司自己产权的、具有一定规模、能够防范市场风险的服务实体。

5、每一年实现利税平均递增25%

今后五年内,公司通过规模化的项目开发、内部挖潜、增收节支,使效益逐年增长,实现利税平均每年递增25%,管理人员及员工的工资待遇要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达到同行业、同档次的工资水平。

6、建设一个体现凝聚力、向心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五年内我们要用企业文化这个无形资产去盘活公司的有形资产,通过抓党的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形成一个有战斗力、开拓精神、团结的领导班子;形成一支以企业为家,具有较强集体荣誉感的员工队伍;形成一个员工有明确责任、公平的业绩评估制度;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来施展个人才能的管理机制;形成一个"懒人容不得,闲人待不住,搬弄是非的人没市场"的工作环境;形成一个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现代物业生存理念。

今后几年将是中咨现代物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回顾过去我们充满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经过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行业竞争的拼搏锤炼,中咨现代物业在公司党组的领导下,

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以入世为契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在物业管理的大市场中发展和壮大!

第五篇:学校共青团工作五年规划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团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学校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特依据《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共青团工作五年发展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绘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已成为当代青年运动和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鲜明时代主题。总书记明确指出"团的工作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当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契机,都为新时期团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团的十七大围绕"高举团旗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做出了部署,团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共青团工作五年发展纲要》。

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共青团工作,明确要求突出学校共青团的基础性战略地位。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教育的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青年接受教育的时间普遍延长。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初中学生4763.06万(含职业初中)、高中学生4595.28万(含中职学校)、大学生3325万,总计约1.27亿。各类学校团员数量占团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共青团整建制的力量主要在学校,学校是发展团员、培养团员意识最主要的领域,是全团履行育人职责最主要的阵地。多年来,学校共青团组织比较健全,工作队伍比较整齐,工作基础比较扎实,品牌活动持续深化,服务大局卓有成效,为推动全团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新的历史时期,团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外部条件、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全团新青年、新组织、新媒体和新问题、新特点,学校共青团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组织运行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国内社会矛盾局部更加凸现,国际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从校园环境看,以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加快推进,校园与社会甚至境内外的互动更加频繁、直接和快捷,网络新媒体成为青年学生日益重要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各类社会思潮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从学生特点看,青年学生的群体分化更加显著,成长发展需求更加多样,权益维护意识更加强烈。从学校共青团自身情况看,依然存在思想引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服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能力不足、组织覆盖的有效性和基层组织活力亟待提升等难题。这些都对学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共青团必须善于从团的根本性问题出发,深刻认识工作的时代内涵和重要价值,勇于面对挑战,推动各项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开拓前进。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未来五年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重要要求,依据团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的工作部署,坚持立德树人,以实施大中学生"中国梦"成长工程为统揽,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履行组织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职能,不断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着力提升团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未来五年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2)始终坚持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始终坚持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履行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职责;(4)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找准工作切入点;(5)始终坚持学生导向和基层基础导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基层工作活力;(6)始终坚持继承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既深化传统工作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又与时俱进地创新团学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基础上,突出思想引领,强化资源保障,经过5年努力,逐步构建起从内容到方法的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引导工作体系、从中学到大学的更为完善的工作项目体系、从团中央到学校团支部的更为健全的组织动员体系、从党政到社会的更为有力的资源整合保障体系,使学校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实质性提高,争取走在破解全团两大战略性课题的前列,巩固学校战线这一全团的基本面。

--工作影响目标:在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分别巩固、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品牌工作;实现学校共青团日常工作和活动线上、线下的相互呼应、有机融合;研究和推进学校共青团不同年级"系统规划、有效衔接"的分层、分类工作体系建设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有机衔接;逐步使各级学校团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直接或间接更为有效地影响全体青年学生。

--组织覆盖目标:严格按照团章做好团员发展工作,注重坚持标准、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切实增强团员组织意识;以提升活力为关键,巩固班级团支部主阵地;根据学生流动、分布特点,广泛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和区域化组织格局载体,丰富以团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按照"团建全覆盖,工作到支部"的思路,推行"多种模式、多重覆盖"、"静态组织、动态管理",确保各类学校基层团组织覆盖率达到100%。

--保障建设目标:坚持党建带团建,推动带思想、带组织、带工作、带队伍等要求落到实处;加强顶层政策保障和工作制度建设;构建全国、省级、地市级、校级分层培训体系,建设高举旗帜、朝气蓬勃、学生满意的团学干部队伍;按照"构建区域化组织格局、建立社会化运行机制、推进事业化发展模式、提高专业化工作水平"的思路,制定可操作的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完善工作督导和绩效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工作资源整合配置机制。

四、重点工作

按照全团"培育当代新青年、创造时代新业绩、服务青年新需求、激发组织新活力、凝聚社会新组织、进军网络新媒体、锤炼团干新风貌"的部署,以实施大中学生"中国梦"成长工程为统揽,实施思想引领行动、素质拓展行动、权益服务行动、组织提升行动,注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长、公平成长,形成学校共青团带领广大青年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工作新格局。

1.实施思想引领行动,筑牢大中学生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以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引导大中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同和自觉践行,树立和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逐步构建分层分类引导工作体系。组织力量研究大中学校不同年级阶段、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地域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规律、主要特点和影响路径,总结确定分层、分类引导的目标、内容、载体和方法。组织开展分层、分类引导创新试点,实施科学化、精准化、针对性强的思想引导;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思想意识关键点,探索研发分层、分类思想引导的学生读本或其他适合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的内容产品,不断创新富有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的传播方式。 --"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分享活动。广泛在校园和年轻校友中寻找、选树一批"身边的好同学"、"最美青年学生"、西部基层就业榜样、创业先锋等可亲、可信、可学的典型,引导青年学生"比着学"。深入挖掘普通学生、青年教师、杰出校友等优秀青年代表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通过面对面的报告会、分享会、故事会等方式,着重培养奋斗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奋发进取、奋斗成才。继续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推动典型事迹广为传播,传递正能量,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与信仰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确立"与信仰对话"为高校思想引领类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加大品牌推广。鼓励各地各高校在统一品牌下开展精品报告会等各种丰富多彩、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活动。充分抓住"五四"、"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及党和国家重要历史事件的契机,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为中国梦奋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团日活动。大力支持高校理论学习类学生社团发挥在学生中的自我教育功能,促进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健全包括大学生骨干、专职团干部、青年教师在内的全国、省、校三级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骨干培养的课程设置、内部管理和跟踪培养,推进大学生骨干培养实践锻炼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大学生骨干培养导师制。鼓励支持高校团干部到基层实践、挂职锻炼;举办全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研讨班和高校团干部培训示范班;在高校探索成立青联组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联系和引导。联合有关部委出台在高校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修订、制定重点群体培养实施细则;继续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加快完善网络平台,建设稳定、优质的师资队伍和教材库。

--"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普通中学逐步构建以"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主题团日、实践寻访活动、励志报告会、成人主题教育和文艺作品展示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体系,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重点推进"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成人主题教育,以14岁集体生日活动为起点广泛开展迈入青春门教育活动,以18岁成人宣誓活动为标志广泛开展走好成人路教育活动。

--"彩虹人生-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中等职业学校,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通过开展学生社团展示、宣讲交流、主题团日等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牢固树立"梦想成就人生、技能铸就未来、共享出彩人生"的理念。重点举办优秀中职毕业生报告会、中职学生18岁成人仪式教育、中职学生社团风采展示活动,帮助中职学生增强自信、明确目标、提高技能、强化职业道德、坚定理想信念。 --"爱我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按照总书记"四个讲清楚"的指示,在大中学校利用各种活动和媒介,广泛开展课外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常识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发挥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科优势,支持国学类学生社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讨活动。以学生兴趣类社团为主体,倡导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开展完善日常行为规范的修身类活动。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普及,落实"青少年民族团结交流万人计划",加强对内地少数民族学生的联系和服务,帮助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的思想。

--切实维护校园稳定。建立布局合理的信息直报点和信息员队伍,培养战斗力强的网评员队伍,团结培养校园网络舆论意见领袖。进一步健全大学中学中职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体系和舆情信息报送机制,加强与团内有关部门和社会专业机构的合作,提高舆情信息搜集、分析、研判和引导能力。强化校园内意识形态斗争意识,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防止错误社会思潮和宗教在校园内的渗透。针对校园内、外突发事件完善应急预案和工作协调处置机制,配合学校党政做好工作。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校园稳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舆情信息报送和校园稳定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

2.实施素质拓展行动,提升大中学生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素质基础。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抓住新一轮教育改革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契机,发挥共青团的特有优势,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化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协调统一。

--创业就业促进。把创业作为切入口,以营造创业文化、提升创业能力、加强创业辅导、深化创业实践、搭建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政策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成才观念、实现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在高校、中职学校构建共青团服务学生创业就业的工作体系。抓住国家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契机,积极推动大学生和中职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完善,建立健全与其他部门和组织的合作联动机制。以"中国梦,创业梦,我的梦"为主题,着力打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完善以大学生KAB项目为主要载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平台建设,适时将KAB教育引入中职学校。在高校、中职学校探索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活动,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化力量促进就业。继续抓好"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广泛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开展"和你圆梦-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计划"等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类活动。以选派大学生赴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工作为重点,深化实施"优秀大学生西部基层建功计划"。

--科技创新教育。在高校大力深化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带动日常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和校园氛围的营造,积极促进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取得更好的育人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重点完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评选表彰机制,在中西部中小学创建一批"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支持部分高校团委建设"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举办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营,编写面向各类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读物,出版《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报告》,支持地市级团委面向中学生开展科技竞赛。开展"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

--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品牌,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的要求,完善顶层设计;扎实开展基层需求调研和对接,设计基层欢迎、社会认可的活动专门项目,组建全国、省级、校级重点团队;做好市场化推广和社会化运作,优化资源整合和投入;改进总结表彰工作,发布社会实践活动年度报告。在普通中学,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变化,将共青团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巩固创新实践教育,出台《中学共青团实践教育大纲》;重点开展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和暑期实践寻访活动;探索打造全国中学生商业计划竞赛、全国中学生领导力竞赛和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实践类品牌活动。

--身心健康提升。在大中学校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竞赛活动和课外锻炼活动,帮助同学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宿舍、班级等为主体,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以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满足情感交流需要为目标,深化实施"心理阳光工程",继续举办"525"学生心理健康节,帮助广大学生积极健康地学习生活。

--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大学中学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造氛围、提供服务。适时探索推出全国统一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示或竞赛品牌。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帮助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传承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支持规范引导各类学生社团发展,举办社团文化节等展示交流活动,有效凝聚理论类、兴趣类、公益类、互助类学生社团的校园正能量。积极发挥校风、校歌、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志愿公益服务。将志愿公益服务作为团学工作道德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大学中学中职学生从日常做起,从身边做起,践行雷锋精神。健全工作组织体系、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大力深化校园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校园和社会文明新风尚。充分发掘普通学生身边"微心愿",力所能及开展"微捐助",倡导随时随地随手做公益的理念。 3.实施权益服务行动,优化大中学生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权益基础。树立大服务、大维权理念,以促进教育公平和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重点,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不断完善学生权益维护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

--完善学生帮扶服务体系。出台关于团学组织加强大中学生帮扶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特别关注经济困难、学业困难、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等困难群体和留守学生、毕业未就业学生等弱势群体。整合社会资源,鼓励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继续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活动,适时将活动引入中职学校,加强优秀自强典型宣传。积极拓展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在春节、元旦等重要节庆日集中开展留校学生慰问活动,为学生送去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团学工作,为残疾学生提供切实服务。

--帮助学生应对实际困难。把帮助大中学生适应校园生活、提升发展能力、应对实际困难作为服务学生的重要内容。开展学习方法交流、倡导建立学习互助结对、提供升学发展培训,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服务。发挥团学组织的组织育人优势和朋辈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适应、融入集体生活,掌握必要的社会化技能。重点帮助大中学校的新入学学生,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转变,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完善学生维权组织渠道。高度重视学生校园基本权益的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团支部、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紧密联系学生的优势,推广开展"倾听日"活动,设立固定的信息渠道,及时收集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诉求,协调学校有关部门关注解决。广泛组织大中学团组织,每年重点开展为普通学生"办实事"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学生民主参与,加强团代会、学代会制度建设,规范运行,强化集中反映学生意愿、代表学生利益的功能。协助学校做好"校长热线"、"校长接待日"等工作。

--采取必要权益维护行动。针对大中学生普遍性利益诉求,根据需要,积极建议促请立法、政府、教育等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促进执行落实有利于学生权益的各项政策规定。针对重大、紧急的学生合法权益受侵害事件,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及时反应、迅速行动,合理表达主张,积极主动帮助疏导矛盾、解决问题。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普通中学和中职学校中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4.实施组织提升行动,夯实大中学生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组织基础。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按照"团建全覆盖,工作到支部"的思路,以规范建设和提升活力为关键,以"覆盖全面、运行有效、充满活力"为目标,构建以团委发挥枢纽功能的学校团学工作组织格局,为学校团的工作开展奠定扎实组织基础,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组织力量。

--加强基础团务管理和团员意识教育。高度重视普通中学和中职学校的基础性和源头作用,认真做好团员发展和团队衔接工作,严格按照《团章》有关要求,坚持标准,规范程序,保证质量,控制总量,保持队伍合理规模和结构。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坚持执行戴团徽、唱团歌、举团旗和"三会两制一课"等制度。坚持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吸引力。加强业余党、团校建设,出台团课标准,编写团校教材。逐步建设完善各类学校共青团基本组织信息数据库。加强和改进学生团员的电子团籍管理,研究规范毕业学生团员的团组织关系转接办法。

--巩固和创新基层团支部建设。广泛开展"优秀班级团支部"创建活动,巩固班级团支部主阵地,持之以恒抓好基础建设。着眼于适应学生新的联系、交流和聚集方式,继续探索"多种模式、多重覆盖"建团,鼓励社团建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实习单位建团、活动项目建团、校企联合建团、网络新媒体建团等,不断扩大组织覆盖。研究出台加强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团建的相关意见,鼓励民办学校、独立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和工作方式。

--推进职能建设和活力提升。建立完善以团组织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主体组织的团学工作组织格局,切实发挥好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中学共青团组织建设大纲》、《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指导办法》,进一步明确基层团支部工作职能,规范基础团务工作。推进学校团内基层民主建设,修订、推广《中学共青团干部教程》、《中职学校团支部工作实务操作手册》、《高校团支部活力宝典》,指导和督导基层团组织提升活力。重点提升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团组织活力。全面推广"高校对口中学团建促进行动",适时推出"企业对口中职学校团建促进行动"。

--加强学联、学生会建设。抓好《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制定下发《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指导大纲》,规范学生干部产生程序和履职行为,提升学生会公信度。推进完善学联组织标识系统和组织文化建设。完善全国学联、省级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制度。探索全国、省级学联下设专门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适时研究出台加强普通中学、中职学校学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支持学生社团依章依律自主开展活动,与教育部共同研究探索跨校社团、跨校活动、境外学生加入社团的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和拓展学联组织的对外交流,探索加强对境外中国留学生的联系、服务和引导工作。 本纲要是今后五年学校共青团工作深化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总体规划。各级学校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本纲要,以纲要为指导谋划安排本地、本校团的工作,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专业的工作能力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努力完成本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不断推动学校共青团工作实现新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巡查整改情况报告下一篇:学校文明劝导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