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立足教材论文

2022-05-0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语文立足教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在教学中,两种能力提升是交手完成的,实现了互补。“以读促写”正是这种互补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通过精读、耕读,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构思全文,并最终行诸笔端,通过仿写、扩写、改写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也同时使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

语文立足教材论文 篇1:

立足教材 展现语文课程魅力

摘 要:众所周知,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也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健全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并从多角度入手来展现语文课程的魅力,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价值;应用;审美;情感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从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变为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入手,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方式入手对如何展现语文课程的魅力,如何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等方面进行

论述。

一、应用魅力的展示

1.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直接价值体现,也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更是学生综合能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的重要方面。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理念,通过有效搭建的交际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鼓励学生在交际中提高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在教学时,我给学生搭建了“表演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对相关文本进行自主改编,并通过对相关人物的揣摩来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与人交流能力,而且对学生表演能力的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教学完《杨修之死》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杨修这一人物形象,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言文理解能力,我组织学生根据文本大意将文本改编成剧本,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对学生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2.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高低的直接表现,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语文课程教学价值的体现。事实上,写作教学一直都是让师生比较头痛的内容,也是让教师束手无策,让学生恐惧的一部分内容,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了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更为了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笔写下来,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随之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展现出语文课程的魅力。

例如在写作活动的组织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写作,或者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动笔写,比如借助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现相关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走进场景,并用文字进行描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借助微课将学生带入春天的景色里,引导学生随着微视频的情境去感受春的活力和春天带来的生机,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这一感受,同时,也为学生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学生写作质量的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总之,应用魅力的展示是语文课程价值的体现,也是学生发展以及提高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从多角度展现语文的应用魅力,以确保学生在高效课堂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审美素养的展示

1.自然美

美的体验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更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基础,也是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保障。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有效地将文本中的“美”直观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内容的同时,感受文本中的美,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春》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中描绘的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所描写的自然美,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句子进行了鉴赏,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组织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思考,并在解读中感受句子中的情境,进而,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的感悟中学会“观察美”。

2.建筑美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中国建筑的美也是别具一格的,更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语文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建筑的美,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了让学生感受建筑的美,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在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故宫博物院的相关场景,引导学生随着文本的内容去直观的观赏,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学生文本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情感价值的展示

1.亲情

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学生的亲情意识越来越淡薄,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家长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缺少亲情意识和感恩意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展现亲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中、体会和鉴赏中真正的树立感恩意识。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也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无私,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首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几个问题:①为什么作者要以“背影”为题目来表现父子间的浓浓亲情?②文本中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③文本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思考讨论,一来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来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文本中浓浓的父子亲情,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2.爱国

一直以来,爱国教育仅停留在口头和理论上,没有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价值。所以,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感悟中国人民的坚贞勇敢,并自主思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进而,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中形成爱国主义精神,进而,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都决定了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作用,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展现语文课程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综合能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霞.构建高效课堂 展现语文魅力[J].甘肃教育,2013(22).

[2]祖翠华.构建有效课堂,展现语文魅力[J].考试周刊,2011(16).

作者:金伟玲

语文立足教材论文 篇2:

立足教材的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实践探究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在教学中,两种能力提升是交手完成的,实现了互补。“以读促写”正是这种互补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通过精读、耕读,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构思全文,并最终行诸笔端,通过仿写、扩写、改写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也同时使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用好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研究

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是语文四门基本功是最难的一项。要么下笔无物,要么断篇残纲,即使勉强写完整篇作文,也难免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进而对写作失去了兴趣。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阅读基本功不扎实,一方面由于阅读积累不足,另一方面阅读过程中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掌握到教材范本中的精华所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读促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阅读得法,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一、以教材为纲,深耕细读

阅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纲,这是最节省学生阅读时间成本的途径,也是最贴近教学大纲的途径。加之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名作名篇,这些文章范本为学生开拓文学视野、陶冶文学情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点是学生在提升语文技能中必备的,是最为符合中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习惯的。因此,以教材为纲,做到深耕细读,就是最好的阅读教学。那么,深耕细读都包含哪些方面呢?

我们以《济南的冬天》这篇文学巨匠老舍先生的名篇为例,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教材中安排这样一篇寄情山水的范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想象力,为其同步提升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描绘济南冬天的别样风情,因此第一遍通读全文,可以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出来,通过出声朗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专注力,同时也使学生的阅读的同时阐发联想,在大脑中描绘出一副济南冬天的完美画卷。

当然,深耕细读并不止于此。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二次阅读”,也称之为写作技巧解读。这时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已经形成了初步印象,比如济南冬天的轮廓,济南冬天有哪些奇观,风是怎样的风、雾是怎样的雾、“温睛”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景象等等。通过景象描绘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阅读,并找出作者描写这些奇观的语言特色,从而掌握景物描写的技巧。最后将“二次阅读”效果落到实处,即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描写有特色的句子反复阅读、提炼摘抄下来,以备后续教学环节使用。

二、与作者神交,沟通思路

阅读范文,尤其是教材提供的范文,有助于迅速提高写作水平。但为什么很多学生阅读不可谓不用心、分析课文结构和描写技巧不可谓不投入,而写作水平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呢?这是由于其“以读促写”的教学环节中没有以身体会,没有使自己与作者形成神交的境界。

所谓“神交”实际上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是一种写作思路的推演。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重新构思。这是在熟读文章以后进行的教学环节。尤其是一些名著名篇,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一种半崇拜、半保护的方式进行。比如《济南的冬天》这样的名篇,可以引导学生在“二次阅读”中提炼写作对于山景、水色的写作顺序,如写山景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而写水景则自下而上,形成一些引流而上的视觉冲击。然后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与作者神交最为关键的一步,即通过文章结构安排反推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引导学生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

接下来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点睛之笔,就是引导学生提炼整篇文章的结构,实现与作者的心灵触碰。考虑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教师的责任是提供大纲提炼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提炼大纲的教学任务。在《济南的冬天》这篇寄情山水之作中,作者格外注重動态景色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以景色图的方式来提炼大纲,总结每个章节所描绘的景色图,并启发学生为其取名,比如第二自然段的“阳光下山图”,第三自然段的“雪后初晴图”,第四自然段的“城外水墨图”,第五自然段的“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四幅图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整篇课文的结构。

三、多元化促写,下笔有物

阅读教学的延伸是写作教学。在充满阅读教材范文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会事半功倍。即使具备了阅读基础,学生在写作中仍然感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要让学生将阅读材料转化为写作材料,实质上是完成了一次二度创作。因此,一种写作模式训练还无法达到最终目标,应该是由浅入深、逐步增加写作难度,以达到锻炼写作能力、提升写作水平的效果。

在参考借鉴《济南的冬天》写作结构安排与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首先可安排学生进行仿写,也就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课文的内容,可以逐句进行,也可以整段仿写,重点在于仿写后的比较阅读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写作的差距,并通过改进实现描写能力与结构布局能力的提升。其次可安排学生进行扩写,这也是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特别是这样一篇写景寄情的文章,启发学生运用想象力,勾勒自己想象中济南冬天的样子,并适当融入自己想象中一些景观的变化,通过扩写和接写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也是考验学生写作能力的终极教学任务是改写,即学生在充分阅读基础上,在完成了由仿写到扩写的练习后,发挥个人想象力,以同样的命题,以自己熟悉或能够驾驭的写作方式进行改写。改写完成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换评估的方式,对别人改写内容与原文对照进行比较研究。

总之,初中生常犯的毛病是阅读不得章法,一味地阅读而没有深耕细读,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抓住教材范文的精华。而在阅读过程中,除了学习教材范本的写作技巧外,更为重要的是学会站在作者的视角去行文构思、安排带入文章结构。逐步深化阅读层次,使学生逐渐掌握作者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学生练习作文大纲的写作。当然,“以读促写”的结果导向是完成写作这个动作,通过多元化写作练习,使学生掌握写作思维与写作技巧,实现下笔有物,笔尖生情,从而达到了“以读促写”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淑娟.关于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学周刊,2016(18):48-49.

[2]张玉蓉.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2017(17):156.

作者简介:

黄诗贤,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

作者:黄诗贤

语文立足教材论文 篇3:

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语文魅力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教材视为时政或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而应立足教材、善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王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吃透教材;魅力;拓展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新教材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更注意个性化阅读及审美体验、性情陶冶和心灵涵养。教师不能把教材视为时政或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而应立足教材、善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王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教师应重视教材,吃透教材

文本(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双重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重视教材,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达到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方能起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因此,教师务必加强自身建设,练好内功,进而吃透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的信息、填补教材的空白,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为打造魅力语文做好准备。

二、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教材精选的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字字珠玑。教师在教学过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情感不是技术性的操练或干巴巴的语法分析就能形成的,必须重感悟,重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艺术内涵,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近感,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当作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说数》(必修3)一文时,我们应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字,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趣味盎然: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更是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教学过程可进一步让学生模仿文本写“说零”、“说美”等一类的小诗或文章,引导学生明确这就是文字的底蕴。教师应引领学生徜徉在优美的语言河流之中,去体会仓颉造字时象形会意的玄妙。从“推敲”的典故,从“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在同方块字的“耳鬓厮磨”中,咀嚼出汉语言独特的韵味。

三、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生活

书本是生活的记录,语文更是连接着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而语文也处处是生活。读书应是对特定生活的体验、积累过程,因为人世沧桑、生活变迁,通过读书,能看到社会发展的足迹、感悟人情百态。新教材已将其触觉延伸至生活的每个角落,粤教版从必修1至必修5的第一单元依次为“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认识自我”中编者针对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编排了《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很重要》、《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等三篇砺志的文章,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和应对各种挑战。“体验情感”通过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认识、体验情感,进而更加尊重、珍惜情感。“感悟自然”则在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关注社会”通过贴近、关注社会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走近经济”更是紧贴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开展经济活动是生活的必需,学会理财,诚实守信,培养经济道德……

如果能让学生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真正认识到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衣食住行一样须臾不可或缺,那么学生自然会用心去学习语文、感悟语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透过教材去解读生活。

四、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纷繁复杂的人生

语文教学应挖掘教材选文中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使学生直面纷繁复杂的人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人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1.复杂的人性。过去我们评价教材的内容,古代、外国的总少不了“揭露”、“局限性”,当代的只有“歌颂”。实际上,“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果对学生灵机一动的想法不屑一顾,对出乎意料的见解轻率否定,就会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抹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对课文中的人物评价应允许见仁见智,使学生明确人性复杂的一面。“复杂”包括两点:一是多样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追求理想之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博爱之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愁思之美……二是矛盾性。周朴园固然自私、刻毒,但他对鲁侍萍难道就没有忏悔的一面吗?同样,阿Q有愚昧、自私、麻木、狡诈的劣根性,但也有善良、天真、勤劳等闪光点……

2.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小桥流水”的雅致。我们提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但现实中的竞争同样会带来人生的困惑。假如学生能从教材的文本中获得认识,那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文本中描写的关于人的一系列问题,把对教材的处理变成品格激励的最佳契机。如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就会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和熏陶。同是怀才不遇,屈原坚守节操,“固将愁苦而终穷”;陆游则寄情于梅,“一任群芳妒”、“只有香如故”;而辛弃疾却壮心未已,感慨“廉颇老矣”。总之,“采菊东篱下”的闲适,“猛志固常在”的激愤,“穷年忧黎元”的沉郁……对不同的人生态度的认同,肯定会加深学生的感悟,形成健康的心理。

3.思维方式。古今中外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向。如果忽视了思维的过程,只看到观点、结论,肯定不利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譬如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钱》(必修5)一文,可以从钱对社会的影响入手,引向较为敏感的话题——对金钱的态度,“君子固穷”、“钱乃身外之物”是传统的说法,“金钱万能”被斥之为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因为钱而造成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象。因此教学中要正确引导,既要看到“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老葛朗台哲学的产生过程,也要看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存在的合理性,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避免‘钱灾’洪水来袭”。语文教学要重视教材中对不同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有较好的思辨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

五、立足教材,拓展外延

语文大师叶圣陶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理想的教学是把教材作为学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这要求教师既要立足教材,以“本”为本,又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打开封闭的语文教学之门,拓展教材的外延,给学生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1.教师应由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更好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如在学习钱钟书的《窗》、莫利的《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一枝一叶一世界”,然后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无论是国家大事,个人生活,还是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可斐然成篇。

2.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发掘资源,自编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将现实资源的发掘与统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把对课本中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语文,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广告词、牌匾、楹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将之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资源,让学生感受语文博大精深的魅力。

3.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词语、新语义也应运而生,如“帅呆、粉丝、玉米、酷、PK、mm……”之类,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去容纳这种语言现象,不必将之视为洪水猛兽。我们只有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再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民族习惯性去规范,学生才能更深刻地领会汉字表达生活、传达感情的巨大功能,彰显语文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作者:林根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优化教学论文下一篇:社区幼儿教育论文