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案

2022-11-11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正、负数”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正、负数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课前准备 :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 教学目标 :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师谈话: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师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

(教师板书) +13℃

-3℃。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师谈话: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 师谈话: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 3.自主练习第4题。

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板书设计 :认识正、负数

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

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 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课题:海底世界—数数

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会比较物体的轻重、远近、粗细、宽窄。

2、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和数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小朋友,从今天开始,你就成了一名小学生,心里高兴吗?暑假前,大家都在不同的学校或班级上幼儿园,现在同学们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从今天以后,都应该成为好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也是咱们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作一下自我介绍)。 我给大家上数学课,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数学课是学什么的?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汇报交流情况。

3、师:同学们,爸爸、妈妈每天买菜,我们买学具,工人师傅修路、架桥、盖房子、制造汽车、电视等等,都用到数学知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里面藏着好多的数学秘密,比一比谁发现的多。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放录象《海底世界》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说:热带鱼、珊瑚„„)你们想不想看的更清楚些? (课件:课本图片)板书课题。

2、师:图片上有什么?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有多少吗?

3、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的海洋生物及数量。

4、指名回答,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的数量。师:你是怎样数的?(生说:一行一行的顺序„„)师强调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数。

5、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把数的情况记下来,好不好?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带有海洋生物形象的表格) 师:看看这个表格,你想怎样记?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引导学生用画“○”的办法一个对着一个的画下来,再与后面相对应的数连起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数一数,画一画,连一连。

6、学生填表,教师巡视指导并留心观察学生是怎样数的,怎样画的,了解学生数数的基础。

7、师:谁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生展示,并通过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8、师给学生渗透海洋生物的知识及进行环保教育。

三、拓展应用

1、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有什么?有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自己表现怎么样?

五、课外延伸

回家数自己家里的物品,下节课交流。

一、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1~5各数。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掌握2~5的数的组成。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5各数。 教学难点:2~5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科技小组活动”的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前几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我们可爱的校园。今天,操场上正在进行科技小组活动,同学们有兴趣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授

出示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投影片,创设问题情境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也想和图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因为他们玩的很开心。 生2:我数出了天上有5架飞机。 生3:我知道了天上有1个太阳„„

师:你们真了不起。想一想,能看着图提出你喜欢的问题吗? 生:放火箭的有几个同学?

师:这个同学真棒,能大胆发言,提得问题又好。同桌互相找一找,看发射火箭的有几个同学?

(学生认真而有趣的看图) 生1:一个。

生2:

1、

2、

3、4,四个。

师: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不一样呢? 生1:我数的是正在发射火箭的同学。 生2:我数的是所有发射火箭的同学。

(下面的同学意见不一致,对这个问题议论纷纷)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已发射火箭的上一个同学,但如果看所有发射火箭的就是4个同学。你们看得范围不同,数的人数也不同,说得都很有道理。 生:

1、

2、3„„可以表示什么呢? 师:谁愿意回答? 生:1可以表示1个太阳,2可以表示2架火箭,3可以表示3个小朋友,4可以表示4棵树,5可以表示5架飞机„„ 生:这些数怎么写呢? 师:谁能教教大家?

生:1像„„,2像„„,3像„„,4像„„,5像„„

三、巩固练习

1、写1~5的数字。

2、完成自主练习。 第3题可引导学生先让学生独立的分,然后进行交流,最后整理出5可以分成1和

4、2和

3、3和

2、4和1。教师可以以此题的练习形式为线索,扩展到其他数的分与合。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把你的问题暂时放进问题口袋里,留着以后慢慢解决。 教学后记:

一、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 教学目标:

1、借助“排第几?”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

2、会写6~10各数,掌握6~10的数的组成。

3、渗透简单的找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写6~10各数, 教学难点:掌握6~10的数的组成,渗透简单的找规律。 教学准备:“老鹰捉小鸡”的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那我们一起去操场看看吧!

二、新授

出示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的投影片,创设问题情境

1、瞧,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操场上有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的,有看游戏的,还有跑步的。 我知道了跑步的有4人„„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发言。 扎辫子的女生排第几? 你知道他们各排第几?„„

3、数字

1、

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第

1、第

2、第3„„第10。 继续提问。

生提问:运动衣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数怎么写呢?在田字格中该怎样写呢?谁能教教大家? 6像„„,7像„„,8像„„,9像„„,10像„„

三、巩固练习

1、写6~10的数字。

2、完成自主练习。

第3题是小鸟回家,重点让学生比较两个4所表示的意义,体会同一个4,既可以表示几个也可以表示第几个。

第4题是饭前准备筷子,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渗透按群计数。

3、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几个,什么时候用到第几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可以把你的问题暂时放进问题口袋里,留着以后慢慢解决。 教学后记: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3——拔河比赛 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景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展台、彩色圆片

师生双边活动: 活动一: 引入新课: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吧,哪个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么玩吗?今天,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的游戏,他们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课件)

你观察到什么?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

[本课是在拔河的情景中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因此,要启发学生对拔河这种活动的认识,明白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在数人数的时候是两个两个地数的应该鼓励。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拔河的认识,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看懂图意,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描述图中的事物。] 活动二

你说我讲:为什么比赛还没有开始?

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图片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看出哪边的人多?看着摆好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 [此处引入“一一对应”的观念,但学生如果有别的摆法,只要正确就应该给予肯定。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能够正确的进行操作,并能自己的话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三

今天,老师介绍数学王国的两位好朋友给大家认识,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得可像啦!先请它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他们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仔细观察两个式子,你有办法区分这两个孪生兄弟吗?

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

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简单介绍符号的名字和作用,学生对符号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板书9<10,10>9(教学读法)

引导学生从尖角和开口的方向来区别大于号和小于号。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先教学生用手指表示符号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游戏。

[能够从课件中了解两种符号的名称。能够正确读出这两个关系式。能够认真观察,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的用手指表示符号。] 活动四

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现在可以进行比赛吗?为什么?你能和同桌说说吗? 像刚才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地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

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另一个兄弟来了,他叫等号。等号放在两个数之间表示两边的数一样大。引导学生从两边人数相等来分析。引导学生与同桌交流。学生进行操作。板书“10=10”。引导学生观察等号的特点。

[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补充时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等号的特点。] 活动五

小朋友们都非常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数多吗?还可以比什么?互相说一下。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随机指导。能标出其他比较的问题,能正确进行比较。 活动六 说一说,你这节课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在本节中的收获。

能用自己的话小结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4---快乐的课堂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初步认识0的意义.

2、感知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

3、学会0的写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0的意义及0的写法.

教学难点: 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 教学准备:课件、温度计、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0~5的数字卡片. 师生双边活动

出示课件:树上有十个苹果,用数字10来表示,摘走一个,剩下的用数字9来表示.如果再摘走一个(课件出示)用数字8来表示„„一直等到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用数字几来表示?(这时肯定会有同学说出用零来表示)对!用零来表示, (一)认识0.

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这个数字读作“零”,“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但它表示什么呢?(表示没有)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意义.

师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回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你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议论,看谁说得最好.议论后,得出在温度计上可以找到0,在比赛的记分卡上可以找到0,在学生的直尺上可以找到0。(教师一一出示给学生看) (2)拿出自己的小直尺.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 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在这里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3)出示课件(直尺放大图.)

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

这个0应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因为0是起点) 指名数直尺上的数:从0~5.齐读:0~5,5~0. (二)指导0的书写.

老师边范写边说:写0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收笔都要相连,写成椭圆形.自己在课桌上练习写0,注意笔顺.在书上练习格描写0. (三)巩固反馈

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四)小结:

说说这节课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子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 教学反思:教后扎记

同学们能够准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加深对10以内数的含义的认识,能流畅地书写1-5各数,而且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估计意识。学生能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学会了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的乐趣。

二、妈妈的小帮手

信息窗一帮妈妈整理衣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体验同一标准分类的确定性及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准备: 准备不同类型的本子、多媒体图片 教学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课题:

教师为每一学习小组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本子,混放在一起。 教师出示一摞各种样式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我吧!”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一边动手分,一边讨论方法。请一位学生帮助老师分类整理,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 出示课题:分类

二、学习分类:

1、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妈妈正需要你帮助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帮助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么样?”“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总结:我们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2、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妈妈整理衣服。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①、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 ②按上衣和下衣分; ③按颜色不同分; „„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得结果就不一样。

3、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妈妈的情感。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

①、帮助妈妈整理背包(或者自己的书包); ②、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 ③、帮助妈妈整理客厅的里的物品; ④、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

学生体会数学知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4、解决问题

(1)哪些是鸟类?用“O”圈出来。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 (2)分一分,说一说。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5、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6、课外活动

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 教学后记: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比较。

2、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3、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主题图、

教学重点:重点是学习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读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知识。 师生双边活动:

一、

导入: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小明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们想到他家去参观吗?(出示放大的主题图) 师:瞧,这就是小明的家。谁能说说小明家都有什么

利用小明搬家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

二、

学习比较、分类:

1、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教师引导: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因为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妈妈的衣服最多。那么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最多,还可以比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比较: ①、谁的衣服最长?谁的衣服最短?; ②、妈妈和小明谁高谁矮?; ③、哪边的马大?哪边的马小?; ④、哪个水晶球大?哪个水晶球小?; „„

2、师: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帮妈妈整理衣服,他还能帮妈妈做什么?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

①、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 ②、帮助妈妈整理客厅的里的物品; ③、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3、解决问题

①、哪本书最多?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 ②、比一比谁轻?谁重?。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 ③、哪团线长?你还能比较什么?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④、在适当的(

)内画对勾。 ⑤、谁拿最合适?

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练习时,组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由教师、大同学、小同学进行比较。在两两比较的基础上,最后通过推理得出谁的手最长。

对物体的比较,有直接比较,还有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推理比较。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5、课外活动

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 教学后记:

三、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1——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每人10个圆片

教学重点:学习10以内两数想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10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思考两个数相加的算法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

(一)

1、师: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呢!猜猜他是谁?他和他的小猴子们住在哪里呀?想不想到花果山去看看呀?多媒体出示:(花果山的图画,里面蕴藏着加法的信息)

2、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画面上有一个十分好奇的小朋友,他正在提出问题呢!你能回答他的问题吗?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来引入新课,能及时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充满兴趣的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这个问题。 活动

(二)

1、能利用你手中的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把你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交流,好吗?

3、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小组的想法?

4、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当我们要把两个数合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你猜,是什么方法?对!加法!(板书)

师教学加法的算式及加法的读法与写法。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或画图利用以有的知识想一想,数一数。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出加法的含义。可能出现多种方法: 直接去数: 用数的组成: 用圆片摆一摆

在引出加法的算式和加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时,把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来探讨。

学生通过独立的操作进行探索及思考。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思考的过程。 掌握加法的读、写方法。 活动

(三)

1、 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2、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哪一个?(选一个集体解决)

3、 你会解决哪个问题?

4、 剩下的问题小组在一起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

天空中一共有几只小鸟? (2)

一共有几个桃子?

(3)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几朵? (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5)

一共有几朵白云?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在一起交流。

鼓励学生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的认识。 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

(四)

1、(多媒体出示:第一题)师:瞧!小猴子们发现了什么?原来是一群有趣的蚂蚁,他们在干什么呢?你想问什么?你会解答吗?

2、(多媒体展示第三题)师:咱们来一次小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数学游戏。 师:咱们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想做吗?来,谁先和周老师做游戏?(师伸出手指说:我出3,生再出一个数:我出4。两个人把手指合在一起:3+4=7)

4、师:这节课咱们游览了花果山,小朋友们在这里玩的高兴吗?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独立解答。 直接写在书上。 师生做,再生生做。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能看懂图意,正确解答。

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

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知识。

学生自己对本节课做一个小总结,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整理与回顾。 课后反思:

走 进 花 果 山

信息窗2—野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学习有关0的加法,巩固加法的意义和基本的口算方法。

3、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和有关0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4、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5、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问题意识,进一步理解体验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小猴子们和小朋友来到了花果山,玩的可高兴了,可是小朋友玩累了,他们准备开始野餐了,小朋友想知道他们都带什么好吃的了吗? (出示投影片:课本31页的野餐图) 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

1、师: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带什么了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组长要分火腿肠了,他提了一个问题: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呢? 你能直接算出需要多少根火腿肠吗? 那到底有多少个学生呢?

学生观察画面,对图画有一定的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先自己思考 ,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看看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就知道需要多少根火腿肠了 学生自己列算式,可能会 列出两个算式: 4+3=7(个) 3+4=7(个)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直接切入课题

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步锻炼学生的换位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活动二:

刚才我们知道了每人分一根,需要7根火腿肠,那你们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师板书问题

师:你想解决哪个问题? 再仔细看图 学生可能会提:

4、

一共有几只小猴? 2、一共有几个桃子? 3、一共有几罐饮料?

4、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朵?

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尝试列式计算,再交流算法

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掌握0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活动三: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做个伸手指列算式的小游戏,怎么样?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跟老师一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同桌两个小朋友每人任意伸出几个手指(最多伸5个,不伸表示0)说出你们俩手指数相加的算式,谁抢先说对谁就赢。 刚才小朋友做游戏抢答的非常好,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算式卡片,不知小朋友能不能直接说出得数呢? 同桌俩做游戏

出示:4+1=

5+4= 1+4=

4+5= 6+2=

2+6= 6+0=

0+6= 让学生齐答或者开火车回答

通过练习,加深有关对加法知识的理解,以及加法口算的速度. 加深对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便变的理解. 活动四:

小朋友真厉害,相信做书上的自主练习肯定不成问题,是吗? 打开课本第33页 第1和第2题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高兴吗?为什么? 先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让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课后反思: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3——游水帘洞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表述自己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10以内数的减法实际问题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投影图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提出的什么问题。 2你能指着画面具体说说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 二 解决出现的问题。

1自己利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好吗?自己试试看。 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3小组在全班交流。 4教学减法算式。

从7里面去掉4,用减法计算。你能试着写出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减法算式,7-4=3,介绍“—”符号,教读算式,生练读。 三 继续解决问题。

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跳进洞里几只猴子”,你会列式吗?反馈并订正。 3“树上还剩几个桃子”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答。 四 扩展练习

1你能在小组中说说图意吗?该怎样解答? 2自主练习的第2题与同位说一说该怎样解答? 3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小鸡回家,看看那位同学能够帮助小鸡回到自己的家。 五 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4——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减法。

2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算式。

教学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算出得数,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棒、师准备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 导入:

在花果山上有一群猴子,有一天他们下山来,看见一棵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就提着篮子来摘桃,你想知道小猴子摘桃子的结果吗?请看投影片。 二 、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自说说,然后小组内交流。 三 、引导学生看图,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悄悄说说。同桌互相合作学具解答自己刚才发现的问题。

四、 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发现的问题。 生说算式,师板书。

五、 操作学具 通过学具操作,着重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0的含义,体会一个数减去0得数还是原数的道理。

六、 扩展练习

1、同桌互相说说40页第1题的图意,并列出算式解答。

2、谁能又准又快地计算41页的第2题。

3、小组讨论第3题,根据图意如何列4个不同的加减算式。

4、看图能正确流利地讲一个有关的数学故事。(小组合作探讨)

七、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6——小猴学钓鱼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2、能从实际情境中,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并能用所学的10以内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算法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习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出示课件

(一)小猴学钓鱼。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 谁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讲一讲图中的故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 学生能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入对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 活动二

1、你能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吗?

3、那一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4、列式计算

你能根据刚才摆的方块列出算式吗?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图意的理解,想一想,算一算。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小方块来摆一摆,从5个里面拿去3个再加上1个。

2、用5个方块加上1个,再减去3个。

3、直接口算答案。

学生尝试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列的算式有: 5-3+1

5+1-3 (并口算出结果) 学生能通过操作学具先进行独立的探索。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5、谁能说说算式中各数代表的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格式表示运算顺序。 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 活动三

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可以用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列式)

2、谁能说说鱼缸里小鱼的条数是怎么变化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理解有困难的可以根据图意摆学具,再列式。

学生列出3-1+2=4或 3+2-1=4都是合理的。

学生用“先算„„后算„„”的格式表达运算顺序。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巩固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 活动四—自主练习 第1题

看图想一想小朋友手中现在有几个气球? 第4题

小羊可以踩哪些石头过河? 第6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 全课总结(略)

通过解决问题,来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 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方法。

进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综合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维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都可以。 激发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只要学生编得合理有趣,都要表扬鼓励。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教学例题 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特别有趣。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片,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在――找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请多位学生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题: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让学生熟悉类似的事物,为发现规律作好准备。 活动二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本校有规律排列的景物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思考,一边与其他同学讨论。 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发现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解决问题

1、涂涂画画

2、填一填

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4、想一想,画一画。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5、找规律。

6、请你按2-10的顺序走。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一题图,前两小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小题学生讨论完成。 完成后请三位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二题图,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请多位学生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做的,并说明其中的规律。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四题图,学生可独立思考并完成。 完成后请一位学生说一说自己接着画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五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请有代表性的不同小组上台交流。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六题图。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情况,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独立完成。

请多位同学上台交流。 能正确做出并说明理由。 能够很快找出题的规律。

能独立思考,不盲目做题。找出正确规律。 能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能仔细看图,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尽可能找出更多的路来。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能说一说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能举出实际例子。 知识扩展

“我们已经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请你找找我们身边这些物体的规律。” 进一步体会事物各自的规律。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备课 第一课时

课题: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7-58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对实物的辨别过程,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小朋友在家里都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过搭积木的游戏。屏幕显示:小朋友搭积木图。同学们想不想搭积木?现在,我们也准备了一些积木,同学们想搭什么就搭什么,看你还能发现什么,看谁发现的多!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一)拼一拼,搭一搭。

(学生小组间可合作进行操作活动,然后汇报拼搭出的形状,并说明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同时放音乐,增强氛围,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进行汇报。

生:旅馆、幼儿园、别墅„„

师:你们搭的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你们在搭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生: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师:你们在搭积木的时候,是不是发现有些积木特别爱滚动?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 生:球、圆柱。

师:从积木中找出形状不规则的积木,教师一边示范一边指点学生找。我们一块研究剩下的积木。据你搭建积木过程中的观察分分类。

(二)分一分。

学生分组分类,教师指导。 指名学生分类,投影显示。 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原因。

学生甲:长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长长方方的。 学生乙: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正正方方的。 学生丙:球的形状象个皮球,面是曲的。

学生丁:圆柱的形状像个筒,它的两头是圆的,它上下一样粗,它的中间圆的,很光滑,像个柱子。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拓展应用。

学生拿出学具盒放到面前,打开。

教师:里面有没有这四种形状的物体?有圆柱吗、球、长方体、正方体吗? 让学生数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面前。

师:用8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看谁搭的好?

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对于学生的摆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师:用8个小正方体,能摆一个更大的正方体吗? 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 要求学生把学具收拾好。

师:这四种形状物体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屏幕出示。 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些形状的朋友吗?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有这些形状的朋友。可见,认识物体的作用可真不小!”

(四)课间休息

1、“老师说四种物体的形状,你来想他们的模样。”同时放音乐。

2、教师说名称,让学生从桌子上摸出这些物体,举给老师看。

3、请学生在封闭的口袋里摸,并说出它的名字。

4、小组之间进行摸物体游戏。

三、教师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师生共同总结。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59页第2题。 教后札记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第2课时

课题: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练习课 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60~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复习导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立体图形,下面请与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并从学具中找出相应形状的物体。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说一说,你想怎样摆下去。

此题是找规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正确答案,并说出理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如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2、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分类练习旨在对前面所学的分类知识进行巩固。 可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组圈出来。圈完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要重视对第

三、四组物品分类的练习。

也可让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圈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

通过摆方块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巩固所学知识。练习时,可让学生照着练习中提供的形状先想一想,再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摆出其他的形状,然后想象着数出方块的个数,并交流各自的数法。

补充练习:教师教学用书79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进行评价。 整理评价

1、完成“我学会了吗”,数一数、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地分类数出各种形体后,填写简单统计表。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2、丰收园。

说说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用到过我们所学的知识吗?今天你的表现怎样? 课外作业

用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搭出你想象的物体,并介绍给你的同伴听。 观察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 教后札记

1、通过练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五、海鸥回来了教学设计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第62--63页,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

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与计算,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嗨!圣诞节快乐! 有一伙人在四处打听你,还说逮住你不会轻饶你,他们一个叫财神,一个叫顺利,领头的叫幸福!我问过烦恼了,它根本不爱你,还说永远不理你,让我转告你不要自做多情!还有健康让我带封情书给你;它暗恋你好久了并且一生不变!提前祝你:新年快乐要发给二十个人你这一年就会财源滚滚,如果删除不发,那你这一年就会破财。发吧!我也被逼的,谁叫你人缘好情,引入课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大海吗?今天老师领你们到海边去看一看,好吗? 教师出示:“海鸥回来了”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看到图,你想知道什么?提出你们的问题。

学生看挂图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根据图片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 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水中有多少只海鸥? 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学生自己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并汇报自己的结果与过程。教师可提倡学生多种数法,只要数的正确就可以。

2、教学认识11和数位 (1)、如果用一根小棒表示1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多少根小棒?同学们快来摆一摆,摆完后并观察小组内各同学摆得是否与你的相同?若有不同,你认为哪种摆法好,为什么?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体会比较可能想到把10根放在一起,1根独放,这样便可以一眼看出11根。

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出10根在一起,1根独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认识。 (2)、学生看着展示结果说一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10根表示1个十,它对着的位置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十位”。十位表示有几个十,这1根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个位”,个位表示有几个一。 (4)、怎样用计数器表示“11”呢?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拔珠表示,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教师最后总结: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拔1个珠子,这1个珠子表示1个十;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拔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 (5)、教学“1”的写法

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1个一,在个位上写1。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出较好的展示给学生们,其余同学模仿书写。

3、教学认识19 我们来看“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学生可以数一数,摆一摆,拔一拔。然后分组汇报自己的发现与意见,讨论怎样一看就知道“有多少只海鸥?”那就写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练习“19”的书写,

4、教学20的认识

刚才天空中有19只海鸥,现在又飞来一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鸥呢?学生数一数,答20。那20,我们应怎样摆,怎样拔?学生操作。可能出现1个十和10个一组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1个珠,而在个位上拨10个珠,也可能出现在2个十放在一起,或要计数器的十位上直接拨2个珠,这样教师要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要善于思考,找出最快最好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小组内拨珠比赛,一个小朋友说

11、12„„20,其余小朋友拨珠。

2、找朋友。教师发给学生数字卡与1个十和3个一,8个一和1个十,2个十,1个十和6个一,1个十和1个一,分组活动找到自己相同的朋友。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还想了解什么?请学生上台说一说,讲一讲,写一写,画一画。

教后记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

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与计算,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64页,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教学过程:

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及各部分名称

师:小朋友看,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表示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回答:有12位。

师:看,现在又从远处跑来了3位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同学们根据以前我们的知识,能否列出算式?

1、摆小棒

学生可能列出12+3= 和3+12= 两种算式,那么这两个算式哪个正确,我们看它们结果是否相同,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可能一根一根的摆放,也可能把10根放在一起,2根放在一起,然后把3根放在2根边,加起来共计15根,也就是12+3=15。也有部分学生先摆3根,再摆2根,最后放10根,也是15。即3+12=15。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有摆放小棒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提示。学生说出自己计算过程:2+3=5,10+5=15,3+2=5,10+5=15。

2、计数器

学生拨计数器计算12+3= 或3+12= 。学生独立拨,小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拨法,然后汇报加的过程。

3、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板书12+3=15。12有名字叫加数,3的名字叫加数,15的名字叫和。因为12叫加数,3也叫加数,因此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12+3=15, 3+12=15。(板书:加数+加数=和)

二、20以内不退位减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小朋友看,岩石上原来有17只海鸥,飞走了4只,现在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13只)是怎样得出来的?小朋友根据以前减法知识,能否列出一个减法算式?

1、摆小棒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17-4= ,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摆一摆17减4等于几? 生:我摆17根,再在17根里拿走4根,剩下13根,也就是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生:我摆17根时,10根一起,7根在一边,我在7根中拿走4根,剩下3根,再用10根加3根就是13根,即7-4=3,10+3=13,所以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2、拨计数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展示自己拨珠的过程,并选一名学生汇报自己小组拨珠的过程。

3、20以内不退位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都知道17-4=13,在加法中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减法中有没有呢?有那么叫什么呢?

17叫被减数,4叫减数,13叫差,即被减数—减数=差

三、估算

教师出示小方块,请学生看看,说说大约有几块,学生回答,4块、5块、6块,那么我们再来数一数,1块、2块„„5块。教师再出示一大堆方块,请学生根据以上经验,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块? 生:30块 31块 40块 45块 35块 那么我们让一名学生上来数一数,共计多少块? 5块、10块 „„ 40块

象这样我们从实际出发,用眼看大约有多少的过程叫估算。

四、巩固练习 估一估,数一数 65页第5题

五、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教后札记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65—67页,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提高准确率。

2、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认识记数单位“ +” 和“—” ,明确11—20各数是有两个数位组成的。能正确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明确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数数,稳定情绪。

1、从0数到20,从20数到0。(建立数序概念)

2、男女生做接数游戏,可以2个2个的数或3个3个的数。(建立规律概念)

3、师生共做说写数游戏。教师说数,学生写数。(使学生养成认真听、写数的习惯)写后同桌交流。

二、教师操作,加强数位练习

1、教师用计数器拨数,学生说出所拨数及数位。

如教师拨17,学生答17的个位上是7,表示7个一。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反复练习,增强数位、数的组成及数的意义的认识)

2、师生做猜数游戏

①1个十和5个一是(

)

②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这个数是(

) ③比14大,比16小的数是(

) ④13的左边是(

)右边是(

)

三、学生操作,加强交流意识

1、学生用小计数器,每人拨一个数,并比较大小。 如,甲拨15,乙拨18。 甲说我的15比你的18小 乙说我的18比你的15大

......

2、学生用学具数字卡片做猜数游戏(20以内)

如,学生甲出示卡片11,学生乙说我要出的数比你的大的多。甲猜20,19,18......

四、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6--9题------全能练习

1、教师先指导每一个学生明确题意,再让学生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并重点指导学困生。

五、拓展练习(完成67页图画内容)——拓展思维练习

1、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都画的是什么?

2、估一估大海里的海鸥和船只各有多少只?

3、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愿意试试吗?老师愿意随时帮助你!下节课我们继续共同探讨。 教后札记

继续练习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提高准确率。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全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 ”、“ ”、“ ”、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成中,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空间与图形。

通过事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认识几何形体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与同伴交流与合作中的合作意识。

3、统计与概率。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像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单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了解用简单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4、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方法;促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的好奇和兴趣,喜欢学习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材共有九个单元:快乐的校园、妈妈的小帮手、走进花果山、谁的手儿巧、海鸥回来了、有趣的游戏、小小运动会、我换牙了、雪山乐园。

教材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材难点:体会20以内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课时分配:

海底世界 „„„„„„„„„„„„„„„ 1课时 快乐的校园„„„„„„„„„„„„„„„„ 9课时 妈妈的小帮手„„„„„„„„„„„„„„„ 3课时 走进花果山 „„„„„„„„„„„„„„„„14课时 实践活动 „„„„„„„„„„„„„„„„ 1课时 谁的手儿巧„„„„„„„„„„„„„„„„ 2课时 海鸥回来了„„„„„„„„„„„„„„„„ 3课时 有趣的游戏„„„„„„„„„„„„„„„„ 3课时 小小运动会„„„„„„„„„„„„„„„„ 16课时 我换牙了„„„„„„„„„„„„„„„„ 2课时 实践活动„„„„„„„„„„„„„„„„ 2课时 雪山乐园„„„„„„„„„„„„„„„„ 5课时

海底世界(准备课) ——数数

教材分析

正确地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入学前,多数学生初步具有了数数的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这一内容的设计是想借助学生简单数数为线索,全面了解学生对计数、方位还有分类、大小、位置、比较、图形及观察、动手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情况的了解,为后面系统学习做准备。

教材以儿童画“海底世界”为素材,充满幻想、富有童趣的画面给人以震惊感,吸引学生主动地数物,在数物的过程中,展现各方面的经验,交流方法,表现个性,产生对数学的乐趣。欣赏“海底世界”这幅画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对一些有趣的动物,比如海马、水母,还可以简单说说它们的习性。接着引导学生独立数出自己喜欢的生物的数量,并给充分时间在同位之间进行交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注意学生是怎样数的,对于能够按顺序一一对应地数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让学生初步知道正确数数方法。同时,了解学生数数的差异,为后面教学确定合适的起点。

学生在联系生活数数时,要尽量拓宽范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联系到教室、校园、家庭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学生数各种海底生物数量的同时,要自然渗透分类、方位、大小、多少比较,一一对应、图形、统计等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已有经验。同时,也会使本节内容的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活动过程,展示已有的经验,为系统学习数学知识做准备。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用10以内的数数物体的个数是本课的重点。学生交流、怎样数数、按顺序一一对应地数数是难点。 课时分配:

海底世界(准备课)„„„„„„„„„„„„„„„„1课时

海底世界 教学内容:

教材以儿童画“海底世界”为素材——描绘出在惊人的深蓝色海底中,生存着巨大的鲸鱼、美丽的鱼群、可爱的水母,还有遨游海底的潜水员„„看图画认识数学课本,借助学生简单数数为线索,全面了解学生对计数、方位还有分类、大小、位置、比较、图形及观察、动手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情况的了解,为后面系统学习做准备。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数学书,知道什么是数学课。让学生独立数出图中生物的数量,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数数,了解学生数数的差异,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按顺序数数。 教学准备:

数学书、教学插图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每年夏天我们青岛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你觉得我们青岛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哪里呢?

教师:我们青岛建成了一个海底世界,你们去过吗?你觉得那里面怎么样?能不能把你看到的讲给大家听听?

教师:看来大家非常喜欢海底世界,你有没有把你看到的海底世界画下来呢?希望到过海底世界的小朋友画出您的海底世界。

有一个小朋友把他看到的画了下来,大家想看吗?

教师根据情况出示教学课件或者打开书同学们一起看海底世界的图片。

二、探求新知

充分观察图意

教师:我们到哪儿了?

教师板书:海底世界

1、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还有许多朋友,你想认识他们吗?咱们到海底去看看。

2、你发现什么了?指导学生认识条纹鱼、红尾鱼和黄尾鱼。 3.看来海底世界里面可真热闹,老师听

到小海马们在说: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赶紧站齐队伍,给小朋友们做出榜样。

你想加入到谁的队伍里面呢?听一听它们在说些什么? 4.在海底世界里最大的动物是谁呀?

(补充一些关于海洋的小知识)

鲸是地球上现存的动物之王,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它的体温和人类一样,鲸不能像鱼类那样长期生活在水下,它必须隔一段时间露出水面呼吸空气,否则它会被淹死„„

大家喜欢海豚吗?海豚非常聪明。同样的游戏,普通的猴子要几百次才能学会,而海豚只要经过20次训练就学会了„„

5.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这些动物的知识?

看来小朋友都想把自己看到的、知道的告诉大家,现在就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吧。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说完之后,再换过来。别人在说的时侯你要认真听,说完之后马上坐好。(教师巡回指导同位间的交流,重点进行“说”与“听”的指导,初步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二)进行简单的数数活动

1、你觉得海底世界中谁最漂亮?为什么?

2、想不想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你喜欢谁就来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数完后就举手告诉大家。(学生说对的及时给予肯定,特别是条纹鱼和黄尾鱼的数量说对的提出表扬)

3、“你来说,我来数” 和鼓励。

要求:同位互相说出一种小动物的名称,然后另一个小朋友数数它的数量。

教师巡回指导同位的合作。

三、小结。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海底世界,老师都不想走了,你们呢?不过咱还得回家把今天在海底寻到的宝物告诉爸爸妈妈呢! 作业设计: 数数给家长听,数一数家里有几口人,有几只喝水的杯子,吃饭时用几双筷子,自己有几颗牙齿? 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简笔画及相应数量

课后反思

一、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幅好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数10以内的数,读、写10以内各数,10 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及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教材选取以儿童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为素材,通过“科技小组活动”、“老鹰捉小鸡”、“拔河比赛”、快乐的课堂“四个学生感兴趣的综合信息图组成的“情景串”,让学生在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通过操作活动,“老鹰捉小鸡”情景图以及自主练习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和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是本单元的重点;

写1-10各数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分配:

“科技小组活动”情景图以及自主练习——————2课时

“老鹰捉小鸡”情景图以及自主练习———————2课时

“拔河比赛”情景图以及自主练习————————2课时

“快乐课堂”情景图以及自主练习————————2课时

我学会了———————————————————1课时

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

教学内容

学习1-5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 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按照学生形成数概念的规律教给学生认数。在认数的同时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会写1-5各数。学会数的分与合。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1—5各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能分类数出1—5各数,能正确书写。培养学生的数数、认数和写数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数数习惯和尊敬师长的美德。 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按照学生形成数概念的规律教给学生认数。在认数的同时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会写1-5各数。学会数的分与合。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1—5各数的问题。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愉快的科技小组活动时间开始了。同学们,科技小组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正在做什么呢?

二、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认识1-5各数

同学仔细看图,数数地上有几辆坦克?(学生先独立认真数,再合作交流)

地上有飞机吗?那么一共有几架飞机?(同位合作数数)

有几个小朋友在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数得一定很快)

同学们数的又对又快,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先独立数数,然后同位合作。(草地上有几辆坦克,图上有几枚火箭,草地上有几名小朋友?有几辆小汽车?还有4课树)

老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同学积极问题。

小结:刚才同学们数的很对,提出的问题也很好。草地上有1辆坦克,图上有两枚火箭,3辆小汽车,4棵树,天上还有5架飞机等。

1表示有1辆坦克,2表示有2枚火箭,3表示有3个小汽车,4表示有4棵树,5表示有5架飞机。

点拨:同学们思考一下,

1、

2、3等还可以表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可以同位讨论,可以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说:

1、

2、

3、

4、5等可以表示物体的各数。

过渡:我们已认识了1-5个数,那么这些数怎么写呢?

三、学习1-5个数的写法。 1.教学数字“1”。

(1)图上有1辆坦克,我们就用1根小棒来表示。(教师根据图片上物品的数量,先出示1根小棒,让学生识别其个数)。

(2)(教师板贴1根小棒)我们还可以用数字“1”表示,(板书“1”)看看“1”像什么?

(3)领读。

(4)谁能说说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1”表示?

(5)认识了“1”,可是怎么写漂亮呢?(教学写法,特别强调它在田字格的位置。再带领学生练习) 2.教学数字“2”。

(1)教师在原来的一根小棒的基础上再加一根小棒,提问学生现在有几根小棒了?

(2)这两根小棒我们可以用数字“2”表示。看看数字“2”像什么?

(3)看看我们快乐的校园,想想还有什么可以用2表示?生活中,想想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2”表示?

(4)你们仔细看“2”应该怎样写,一会看谁写的漂亮。(注意强调“2”的笔顺和在格里所占的位置)

3.教学数字

3、

4、5。

我们认识了数字朋友

1、2,那谁还能用其它的数字来表示画里的事物?

出示小棒,由学生自己摆出

3、

4、5,判断后齐读。老师示范板书,请同学们仔细看。

小朋友们在自己的练习本里写一写。

4.看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 5.小结。教师领读1——5,然后学生书空一遍。

学到这里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引导学生把问题放到问题口袋里。

四、自主练习。

把四个小方块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独立思考,把数填在书上。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并会写1-5几个数字,回家后写给爸爸妈妈看好吗? 作业设计:

观察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 板书设计:

快乐的校园 ——科技小组活动 1 2 3 4 5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第

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对1-5各数认识。学会数的分与合。在认数的同时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的数数、写数是重点。正确、熟练的进行1-5的分与合是难点。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后你观察图后,又有什么问题吗?

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反映最快。

二、巩固练习。

1、请学生说出身边的什么物品可以用数组表示。(结合第五题)

(同位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圆片(老师说几个数字,学生相应的摆出,可以同位合作,可以小组合作)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1)教师讲明题意后,学生自己连线,教师巡回指导。

(2)集体订正答案时,让学生说说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

(3)让学生按顺序数数,先正数再倒数,教师说单数,学生说双数,或教师说双数学生说单数,一定达到熟练的程度。 2)出示第2题。

(1)教师出示1个手指头,问:1个手指头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教师板书。用同样的办法让学生说出10个手指头分别用数字几表示。

(2)学生一边用手指表示,一边口说数字,达到熟练的程度。

(3)在空着的田字格里学生练习书写1——5,在书写之前先让学生书空。 3)出示第3题。

学生先观察,再动手数,最后写一写。(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小圆点表示1,用一个算盘珠表示)

(同位之间边做边说,最后比一比谁写的最漂亮) 4)出示第4题。

学生先观察,再想一想,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帮助理解和记忆数的组成,最后完成填空。 5)出示第6题。

学生不仅会涂色,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数字是多少,然后再涂色 学生可以讨论再回答。 6)独立完成第7题。 7)出示课本第7页的图。

学生认真观察,天上大约有几只鸟?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分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回答。(你是怎样想的?)

继续看图,同学们,你还可以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开阔思路)

(树、鸟、人物、小石头、花、蘑菇等)

三、总结。

同学们学的比较好,把课堂学的讲给父母听。 作业设计

练习说2——5各数的分与合。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练习) 挂图(课本第7页第6题)

课后反思:

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

1、

2、

3、

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

1、

2、

3、——10可以表示第

1、第

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板书设计:

6——10各数的认识和写法

挂图 田字格黑板(

6、

7、

8、

9、1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第

10、11页 教学目标:

巩固6-10各数的读写。学会数的分与合。深入理解几、第几。在认数的同时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是重点。规范写数是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谁的数的学习学的最好,你们愿意挑战吗?

二、巩固练习。

1、请学生说自己的教室在几楼几室,自己的家住在几号楼几单元。(同位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

2、摆一摆。引导学生摆圆片(老师说几个数字第几摆什么样的,学生相应的摆出,可以同位合作,可以小组合作)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指名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2)出示第2题。

学生先观察,再动手做,最后写一写(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小圆点表示1,用手指表示一根指头)

(同位之间边做边说,最后比一比谁写的最漂亮)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4)第4题

先引导学生搞清题意(强调“从上面数”),找出第几条是红色,青色,紫色,再说一说黄色,绿色,蓝色分别是第几条,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第5题。

根据数来涂色。提醒学生要认真仔细。

学生不仅会涂色,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圆片的排列规律(上下、左右,渗透单、双数)

学生可以讨论再回答。 6)第6题。

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请你仔细看图,说说图上都画得什么?

你能找出下面画的小鸟在什么位置吗?我们帮这些要回家的小鸟排排队,数一数数好吗?

引导学生填空,并且比较两个数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讨论:括号里的两个数(有“4”只,排在第“4”)的意思一样吗?

(表示数来;表示顺序) 7)第7题。

按顺序写数,写完后齐读一遍,在指名说说4与6之间是几,5的两边是几等。学生按顺序写数(从1——10和从10 ——1 比一比谁写的最漂亮) 8)第8题。

填空,练习数的组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摆一摆。

出示2-10的分与合卡片,学生开火车练习。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练习,我们能准确的区分几和第几,并学到了分类、找规律的知识,继续努力。 作业设计:

思考课本的思考题目看谁最棒 板书设计:

几、第几(练习) 挂图 贴图片

课后反思:

信息窗3-----拔河比赛

教学内容:

学习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识=、〉、〈的意思,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比较、理解、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喜欢数学。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的意思,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拔河比赛”情景图,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认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认识=、‹›的意思及用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会用三个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比多、比少”是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理解“比多、比少”是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今天一起去看比赛吧

二、指导看图,引出课题。

1、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拔河比赛)

2、比赛为什么没开始?(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数一数,再回答)

3、指名回答:左边的人少。(强调:为了公平,两边的人数必须一样多)左边几人?右边几人?

4、指导学生用红、黄圆片代表小朋友来摆一摆。(学生可同位一起摆)

启发:左边9人,右边10人,哪边人多?哪边人少?

指名回答:9人比10人少,10人比9人多

5、指导学生读、写

9人比10人少,我们表示为:9‹10,读作:9小于10(‹是小于号) 10人比9人多,我们表示为:10›9,读作:10大于9(›是大于号)

6、同学们再仔细看图,想: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左边又跑来一个小朋友)

7、再指导学生用红、黄圆片代表小朋友来摆一摆。(学生可同位一起摆,提醒:左边又跑来一个小朋友)

点拨:左边跑来一个小朋友,说明两边的人数同样多。

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就是每边10个人,也就是:10=10,读作:10等于10。(=是等号)两边人数同样多,可以比赛了。

三、拓展练习

再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哪边啦啦队的人数多?(学生分组合作,边观察,边数数,完成课本第13页的练习)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会用三个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课后多看看书,想一想课堂上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对“问题口袋”说吗? 作业设计:

和爸爸妈妈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拔河比赛 9〈10 10〉9 10=1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填数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提高练习的速度。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愿意在学习中合作。 重点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按一定顺序填数。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后你观察图后,又有什么问题吗?

二、巩固练习。

1、请学生说自己有几支铅笔,并和同位的比一比。(同位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比多、比少

2、摆一摆。引导学生摆圆片(老师说,学生相应的摆出,可以同位合作,可以小组合作)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指名说一说。

比较5和3的大小,4和4的大小。学生用学具摆5和3,说一说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在摆的过程中强调一一对应。用同样的方法比较4和4的大小。在学生说完后填空,要求书写认真。

学生独立完成(认真书写符号和数字) 2)出示第2题。

比较数的大小。教师出示5和3,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鼓励学生用学具摆。学生先自己摆,遇到问题可以问小组中的同学。集体交流时,指名用磁性板摆给同学们看。 3)出示第3题。

先写数,再比较数的大小。先让学生说有几片树叶,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填数。集体订正时用实物投影出示。 4)出示第4题

学生认真观察,同位说一说,再涂一涂,最后比一比(引导学生做出多个答案,因为,苹果有5个,要涂梨比苹果少,可以涂1个、2个、3个、4个) 5)出示第5题

画一画。先让学生说前三个蘑菇中各有几个圆圈,多读几遍数字,发现数字排列的规律,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应给与引导。学生根据规律自己试着画圆圈,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教师进行小结。做完本题后,教师可以出有双数规律的题让学生练习。

6)出示第6题“玩一玩,比一比”

玩一玩,比一比。教师创设情景,小朋友们玩游戏,学生们数出自己手中的石子,同桌两个人比较谁手中的石子多。教师指名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强调要一一对应的摆。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数字让学生再一次摆,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把答案填到书上,注意写字姿势。 7)第7题

填空,练习数的组成。

8)出示“聪明小屋”综合练习题

聪明小屋。想一想,怎样使两块草地上的小鸡的只数变得同样多?让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想办法,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用摆学具的办法,但不要求方法统一,可以在左边加上两只小鸡,也可以从右边去掉两只小鸡。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练习,我们能准确的比较两个实物的多与少,在书写中同学们还要努力, 作业设计:

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漂亮 板书设计: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 ()比()多 ()比()少 ()和()同样多

课后反思

信息窗4-----快乐课堂 教学内容:

学习有关0的知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0”的意义,会从0数到10。正确认识0,会读会写。培养学生的数数、认知和写数的能力。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0的意义,正确书写0是重点。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器、带0的东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有关0的知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0”的意义,会从0数到10。正确认识0,会读会写。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0的意义,正确书写0是重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苹果树图(树上有10个苹果),让我们来帮他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苹果。一边数,一边在黑板上写数,起到复习的作用。

二、指导看图,引出课题。

1、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1)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摘苹果游戏)

2、再观察台前的同学和黑板上的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再回答)

3、指名回答:把摘下来的苹果按顺序排好。(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

小朋友把树上的苹果都摘下来了,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

4、分组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点拨: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树上由10个苹果到现在的一个也没有)

5、学生分组摆小图片(老师说,学生摆,最后再取走小图片,强调:一个图片也没有用0表示)

三、指导学生写0 我们怎样写0呢?

教师边示范边讲清笔顺的要点:0一笔写成,写的要圆滑,尤其是拐弯处。

带领学生书空几遍,然后在书上按虚线字描写。

四、认识生活中的0。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0的用途可大了呢?你们在哪里见过0?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看这上面有没有0,他在什么位置上?然后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0,再找1,接着找

2、3 一段一段数到5。

2、讲述:在直尺上,都是从0开始的,0表示一个起点。请你给这些数排列一下位置顺序。(0、

1、

2、

3、

4、5)

3、观察温度计。引导学生知道0可以表示分界线。

五、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有几个盘子?第一个盘子有几个苹果?第二个呢?第三个呢?第四个盘子有没有苹果? 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做17页的1-2题

六、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数字0,0可以表示什么?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可以占位,可以表示分界线,可以表示起点。 作业设计:

找找生活中的0 板书设计:

认识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17-19页。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0”的意义的认识,能熟练的从0数到10,规范写0。培养学生的数数、认知和写数的能力。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0的意义,正确书写0是重点。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拿出自己的直尺,找一找0和0往后的数,按顺序说出是几,再从0读到5。

2、说说在哪里还见过0 ,联系自己的生活小组交流。

二、练习:

1、第3题

可能剩几个?先进行演示,再写数。

2、第4题 让学生先弄懂题意。

按要求涂色,要求认真仔细。

指名说说,小于5的数有哪些?等于5的数有哪些?大于5的数有哪些?

3、第5题

看图,数数有几根筷子?是几双?

引导学生两个两个地数。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4、第6题

找出规律,再贴图。

5、第7题

1)看图,让学生回忆自己滑滑梯的经历,说说完这种游戏的规则,明确最上面的先滑,排在第一位。 2)按要求填空。

三、学习“你知道吗?”

介绍古时用小棒表示数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积累数学小知识,做数学小博士。

四、练习书写

1、学生练习书写0——10

2、老师及时加以指导

3、表扬书写好的同学 作业设计:

找一找生活中的0 板书设计:

0、

1、

2、

3、

4、

5、

6、

7、

8、

9、10 课后反思:

你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20页 教学目标:

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以学生练习为主,注重学生的能力。 教学准备:

磁性黑板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数、认数、写数,你们学的怎样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复习:

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先分小组说

集体交流

三、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

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房子,小鸟,花朵„)

这些分别在哪里?

指名到黑板上来指一指。然后同位相互指认一下。让每个同学都知道这些东西分别在什么地方。

你能数数他们有多少吗?

(同位互相数数)

2、前后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3、导入:刚才我们把图画上的东西都数出来了,同学们数得真棒!打开书,你能试着把这个表格填上吗?

学生填,教师巡视,注意纠错和指导书写姿势。

填完后,同桌互做小老师,互相检查。最后集体订正。

4、图中有几朵小花吗?(9朵)

点拨:从左边数第3朵是什么颜色的花?

指名回答后,学生独立涂颜色

指导学生为同位提出类似的问题(从右边数第5朵是什么颜色的花?)

四、鼓励学生看图后,提问题。同学们再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同学讨论)请一组同学上台说说。

五、引申练习。

同位相互数一数,都有几个鼻子,几只眼睛,几个手指头?

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有几盏灯?

你还能说出什么?分别有多少?想一想你的玩具,都有什么?分别有多少?

六、丰收园。

1、同学们,想想前面我们所学的知识,你都学会了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我会读、写10以内的数了;我认识了大于、小于、等于号了;我知道了0的含义了)

七、游戏。

(1)学生在上面围成圈转,教师说一个数,同学们就自己组成同样数量的一组。看看谁被挤在外面?

(2)排成一派,老师点第几个同学,那个同学出列,看谁反应的又快又准。小组内仿照刚才的游戏自己做一做。

八、指导学生做练习:学生做《基础训练》的练习,老师及时批改。

九、小结:同学们,通过练习,老师看得出你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把以后的知识学的更好,你们有决心吗? 作业设计:

在生活中找一找10以内的数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什么 教学挂图

课后反思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主要学习: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志士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单元设有的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么整理衣服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第二信息窗“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物品还可以比较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是本单元的重点。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是难点。 课时分配:

帮妈妈整理衣服及自主练习————————1课时

帮妈妈放衣服及自主练习—————————1课时

我学会了、丰收园————————————1课时

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3页,分类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建立分一分的概念和意识,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形式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重点)在分类活动中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难点) 教学准备:

电脑、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学前准备:回家帮妈妈整理一下衣橱,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整理的?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收拾一下衣橱,有那位同学想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问一问学生通过整理书橱,有些什么样的想法)

大家说得都很好,看来大家在家里也都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小明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现在,他也在家里帮妈妈整理衣橱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新课

1.出示挂图,你看,小明和妈妈正忙得满头大汗呢,床上的衣服可真多,都有些什么样的衣服?

妈妈说:小明,帮妈妈把衣服整理一下

小明可犯了难了,他是怎么说的?(怎么整理呢?)

你知道怎么整理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板书:分类)

2.同学们有那么多的想法,这证明这些同学都认真的动脑思考了,那么,现在你就开动一下你的小脑筋,帮助小明把衣服整理一下。

要求:1.自己做自己的,不要影响别人的思考

2.把要放在一起的衣服用直线连起来,并想一想,你为什么要这样连。 3.想一想,除了你现在的这种分法,还可以怎样分?(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4.谁想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5.小组交流。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还可以怎样分?为什么要这样分? 1)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 2)按上衣和下衣分; 3)按颜色不同分

6、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帮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样?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的结果就不一样) 7.(拿学生的书包)这是我们的书包,看一看,你能怎样分?(指生答)

在小组中分一分你们的书包,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要求:小组长掌握好发言的顺序,说的同学要一边说一边摆一摆

一个同学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他说的对不对

发言的同学说完了,小组同学可以给他提意见(例如分的对不对,什么地方要改一改) 8.按照我们刚才的方式,在小组中把你们的铅笔盒分一分。

9、点拨: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整理碗筷、客厅里的物品、各种书报)

小结:看,生活中处处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些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

问:那些是鸟类?用“0”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后请一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表示的,并说出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脚印吗?大人有大脚印,小孩有小脚印,还有什么样的脚印呢?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看,书上也有许多脚印,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下,分一分。

把同一类的脚印用直线连起来。

指生答: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这些脚印都是谁的?

小组交流:我是这样分的,因为„„

有没有别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说还发现了什么?

3、出示第三题。

想一想有几种分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作业设计:

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 板书设计:

帮妈妈整理衣服 (分类)

爸爸的、妈妈的、小明的

上衣、裤子、裙子

粉色、橙色、绿色、蓝色„„ 课后反思

帮妈妈放衣服(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6页,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长短,高矮,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长短,高矮,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教学准备:

电脑、学具盒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景进行导课。教师请三名高矮不同的同学到台前,提问:“他们谁高?谁矮?你能说说吗!”(小明比小红高,比小李矮)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对这三名同学进行了比较。”(板书:比较)

二、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小明帮妈妈整理衣服,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明帮妈妈放衣服。

三、出示图,图中画的什么? 1.小明和妈妈在做什么?

2、学生认真看图,想:怎样帮妈妈放衣服?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能出现的几种方法:

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放;

按上衣和下衣分来访;

按颜色不同放

5、小明说了一句什么话?

妈妈怎么说的?

问:小明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多的?

讨论。

交流。说一说,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怎样?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怎样?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怎样?

6、谁的衣服长?谁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比小明的衣服长。)还可以比什么?

(学生认真看图,回答比轻重、比宽窄、比大小) 7.大家看,哪一个柜子是爸爸的?

哪一个是妈妈的?哪一个是小明的?

看一看,爸爸的衣服和妈妈的比,谁的厚?谁的薄?

妈妈的衣服和小明的比,谁的厚?谁的薄?

爸爸的衣服和小明的比,谁的厚?谁的薄? 8.看博古架上的物品,分别有什么?

讨论一下,哪些物品之间可以比较?比较什么?怎样比较?注意引导说出:谁比谁{轻重。高矮。长短,大小,宽窄,粗细,远近,多少}

交流一下。

四、巩固练习。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可以来比较的?

怎样比较?说出来。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作业设计:

对自己铅笔盒的铅笔进行比较

回家与家人比较年龄、自己的衣服与爸爸妈妈的衣服的长短。请家人给你评价。 板书设计:

帮妈妈放衣服 (比较)

厚薄、长短、大小、轻重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吗?(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及“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长短,高矮,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出示挂图,学生观察大树的变化,比较物体的远近、宽窄,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重点),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具盒、电脑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长短,高矮,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二、自主练习 1.第1题。

哪本书最厚,画“√”,哪边书最多,画“Ο”。

独立画。

纠正答案。 2.第2题。

这道题是通过天平称物体重量来比较轻重的、要求重的画“√”,轻的画“Ο”。

第一组比较。

看图,哪边的天平浮上去了,就是轻了,哪边的天平沉下去了,就是重了。

第二组比较:

观察一下,是几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的。

然后判断出一个红萝卜比一个青萝卜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第3题。

哪团线长些?请画“√”。观察图,你还能比什么?

自由讨论。 4.第4题。

是小朋友与妈妈、弟弟比和手长短的画面。

练习时,可以组织学生当作实践活动来做。

由老师,大同学,小同学进行比较,在两两比较的基础上,最后通过推理得出谁的手最长,也可以利用学具或观察身边的物体进行类似的比较。 5.第5题。

对物体的比较,有直接比较,还有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推想比较。 在比较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在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不同的物体的轻重不一定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比较一下,看一下,谁拿哪个球最合适、

指名说出理由。

三、出示挂图“我学会了”,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他们再做什么?(同位互相说说)

2、前后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3、那棵树高?那棵树细?(指名学生回答,及时评价,鼓励做得好的学生)

4、大树为什么受不了了?(小朋友太重了)

点拨:(渗透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四、鼓励学生看图后,提问题

同学们再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同学讨论)

请一组同学上台说说。

五、丰收园。

1、同学们,想想前面我们所学的知识,你都学会了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同学积极合作)

(我会比较物体的大小了;我会比较物体的轻重了;我还知道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点拨:看看我们的教室,你知道了什么?

在自己家里,你又知道了什么?(我们教室里你能比较什么。)

六、指导学生做练习。

学生做《基础训练》的练习,老师及时批改,同时拓展课外练习,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七、小结:同学们,通过练习,老师看得出你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把以后的知识学的更好,你们有决心吗? 作业设计:

与爸爸妈妈一起整理家里的物品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实践活动)

整理

比较:大小、长短、轻重、高矮

课后反思: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0的加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还安排了“探索规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树的位置的数不变,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不加减法式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进行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法解决,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分配:

来到花果山——————————2课时 野餐—————————————2课时

游水帘洞———————————2课时

小猴子下山——————————2课时

小猴子跳水——————————2课时

小猴学钓鱼——————————2课时

探索规律———————————1课时

回顾整理———————————1课时

综合练习———————————2课时

我学会了———————————1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到花果山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加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个故事,今天教师带领大家到充满生机的花果山,看一看花果山优美的风景。

二、新授

1.出示图,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讲的是什么事,都有些什么?{活泼的小猴,天上的飞鸟,云朵,游玩的学生,路边的鲜花}

2.交流:你能从这幅图上看出什么与数字有关的信息?

小结: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找到了天上有六只小鸟,树上有3个猴子,山上有2只猴子等等数学信息。

3.看图,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说了一句什么话?

那么有多少只猴子呢?

你怎么知道的?

独立思考。

同伴讨论一下。

汇报讨论的结果,

问:你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的?

指名说结果:

数一数就知道了。

问: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呢?

引导学生说出:

把3和2合起来。

问: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呢?

引导学生说出:

把3和2合起来。

把3和2合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师:把3和2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方法,10以内数的加法 列式:3+2=5(只)

读作:3加2等于5。

介绍加号。单位名称。

指导写算式。

指名读算式。

齐读算式。 4.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用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小朋友,你能摆出几根小棒?(先在第一行摆出3根)

第二行再摆出2根,看一看,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在计算加法时,如果不知道得数是多少,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得数。 5.图上还有什么?有多少呢?

怎么计算出来的?

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

口算结果。

6.打开书29页,填写书中的算式。

汇报交流具体算法。

天上的飞鸟,5+1=6(只)

云朵,1+2=3(朵)

游玩的学生,4+1=5(个)

路边的鲜花:2+2=4(朵)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说一说。

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作业设计: 口算20题 板书设计:

走进花果山

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天上的飞鸟,5+1=6(只) 3+2=5(只) 云朵,1+2=3(朵)

游玩的学生,4+1=5(个)

路边的鲜花:2+2=4(朵) 课后反思:

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到花果山(练习)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30页。 教学目标

巩固和是2-6的加法,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5以内数的加法。难点:30页第五题,让学生明白最终还是两个数的比较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谁能说一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指名说。

二、自主练习 1.第1题。

看图列算式,借助学具操作,边摆边说,体验加法的意义。

让学生先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交流为什么这样算。 2.第2题。

说说图意,说明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是什么,再列式计算。3.第3题。

口算练习,填写书中的口算算式。

纠正答案。

然后利用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形式口算。

小组合作补充练习: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自己想要说出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补充算式。

小组讨论:

说说得数是5的算式。

几加2的算式。 4.第4题。

看图列算式。先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是什么 5.第5题。

算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先让学生独立去做,然后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6.第6题。

指导算式的写法,告诉学生正确的占格,强调数字充满日字格才整齐、美观。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

2+1= 6+2= 3+6= 4+4= 8+1= 1+8= 2+5= 3+7=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2、巩固练习。 请学生说自己有几支铅笔,并和同位的比一比,再说说你们一共有几支铅笔(同位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 作业设计:

口算20题 板书设计:

走进花果山 得数是5的算式: 几加2的算式:

课后反思:

10以内数的加减法——野餐

教学内容:

课本第

31、32页的内容(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0的加法)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7-10的加法,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的规律,学习关于 0的加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有序地观察图中的信息并正确描述。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数的意义,提高口算速度。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课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课。同学们,有一些同学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游览花果山,今天他们就在山上野餐。看看他们都吃什么。

二、观察图画,体会和不变的意义。

1、出示挂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有一个同学在分火腿肠)

2、学生思考:每人一根,需要几根火腿肠?(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引导学生说出算一算有几个同学就知道了)

3、我们看看有几名同学?(7个)

4、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数出来的;左边有3个,右边有4个一共有7个;右边有4个,左边有3个,一共有7个;)

板书:3+4=7 4+3=7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发现了什么?(3加4和4加3得数一样)

5、再仔细看图,图上有几只小猴子?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引导学生感知算法多样化)

汇报时要让学生正确描述出如:左边的树上有6只猴子,右边的树上有3只猴子。

思考: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列式:5+0=5(个)(右边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用0表示)

拓展:6+0= 2+0= 10+0= 黄花和红花共有几朵? 4+3=7(朵)

两组饮料罐有多少个?

4+5=9(个)

三、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小朋友野餐,知道了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还进行了有关0的加法的学习,你们学的怎样呢?现在检查一下。

四、巩固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最后互相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练习,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填写结果外,再制成卡片经常性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

3、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自己要说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或补充。

三、总结。今天我们和小朋友们在野外野餐时,学会了哪些知识?

指名说一说。 作业设计:

1.看书31、32页并讲给妈妈听听。

2、口算20道。 板书设计:

野餐

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3+5=8(个) 5+0=5(个) 5+3=8(个) 0+5=5(个)

课后反思:

10以内数的加减法——野餐(练习)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课本第

33、35页4--11题,熟练“和”不变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7-10的加法,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的规律,学习关于 0的加法,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 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有序地观察图中的信息并正确描述。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数的意义,提高口算速度。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学生准备:5以内的数字卡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小朋友野餐,知道了“和”不变的规律,知道了0的加法的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1= 6+2= 3+6= 7+3= 1+3= 2+6= 6+3= 3+7=

3+0= 6+0= 9+0= 12+0= 0+3= 0+8= 0+5= 0+7=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 (0的加法,“和”不变的练习题)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

3、完成自主练习。 1)第5题。

学生独立口算,比赛。 2)第6题。

小老鼠找鼠标的情境。

先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弄清图意,做题。

屏幕上显示的是3+4=7,找出得数是7的鼠标与电脑连起来。

8.第7题。看图填未知数的练习。应根据右边算式的得数和已画好的图形的个数确定横线上还要画几个图形。 9.第8题。

小朋友踢足球的情境,练习找算式的得数。

练习时,要向学生说明做题的要求,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

足球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由几号球员踢。

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10.第10题。

看图列式计算牵牛花朵数。

先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提出问题,再根据题中提供的花的位置和颜色等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11.第11题。

看图讲数学故事。

加强指导,既要关注学生所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

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画面自编故事,然后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作业设计:

口算20道10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野餐

2+3=5 33页第一题

34页第7题 3+2=5 课后反思:

10以内数的减法————游水帘洞

教学内容:

“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信息窗3——游水帘洞“体会减法的意义,学习10以内数两数相减的算法”,教科书36—38页。 教学目标:

能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减法。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能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重点);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让我们听一首歌(课件播放:《西游记》录像),今天孙悟空来到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一起和孙悟空到水帘洞游玩吧。

课件演示水帘洞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板书问题)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信息图提出更多问题。(将所提问题适当板书或装入问题口袋)

二、动手操作,研究新知。

1.解决红点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

(1)引导学生明白解决问题需要寻找到的信息和条件。通过看图知道山上原来有4只小猴,跳进水帘洞1只,提出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要解决这个问题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行不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减法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动手摆一摆,理解减法的意义。

(3)小组交流算法,明确减法的意义:从4个里面拿走1个,还剩3个。

(4)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说算法,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从4个里面拿走1个”也就是“从几里面去掉几”,“用减法计算”。

(5)教学算式,写出算式:4—1=3;介绍“减号”的名字,请学生书空,理解减号的意义;读出算式:4减1等于3。

2.揭示课题,板书:10以内数的减法。

三、课间休息。

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回顾学到的“减法”知识。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解决两个绿点的问题。“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1)学生独立观察信息图、思考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巩固、理解减法的意义和算法。 2.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3.游戏:找朋友,根据老师出示的得数,找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五、全课总结。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 作业设计:

口算20道题 板书设计:

游水帘洞 山上还剩几只猴子?

4-1=3(只) 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5-2=3 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6-3=3

课后反思:

10以内数的减法——游水帘洞(练习)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课本第38页的题目。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通过练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雪山乐园(情境图)————总复习

单元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20-121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全册学习内容的总复习,对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归纳整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复习内容是: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图形与位置、分类与比较知识等。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是:用雪山乐园提供线索,通过解决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全册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所知、所能、所会有清楚的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复习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情境图,二是根据情境图的信息,按知识板块有中心向四周辐射回顾与整理的内容。三是配合回顾与整理的思路,精心设计的覆盖各个单元知识内容的综合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 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3、 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是重点。

2、 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是难点。 学与教建议

1、 充分利用综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按知识板块进行回顾整理。

2、 提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 教师要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 课时分配:6课时

雪山乐园回顾整理———————————————4课时

综合练习 ——————————————1课时 我都学会了吗?————————————1课时

第1课时

雪山乐园(整理复习)

课题: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回顾整理所学知识,课本第120页-121页 教学目标

1、 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 教学准备:

投影仪、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看,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雪山乐园”。你仔细思考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幅图画中包含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可以根据图画提出好多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吗?

二、整理复习“数的认识”

1、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很多同学,这幅图分成了5部分)

2、由中心板块引入。

同学们,我们先看中心板块“这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很多,雪山乐园里有很多数学知识,我们来解决一下吧!”

左上角的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天上有小鸟;树上也有小鸟;有很长的台阶;有大树;一个小女孩在数小鸟;一个小男孩在台阶上走„„ (很好,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谁能完整的把刚才的信息说一遍。(引导学生用一句完整的带数字的话说)

小鸟:天空飞着4只小鸟,树上有9只小鸟; 大树:有5棵树,左边有2棵,右边有3棵;

台阶:长的一段有10级台阶,另外两段都是5级台阶,(小男孩走到第10级台阶了)

„„数的真准确,你们是怎么数的?

我是一个一个的数的,即:

1、

2、

3、

4、„„ 我是2个2个的数的,即:

2、

4、„„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看来这学期真的成长不少啊,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3、一起来看一下有关小鸟的信息

天空飞着4只小鸟,树上有9只小鸟

在练习本上一起写出“4”和“9”,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选出代表汇报:

我发现天上飞的小鸟比树上的少,树上的小鸟比天上的多, (4<9,9>4);

我发现天上的小鸟和树上的合起来一共有13只;„„ 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还帮小女孩解决了“一共有几只小鸟?”的问题。

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我们是用加法算的:9+4=13(只) 4+9=13(只) 你们真聪明,老师都没想到。

我一起来写出数字“13”,看一下13 是几位数?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3吗?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3?

4、 男孩走台阶

一起观察小男孩在干什么?(登山,走台阶) 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有10级台阶,小男孩走到第10级了。 观察的真仔细,眼睛真闪亮。

一起找到第7级台阶,下面的7级台阶;第5级台阶,下面的5级台阶;第15级台阶,下面的14级台阶„„

三、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哪些知识?你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四、限时作业

学生先数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涂颜色时先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找出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这是一道“我说得数,你们摆算式”的小组活动(目的是进行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活动前先说明活动规则和要求,轮流出示表示得数的数字卡片,反复练习,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

第2 课时

课题: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20-121页 教学目标

1、 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知识内容,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 教学准备: 投影仪、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雪山乐园好玩吗?(好玩)想不想继续去玩?(想) 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

我们一起看一下雪山乐园的左下角,有什么重要信息?

二、 整理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学们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用完整的话说出来吗?

大树:左边有8棵,右边有6棵

小朋友:来了11个同学滑雪,看见了6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一共有几棵树?

(2) 王飞的后面还有几个小朋友? 大家提出的问题真好,我们一起来解决吧! 先看“一共有几棵树?”

思考:要求“一共有几棵树?”需要哪些有用的信息?用什么算式?

结果是多少?

左边有8棵树,右边有6棵树;要求“一共有几棵树?”就是把左边的8棵树和右边的6棵树合起来,用加法算式:8+6=或6+8=来计算。

用凑10法解决:

8 + 6 = 14 6 + 8 = 14 2 4 4 4

10 10 真棒,想的太仔细了。

(3) 解决“王飞的后面还有几个小朋友?” 哪位小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滑雪小朋友的情况?

今天一共来了11位小朋友滑雪,王飞是第6. 请11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大家看看谁是第6个。(**是第6个) 讨论:要求出“王飞后面还有几个小朋友?”需要怎样想? 学生汇报:需要从今天来滑雪的总人数11里面去掉我们从图上看到的(或王飞和前面的5人)6人,算式是:11-6 很好,真聪明。我们一起来算一下结果是多少?

11-6=5(人)

方法:凑10法;想加算减„„

三、 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又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感觉自己掌握的怎么样?

四、 限时作业

通过第一幅图提出“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复习20以内的加法,通过第二幅图“球场上人数的变化”,复习20以内的减法。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练习时,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也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分析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学生完成练习后,要强调交流。

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涂出来的是什么,比一比谁涂的漂亮,以达到启发兴趣的意图。

五、 课后活动

先给学生讲明活动规则和要求,注意要求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以及对数位的认识,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进行活动。(灵活运用数字卡片,进行数的排序、大小的比较等方面的巩固练习。)

第3课时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20-127页 教学目标

1、 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 “认识图形”知识,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大家喜欢冬天吗?(喜欢)老师也喜欢,因为冬天有很美的雪花。还可以堆雪人。大家想不想堆雪人?(想) 雪山乐园里也能堆雪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

二、 整理回顾

大家仔细观察右上角,你都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告诉大家吗?

有7个小朋友在打雪仗,5个小朋友在堆雪人。他们堆的雪人好漂亮啊!

观察的真仔细,老师也发现小朋友们堆的雪人漂亮,而且还发现这幅图里包含很多不同的形状。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底座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雪人的头是球形的,水桶是圆柱体的。 真是优秀的小小解说员。

三、拓展应用

在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呢?你喜欢什么?用橡皮泥捏一捏。

四、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又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感觉自己掌握的怎么样?

五、限时作业 、数一数 填一填

2、找朋友。(连线)

3、请你说一说。 你能说

状1

第4课时

课题: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20-127页 教学目标

1、 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 “分类、比较、位置”知识,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冰吗?(见过)知道冰能做成雕像吗?(知道;没见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雪山乐园里的冰雕好吗?

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

二、 复习“分类、比较”

仔细观察这幅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我发现有很多好看的动物冰雕:有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小鹿;我发现有4只小兔子的冰雕,3只小猴子的冰雕,小兔子比小猴子多;我发现冰雕园里小鹿比小松鼠高;„

小结: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用到了我们学过的“比较”的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学会了比较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你能用这些知识再比较一下图中的事物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 复习“位置”

1、 再仔细观察一下,图中除了冰雕还有什么?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小组活动)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发现冰雕后面还有小房子;房子的烟囱往上冒出白烟;房子的后面还有大雪山;冰雕右边有棵大树;大树上面有只小鸟;小鸟前面有只松鼠;松鼠下面有只小兔子。

大家一起看小兔子在干什么? (在吃前面的胡萝卜。) 太美了,老师闭着眼睛就能想象出你们描述的景色。

小结:刚才大家介绍的时候不自觉的用到了我们刚学过的“形与位置”的知识“前、后、左、右”

2、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3、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前、后、左、右”啊?说给你的同桌听。

四、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感觉关于“分类、比较、位置”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回家说给你的家长听。

五、限时作业

1、帮妈妈整理一下

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2、圈一圈

练习是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里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练习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充分的练习。

3、说一说,比一比

练习时,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选取素材进行大小、厚薄、远近、宽窄、粗细、高矮等的比,并引导用“谁比谁”表达比较的结果。

第5课时

课题: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27页 教学目标

1、 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知识,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仔细观察这幅海底世界的图,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海豚、各种颜色的鱼、海螺、贝壳、水母„) 请你把发现的信息用一句完整的话说给大家听:

水母:有3只水母鱼:有9只海豚:有8只

,有5只

贝壳:有7只虾:有3只

,2只

,5只,

水草:左边有7根;右边有6根, 珊瑚:2只黄色的,2只绿色的,2只红色的。

二、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集体解决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黄鱼和绿鱼一共有多少条?

2、原来有8只海豚,游走了5只,还剩几只?

3、一共有几根海草?

4、一共有几个贝壳?

5、比一比那种颜色的珊瑚大?海豚和鱼谁重?那种颜色的贝壳大?

6、说出图中事物都在什么位置?

7、把我们观察到的事物画成统计表。

三、小组讨论,集体解决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第6课时

课题:我都学会了吗?(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第一册126-129页

教学目标

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通过出示情景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投影仪、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在( ),同桌互相交流结果)

3、 第3题把每行种不同类的全出来 先观察,在动手圈,集体订正

3、出示第5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再交流,仔细看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我捡了13个贝壳,你捡了5个贝壳,谁捡的贝壳多,我送你4个以后,怎样呢?

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

4、出示126页第10题。学生先观察气球的颜色,找出规律,再涂色,最后讨论: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喜欢数学,数学很有意思;我在数学课上发言很积极;我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认真听别人发言很重要;我口算速度还要再提高。)

4、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处处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复习教案

李会芳 2015年1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复习教案

寻冬梅 2015年1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复习教案

张晴 2015年1月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备课

集体备课: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 大数知多少 时间:

地点:三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备课内容:

教材分析:这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万以上的数。这是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先从图书馆藏书册数切入,让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体会计数单位的大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然后以学生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为线索,灵活地将一些不同领域的现实性素材串在一起,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泛的空间,将数学知识有机地融入现实生活之中,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感知位值,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能正确读数。

2:通过经历数的过程,感知大数。通过知识的迁移,感悟大数的意

义,掌握读法。

3:在现实情景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重视课堂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数,体会大数的意义。 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三、单元学与教建议

1、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4、重视发挥评价的作用

5、时间安排:9课时

第一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1)

主备人: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对计数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作业: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万以内数有哪些数位?他们的计数单位都是什么? 你认识哪些更大的数?

五、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万以内数有哪些数位?他们的计数单位都是什么? 你认识哪些更大的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图书馆,好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 谈话:看了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认为十万册很多,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谈话:对!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大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建立数感 1.感知十万

(1)用订书钉感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十万很大,十万到底是多少呢?能说说你的想法

吗?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十万到底是多少。(课件展示订书钉) 1小盒是1000个,我们看看一大盒可以装多少个?一起数数。 也就是说10个1000个就是多少?(一万个) 二大盒有多少个?五大盒呢?(生答) (课件出示整盒的订书钉,共10盒。) 大家能跟着一起数吗? (2)用书感知

图书馆里有一本1000页的书。

10本这样的书可以包成一包。一包有多少页? 2包呢?3包呢?5包、8包、9包、10包呢? 学生跟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 (课件动态演示十包书排在一起的情景。) (3)利用计数器感知

下面我们请出计数器帮忙,再次感受十万是怎样形成的?从一万起,一万一万的数到十万。

学生操作计数器。可以小组交流着操作。 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十个一万是十万。 2.感知一亿

谈话:同学们刚才在计数器的帮助下,数到了十万。你还能往下数吗? 两人一组合作试着数。(可以借助计数器)

交流:

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数到了一亿,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知道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大约有10万册图书。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0个这样的图书馆大约有多少书?为什么? 生:一百万,因为10个十万是一百万。 谈话:100个这样的图书馆呢? 1000个这样的图书馆呢?

谈话:也就是说,要想拥有1亿册书,需要1000个这样的图书馆,你有什么感受? 生:一亿太大了!

谈话:图书馆里的图书宝宝还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资料,一起看看吧! (课件演示

①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 1000个正常成年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②照每天花10000元计算,要花完1亿元需要大约27年的时间) 学生惊叹。

③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绕地球三周半。) 谈话:让我们再来亲自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同学们都会数数,咱们从1一起数到10,好吗?

如果不吃不喝不睡,一直这样数下去,你们大约需要三年的时间能够数到一亿。

三、合作探究,自主交流

1.学习计数单位,填写数位顺序表。

刚才我们同学们数到了十万、百万、千万、亿,这些都叫计数单位。 我们以前也学过一些计数单位,你能说说吗? 亿后面为什么要加“„„”,你是怎么理解?

你能和你的同伴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说说计数单位吗?(小组交流) 每个计数单位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叫做数位。你能根据计数单位填好数位顺序表吗?(小组共同交流填写数位顺序表) 2.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同学们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这里面有个词很重要?你知道是什么吗? 什么叫相邻呢?能举出例子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十进制计数法式世界各国通用的一种计数方法。除了十进制外,还有二进制、五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和六十进制等计数法。如: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它只需用1和0两个数字就能表示所有的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2)

3.小组合作,研究数级的划分。 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一组大数。 (课件出示一组没有分级的大数)

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谈话:对,大数字这样放着感觉比较乱,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属于个级,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属于万级,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包括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学会了吗?

个级都包括哪些数位?万级呢?亿级呢?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谈话: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掌握了这么多的知识!下面让我们继续参观吧!

1.看谁先拿到借阅卡。

谈话: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可以先拿到借阅卡,大家有信心吗?

(1)一个数是由2个亿和3个千组成的,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尝试在答题纸上写。引导学生思考2个亿说明亿位上是2,3个千说明千位上是3。

(2)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什么? 学生快速回答。 2.参观图书馆文学角。

一个书架能放1000册书,,10个这样的书架能放多少册书?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的藏书量大约是10万册。美国国会的图书

馆大约有1亿册,相当于多少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的藏书量?

五、收获小结

谈话:同学们学得真快!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关于其它图书馆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

请你课下和你的小伙伴试着读一读,你也可以查阅各种资料和小伙伴研究这些数字的读法,好吗?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大数字等着我们去揭秘,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节课!

六、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2)

主备人: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对计数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游戏。 游戏一:数一数。

从九千八百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万零五百。 从九十七万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一百一十一万。 从三千万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 从十五万九千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二十三万九千。 从四百六十亿起,十亿十亿地数,数到五百二十亿。 游戏二:想一想。

(课件出示:一个2万人的体育场。) 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十万名观众的场景。 你有什么感受吗? 游戏三:说一说

你能用万以上的数来描述自己了解的事物吗?

真不错!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感受到,大数原来是这么奇妙!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呢?

二、新授 1.尝试读数。

谈话:昨天,图书宝宝给我们留下了一组资料。 (课件出示: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请仔细听,老师还有任务。 (学生试读,不对时教师进行纠正)

谁能来说一说这些同学是怎样读这些大数字的?

充分的让学生说读法,必要时可以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围绕分级、按级读数等方面进行说明。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谈话: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在读数之前分好了级,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进行读数。读含有几个数级的数,应对照数位顺序表,从高位读起。读亿级或万级时,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或“万”字。

老师还发现这些大数字里都有一些特殊的数字,你能找到吗? 谈话:对,谁能选择其中一个数字告诉大家0是怎样读的?你也可以先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观察0的位置,说说0的读法。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谈话: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

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读数练习

谈话:今天,图书宝宝又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

课件出示:花坛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共摆放约400000盆花。 永乐大钟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字数最多的大钟。 北京高科技蔬菜园的一株番茄结了15000多个果实。 2002年我国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大约有421000000个。

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你能接着提醒大家在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吗?

三、练习巩固

谈话:同学们学得真快。让我们一起闯关吧!~ 第一关:选择正确的读法。 100035 十万零三十五 十万三十五 40044000 四千万四万四千 四千零四万四千 第二关:读一读 10200 5006500 13500 10020 5065000 135003500 每组中两组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第三关:读一读 读一读图中的数。

读取计数器和仪表盘上的数据。 第四关:摆一摆,说一说

课件出示:500600 这个数字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可能会说5和6,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说5和6分别在什么数位上,代表多少,并引导学生说说数的组成。 请你用动手摆摆你的小卡片,考考你的小伙伴。 第五关:估一估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袋瓜子,请你估一估大约有多少粒?(可将瓜子置于托盘中,帮助学生寻找估计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一万粒瓜子大约有这样的几袋? 十万粒、一百万粒呢?

多让学生交流估计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估计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自己研究出了大数地读法,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闯关练习!真了不起!图书宝宝最后要送给我们一组世界之最,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世界上数字最多的大钟——永乐大钟铸了230184个汉字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2002年底已接近1300000000人 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每秒102500立方米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总面积约440000平方米 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埃及胡夫金字塔大约由230万块石块砌成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030米 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总面积约178680000平方千米 „„

谈话:看了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谈话:对,世界非常奇妙,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一定会揭开更多的奥秘!

六、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1)

主备人:刘钊凤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写出整万整亿的数和含有万级、个级的数。 (二)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按数级写数。 难点: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作业:搜集我国人口知识的大数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 交流信息,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我国人口知识的大数信息,谁先来汇报? (边汇报边找几个万以内的数让学生写出来。)你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

谈话:同学们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让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在阅览室查阅资料的情况吧。(出示窗2情境和信息)请同学们读出图中的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揭示课题:万以上数的写法

二、探索新知

1.复习旧知,促进知识的迁移:

同学们在二年级时学习过“万以内书的写法”(指着刚才练习过的题)谁能说说在写数时有什么方法或者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写的很棒,那么敢不敢试着解决你观察信息窗所提出的问题呢?

(1)结合数位顺序表,学生尝试写数。 (2)小组内进行交流,再进行汇报。

请同学们把自己写出的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提出要求: ① 结合数位顺序表把这些数读一读。

② 如果发现问题,讨论如何解决。

③ 你在写这些数时,是怎样写的?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你写的数?(展台展示)学生边展示边读一读。 谈话:这个小组的同学都写对了吗?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谈话:怎样写万以上的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想与同学交流? (对学生的不同想法给予肯定,引导学生选择简单、实用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①一个数含有万级和亿级,应从最高位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②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应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板贴)

谈话:要写好一个大数关键是什么?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交流:首先要明确这个数中含有几级,一级一级的写,每一级中哪个数位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来占位,写完后要读一读进行检查。 谈话:如果哪一位没有用0占位,会发生什么情况?

三、练习巩固

1.谈话: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大数的写法,想

不想写几个数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

出示自主练习1题(课件分组出示)(1)九百七

十、九百七十万、九百七十亿 让学生先读一读三个数,比较三个数的联系和区别,再写出来。

(2)三百六十万二千、十万零五

十、九十五亿零四万

提示学生:如果有困难,可以结合数位顺序表来写。集体订正时,分别说一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出来的?重点说一说后两个数怎样用0占位的。

(3)四千零

五、九千零一十万零四百、三百零三亿零三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板演几道错例,学生做出诊断和分析。

2.谈话:平时老师喜欢看书收集一些信息,请同学们看老师收集到的一些信息:

出示自主练习2题:读一读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不用数位数序表,你能写出这些数吗?学生在课堂本上完成。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能够写的又快又对?使学生认识到熟记数位顺序,注意检查的重要性。

3.谈话:在写数时,了解数的组成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做一道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3题:先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再根据数的组成完成填空。

四、总结回顾

同学们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谈谈你的收获吧。

六、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2)

主备人:

刘钊凤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写出整万整亿的数和含有万级、个级的数。 (二)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按数级写数。 难点: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将在2008年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现在正在加紧奥运场馆的建设,下面老师将读出一组与此相关的信息,请同学们把听到的数纪录下来,遇到有数的地方老师会读两遍,请同学们认真听。

北京奥林匹克奥运会的主会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用地面积是204000平方米,能容纳观众100000人,其中临时座位20000座。 国家游泳中心是全球华人、华侨捐资建成的,总投资大概1000000000元人民币,约合120000000美元。游泳中心规划用地629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00—8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

学生写完后,教师课件出示以上信息,学生对照检查,并读一读。 2.同学们刚才读数与写数都很棒,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从读数、写数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说一说,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

二、基本练习

1.写出横线上的数:(自主练习4题)

(1)200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六千二百零八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五。

(2)我国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2002年底统计全国跟的面积为一亿二千五百九十三万公顷

(3)2002年我国小学在校生一亿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七千一百人 (4)2003年1至8月份我国生产水泥五亿零九百九十七万零九百吨,生产钢一亿四千零四十万九千二百吨。

学生独立写出横线上的数,指一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集体订正时,把信息中的汉字换成数让学生读一读。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一个数由4个十万,5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4011111( ) (2)最大的六位数比最大的七位数少9000000。( ) (3)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写出后有2个0。 ( ) (4)40044000读作:四千万四万四千。( ) 3.选择:

(1)四亿六千万三千二百 写作:( )

460003200 4600000003200 (2)九千零三亿三千万写作:( ) 900330000000 900330030000

三、开放练习

学生取出写有0-9数字的卡片,用卡片组成一个多位数,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写数。提出要求: (1) 同位互相练习。

(2) 写完数后要及时反馈写得对不对。

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生练习。反馈时了解哪些学生在读、写数时还有困难。

四、拓展练习

自主练习第8题:这些卡片上有哪些数字?7个数字能组成几位数?你能写出符合下面要求的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同学们写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写的数与别人一样吗?

集体交流:(1)所有“0”都不读。

板书:1958000、1905800、1009580 学生观察:“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你能总结一下规律吗?运用规律再试着写几个。 (2)只读出两个“零”: 教学方法同(1)题。 (3)最大的七位数。

要组成最大的七位数,数字排列有什么规律? (4)最小的七位数。

谈话:刚才组成最大的七位数,同学们发现数字要从大到小排列。那么要组成最小的七位数,数字应怎样排列?最高位最小是几?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写数时,应遵循数的组成规律,要细心写、认真查,才能不出错误。

五、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第

5、

6、7题。

六、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1)

主备人:刘道茂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万以上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3.探索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并能正确运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作业:

1、你能比较出下面各数的大小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999

1010

2、试着选两个万以上的数字比较大小

五、教学过程: 交流前置性作业:

1、你能比较出下面各数的大小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999 1010

2、试着选两个万以上的数字比较大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出示地球仪)

谈话:同学们,看!认识它吗?别看这小小的地球仪,它呀能将我们

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表示在相应的位置上,同学也肯定了解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地图好吗? (出示世界地图)

谈话:你们看,地图上有大约200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你知道有哪些比较大的国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关于这些国家有关陆地面积和人口总数的情况。

谈话:你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中国、俄罗斯、美国的陆地面积共有多少平方千米? 2. 中国、俄罗斯、美国一共有多少人?

3. 这三个国家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小?

4. 他们的人口总数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多?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少? „„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比较大小,探索方法

谈话:要想知道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最小,怎么办?你想怎样比较?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比较方法。(教师走到每个小组当中倾听学生的比较过程,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启发和引导) (2)班内交流,体会方法

谈话:谁愿意把你们组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法有:①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时,可以先看一看他们分别是几位数,位数不一样,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小的那个数就小。②9600000与9373000位数相同,再比较他们的最高位上的数,哪个大,哪个数就大。) (3)优化方法

谈话: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使用起来最快捷? (4)总结反思

谈话:我们在进行比较时就可以用同学们研究的既快捷又方便的方法。就是先看一看这些数分别是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小;在比一比,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相同就看一下位,以此类推。 2.改写整万、整亿数为“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1)观察数据,交流方法

谈话:仔细观察三个国家的总人口数,这三个数有什么特点?在写的过程中,你有何体会?那么有没有写起来简便、读起来快捷,并且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写法呢?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可能会交流:用汉字代替阿拉伯数字)

谈话:这样以“万”或“亿”为单位表示我国的陆地面积与人口总数,小组交流说一说怎样改写呢?

(学生会交流:整万数末尾至少有4个0,那就去掉4个0再添上一个“万”字。整亿数的末尾至少有8个0,就去掉末尾数起的8个0,

加上一个“亿”字。) (2)全班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们同位两人研究出来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600000平方千米=960万平方千米 1300000000人=13亿人) (3)对比观察,提炼方法

谈话:比较两组数,你发现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会说:左边的数写起来比较麻烦,0写得多,数0的个数时容易数错。右边的数0少,写起来简单,不易数错0的个数。) 谈话:在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应该怎样改写?

三、自主练习,巩固应用

1.谈话:刚才同学们还提出其他的问题,你能试着去解决“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多?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少?”这一问题吗?

学生通过运用比较大数的方法,采取独立解决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 2.自主练习第1题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93250 ○ 100250 79020 ○ 79202 130000 ○ 310000 210001 ○ 209999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自主练习第2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

请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解释说明什么是流域面积。 (1)哪条河最长?

(2)哪条河的流域面积最大?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第3题

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学生独立解决,指生回答。

四、课堂总结,感悟收获

谈话: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愿意把今天学得的知识与他人共同分享吗?

师生、学生之间互相汇报和评价

六、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2)

主备人:刘钊凤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万以上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3.探索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并能正

确运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谈话激趣

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今天咱们就来比一比谁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准备好了吗?

二、走进地理,趣味练习

谈话:今天,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些地理知识,解决地理知识中的数学问题。

1.自主练习第7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及七大洲的面积) 请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1)把上面个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 (2)将七大洲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2.多媒体课件出示:八大行星离太阳的大约距离 请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1) 把上面个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2)将八大行星离太阳的大约距离的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3.多媒体课件出示:世界十大沙漠的面积 谈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共同解决。

三、走进奥运,综合练习

谈话:同学们,现在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了,作为合作城市的青岛市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运,来了解奥运的有关信息。 (课件出示有关信息:北京将为奥运建设投资180000000000元,青岛启动奥运项目建设,耗资336000000亿元的奥运村工程、总投资约200000000元的水上运动中心计划,青岛奥运场馆建设投资总数是3280000000亿。)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共同解决。

六、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近似数(1)

主备人: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

2、让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四、课前准备: 阅读课本15页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五、教学过程: 交流前置性作业:阅读课本15页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初步感受“近似数”特点。

大家知道老师特别喜欢上网,想知道老师昨天都看了哪些新闻吗? 新闻内容:

(1)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5市9552平方公里。 (2)2004年底,全市共有73112人,其中,市区2584人。 (3)2005年国家投入了约5000万元用于局属学校校舍建设和维修不断改善局属学校的办学条件; ①教师读新闻,学生听。

②你们知道了哪些新闻呢?逐题问学生,知道的举手表示。 ③为什么大家对2005年国家投入了约5000万元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记得很清楚,而其他知道的人很少呢?

学生交流,得出:整百、整千、整万的数容易比较容易记住。(板书:整百、整千、整万的数 比较容易记住 ) 2.感受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区别。 交流搜集的数据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数,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去搜集一些比较大的数据,搜集到了吗?那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指名说交流的数据,教师把有些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对有些问题做些恰当的追问)

谈话: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这些数据的? 生:报纸、书刊、网络„„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近似数

谈话: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数据,观察这些世界之最,说一说这些数据表示什么?(出示情境图) 学生交流

谈话:“天安门广场总面积约为440000平方米。”这是怎么回事? 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数不是准确数。 2.总结近似数的含义

谈话:再观察这几组数,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仔细读一读,体会体会。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数前面都有约字,都不是准确数。 小结: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近似数) 3.巩固近似数的认识

谈话:在你搜集的数据中有近似数吗?谁愿意说来听听。 小组交流汇报。

谈话: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用近似数表示的事例,谁能举一举? 4.了解近似数的用处

谈话:生活中的近似数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准确数要多得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近似数呢?

小结:在生活中有些数据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加方便。

5.探索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置疑:11030大约是多少万?

引导学生体会11030比一万多一些,比2万少得多,所以11030接近一万。

(2)谈话:那178680000呢?

(板书:11030≈10000=1万 178680000≈200000000=2亿) 谈话:观察一下,同学们用的方法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讨论。得出“小于5,把他和右面的数舍去;大于5,向它的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的方法。 (3)巩固:再试一试,把34108和95820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好吗? 学生动手写。

教师小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谈话:刚才同学们是怎样确定是“舍”还是“入”的呢? 学生交流汇报。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以“万”“亿”为单位

谈话:前面我们还学习了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为了读数写数的方便,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也可以用“万”或“亿”作单位把它表示出来。

出示283000≈( )万 1970000000≈( )亿(生试做) 2.自主练习

1、2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能按要求比较迅速的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了,老师这儿搜集了今年的一个数据,你知道这个近似数它的准确数可能是多少?还可能是多少?那么它最大不超过多少?最小不小于多少呢? 出示:

从今年开始青岛市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段学生杂费,以减轻农村家庭由子女就学带来的经济负担,全市已约有600000农村学生从中受益。

六、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近似数(2)

主备人:刘道茂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

2、让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复习巩固 1.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1。

(1)齐读题目要求,培养学生审题的认真态度。 (2)提出问题。

谈话:“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精确到万位,求它的近似数;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说: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保留到万位,求它的近似数) (3)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组或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和结果。(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和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写近似数时都要用约等于号连接,末尾还要写上“万”字。) 2.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2。 (1)指名读出这三个数。

(2)引导学生说出“四舍五入到亿位”的意义。( ① 也就是要保

留到亿位;②也就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3)学生独立做。

(4)班内交流(①先同位交流是怎么做的;②指名汇报答案并说出是怎么做的;③引导学生说出尾数的最高位,也就是千万位上是几,是比“5”小,用“四舍”法,还是比“4”大,用“五入”法;④注意单位“亿吨”。)

(5)德育渗透。(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来教育学生要珍惜资源,要有节约精神。) 3.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18页自主练习6。 (2)班内交流。

谈话:刚才我们做了自主练习1和2, 谁来再说一说“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什么意思?把一个大数目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时,各应看哪一位?写近似数时还要注意些什么?那谁再给大家说一说?(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和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说出“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精确(保留)到万位或亿位,求它的近似数;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不管是用“万”还是用“亿”作单位,写近似数时都要用约等于号连接,末尾还要写上“万”字或“亿”字。)

二、走进生活,体会意义

1. 课本第18页自主练习7。 (1)学生独立做。 (2)指名汇报答案。

(3)班内交流。(根据学生做的情况,在前面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提醒学生说出是怎样求出每个面积数的近似数。) 2.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3。 (1) 学生独立做。

(2)指名汇报答案。( ①.提醒学生加强对每一个“世界之最”的记忆;

②.在学生汇报答案时,提醒学生读时声音要响亮。)

(3)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求出每一小题的近似数。)

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课本第18页自主练习5。

1.小组合作,动手排一排,看排成的100粒大米长约是多少,然后估计1万粒、10万粒、„„1亿粒大米排起来的长度。 2.班内交流。

四、开放练习,拓展思维 1.课本第18页自主练习8。

先出示第一组的两道题,同位讨论怎样填,然后全班交流。同学们可能填不全,最后由老师小结:第一道题,20万多的近似数是21万,说明这个近似数是用“五入“法求得的,那么千位上的数字是5或是比5大的,方框里可填

9、

8、

7、

6、5,填9是最接近21万;第二

道题,近似数是10万,千位上的数字是5,那万位上的数字应该是9。第二组则由学生独立来填,做完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填的。 2. 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4。

该题可作为家庭作业,调查生活中的大数,并根据实际情况求出近似数,在下一节课全班汇报、交流。

六、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编码知多少

主备人:刘道茂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读编码,使学生受到启发,找出规律,探索出奥妙。

2、结合生活素材,提升学生对编码的兴趣与实践。发展儿童想象力,在活动中学生增长见识。

3、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字编码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二、重点难点: 找出编码规律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作业:找几个身份证号码,找到其中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找几个身份证号码,找到其中的规律; 活动一:呈现情景窗

从信息窗中你发现那些信息和问题?

说到编号码,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编码,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分组调查了身份证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号、门牌号、学籍号等,各小组都准备好了吗?先请各小组代表上来说说你们都收集了那些号码?出示身份证。

板书几组号码372328197202110030 师:请仔细观察并将这些号码做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停顿一下)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发现了什么? 活动二

师:是这样吗?你们想不想验证自己的猜测? 怎么来验证呢?

小组合作交流信息,进行验证,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向别的小组请教。

师:刚才都猜测对了吗?你还有什么新的信息想补充吗?通过验证你们都弄明白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探索出了身份证号码的秘密。1 –6位数是行政区代码,分别表示省、市、县或区,7---14位(7到12位)表示出生日期,15---17位(13—15位)是顺序码, 17位是表示性别,单数是男的,双数是女的,18位是校验码。 活动三

1、李红一家三口的身份证号码如下: ①110108196810251042

130529196604151630

③110101199403112421 李红的身份证号码为: ① ② ③ 爸爸的身份证号码为: ① ② ③ 妈妈的身份证号码为: ① ② ③

2、你能试着编写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吗?

请写出你的身份证号码: 看看对不对! 活动四

你还了解那些编码的知识? 从这些信息中你都有那些收获? 活动五

你现在会编参赛号码了吗?

你想怎样编写?小组研究一下,把你的想法交流一下 活动六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六、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走进天文馆

————年、月、日 集体备课: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3-3 上课时间:2010年3月

一、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时间:2010.2.18 地点:三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刘道茂、刘钊凤 备课内容: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几乎天天在与时间打交道;说它陌生,是因为它非常抽象,尤其对儿童来讲,它看不见、摸不着,反映的是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变化现象,而不是反映儿童非常熟悉的物的特征,如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可以借助于各种常见的立体纸盒,通过拆拼与组合进行活动。教材尊重这一客观事实,以“走进天文馆”为线索,通过买票与观看科幻片两个活动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生活事实的有机结合。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依次是: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3、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一年级下册:下雨了——学看钟表(会认读整

十、半时,知道“快几时了”“几时刚过”)

二年级下册: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会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会用两种方式表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是钟表认识的继续;

是年月日知识学习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

是今后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不仅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中问题的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二十四时计时法; 信息窗2: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四、信息窗解读

1、信息窗1的解读 本单元设计了2个信息窗

(1)本情境图呈现的是三位同学来到壮观漂亮的天文馆前的情景,呈现的信息是售票处天文馆的开馆时间,还有一张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报。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第一个红点:15:00是几时?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相转化。 教学时:

●要注意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和机会。

●要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24时计时法。

●加强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比较与转化的练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里用到24时计时法。(量要大、时间要充分) ●总结:为了计时方便,可以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小博士的话)

第二个红点: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时: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画线段图 拨钟表 数一数 算一算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推算出天文馆开放的时间,教师都要肯定,最后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推算方法(我赞成用列竖式的方法)。

2、信息窗2的解读

(1)本情境图呈现的是同学们进入天文馆内所见到的九大行星及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图。标注了太阳系各行星公转一周的时间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第一个红点:一年有多长?认识 “年”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对一年有多长的理解。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一年有52个星期,一年有两个学期,一年有四季„„通过一年有365天和366天的不同情况引出对“平年”和“闰年”知识的学习。

第二个红点:关于月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认识“月” 教学时

●以年历卡为学具,组织多种学习活动,发现规律,获得知识。以2000——2005年的年历卡为学具,依次组织活动。一是通过观察年历卡交流发现,突出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都同样多。二是观察到

1、

3、

5、

7、

8、

10、12月每月31天,

4、

6、

9、11月每月30天,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三是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知道一年里有几个大月,是哪些月;有几个小月,是哪些月。(教材里没有大月、小月,应加上。)

●为帮助学生记住各个月的天数,教材采用歌谣、拳头(自主练习第2题)的方式帮助记忆。

●逐渐发现平年与闰年的规律。通过观察2000——2005年的年历卡,发现连续的四年里只有一个2月是29天,是闰年;其余3个2月是28天,是平年。在此基础上教学判断平年和闰年的一般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小博士的话)。 绿点:你知道哪些有关日的知识?

教学时要结合24时计时法对钟表的认识,引导学生探讨“1日是怎么规定的”、“1日是多少时”等问题。

卡通电脑: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还有世纪。你知道世纪是怎么回事吗? 教学时可结合跨入新世纪为话题,引导学生认识“世纪”。让学生讨论世纪是怎么规定的?一世纪是多少年?我们现在处在多少世纪等。2000年、2001年分别属于哪个世纪,以此明确100年为一个世纪及世纪的推算方法(公元1-100年为第一世纪)。

五、教学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4时计时法和年、月、日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比较多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电视、广播、交通等部门,24时计时法的应用比较广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注意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日月星辰天体运转天文现象中又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做到利用天文馆里的信息学习数学,借助经验理解知识,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了解初步的天文知识,受到科普教育。

六、课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24小时计时法(1)

主备人:刘钊凤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3-18 上课时间:2011年3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 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四、课前准备: 观察电子表或手机上时间的显示方式,举一个例子并说明是什么时间?

五、教学过程: 交流前置性作业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

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

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24时计时法。

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 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

8呢?指着10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

⑷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

2、小练习。

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 16时 21时 19时

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第59页三幅图)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 ⑶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

3、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总结反思

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六、教后反思: 教师提出富有启示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出示15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之间的互化方法,以及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24小时计时法(2)

主备人: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3-18 上课时间:2011年3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 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天文馆,学习了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要用到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在哪里见到过使用了24时计时法?(生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

一、动手动脑 你说我拨

1、游戏“你说我拨”。

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你说我拨”。 请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模型钟表,同位合作,一个同学用“24时计时法”说出一个时刻,同位在模型钟表上表示出这个时刻。然后同位互换,如此3遍,开始。(教师巡视)

2、集体交流,请一组同学上台演示。

二、 走进生活 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24时计时法,下面我们看看金喇叭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表(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4) 金喇叭广播电台播音时间表 第一次5:30—7:30 第二次11:00—13:30

第三次17:30—20:30 第(1)问可以指名口答。

第(2)问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要提醒注意。如:计算三次播音时间,时、分间的进率是60。然后集体交流。 第(3)问可先提问4:50改为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是多少?再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下面是北京时间与东京时间对照表。(课本自主练习5) 教师应简单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国出现时差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来介绍给同学。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时间表,找出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最后集体交流。 3.课件出示题目(课本自主练习6)

这道题有难度,因此可以先同位合作、讨论,分析题意,弄清水路长与时间和船速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推算时间。解答方法可能有多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简便合理的方法。

三、 拓展练习 提高能力 出示题目:自主练习第7题。 (1)小组合作,讨论 (2)全班同学集体交流

该题的难度较大,在小组合作前脚时刻引导学生分两段计算时间。如计算济南——北京的火车从22:45到次日6:37的全程运行时间时,因24:00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可以24:00为界分两段计算时间,然后合起来求行使全程的时间。

六、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年月日(1)

主备人: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3-18 上课时间:2011年3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二、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观察年历表,写一写每个月有多少天?自学课本研究怎样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五、教学过程: 交流前置性作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三球运动”的动画演示,和学生一起回忆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引入新课 “年 月 日”。

老师和同学一边做动作一边唱:“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升旗仪式讲话稿下一篇:学校社团纳新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