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论文

2022-04-1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愈发受到社会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助力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意义、现状入手,提出对应解决策略,旨在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培养优秀的德育品格,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论文 篇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课内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的实现形式,以及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内涵、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有效形式及实施路径,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直以来肩负着大学生“三观”教育,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任,政治性、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强。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教师在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毋庸赘言,一直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囿于社会实践教学。然而,这种实践教学形式由于各种因素制约,陷入了困境和瓶颈。那么,采取何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索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及实施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特点,对其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特点进行深刻剖析,有助于推动对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它是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理论上如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我国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多以灌输为中心,以玄奥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思政课应有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些年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向“社会”的课内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与认同。但是,它们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及优势。与课外实践教学相比,课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大。课内实践教学对经费需求少,对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高校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而不需要兴师动众以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课内实践教学针对性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具体实施环节,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化和活动组织中出现“一窝蜂”现象。

3.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高。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活泼,教师倾注全力进行教学准备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既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可见,探索课内实践教学既必要又迫切,它是目前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极其重要的途径。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既反映了思政课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又满足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既能避免社会实践面临的困境,又能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一)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本质上就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都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如同各个专业有一个课程体系一样,思政课的各门课程也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共同实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那么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应该和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实习、实验一样,是检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包括课内实践在内的实践教学本身就应该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把思政课课的理论内容渗透到课内实践教学中,有效践行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激发大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发现、尊重、释放以及完善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实践中的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及早适应社会。可见,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培养综合素质。

(三)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内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合理、新颖、多样、信息量大,教学针对性强。通过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远离生活的偏见,激发大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切身体验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也为学校学风建设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

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课时数(分钟),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大纲内容翔实,实时更新。

(二)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

1.时事评议。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热点,或老师或学生提出。

2.案例评析。选取典型案例,精心设计,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3.专题研讨。设计研讨题目,提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发言稿并发言,教师点评。

4.情景模拟。还原历史场景或者创设特定情境,由学生扮演某种角色,感悟教学内容。

5.主题演讲。师生协商制定演讲主题,学生分组研讨、撰写发言提纲,制作PPT演讲。

6.影视观摩。选择有代表性、经过剪辑的、短小经典的视频,比如历史纪录片、现实国情片。教师设问,学生边看边思考,回答老师提问或写观后感。

此外有教师提问、红歌欣赏、诗词朗诵、拍摄DV、辩论赛、课堂讨论、征文比赛等形式。

(三)建立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教学辅助资料的搜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多元而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计划落实、督促过程实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关键的程序。建立完善的考核评鉴体系是保证课内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评定的具体要求是:重在学生的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效果区分等级。并与理论教学评价相协调。

(五)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思政课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注意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

四、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要发挥实效,需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

(一)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的关系。课堂理论教学是基础,敷衍理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会失去根本;实践教学是深化,轻视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势必流于空谈。一方面,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理论教学目的和内容展开;另一方面,理论教学要凭借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

(二)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社会实践和校园实践)教学的关系。课内实践不能完全取代课外实践(社会实践和校园实践)的作用。它们是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方式,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课内实践可借鉴课外实践的成果并为之拓展。

参考文献:

[1]朱社员,独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8月.

[2]何付霞,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改革与开放,2012年11月.

[3]王树果,高职院校思政课“三课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12月.

作者简介:胡继慧,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讲师,党员。

高莉,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讲师,党员。

作者:胡继慧?高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愈发受到社会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助力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意义、现状入手,提出对应解决策略,旨在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培养优秀的德育品格,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认识,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由“知”到“信”并向“行”转化的必要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关于实践教学的几点错误认识

1.1人文科学不需要实践教学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动手操作为途径,以现象观察为基础,以数据采集为依据,以检验理论或发现问题为目的。长期以来,有很多人主观认为只有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课程才需要实践教学,而人文学科尤其高校思政课都是纯理论性,不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实践教学。然而,我们必须要清楚大多数人文科学理论都源于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无不是对于现实做出的客观描述、社科分析、合理推断和高度概括,无不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肥沃土壤里萌芽、开花和结果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把实践育人作为重要教育理念。

1.2实践教学等于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走出校园进行如今,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甚至思政课教师仅从狭义角度看待实践教学,即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走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去进行,更有人认为仅在课堂内读读原著、看看电影、写写报告等都是走形式、走过场。因此,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完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反而机械化地让学生“写作业”,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大悖初衷。笔者认为,仅从狭义去界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既不科学也不现实。首先,“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具有一定课程结构、相应的实施规范和考核办法,纳入学校课程教学计划。”因此,仅从是否走出课堂进行实践来界定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不科学的;其次,从具体操作现实可能性来看,实践教学开展涉及组织、经费、人事等的保障问题,有能力组织全部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活动的高校并不多,且并无必要。所以,为实践教学有序有效开展,我们要树立一种从广义角度确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理念。

1.3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对立面

由于大多数高校思政课学时、学分在教学设置方案中是固化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比例构成是一个现实问题。实践教学占学时、学分比例高,势必要减少相应理论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总学时若为48学时,3学分,如实践教学需要用16学时的话,剩下32学时用于课堂理论教学,很多高校认为这样用于理论教学的时间会相应不足,势必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甚至,有學者认为只有理论教学课才是课,实践教学只是减少理论教学的一种变相调节。笔者认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他们统一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和手段,但不能否定实践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重要的基本理念,促进实践教学高效开展。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效果,扩大理论教学范围有重要意义。

2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及意义

2.1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三观”构建有关,具体可分为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法律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对学生“四观”的实践教育。

1.人生观的实践教学人生观是高校学生对生命、对个体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一种观点和态度。积极的人生观引领高校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可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加强对生命价值等内容的宣传;采用名人效应、榜样作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咨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2.道德观的实践教学道德观是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在素质教育时代,“立德树人、德育教育”成为教师研究的主流方向,学生道德观低下会产生多种不道德、不文明、不友好的现象。教师可让学生观看不文明视频短片、观察路人不文明的习惯,引起反思。通过道德案例分析、辩论、交流研讨、座谈会等,学生能够感受道德的重要性。

2.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互动性、参与性、讨论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二是实践教学将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使学生在真实的参与、体验、实地感受中学习、认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得到内化与熏陶;三是实践教学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途径,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社团组织、实地参与、影音观看、案例研讨、户外实践等,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四是实践教学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再单一地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开始关注学生技能素养的习得,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效率。

结语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存在若干问题。结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与学校重视、教师素养、实践教学形式、考评机制等有关。学校要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以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助力高校学生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小英,黄心怡.“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21(9):100-103.

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资助项目《高职汽车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B22

作者:唐大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论文 篇3: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摘要】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引导学生增强理性认知、形成情感认同、培养历史思维、强化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从历史沿革中,探究新时期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意义;从教学现状探析,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存在的碎片化、粗浅化、割裂化、交叉化问题及原因;从多个环节探寻“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线上自学”“融入第二课堂”“融入评价体系”,“四个融入”相统一的格局。力争在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引导学生增强理性认知、形成情感认同、培养历史思维、强化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历史沿革探究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无论是各届领导人对党史学习的高度重视,还是国家教育部门的实践探索,都充分彰显着党史教育对于青年培养意义之重大,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任重而道远。

(一)重视党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要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创造些新的东西”,并倡导学习研究党史要坚持“古今中外法”。[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党史学习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2]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将“四史”教育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不变主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部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针对思政课教学改革作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巨大进步。追本溯源,探寻思政课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不难发现,一是历史教育始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理念,即理论的灌输与历史的学习有机统一,在思政课教学中一以贯之;三是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伴随着不同时期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变化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总结而来。

(三)新时期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具有现实意义

虽然实践已经雄辩地论证了革命历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新目标催生新格局。就其可行性而言,内因上,两者性质相同、内容契合、目标一致,外因上,有教育部门抓顶层设计、高等院校抓统筹探索、思政教师抓实践落实,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作为推动新发展阶段铸魂育人走深走实的关键举措。一是增强理性认知。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理念运用到思政课教学的始终。二是形成情感认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三是培养历史思维。带着“自我革命”的眼光进行党史学习,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四是強化责任担当。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艰巨,需更加深切地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从而转化成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的动力和能力。

二、从教学现状探析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的研究,发现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一定层面还存在着碎片化、粗浅化、割裂化、交叉化等问题。

(一)碎片化

虽然无论是党的历史事件、党的基本知识、党的指导思想、理论信仰等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都有所涉及。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原本理论理路亦或是实践理路都应一脉相承的党史教育内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却呈现出断代脱节、前后衔接不够紧密、相对碎片化的倾向,容易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产生不解的影响。

(二)粗浅化

由于思政课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加之思政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综合因素,导致党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不够深入,在如何拓展,如何讲深讲细的问题上也缺乏统一认识,难以把控,使得波澜壮阔的历史不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生动、具体的体现。

(三)割裂化

党史教育分布在多门不同思政课教学中,虽然整体培养目标一致,但由于每门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不同,任课教师不同,教学思路、方法、风格也不同,导致党史教育被割裂在不同的思政课课程中,出现整体性不强、关联性不够、衔接与配合不够等方面的掣肘。

(四)交叉化

党史教育在每门思政课教学中都有所涉及,虽然教学侧重点不同,但对于同一历史背景或事件在不同思政课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出现,势必导致党史教育内容容易在思政课教学中出现交叉,面向缺乏党史知识背景,对党史缺乏清醒认识的大学生,容易营造出党史教育杂乱无章的氛围。

三、从多个环节探寻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措施与对策

基于对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和困难的思考,探寻出“四个融入”相统一的格局,力争党史教育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

(一)融入课堂教学

各级教育部门、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及学生要通力配合。首先,国家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整体实施大纲,促进思政课改革,除组织教材更新改版外,组织编写系列学生读本,组织开展论坛研究,各级教育部门要集合本地区实际和特色,针对性组织开展一系列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活动;其次,高校方面,要立足教师和学生实际,组织教研组研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教师分组、分专题、分版块,上精、上细、上好思政课,更好做到党史教育的融入;再者,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建立建实本校思政课教师群,搭建平台,形成沟通机制,强化不同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各有侧重的同时,深化关联,优化教学设计,录制一系列“金课”;最后,营造强烈且长期的党史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主体间性,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学的自觉转变。

(二)融入线上自学

全国上下掀起党史教育的热潮,各类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逐渐问世。思政课教学更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线上教学平台,整合已有党史教育资源,结合各高校实际,开发线上自学具体项目,引导学生做好课前自学、课上研讨、课后拓展。通过线上学习,加之完善教学设计,使线下教学与线上学习相契合、相衔接,从而较好弥补思政课课时不足的问题,让学生在线上线下结合的思政课中获取更丰富、更生动、更具体、更系统的党史教育。

(三)融入第二课堂

党史教育融入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需加大力度探索融入实践教学的的途径。核心在于开发和利用好“第二课堂”。首先,组织相关活动。当前,中共中央已发布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安排,基于此,高校结合实际,创新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党史教育的效果;其次,各高校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馆、博物馆组织一系列党史教育展览,开展系列现场讲座,增强体验式教学效果;最后,做到几个结合。结合当地历史、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等不同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深入基层的实践活动,如基层调研、志愿服务等,强化责任担当,从而转换成自觉行动,组织学生在实干中贡献青春力量。

(四)融入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综合评价机制,是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并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之一。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论考试或考核的内容,需增设对于党史学习的考察。考试中增加党史知识考题的占比;实践评价中,加强对于阅读党史书刊,参与各类活动,发表心得感悟等情况的考核;另一方面,教学评价中对标对表,针对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设计等,开展教学评价,促进思政课教师的反思与改革。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熊杏林.毛泽东谈学习党史[J].党课参考,2021(05):106-111.

[2]习近平的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EB/OL].(2016-07-08)[2020-11-30]. http://cpc.people.com.cn/n1/2014/0708/c40531-25251002.html.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課程体系改革项目“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立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274)。

作者简介:杨洁(1992.01-),女,贵州贵阳,汉族,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 求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4)

作者:杨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全防护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下一篇: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