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北京卷高考语文

2022-09-30

第一篇:历年北京卷高考语文

历年解析2007年高考作文北京卷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2007年高考作文北京卷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题目先给材料,而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联唐诗和对它的五种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次作文写作要求:根据自己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作文。在作文要求中,题目限制了不能写作的文体,没有给话题,其他跟话题作文要求差不多。

面对这个作文题目,首先要读懂材料。作文题目中提到的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两句诗,出自其七言律诗《赠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

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诗中写的是在一个春寒料峭、天气多变的日子里,作者在苏州城外惜别友人的情景,透露他仕途不得意的心情。诗的情调和意蕴都是十分低沉的。其中,题目给出的两句诗的意思是:看不见的细雨把衣服淋湿了,花瓣悄悄落地听不见声音,这是字面上的意思。但我们要读懂字面后面的意思,这才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当然,对这两句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正如题目中提到的那样。你可以根据给出的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悟,来确立自己的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重点应该是“品格”,而不应该是毫无顾忌地谈论“春天的美好”;“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重点则不是“境界”,而是“恬淡地做人”,其实就是对“品格”的具体化,假如海阔天空地阐述做人的境界,则又离题万里了;“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你当然可以谈“寂寞”,但准确地讲,这里的寂寞应该是具备恬淡地做人品格的人所必须面对的处境;再看“„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则是面对寂寞处境时所导致的结果,可简单理解为不在寂寞中平庸,就在寂寞中伟大吧;至于“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谈论同一个问题而已。

接着再“展开联想”,谈“自己的体会”。你当然可以对提供

的五个“有人说”进行体会,也可以另辟蹊径。细读诗的意境,那种独处寂寞的滋味会一点点滋生,烟雨朦胧的江南细雨中,独自黯然感怀,衣衫已浸湿,却全然不觉,心已经完全沉浸在那伤感惜别中。假如你是多愁善感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坚守着一份恬淡的品格,浑然不知世界之外的人对你心生悲哀和怜惜,读这句诗,你会陷进去难以自拔,假如你是体贴细腻的人,能用心把亲情、友情滋润,因而也会得到更多的爱的回报;读这句诗,你会读出一种人间至情,假如你是闲散无求的人,虽然平凡,但懂得生活,你的世界也许并不宽广,但足以让自己舒心开怀;读这句诗,会顿然领悟那种无欲的境界……可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综上所述,就用这个题目的内容进行立意,至少有以下几种思考:

1.春天般的品格(和风渐染、润物无声,引申出人间的各种真情);

2.恬淡也是一种美德、一种气度、一种境界等;

3.面对寂寞需要一种超然的心态,需要忍耐与执著等;

4.大音无声,大爱无言,默默无语并非无所作为,多一些默默奉献,少一些哗众取宠等;

5.追求功利导致社会的浮躁,缺少淡定做人将会失衡等。

第二篇:历年解析2009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  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2009高考北京卷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首歌中唱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体裁不限。下面是朝阳区语文特级教师崔秀琴对该高考作文的点评。

漂亮——评北京高考作文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崔秀琴

听说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后的第一感觉是——漂亮,看到北京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感觉仍然是——漂亮!而且漂亮得亲和自然,而非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一、善良

漂亮即是美,而它的基点是善良,也就是人文(以人为本)。今年北京的作文题承继了北京自主命题以来的作文命题路子——难度降到最低,把平台搭到你脚下,送到你手边,给每个考生一个平等的舞台,让应考者能够轻松登台,尽展才艺。相信每个考生看到今年这个作文题目都能挥笔成文,高歌一曲。

二、创新

漂亮的东西必然能让人眼前一亮,激发灵感。

今年的北京作文题在前七年作文题目的基础上,更多地为明年的新课标下的高考引路铺基。作文题目除了限定仍然很具体,比如“我”、比如“有”、比如“隐形”、比如“翅膀”,有效地严防宿构抄袭,且更多突出了对学生的尊重、对个体的肯定、对青年学生思想上的启迪。

“我”就是自己——尽可写我所思所想所历,不必为寻找材料苦思冥想,“有”就是拥有——那么确定那么自信让人眼前明亮,“隐形”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像天地——可以是年轻,可以是梦想,可以是信念,可以是善良,可以是某种能力,可以是某种特长……,“翅膀”更是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可以抒情(表达我的激动我的渴望我的志向),可以议论(我怎么拥有了这种能力,我怎么使用这种能力,我怎么让自己一直拥有这种能力),可以叙事(我用这种神奇的能力创造了什么奇迹或者让平凡的生活拥有了哪些幸福、美丽),甚至可以说明这双翅膀的功能(文科生尽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海阔天空鱼跃鸟飞;理科生更是可以天文地理、网络IT,将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融入文章中去)……

面对如此美丽的题目,你尽可以乘着和风向着蓝天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题目这么尊重个体,鼓励想像,强调能力,呼唤善良,启迪学生有思想、有爱心、有志向,这是多么地有创意!这绝不止是一出收官大戏,对于明年的新课标高考,这无疑是奏得很亮的序曲。

2009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是承继了往年的风格,给学生一个很低的门槛,让学生在人生第一次高考第一天首日第一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能够稳定平和地面对,甚至可以透过考题看到考卷后面命题老师和社会上所有人对考生充满关爱的笑脸。而且这个作文题目还为明年新课标下的高考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这个题目青春、自我,既热情洋溢,又不乏理性(比如,透过题目还能感到出题人对个人对人类所面临的困境的忧虑,他们是否在拷问自己的同时也在拷问青年学子:当你面对困境或陷入困惑,你力不能及之时,你是否依然充满希望?当你有了某种神奇的能力,当你已力所能及,你将如何去拯救整个人类或者一片落叶?)。它的承继性在意料之中,它的创新强度在意料之外。让人踏实,给人惊喜,是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的特点和亮点。

所以,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漂亮!

期望于明年

北京卷有自己一贯的传统,特别是明年的新课标的第一次高考,试卷一定会重基础,更重能力;重形式,更重内容;重语言,更重思想;尊重学生个体,联系实际生活,让死记硬背不行,让宿构抄袭不灵。结果就是,考生可以放心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小事情细分析也能得分高高的。

依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试卷自然会更加地以考生为本,替考生考虑,使考生扬其长,展其才,明其志。

有生活积淀,有知识积累,懂基本路数,就能写出符合要求、真实自然的好文章。

基于以上,我们的训练也应顺其自然。

首先是要让学生有一副赤肠:对人类,对自然;身边的人,对周边的事;都热切关注,充满激情。国家、社会、现实,民族、人类、自然,样样都在我的眼中。五千年文明,六十年立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之痛,民族之喜,桩桩我都记在心里。于人,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好青年。

然后还必须有一双慧眼:能从一花一叶一人一事上面,发现美好,分出优劣,获得感悟。于心,有理性懂辩证本质良善。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会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描述事物,会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达观点,能写通畅的句子,并且会发问善排比,多用明快的短句。掌握文章的基本样式,懂得人事物理情的基本写法。行文,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观点积极。于卷,面目可观、有模有样。让老师看文不费力,谁看都欢喜。

因此,做文如做人,先做好了人,才能做出更好的文(立意健康积极是考场作文内容的基本要求之一)。

总之,北京试卷平稳平和的路子不会变,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会变,利于选拔的原则不会变,只会跟进一步、更加合理。

新课标的高考卷渐行渐近,形象也慢慢清晰。而我们已知其心,了其意。为此,我们充满期待,我们满怀信心。

(载于人民网-教育频道)

第三篇:北京高考语文模拟卷1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央浼(měi) 毗..(pí)邻 靓.(liàng)妆 逾.(yù)期 休戚(qī)与共 .B.摒(bìng)弃 委蛇(yí) 瘐(yǔ)毙 媲(pì)美 暴....戾恣(zì)睢 .C.粘.(zhān)连 临帖.(tiè) 剽.(piǎo)窃 祛.(qū)除 管窥蠡(lǐ)测 .D.裨(bì)益 剔(tī)除 尽(jìn)快 倔(jué)强 含....辛茹(rǔ)苦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沉湎 大杂烩 意气用事 文恬武嬉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B.发韧 文诌诌 头昏脑胀 再接再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陨落 功夫片 面黄饥瘦 甘败下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D.清净 黄粱梦 一如继往 气喘吁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

第 1 页 共 22 页

A.余秋雨在他的散文《杭州的宣言》中写道:“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美丽,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人间。” B.2010年8月9日10时,中断3年的广播体操乐曲在北京电台体育广播中响起,以后北京市民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3时都可以听着广播“伸胳膊伸腿”了。

C.“中能电源”于11月29日复牌后,股价从6天前的50.48元,一路飙升到昨天的87.67元!这种状况要延续到何时?这里面难道没有什么问题?

D.郑天玮(她在《日出》中饰演的陈白露被誉为经典)不仅戏演得好,还成为北京人艺的专业编剧,由她创作的《古玩》曾连演了100多场。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就球迷的个性、风采而言,吹喇叭、敲鼓、喊破嗓子远不如特制的装扮显得头角峥嵘。 ....B.专家指出:肥胖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科学瘦身;乱服减肥药,虽然也可能减轻体重,但副作用很大,会使身体苗而不秀,有害身体健康。 ....C.写事件,不写其来龙去脉,只取其涉笔成趣的地方加以渲染,片....言只语,含蓄浓缩。

D.政府虽然已果断出台政策平抑物价,但从本轮物价上涨的态势来看,恐怕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

第 2 页 共 22 页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样的日子过得平淡,平凡,平静,平和。但这样的平常状态很容易把清高的、哪里也放不下的或多愁善感的人们视为庸俗。 B.“风姐”、“犀利哥”、“贾君鹏”、“杯具”等网络词汇一夜窜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C.目前,武汉至广州铁路的运输状况相当紧张,是全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尤其是大量客运需求,长期难以得到满足。

D.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不愿与美国发生新冷战和全面对抗,两国外交达成某种妥协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

6.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背景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

)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通过一些贯穿性的人物使得这座文学大厦的各部分之间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图景。当新兴的资产者逐渐取代封建贵族社会时出现的因金钱和物欲膨胀而带来的人性的异化和种种社会问题,是巴尔扎克作品的中心主题。

B.塞万提斯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变数的时代:一方面,集西班牙国王和罗马教皇于一身的查理五世丧失了整个哈布斯王朝,另一方面,西班牙历史上拥有一百多艘战船、数万士兵的“无敌舰队”先后遭到英国海军和大西洋风暴的袭击而几乎全军覆没。西班牙帝国由极盛而迅速走向衰落。《堂吉诃德》这部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悲剧感的经典小说,就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不可割裂的关系。

第 3 页 共 22 页

C.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代,学术繁荣,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为显学之首,立于一尊。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D.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金总是以叛逆反抗的姿态从事创作的,他的小说大都写旧家庭的崩溃与年轻一代的追求,坦诚抒发青年人的苦闷,热情讴歌青春与爱情,《家》是其代表作。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福岛核电危引发核安全关注

核电是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大规模利用核能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据预测,全球的核能发电量在今后20年内将会提高1倍。当然,核电也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曾用“悬崖边的核能”来形容核电业的发展,核电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3月11日日本的9.0级地震引发其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一系列事故,福岛核电危机的严重程度不断提升。与此相伴随,对全球核电安全性的争议也不断升级。人们还清晰地记得,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那次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靠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

第 4 页 共 22 页

渐减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而这一切还远远没有结束,10年后,放射性仍在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专家们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一百年。

不过,随着核电的不断发展,核电技术的演进,也不断提高着核电的安全等级。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已有约40年的历史,采用的是早期二代沸水堆核电技术。在遭遇特大地震紧急情况停堆后,在必须释放余热的情况下,外部电源丧失,应急电源又遭受海啸破坏,致使反应堆无法及时冷却导致事故发生。而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它采取的是非能动系统,是利用自然物理现象驱动流体流动,带走核电站反应堆堆芯余热和安全壳的热量,不需要外部能源。因此,可规避福岛第一核电站类似情况,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

数字显示,AP1000堆芯融化的频率已微乎其微,每一个堆运行一年期内出现这种事故的几率为一百万分之0.508;出现大量放射性释放到环境的几率也微乎其微,每堆每运行一年出现这种严重事故的几率为一千万分之0.592,安全性比传统技术至少高出百倍。

当然,这并不是说核电站的运行已可以高枕无忧,核电安全仍需时刻警钟长鸣。特别是在特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有增多趋势的今天,更需强化核电站安全设施和对极大灾难的防御能力,研究并进一步提高核电站的安全设计基准,推动先进核电技术的应用,才是根本之策。

第 5 页 共 22 页

此次日本福岛核电事件,是一个大灾难后核电现场应急处理和善后的集中案例,我国相关部门和核电企业,都应以此为鉴,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同时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核安全快速反应和应急处臵能力,并在日常运行中将安全工作落实到点滴实处。核电无小事,只有平时做到一万,才能防止万一的发生。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18日东京发表了自己对日本核事故的看法:“事故对今后各国建设核电站肯定会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各国追求稳定的电力供应,建不建核电站说到底由各国自行决定。”

(2011年3月17日人民网)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高效、经济、可靠的核能必将被大规模利用,预计全世界核能发电量在今后20年中将会增加1倍。

B.核电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能造福民众;万一出现安全事故,也许会造成毁灭性的悲剧。

C.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污染了全球大部分地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D.我国应吸取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教训,迅速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要尽早编制核安全规划,加快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第 6 页 共 22 页

A.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比福岛核电站采用的二代沸水堆核电技术先进,在面对地震、海啸时,应该不会出现类似悲剧,不用担心出现安全问题。

B.福岛核电站造成严重核泄漏,将对目前的核电站建设热形成严峻拷问。福岛的教训或许很难成为建设更安全核电的动力和契机,却或许会成为让核电止步的“红灯”。

C.在遭遇特大地震的紧急情况下,如果外部电源和应急电源其中一个不被破坏,反应堆能及时冷却,则完全可规避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严重泄漏事故的发生。

D.抗震和抗海啸技术发达的日本,与灾难的直接交手体现了人类对付地质灾害的较高水平。但日本也遭受了巨大损失,这种损失可以看成人类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只能无可奈何。

9.据统计,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个,核能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 量的16%;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65个。在欧洲,三分之一的电力来自核能,而美国和亚洲不少国家都调整能源政策,扩大核电比重。结合本文内容,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核电目前和未来都将被世界各国大力发展. B.发展核电是一把优势与风险并存的双刃剑,既有现实的利益,更有潜在的危险。

C.历史和现实的惨剧告诉我们,发展核电的国家在充分利用能源的同

第 7 页 共 22 页

时,要把保障核电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对人类的安全、健康高度负责。 D.着眼长远,人类有必要努力开发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的发电方式,减少对核电的需求。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

第 8 页 共 22 页

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①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祈年、橐泉、长杨、五柞、仁寿、九成:皆为宫殿名。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国于南山之下 国:国家 .B. 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杖:拐杖 .C. 霜露之所蒙翳 翳:覆盖 .D. 相寻于无穷 寻:寻找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都邑之丽山者 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B. 以其土筑台 以告其从事苏轼 ..C. 昔者荒草野田 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 ..D.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 退而为之记 ..

第 9 页 共 22 页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A.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B.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C.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D.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四、(共28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译文: (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译文: (3)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第 10 页 共 22 页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以演绎佛理禅机为主,某些侧重景物描写的山水诗也别具意境。

(1)本诗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前两联作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尾联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而有人则认为是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你的看法如何,并阐明理由。(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杜甫《蜀相。)

第 11 页 共 22 页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 (李密《陈情表》)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 (曹操《短歌行》) (5)古

师者,

。 (韩愈《师说》)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5分)

美丽的谎言 杨建国

东礁岛上,只有一名老兵和一名新兵。

岛上只有一座航标灯,老兵和新兵日复日、夜复夜地与航标灯为伴,除了守灯,白天只有听单调的海涛声,夜晚只能数满天的星斗。

老兵说,竖耳听涛,睁眼看星,多有诗意。 新兵听涛看星,觉得枯燥无味,百无聊赖。

老兵闲暇之时提笔写涛声、写星斗、写彩云、写海鸥、写轮船、写战舰,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拿起了笔。

三个月后,老兵的一首小诗《望夜空》在当地的《东礁文艺》上发表了。老兵欣喜若狂,新兵羡慕不已。

老兵的小诗后面署有“责任编辑兰兰”。新兵好奇地问兰兰是男还是女。

第 12 页 共 22 页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说,一定漂亮。

一个星期后,老兵亲自去了趟《东礁文艺》编辑部。回来时,老兵兴奋地对新兵说,见到了兰兰,兰兰也收到了你的诗稿,兰兰还称赞你的诗写得有激情。

新兵的脸红着问,兰兰一定很漂亮,是吗? 老兵爽快答道:当然。

从此新兵感到,彩云绚丽多彩,涛声悦耳动听。新兵盼望满两年兵龄,可以一个月上一次岸,那时就到编辑部去看看兰兰----那一定是个扎着两条羊角辫子,长着白白净净的瓜子脸的俏姑娘。

一天夜里,黑黝黝的天空中霹雳轰鸣,狂风如游龙般乱窜,倾盆大雨直泻东礁岛,整个世界如同染了墨般的漆黑。隐约闪烁的只有那座不知耸立了多少年的航标灯。

新兵被炸雷惊起了床,连唤了几声老兵,不见老兵回应。新兵抓起了手电筒,连雨衣也来不及披就投入了雨幕中,奔向航标灯。

借着时隐时现的闪电,新兵发现了航标灯下斜倚着一个人,跑近了才发现是老兵。

老兵没穿雨衣,全身是泥浆,双眼紧闭,脸色苍白,额头上的血水混着雨水直往脸颊下淌。老兵的脚底下是一大摊稀稀的血水,血水向四周漫开,向泥泞渗透,注入了黑色的土地里。

老兵双手紧紧地抓住了一条从机房延伸到航标灯座的电线的另一端。航标灯没有熄,老兵却没有醒过来,新兵如雕塑般呆立在雨

第 13 页 共 22 页

中……

东礁岛上多了一座新坟,新坟倚着航标灯。

几个月后,东礁岛上又来了一名新兵。原来的新兵变成了老兵。老兵可以上岸了,他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东礁文艺》编辑部,指名道姓要找名叫兰兰的姑娘。一个年近花甲、老态龙钟的老头操着沙哑的嗓门说,我就是兰兰。

老兵使劲地摇着头,死也不相信他就是兰兰。直到编辑部主任拍着胸口,以人格担保说眼前这个老头就是兰兰时,老兵恍如梦醒般点点头,似自言自语地说,是兰兰,是兰兰。

东礁岛上依旧住着一老一新两个兵。

老兵继续写诗,写涛声、写海鸥、写战舰,还写以前的老兵。 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写。

有一天,老兵的诗在《东礁文艺》上发表了。小诗的下面依旧署着“责任编辑兰兰”。

新兵好奇地问老兵,兰兰是男的还是女的?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双眼深沉地注视着大海,注视着航标灯,注视着航标旁的新坟,说,是的,很漂亮……

16、简析作者塑造的第一个老兵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具体事迹简要分析。(4分)

第 14 页 共 22 页

17、阅篇小读全文,分条简述小说以“美丽的谎言”为题的好处。(6分)

18、小说第二部分几乎是第一部分的翻版,这样构思是否有重复单调之嫌?谈谈你的看法。(7分)

1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说塑造了老兵和新兵两个典型形象,歌颂老兵舍己为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对于新兵一则批评他缺少生活的情趣,二则赞赏他的快速成长。

B.小说开始,面对单调的生活环境,老兵和新兵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老兵任劳任怨,热爱生活,乐于奉献;新兵则害怕困难,缺

第 15 页 共 22 页

少边防战士的责任感。

C.这篇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神态描写。精到的神态描写往往意味深长,给人以深思,并将读者带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结尾对老兵的“注视”的神态描写就很有意蕴。

D.这篇小说用“老兵”“新兵”这种代表一类人的名称来称呼人物使小说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在祖国的边防有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哨兵,他们一辈辈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E.编辑兰兰竟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名字和真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美丽的谎言”的中心内容,作者这样构思为小说增添了一份喜剧气息。

六、语言综合表达运用(15分)

20.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选取了故都北平的秋景加以描绘,其景传神,其情动人,将北平的秋色秋味以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甚是动人。如今正值春末夏初,日日来往于学校与家的熟悉的路上,这一路的景致与你的心情亦是别有一番滋味吧。请模仿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写法,将你这一路的景与情描绘出来,至少使用两种表达方式,情景交融,不少于200字。

七、作文:(50分)

第 16 页 共 22 页

“仇富”是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的字眼,被“仇”的对象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甚至一些专家、教授。

7月19日,在湖南车展上,袁隆平为老伴挑选座驾,无意中透露出“已有六七辆车”。针对他坐拥六七辆车的新闻,网友则呈现众口一词的支持,甚至有网友直言:“给袁老配飞机都不过分。”为何会出现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人们仇视的真是“ 富裕”吗?

请针对以上材料,阐释你的看法和见解,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 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

1、B (A jìng yú C piāo lí D jǐn rú)

2、A (B绉绉 涨 C肌 拜 D 既 )

3、D (括号应在“戏演得好”后)

4、D(毕其功于一役:将本应分期分批做的事情一举全部完成。A“头角峥嵘”本是形容年轻有为,才华出众,此处望文生义,使用不恰当。B望文生义。苗而不秀:比喻资质虽好,但是没有成就。也比喻虚有其表。C涉笔成趣:一动笔就趣味盎然。)

第 17 页 共 22 页

5、D (A. 表述不当,“把„„视为”应为“被„„视为”;B.句式杂糅,删除“所造成的”;C.搭配不当,“状况”与“铁路干线之一”不搭配) 6.C.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自汉代推行“独尊儒术”政策后,历代尊奉孔子为“圣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7.C (根据第二段判断:不是“污染了全球大部分地区”,而是“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部分与整体”关系判断错误。) 8.C (A.“不用担心出现安全问题”表述错误,太绝对。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确优于第二代技术,尤其是在对外部电源的依赖上。但当特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核电站也并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B.“福岛的教训或许很难成为建设更安全核电的动力和契机,却或许会成为让核电止步的‘红灯”推断错误。应理解成:福岛的教训或许会成为建设更安全核电的动力和契机,却很难成为让核电止步的“红灯”。核电发展的确是有风险,但只要我们重视安全建设,提高核电技术,核电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D.“只能无可奈何”太消极,太绝对。) 9.答案;A 10.C(国:筑城邑。杖:拄杖。寻:通“循”,循环。)

11.B(A.前句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后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皆为介词,把,拿。C.前句为助词,时间词词缀。后句为代词,„„的情况。D.前句连词,表修饰;后句连词,表承接。) 12.C(据文意和相关虚词可知。)

13.(1) 虽说事实不会因此而有所损益,但情理是不该这样的。(“所以”表原因,“物理”,情理。“然”这样。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

第 18 页 共 22 页

(2)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重重叠叠,犹如人在墙外行走,可(在墙内)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出”,定语后置,1分;“累累”,1分;“旅行”,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3)回想它们当时(一个时期)兴盛的状况,那种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的气势,哪里只是超过凌虚台百倍呢?(“一时”,“宏杰诡丽”,“特”,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城邑建立在南山下,似乎饮食起居都与山不能分离。四方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靠近终南山的城郭,也没有比扶风更近的了。在距山最近的地方探求山的最高处,那情势一定会得到。但太守住在这里,却不曾知道山的情况。虽说事实不会因此而有所损益,但情理是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建筑凌虚台的原因。

当它还没有建筑的时候,太守陈公拄着杖,穿着鞋,在山下徜徉游玩。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重重叠叠,犹如人在墙外行走,可在墙内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陈公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地方。”就派工匠在山前开凿一个方池,用挖出来的土筑成高台,以高出屋檐为限止。尔后,登上高台的人,恍惚不知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峦踊跃奔腾而长出来的。陈公说:“这个高台应该称为„凌虚‟台。”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他的佐吏苏轼,请他写一篇记文。

第 19 页 共 22 页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废弃兴盛成就毁坏,是无从知道的。从前,这里是荒草野地,霜露覆盖着,狐狸、毒蛇出没无常。在那时,哪里知道会有今天的凌虚台呢?废兴成毁交相更替,以至无穷无尽,那么这个高台是否再变成荒草野地,也是不能预知的。我曾经同您登台远望,它的东面是秦穆公的祈年宫、橐泉宫;南面是汉武帝的长杨宫和五柞宫;北面则是隋代的仁寿宫、唐代的九成宫。回想它们当时兴盛的状况,那种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的气势,哪里只是超过凌虚台百倍呢?但是,几世之后,要想看到它们大致的样子,连破瓦断墙都没有了,已经变成长满庄稼的田地和荆棘丛生的荒丘了,更何况这一类土台呢?这类土台尚且不能保证它长久存在,何况人事的得失是那样迅速来去呢?如果有的人想要以此向世人夸耀而且感到自足,那就错了。大概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而不在于土台的存亡。”

我向陈公说过之后,回来就作了这篇记文。

14.(1)答案: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叠字。(1分)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1分)次联写山中幽静,“啾啾”言鸟声,“寂寂”言无声,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1分)运用叠字使得幽冷寂寥的感情更加突出,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1分)

(2)答案:①孤独苦闷。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令更替,甚至感受不到冬去春来的变化,表达了他久居山林、孤独苦闷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清寒的环境描写融为一体。②超然物外。不易见到阳光,是因为山幽林茂;不觉得冬去春来,是因为诗人用身心体悟自然。“朝朝”“岁岁”写出时间的无限延长,也写出诗人的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

15.⑴曲肱而枕之 于我如浮云。(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 20 页 共 22 页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4)天下归心 (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文学类阅读(21分)

16、(4分)他是一位在祖国边防礁岛上的守卫者形象。(1分)他热爱生活,表现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他利用闲暇之际写诗;(1分)善良淳朴,表现在他制造美丽的谎言;(1分)他有责任感、勇于献身表现在暴风雨中修灯。(1分)

17、(6分,每点2分)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情节由两个谎言组成,“谎言”是小说的中心内容;小说中老兵和新兵所说的谎言都是善意的,以此为题可以强化小说主题。

18、(7分)不是简单重复。(1分)从人物塑造上看,新兵正是在老兵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为合格的战士,在第二部分他继承了老兵的优秀品质,作者将他写成了老兵的化身。(2分)从表现主题看,没有第二部分,小说只是赞扬老兵。(2分)有了第二部分,小说就显得意味深长,第一个新兵在老兵影响下成长起来了,第二个新兵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第三个、第四个„„这正是一代代边防战士成长的历程。老兵虽去,精神永存,影响永在,这样主题就扩大了也升华了。(2分)

19、(4分) CD 【解析】小说表现边防战士的成长,A、B中否定性评价不当,E“喜剧色彩” 不当。

第 21 页 共 22 页

六、景物描写与笔者心情的合理融合,6分。表达方式的正确运用,一种3分,共6分。语言流畅,表述有序,2分。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除1分。

七、21 作文: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第 22 页 共 22 页

第四篇:揭秘北京市历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基本规律

北京市十年(2002—2011)高考作文题目所揭示的作文命题基本规律

从2002年到201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自主命题历经十年。十年里,北京市高考命题组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图以这十年来北京市作文题目为例,谈谈自己对作文命题基本规律的认识。

有朋友问我:以前你怎么不批评语文高考试题,从2007年开始却批评个没完没了?这种猜疑的主观指向虽已彰显,但我无意以其人之道还度其人之心,无端猜疑毫无意义。我只想说:根本原因是,自己此前的认识水平不够;现在我的认识有所提高,而高考题目的水平似乎还在原地踏步——我的疑问由此产生。提出批评也并非针对命题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局限。我只希望用质疑促进讨论和思考,从而帮助高考命题减少失误,进而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和许多一线教师一样,我也曾经是高考语文试题虔敬的崇拜者,视题目和参考答案为金科玉律,为教学和备考的良师益友。高考语文试题也的确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和指导高考备考的启蒙教材。如果说我现在对作文命题的根本规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也正是建立在北京命题的劳动、探索、贡献、经验和教训之上的。

我们曾经认为,作文题目是为写作划出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写作就符合题意,逾越了这个范围即为跑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够恰切的。因为,对这个范围的界定,是建立在“作文常识观”的基础之上的。“作文常识观”将作文题目视为常识答题,而不是展示写作者思维的窗口。其实,对作文题目允许范围的界定,并非题目自身的属性,而是界定者自身思维范围的显示。如果说作文题目可能辐射的空间有一个范围,那么这个范围就是无限广阔的生活。正如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作文题目的范围也是无限广阔的。它有多么广阔?我达不到它的边际,任何人也达不到,就是全世界的人合在一起,仍然不能穷尽一个作文题目。庄子说:“我生亦有涯,而学亦无涯。”我们可以借用来说作文题目。作文题目的外延是没有边际的,是我们的认识有限,我们往往是在自己的坐标点上,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看待一个个作文题目的。作文命题、阅卷、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乃至每年高考之后对作文题目的评说、指摘和恶搞也大多源于这种“作文常识观”的范围界定观念。当我们换用一种新的“作文思维观”看待作文题目的时候,此前我们的种种困扰,也便迎刃而解。

今天,我可以清楚地、负责任地说,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是提供给考生一个构思、谋篇、成文的原点——作文题目,是写作的原点。考场作文是对这原点的演绎,是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广阔生活的辐射。给标题和给话题作文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材料作文则给出一种生活场景,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不仅是一个教学与考试必须遵从、落实的标准,也是对写作固有规律精辟的揭示。写作是同学最重要的表达与交流的手段。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当然是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当然也只有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生才可能享受表达的自由,体现表达的个性,展示表达的创意。任何违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观念,实际也是对写作固有规律的背离。

感谢北京市十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我的一点儿新认识,就萌生于这方沃土。下面,我具体解说这十个题目给我的教益。在此申明,当年我并没有现在这样的认识。

【2002年·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第一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

……

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我的认识]这是一则给话题作文,“规则”是提供给写作的原点。

材料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五次发言,分别涉及到规则的重要性、普适性、局限性、独特性和变通性。省略号则表明规则还有其他许多属性。

这些聊天发言应该是对考生启发性的提示。但是,对某一词语话题属性的多角度启发不应是作文命题的责任,开阔思维是语文教学应负的使命。至于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规则”总共有多少属性,谁也涵盖不全。

命题之所以加上提示材料,正因为在命题专家的认识中,“规则”是一个范围,一个圈子。他们担心考生的思维达不到自己期待的宽度,所以亮起几只提示灯盏。殊不知,诸多提示语,很可能适得其反,不但成了题目的负载,也成了考生以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规则”的障眼迷雾。

有意思的是题目括号内“含„规则与……‟”的说明。这是什么意思?这或许是命题对自己圈定的圈子的一种拉伸扩展。省略号应能代表任何事物,那么,省略号也可能代表的就是生活。如是,话题“规则”,作为写作思维的一个原点,就可以辐射到广阔生活的任何领域,而这也正是任何作文题目的本质属性。那么,题目中的提示灯盏和拉伸扩展还有什么必要呢?

[题目期望]请以“规则”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03年·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第二题】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我的认识]这是一则给标题作文,“转折”是提供给写作的原点。

好的是,命题对“转折”未作多余的解释和提示。两句提示语是真理,它揭示出作为写作思维原点的“转折”,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有无限广阔的辐射空间;揭示出支撑写作殿堂的两大支柱:具体材料和思考感悟,并且尤以感悟为重中之重。因此,“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这两句话,放之于所有作文题目而皆准。但,这是作文教学的要义,并非作文题目所必须。

[题目期望]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04年·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第三题】

以“包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本题若只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我的认识]这是一则给标题作文,“包容”是提供给写作的原点。

作文命题在2003年“转折”卸载之后,又做起无谓的解释,又在划圈。

对话题或标题的解释,有时是必要的。例如2006年天津卷作文题目给出标题“愿景”,因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才收录的一个新词,所以需要解释词义:所向往的前景。又例如2009年天津卷作文题目给出话题“我说90后”,因为“90后”是一个特定称谓,所以需要解释所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90后”的青少年。至于“包容”是什么意思,一方面,高考考生不可能或者说不应该一点儿也不懂;另一方面,也很少有人能把“要求①”中罗列的六种意思都陈述出来。那么,命题在要求中逐一罗列之后,又说“本题若只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岂不是对于两个方面都毫无意义?况且,这“其中一个方面”还颇具歧义。“„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其中一个方面”到底是二中之一,还是六中之一?

原本一目了然的写作思维原点,考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对“包容”的理解,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用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这个作文题目。无谓的解释却使一个简明的词语变得有点儿不好捉摸,这圈儿划得连命题自己都有点儿晕乎了。

[题目期望]以“包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第五篇:2008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详解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全国卷II)

(供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使用)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迸发(bâng)不屈不挠(ráo)怆然(chuàng)婀娜多姿(ē) B.跻身(jī)岿然不动(kuī)女娲(wō)谆谆教导(zhūn) C.恫吓(xià)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神情尴尬(gà) D.粗糙(cāo)徘徊观望(huái)糟粕(pò)锲而不舍(qiâ)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多音字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A项中“不屈不挠”的“挠”应读“náo”,B项中“女娲”的“娲”应读“wā”,C项中“恫吓”的“吓”应读“hâ”,D项几个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B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A项“无伤大雅”的意思“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B项“络绎不绝”意思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D项“伯仲之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这三项成语使用均恰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A项搭配不当,“具有”和“享受”不能搭配,可以将“享受”改为“特色”;B项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实施”缺少宾语中心语,第一分句可以改为“该县认真开展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的‘村村通’安装工作”;D项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还没到时间”改为“还没到上课时间”,“村民来听课”改为“来听课的村民”。】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B.②④①③⑤C.⑤④③②①D.⑤④①③②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文段先讲“动车组”的优越性,再讲“异常情况”时的特点,注意“同时”“并”“一旦”等语言标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A项顾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但民间已经开始了;B项断章取义,是学术界的观点与实际不符;D项因果倒置,“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使“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C项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为正确选项。】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A项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B、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短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人文知识推断。D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开始形成”应为“开端”。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六年级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六年级学生浪漫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