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工具远期证券投资毕业论文

2022-04-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交易工具远期证券投资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当前职业院校的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教育在满足期货行业的实际需求面前显得捉襟见肘,期货课程的改革本质上应遵循期货市场运作的路径,进而弥补传统课程教育中的短板。在总结了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后,本文提出了加强理论教育、让期货交易映射课堂、全面素质培养及新技术在期货课程的运用等措施,以满足学生就业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交易工具远期证券投资毕业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债务危机的蔓延使人们更加重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高校也不例外。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阐述高校开设“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的重要性,并从教材、教学资料、课程网站等多方面论证该课程的具体建设内容,并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适合应用型院校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结论是这一模式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建设;“合作式”教学;应用型本科

作者简介:滕帆(1977-),男,山东潍坊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经贸分院,讲师。张庆伟(1977-),女,山东泰安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金融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课题(课题编号:JD081028)的研究成果。

无论是美国金融危机还是欧洲债务危机都与过度膨胀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误用和滥用联系密切。伴随危机而来的是全球化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热潮,不仅包括美国、欧洲等深受危机影响的发达国家,也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加大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研究、对衍生产品法律法规的研究等。在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背景下,许多高校金融专业特别是投融资方向的课程设置也相应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开设“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不要求学生毕业后从事高深的研究工作,而是注重培養学生的应用能力。“金融衍生工具”就是这样一门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既考虑课程内容的时效性,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又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效果。本文将分三部分对这一课程建设进行探讨,一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二是重点分析教学方法建设;三是教学效果测评分析。

一、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材建设

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建设中,首先必须注意加强教材建设。相对于多个版本的《金融工程》教材而言,专门阐述“金融衍生工具”的教材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其中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就更少了。在这些可数的教材中其主体内容几乎全部都是引进西方的经典著作,而与国内金融产品发展相关的内容特别少或者根本没有。这样虽能保证理论教学的质量,但反观我国国情则不利于学生将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等同于学生学了一套,在现实应用中又是另一套。另外一个方面,金融市场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也在不断创新,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最新的知识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不应追求把整本教材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注重挑选基础知识,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教材选择上,我们主张3年左右更换一次教材,有条件的话,也可以组织课程组教师结合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自行编制课程讲义。

2.教学资料建设

教学资料建设也是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电子教案和课程课件属于教学资料建设中最基础的部分。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教案和课件可以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更好的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我们的调查,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采取“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一次理论课的上课人数可能会超过180人。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学效果将受到较大影响,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解决许多板书教学产生的问题。例如在“金融衍生工具”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一些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而讲明白这类案例又需要大篇幅的文字,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可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时间从而有助于提高讲课效率。

编写配套案例集的目的是辅助提高教学效果。对在校学生而言,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到真正的金融市场中去学习使用各种金融工具,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与课程章节配套的案例来理解金融产品,包括衍生产品的性质、用途、定价机制与原理等诸多内容。以本轮金融危机为例,通过对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希腊爆发债务危机等实例讲解,可使学生深刻领悟诸如“次级贷款”、“信用违约互换”等金融产品的相关知识。题库建设可以分为章节习题库和试题库两部分,建设内容比较简单,不再赘述。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设

进行“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建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单纯依靠枯燥的理论讲述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也必须有所创新。目前我们已经尝试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合作式”教学、团队对抗教学等多种模式,这在本文的第二大部分有详述。

4.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网站相当于提供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主要特色应该体现在“互动”二字上,网站建成后,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可以在线提交各类作业;可以通过网站论坛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热门话题进行交流,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课程网站的基本模块至少有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知识扩展、案例分析、衍生品词典、在线测试和师生交流八块,以后随着课程建设的完善,网站内容要不断更新。

5.实验教学建设

“金融衍生工具”的实验教学环节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等金融专业课程类似,主要依靠市场提供的金融衍生工具模拟软件展开建设。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的交易策略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如果借助实验教学,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许多金融产品的模拟定价也可以利用实验室完成,目前主要使用Excel衍生工具定价软件包,在实验教学建设中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使用。

除了上述五方面的建设,教学管理也是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通过课程建设,可以形成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规范的工作总结制度,做好教学的信息反馈工作,提高师资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保障。

二、适合“金融衍生工具”的教学方法分析

除了传统教学方法之外,我们重点讨论三种已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过的方法,案例教学、辩论赛、团队对抗,这些方法也可以笼统的称作“合作式”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

这里的案例教学不同于前文提到的利用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上文的案例分析以教师为主,而“合作式”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以学生为主。既然是“合作式”教学,就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所以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前一周把案例分析的题目发给各小组,要求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制作案例分析的PPT,等到下次上课的时候,各小组轮流发言,把他们的案例分析过程讲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针对案例提出问题,这也体现出小组之间的互动。教师主要负责点评。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规定小组成员轮流负责发言、记录或者回答问题,尽量减少“搭便车”现象。

以远期产品为例,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外贸比较发达,近几年美元、欧元、日元、港币(浙江省外贸的主要结算货币)币值波动剧烈,2008年又爆发金融危机,在这些复杂的经济背景下,宁波的外贸行业如何借助远期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就成了很好的案例分析主题。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许多学生甚至去企业实地调研。我们认为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考虑学生的经济能力和时间原因,一学期中这样的选题不宜超过两次。

2.辩论赛教学

这种方法也是将学生分为几组,针对某个选题展开辩论,这种辩论不仅仅局限于两方,而是根据选题灵活设置。比如说讲完四大基本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理论后,面对企业如何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这个选题,我们至少可以组织四支队伍,分别代表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和互换产品,不同产品在风险管理的具体运用各有特点,开展辩论赛就是让学生讨论各种方法的优劣,本着综合“权衡利弊”的原则为企业选择个性化的方案。辩论赛既是展示所学知识的机会,也是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3.团队对抗教学模式

团队对抗教学模式是借鉴成都一所高校的做法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的,这一方法需要结合实验教学而进行,具体到“金融衍生工具”这门课,我们选取期货交易这一部分展开团队对抗。所谓团队对抗,首先需要组建团队,也就是将学生分组,每组8~10人,按照公司组建方式,分工到人,其中总经理/副总经理各1人,主持期货投资部的全面工作,协调团队各部门的运作,每月提交一份工作总结;财务部2~3人,根据投资情况撰写财务报告,每周提交一次;风险控制部2~3人,负责投资的风险控制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与计划,投资期结束后提交一份工作报告。风险控制制度要求在投资开始时完成,中间可以修订,若投资出现重大亏损,风险控制人员负主要责任;投资部2~3人,负责期货交易的具体操作。我们的对抗,是指团队之间的竞争,教师分配各个团队等额的模拟资金,期末的时候比较各团队的盈亏,将对抗结果作为考察团队协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尚没有正式开展金融期货交易,所以我们只能进行商品期货的模拟交易,总计有2个月的交易期限。团队对抗主要在课余时间完成,团队中每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团队的最终成绩,所以大家为了团队这个小集体的荣誉,都会认真做好职责内的工作,特别是总经理,虽然不直接参与期货投资,但在协调成员之间却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给予各团队总经理一定权限,允许总经理给团队成员的综合表现打分,属于一种激励机制。在教学实践中,也曾出现过有些团队不认真对待报告的现象,但经过几次修改,大家都是越做越认真,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组教师在学期末都会组织问卷调查,这里列举最近三届学生的问卷结果,调查数据取的是平均数。

被问及是否愿意接受新型教学模式,有95.4%的学生愿意接受,而有4.6%的学生不能接受,这部分学生给出的主要理由是“合作式”教学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太多。在回答通过“合作式”教学你的分析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时,有57.6%的学生认为分析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35.7%的学生认为得到部分提高,认为分析能力基本沒有变化的占6.7%,这也说明大部分学生可以借助“合作式”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个主要问题是你最喜欢哪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22.5%的学生选择案例分析,原因是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8.1%的学生选择了辩论赛,认为通过辩论不仅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口才和临场发挥的能力,选择最多的当属团队对抗,占到54.1%,学生普遍认为经过团队对抗,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5.3%的学生哪种方式都不喜欢,原因是他们认为课外负担过重,使得他们把“合作式”教学变成应付差事,这个结果教师也能理解,毕竟学生同时进行多门课程的“合作式”学习也的确有很多压力,这也为我们组织教学提供警示: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开展“合作式”教学。这些数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学创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水平。

四、小结

全球大环境在变化,中国高校的教学实践也在变,课程建设内容要改革,教学方法也要创新,特别是如何真正提高广大应用型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毕业后更顺利的适应工作岗位,是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该考虑的事情。毫无疑问,改变过去“大学老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是有益的尝试,只不过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运作中,如何减少部分学生的“搭便车”现象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元萍.金融衍生工具教程(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许能锐,傅国华.论团队教学在经济写作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5,(1):71-73.

[3]走进校园华尔街[DB/OL].http://v.blog.sohu.com/u/vw/632219.

(责任编辑:苏宇嵬)

作者:滕帆 张庆伟

交易工具远期证券投资毕业论文 篇2:

《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的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教育在满足期货行业的实际需求面前显得捉襟见肘,期货课程的改革本质上应遵循期货市场运作的路径,进而弥补传统课程教育中的短板。在总结了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后,本文提出了加强理论教育、让期货交易映射课堂、全面素质培养及新技术在期货课程的运用等措施,以满足学生就业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 期货市场

重庆立足建设长江中上游金融中心的努力给证券与期货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契机,立足重庆期货行业实际,对高职证券与期货专业进行的核心专业课—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进行改革,是让高职院校适应时代发展的举措。重庆当前有西南期货、中信建投期货、银河期货等36家期货公司营业部,从业人员分布在信息技术、基金业务、资产管理、网点管理、风控合规及营业部等岗位。对于这些岗位,财经类院校的高职毕业生能否进入并有所发展,不仅取决于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是否合格,同时还取决于毕业生是否具备对客户进行开发、培训、行情分析、套期保值、套利方案咨询等核心能力。

由于当前的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学科框架下的课程架构,不仅难以适应期货知识在高职学生中的学习规律,更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期货行业发展的需要。在期货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框架下,证券与期货专业的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面临着内容结构、导向等系列冲突,对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

一、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随着近年来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入,以技能考核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深入人心。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等环节纷纷减弱专业理论的权重,这种风气传递到学生层面就演化成了对专业理论的摒弃,而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现有的期货课程体系中加入了简单的开销户操作,这些内容的趣味性可能远远高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门课程却意义不大。

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知识密度很高的专业核心课程,不同于其他金融类课程,期货课程需要学生从交易思维层面理解做多做空的内涵,从数学层面理解期货套期保值、套利及期权期货组合的收益函数,而这些,则是作为证券与期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中绕不过的门槛,反而一般金融类课程所强调的职业技能如开销户、业务办理则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完成。

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之争,折射了职业教育领域中纯职业导向导致的部分专业培养模式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职业教育的技能导向并非是对专业理论的摒弃,而是将培养方向从传统教育中的理论娴熟转为技能娴熟,而对于证券与期货专业的学生而言,期货课程的技能娴熟恰恰应落实在扎实的理论功底之上,否则学于表面,学生能力中的专业能力被一般能力所替代,终将不能胜任未来岗位的需求。

(二)项目化与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提倡的项目化教学初衷是基于职场情景导入任务,使学生根据任务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发挥空间得到极大扩展,从而使知识的结构体系因为项目化教学而更加紧密。然而现实实践中,作为项目化教学的重要载体—课程,则更多呈现出“伪”项目化。丁金昌(2015)在这方面认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質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的课程。

当前高职院校在期货课程的设置为了凸显其职业特色,更多的教学内容加入了“实务”二字,其章节的设置也由第“N”章变为了项目“N”,但其内容仍然能看出传统章节化体系的影子,这种“换汤不换药”式的教学并非项目化教学的本意。究其原因,在于学科分类的惯性使学科边界依然是课程内容的框架,导致以任务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注定浮于形式而无法真正实现(徐国庆,2008)。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期货课程重置,根本在于打破学科、课程边界,以课程内容为灵魂,重建课程体系。以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为例,核心内容包括套期保值、套利、投机及其他具体期货产品介绍,这亦是大多数课程体系的结构,然而现实期货交易过程中,往往是期货产品的需求才进一步引出选择哪种期货产品、哪种方式。如果将现实交易过程打包成项目化教学模式,则可由期货产品需求激发学生对于产品及交易方式的兴趣,进一步完善学生对于期货产品的想象,与现实同步,促使学生继续朝感兴趣的方向探索。该学习路径与未来工作路径一致,可提高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模拟场景与现实环境

期货课程实训过程中,学校及实训教师皆试图模拟真实期货市场的环境,如:模拟开户、模拟交易,甚至加入了商务礼仪的实训。当然这种环境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职场更快地熟悉业务,但同时亦束缚了学生对期货行业的想象力,并更容易墨守成规及习惯于教条式的指令。同时,模拟化会降低学生对于未来岗位的纪律预期。比如在期货模拟交易中,很多学生倾向于集中投资一个或两个期货合约,从而获得较高的风险溢价,这种交易惯性在未来岗位中恰恰是不合时宜的。

现实环境与模拟场景对学生的影响类似,如真实的期货公司会使期货课程内容与现实环境迅速融合起来,然而,从课程内容体系上看,即使将学生置身于期货公司,能实际体验到的亦仅仅是“期货中介与服务机构”这一仅仅能与课程结合的内容,而大部分内容如套期保值、套利、期权等交易则是在期货公司无法深度体验。在具体实践中,很多专业的项目化进程多由校企合作的方式推进,将企业要素融入到教学中去。然而,针对期货课程而言,一般意义的校企合作恐难以实现改革初衷。首先,期货公司缺乏足够的动力深度参与到项目化改革中来。基于以往教学实践,证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其次,公司运营和教学活动一样,都是严谨细致的系统性工程,期货公司培养一个合格员工的过程,类似于学校教育,是将员工在职场实践中不断磨练提升,逐步进阶到高级职位的过程。然而,将期货公司员工在五年甚至十年的职场经验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灌输到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来,会导致理念严重地不匹配。高职院校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真实经验的一体性植入难以与三年的职业教育相匹配,进而出现一般校企合作中浮于形式的现状,即合作公司避重就轻,仅将简单的经验如开户、礼仪培训、话术培训等作为植入对象,而这些其实与期货课程教育亦是微相关的。

(四)职位供给与需求

期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期货人才供给之间仍然符合经济学供需逻辑。纵观近年来期货市场岗位在主流招聘网站的罗列,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位供给大多局限于期货经纪人,岗位核心内容则为“向客户介绍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及开户、交易、资金存取等业务流程”,并且招聘渠道大多为非官方渠道等,导致在读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期货岗位缺乏兴趣。

从当前市场给高职类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及招聘渠道可以看到,此类职位大多招聘门槛低,高职类毕业生对其的兴趣也低。但当其把门槛调高,又会引起其他类别(本科生)的介入,从而进一步挤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就业岗位的局限性会传导至教学过程中来,使学习气氛弥漫悲观的气息,从而引出“为什么学”“学来做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都是教师和学生难以规避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取决于区域期货市场的发育程度。从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间期货市场的交易额波动剧烈,2016至2017两年间的交易额甚至仅仅与2009年持平。期货市场的交易额的剧烈波动亦最终会影响到期货公司的招聘计划,在行业淡季会使相关职位的供给捉襟见肘。

(五)新技术冲击与课程建设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者,一份好的改革方案,必然要落实到教师身上。从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师技能水平来看,距离课程改革的目标仍有距离。虽然现实职业教育实践中,具备期货从业资格并加上基本的经济学背景能胜任一般的期货课程教师,但随着期货行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大数据、一对多资管业务及专业投资者对非专业投资者的替代等新事物不断冲击着期货行业。期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亦从传统的“从业资格要求”转换为对IT、大数据处理、高频交易算法等新技术精通的人才,而这些在当前期货教程中仍属短板甚至空白。

当然,按照当前的培养模式,短期内毕业生并不会遭遇严重的“知识饥渴”的冲击,但中期会随着期货交易模式的更新,这种冲击会压缩毕业生未来职场的晋升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 使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发生很大变化, 而教师缺乏相关新技术知识的指导(高莉,2017)。掌握新技术是对未来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对于高职类毕业生而言,即使从事基础的营销岗,亦不能规避此轮的技术冲击,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弥补短板迫在眉睫。

二、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改革受制于原有课程体系、职教理念及社会现实等因素,其改革路径必然在一般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础上,突破知识难度、实训理念的束缚,走出一条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

(一)强化理论学习

虽然近些年高职教育圈有淡化理论学习的倾向,但对于期货课程而言,这种倾向并不具有普适性。李曙明等(2014)认为高职课改任重而道远,同样需要加强理论指导,注意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期货行业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其要求夯实的理论功底及不断更新的知识流,这点在课程改革中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传统的套期保值、套利交易的运算模式熟悉,而且还要对各种期权期货组合资产的损益状况精通,而目前國内高职类教材对此类理论的阐述仍显匮乏。

期货市场是一个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市场,市场要素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其本身涉及到大量的数理统计估计。对于高职类期货专业学生而言,系统的数理统计学习既不现实,亦无成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Excel等统计工具,实现基础的期货期权资产配置计算来引导学生学习,即跨越了数理统计的门槛,又能将期货的风险管理内容融汇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去,用技术突破理论门槛,同时又没有规避期货的难点,这点在笔者的《证券投资实务》课程中已经实现。

当然,此处涉及的强化理论并非纠结于理论学习,毕竟期货课程与金融工程息息相关,全方面的对高职学生进行理论投放并没有现实意义。强化理论学习,是寄希望于教师、教材,将传统高职教材中规避的理论难点使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突破,学生即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怎么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对未来职场对业务能力的需求和挑战,毕竟并非所有岗位都要求会计算期权定价模型。

(二)让期货交易映射课堂

鉴于当前项目化进程中出现的“伪项目化”问题,职业院校应从真实期货市场中“取经”,弥补学校的短板。期货课程项目化过程的初衷,应是将现实交易过程打包成项目化教学模块,而由于职业教育理念的历史惯性,期货课程的项目化进程难以掩盖学科框架的痕迹,反而项目化成了噱头,本质仍是传统教学。从教学实践来看,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的担子都最终落实到一线教师肩膀上。

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承接着让期货交易映射入课堂的使命。首先,构建学校企业间人才交流的平台。目前重庆市院校与企业间进行深度合作的“双千双师交流计划”,以学期为单位,将企业员工和一线教师进行互换,规避了浮于形式的校企合作,促使了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又将企业的“情景”“体验”通过企业员工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实现了学校和企业需求的双向渗透。其次,让真实市场要素呈现给学生。期货公司仅是期货市场的一个环节而非全部,期货交易的买卖双方才是市场的动力源泉。平时的校企合作,把企业看做了市场的全部,对于学生就业而言无可厚非,然而却未能真实呈现市场原貌。职业院校可以将真实交易者,如农产品套期保值者、套利者请进课堂,让他们把真实经历告诉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学及什么才是值得学。

(三)就业岗位倒逼下的课程改革

理论上而言,就业问题应是与课程改革相去甚远,然而,就业作为课程教育的最终出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赵莉,2014),在课程改革中必然在就业的指挥棒下运转。在以往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中,对于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毕业生,企业不仅要求其具备入门的行业资格证,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也就是说,一线营销岗会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入门职位。

期货课程的改革此时便有了两个核心要素。第一,入门级的期货从业资格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这一点,在前面实施真实项目化及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接受的套期保值、套利交易为核心的课程内容再加上基础的期权知识,是可以有效应对这种入门级的考试。其次,期货课程中还应加入涉及到交流沟通、自我管理、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期货课内实训中,将工作任务分解给参与的团队成员,如在套期保值交易项目中,可以将其分解为套期保值的需求测算(原因、规模)、基本面分析(合约标的的基本面)、技术分析(如KDJ等短期技术类指标)、损益评估(对交易进行总结分析)等基本模块,学生在实践中不仅重温了课程知识,还在学习如何合作,锻炼了自身同时亦锻炼了团队。

(四)让新技术融入期货课程之中

虽然之前计算机网络已经在金融市场上充分使用,但人们理解市场的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验研究在大数据级数递增的数据规模面前已捉襟见肘。在中国,部分交易者已经开始程式交易,来取代传统的经验分析,未来中国的期货市场,各种算法和逻辑替代经验来分析市场的本质,这对于当前学习这门课程的高职生提出了新挑战。

可见,期货课程中传统的教学已经难以对接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的冲击,因此,在期货技术分析环节中,使用计算机语言如Python等替代Excel,即使进行简单的入门级教学,也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开一扇门。

三、结论与展望

期货这个从欧洲农产品集市上诞生的远期购销约定,随着时代发展,不仅成为实体经济定价的基准,也占据着资本市场的最高端。随着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愈加重要,其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亦更密切。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中国未来期货人才的进程中,对关乎学科基石的期货类课程进行改革,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对期货人才的需要显得更加重要。

期货课程的改革,依照的是期货市场的运作路径。由于期货交易的复杂性,我们在期货课程选择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上,侧重于加强理论的学习;由于当前项目化课程的缺陷及课程与行业现实的脱钩,我们迫切需要将期货交易映射进课堂;由于就业岗位的倒逼,我们需要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素质;由于新技术的冲击,我们需要在期货课程中使用新技术替代传统的分析方法。

当然,到目前为止,高职课程改革并没有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与工作实际相脱离的现状(吴亚萍,2011),虽然引入了期货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但学生单纯地取证行为并不能取代系统的职业素养、知识的教育。问题本质在于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仍是以学科属性进行的归类,而期货行业的工作实际,则立足点不仅在于单独的金融学科,还涉及管理学等学科。虽然学校通过开始多种类型的专业课的方式使课程尽可能满足工作实际,但分割化的痕迹仍然阻碍着期货课程充分满足时代的需求。未来,学校期望构建以期货行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课程体系,以替代当前学科桎梏下的课程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 职教论坛, 2015,(10):59-60.

[2] 高莉.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 2017,(5):46-52.

[3] 李曙明, 何杨勇. 高职课程改革的批判性思考——对杜威“从做中学”的偏离和误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11):85-88.

[4] 吳亚萍. 近十年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研究综述[J]. 职教论坛, 2011,(33):54-58.

[5]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 江苏高教, 2008,(4):124-126.

[6]  赵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16):152-154.

作者:李俊峰

交易工具远期证券投资毕业论文 篇3: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金融学学科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只有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敏锐分析能力、果断决策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实践教学在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教育中的应用是对当前金融学教育者提出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

21世纪的金融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是世界经济的主题。中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其金融业与世界金融业的接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在金融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加强实践教学是应对金融业的迅速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我国的金融企业不仅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金融机构竞争,而且还要在我国与进入本地市场的外国金融业竞争。为了与世界金融发展形势相适应,这就需要既懂得中国金融市场同时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既具有综合素质同时业务又过硬的金融人才。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金融实践相结合是提高金融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金融及金融投资机构能否合理规划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并抢占人才制高点,将是未来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在金融、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塑造国际竞争力的重心。

2.加强实践教学是转变金融学教学模式的需要。传统的金融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单纯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与过去宏观金融为主的课程体系有关,教师讲制度多,讲方法少,讲理论多,讲实际操作少。随着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课程体系随之从理论分析为主的宏观课程转变为业务性为主的微观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也就成了必然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强调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提高任课教师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由此,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会不会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探索金融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有利于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

3.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应金融学课程微观化的趋势要求。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越深入,金融运行效率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正呈现一种微观化的倾向。金融高等教育应该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将金融专业课程微观化,并增加实践环节。一方面是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即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或无用的知识,补充显示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更具有操作意义。另一方面是反映金融微观运行的新需要,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例如物流金融、离岸金融、银行结算与会计等。

4.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要。加入WTO使中国金融业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竞争,培养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目前,由于金融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与行业的合作还比较粗浅,这就造成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与行业所需的人才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弊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还只能局限于专业教育的框架内,使得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大多仅仅是通过几门课程和几个实验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视野比较狭窄,对金融前沿形势把握能力较差,工作适应期较长,既浪费了相对紧张的教学资源,也不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实现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目标,要从实践的内容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二、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模式分析

由于金融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需要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强调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核心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由教师的“教”与“引”,学生的“学”与“探”四个环节共同组成。如何实现这四个环节的相连,教学的形式相当重要。实践教学方式可采取典型案例分析、实验室模拟操作、课程实践、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

1.典型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操作的能力。这个实践能力有着广泛的内涵,概括了学生今后经济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包括快速阅读、做扎记、抓要点、列题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具体操作中,课前事先布置案例课题、学员自主分析;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指定学生发言,组织全班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内化提升,课后学生进行书面归纳,提交书面报告。

2.实验室模拟操作。利用应用软件,如银行会计、银行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业务、保险业务等软件,建成模拟银行、模拟证券、模拟保险甚至模拟企业等多功能实验室,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综合作用。通过实验室教学环节,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以国际金融学课程为例,国际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与操作实务为一体的核心专业课,利用“外汇交易软件系统”展开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实践教学既方便又有效。通过实践,学生可亲身经历询价、报价、成交、证实和交割等环节,掌握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外汇期权、外汇期货、掉期与套汇等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外汇交易的感性认识。

3.实习基地建设。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理想的实习基地应考虑建设在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具有关联的大集团公司,学生在一个现实中可以进行多方位的实际接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金融知识和专业体系。

三、金融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培养须进一步加强

可以在课堂授课的同时在课堂上采取课前热点、课间讨论及课后查找资料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教师面授课的依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的数字教学平台进行网上辅导答疑、网络作业、网络讨论等活动是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学生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保障,而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和使用质量有待提高

大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教师面授的依赖性很强,导致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不够理想;多媒体资源本身的趣味性、可用性有待提高;教学资源运营环境的限制。如依托高校校园网的数字教学平台的金融学课程的视频教学,因其直观性、系统性等特点受到许多学生和辅导教师的欢迎,但是由于学校网络承载力有限,导致利用校园网的许多学生很难在线观看。而这只能有赖于客观环境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形式需多样化

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个学期的实践课题,并要求要求学生深入金融机构或者进行结算业务的特定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再依据事先划分的学习小组,安排小组间交流心得体会,并据此写出书面材料。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第10至第15周完成,由辅导教师根据书面材料评定成绩。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与课程相关的学术文章,并依据不同方向设置专题,引导学生在课余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浏览。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申四萍,伍海霞.现代管理教学法——案例教学[J].宁夏工学院学报,1996,(9).

[3]邓云洲.案例教学:一种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1,(4).

[4]Philippe Aghion and Patrick Bolton.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Z]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

基金项目:2011年海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qnjj113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妍(1981-),女,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

作者:谢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础设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工程建筑中的修筑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