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2023-02-23

第一篇: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课堂教学要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 平时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际上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常常被人们简化为:“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双基”。那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又勉强地加上了一个学科情感。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的三个方面:①知识。②技能。③情感。

有了课堂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过程的撰写,就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了。 教学目标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即:一对一的关系。 教学目标也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的某几个教学环节,即:一对多的关系。

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别完成的所有的教学目标时,这节课的教学工作也就结束了。不是吗 隐含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教案中,不能写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隐含目标的内容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果将隐含目标在教案中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容易使得本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产生混乱,以至于不知道是哪一个学科了。

如: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等。这是要求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细雨无声地,灌输给学生的。

如果写出来,每一节课都差不多一样,不但是违反了教学目标的唯一性原则,还会写大了、写多了、写偏了、写远了。有可能就成了是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了,如:政治学科、哲学学科等。

隐含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有,更重要的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能体现出来,又不能影响教学主线。还要能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隐含目标的实现,可以借助于教案中的活动主题、活动任务、列举的案例等来实现。如: ①图形图像课中,对比今昔天安门广场全景图的技术实现。

②电子表格课中,判断刚刚设计、输入的公式对错与否,不是某一个,某几个学生、老师的判定的,也不是什么民主投票决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行一下,就知道了!

③声音信息感觉媒体课上,举例音乐的曲调和歌词的传播信息的特点和效果时,举例“日本鬼子投降后,曾克林帅部入关,在沈阳火车站唱《国际歌》”“抗日时期,冀中平原夜间老百姓让门外来人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过程中,还要设计有对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等的评价分数,如:百分制的5分。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疑难问题,又需教师的很好的引导和思考。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导”、“联”是突破教学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

善于引导。善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也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所以,教师须多备几手“导”的技能,以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法、观看影视法、类比法等。

善于联系联想。善联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对学生来说,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只有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学得牢固扎实。所以,教学不宜空讲知识,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那样只能弱化教学效果。善联,一要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时代的气息引入课堂。二要联系学生以前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这些旧知识既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新知识的固着点。因而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结,注意教学内容的整体与局部、前与后、因与果的衔接与递进,在联系中将新知识融为一体。三要联系教师自身的学习感悟。教学既是教与学的传导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感悟,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化解难点的做法和体会,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总之,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效益为核心。唯有如此,实现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观潮》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不同层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始,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通过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潮水形成的原因,为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做铺垫。初读课文,以“天下奇观”切入,激发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精读课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会认其中的7个字,会写其中的13个字,理解7个词语。 2.能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隋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睛。 教学重难点:

课文第

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 ,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接着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大峡谷进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最后,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并积累优美语句,指导学生朗读精彩的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这是四年级第一篇略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课文,进一步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展开合理想象,将文字描述的事物转化为

一幅幅具体形象的画面呈现在头脑中,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7个生字,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

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做巢、树梢、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重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设计理念:

6、《 山虎的脚》

是本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课文的专题是“观察与发现”,要求学生在读瞳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匕,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还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写下来。这一专题体现了读

写结合的特点。观察有顺宇,表达才会有条理,观察细致,表达才会具体,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文章才能突出重点。《爬山虎的脚》课文的观察和表达顺序是先叶子,后‘‘脚”,观察和表达的重点是‘脚”的形状和特 ,以及它是怎样“—脚—脚地往上爬”的。本文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然

后逐—研读爬山虎脚

的特 其巴住墙往上爬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观察和表达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 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9、《巨人的花园》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草翠花开、训斥、凝视、拆除”等词语。理解“洋溢”的意思及用法,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

3.通过朗读、品味、想象,感受童话的有趣,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做人不能太自私的道理。 2.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变化,在层层读悟中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11、《去年的树》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形象是大于思想的,“教育”之前应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

所以,通过想象实现故事人物和故事进展的形象化是本节课的选择的基本途径。相信这条路同样通达故事的终点— — 一盏温暖的灼 火,辉耀内心的敞亮。

2.关于教育思想。形象感动了学生,如果只是感动,而没有思想,则感动无益。“童话使孩子们向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样向往也会促使他们思考,应该摆脱些什么,应该创造些什么, 以实现他们的向往和梦想。”所以,伤感的故事仅仅让孩子感动了,是不够的。“美好在相聚中给,在分离中仍然要给,要始终温柔地相待。”“分离是必然的,哀而不伤,曾经美好的回忆永远温暖。”这些都教给学生思索,相信今天懵懂的认识会在来年开出花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故事提供的场里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想象,有表达,有感动,有感悟。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感动,从而萌发对“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面对分离应怎么办?”等诸多人生问题懵懂的认识和对正确、美好事物的向往。 教学重点

梳理课文脉络,体会文字的特点和表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对文章结尾的“哀而不伤”的内涵产生吻合其年龄特点的认识, 为观照其人生留下点滴的生命积淀。

12、《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根据拼音认读“拽、茸、副、怜、魔、杖”等6个生字。

2.抓住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并在反复的 朗读中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3.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13、《白鹅》

理念:开开心心学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实实在在用语文。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把课上得有趣,把课上得朴实,注重引导语文实践运用。

教学目标:1.能从“叫声、步态、吃相”中感受白鹅的高傲,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能运用若干好词佳句写话。

3.揣摩作者精妙的表达方法(比较、拟人、贬意褒用),初步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写作语言。

14、《白公鹅》 设计理念:

《白公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分别从白公鹅“慢条斯理”地走路,“无忧无虑”地活动等方面介绍了白公鹅“海军上将”的派头。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和有趣的反语等修辞手法,使白公鹅显得更加鲜活,更加与人亲近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精读课文《白鹅》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白鹅》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本文,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的不同方式,以及各自的语言特点,拓宽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阅读 和习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了解白公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之情。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的写作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了解白公鹅的特点。2.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白鹅》和《白公鹅》表现方式的异同及其语言特点,体会不同作家对同一种动物的不同表现形式。

15、《猫》

一、设计理念

《猫》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师应该借助这一课的学习教给学生分析、把握课文内涵的方法。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自主获得把握此类文章主旨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6、《母鸡》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白本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与《猫》一文的写作手法的不同。

17、《长城》 教材简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世界遗产”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作者

以清新的笔触,朴实无华的语言,按照“远看长城— —近看长城— —展开联想—— 赞美长城”的顺序,向读者展示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本教学设计依托文本,以读为主线,以教学媒体为 “催化剂”,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感悟“逶迤的长城——智慧的长城——血汗的长城”,享受审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智慧启迪,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爱国情感,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8、《颐和园》

1.教学重点 .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 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浏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学习按照浏览顺序记叙,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二)分析学生的特征

1.我们这里的孩子较少接触外面的世界,多数没有机会浏览北京颐和园,对本文描写的美丽景色十分向往,对新学习内容充满浓厚的兴趣。

2.本年级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还不够强,在多媒体创设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中,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19、《秦兵马俑》

本篇课文以其紧凑鲜明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述,充满深情地展现了秦兵马俑光辉灿烂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艺术。整篇课文涌动着一种浓浓的真情— — 种对于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赞叹之情。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更像是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教学本篇课文,可在学生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情”字为切入口,让学生在音像展示的真实情境中,在课文生动凝练、细腻传神的语言材料中,在师生、生生问的情感交流与碰撞中。受到心灵的熏陶,使自身情感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与作者情感的脉搏形成强烈共振,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l2个生字。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内化语言,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以情为主线,以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举动为副线,与文本对话,感受不凡举动背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感悟众人浓浓的关切之情,体会这次捐献骨髓的重要意义,感悟“生命桥”的含义。

24、《给予是快乐的》 设计理念

如果说给予是一种快乐的话,那么品读也是一种快乐。子日:“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 品读,不正是一种对语文文字的“学而时习之”吗?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当作

水,浸润、涵泳、畅游、沉潜,他们对读书的感受将是一种如鱼得水般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文中人物的言 行体会小男孩和保罗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 2.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体会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理念:

历史,因为真实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训,因为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语文课,应该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仅仅是再现历史的真实?还是演说教训的深刻?显然不是。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所以,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

学中,设计者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文化靠什么传承?首先是激活,激活个体的蒙昧状态,其次是认同,最后是反复的习得。语文课上,我们要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经典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以纯粹通灵的智慧启发学生的潜能。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实后, 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中华不振” 的含义, 继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l _ 认识生字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 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教学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与中学生壹往的敢事中受到启发,感受叶老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人品,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好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慑》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车方法; 3.学会车课生字,理解积累精彩词句段,领普作者惜枷抒情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体会叶老先生的人品对诈者的教育和影响2.学习修改作文的基车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

27、《乌塔》一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作者在旅途中邂逅l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以及与她交往

的经过。乌塔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独自一人游览欧洲,这对中国的同龄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走近乌塔,了解异国小朋友的生存状态,将有益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以及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自主挖掘乌塔的闪光点,成为本课教学的立足点;向乌塔看齐,树立自主精神,成为本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材简析:《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2O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文章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

纪一百年问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接受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阅读本文,一是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二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是理解文中—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30、《电脑住宅》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部分生词。

2.通过默读、交流,能够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了解电脑的神奇,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设计理念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语言生动活泼,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说明文。在教学中怎样加强有意义的语言训练,如何让学生既了解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又学习课文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

达,是本课所深入思考的内容。因此,本课教学立求凸现有意义的语言训练之两大要素— —问题与情境。通过问题研究,激起冲突,引发心向,寻找异同,引出规律。结合情境,将文本还原为生活,贴近交流的距离,促进迁移,实现同化。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7.通过课堂制作小地球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用实际例子,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2.观察地球仪,了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精度的分布规律。 3.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关地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与技能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学会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手电筒、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基本知识及产生的一些现象,如昼夜的更替、时间的差异等。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四季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节 地图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选择一幅区域地图,设计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如量算距离、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2.利用泡沫塑料或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地勘测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能力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知道地图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养成日常运用地图的习惯。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与大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知道全球海陆分布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3.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4.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了解全球海陆分布比例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接触并运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播放加加林,杨利伟初登太空的动画或图片,进行“地球”,“水球”开放性的讨论,加深对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认识。

3.指导学生查找为探索地球面貌做出贡献的世界著名探险家的故事,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 4.运用拼图游戏或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5.以景观图形式展示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加加林,杨利伟初登太空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世界奥秘的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第二节 海陆变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 3.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4.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5.运用板块分布示意图,推测全球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向。 过程与方法

1.实例举证海陆的变迁,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

2.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述等认知能力。 3.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4.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实物演示并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和红海的形成,

5.通过对板块运动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知识与技能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播放影视资讯,小组讨论、辨论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初步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学会阅读,绘制和使用气温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描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学会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3.学会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4.学会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4.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查找世界人口与人种的分布状况,使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和运用已有知识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方法。

2.通过运用生活实例分析人口问题,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的人口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的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主要分布地区。 2.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能够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收集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资料。 2.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分析、比较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抵制邪教、倡导人类和平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读图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以及民居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知识与技能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

3.了解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从相关地图上,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4.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5.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6.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书,读图,计算,分析讨论加深对世界上面积大,人口多的一些国家的认识,了解国家及地区存在的差异,理解我国一贯主张的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2.组织学生对有关“领土”“国界”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

3.搜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图片,数据等相关资料,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差异,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同时认识到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发展。

4.通过学生读图来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可分小组模仿“南北对话”“南南合作”进行交流与合作。

5.设计一个调查当地生活水平发展变化的活动,以突出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

6.组织学生围绕“美国一个汽车制造车间”展开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国际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7.搜集资料,讨论交流国际组织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国际和平,全球共同发展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3.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有些方面的发展甚至是超过了发达国家,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一课时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 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 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 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 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难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教学目标:

1、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第二节 东南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人口构成情况,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4、东南亚的风景 能力目标

1 通过读图得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2 结合中南半岛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分布的一半特点。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练习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 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 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4、 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第四节 俄罗斯

教学目标:

1﹑ 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领土组成和首都。

2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 ﹑民族﹑ 人口﹑ 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

1﹑ 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 2﹑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重点:俄罗斯的自然和经济特征。 难点:俄罗斯气候成因;自然和经济的地区差异。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

1、 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了解中东地区战略性地理位置、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分析,

2、能运用地图和资料,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3、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及原因(气候干旱)。

4、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 、中东干旱的气候和地区文化差异。

3、 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节 中 东(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 ――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

1、 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域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 学会运用地图统计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 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4、 分析欧盟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立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5、 旅游资源和旅游业。 重点和难点:

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欧盟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立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重点: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难点: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重难点)

1、 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第四节澳大利亚

学习目标

1.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

2.学会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利用资料说明为什么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

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美国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第二节 巴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及形成原因。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主要气候类型。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特征。

4、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5、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

1、 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

2、 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的影响。

3、 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4、 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的影响。

2、 通过战后巴西迅速的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的成就。

3、 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重点:

1、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2、 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3、 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难点:

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

2、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的位置、疆域,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知道我国的四至及邻国; 2.知道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对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想像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意识;

2.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众多地名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的落实。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民族、人种分布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等技能。 德育目标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黄河、长江的地理概况。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3.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教学难点 1.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2.黄河、长江的治理。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及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能力目标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由果索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第三节 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2.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

3.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注意交通安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 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能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生产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能力目标

能用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能绘制一些简单工业产品的生产联系图;能用图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我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教学难点 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第四篇:平行线的判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垂直于弦的直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都分析的很透彻,通过这节课能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在探究垂直于弦的直径定理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言,还能起到对学生科学教育。教学重难点分的清楚、透彻,做到重难点分清,讲课时,才能有侧重点,有的放矢,学生掌握起来也容易接受。

平行线的判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行线两种新的判定方法,会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平行线两种的判定方法及推理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正确的书写出推理过程。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与技能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学会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

第三节 地图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与大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知道全球海陆分布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3.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4.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4.运用拼图游戏或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5.以景观图形式展示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海陆变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 3.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4.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5.运用板块分布示意图,推测全球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向。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知识与技能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3.学会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4.学会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4.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查找世界人口与人种的分布状况,使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主要分布地区。 2.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能够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读图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以及民居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知识与技能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 3.了解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从相关地图上,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4.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5.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6.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一课时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难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教学目标: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第二节 东南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人口构成情况,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4、东南亚的风景 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第四节 俄罗斯

教学目标:

1﹑ 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领土组成和首都。

2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 ﹑民族﹑ 人口﹑ 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

1﹑ 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 2﹑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重点:俄罗斯的自然和经济特征。 难点:俄罗斯气候成因;自然和经济的地区差异。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

1、 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了解中东地区战略性地理位置、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分析,

2、能运用地图和资料,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3、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及原因(气候干旱)。

4、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 、中东干旱的气候和地区文化差异。

3、 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节 中 东(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 ――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域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4、分析欧盟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立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5、旅游资源和旅游业。 重点和难点:

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欧盟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立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重点: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难点: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澳大利亚

学习目标

1.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

2.学会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利用资料说明为什么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

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美国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第二节 巴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及形成原因。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主要气候类型。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特征。

4、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5、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重点:

1、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1、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2、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难点:

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

2、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的位置、疆域,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知道我国的四至及邻国; 2.知道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教学重点 1.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众多地名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的落实。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教学重点 1.黄河、长江的地理概况。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3.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教学难点 1.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2.黄河、长江的治理。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及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第三节 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 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生产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我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教学难点 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家校互通平台使用手册下一篇: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