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2022-04-1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以供给侧改革作为研究背景,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驱动因素划分为内部驱动与外部驱动两类,对不同类型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厘清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关键时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因。同时,从综合驱动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不同因素与不同因子的关联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篇1:

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 文章论述了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具体阐述了从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主体创新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的途径,并指出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趋势。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管理创新 发展趋势

一、引言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趋势下,企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改变,在以信息和网络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生产力要素、竞争、企业理念与运作将发生重大变化,管理的变革成为企业生存的需要。企业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管理,管理水平低下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内部瓶颈,管理基础薄弱几乎是所有民营企业的通病。实现企业管理方式革命和制度变革将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用先进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已经成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共识。我国民营企业实现管理变革、管理升级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主要在于民营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

二、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的思想首先来源于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创新理论”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创新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是企业家利润。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蕴涵着管理创新的主体、动力和内容等概念。管理创新是—种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管理者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采用某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协调范式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率和效益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与一般的工艺革新不同,它强调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在管理领域中,创新不仅是一种职能,而且是管理思维的变迁所形成的新模式。其目的不是一般地实现管理的目标和责任,而是发现创新机会。它不是管理者的随意的主观创造,而是受“创新成本”约束的活动。管理创新的中心是创新人的产生,他不仅仅限于管理者或企业家。

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指创造出全新的或改善已有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动态过程,也就是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变化,重新整合企业资源,不断创造出使用价值更高、相对成本更低、个性更鲜明的新方法和新产品,以使企业既能实现经济效益,又能尽到社会责任的过程。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以企业家为核心、企业员工密切配合的创新活动。只有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管理创新活动才能富有成效。管理创新能够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

1、管理观念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向导,进行管理创新,是任何民营企业在现代市场环境下无法回避的思维选择。很多民营企业试图通过技术范式搭建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却忽视确立一种哲学思维和管理理念作为指导,在缺乏观念创新的情况下指望沿用旧的思想观念去实现一场管理模式的革命,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创新的失败。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创新管理并非单纯意味的更新制度、改变规范、变更模式,而是一场深层次的思维革命。民营企业管理粗放,管理成本过高,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竞争环境,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民营企业应注重管理意识的创新,将管理看成是投入企业的一项资源,尽量降低内部组织成本。观念创新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思想观念应及时转变,使企业有可能抓住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宝贵机遇而迅速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柔性管理,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作,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现代中小民营企业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强人本管理思想的修炼,重视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民营企业职工也要输入人本思想,提高维护自身权益、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觉悟。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柔性管理。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2、管理方式创新。由于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预测与决策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新的管理方式不断出现。如在经营决策方面,“多目标规划”与“博弈论”等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家的决策水平。对企业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科学化作出了新贡献,使激励与约束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职能。又如在生产管理方面,由于生产概念由制造领域扩大到服务领域,其生产的范围也扩大到从前产品的引导设计、引导消费以及从后延伸到售前、售后服务,使得整个生产时刻都与市场密切相关,从而诞生了“准时化生产制”,使生产废品量最低、准备时间最短、库存量最少、搬运量最轻、机器损坏最小、生产提前期短。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保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深远的影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长,发展过程呈现出跳跃式的特点,在企业业务快速拓展、企业规模迅速膨胀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往往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民营企业如果不对其原始落后的企业制度加以改造,就无法走上科学化管理的道路。

3、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吸收和培养一批管理人才是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一种高度不确定的竞争环境,民营企业要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知识大爆炸带来的良好契机,通过管理找到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最佳途径,培养和吸引一批高效率、高质量、知识型的管理人才。将人才看作最重要的财富,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管理陋习,以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构建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和能使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知识潜能。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具体表现在:第一,制定一个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企业对人才结构应认真地进行战略性设计,优化人才结构,完善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规章制度。第二,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机制。首先要促进人才流动,增强人才活力;其次,在企业自己培养人才的同时,重视对成熟人才的招聘和使用,以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另外,重视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第三,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程序和制度以及企业内部竞聘的机制,做到知人善任。第四,团结人才。一方面,对人才如能采取股权分红的制度,使管理层能成为与整个企业血肉相连的一部分。

4、组织结构创新。组织的创立是为了实施经营战略,不同的战略造就了不同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的变化、企业能力的改变使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不能持续时,组织就面临着调整与变革。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大都采用简单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实行集权式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结构不断正规化,形成官僚层级式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优势在于内部管理效率较高, 便于上层对企业的控制,但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相對迟钝。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一缺陷的负面作用更加突出,基于此,组织结构的变革和创新成了现阶段大型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这个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必须创造一个敏锐、行动快捷、积极创新的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扩大以及顾客要求的多样化,柔性化组织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组织柔性化,可以实现企业集中与分散的的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可以节约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益。目前,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工业时代后期所创造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传统的垂直式功能化管理组织模式受到挑战;著名的“控制幅度”原则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失效了。因此,新的企业组织不是控制组织,而是信息化的组织。例如:对于扁平化组织,企业不必要的协调机构和那些专门传递信息的中间环节应精简掉,转而采取划小核算单位、下放决策权限、实行自我管理、精简中间控制管理层次的组织形式。

5、主体创新。由于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组织多是家族式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行业的性质,企业的规模以及其自身发展的阶段,选择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可以考虑把股份制与家族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企业决策、企业发展方面有效地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使中小民营企业走良性发展的道路。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民营企业家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工作作风、管理技能等素质紧密相关。民营企业家应该清醒认识到自己所承担责任的重大和自身素质的差距,加强学习,严以律已,诚实守信,作风踏实,加强德才修炼。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要具备适应并改造环境的能力、善于捕捉瞬间机遇的能力、正确运用权力的能力、技术开发的能力、融通资金的能力、全新的开拓市场能力等。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敏锐的捕捉信息,推动企业的创新,那么他就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领导者作为创新主体,同时具有决策权力,那么整个企业就容易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由于创新主体和决策主体的同一性,在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时,效率大大提高。实现创新主体与决策主体相统一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授权,将决策权力交到创新主体的手中;另一种是培养决策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管理创新的新趋势

1、经营管理信息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企业经营中的普遍应用,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对企业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及其设施的拥有和利用已成为评价其信息化管理程度以及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尺度。

2、组织结构柔性化。建立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管理层级变得更少,柔性化组织结构中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灵活性与多样性相协调,保证了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为企业提供了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企业界限模糊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外部的人力资源与外部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两个以上的独立公司组成临时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共享技术、分担费用、联合开发及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形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来共同完成某个项目。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本文阐述了民营企业的范畴特点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指出了民营企业可以从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主体创新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并描述了管理创新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杜梅雅:试论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J].科技与经济,2006(3).

[2] 吕惠明:民营企业的特点及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4).

[3] 汪鳳桂: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管理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 付锦峰: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5] 刘宏、高丽君:关于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研究[J].税收与企业,2003(8).

作者:冯素莲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篇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驱动因素研究

[摘 要]以供给侧改革作为研究背景,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驱动因素划分为内部驱动与外部驱动两类,对不同类型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厘清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关键时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因。同时,从综合驱动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不同因素与不同因子的关联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驱动因素 供给侧改革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财政、税收、就业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在当前我国进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发展暴露出较多问题和不足,包括产品出厂价格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不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专、精、特”企业数量较少等。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成为民营企业把握机遇、克服困难的关键,其中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通过探讨自主创新能力驱动因素,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效获取市场综合资源,最终实现综合竞争能力升级。

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外部驱动因素分析

(一)政策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部署,其中壮大民营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实施创新驱动等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撑。同时,由有利政策带来的政府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释放市场活力等具体举措更是提高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以往从提供资金资源、出台扶持政策、实施创新激励等短期措施相比,一系列着眼于长期规划的政策举措更有助于形成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做出自主创新行为并最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氛围[1]。

(二)市场环境

企业创新活动要以市场需求为目的,尤其在供给侧改革影响下,企业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需求端日益增长的需要。但对民营企业而言,要紧跟消费升级的步伐,消费升级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消费层次与消费品质提高、消费形态与方式转型以及新型消费模式的出现,这些转变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切入点,无论是制造转型、品牌建设、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流程改进,不断优化的市场环境都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更强动力,推动民营企业通过吸收和学习提升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三)社会网络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具有规模较小、资金紧张、技术落后等特点,要利用供给侧改革的浪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完成新项目开发、新技术研发并降低技术提升过程的风险。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法是较为理想的利用社会网络的途径和方法,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社会网络构建,不仅能帮助民营企业加强与同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加强与地方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在降低合作与创新成本的同时,也能整合多种创新资源,提升企业以合作为基础的创新能力。

二、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内部驱动因素分析

(一)战略导向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我国政策制度、科技进步与市场环境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迫使民营企业必须适应一系列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问题。因此,企业战略导向如何影响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育,成为众多学者和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为了应对供给侧带来的挑战,民营企业需要从自身调整出发寻求解决办法,因此战略导向的选择与制定将会对组织学习、吸收利用和技术创新效果等方面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尤其是不同类型的战略导向会决定民营企业是采用利用性创新模式还是探索性创新模式,例如:创业型战略导向会鼓励企业超前、冒进地实施创新行为,而市场型战略导向会推动企业更关注基于市场创新和营销创新的创新能力形成[2]。

(二)组织资源

无论在任何时期,组织资源都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在这些资源因素中,既包含企业无形资源,也包含有形资源。其中,较为典型的无形资源有企业知识、网络关系、品牌、文化和技术等关系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抽象要素;有形资源则是指企业厂房、设备、资金和人员等要素。无形资源的匮乏,会导致民营企业在构建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时缺少内核,尤其是技术与知识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有形资源匮乏则容易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缺少坚实基础,资金限制导致企业无法吸引高技能人才,人才稀缺使得企业丧失创新之本。综上所述,民营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在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中寻求平衡,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

(三)管理能力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无法通过大规模生产资源投入来提升效益,反而更强调产出效率与产出质量,因此企业管理能力成为供给侧改革时期,民营企业高效提升创新效果的关键内部因素。已有研究和经验表明,企业对知识的吸收、消化、转移能力,对技术的管理与控制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洞察、开发和营销等能力,均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效果的提高。尤其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通过上述管理能力的構建和使用,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组织内外部资源,提高研发效果和市场转化率。同时,管理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还体现在合理控制创新速度以及对创新信息的有效分析等方面,其影响过程最终表现为企业自主创新效果与追求创新效率的平衡,管理能力则贯穿在企业创新的全过程中,包括构建资源组合、吸收知识转化为能力及发挥能力实效绩效提升等不同阶段。

三、以助推供给侧改革为目标的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综合驱动分析

(一)供给侧改革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相辅相成

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和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适度迫使民营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营企业进一步奠定了社会经济发展主体的地位,帮助民营企业家和管理者树立起不仅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转型升级的带动者的意识与观念。反过来,民营企业通过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在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和口碑更好的品牌,充分体现出供给侧改革中关键的“创新”要素的作用与成果,有助于反映供给侧改革过程的创新之根本。同时,民营企业从整体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利用创新驱动改革合理配置产业剩余资源,进一步优化产能结构,既实现提高产出质量又达到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

(二)内外部驱动因素相互匹配发挥协同效应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驱动因素大多属于宏观驱动因素,内部驱动因素属于微观驱动因素,二者均不能失衡,都应在民营企业有效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从外部驱动因素角度看,无论是政策利好,还是市场氛围或者社会网络资源,都是民营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仅有外部驱动力,民营企业内部缺乏创新增长动力,仍无法充分释放企业创新动能。从内部驱动因素角度看,正确的战略导向、丰富的组织资源和卓越的管理能力既能帮助民营企业架构起创新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支持,也能吸引创新所需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潜能推动自主创新不断发展,但在民营企业具备创新意识和意愿的同时,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持与引导,只有在外部驱动因素同时产生正向作用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各内部驱动因素才能产生更高创新效益。

(三)内外部驱动因子相互匹配实现均衡创新

内外部驱动因素中不同因子的相互匹配对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自主创新效果有重要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大多探讨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匹配关系对自主创新的作用,而忽略了同一因素中不同因子之间的关联。具体而言,在外部驱动因素中,供给侧改革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政策利好,但具体的政策举措应与不同地区的市场发展程度、市场需求程度相一致,才能最大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并进一步鼓励企业与产业、高校、研究院所形成共同合作的网络联结。在内部驱动因素中,民营企业为了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通过调整战略导向、重配组织资源和培育管理能力形成组织创新机制,但战略导向应基于企业现有资源进行选择,因为不同的战略导向需要不同类型的组织资源进行支撑,管理能力则是企业战略导向和资源能否发挥作用的触发器,三者应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朱卫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维度解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 32(7):4- 8.

[2]湛泳,唐世一.自主創新生态圈要素构架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2):26- 31.

[3]郑绪涛.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 28(5):73- 77.

★基金项目:重庆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重庆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模式研究”(2017PY38)。

作者:黄磊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篇3:

数字赋能温州民营企业服务创新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摘 要:新冠疫情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进程,温州民营企业实施创新行为需要大量有效资源的投入和诸多内外因素的融合,其创新形式包括服务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战略创新等。其中,服务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运用SPSS工具,对温州地区的民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知识共享的中介效应;企业服务创新对绩效提升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企业服务创新对绩效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共享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经济;知识共享;服务创新

本文索引:徐骁.数字赋能温州民营企业服务创新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论,2022(02):-113.

2020年,受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冲击,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来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其中,温州地区的民营企业家对数字化转型意识尤为强烈,他们关注如何利用数字赋能来打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2016—2019年的数据显示,温州的第三产业逐渐代替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企业竞争力的重心迁移方向由“产品、营销”转向“服务”。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强化自身服务能力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同时借助知识的力量,让“知识流”在组织内部传递与反馈,通过知识共享的方式为企业服务创新带来活力。总之,温州区域内的民营企业已经转变了竞争策略,以建立差异化的服务创新改革提升企业绩效。

1 文献评述

企业创新的概念最早是学者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要素与生产设备的新组合。具体可将创新分为四种方式:产品创新、生产要素创新、生产流程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Gronroos[1]认为服务创新是管理者从服务和创新两个角度对企业行为进行思考,寻找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别,以此来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其中,服务水平提升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服务创新也可以被认为是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互动,使其更加了解企业或产品情况,最终提升社会影响力与企业绩效[2]。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实施改革的动力源泉,一种可以为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而知识共享是需要组织内部的知识分享者传播信息,接收者反馈信息,是两者进行有效沟通互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辅助企业绩效的提升。还有部分学者从宏观、微观层面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企业战略层面上的知识共享是组织创新行为的基础,而在业务层面上的知识共享是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降低服务创新的成本、客户沟通的成本等。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的复杂环境,我国的民营企业逐渐转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以服务创新模式与知识共享模式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流行趋势。

2 研究假设

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服务创新、知识共享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具体表现在:服务创新能力是否会影响企业绩效的提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行为是否在服务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产生显著影响。带着上述两个问题,本文以服务创新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引入知识共享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分析服务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分析知识共享在服务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间效应。为了保证各变量维度划分的合理性,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把服务创新(自变量)的维度划分为服务概念创新和服务传递创新。对于服务概念创新的理解是企业向市场提供全新的服务/产品,或者是对已有服务/产品进行二次改进。对于服务传递创新的理解是企业向市场所提供的服务过程和方式的改进,包括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创新。对于知识共享行为的维度研究,本文从双维度视角出发,将知识共享划分为隐性知识共享和显性知识共享两个维度(杜荣,2005;秦剑等,2005;Lee,2000)。显性知识即能通过纸质媒介来传递,也可通过电子媒介来进行。它包含线上与线下的全面知识库、纸质書面信息和电子形式的通知等。隐性知识是个体内在的一种表现,包括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过往经历,是可以通过个体之间交流、组织培训来传递[3]。基于对各变量的解读,构建出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1 服务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众多学者认为资源理论是企业竞争优势培养的理论基础。企业服务创新的目的是塑造竞争优势,通过对有限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稳固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温州民营企业通过对自身异质性资源的开发和获取来增加企业的盈利。在此过程中,企业服务概念创新的行为其实就是获取异质性资源的行为。因此,民营企业家下决心、花时间和精力对服务环节实施创新行为,不仅影响其在行业内的服务/产品竞争力,还显示了民营企业战略实施的灵活特性。已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服务概念创新的实施能有效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同时也能间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本文对服务传递创新进行了分析,传统的信息传递服务方式主要是企业与购买者之间、企业与合作商之间、潜在购买者与现实购买者之间的互动。服务传递创新有利于企业收集到各利益相关群体的一手资料,帮助了解购买者与合作商的需求,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两个假设,即H1:服务概念创新对温州民营企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服务传递创新对温州民营企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知识共享的中介效应

当企业在实施服务创新行为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媒介作用来收获更高的消费者满意度,以此获得企业绩效的提升。有学者认为新式服务手段与关注消费沟通细节行为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这个媒介来增加品牌效应,而且创新活动会对知识共享进行功能放大[4]。学者谭亮认为服务创新从“创新”本质上理解是组织内部知识流动和创新分享的一个系统过程。创新活动可以是自上而下的纵向传递,也可以是员工之间或不同部门间的横行传递。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服务创新行为与知识分享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会调整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知识共享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与隐形两种类型。显性知识是能用书面文字等表现出来的,容易以某种形式进行交流和共享的知识,而隐形知识不容易被格式化,不容易被表达的个人主观想法知识[5]。在已划分服务概念创新与服务传递创新的前提下,显性知识共享与隐形知识共享如何影响温州民营企业绩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知识共享中介作用的假设,即H3:显性知识共享在服务概念创新与温州民营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H4:显性知识共享在服务传递创新与温州民营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H5:隐性知识共享在服务概念创新与温州民营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H6:隐性知识共享在服务传递创新与温州民营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3 研究设计

在进行正式研究之前,先要保证测量工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在有效的取值范围内。本文选取国内外研究中已使用过的成熟量表,在此基础上根据温州地区的特点,如民营企业数量占比高,中小微企业是主力军,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强等。结合本地区企业的特征对量表问题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得到适合研究的题项,并以此作为获取实证数据的有效工具。自变量服务创新的两个维度借鉴Calantone等(2002)的成熟量表;因变量温州民营企业绩效借鉴陈建宏(2013)的成熟量表;中介变量知识共享的两个维度借鉴Wang等(2010)的成熟量表。本次调研的对象是温州浙南产业聚集区(经开区)内的民营企业,受试者是开发区内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包括基层工作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保证这次调查数据的可靠性,笔者对本次的调查对象进行了前期筛选和控制,尽量全面地覆盖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部门的职位,保证数据采集的质量。

4 研究分析

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受试者的性别比例符合研究要求,男性占比58%,女性占比42%,能够反映民营企业员工的真实情况。在年龄的分布上,20~30岁占比44%,31~45岁占比40%,45岁以上占比16%,参照企业岗位设置,基础岗位与中层岗位的员工占比高,可以看出这种年龄分布是合理的。在被试者学历方面,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较多,说明目前民营企业内部员工的素养(知识、文化、职业)比以往有所提高。从规模程度来看,大型企业数量不多,中小民营企业居多,这与温州地区实际情况相符。因此,本次采集的数据质量良好,适合进行模型分析。首先要进行信度分析,通过信度分析的两个指标来判断数据变量是否有效。查看CITC指标结果是否大于0.4,Cronbach’s α系数结果是否大于0.6,来确认各变量之间存在内部一致性。结果发现这几个关键变量的CITC指标结果均大于0.4,且这五个变量的α系数值均大于0.6。服务概念创新的α系数值为0.618,服务传递创新的α系数值为0.772,显性知识共享的α系数为0.891,隐性知识的α系数为0.638,企业绩效的α系数为0.847,说明上述所有变量都是有效的,且信度较好。继续进行效度分析,首先以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有变量进行因子萃取,提取公因子,累计解释率达到60.141%,从结果可知,因子归类与调研问卷预先设定的五个变量维度划分一致,因子结构较为清晰,说明各个公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解释力较强,具有较好的效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样本数据。进一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KMO指标和Bartlett球形检验后发现,服务创新的KMO=0.907,知识共享的KMO=0.857,企业绩效的KMO=0.915,Bartlett球形的p<0.001,表明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

使用SPSS 23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服务概念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β=0.703,p<0.001,H1得到验证;服务传递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β=0.646,p<0.001,H2得到验证。继续引入知识共享来检验其中介效应。本文采用Bootstrap 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根据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显性知识共享在服务概念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LLCI=0.14,ULCI=0.27,不包含0),效应值为0.1;显性知识共享在服务传递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LLCI=0.03,ULCI=0.16,不包含0),效應值为0.1;隐性知识共享在服务概念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LLCI=0.01,ULCI=0.07,不包含0),效应值为0.03。隐性知识共享在服务传递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LLCI=0.13,ULCI=0.21,不包含0),效应值为0.03。这说明知识共享在服务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H3、H4、H5和H6的假设都是成立的。这证实了温州民营企业的服务创新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这个中介变量来促进绩效提升。

5 总结与展望

(1)要重视服务创新意识。在数字化背景下,企业的服务创新意识越来越强烈。首先对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建立智能化的虚拟服务平台来提高效率。绩效提升与消费者满意度有着直接关系,智能化的虚拟服务平台可以帮助企业与消费者、合作商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第一时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用企业产品的创新服务来增进消费者的忠诚度。(2)要建立创新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温州民营企业家普遍缺乏对员工的创新行为与知识共享意识的培养。从“口号”到“行动”是个艰难的过程,服务创新需要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同时企业对个体的创新行为要给予鼓励。对于(企业内部)知识拥有者的分享行为也应该给予奖励,增加他们的分享意愿。(3)要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全员文化素养。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层级间的知识信息传递效率低、速度慢,个体对知识追求的意愿不高,不利于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培养员工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让知识在组织内部流动,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通过服务创新借助知识共享的“桥梁作用”,使数字化知识信息在员工、消费者和合作者之间传递,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Gronroos.Value-drive relational marketing:From products to resources and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7,13(5):407-419.

[2]徐辉, 周孝华. 制度环境,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0, 249(1):161-171.

[3]赵武,刘伟.服务企业关系管理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9, 33(1):68-71.

[4]王琳,魏江.顧客互动对新服务绩效开发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09,15(1):35-42.

[5]姜铸,李宁.服务创新、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 2015(5):29-37.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Digital Empowerment of Wenzhou Private Enterprise Service Innovation on Performance

—— Analysis of Mediating Effect Based on Knowledge Sharing

Zhejiang Dongfang Polytechnic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XU Xiao

作者:徐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社会生态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金融工具会计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