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2023-05-04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反思1

信息技术就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教育技术是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学设计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评价。

我认为,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说法不正确,是对课程整合的表面理解。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

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有时候容易被人们混淆,因为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联系:教育技术,有时候人们也称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

②区别: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与呈现;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顾名思义,它关注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即教育技术关注的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或作为教学资源的技术。

具体说来,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而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李冬梅老师从目标导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问题解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评价性原则八个方面讲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原则。着重讲了主体性与实践性(创新性),问题解决性及评价性。

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觉得自已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因为我校学生基础差别比较大,有的学生在初中、小学阶段根本就没上过信息技术课,高中课程设置起点又较高,在设计教学时,又想照顾到所有学生,有时讲的时间就会较多,学生练习的时间相应就会减少。针对这种情况,李老师的做法:利用教学网站把学生能自学的放在网站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很好的做法,目前我们正在试用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针对学生的基础不同,可以布置不同的实践任务,让每个同学都能学有所获。

另一方面,教学评价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环节中也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做的没李老师那么细,学生比较多,一个年级600多人,所以采用的评价方法较简单。但即使这样,作业评价与不评价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评价,学生就不认真完成布置的任务,有的甚至不做。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与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把非信息技术课老师和学生眼中的副课和玩课,变成学生爱上的主课。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探讨,有人喜欢借用教学的一般原则,并稍加解释,笔者认为,可以表述为如下几条:

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应该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要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放学习与统一规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模式与评价管理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愿参与、自我评价,也要重视教师的具体指导与教学绩效考评的统一要求。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记忆效果,但应注意避免使教学表层化、肤浅化。适当加大学习难度,特别是抽象思维的难度,对于高年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知识、情感、技能多目标统一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选择中,要处理好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的关系,使多种目标统一到信息素质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之中。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要注意每一教学活动的多功能性和各教学环节组合的科学性,使知、情、技多种目标都能有效地实现。

第三篇: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

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的总结;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规划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的教学活动。 4.1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重视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

二、教学对象: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存在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工具软件不断涌现,学科知识量猛增;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领会、理解与之相关的方法,掌握其本质规律;在意义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对学习的知识能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三、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关系

1)民主化的教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知识垄断地位的瓦解;教师应以平等和合作的态度对待学生并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2)人性化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更需要需要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寓教于乐和寓教于情,是教学更生动和人性化。

4.2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互动性的教学: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多边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根据学科特点,有效使用各种电子化互动方式如:BBS、E-mail等;使课内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征、已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素养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通过信息作品赏析来培养学生态度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教学方法要有灵活多样性: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灵活多样性。

五、教学过程:注重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

1)贴近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探究学习:克服单纯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重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因材施教: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特色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以及同一个班内部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比其他学科大,必须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

教师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以专门培养。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制定为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

4.2.1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是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制定的原则。

1)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基础性工具,信息素养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这就我们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这种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2)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保持可持续发展。

3)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教学内容难度、深度和广度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基础也要适度反映学科前沿进展。 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虽然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发展规律,我们对信息技术应持的态度和使用信息技术习惯都是相对稳定的。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流程、信息获取和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等。

2)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将学生在他人指导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允许学生自主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3)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师要注意总结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如:发展变化与应用需求的关系,即产品更新换代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具有共通之处,不只是强调某些软件的特定细节,而是通过这些软件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一类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使用方法、技巧。通过软件“帮助”功能和网络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和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评价能力,调控自己的学习。

4.2.2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

现代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1)在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

2)在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软件工具解决问题。

3)在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4)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4.2.3 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原则

世界各国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求和学科结构的综合考虑来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图形用户界面和“所见即所得”的操作等技术形态的形成都是源于生活的的需求,而其操作方法往往又来源于或者是迁移自生活经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的结合。

1)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可以是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性课题或活动课程等,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校内机房的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2)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而信息技术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有效工具。如:拼音输入法软件、画图工具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编电子音乐程序。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也是本学科学习的有效工具。

4.2.4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简述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概念详见P95。

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科学教育更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工具的使用,是对人的智力的培养;人文教育是在智力培养过程中信息文化,陶冶人格的过程。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以信息技术为第一发动机的知识经济大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类生活水准。但人类也面临信息社会的挑战,如:病毒泛滥、网络犯罪等。人类迫切需要信息化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等。以价值理性指引技术开发与使用。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思路

1)感受: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体验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2)感悟:让学生感悟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感悟信息作品的风格、情调、美感及蕴含的感情。

3)理解: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与分析问题的立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理解信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4)表达与交流: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意见,融洽讨论,主动辨证吸收他人思想。

5)精神升华: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与信息社会相应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责任感。

4.3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4.3.1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1、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领会课程标准分析教学需要。

明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课程目标,领会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的实施建议,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2、教学需要分析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

3、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在信息素养的三维框架内细化。

要考虑三维教学目标,重视教书育人的目标,但在每堂课中要有重点目标,不可能一堂课达到全部目标。

4、学习养料的重要来源是学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教材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学习资源,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创造新的学习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的丰富和生动。

5、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选择与运用。

任务驱动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范例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尝试多种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过程。

二、传统备课与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比较 见书P99表4-1,表的比较不完全合适,但注意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强调教师的主动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工作。

一、教学设计的两个关键变量 强调针对学生学习的设计。

1、学习者变量(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状态;如:学习者的兴趣、知识基础、思维发展水平、学习风格、意志力等。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有机结合的原则与方法

【摘 要】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再次就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使用

技术整合

原则与方法

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我的体会是:

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我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

4、技能指导法。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将以此要求为目标,继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育》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封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媒体纷纷触电,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它必将引发一场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到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现代教育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看法。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媒体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后,使教育、教学超越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的容量,创造出知识、学问来源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运用多媒体动画功能,体味人物内心活动。现代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目录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1、情境教学法

2、模拟教学法

3、课前预习法

4、技能指导法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

原则和方法

(07届函授班 XX)

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

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

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

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包括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若干个小模块)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为什么建造长江大桥?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

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资料。

4、技能指导法。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将以此要求为目标,继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新强《多媒体CAI与语文教学的前景》1997《湖南电教》 2于桂梅《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2008年7月 中小学教学 3卫辉《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电教 4《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论文评选作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解放思想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